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 贵州桐梓《姚氏族谱》”姚清世序质疑

查看数: 5920 | 评论数: 28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22-3-2 08:56

正文摘要:

本帖最后由 yqllz 于 2022-3-2 08:58 编辑 9 N+ b" c; R. [8 M' M* H# |) U3 w' y. n  j) J- @7 O “贵州桐梓《姚氏族谱》”姚清世序质疑, l# C2 R  a. a: z1 W% f$ T% L 引:壬寅正月初三 ...

回复

yqllz 发表于 2022-3-22 08:45:01
yqllz 发表于 2022-3-13 11:48
4 I4 i5 ^3 J9 o+ k+ S  a“桐谱”姚清迁徙质疑. h' B- l2 M$ c3 c: i
          “桐谱”P24页“表”记云:姚清,“从漳州龙溪迁浙江绍 ...
* P5 [' b' m0 B* b7 u
5 ~/ B- F8 `6 z8 C. I. S  `
桐梓姚清所自质疑
) ^) C4 }8 h( ]
按“桐谱”,姚清生于福建、迁自福建。姚正洋1997年去了涵江找到姚天赐,从姚天赐“谱料上”“就是接不上姚清祖”。1998年3月摸到龙溪,“我的心落实了”,如同陶渊明发现渔村,豁然开朗,确认“我支属朝珪之后代是绝对正确”的!真的“绝对正确”吗?

' l  O1 b8 b  l- v0 \/ k
朝珪何许人也?请看莆田《姚氏族谱》“世系表”描述:天明公仲子七世孙是朝璋、朝嗣、朝珪。其谱注朝珪云:“闰三子,初入释,往漳州从师力学,改名邦宪,登进士第,因赘漳城颜氏,遂居焉。系后详。  是所皇清诰授荣禄大夫、福建、广东等处水师提督,军门晋一品,讳堂公之祖也。”

* I5 f. b* b+ y% y/ P8 p
此注后半句荒诞不经,与本文无关,不展开批驳,有专论,可查阅。解读前半句,明眼人即明姚朝珪:初姓姚,禅姓释,赘姓颜——是“三姓怪胎”。

( n4 G  ~4 t7 {8 n0 J' u5 w. O
龙海县锦田姚氏族谱毁于文革。上世纪九十年代姚溪来、姚振波等发起修谱,访问姚天赐,搭上释子姚朝珪,认作“开漳始祖”,本身就是极端错误的。我写有九篇论文通过“姚氏宗亲网”“中华姚氏网”论证其谬误,亦可查阅。今仅就“桐谱”认和尚姚朝珪为祖,再予简析,奉与桐梓姚氏宗亲探讨:

5 _: t- M; b" B- ?* M! A5 G) S/ d
  • 姚正洋毕竟是读书人,有一定逻辑思辨能力,对“三姓怪胎”不可能不推敲再三,如:他是和尚,何时返俗?返俗赘入颜氏为“赘婿”;古代作为赘婿,其人生、子嗣,今古稀老人都记忆如昨。于是乎姚正洋、姚正烈竟改作“纳颜氏”(见P24页“姚舜至姚清直系名录剖细表”“备注”),“纳”与“赘”概念相反;删“赘”改“纳”,一字之差,表面上聪明,实质上违背治史原则:不得擅改原文!姚天赐不敢擅改,2016年姚春霖主编《莆田姚氏族谱》可能缘于原谱未书“返俗”,疑虑“释子”怎能作“赘婿”?遂将“释”字删去,不再是和尚了。如是乎可以“痛快地吃人间烟火”,保留“赘”字也就不必恪守“色空”了。
  • 2003年桐梓、2016年莆田,都在“三姓怪胎”上动脑筋、下手脚,劳神费力,欲盖弥彰:A、无论删“释”留“赘”,还是改“赘”为“纳”,均属:篡改,违背治史原则,殊欠诚实;B、均反证:拜和尚为祖,是何等悖谬!无论如何删、如何改,自以为聪明,殊不知可以蒙蔽芸芸众生,却难逃明眼人、治史人。C、“三姓怪胎”是大前提。大前提或“删”或“改”,固然可以得出符合自己口味的结论,但终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语见《红楼梦》第一回“太虚幻境”),可叹也!
  • 或辩解:姚朝珪“往漳州从师力学,改名邦宪,登进士第”。而“桐谱”P35页“宋朝科举为官录集”书:“姚帮宪,龙溪人,(原名朝珪我支102代祖),绍兴十五年乙丑进士登状元榜”。此乃原集摘录,字句标点悉仍不变。辨析如下:A、据明·嘉靖《龙溪县志》、明弘治《八闽通志》、万历《闽书》、乾隆《福建通志》,悉记:绍兴十五年乙丑刘章榜特奏名,漳州人、龙溪人;并无“原名朝珪”记载。B、兴化府所有邑志、府志“选举志”,乃至姚氏古谱“科第录”,包括姚天赐汇编本所辑“科第录”,均无姚朝珪参加科举或及第记载,更无“又名”“改名”姚邦宪附注。“科第录”搜罗移籍外省举子如殿闻、殿玉、廷柱、廷格等业已移居平远,广东乡试中式,莆田人不忘收录并加注“莆田人”。若姚朝珪进士及第,能不欣然而注乎?C、2007年林殿阁主编《漳州姓氏》,当然遵循府志邑志,故在姚朝珪名下不擅自附注“改名”“又名”姚邦宪;同样,在姚邦宪名下,亦不擅自附注“原名姚朝珪”等。其行文全各以个体表述,也就是说这两个人,不是同一体:一是和尚,一是举子;一是山门释子,一是虎榜进士。D、2019年7月16日姚钟尧教授发微信云:“龙海紫泥锦田姚氏认姚朝珪为祖。姚邦宪很可能是另有其人。”教授下字谨慎,远较2018年4月29日转发《漳州姓氏》时擅加“又名”“改名”,醒悟多矣。
    4,龙溪姚氏旧谱悉毁于文革。上世纪九十年代姚溪来、姚振波修谱居然冒出一个“又名姚清”。因未见示新修族谱,不知何来,尚待追溯。因仲骥、仲廉、仲节三兄弟属“仲”字辈,惟仲节名下加注“又名姚清”;不会是“莆田姚天赐来信交代的”吧(语见“桐谱”P131页)?2007年林殿阁主编之《漳州姓氏》,并无姚清、亦无“又名姚清”之说,耐人寻味。2018年4月29日姚钟尧教授在网上转发时,在“三子仲节居天宝”下亦未加“仲节(又名姚清)”附注,恐非偶然。
    5,谬误缘于莆田旧谱“附注”,其后是姚天赐谬解,锦田上当,继而“桐谱”踵步。锦田祖谱悉毁于文革浩劫,上世纪九十年代姚溪来、姚振波修谱,将龙溪乃至整个漳州姚氏都搭上姚朝珪认作“开漳始祖”,显然大谬不然;2003年桐梓姚正洋等人又将“我支始祖姚清”再搭上“三姓怪胎”姚朝珪认作其“五代三孙”,而且断言“我支属朝珪之后代是绝对正确”的(语见“桐谱”P24、131页),是错谬相仍,重悂貤缪,不能不为之叹息!
    如何解释疑窦,有待姚正洋等桐梓姚氏宗亲及诸位方家辨而析之。
    # u8 N- m. m$ j

