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之首 |
舜陵之谜 三皇五帝中的舜帝,历来传说死在南巡途中,他的妃子娥皇、女英伤心悲痛,赶往南方奔丧。一路上泪如泉涌,洒在竹子上,留下斑斑点点的泪痕。舜帝的陵墓历来被认为在宁远县的九嶷山中,因而有诗歌述说这则凄婉动人的传说:“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然而有人认为舜帝根本不是葬在九嶷山,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帝舜有虞氏,姓姚,名重华,相传是我国古代部族联盟的一位首领,距今约4000多年,由于“舜德大明”,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始祖之一,在古代被尊为五帝之一。舜最重道德,是个道德榜样。他所到之处,无不受到人们的崇敬,史书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其实是对他的最高评价。 其时尚无文字,有关舜的事迹,只能在口头流传,到了用文字记事的时代,相隔已经千百年了,所以古史中关于他的一些事迹有很多分歧,时间、地点、姓名都不相符合。关于舜陵的陵址问题,也是相传了千百年,如果单凭一本书或某个人说的话作为根据,由此得出的结论就不一定准确了。 中国最古老的史书《尚书》说,舜是“陟方乃死”,后人解释认为是巡狩方国时死的,很有可能是死于巡狩途中。但《尚书》没有指明舜葬之地,从而引起了后人的纷纭争论。 一般认为,舜陵在九嶷山。舜荐禹为天子,起初是代其摄政,并非正式让位,这时南方三苗叛乱,舜亲自南征,如《淮南子》所说:“舜征三苗,遂死苍梧。”或说是按例来南方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中国历代帝王都认定舜陵在九嶷山并不断遣官祭祀。至于舜在九嶷的其他遗迹和民间传说更多,多少能说明舜与九嶷的关系。《山海经》、《礼记》以及司马迁、刘向、班固、王充等人,都记载了舜帝死后葬于九嶷山或苍梧。尽管这些地方既无封土也没树碑,但上古时代埋尸的确不垒土为坟,也不树碑,垒土作冢是周朝才有的事,而树碑到秦汉才有。 关于舜陵在九嶷的说法,应以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所载较为准确。司马迁对舜葬九嶷既没有惟书定论,也没有唯传说是听,而是在读了有关的书,听了有关的传说后,亲自到九嶷进行考察。他在《史记》自序中说:“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这就是说,司马迁把他收集的有关舜的资料和在九嶷山考察的结果,综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写成史书,因而是比较可信的。其次,司马迁于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出任太史令,使他得以阅读史馆所藏的众多图书。这些图书一般人或其他官员都很难看到,而他可以博览无余。各种书简中有关舜的记载他都看过,对舜葬九嶷的各种不同说法也分析比较过。因此,他的写史结论绝不是据其一端而生发出来的,作为史官的司马迁秉笔直书舜葬九嶷,当然是比较可信的。 九嶷山上的湘妃竹,据说是娥皇、女英的血泪滴于竹上而成 实际上在司马迁来九嶷以前,已经有另外两位名家在其诗文中阐述了舜葬九嶷的史实。屈原在《湘夫人》、《离骚》等诗篇中说:“济沅湘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明确指出舜帝南征到达沅湘以南,沅湘以南只有古圣舜帝的葬地,故只能“就重华而陈词了”。