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尚古村姚御史三让父亲 姚俨墓志

查看数: 3644 | 评论数: 10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4-11-25 13:49

正文摘要:

姚俨墓志 2 B) p# }+ t8 p0 s+ S, N□□□□□□□□□祁门县知县姚公墓志铭□□□□□□□□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直□□□□□□国子司业□□□官汉阳萧良有撰赐进士出身通议大夫奉 ( r( S" i3 T9 d, r+ A5 u& ...

回复

南昌姚公瑞 发表于 2014-12-1 13:22:49
姚氏故事述说着姚氏的传奇!宗祖的功德!
pszyyao 发表于 2014-11-25 22:37:00
姚尚明 发表于 2014-11-25 21:52# y8 i% A2 A% v/ ?' @! N2 V+ {# ?3 f" W
姚御史煮石永彪史册- F% Q0 c* n2 U. L+ h: `
姚御史姚三让(1540~1604),永年县讲武乡尚古村人。按小龙马村姚氏墓地出土两方墓 ...

* V- G% M' \. Z1 n$ y2 c" R: b      你楼上又加了这么多姚御史父子的故事,建议将标题改一改,不要亏了姚御史父子,不要亏了你的帖:              姚御史诚感动天,石头可以煮着吃——[明]永年县姚御史父子的故事
% ^# q! r4 f( S: z% ~; e3 }) P8 Y2 N! Z6 e
* Y: p/ C7 ~! q1 `& o

7 o  p! O) T! s& }6 a& x
pszyyao 发表于 2014-11-25 22:20:01
姚尚明 发表于 2014-11-25 21:52
, \4 O# {# N! C姚御史煮石永彪史册6 l/ l! H" J  O7 i. n8 W
姚御史姚三让(1540~1604),永年县讲武乡尚古村人。按小龙马村姚氏墓地出土两方墓 ...
  p- Y; h, i" l. P- Z

/ z4 K8 T/ u2 m3 n         姚御史三让应是河北省永年人。应修改楼上相关处。
  t8 i) W% N* v* T
) R" a. T5 z3 A& [! ?3 p         永年县隶属于河北省邯郸市,位于太行山东麓,南距邯郸市20公里,北距省会石家庄150公里,距首都北京420公里,东与曲周县、鸡泽县交界,西与武安市为邻,南与肥乡县、邯郸县接壤
3 X6 Y( b/ f; u2 q
姚尚明 发表于 2014-11-25 21:52:38
姚尚明 发表于 2014-11-25 21:46/ ?$ g7 d8 a5 q- s2 I
讲武乡尚古村北姚三让御史祖茔牌坊(摄于2014.10.28)
& S7 G( b) H) U8 p" t
+ e; |4 O, i+ T. C
/ g+ [2 C) T; S) \$ X
9 ]2 X1 T" H2 I0 G" V
姚御史煮石永彪史册
. b9 O0 x3 E2 w% {* N! C+ n" P
姚御史姚三让(1540~1604),永年县讲武乡尚古村人。按小龙马村姚氏墓地出土两方墓志铭记载:公,姚姓,三让名,厥字崇谦,益轩其所署别号也。祖籍山西省太原府榆社,高祖奉诏东迁,移居直隶广平府永年县北乡尚固村,四传而至其父姚俨。娶李,早年艰子,遍求神灵,年至不惑,始于嘉靖庚子二月十四日得一子,取名三让,少而颖悟绝伦。十岁娴为制举文骎骎。嘉靖壬戌拔置文学弟子,声振胶庠。万历癸酉(1573)举于乡,次年连第二百零三名进士。踰年用次得祁门令。癸未(1583)服阙,拜山东道监察御史,乙酉(1585)出按三河。又据尚古村《姚氏续题名碑记》:“我姚氏发源出自山西而迁永年。”
% q6 z. @4 e4 B( `
    在尚古村街北土地庙内由赐进士第、中顺大夫、户部司郎中、鸡泽人懋所贾熙绩撰文的《直隶广平府永年县尚古村重修都土地庙记》,对姚御史为家乡的公益事业有所记载:“公讳三让,永之世家,为孙继皋榜中进士。…里中先达,御史益轩姚公谓乡人曰:土地福我乡人,祈祝如响之应,况邑有隍社,乡有土地,以职捍卫,非淫祠比,奈何使庙貌崩圮,禋祀几无所乎?”
" t# H, L, Y) i3 w$ W' f
姚三让父亲名俨,据《明敕赠文林郎祁门县知县姚公墓志铭》载:“夫西塘姚公者,岂非天资笃厚人哉。翁父升,母宋氏,生子四人,翁最长,直指君令祁门县令,天子推恩自出,封翁如祁门官,阶文林郎,翁讳俨,西塘其别号。计生正德甲戌年(1514)正月初七日,卒万历壬辰(1592)九月二十二日,享年七十有九。初娶李,封孺人,先翁十二年卒。子男一,三让,即直指君,娶同邑处士李时儒女,封孺人。”

