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r8 r+ n4 G1 D & M' G1 u$ B* t0 E. c6 Q 毛泽东评[唐]姚崇; p: v0 V6 _! P W. T# l! u I. ?; e ——董晓彤 文 ?, 《党史博采》?3 L" W/ y. n; x; j; n! M' ^1 B5 T ( B- c8 X: c0 w1 D" D& I+ L 姚崇(650-721年),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省陕州区)人。姚崇在唐武则天、睿宗、玄宗时三次出任宰相。史籍载,“崇少倜傥,尚气节。长乃好学,仕为孝敬挽郎,举下笔成章”。《新唐书》和《旧唐书》中皆有传。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赞曰:“唐代贤相,前称房(玄龄)杜(如晦),后称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 n. ]! i* T8 r! Q& e, G 6 \, U3 [0 T a1 B9 ]) h ●毛泽东在阅读《新唐书·姚崇传》时,于天头上批注:“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页) & Z& X+ B1 A9 @/ ~$ n( Q 有着独特政治眼光和卓越政治才能的姚崇,为唐王朝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唐玄宗即位之初,准备任用姚崇为相。姚崇以历史经验为戒、结合时政之弊向唐玄宗跪奏十条施政意见,并以皇帝能否接受作为他是否出任宰相一职的条件。 《新唐书·姚崇传》对此事记载如下:先天二年,玄宗讲武新丰,……密召崇。崇至,……帝曰:“卿宜遂相朕。”……崇因跪奏:“臣愿以十事闻,陛下度不可行,臣敢辞。”帝曰:“试为朕言之。”崇曰: “垂拱以来,以峻法绳下,臣愿政先仁恕可乎? 朝廷覆师青海,未有牵复之悔,臣愿不幸边功可乎? 比来壬佞冒触宪网,皆得以宠自解,臣愿法行自近可乎? 后氏临朝,喉舌之任出阉人之口,臣愿宦竖不与政可乎? 戚里贡献以自媚于上,公卿方镇寝亦为之,臣愿租赋外一绝之可乎? 外戚贵主更相用事,班序荒杂,臣请戚属不任台省可乎? 先朝亵狎大臣,亏君臣之严,臣愿陛下接之以礼可乎? 燕钦融、韦月将以忠被罪,自是诤臣沮折,臣愿群臣皆得批逆鳞、犯忌讳可乎? 武后造福先寺,上皇造金仙、玉真二观,费巨百万,臣请绝道佛营造可乎? 汉以禄、莽、阎、梁乱天下,国家为甚,臣愿推此鉴戒为万代法可乎?” 帝曰:“朕能行之。” 崇乃顿首谢。 6 F% R4 c# Z8 }3 ]0 k0 S! L ●作为政治家的毛泽东,习惯于从历史中以鉴取治国之策,尤其重视历代贤主良臣所制定的各项政策。于是,姚崇所列的这十条政治纲领也自然而然进入到了毛泽东的视野。他阅读到这段文字时,于旁评批: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页) ! o+ t0 T$ S# g% Y- |: I ●毛泽东在读到这段赞语时,写下批注:二人道同,方法有些不同。(《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40页)—— 二人指姚崇和宋璟。
) g# y) y4 l" |' M' y" D# p/ {0 V 董晓彤云:有唐一代,风云人物迭出。然而,能真正走进毛泽东视野中的人物并不多见,这其中能被毛泽东誉为“政治家”的更是屈指可数。纵览毛泽东的评批手迹,曾得到如此盛誉的人物只有三位:姚崇、朱敬则、张说。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姚崇,这位不仅被毛泽东盛赞为“政治家”,且还是“大政治家”的唐代著名宰相。 . F( Q8 N. ~5 j) v, k, E ) g: B. }: \" E" w # |0 h5 W$ P& Z0 F9 ]3 l( Y" i0 ~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