而“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则肯定了二妃对舜葬九嶷的怀念之情。西汉有位王室的后代叫刘熊渠,在九嶷山游览后谒拜了舜陵,写下《舜庙怀古》一诗:“游湘有余怨,岂是圣人心。竹路猿啼苦,祠宫蔓草深。素风传旧俗,异迹闭荒林,巡狩去不返,烟云愁至今,九嶷天一半,山尽海沉沉。”这座陵庙应该就是晚几年来的司马迁考察时所目睹的舜帝陵庙。 从考古发掘来看,舜葬在九嶷山也是有可能的。1954年,在永州市西30里余黄田铺的山上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的宗教纪念物石棚,由三块石头顶起万斤大顶石,棚内空高1.1米,坐东北朝西南,象征着石棚主人是由东北向西南迁来的。我国只有山东、辽宁发现有三处石棚,朝鲜、曰本、西伯利亚都有石棚发现,这种石棚与东夷族的宗教祭祀有关,或系舜帝南巡时传播来的东夷文化。 而玉琯岩出土的玉箫,有些人认为是新石器时代的遗物,是我国最古老的玉箫,可能为舜的遗物。因此舜南巡于九嶷山是有可能的事,至少也是舜的子孙所迁,也是奉舜为部落之名。随同舜南迁的还有东夷之同族,都居于周围地区。此外,古代中原部落大量南迁者,如黄帝的后裔资氏部族迁居于资水,扶夷居于扶夷水,云阳氏裔族迁居茶陵云阳山等。这些都说明了湘东、湘南一带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大批中原先进的炎黄族、东夷族不断南迁而来。舜、商均南迁,有可能是被夏禹所驱逐,想报舜杀其父鲧之仇,且又恢复了炎黄族重新主宰中原部落大联盟的统治权。因此,无论从民族迁徙、地域、南北文化交流、考古文化等方面看,舜帝南迁或南巡是可能的,崩葬于九嶷山是可信的。 《尚书》说:“(舜)岁五月,南巡狩至于南岳。”有一些人认为,南岳即今之衡山,去九嶷五百余里,舜南巡既止于南岳,又怎么去了九嶷呢?上古时既没有出现国家,当然也没有州县一类的行政区域,只是将当时的“天下”分为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各区域以最高山峰命名,谓之“五岳”,便于王者轮回巡狩。因此,南岳绝不是专指衡山而言,而是包括九嶷山在内的湘南地域。虞舜南巡到九嶷的说法,与舜南巡至于南岳的说法并无矛盾。 那么舜陵在九嶷山的什么地方?唐代元结说:“谨按地图,舜陵在九嶷之中,舜庙在大阳之溪。舜陵古老已失,大阳溪今不知其处。秦汉以来,置庙山中,年代浸远,祠宇不存。”按元结的话,陵与庙当时是分开的。由于年代久远,多次迁移,舜帝陵庙逐渐由山里向山外发展。清代有人认为,元结所说的舜陵其实是舜庙,地点在大阳溪的白鹤观前。上世纪70年代,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一张《地形图》,画有长沙国南部的山川、县治及居民点等内容,图的右面九个柱状物其实就是指九嶷山,旁注“舜帝”二字,所标处当是舜庙所在地。可以推测,玉琯岩前的遗址就是秦汉舜庙遗址。这幅地图的主人据史料记载葬于公元前168年,学者们经考证认为,这幅地图绘制时间约在事后二年,它比司马迁“窥九嶷”还早近一个世纪。#p#分页标题#e# 2001年,在九嶷山玉琯岩前的一片田里,发现了汉代的青灰色绳纹板瓦片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灰黄色瓦片,器形厚重。经有关专家的研究,认为这里是秦汉至宋元时期的特大型古舜帝陵庙遗址,是历代帝王为朝祭舜帝而建的庙宇。一些柱洞和用来祭祀的灰坑状遗址,可能比秦汉更早。专家们推断,舜帝陵庙遗址正殿在不同时代总在同一个地方,呈南北向、东西向叠压,不同时代的面积和方位都不太一样。三国到两晋时期,正殿坐南朝北,唐宋时期正殿面积最广。所有的舜帝陵庙遗址原建筑都是梁柱式,采用宫殿建筑的最高等级形制,面阔九间,进深五间。 