姚氏宗亲网

标题: 姚西堂印记||姚昌德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18-12-22 23:59
标题: 姚西堂印记||姚昌德
我的故乡位于豫南唐河东约8公里处,一个极为普通的自然村落——姚西堂。小村落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人口400多,平淡无奇。但对在外的游子来说,故乡一直是隐藏在内心最深处的一抹情愫,时时闪现,时时奔涌。在外时间越长,这情素就愈发浓烈。

5 g3 \2 C6 B+ l8 J
在我的记忆库里,一眼老井独守在村子东南头,与村中不远的几颗柿树构成了一道自然风景。当时,全村人都靠它吃水,有了这一泓盈盈碧水,即便贫困潦倒,整个村也充满灵性,村人无不感念此井。
; k; s5 p% Y1 d/ D; \' J
这眼老井,呈圆形直井,约2米见方,井筒子深不过7米,井水深4米有余。村民几度维修,在井台口径周边,用4块石条垒得平整美观,井边的青石板因常年冲刷被磨得光滑发亮,斑驳的青苔荡涤着老井的岁月。井壁周围自上而下全是前辈们用砖块砌成,终年清泉汩汩流淌,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村民用钩担就可以打水,称作涳缸水井。据说,这井为清朝所建,至今已有两个多世纪了,是村里唯一的汲饮水井,不仅人喝、牲畜喝,还洗衣做饭……。井里的水,清凉可口,甘甜怡人,能尝出人生的味道,透视出生活的本质。日日喝着井水,久而久之,对老井的感激和依恋之情如井底的泉眼慢慢流淌出来。老井就像一位慈祥温顺的“母亲”,用甜美的乳汁养育了一代代儿女,喂养了生灵,浇灌了菜园,润泽着满村人度过饥渴,滋润他们快乐成长!
. |" ?9 F7 S. _) [; J
8 l7 e- T4 u5 e
一眼井的后面,必有一个村子的影子,也有时代的印记。每每念及老井,就能唤起我对童年的追思,涌动起无尽的乡愁。
. S8 T+ R! U% M( I* u- @( g* i, \
这口老井距我儿时所居住屋千余米,站在院落里便可放眼望见挑水的人。挑水的情景给儿时的我留下最难忘的记忆。每天拂晓至天黑,时常能看到来挑水的村民。特别是早晨,天刚蒙蒙亮,挑水的人从不同的木门走出,前往村头那口老井。来到井口,他们总是按照先来先汲的习惯,井然有序地汲水。有粗腰宽肩的男人,毫不费力地挑起两桶水,右手臂则随着水桶与扁担自然地前后摆动,步履轻盈;也有杨柳细腰的女人,晃晃悠悠地挑起水桶,两条粗黑的大辫子随风在身后摆来摆去,煞是好看。他们挑着水桶“吱呀吱呀”地走在石板铺就小路上的身影,成为村中一景。青石历经了沧桑岁月裂痕已现,不但记载着村上的姓氏族谱,同时也是姚氏家族文化兴盛的见证。
3 @$ z: P; n, H" k3 C) O& @/ j
8 f0 P2 z* \. v$ k; ~- v8 V+ u
夏日,微微南风鼓躁着,带来暑热的气息,井水一入喉咙,一股清甜涌上心间,特别凉爽,比冰棒还解渴,令人满口生津,那种清凉透彻的味道至今难以忘怀。到了冬天,气温骤然降到零度以下,而井口却冒着腾腾热气,富有活力,用手一点,水温乎乎的。艳阳高照时,大姐和嫂子们便会拆下被褥、提着大木盆到井边浆洗。井温水,洗起来不冰手,大家一边洗衣被,一边聊着家长里短,好不快活!
$ @. [8 G+ v; C, X+ m4 V
& |3 u- @+ A, e0 W3 f
那时往家里挑水是一件苦差事。我当兵回家探亲头件事就是担水。来到井台,两脚成一肩宽八字站立,用小绳系着桶鼻,两只胳膊跟着钩担向下,把水桶使劲往井底的方向下放,接触到水面后,钩担挂着水桶来回晃动几下用力朝井里一扣,等桶下沉,再用力一抻,满满的一桶水就露出水面,两手紧握钩担一寸一寸地全力拔起,然后钩担压在肩上,挑起两桶水步履蹒跚地回家。到家里的厨房门前,我重重地放下担子,水桶结实落地,厨房案板旁边置一大水缸,右手提起水桶,挪到缸前,左手托下桶底,就把水倒了进去。大缸可以盛放二、三挑水,挑满一次足够两天使用。

