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姚绍弦 于 2016-10-21 14:26 编辑 3 D; Q3 N# B/ w) J, I- R9 T! h姚绍弦 发表于 2015-12-10 12:227 h1 Z4 b8 A8 i5 v3 A0 B : A! P1 c. G) U( P& _( K! C0 x6 P 今天上午,广州工作的KK宗亲发在姚网的照片。他是湖南平江姚氏,他的家谱记载:“德辉居南昌府烂泥巷”。应该指出,修水以及平江的家族与南昌姚氏分离600年以后一直到最近才联系上。关于烂泥湾的记载,外迁宗亲与南昌家谱以及灵源老谱是吻合的。. {% Z0 s! n; \& J 我把照片贴在这里,作为一个旁证供大家参考。/ f X. i9 {# ^8 S5 M/ z4 j |
本帖最后由 姚绍弦 于 2015-4-6 20:56 编辑 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15-4-6 20:37 三。南昌“烂泥湾”的地理位置 多谢各位宗亲关注!5 _0 m) F5 T; S( a* P/ h 卿芳老已经把小范围的照片清晰地处理出来了。整个南昌古地图是一个示意图,因为南昌县都被河水环绕,我基本上能够把大致的地理位置表述出来。* I. w% u# _" z' V; P" y: j 比如,烂泥湾大致在今天的岗上镇的位置,离市汊汛还有一些距离,那么从烂泥湾到姚湾的距离就不到16华里了。& u& W/ B; P/ M; H 图上表述的瑞河就是锦江,锦江进入赣江的入口,靠近南昌县岸边就是烂泥湾。5 v3 z, s8 a* t4 {) H 为什么“烂泥湾”称为“烂泥湾讯”,这是表示这个地方容易发大水。从烂泥湾到市汊一条线都是容易发大水的地方,故称为“汛”。 |
永顺姚 发表于 2015-11-26 15:59 E0 Y. n6 \) b- \, ~8 ] j: G: C) V 永顺姚宗亲提供了非常清晰的地图。 M2 b5 C9 Q. _ 从苦竹洲到丰城袁渡的烂泥湾直线是25·7公里,实际上现在的公路超过了40公里。过去是水路交通,如果从赣江与抚河故道通行,则远远超过了60公里。而从苦竹洲到姚公洲因为是顺流而下,几乎是近在咫尺。 三年前,因为经常有三公后裔给我的提示是“丰城烂泥湾”,其实误导了我。我二次来到丰城。我同学袁晓英是丰城地方志办的副主任,她帮我查到袁渡有一个“烂泥湾”,现在是一个村民小组,宋朝开始就是余姓人的集聚地,村庄的对面居民姓王。为了郑重其事,我找了我的学生余文峰带路,看到了“余氏家谱”。我特意关注了明朝洪武时期,余氏的通婚情况,没有发现余与姚通婚的记载。" [3 ?" @, d: ]" M |
本帖最后由 姚绍弦 于 2015-8-5 20:49 编辑 姚卿芳 发表于 2015-8-5 14:54$ c2 N# B6 A4 K7 x% z, C 2 g; E. C5 {, @; }. k" Q3 w3 z4 f 请祖龙宗亲仔细看一看上图:0 h. F7 P* p# j& [6 P “荣公元末迁江西南昌府烂泥湾繁衍数世,及勉公状元及第廷对万言。。。” 关于“烂泥湾”的表述有几个版本,这个版本没有提到“丰城”。在元朝的时候,丰城一度叫做“富州”。$ d4 h2 W: _* H. P 另外,请祖龙宗亲再看一看1·2楼的帖子。嘉庆16年,湖南宗亲来江西寻根问祖,他们把南昌姚湾与烂泥湾看做是相同的一个地方。4 A: u1 a9 E# H( d6 z6 ?7 k) Q* p 再有,从嘉庆16年的记叙当中,没有看到湖南宗亲到过丰城烂泥湾的痕迹。' ~! G' S0 z( C- P( F [" [- b; a- ~( K8 E0 _- s |