对舜陵在九嶷的说法,唐宋以来就有人怀疑。元结、欧阳修都认为有问题,说“虞舜老倦勤,荐禹为天子。岂复有南巡,迢迢渡江水”?认为舜年岁太大,不可能南巡。另外也有学者认为,舜葬九嶷,为何没有封土和墓碑?哪个位置?《郡国志》注:“舜冢在女英峰下。”《九嶷山志》载:“三峰石上,以铜为碑,字不可识,疑为舜冢。”也有说舜葬于舜源峰下的。 如果舜不葬在九嶷,那么他有可能葬在什么地方?一些人认为,孟子曾说“舜卒于鸣条”,这是值得相信的。孟子是战国时人,比其他言舜陵的人离舜的时代最近,如果孟子之言尚不可信,后人之言就更不可信了。 持这种观点者认为,今人推崇《史记》所言“葬于江南九嶷”的说法,却不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经焚书坑儒,烧毁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典籍,从而给司马迁写作《史记》认定舜帝卒葬带来一定的困难。关于舜帝的卒葬,当时有许多书说舜死于苍梧之野,而司马迁不知鸣条也有苍梧之山,便认定舜死在西汉所置的苍梧郡。舜帝晚年居冀州,距南方苍梧五千里,如何能卒于苍梧?于是好事者就造出了南巡狩作为理由。至于《山海经》也说舜葬在“南方苍梧之丘”,因其书不属于历史史书,不应作为凭据。 舜帝晚年并无巡狩之事。巡狩是天子政事之一,但舜在帝位33年就已经“耄期倦于勤”,让禹摄天子政,他绝不可能将禅让给禹的帝位权力再要回来去巡狩,因而舜晚年不可能去巡狩的,即使有巡狩也是大禹。即使舜有巡狩之事,也仅如一些书说的“南至霍山”,即到达今安徽地区,不会到达湖南的九嶷山,更不可能到达苍梧。如果说舜卒于苍梧,为何不葬苍梧,却有九嶷山五百里之返,途中开山架桥,行程十数天,五月炎夏,尸体怎能不腐烂?汉代王充《论衡》中曾说“舜南治水,死于苍梧”,这更是没有任何依据,舜帝治水从不见于古代任何其他史籍经传。 《白虎通》“巡狩篇”有“生者道死归葬之义”。就算舜南巡时崩于苍梧葬于九嶷,其时大禹不可能率天下诸侯来荒远的九嶷主持葬礼,按古礼必须改葬于中原,鸣条是舜的旧都,改葬于此是可能的。 舜帝是不可能去苍梧和九嶷的,因为这两处当时为化外之地,途中的洞庭湖之滨还聚居着时叛时服的有苗部落,阻断交通,舜帝恐怕一辈子也没有去过。根据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竹书纪年》记载,舜在位49年,居于鸣条,“鸣条有苍梧之山,帝崩遂葬焉,今海州”。鸣条冈在今山西运城市区北,西距帝都蒲坂60公里,舜帝晚年在此休息。舜帝出生在蒲坂的姚墟,110岁时居于帝都蒲坂附近的鸣条,次年卒葬于鸣条的苍梧山一带。几千年来,河东一直是历代帝王国祭舜帝的地方,自北朝元魏太和年间始,诏“祭尧于平阳,祭舜于河东”。《唐六典》也说“享虞舜于河东”,宋太祖乾德元年的诏书中说“舜庙在河中府”。 持这种观点者认为,司马迁根据《山海经》关于舜葬九嶷作为史实根据,酿成千古之错。 但鸣条说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帝王世纪》有舜“九十五而使禹摄政。摄政五年,有苗叛,南征。崩于鸣条”。这里的鸣条与《竹书纪年》上的鸣条是两个地域,根据文意,应在南方。《孟子》的“卒于鸣条”易让人理解为在舜的帝都负夏这个地方。《竹书纪年》一方面说舜“帝陟”外出巡狩,但却是“居于呜条”。因此鸣条说不仅令各典籍说法不一,而且有的与实际也相去甚远。今山西安邑鸣条山建有舜帝陵,该陵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为地方官依据《孟子》的记载所建,晚于九嶷山帝陵二千七百余年。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说舜葬在纪市。《墨子》说:“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己之市,衣衾三领,谷木之棺。葛以缄之,已葬而市人乘之。”《吕氏春秋》也说:“舜葬于纪市。不变其肆。”舜是死在西教途中,死的地方是纪市。至于这个纪市到底在哪里,至今无从查考。 |