. [8 {; p, A- _8 Q* V0 U' F+ p
yqllz 发表于 2022-3-29 09:18:25

, z5 i& d2 ]" U( J$ z/ A( R: u# `4 l, s! U) |; B8 O7 J, r) _6 \
桐梓姚氏清祖之我见

# G/ f6 u' L( X- b2 f
读“桐谱”,不难看出:有不少词语与“沅谱”呈现相似,乃至无异。例如:“三祖”“三公”相似,姚清世系中良德及其子孙相同,滥田湾、滥泥湾一字之异,犹见“从蒲坂迁福建漳州”,“孝贤坊”等概念。从“桐谱·后记”文句所裸露蛛丝马迹推测,窃以为“桐谱”老谱与“沅谱”一脉相承于明清之前更老祖谱。“沅谱”记载“三公”祖源、迁徙、衍派颇为详细,近几年我陆续撰有文章上网,可以调阅,此恕不赘。兹摘录嘉庆版沅州《龙溪凹姚氏族谱》若干句,以资比对、辨析,详待本人翻印奉赠。诸如:
, J' \$ Z0 a  v" e& q' o: Y  F4 x5 r
  • “唐初住在漳州;有宋聿興,持盘向洪都而胥宇;大明定鼎,携手望辰州郡以爰居。宝磁三片各珍,原许符节有合。”(乾隆四十四年姚文贤“姚氏建祠序”)
  • “由蒲坂迁福建漳州,住孝贤坊下里”(同上)
  • “明永乐时入辰沅”(康熙四十九年张家晟序)。“始祖良珊公,起自江西南昌府丰城县许家巷滥泥湾,明永乐时奉诏来辰,而迁于沅。”(乾隆五十八年姚国宁姚氏家谱序)。“永乐十四年奉旨征各处殷实民户、财力俱备者,适辰州安插。”(姚文贤“姚氏谱传”)
  • “後裔匿迹闽省漳州府城西北天宝山住。及姚荣出,偶因夜游,忽见有明珠从所住天宝山中飞府城东北、九龙江内,······”(姚文贤“姚氏谱传”)
  • “姚荣裔孙良能、良德、良珊兄弟三人,由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滥泥湾应诏来辰;良能分居沅陵四都···良德、良珊分居沅陵一都灰磘长田;德子宗嵩,嵩子千都,都子姚清,后订派,乃为世清;珊子宗崙,父子由长田分迁沅州,因将荣公所遗八宝磁炉分作三片,···生子一,名千邦洪武甲戌二十七年生邦···生子二,名姚泰、姚经。后因订派,乃为世泰、世经。”(同上)。等等。
    拜读姚正洋撰写“后记”,我认为姚正洋寻觅远祖至漳州、龙溪,大方向是对了,可惜不知是急于求成,还是上了姚天赐圈套,竟认“三姓怪胎”为祖,则背道可叹!本人壬寅正月初三托晋江姚庆礼贤弟将“补注与叨叙”一文上网,其中分析“三公”祖源,可供追溯“三祖”祖源参考。兹不厌其烦,重录如次:
    然而近年网上讨论“三公”祖原与迁徙,各异其说,凭添谱乱。细究之,殆未贯通读谱、比对文献而后按逻辑辨析之故也。厥如本源,该谱诸序“线条”明晰可循:
    A,唐初。“唐初住在漳州”“住孝贤坊下里”“府城西北天宝山住”。B,宋初。至宋,序谓“及姚荣出”,固然不详其房支、辈序,但姚荣为漳州人,家住天宝山麓、九龙江畔无疑。“有宋聿兴,持盘向洪都而胥宇”,“後而流寓江西焉。此一脉,本支之不紊也”;此一脉,乃“姚荣裔孙”无疑也。C,明初。“大明定鼎,携手望辰郡以爰居”,时明永乐十四年,乃“姚荣裔孙良能、良德、良珊兄弟三人”即所谓“三公”者也。
    由方誌与谱序可知:A①,唐初。闽省姚氏,唐初始迁入,落籍漳州府漳浦、龙溪等县;B,宋初。至宋,有一支後裔出姚荣;C,明初。指永乐十四年奉旨再迁辰沅安插。此“三迁”流线清晰若河汉!且此“三迁”人物可考者,是:
    1A,唐初。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姚姓“府兵”自固始迁闽,代表人物是“府兵队正”姚廉洁。邑志、府志、云霄厅志、台湾府志均有记载。至今漳浦后姚村人仍传:“祖上是随陈圣王迁来的。”2B,宋初。某支姚姓“府兵”生姚荣,住天宝山下九龙江畔(入江捞明珠事在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其後,有一支“持盘向洪都胥宇”,殆“三公”之先也。3C,明初。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姚荣裔孙良能、良德、良珊兄弟三人”“奉旨”“由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滥泥湾”“应诏来辰”。
    此三迁三段天(唐宋明)、地(漳洪辰)、人(廉洁、荣、三公),若北斗七曜,粲然时空,朗朗千秋!
    2001年台湾姚昶先生编纂《舜裔姚氏世系研究》一书,根据四川姚蒸民提供,将“三公”挂于天明公仲房七世孙朝璋之後,这是严重违背史实与逻辑。不必复杂逻辑分析,只要简单逻辑三段论就足以推翻:
    “三公”出自姚荣,朝璋出自姚天明,二者没有宗派关系,怎么能推导出“三公”是朝璋之後?“三公”自江西丰城滥泥湾安插辰沅;朝璋五世孙伯乘(莆田谱记朝璋五世孙二:伯纯、伯绍,迁居海丰;无“伯乘”)徙居海丰;南辕北辙,怎么推导出“三公”为朝璋之後?即使伯乘後嗣分迁黔湘川,由于“三公”祖姚荣是龙溪人,伯乘祖莆田人,没有资料表明二者是同宗同派关系;姚荣之先是姚廉洁,唐初人,总章二年(669)入漳;姚天明唐末五代人,光化元年(898)入闽,天复元年(901)择居福清韶溪(今江兜村);姚廉洁先于姚天明二百二十多年入闽,没有资料表明二者有宗派关系,怎么能将“三公”挂于姚天明之後?
    同理可证:“三公”与姚朝璋无任何宗派关系,如何推导出“三祖”世系之姚清(世清)是姚朝璋胞弟姚朝珪之裔孙?龙海、桐梓认姚朝珪为祖,既不符合史实,也违背简单逻辑,况乎“三姓怪胎”!形式逻辑三段论只要前提条件错了,结论全盘皆错!
  • 4 x- N$ G4 _- d5 |! y
    ) \/ @; }6 I2 q6 i0 x/ S