姚绍弦 发表于 2015-4-11 22:19 4 }* B# _7 ^$ e0 O4 O 祖军宗亲的翻译如下: 姚氏新修族谱序(译文)m4 p; U! o; d7 x" \8 O( ?( q7 {: R: g5 r( y 谱碟之难,不在于编修之难,而在于考据之难啊! m7 h( S1 a1 {( V, ~; g" W$ M" l, _9 P L3 l9 M8 j 我们沅州府芷江县姚氏家族的来历,系从大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始祖良珊公和兄长良能、良德二公从江西迁到湖广辰州府,而再到大明宣德八年((1433年),我良珊公又从辰州府迁移到沅州府芷江县。4 o. e; Q$ v; Y$ l7 m1 K7 s$ G* P 有明一代,辰、沅一带,屡有苗、瑶少数民族土著首领率众猖狂作乱;本朝(大清)建国初期,又遭遇吴三桂乱党叛乱,辰、沅一带成为朝廷和叛军激烈争夺的战场,这样又过了数十年。期间几次经历兵毁战乱,于是老谱就丢失了!后来,先辈们就只能根据各种传闻,在各自手抄的草谱上标注始迁祖原来在江西居住的地方--有的以为是从福建漳州搬到江西新昌,也有的以为是南昌丰城,还有的以为是从南昌新建迁到目前所居之地,大家各自都将这些地点,说成是祖源地“滥泥湾兴贤坊”,各自的说法都不相同!而记载标注始祖的世系呢,也有很两种迥然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唐代思廉公的后裔,一种说法是唐相姚崇国公的后裔。至于说,所述传几代到姚勉公,那就更加有多种说法了。* V" C! n& v3 i2 ^) S% d: a5 o 我的曾祖文旻公,因为考虑到关于家世来历的说法众说纷纭,曾谋划去修正,虽然有这个志向,但没有获得成功。我的父亲乾贞公,与叔辈们经常听到,因此想继承先祖遗愿,办成这一英明之举,但刚开始商讨考证修编之事,却赶上我祖父正率领大家从湖南沅州迁到四川酉阳,事情又没有成功。但是他思虑之间,其拳拳之心皇天可鉴!多次感慨系之,而后将这一使命来勉励我去完成,我当时说可以慢慢来吧。 W" d3 q3 B' d- [! M 丁巳年春,父亲辞世前后,我经常听闻叔辈们也先后辞世。如果不把这当做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提上议事日程去努力完成,那么前人留下的遗憾,还要让它无穷无尽延续下去吗?因此,我去湖北来凤、湖南龙山,到四川宝宁、顺庆等地遍访亲支、观看老谱,奔波了几年,最终没有结果,而我却年逾五十了!" X& X- [3 W2 X' o* F 已巳年秋季,我回沅州府为良珊公等先祖扫墓,三次聚集族人在祖祠商议此事,把自己计划游历江西豫章寻访老谱的想法告诉大家。我说:家谱的研究,关键在于其传记,的确是这样的!我们姚氏虽然肇始于有虞氏,编修家谱应该说在良珊公这代中断了线索,但难道唯独良珊公非为人子,是从天上掉下的么?依次记载其子孙,而不上溯他的祖先,这是极不合理的!知道我们自己出自哪个始迁祖,却不知道他从哪里迁徙而来的,这是极不合情理的!这次豫章之游,的确是当前修谱的当务之急,能不急吗?大家都点头首肯。于是胜杰、寿山、仕华、沧龙、知易父兄等人倡议,孟湖、大成、荣佩、华台、华高弟侄等出资,我开始付诸行动。7 j% V) r* y* V Y 我依据草谱上先辈手抄之只言片语,就径直去到江西南昌,到处询问是否有族人居住在滥泥湾兴贤坊的。果然寻访到一个聚集着族人的村庄,地名也叫滥泥湾。及至那里询问族中众长老,都说他们系由新昌迁居此地,新昌姚湾在元代遭受洪灾被冲毁,于是便开始移居于这个滥泥湾。根据他们的家谱,是在珊公没有迁移之前。随后赶到丰城遍访,虽然有同姓家族,但并没有地名滥泥湾兴贤坊的,我不胜叹息!行程几千里,所苦苦追索的事情最终化归乌有!这将该怎么办?1 A6 d9 B; p" }2 {/ I0 } 在这里住了一两天,刚好听到有一座山叫雪坡。