5 C% O7 O. g! L& y! j! o) F5 \7 u
墓志载:“歙民怙势将嫁丝绢税于同郡五邑民,四邑操挺起矣,祁观衅而动。公亟谕之,谓有而令在,必不忍而曹代歙民肉,且噪能己税乎?祁以令故靡所哗釦卒之,四邑扦文罔,而祁独按堵税,竟以不坐。一时上下服公,恬镇足属大事,隐然具公辅望矣。”
' u; H8 T- }. e, g5 n
“乙酉出按三河,鹾周视鹾池,剂量池势高下,亢潦别为塍畦,翻车渴乌,以时转运,不令亢干潦淖,莫可孰谁,犹夫土炭低昂属诸造化,而以吾阴阳反移之鹾乃大有秋。于是,三河不至割裂,方幅为长芦,倍公之力焉。”

! b& i1 w" X# e% U  `4 n# R5 ]
姚三让为政清廉,深受辖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按陕时,正值岁饥,田地荒芜,饿殍遍野。原来,陕西境内连年无雨,赤地千里,粮食绝收,百姓饥饿难忍,草根、树皮也被吃的净光,甚至出现饥人相食,大部分人抛家舍业,外出逃荒走了。
9 {; A8 l0 {6 n# z- i9 I6 B
三让到陕后,首倡官绅仕商捐钱募粮,奏明朝廷,请求开仓放粮,赈恤民灾。怎奈库中空虚,不数日,粮已放完。遂率领众官员祭拜于山神庙前,焚表上疏祈祷神灵救民,如能遂愿,日后定当重修庙宇,再塑金身。夜里,姚三让梦到土地山神爷对他说:“淳化山石可顶粮,权且充饥造化方。但愿姚公别忘语,让你煮到麦梢黄。” 醒后不知为何,甚是迷惑。

7 l. [+ d( d: H
某日,有饥妇去淳化山上,采摘野菜充饥,或见白须老人正在山上捡石头啃着吃,甚是好奇,瞪着眼直看。老人慈祥地说:“闺女,别挖野草啦,那个吃不饱。这满山遍野的石头都可以煮得吃,比野菜好吃多了。我这有煮好的你尝尝。”饥妇接过一颗石头试着咬了一小口,软绵的、透着一丝泥土香气,咽到肚里顿觉精神多少。抬头一看老者不见踪迹,知是神人点化,满满的装了一篮子,直奔府衙,求见姚御史。

