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承议郎监察御史谢谔撰并书《宋故汀州判官通直郎致仕姚公墓志铭》,是姚勉自认是思廉公裔的重要文献证据$ \$ k$ t0 m8 R$ R # A$ s4 V) L) i; h* ?: o 6 B2 s5 B5 U9 B 江西出土墓志选编% `" I6 L( H9 i8 R- R' d% k' J 汀州判官姚锡墓志铭 宋淳熙十二年十月: Y% M1 P$ ^1 v' U0 q# @7 S+ K6 A- _. L) g0 X$ O; E 宋故汀州判官通直郎致仕姚公墓志铭 承议郎监察御史谢谔撰并书)9 {& j+ c2 d8 A0 C) T# R2 J ^7 A, o! a% c- f4 A: P 谔乾道间备吉州录参之员,有贤同官曰吉水主簿姚公名锡字予善。盖谔居临江,予善居筠,为邻郡。谔少尝诵前辈姚子玉之赋,士林传之如宝玉。继又闻筠有瑞童,以十四能赋,取乡举。同官时,遂知瑞童即予善,而子玉为其祖。由是益亲,又有录从著同官之义。后尝游洪,遇其子守,切于问学,又喜其有令子矣。淳熙乙巳五月,守致书临安,且持高安宰朝奉郎吕棐所为状曰:请为铭。呜呼!回思诵赋时、同官时,如前日事,岁月可惊,铭又何辞耶。 姚氏舜之后,古有两族,一吴兴,一秦陇;予善吴兴也。世居新昌,或曰思廉封丰城县公,因徙焉。五季乱,有官仓监者,始居灵源。曾祖礼,祖振,洪州进贤县丞;父旦,黄州教授。进贤即子玉,以儒起家。生徒受业数百人,号曰江西姚子玉教授;以八行举,擢上第。 予善生于黄州,三岁而孤,母邹,诲之学。七岁能诗,语出惊人,十一能文。予善贯穿经史,尤长于左氏,为文精深典丽,屡荐于郡、于漕台。遇兵乱,奉母夫人东西,就养益勤。母终,哀毁憔悴,无仕进意。 年四十,以恩释褐,授迪功郎吉水簿。莅官清介,傍郡尉获盗觊赏,狱具。委予善复讯。予善索牍亲阅,得其差;明日入狱取器仗视之,摘图谓吏曰:“民室甚小,户甚窄,垣壁无损,而盗十四人皆有伤,岂寻丈之室能容此众、用此仗乎?”吏不能对。于是移劾,活者九人,一郡惊其明。 安福剧邑,令继罪去,州檄予善督赋,旌淑慝以顺民欲,察隐罅以椐吏奸。有贵势里居,乡人依以頡頏。予善籍所负闻于州,罪其隶于庭,贵势惭,悉输所负。民曰:是敢抗某者;争先辇负而至,以办集闻。同官有失者,忽为民所持。州畀予善理,予善卒解之,人伏其长者。2 c7 ^- h" H Z 迁武当军节度推官,转文林郎。武当极边,岁料民兵为备;公画五策赞其帅,不扰而备益严。移签书光化军判官。一日,有虏骑逾境,民奔溃。予善白守,当待以闲暇。既得报,果巡边耳。予善又白守,以光化近边,无城池之险,使多植林木,亦可为疑伏,如榆塞之义,人以为便。有靳显者,北人,随龙南迁,家于隋,累立功。守怒其恣横,一日捕得其乡人,论以为奸细。予善奉檄再鞠,显流涕自陈。予善审得其情,因上谳,卒恕之。又有马全者,以财豪于边,隋获盗,引全为地将论以资停发纵。予善问得其实,为辨出之。时待制张子颜帅襄阳,大喜谓其属曰:“以古义决疑狱,久不见矣。”因行其议,全活甚众。 改汀州判官,转承直郎。在汀尤宽和,民讼为减。属县多瘴疠,予善执檄虑囚,咸劝毋行。予善曰:“枉直待辨,岂敢惮。”* k$ t4 l& b4 S2 ~8 R- Y) N 卒历六县,平反二十余辈。姜寇窃发,檄往清流,计度便宜。初,予善虑囚,过南安岩,夜梦骑兵百万迎为冥官。既觉,潜治归计,属寂发不敢请,至是尽处分其家事,谓家人曰:“乃翁此行报国耳”。寻归,疾作。阅旬,家人及所善黄长卿,亦有异梦。翌日,卒于官舍,享年六十有五,实淳熙十一年九月七日也。