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V% R' I0 i4 e' D9 |* d 江西新干老表姚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中国创新不必走美国老路,也可以学学日本和德国 4 p ~3 B9 c7 ^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经济的常识 中国经济的变与不变》,中信出版集团 当前,全球经济持续震荡,旧体系已被打破,新格局尚未形成。面对国内外的多元态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从中国当前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变量切入,运用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知识,结合对真实世界的观察、研究与实践,将经济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统一,揭示经济活动中蕴含的常识。 本书阐述了作者对经济发展、共同富裕、教育公平、技术创新、金融改革、民企发展等诸多重要议题的理解与分析,并对“十四五”规划期间的重点政策和重要原则进行解读,帮助读者精准把握经济大势与政策逻辑。 % C5 v; Y3 \* C7 \- g / B2 j8 S' R2 H 从0 到1的创新 说到创新,很多人只关注硅谷所谓的从0 到1 的创新。从0 到1的创新是什么?苹果手机就很典型。苹果手机一出来,原来传统的手机基本上没有市场。2006年之前很有名的手机牌子,比如摩托罗拉、诺基亚等都因为苹果手机的创新而倒下。这就是从0 到1 的创新,它是颠覆性的,一个新产品出来使旧的产品完全被淘汰,美国多年都是从0 到1 创新的大国和引领者。 3 _! T2 `1 o4 D- Q, M$ |5 o 从0 到1 的创新优势是永远站在世界技术前沿,可以拿到巨额的垄断利润。智能手机品牌虽然已经发展到过百上千家,但苹果一家的利润就将近占所有智能手机企业利润的90%,尽管它的销量并不是最高的。剩下的华为、三星、小米等加起来也就占10% 多一点。根本原因就是苹果在颠覆性创新上先行一步,功能和创新性一直领先,这就是从0 到1 创新的好处。 $ A2 y; C1 b W 但是我们还要看到从0 到1 创新的另一面,即成本非常高。一个新产品出来,旧产品就要死去。它是创造性的,对传统产业是毁灭性的,毁灭的不仅是传统产品,还有对应的设备甚至产业带。美国经济靠从0 到1 的创新实现了持续增长,但主要增长都集中在西海岸、东海岸,加上中间创新能力较强的个别城市,剩下大部分地区没有多少发展。美国中西部的贫困超乎想象,这里的工作机会几乎全部被创新毁掉,因为从0 到1 的创新不培育中间产业,相应的工作机会自然也不会有。富士康即便在美国设厂,也找不到合格的工人,只能从中国招工人。 9 V, d. E% b% @ y1 D' H: ?) ]+ R9 ? 从0 到1 的创新走得太久以后,美国就缺少好的工作机会给到普通人,最终使美国形成了两极分化,大量的穷人和少数极其富有的人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 5 r4 N ]( ]1 x$ k1 |9 i$ L) g/ q; d ^) ? K: S: A 面对如此巨大的鸿沟,美国还能保持几十年的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和美国崇尚个人主义的文化有关。这种文化使得美国人从骨子里就接受自力更生,不能胜任被公司裁掉以后也没有太多怨言。当年我毕业的时候,母校威斯康星大学的化学专业世界领先,很多同学毕业以后踌躇满志,到最好的制药公司工作。但金融危机使有些同学被解雇。那还是10 年前,大家也还年轻,能继续找工作。如今又有同学再次被解雇,50 多岁的博士无法胜任高科技的工作,只能到超市应聘,干一些杂活儿。但他们没有发泄什么不满,而是认为成败由人、接受现实。中国文化是不是这样的?在我们国家,如果50 多岁的博士去超市应聘收银员、理货员,能不能做到面对现实、无怨无悔?我并不是说中国的文化不适合从0 到1 的创新,我们也有很多从0 到1 的创新优势和成果,我只是在启发大家一起思考中国是不是适合像美国一样只专注于从0 到1 的创新。 % F; K, X; l; c2 V& k' U# x% u3 ]' O4 P' ^- _7 P* I9 m1 h / s) e6 w" [$ V% Y! O2 I) @ 中国创新不必走美国老路,也可以学学日本和德国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 从1 到N的创新 4 H" u; v9 g, t8 b4 D1 y$ s- W* Q0 n/ W9 M ) X& c4 t$ I, a, C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