# @7 {4 M2 P" w# K" T# `, D% _: C
姚御史正在衙内发愁,怎样才能让百姓度过难关,听后不大相信。第二天,在院里支上大锅,煮上石头,衙皂们暗暗偷笑,主爷想的想疯了,这淳化山石头啥时候能吃过,煮吧要不又惹老爷着急了。煮至半晌,姚三让问衙役们煮熟没有。衙皂回答说没有。三让走近掀开锅看看锅水还没开,大怒道:“大胆奴才,老爷让你们煮石,为何天到这般时候锅还没开,赶快多塞些材草,火烧旺些。”待会三让又问,衙役们怕再受训,连锅也没看就说:“老爷,石头煮熟了,能吃啦。”三让用筷子扎扎,能扎进去。捞出几个分给众人分食,果然能吃。
% y" J4 r! k5 r/ l6 G
随后,遍贴告示,通喻全境,百姓闻知以后纷纷上淳化山捡石头,回家煮熟,全家充饥。消息不数日传遍全境,逃到外地的人也都陆续回来了。赶巧春天下了两场雨,到了小麦黄了梢,麦子丰收之后,说也怪,石头再也煮不熟了,也不能吃了。由于姚御史诚感上天,化石为粮救得一方百姓,陕西境内遍置姚御史生祠,感恩戴德,永久承祀。

* P% L6 H6 v8 Z% r: n' B
这段虽为传说故事,但在其墓志和府志、县志上均有记载。《明文林郎河南道监察御史广平益轩姚公墓志铭》载:丁亥按陕,时值陕岁大侵。公一意荒政发赈劝贷,迄无余术,至感神示,煮食为糗,石烂可啖也,奏石于朝,举朝诧异,谓公诚感。《广平府志》卷六十二怪异志言:姚御史三让,按陕西时值岁饥,淳化山有老翁取石授采蔬妇,曰:是可煮石。忽不见。妇从之,传至四讫,人竟投山取石以疗饥。三让献石于朝,以为神异。

7 J; A2 Q' i9 q9 k  g6 l% M! C* c
姚御史墓志载:“时所讳阉尹为政,公遂不能一日安于其位,于时直言见诎,南北省台几空无人,而公之名与诸省台,愈震赫于朝廷之上矣。先是,权珰煽滔立贵显人,同年顾氏风往诣之。公曰:七尺之躯与三尺之辇孰重,君且休矣。闻者咋指高之。”
, @. S, p6 Z3 i
明谈迁《国榷》:(万历二十四年)正月初十丁丑,给事中耿龙、邹廷彦等,御史李宗延、姚三让、袁可立等,俱削籍。又令吏部列上职名,再罢御史冯从吾、薛继茂、王慎德、姚三让四人。大学士赵志皋、陈于陛、沈一贯及九卿各疏争,尚书石星请罢职以宽诸臣,皆不纳。于陛又特疏申救。帝怒,命降诸人杂职,悉调边方。尚书孙丕扬等以诏旨转严,再疏乞宥。帝益怒,尽夺职为民。经纶愤甚,抗疏曰:顷屡奉严旨,斥逐南北言官。臣幸蒙恩,罚俸供职,今日乃臣谏诤之日矣。陛下数年以来,深居静摄,君臣道否,中外俱抱隐忧。所恃言路诸臣,明目张胆为国家裁辨邪正,指斥奸雄。虽庙堂处分,未必尽协舆论,而缙绅公议,颇足维持世风,此高庙神灵实鉴佑之。所资台省耳目之用大矣,陛下何为一旦自涂其耳目邪?