& D/ H( w& {3 h6 `# R/ S* j- c 予善为人质直,表里洞然,面折人过失无少畏忌。自奉甚薄,一裘数十年,非馔客不二羹胾。至临事乐施。周人之急无毫发吝情。凡乡里幼失所养,老无所依,贫不能自存者,皆赈恤之。嫁孤女五人,葬不能举者数丧。郧乡令章卒官,父耄子稚,贫不能归。予善摄邑事,经纪其家,乃得还。 少历艰难,备知闾阎疾苦,所以断狱听讼,老吏不能欺。民诉于州县,皆愿得予善为理。性慈孝,御仆隶未尝施鞭扑。自以禄不及养,刻木为父母像,饮食必祭。谓其子守曰:“吾它日必归骨先人墓侧,死者有知,当得侍奉也”。病亟请老,转通直郎。所交皆当世伟人。然位不充德,论者惜之。2 D1 C; F+ c2 Q3 H 有诗文一集,藏于家。子男三人:长曰守,举于礼部;次曰寀,业进士;次未名。女二人:长适高安胡义问;次适同邑从事郎、新澧州军事推官陈世长。孙男女五人:郑保、岩孙、寿娘、顺娘、筠娘。其孤守,将以今年十月己未,奉予善与予善夫人金氏之丧,合葬于灵源先茔之傍。金氏亦有妇德,先予善七年卒。/ k, _2 P# z) t! v6 m+ w F1 `1 A 铭曰: 姚宗之蕃自于虞,今筠灵源富以儒。噫吾予善承庆余,幼已籍籍飞名誉。+ c7 }8 h$ D2 B* H5 ` 克孝于家实勤劬,中年试吏蕴乃摅。平反有功民所愉,兵间奇画举一隅,' k9 n/ U4 D( a% U1 o+ X8 T2 c 吁嗟光阴何须臾。有来之迎骑甚都。佳城之封绍其初,识以铭诗示不诬。4 I6 X& ?' E8 e/ w" u( Z0 e5 c 按: 《宋故汀州判官通直郎致仕姚公墓志铭》,1986年出土于宜丰县。1通,志高98,宽68厘米。楷书。31行,满行49字。志尾署“高安况抱元刊”。志石藏宜丰县博物馆。8 j: o/ L+ E6 y0 r/ f% H4 K 墓主姚锡(1121-1184),字予善,江西宜丰人。历官吉水县主簿、武当军节度推官、汀州判官。 撰书者谢谔(1121-1194),字昌国,号艮斋,江西新余人。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进士。历官摄乐安县尉、吉州录事参军、知分宜县、监察御史、侍御史、右谏议大夫兼御讲、御史中丞、权工部尚书。所著有《艮斋集》。《宋史》卷389有传。! |
本帖最后由 永顺姚 于 2016-10-17 17:20 编辑 7 Q% m. R" s1 @) [' B& ~$ T, \1 xpszyyao 发表于 2016-10-17 14:30 改写重写不要紧,改对写正确才重要。, _4 U: m; ]" F 改不改是个人事情,重写不重写也是个人问题,别人不能干涉。 ( n, Q" L7 {/ l& ]$ | 如: 《“万年姚”与“陕郡姚”渊源之新考》 1)吴郎中姚敷——(2)吴太常姚信——(3)吴宁海太守姚陶——(4)晋太傅姚奋——(5)佚名——(6)晋(宋)渤海太守、五城侯姚禋之——(7)宋员外散骑常侍、五城侯姚郢—— (8)佚名——(9)梁高平令姚菩提——(10)隋北绛郡公姚僧垣 (8)后魏步兵校尉、秘书监姚仲和——(9)姚宏——(10)北周征东将军姚宣业 ——(11)隋北绛郡公姚察——(12)唐散骑常侍、丰城县男姚思廉 ——(11)隋青、汾二州刺史姚安仁——12)隋怀州刺史、检校函谷关都尉姚祥 ——(13)唐通事舍人姚处平——(14)武周宰相姚璹 ——(13)唐嶲州都督姚懿——(14)唐中书令姚崇 虞舜姚姓百世源流(之二):郑重推出虞舜姚公陕州姚百世世系表 第六十九世平 徵之子。汉冀州刺史,通京房易。始复姓姚氏,为吴兴起家之祖。 Q/ |7 f$ u4 d4 ?5 S 第七十世姚丰 平之子。