虞舜崩葬地 帝舜,名重华,字都君,东夷之人。以孝闻,年三十尧帝征庸佐政,命居妫汭;年六十一受尧让践帝位,都蒲坂,国号有虞。《史记》纪云:“践帝位三十九,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谥号:舜。(《索隐》:“虞,国名,在河东大阳县。舜,谥也。” 按,大阳,在今山西平陆西南,即晋献公“假虞灭虢”之“虞”) 史称“虞舜”,乃国名加谥号;并非指舜生于虞,为虞人、名舜。 至于谓“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古籍有两种记载: 一是《大戴礼·五帝德》: “舜二十以孝闻乎天下,三十在位,嗣帝位五十乃死,葬于苍梧之山。”《礼记·檀弓》: “舜葬于苍梧之野,盖二妃未之从也。”《山海经》,“苍梧山,帝舜葬于阳,丹朱葬于阴。” 二是《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四十九年帝居鸣条,五十年帝陟。”(帝崩,升天,曰陟)。 两个崩葬地,《大戴礼》《礼记》《山海经》与《孟子》《竹书》说法不一。若说崩葬于鸣条,则在山西省运城市鸣条岗;若说崩于九嶷山,则在湖南省宁远县零陵。零陵, 汉时为桂阳郡,地广,有湖南宝庆、永州及广西桂林之属地。《山海经》云:“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1973 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帛书中有一幅“地形图”,于九疑山旁标“虞舜”二字。“地形图”下葬于汉文帝十二年(前 168 年),可见公元前西汉初,九疑山已建有舜陵庙于此。2000 年,湖南省考古工作者于九疑山玉琯岩发掘发现宋代舜帝陵庙遗址,有正殿、寝殿、厢房等;在宋代基址下又发现唐代舜帝陵庙建筑基址;在唐代基址下又发现汉代建筑遗址,出土多件汉唐文物。这一遗址发现,恰与马王堆三号墓“地形图”相互印证。帝舜陵墓前有“陵碑”,为东汉蔡邕所书,书文是:“帝舜有虞氏之陵”,另有《九疑山铭》。 秦汉时,九疑山玉琯岩前所建帝舜陵庙,为历代皇朝,祭祀不断。秦始皇三十七年十一月、武汉帝(汉武帝)元封五年,均“望祀虞舜于九疑山”。魏晋南北朝诸帝王祭祀帝舜陵未懈。唐初陵庙荒废。唐代宗承泰二年(756 年)下“诏:道州舜庙蠲近庙佃户充扫除”,唐玄宗派宰相张九龄赴九疑山祭舜。唐僖宗乾符年间(877 年)修复舜帝庙。宋隆建太祖(961 年)诏:“设守视,禁樵苏”;乾德二年(964 年)祭舜;六年(968 年)下旨修葺九疑舜庙。南宗(南宋)宋淳佑六年(1246 年),修葺舜庙并重刻蔡邕“九疑山铭”。元至治四年(1324 年),命有司祭舜庙。明洪武三年(1370 年)遣使访先代陵寝,在酃祭神农,在宁远祭虞舜,并撰祭文。洪武四年(1371 年),明太祖遣使致祭,并将舜陵庙迁至距玉琯岩三公里之舜源峰下。 历代帝王、文士多有祭文。南朝宋刘裕、唐玄宗、唐文宗、明太祖、明成祖、清康熙、雍正、乾隆诸帝皆有《祭舜帝文》。文长,均恕略。文士诗文,春秋楚国诗人屈原《离骚》:“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迓并。”重华,即帝舜名。 帝舜德绩斐然,遗泽长被,各省所列舜生地、舜都、舜庙、虞山妫水、姚丘舜陵等等,正如王十朋所言:“……皆其遗迹也。意者:不生于是,则游于是乎?舜为人子,克谐以孝,故其俗至今烝烝是效;舜为人臣,克尽其道,故其俗至今孳孳是蹈;舜为人兄,怨怒不藏, 故其俗至今爱而能公;舜为人君,以天下禅,故其俗廉而能逊。” 王十朋氏语“为人子”、“为人臣”、“为人兄”、“为人君”,四句所界定明德内容,感悟必深! 帝舜胄裔之封赐食采,臣民之景仰奉祭,或立庙立祠,或命山命水,随时随处皆然, 名正言顺,势所必然。以致于今九州难以精当辨别帝舜真迹。正如王十朋所言:“皆其遗迹也!” 汉·刘向《说苑·指武》句有:“孔子曰:‘美哉,德乎!姚姚者乎!’” 孔子曰:美哉,德乎,姚姚者乎! + Y4 [5 I1 e) I( e/ S- ` |