6 F. f4 ]+ Z& W' |2 t  K
《明文林郎河南道监察御史广平益轩姚公墓志铭》载:(姚三让)公生以嘉靖庚子正月十四日,卒于万历甲辰正月十二日,得年六十有五。卒之日,郡不相杵者累朝夕。(其子姚)文光谨筮万历乙巳年孟夏十有七日,葬公于郡西八王乡之东原。
6 x  d+ w+ W, m( ~' E1 K+ s! ^
   关于姚御史的子女及其姻戚关系,墓志记载的颇为详细,由此可以窥见当时上层社会的门第观念。墓志曰:“男三:长文光,邑诸生,美秀而文,娶鸡泽张氏指挥公尧年女,继张氏文学公应元女;次文元,聘运长卢公大顺女,殇;次文辉、次文耀俱未聘。孙男三:长璘,聘乡进士杜公汝懿女;次玠,聘成安乡进士王公世芳女,殇;次珆,未聘,俱文光出。女四:一适武举董可大;一字博兴主薄崔公九功子,殇;一适武举马九思,卒;一字南京兵科给事中卢公大中子。孙女二:一字户部郎中宋公师程子,殇;一字乡进士杜公汝亮子,俱文光出。文光,文元及三长、次、又次女俱李孺人出。文辉及字卢女,侧室杨出;文耀,侧室璩出。侧室孙无出。…文光谨筮次年(乙巳)孟夏十有七日吉,葬公于郡西八王乡之东原,阡举李孺人合。”子女姻戚关系非进士之子及官宦之后。
    在姚俨墓志志文后,又有不一样的字体镌刻“至乙巳岁孟夏之吉,长孙文光遵 父遗命,再厝于八王乡东原。”八王乡即今天的八汪村,在明朝时为八王社所在地。这是姚文光在埋葬姚御史时,迁举姚俨时重新补刻的文字。
: H; W- {# S% Q) r
那为什么姚御史要葬在距离尚古十数里外的八王乡(小龙马村西),而不葬在尚古祖茔呢?据考上述墓志及走访资料,和在尚古村姚氏墓地发现的乾隆元年由姚燧撰书的《姚氏续祀田碑记》始知。姚御史嫌姚家祖坟人丁不旺,又请当时有名望的堪舆先生重新选择坟址,最后选在姚家老坟西南,把其父姚俨葬在此处。姚俨墓志载:“以癸巳年二月十一日。地卜于西岗,新阡移李氏柩合葬焉。”后来,姚三让还嫌坟地不好,又在附近村庄继续寻找茔地,最后于故城村西南、党庄西南塚前,买下二十一亩地并下了罗盘。谁知在劵墓时,有两只白色的鸽子一直在附近盘旋着叫个不停,施工人员不工作时,则来人前叫几声后在向西南飞。风水师感觉怪异,随着鸽子向西南追去,到小龙马村西洺河边上,鸽子绕个圈落下不飞。风水大师一看,这里其后明山远护,微微洒下一脉,进前龙虎具备,穴星突起,玄朱相停,水口关锁,洺河在前环抱之后,悠扬东去,这是美地。遂把墓地定在此处,位于故城村东南的坟地即不在用作坟地而作为祀田永久耕种。《姚氏续祀田碑记》碑阴载:“固城村前洺河南岸地二十一亩、有车路一条。”这就是在碑阴记载的故城有祀田的出处。
2 v8 z5 p* n% P4 S$ U1 V; {" g& k4 R
姚御史亡后,其子文光将其祖俨及其父三让灵柩均迁举至小龙马村西。今天在小龙马姚氏墓地,仍能看到两个用碎砖灰石夯成的两个墓室,孤独地屹立在已被挖土挖成的大坑中,墓室东向,长宽6米有余。部分翁仲、石狮、牌坊构件散落在旷野或深埋于地下。

+ ^' e' w" V. `9 b1 f# I& _% g0 ?
另据在小龙马村姚氏墓地发现的《大清乾隆十四年立,禁止卖树碑记》曰:“余姚氏祖茔坐落尚古村北,其规矩条禁,俱以秩秩。自曾祖讳三让中明甲戌进士,官河南道御史,赠光禄寺大夫,卜葬于洛马(龙马)村西。外有围垣、佃宇,内立祀堂、厨舍。以谨关防,至严也;以时羞荐,至肃也。至周匝间乔杨、古柏约二百株,雩然特出,蔚然深秀,其苍苍之状诚属坟中旺气。且树多丛密则塚土不至暴烈,而阴魂得以依栖,夫风戒剪伐雅称敬止,甘棠桑梓尤珍爱之。矧墓前高森,祖宗所攸庇者。”可以知道当时墓地规模之宏大。