" Q% j" A' T% u- p* Y, k
yqllz 发表于 2022-3-13 11:48:18
yqllz 发表于 2022-3-2 09:03$ T' `+ c0 @5 A, P1 r- j5 e
图片上传出现问题,更多内容待后上传。
# i1 _# i. B" d8 r9 T5 Q
               “桐谱”姚清迁徙质疑3 r. g1 o) T' y" {$ d/ @
          “桐谱”P24页“表”记云:姚清,“从漳州龙溪迁浙江绍兴新昌县滥田湾后代迁江西,乃我支始祖”。这段叙述简洁而明晰,明晰竟至小村落“滥田湾”。请问:这段话,出自龙溪新谱,还是桐梓古老族谱?浙江新昌县有滥田湾?在何处?不会是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滥泥湾”之误吧?不会是江西新昌、浙江新昌之混淆、误判吧?2 C: B) z4 u1 w9 n
       莆仙姚氏古谱、姚天赐所编,都有“慈溪宗支”、“剡溪永富宗支”、“会稽山阴草藐桥宗支”,独未见“桐梓宗支”,或相关迁徙桐梓文字,尤未见类似“迁浙江绍兴新昌县滥田湾”文字,不消说辨析浙江“新昌”、“滥田湾”,还是江西“新昌”、“烂泥湾”者。+ I5 p" l( \  S- j2 ?% F, q- ]/ F
龙溪县今为龙海县。龙海紫泥锦田姚氏族谱毁于文革。上世纪九十年代姚溪来、姚振波等重修,已不明鼻祖,遑论姚清及其迁徙?因此对“桐谱”陈述“从漳州龙溪迁浙江绍兴新昌县滥田湾后代迁江西”、“他们约1300年同迁到江西省南昌丰城二十四都姚家村落业”云云,不能不令人疑问:这概念怎么来的?是桐梓“老谱”上有此记载吗?若有,何不将“老谱”原文影印或征引见示,留贻後裔乃至史学研究者?
  P2 G5 c. f" `3 H% k       根据“桐谱”P30页书“姚清祖至内江八房发展迁徙概况”首几段表述,姚清约生于1250年(淳祐十年),与子百万、百乘于1280年左右(元中统前后)自龙溪县迁滥田湾。算起来,此时姚清30岁,若20岁结婚生子,则其子百万、百乘才10岁左右。
* Z3 p( v( U( v0 Q* S  }       百万生子四:永仁、永义、永礼、永智;百乘生子四:永孝、永弟、永忠、永信。
) `. v7 m  h1 j( I5 n“他们约1300年同迁到江西省南昌丰城二十四都姚家村落业”。1300年(元大德庚子四年),百万、百乘也才30岁左右,30岁生子各四个?奇迹;至1300年,这八子才几岁?“八房之幺房永信约生于1290年左右”,算来百乘29岁时生,参与“同迁”时,或未生或才一岁。这里时间安排,似欠周全。看来,姚清生年、迁徙流程,值得推敲。
7 H/ L, X( R9 D5 Q        “沅谱”记“良珊元顺帝至正十二年生(1352)宣德癸丑(1433)九年迁沅州岩子坪住”。未记良德生年,但作为良珊二兄,年长3-5岁差不离,则可能生于1349-1347年,约元至正间。古人早婚早育,按四世约80-90年匡算,则其曾孙清(世清)大约生于明宣德(1429-1437年)间,出生于“分居沅陵一都灰磘长田”后。此与“桐谱”书姚清大约生于1250年(淳祐十年),生在福建,时间相差一百八十年上下,出生地迥异,大相径庭,时空差距太大。判断是非,惟待桐梓姚氏老谱见示比对。企待焉!