新莽篡汉求舜后,封代睦侯。7 G9 @$ r v. m" ^$ C7 o7 V 第七十一世恢 莽乱,与父丰复归吴兴而家焉。 第七十二世显 恢之子。隐居不仕,钓於箬川,号箬泉醉翁。 第七十三世奕 显子,西陵县长。8 N- P. b' C, o. [$ Q) r 第七十四世敷 奕子,武骑帝侍。 姚钟尧曰:田恢的裔孙敷改妫复姚,迁居吴兴武康,其后姚姓一直不变。莆田旧谱对此没有特别说明,幸下文有: , n# g4 m) V. Q: P D5 S5 t “唐史姚氏宰相(二人)璹、元之年谱 [宋]宋祁奉敕撰 其后居鲁至田丰,王莽为代睦侯以奉舜。后子恢避莽乱过江居吴兴郡,复改姓姚,居吴兴武康。敷生信,吴选曹尚书” 间接补充说明。2 n4 h: W" D( r6 \1 |+ O 第七十五世9 `& j. S* m. j2 U& u 膺 敷长子,字彦和,累官至少府 信 敷次子,吴选曹尚书。0 u- y# q6 c2 P/ ?4 i& ~ 第七十六世$ V+ e: z* o) W: N1 C 伯 膺子。太守,诸葛亮辟为丞相椽。; \$ y+ i# y* g0 [6 k1 Q" Z6 @ 逄 信长子,字得仁,累官获羌校尉,使匈奴,拘,因为赤亭羌之祖。 姚钟尧曰:这是陇西南安赤亭羌姚之祖的另一种说法。 巡 信次子,湖山自乐,号默叟。, G" U) S5 _' z. o. x 第七十七世子恒 巡子 第七十八世墨 子恒子/ X, i/ ?+ ]2 O. M; J. U, d! Z 第七十九世和 墨子, b! Z8 f3 A$ a$ \: J 第八十世嶽 和子。王逊知宁州,拜为大将,大破李骧有大功,以谗言谏黜。 第八十一世杰 嶽子。痛父诽命,洁身不仕6 j/ N$ c1 ^2 M0 |& R0 Z0 Q 第八十二世度 杰子。 第八十三世元 度子。2 J4 ?0 a% \) d2 o8 v 第八十四世汾 元子。隐居不出征召 第八十五世 纲 汾长子。事魏,徙家陕州。 纪 汾次子。% j- a2 \" \; ~" | 菩提 汾三子。8 Z. Y8 J- Z0 j$ Z; ?, n+ l1 ^8 S 第八十六世 宣业 纲子,梁吴兴郡公。$ A" O' ?2 t% P* K4 p3 w 僧坦 菩提子。官随开府仪同三司,封北隆公,晋爵北绛郡公 .......................... # ]' h8 K$ S+ ~. r) a( O对的还是错的?只能选一个。对不对自己判断,要不要改写、重写自己决定。 多谢善意提醒!0 w. B( U1 g$ X! V 2 W5 G9 w& O2 n |
|
再读[宋]状元公姚勉《奕世狀元坊》, F$ R/ f: Z' p ! H1 @ X5 n) h' P. J& ? L; `+ ?( v 状元公姚勉的六世祖评事公兄弟,为得风水宝地荫子孙,“乃祝宗祈死”。——不记得是从灵源南垣姚氏族谱谱页还是由南昌姚氏族谱谱页读到,原来是在《姚勉集補遺》状元公姚勉遗作《奕世狀元坊》中。现在再读《奕世狀元坊》又是一番感受! 六世祖评事公—七世特奏狀元進賢府君振公(又称江西夫子或竹楼夫子,即姚子玉教授)—八世釋褐八行狀元黃州府君旦—十一世賜狀元及第姚勉公(“癸丑,勉又以六世孫叨賜狀元及第”)% n/ l. }0 X( \( G d0 G 宋时,郡守蔡謨和邑宰趙時稼,在距治所六十里的官道立“奕世狀元”坊。我想,今灵源“芳里”地名,大概是由“狀元坊”里(坊里)演变而来。 9 u( R8 I: C9 R& W; s: Z 附1 Y: U: E! ?! H0 S/ _9 @ 奕世狀元坊 姚勉 (姚勉集補遺) & ?