7 `- ]% v- ?5 X" C
对于姚三让的功绩,家乡百姓们也不会泯灭的,先后在广府城内为姚御史竖起过三座石牌坊。一座是为姚三让、李杜同立《雁塔同登坊》。再是专为姚三让立的《明时台谏坊》。还有为姚御史父亲姚俨、周京父亲周富立的《龙章宠渥坊》。荣誉之极,在永年县无人能比。

% E9 [% P+ o' k& o8 ^
; }! H1 R$ L( G
姚尚明 发表于 2014-11-25 21:46:47
pszyyao 发表于 2014-11-25 15:44+ @# j" z- q: I* f9 _: b3 I0 u
尚古村姚御史三让父亲 姚俨墓志——(陕西尚古村姚御史三让之父)姚俨墓志铭       不记得陕西 ...
原创:永年县著名的“五里三御史”/ d0 f, h: S5 c7 r% G  z  F& @
4 Z3 O( O6 K& M/ J, b0 U5 M
讲武乡尚古村北姚三让御史祖茔牌坊(摄于2014.10.28)
7 v# u0 H2 h/ i
7 q% [6 C3 _- V' `0 Q$ Y' E& P

: K3 E& z1 i! S. g; n( A         永年县有“五里三御史”之说,明朝永年方圆五里的地面上,出了三个御史,即尚古村姚御史姚三让,故城村张御史张大谟,赵王固村奇御史奇康(化名)。明朝的御史特牛,他们虽然官阶不是太高,但由于被朱元璋用来充当朝廷耳目和鹰犬,"以小制大,以内之外“,责任较前代为重。明中叶后也就是三御史做官时期,御史一职更是炙手可热,人人垂涎。三御史同居洺河两岸,同在朝廷做官,又担任相同职务,位高权重,朝野为之侧目永年县明朝出了很多进士,只洺河两岸就出了卢大中,连矿,胡瓒,杜秉彝,白一言,连三元,宋范,申佳胤、李养冲,胡沾恩,申佳胤等几十名高官,即所谓的“洺河两岸,纱帽乱串”,也有称“洺河两岸,帽翅乱颤”,还有说“洺河两岸,官帽乱窜”。五里三御史中官声最好的当数姚御史,为官清正、造福乡里、位列乡贤,永年县志里专有记载。名声最坏的就数奇御史了,《明朝那些 事儿》几次提到他,都是他当御史时的事儿。他在当地名声不好的原因,估计是不为老乡们办事。永年有关奇御士的传说特别多,比如他因嫌母丑,说过“粪堆里长出棵灵芝草,狗肚里拨出个金狮子”,把他亲生母亲说成粪堆和狗;有宾朋来访,总要他岳母代替其母前去见客;平时对他母亲也不孝顺,死后遭到天谴,墓被雷击。永年县有“天下不孝数奇康,母寿不让坐高堂。同年几番请母到,硬把岳母当亲娘”之说。0 `9 ^0 F/ N2 e: Y0 }8 v) H

7 L+ T8 _& w! Q" ?0 c

. ^' w+ R1 X* x1 [, a! D       小议明朝的御史职责及作用       明朝建立了历史上最为完善的监察制度与组织机构,并由此形成了一个十分独特的言官群体。按照明制,这个群体总人数一般保持在200人左右,为历代之最。言官包括御史,给事中等。
7 }8 v5 n, @) T1 X- U: b" U4 j1 J
( g  @# L; ?: G7 u6 U1 `