# _; o% u2 ~& j% d
永顺姚 发表于 2022-3-3 19:24:53
本帖最后由 永顺姚 于 2022-3-3 20:03 编辑 # |/ |0 r: V1 N6 ]5 W
yqllz 发表于 2022-3-2 08:59
4 E+ }; ^( O+ M' F% Y良珊——宗崙——千邦——世泰、世经——文献——再聘、再榜、再麟、再行——正文、正濬、正富等十三人
: n7 s4 ]5 ?& T+ [( `, b: } ...

' {( b5 t3 f  J沅州府6 B% c# j* `, q" g
沅州,因沅水而得名。地处湖南省西部。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年),升沅州为沅州府,置芷江县附廓沅州府,属湖南布政使司。府治芷江(在今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下辖:芷江(今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黔阳(县治在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麻阳(县治在今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锦和镇)共3县。# i( H- F) a% R+ s9 j( b
. V# w  `) i/ M4 j& N8 a4 }$ c: d8 S
明代初期至清乾隆元年(一七三六)的沅州。明初改沅州路总管府为沅州府,但不久又降为州,领黔阳、麻阳二县,隶属於辰州府。此沅州延续了三百六十九年。
) l  r. u/ G! M' Z7 d' }1913年,民国废沅州府。9 t7 f5 n5 P0 B
8 m% E; A% C4 R. r