& o* F# ~7 |# J$ I. n. Y6 z: |4 q/ N 勉聞諸長老,六世祖小三評事時,有蔔地者指今之靈源先塋,謂評事公兄弟曰:“是當有魁天下者”兄弟相謔,死者先葬也。乃祝宗祈死。未幾,評事公歿,葬於是。3 M# I9 v+ O1 g" S2 p/ q 特奏狀元進賢府君振,其子也。釋褐八行狀元黃州府君旦,其孫也。亦再驗矣。癸丑,勉又以六世孫叨賜狀元及第。是何蔔地者之神歟!蔔地者之神未足尚,其言之驗不驗未可知。遽先以死遂其葬,寧亡身以裕後,為子孫者,詎可忘之哉! 郡太守邑大夫嘉吾族之六世而三其驗,為門閭以表宅里。勉不足道也,繼自今吾宅長少,睹簷宇之翬如而思翱翔,瞻棟楹之屹如而思直立,鵬騫風而龍躍雲,以世世此科第,使蔔地之言其驗愈廣,庶無負吾祖宗忘身以遺子孫之意,勖哉!時郡守蔡謨、邑宰趙時稼,既立坊於官道,去治之六十里,複表其里。勉因為記以示後。# @5 \/ E2 ]( h% } ——《姚勉集補遺》 奕世狀元坊 " \0 O+ n( [- `, `( C" n |
|
宋状元公姚勉自认丰城公姚思廉是“吾家鼻祖” (见《姚勉集》》卷十八 古風 七言 侄阿鐘覓字與詩) 侄阿鐘覓字與詩; v$ a1 _ C( F7 x r0 ~$ t7 ] 姚勉 阿鐘五歲已大奇, 從我覓字與覓詩。 栗梨不愛愛紙筆,) k7 t0 Q7 n1 r, R% X* ~ 此意豈是尋常兒。 吟詩寫字非難事, 字畫是心詩是志。 器量充周志氣宏,+ t6 _8 T/ z: G5 o 勁筆雄辭皆極致。8 {9 E8 A) y3 u9 L: y+ m, _ R 吾家鼻祖豐城公,& t: x' M( T/ Z# k l 庭叱百萬無虓雄。 子孫世襲節義風,! [5 W4 _' D' H3 P. T& f# `$ V 流傳直至江西翁。 江西夫子今稀有,0 _+ G) `/ S, B" D& V 四經七舉為龍首。 不作孫弘曲學儒, 文章只是宗元佑。0 t/ L% i# A+ s0 D+ k* H) M 祖宗積善源深長,: ?" i9 d/ \4 l0 P5 v. J# ` 爭奇競秀生諸郎。 諸郎更有如鐘者,) ^+ C* h& B" i$ f" E& C# R 引領丹山群鳳皇。 曉窗讀書肯至午, 夜燈琅琅明月廡。 只今小年已勤苦, 從此讀書到十五,6 R) q# K$ Z- O 貫經穿史包今古。* W6 z% b5 x% F6 Z; K" I 雪坡癡叔未足多, 十駑驥子一躍過。 河南晁氏曾有樣, 二十子弟俱高科。 汝今群從多兄弟, 勳業相期各如意。+ W0 m6 M0 K! t+ I& Q) s- T5 ?3 S( \ 家塾相師學聖賢,( p. v4 p0 j2 T 廟庭再拜傳忠義。 羲獻帖,李杜詩, 遺蹤雖在不必追。 請賡慶曆徂徠頌,2 \! i% J* l; r1 a 更立中興浯水碑。, i! Z! P- [) ? A ——见《姚勉集》》卷十八 古風 七言 尧曰:$ ]& G; w- ^# q* [! F 丰城公是指姚思廉,公受唐太宗封爵丰城、食邑丰城。 早在隋末,唐太祖和唐太宗十分赏识公是忠义敢为之士,护旧主,“庭叱百万无虓雄”。 |
|