1 h" t. A9 L) @) v

( V2 n) I$ T0 j" [5 w, Y8 l
为了保持水质干净,就得淘井。天气久旱时,村民也用淘井的方式祈求上苍降落喜雨。淘井时,组织几位年轻气盛的劳力,轮流用桶将井水排干,再下到井底。下井时,喝上几两白酒暖暖身子。下到井底,将沉淀在井中的淤泥和杂物,铲在桶里运上来,倒掉再放下,替换着、不间断地往上提水和泥,直到井底的泥沙淘干净为止。之后,再让井底慢慢地浸出清水,装满井身。井淘后没几天,兴许惊动了龙王,雨便会滂沱降落,真可谓灵验。

8 z& f) A, c. G, S7 W* y5 F
有关老井的故事总在记忆中一幕幕回放。记得和小伙伴们每次途径这口水井时,都要探着身子往下看,井深幽幽,明亮的水中晃动着蓝天白云和人影,似乎要把自己拉下去。印象最深的是一天下午,放学的孩子都逞能似的争先恐后地玩耍着从井口上面跨过来、跨过去,一个名叫小帆的女孩眼见个个跃身跨过,也想尝试一下。只听“扑通”一声,她整个身子腾空,失足地掉进了水井里。在一起玩的伙伴对着井台幼稚地说:“小帆你先在下边等着,我回去叫你外婆来搭救……”

! U1 {& M( Z! B1 ?" n

; p; P8 \/ r2 a4 s* H+ c/ w
此时井中的小帆魂飞云散,井水已经没到脖子处,求生的本能促使她拼命地挣扎着、扑腾着,双手四处触摸,拼命地扣住井壁的隙缝,全身浸没在冰冷的水中,危在旦夕。幸运的是没多久,就来了一位挑水者,他把水桶送到井内时,小帆下意识地一把抓住铁钩子站在桶里,被众人慢慢地提了上来。因解救及时,方法得当,落井的小帆并无大碍。但从此,她再也不敢到井边玩耍了!偶尔会有想不开事的人跳到井里寻死,大多是些女性。
/ {; F6 ~; a: ?
后来,生产队便花钱在这口井的附近新打了口机井。打井的时候,人们很高兴,围着观看。机井启用后,影响了老井的取水量。时光飞逝,现在村里人结束了去老井汲水的历史,政府不惜耗费人力物力为家家户户安装上自来水,水龙头一拧,洁净的清水“哗哗”地流出来,水管一直接到锅灶旁,吃水真是方便极了,那种用钩担挑水喝的日子再也一去不返。但这一口老井,却折射出村庄的沧桑巨变,从中可以窥见社会的发展,民生的变化。这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福祉,让老百姓真正过上越来越好的日子。

& f& m  N. t$ _4 G: X

3 E/ s4 M, @1 z, D, M
去年我回到家乡,看着老井已被垃圾填埋,心里很不是滋味。从小喝着这口井里的水长大,是它养育抚育了我,在流淌的血夜中,它给予我的灵气和养分,对老井的情愫伴随一生,永远怀念它的美好。它经常让我回忆起过去的种种,让人们去对比、思索过去和现在的生活。

3 o1 u# d: S5 v5 t5 D6 T* ?8 Y

: g7 F; N. l, i3 X) B
多好的一眼老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了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的品格,使其懂得应该怎样去做人的道理。就像生活中的一面镜子,只能学会坚强、学会勇敢,学会用直面坎坷的从容和身为万物之灵的睿智,才能让自己善良、坚强、乐观地驾好人生航船。
* t: M6 f& ]- Q" k2 z0 H% ^
8 O6 j, q( _  N$ ?2 w
作者简介
姚昌德,豫南唐河人,1982年底投身于雄奇的战略导弹部落,直线加方块的生活磨砺着军人的性格和意志,丰富了色彩斑斓的生活底蕴,夯实了对新闻事业孜孜追求的根基。总是坚持不懈地用自己那支笔去触摸火热军地生活的这个海洋,尽情展现火箭兵和民政人的炽热情怀,纵横驰骋在码文字的天地里,使其各种体裁的文章散见于多平台报端。著有《神剑情》《娘家人》《爱的天空》等作品,现就职于北京市政府部门。
6 ?" }- S8 C) g% c( Y  W" V1 o
" B* W2 @: [4 G) V/ v6 G

作者: 南阳_姚丽    时间: 2018-12-23 10:54
     写这篇文章的是我本家近房的昌德哥,我很小的时侯他就投笔从戎了,幼年时常听老家人提起昌德哥,说他天资聪慧、心底善良而且文彩出众,家乡族人常常以他为荣,教育子女时常以他为榜样,我离开家乡到郑州定居后,偶尔回家听家乡家说:昌德哥定居北京了、是随军记者。他小妹昌兰是我幼时最好的朋友,听说也在北京定居了,真为他们高兴,祝他们全家幸福安康!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