" M$ z3 }% ^: y& d5 `% i% Y新晃
! x6 m- m# X8 ]0 b( b4 G7 E清乾隆元年(1736)沅州升府,置芷江县,凉伞坪添驻通判一员。乾隆三年裁晃州驿设凉山巡检司。嘉庆22年,清朝廷派湖南巡抚巴、贵州巡抚文合同勘察,从芷江县划出六里置晃州直隶厅,属辰沅道。民国二年(1913年)废厅置晃县。
; _; R# f/ f' H3 K, S8 f; T, G% l. N. m6 g) j7 q& I5 I
4 n. w$ y% o7 g5 X! t7 g6 ?
新晃归沅州府管,但乾隆三年已脱离出来,嘉庆22年新晃扩大地盘,从芷江划出六里置晃州直隶厅。
+ b- P6 b9 p: c- b8 }, J+ w) z
1 h' D  y7 a& F' |( \; r不管是嘉庆七年文贤公修谱时间,还是嘉庆十四年胜玢公发谱时间,新晃都不归沅州府管。
8 O; d: {# Q/ b. ~1 l  }. q仅凭一个发谱人住沅州晒网坡就把该谱归于“沅谱”实在太不严谨了。, ~& y  \$ o/ E) n7 j# r
再说把该谱划归为“沅谱”,叫良珊公后裔祖源地新晃情以何堪?下次我再翻印后在末页签上我的大名,再注明发谱人住永顺县晓寨,是不是以后得称“永顺谱”或“晓寨谱”?
' p5 l0 S( W* x$ S8 |% D
& y" R6 ~3 J3 O) R/ @7 C
3 D* H$ ]& l$ |姚胜玢住沅州晒网坡,系首士玊才之次子。而玊才公参与了嘉庆七年修谱,请看续派序的落款。7 g  V8 B* ]+ p
这关系明摆在这里,老子修谱,岂有儿子不拿谱的?退一万步说不拿谱,是不是要传谱给他?他去“梓行”有必要吗?
/ Z: X/ e* v2 t9 S& m+ E沅州晒网坡有人参与修谱,难道村里人都不知道在修谱?非得等谱修好了再过七年没有差评再去翻印?
! D2 g% q6 E5 j* F8 f0 V/ o! S4 ^8 {- n这是逻辑,所以说研究家谱不是文化水平高就能搞得懂的。8 G, J9 J4 p0 f5 N
2 G( W8 c, k1 N; P+ ~( E* D1 x
一个父亲参与修谱而已,谱的版权就归沅州了?什么逻辑?( C; T7 b! t' d6 C8 y" u
yqllz 发表于 2022-3-2 08:59:59
  良珊——宗崙——千邦——世泰、世经——文献——再聘、再榜、再麟、再行——正文、正濬、正富等十三人, k% `- U4 @( _) l/ m* \3 h1 p

$ b! M5 Q7 V: y
良德曾孙世清,原名“清”,“后因订派,乃为世清”。泰、经、龙、虎,同时改为:世泰、世经、世龙、世虎。
0 q  t9 N( j% P& n: q5 Q
“桐谱”:姚清——百万、百乘——永仁、永义、永礼、永智、永孝、永弟、永忠、永信———(永智生)良知、良德、良泽——
6 ?+ f5 [- m) u0 ~% n* D
良知——宗岳——千驷

" z8 P# N1 q. Z, H
良德——宗嵩——千都
6 [2 N! }2 f. D
良泽——宗仑——千帮——文政、文德——
“沅谱”:“世泰稍长,即归清族谱,与龙、虎、清三公议定:“世文思志子,天永必通维。正大贤明启,荣华富贵兴。”二十字之派。后嫌興字同于僕辈,不便命名,故更以复、良、宗三字。因即以己身作首字派,此世龙、世虎、世清、世泰之所由名也。·······世清子孙,衍派如之。”
2 ^0 s0 a/ l  t7 x+ @
“桐谱”:(字派未归纳,与“沅谱”或同或异,待详)

3 R% l+ U- M" d5 [; S- }: J
比对“桐谱”与“沅谱”可知:A,“三公”“三祖”,辈字皆“良”,名仅“德”相同;B,子孙2-3世相同;C姚清(世清)世序颠倒:
$ a( M9 N% K' I9 |* s
“沅谱”:    良德——宗嵩——千都——世清(清):清是良德曾孙

$ ]$ b2 `- }: T$ u
“桐谱”:清——百万——永智——良德——宗嵩——千都 :清是良德曾祖
6 m/ \6 i& B2 z& u0 Y" w& o& s

8 C: c% @5 r! r9 K

8 f6 F3 U) a) p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9-16 23:3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