姚勉集卷十八 古風 七言( b9 ]2 z$ X7 h. `: D 侄阿鐘覓字與詩 阿鐘五歲已大奇,從我覓字與覓詩。* Z' C+ K5 a0 \3 p# n& d2 | 栗梨不愛愛紙筆,此意豈是尋常兒。- }( q: t5 A2 i' a$ ~& n9 Z5 \ 吟詩寫字非難事,字畫是心詩是志。, f6 p4 \% Z0 w3 Q; \! w7 f% n6 p 器量充周志氣宏,勁筆雄辭皆極致。3 N# B& u, `: M( ~, R5 n; ~$ o) ~ j9 W' B b0 R s 吾家鼻祖豐城公,庭叱百萬無虓雄。7 X9 E$ g# K: Y" m" S 子孫世襲節義風,流傳直至江西翁。! S1 [' d2 J3 |7 C4 s3 D0 e/ O6 k" k8 P3 U# Q; Y 江西夫子今稀有,四經七舉為龍首。6 G/ y+ C! o3 A 不作孫弘曲學儒,文章只是宗元佑。+ s4 M1 } g, ?2 P; q# g, w 祖宗積善源深長,爭奇競秀生諸郎。$ B# X6 P; H; G; y" j4 b* B# q0 `* g4 r 諸郎更有如鐘者,引領丹山群鳳皇。. ]! @( {$ g. \ 曉窗讀書肯至午,夜燈琅琅明月廡。, s. T# _1 a: [& Z4 T. L9 m8 Z F ~ 只今小年已勤苦,從此讀書到十五,1 ~! F5 c* t9 @, a7 u* z- Z1 G% k6 k: I: B* K5 G/ ] 貫經穿史包今古。雪坡癡叔未足多, ~% ?9 c" E3 z$ d 十駑驥子一躍過。河南晁氏曾有樣,/ W' P; k! v4 Y/ ] 二十子弟俱高科。汝今群從多兄弟, 勳業相期各如意。家塾相師學聖賢,3 u- `/ `( Y4 L8 d* O% c. p9 o, a; V$ `% l! ~5 j5 y u4 i 廟庭再拜傳忠義。羲獻帖,李杜詩,: F) A, Q/ K; u/ R! ?' {; @+ \% G 遺蹤雖在不必追。請賡慶曆徂徠頌, 更立中興浯水碑。5 \8 m7 w# p+ z: w, e! u) i- z- I* f3 L : q! u1 u/ x8 t% B( r, _9 V0 {3 ^ |
|
状元公姚勉给三公裔姚氏、江西灵源地区姚氏、彦国公裔姚氏留下一道世系大难题和一个大公案! |
|
姚勉公又一次自认是姚思亷的后裔 宋状元公姚勉在为出自濰州的新昌姚氏姚公烈(字伯武,号?運屬)撰写的《運屬姚公伯武墓誌銘》中说:“姚之宗為瑞之新昌著姓者二:家邑郛者出自濰州,蓋中散大夫恕之後也;家靈源者出自豐城,蓋文館學士思亷之後也。”——可知姚勉公所在的是新昌靈源姚族,是思亷公的後裔(见:《姚勉集》卷四十九 墓誌銘: 運屬姚公伯武墓誌銘 )。7 M7 t" J$ ~ y4 f/ u) l7 o 0 n M7 {' T; g u |
|
太史公在总结项羽一生功绩时,便把他这个异象突出出来,甚至将他和传说中的舜帝相提并论,而发出了一番慨叹:“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怀疑项羽是舜的后代,当然只是太史公随口一提。不过如此说,一方面说明目生重瞳的人很少;另一方面,也说明司马迁愿意将这种异象解释为一种帝王之象。因为项羽后来的功绩并不逊于传说中的舜帝。+ j: X9 J" H# y& s$ H7 r- M p% S1 G) {2 t8 f# X0 E$ r 5 I. i l5 U3 ]- W7 b# r1 g! c “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 |
| 好样的,姚茂勇,我也倾向于相信看到的历史证据 |
姚荣玟 发表于 2016-10-20 17:41 如此复杂详尽的资料信息,学习起来真有畏难情绪,但你们是好样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敬佩! |
/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