尧实行禅让制 舜担任部落首领 我国南方有一种驰名中外的稀有珍贵竹种,它的外形呈棕黑或紫褐色,表皮有如泪滴一样的斑点。这种竹叫斑竹,俗称泪竹,又有 一个动听的名字叫湘妃竹。据说这湘妃竹的名称来源于尧舜禅让时代,上面的斑点是舜的两个妻子洒下的泪痕。 传说尧16岁便担任了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领袖。他很善于治理天下,让羲、和两人掌管天和地,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别掌管 东、西、南、北四方,制订了历法,规定一年为366天,分春、夏、秋、冬四季,使人们根据季节安排农业生产。传说那时天上出现过10个太阳,地里的庄稼被晒焦,草木也被烤干,人们几乎被饿死。 而且各种猛兽出没,伤害人们的生命。尧派骁勇善射的后羿,射落了其中的9 个太阳,赶走了野兽,铲除了祸害。后来,浑敦、祷杌(taowu)、穷奇、 饕餮(taotie)等“四凶”(周边的四个部族)又常来侵扰,尧没有力量抵 御他们,中原地区再次陷入混乱的状态。尧想找一个年轻有为的部落首领接替他的职位。后来终于找到了舜。 据说舜的母亲去世很早,双目失明的父亲给他娶了个后母,后来 又有了个弟弟名叫象。象好吃懒做,而且诡计多端,经常在父母面前说舜的坏话。父亲分不清是非,经常虐待舜,甚至与后妻、象密谋,想 置舜于死地。对于这些,舜毫不介意,仍然孝顺父母,爱护弟弟。他的眼瞎心狠的父亲并没有被感化,竟然真的对舜下起了毒手。 有一次,他让舜修房子,舜登上房顶后,他便让人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 舜急忙从房上跳下来,却安然无恙。瞎老子一计不成,又施一计。过了几天,他又让舜去挖井。等挖到井底的时候,他却让人用土把井填 上,想把舜埋在井下。恰好舜在井底挖了个斜井,可以蔽身,井口被填死后,他便从斜井爬了出来。父母、弟弟多次想害死他,但他却表 现得若无其事,一点都没怨恨他们。 尧听说舜的事迹后,认为他是个品德高尚的人,决定培养他做自己的继承人。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做妻子,并派舜去各地与民众一起劳动。据说舜曾在今济南附近的历山脚下种过地,在雷泽地方捕过鱼,又在河滨烧制过陶器。舜每到一个地方,都有很多人追随他前往,很快形成经济繁荣的聚落或城邑,而且社会风气也有大变化,人们和睦相处,相互礼让。 尧用了三年时间对舜进行考察,后来适逢舜带领高阳、高辛各部族,联合伯益领导的部族,同“四凶”展开了激烈的战争,最终把他们 赶出了中原地区。尧认为舜无论是品德,还是能力,都是无人可与相比的,于是便把部落联盟首领的职位传给了他。 舜担任部落联盟首领以后,把各种事情办得井井有条,社会秩 稳定,部族民众对他十分钦佩。他经常到各地巡视,了解各个氏族部 落的情况。晚年,他长途跋涉到苍梧(今湖南南部和广西东北部地区)巡视,结果病死在那里。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思念丈夫,悲 痛欲绝,常常面对茂密的竹林落泪,泪水洒在了竹子上,印出一个个 斑点,形成了美丽的花纹。这就是今天我们仍然种植的斑竹,人们为纪念娥皇、女英,又把它称为湘妃竹。 