于是回忆先人手抄的信息,记载远祖名勉号雪坡,南宋理宗朝时,当廷对答第一,状元及第,也许就是这个雪坡吗?赶快去问附近居住的人,却没有同姓的户,都说勉公本来是新昌人,入赘邹家,就在这座山上读书,于是以雪坡自称。观其遗迹,还有雪坡书室以及纳凉地,勉公和邹夫人的坟墓就在那里!0 L2 ^7 E' l: R: C 我又坐船离开豫章,探访垣中,在那里住了一个多月,又遇到新建族人。于是向他们打听先辈的支流世系,都是出自斗门,而斗门又是由南昌姚湾,现在叫滥泥湾的地方所分出来的。于是就去瑞州的新昌,访得同姓族人而进行考证。进入村子,见到一座石牌坊屹立于此地,匾额上镌刻着“兴贤坊”三个字,仔细观察,这就是雪坡公的状元坊!同族人住在“兴贤坊”的上、下、左、右的多达数千户。于是深入研究这个村子,遍访滥泥湾地名,有一两个老人说:这个地方土地肥沃,喜欢晴天苦于降雨,及至大旱,则庄稼倍收。现在这个地方叫坊里、衙里,就是古代称为滥泥湾的地方!他们问我为什么来这里,我告诉他们实情,并恳求族人聚集在祠堂,向他们叙述始祖的名讳以及迁移时的住址、年代,出示家谱而一同证实,都一一清晰无误。然后我才知道,我们手抄草谱中,误以新昌为新建!而以为祖源地是丰城的,是意因为勉公入赘丰城邹家而以讹传讹造成的!关于系思廉公后裔的说法,我在豫章所见所闻,并没有有称为思廉公后裔的族人,而思廉公分支派别又在崇公的前面,这不是我们所出自的始祖,我终于弄明白了!以为我们是从福建迁江西的说法,则又是因为勉公雪坡次子、三子迁居福建的缘故,以讹传讹所造成的!" \8 b0 u$ \- M( s9 | c6 v [' O% m; q! }/ Y6 \; G5 d 老谱上说:我们家族从鼻祖汉侍郎云公为第一世;十一世傅到荣公;九世傅到崇公,是唐代贤相;七傅至尚忠公,由河南陕州殃石迁新昌灵源,他的长孙振、来孙旦、以及九世孙勉,皆先后状元及第,郡守蔡谟为之建“奕世状元”坊;振公次子渠公,是我房分支之祖,传了六代到文龙公,文龙公跟随元世祖平定江南,朝廷下诏将之任命为“袁、临、瑞”三路总管,传七代到良珊公,即我们沅州姚氏的始迁祖。 后来,我根据曾祖父文旻公所遗之草稿,继参考姚氏学儒先辈的考证,在家谱上注清始祖自祖源地分析并迁徙的始末,三则根据先伯、占魁、先父乾贞的手抄,这样我支的世系就取正裁定了,一一禀报诸族中父老共同考证。于是乎,兄弟辈孟湖、大成、荣佩等编校,子侄辈沧溶、舜民等反复审查,通过一番去伪存真的艰苦工作,经历十三载寒暑更迭,初稿才开始形成,如此这般实属不易呀! 唉!我的曾祖父想订正未达到目标,我父亲想考证修编而没有成功,现在借兄弟侄儿辈的力量,使我得以完成考证并知晓了前因后果,几百年失传的世系,终于找到根本,可源源不断流传后世,赖此而不致断绝,难易与否?这只能留待后人评说了!谨述先人的遗志,意及我自身奔走求索的艰辛,以告后来者。6 m4 D) t% M1 l: b% F3 \ 嘉庆十六年辛未孟春月上浣 十六世孙荣恭谨識( w% s2 Q4 u3 d$ n8 {, v4 F2 L1 b$ J* p (良能公第二十二世裔孙、湖南会同姚祖军敬译) |
本帖最后由 姚为瑶 于 2015-12-19 11:15 编辑 三公后裔,贵州安顺姚福学宗亲这次南昌之行,在南昌姚氏宗亲陪伴下去了南昌烂泥湾实地覌察.并眺望对岸的瑞河出口. |
姚绍弦 发表于 2015-12-10 12:22 绍弦宗亲真是谱学专家,有理有据, |
本帖最后由 姚绍弦 于 2015-12-10 12:00 编辑 姚绍弦 发表于 2015-12-10 11:25 综合上述信息: 无论是“南昌府烂泥湾”还是“丰城路烂泥湾”、“许家烂泥湾”,实际上表述的是同一个区域。6 B% W B i0 Y& H8 o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