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县乡土教材:一方水土》精彩书摘: 大埕口,俗名“牛皮沙”,有古迹“姚启圣庙”。清康熙十九年(1679年),福建总督姚启圣平叛台湾,驻兵于此,改名“乐平沙”。 |
(2012宜春模拟试题)5 G+ B0 E2 c1 o( B' r- y(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G% K/ d' T' p l ^6 C4 O( w9 i 材料一) X B2 q7 @6 E: b7 I l681年,长期主政台湾的郑经去世。郑经死后诸子争位,郑氏家族内部矛盾激化。清政府也在这一年最后平定了“三藩之乱”,能够腾出手来考虑平台的问题。但在平台方略上,清廷内部有招抚与武力征讨两种意见,多数大臣反对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康熙帝最终决定武力征讨,但深知平台不是一件易事,早在康熙十七年他就要姚启圣等遴选福建水师提督,条件“非才略优长,谙练军事不可。”据此标准,内阁大学士李光地、福建总督姚启圣等极力保荐施琅。: X8 g. a" j, m/ d 材料二 收复台湾后,许多大臣认为台湾“日费天府金钱于无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施琅认为台湾“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留之诚永固边圉”。施琅对西方殖民者觊觎台湾多年的情况有所了解,认为“红毛”(西方殖民者)“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如果一旦让其占有台湾,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将会受到严重威胁。最后,康熙帝决定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隶属福建省。并派兵8000 人驻防,设总兵一员,副将二员,澎湖亦派副将一员统兵2000 人驻防。 (1)根据材料一,分析施琅能够复出的重要原因。(8分)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两种观点。康熙帝的决定有何重大意义?(7分) |
我记得高中近代史提到过姚莹,古代史提到过姚崇,而且内容跟这本初中差不多,不过没有提到张柬之,只有狄仁杰,姚崇,宋璟,而且两次提到姚崇,语文课本中提到的有姚思廉,《五人墓碑记》中的孟长姚公(姚希孟),还有就是姚鼐的《登泰山记》,还有五胡十六国的后秦姚苌,不过历史课本里没提到,配套的历史地图册有十六国各个朝代的民族和创始人以及建立时间和灭亡时间,还有姚文元,好像就这么多了 |
姚崇编入中小学历史课本,不是今天的事情,很早就有。2003年我开始研究这位历史伟人时,为了寻找唐代地图无意间发现了玄宗任姚崇为相图,并且有大段的文字说明。 |
姚崇编入中小学历史课本,不是今天的事情,很早就有。2003年我开始研究这位历史伟人时,为了寻找唐代地图无意间发现了玄宗任姚崇为相图,并且有大段的文字说明。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