有关尧舜禅让的故事常见于古代儒家的各种书籍中,这个故事显然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且其中也有许多神话的色彩,但是任何传说都脱胎于社会事实的母体,可以曲折地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在我国古代国家正式形成的前夕,部落联盟首领不是世袭的,而是由上届联盟首领推举或者由各部族首领选举产生,古人称其为禅让。 关于尧和舜职位的更替,古时候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尧死后,舜逼 迫尧的儿子离开尧的宫室,篡夺了尧的位置。也有人说尧年老以后, 威望大大降低,于是舜乘机囚禁了尧,而且阻止他的儿子与他见面, 最终夺取了尧的职位。尽管这些说法没有更多历史记载印证,但这 种禅让并非像儒家经典中所说的那样,都是以“和平”“谦让”的方式 进行的。真实的历史可能是,每一次部落联盟首领的地位的更替,总 是伴随着一系列的权力争夺和政治冲突。 |
大舜耕田 从前山里住着一户人家。母亲为人糯弱,儿子大舜,脾性暴躁,年近四十,还未婚配。母子相依度日。 大舜耕田,母亲送饭,都要遭到儿子的打骂,不是怪她送早了,就是怪她送迟了。每次送饭,他的母亲都提心吊胆。一天,大舜在一块大田里犁田,突然犁犁出了一个耗子窝,窝里有八九个娇嫩的小耗子,闭着眼睛,在犁乱了的大草窝里滚来滚去。大舜看着这群嫩耗子,不但不伤害它们,反而起了怜惜之心,于是停着牛,搁住犁,坐在田坎上吸起烟来,看着那群耗子。一会儿来了两个大耗子,一只把嫩耗子卷成一砣,另一只咬住这只大耗子的尾巴,艰难地把一砣耗子拖走了。大舜看得呆了,心想,耗子这样渺小的动物,是这样有感情,这样心疼自己的儿女,母亲把我拉扯大,花了多少心血啊!母亲送饭或早或迟,都要遭到我打骂,我连耗子都不如啊!他越想越伤心,竟流出泪水来。他想,我现在知错就改,也不枉披了张人皮。 不多时,母亲送饭来了,他忙停住牛,面带笑容老远地去接,他仓促中,没有放下打牛的条子:哪知母亲被儿子打怕了,看见儿子拿着条子老远向自己走来,吓得回头就跑,大舜怕母亲跌倒,就大声喊着,快步追去要扶住母亲。母亲看见儿子吼着追来,更是慌张,一失脚滚在岩下丧了命。大舜见慈母已死,悲痛已极,扑在母亲身上,放声大哭。 他安埋了母亲,为了表达自己对母亲的追悔,他请了个技艺精湛的雕匠,雕了母亲的像。每天出工收工,都背着“母亲”;吃饭时,先舀一碗献给“母亲”,以示孝敬。 挞谷季节,大舜忙着收割,就把“母亲”背起放在晒谷场上,手里拿着扒扒,头上戴着草帽,就象母亲生前看谷吆鸟的样子。一天,忽然天上起满了乌云,霎时雷打得遍震,紧接着就是倾盆大雨。大舜正在忙活路,见天色骤变,急忙跑到晒坝。先抢谷子,还是先背“母亲”?他想,没有母亲就没有我,哪有先抢谷子的道理!他背起“母亲”就往家跑。当他把“母亲,安放在家里又来抢谷子时,一会儿天就晴了。太阳把刚才打湿的谷子重新晒干了,原来是雷公菩萨来试大舜的心。雷公菩萨亲见大舜先抢“母亲”,感到他真有孝心,所以没有打他。大舜死后,人们传颂着大舜耕田的事迹,都说大舜知错能改,仍然算是个孝子。 |
舜的才能是超人的,他对瞽叟的孝是一生不懈的,他是冀州人,应该不是所谓的琅琊诸冯人,而应是冀州诸冯,他首姓姚,尧妻之二女之后才居于妫汭而姓妫。 |
pszyyao 发表于 2020-4-29 21:43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分别为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芦衣顺母、百里负米、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扇枕温衾、埋儿奉母、拾葚异器、涌泉跃鲤、卧冰求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弃官寻母、尝粪忧心、涤亲溺器。 |