6 w$ m* v9 H+ z% N+ [7 g, ?- _  C        明朝的御史确实声名显赫,在诸多重大问题上,冒死力谏,秉直弹劾,做出了一件件震撼人心的壮举。如嘉靖帝崇信道教,不理政事,御史杨爵上书极谏,被下诏狱,备受酷刑,数次昏死,其他言官冒死声援,虽付出了血的代价,终使嘉靖帝退却悔改。明代,几乎无一内阁首辅没有受到御史的弹劾和抨击,其中,大部分首辅都是在言官的舆论攻势中倒下政坛或离开要职的。如严嵩,高拱,张居正等。明代政坛上为祸甚烈的宦官,同样是言官监视、打击的主要对象。同时,从中央到地方,言官在澄清吏治、除暴安民、以及经济发展、边防维护等方面,都起着巨大的积极作用。7 Z& s4 m( G' P$ Y! w  u1 _
2 |$ ^+ C  I1 P  s
3 E# i' K5 x( c; u3 f& {3 A
        明代历史上,人们熟知的诸如海瑞、夏言、郑晓、唐顺之、袁可立、杨涟等等,都曾担任过御史,并在御史职位上留下了铮铮响名。此外,还有许多言官在忠贞职守而鞠躬尽瘁、铁面无私而秉公除暴、安贫乐道而廉洁自重等方面,留下了动人的事迹,堪称楷模。 ! L/ ~- t" g4 ?

9 h+ s0 {* z& d  e; I: H
2 v8 K6 L& s# a$ J) K3 M出处:http://guduqiujian185.blog.163.c ... 406220119184725920/
3 f, T9 x) g5 q& V
姚尚明 发表于 2014-11-25 21:42:43
pszyyao 发表于 2014-11-25 15:27
! C8 C4 B2 @$ _7 q, R(安徽)祁门县知县姚俨墓志铭。有来源出处吗?

5 A" [) ?4 {: B8 k5 P4 t/ |" X来自新浪博客,作者没有实名。
3 T. C" D, a2 s4 t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7077420100yovs.html" }# Y4 w, o4 Y

3 z( B7 {3 N. g6 e7 e! i/ [8 ^" z我认识一位北京的宗亲,说是姚三让的后代,下次问他有没有家谱。
* E  n4 o. b8 T. t: ]
南昌姚公瑞 发表于 2014-11-25 19:39:59
学习再学习,逐步来深化,肯定有收获。
pszyyao 发表于 2014-11-25 15:44:53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4-11-25 22:38 编辑 3 }  _! w' [7 M- f' u& B. ~
南昌姚公瑞 发表于 2014-11-25 14:07  O! ^& x8 @2 Z; z* t
很遗憾:读起来很吃力,理解起来就更困难了。看来,学习姚氏文化和历史源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X* {0 _# Z( P! f, _# A3 z  Y         尚古村姚御史三让父亲 姚俨墓志——((河北)永年县尚古村姚御史三让之父)姚俨墓志铭永年县著名的“五里三御史”5,姚网有过报道,姚俨姚三让父子官声口碑不错。
+ d& |" D1 a4 A. e) `) u% S; m8 Y! y+ W/ I/ K$ b6 M
      明代(河北)永年县人 安徽祁门知县姚俨墓志铭,由赐进士出身 通议大夫 奉敕总督漕运提督军务 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曲周(今河北 曲周县)陈于  和  赐进士出身 通奉大夫 陕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 前礼科给事中 肥乡(今河北 肥乡县)郭崇嗣 书丹,合情合理。
/ o( {! r3 h3 g1 ?/ d0 }% n      永年县隶属于河北省邯郸市,位于太行山东麓,南距邯郸市20公里,北距省会石家庄150公里,距首都北京420公里,东与曲周县、鸡泽县交界,西与武安市为邻,南与肥乡县、邯郸县接壤
) W3 Z9 r* F$ ~2 B& B# U
8 y' Z" E7 ^$ }- |- C+ a  @, r( M) [) e+ Q! u9 B4 \& ?/ f
pszyyao 发表于 2014-11-25 15:27:38
            (安徽)祁门县知县姚墓志铭。有来源出处吗?
. j5 u& ~, _0 d! R! G8 S' }  ^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8-23 19:0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