帝舜 有虞氏 [size=16.80000114440918px] 大孝有虞舜帝故里碑有虞氏,是中国古代五帝之一的舜帝部落名称。有虞氏部落的始祖是虞幕,这个部落信奉一种食自死之肉的仁兽“驺虞”为图腾。舜为虞幕的后裔,后来成为有虞氏部落首领,受尧帝禅让,登帝位。 [size=16.80000114440918px] 舜帝(约公元前2128 ~2086 年),姚姓,名重华,号有虞氏,谥号曰舜。舜建都于蒲坂,在今(山西永济市)蒲州一带。国号有虞。 [size=16.80000114440918px] 有虞氏部落在山西南、河南西北一带活动,都城在蒲阪(古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而舜禅让给禹后,禹上演了“隔代遗传”的好戏,让自己的儿子启间接登上了皇位,开创了“家天下”的夏王朝。为维持自己的统治,禹和启对仍很强盛的有虞族进行迫害是可以想象的。禹将舜的儿子封于河南虞城,实际上是强迫有虞氏进行迁徙。有虞氏大部分族人大量向南、北、东方迁移,有虞氏进入衰落时期。到了少康时期(约1950 B.C.),少康受到伯思的帮助,其时伯思的封地是在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伯思给了少康巴掌大的一块地叫纶邑,在虞城东南。 [size=16.80000114440918px] 有虞族的一支后裔虞遂一直留居在蒲阪。至于其他有虞部落后裔的分支,虽有不少,但大都不成气候。周武王灭殷后,因有虞氏的虞阏父做周室的陶正有功,周武王把自己的长女太姬嫁给虞阏父的儿子满,封他在陈国(在今河南省淮阳县),是为胡公。陈是古时虞国的后裔,妫姓。妫是有虞氏的另一个姓,《史记.陈杞世家》载:“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讷,其后因为姓氏,姓妫氏。”元前672年,陈国内乱,公子完投奔至齐,改姓为田。田氏遂在齐国扎根,直到最后喧宾夺主,取代齐国姜姓而获取其君权。虞舜的一支后裔妫满被封于陈(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宛丘),算是可以一提的。 |
舜攻三苗 相传帝舜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帝舜部落联盟在江汉地区进攻三苗部落联盟的作战。 原始社会晚期,舜继尧位,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帝舜姓姚,名重华,因其曾为有虞氏首领,又称虞舜,相传是颛顼七世孙。三苗部落联盟逐渐南移于江、汉一带,发展迅速,日益强大,常和舜领导的部落联盟发生冲突。舜遂率本部落联盟进攻三苗。经过激烈作战,将三苗击败。 为防再发生冲突,又把三苗迁徙到偏远的三危(今甘肃敦煌东南,还有今四川、云南等说)。但其相当部分退至南方地区。 |
当舜五十岁时,尧帝把天下大事托付给他。他总摄大权,统领百官,作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他向尧帝推荐了高阳氏苍舒、叔达等才子八人,谓之"八恺"。 接着又举荐了高辛氏伯奋、促堪等八位能人,谓之"八元"。这十六位贤人帮助他辅佐尧帝,把天下管理得很好;他在举贤任能的同时,又把使势倚强、横暴不法的"四大凶神"作了惩处。 把号"穷奇"的共工流放到幽州,把号"浑沌"的欢兜发配到崇山,把号"桃杌"的鲧囚贬到羽山,把号"饕餮"的三苗驱逐到三危(今甘肃敦煌),于是天下大治大安。 尧帝整整用了二十七年的时间对他进行考察、培养和试用,直到完全可以放心了,这才把天下正式禅让给他。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