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7 ?( T( t- x# ~- l' F 当然,融会文化,是大家共有的责任和权利,西方人或许很大方,很客观,很好学,但是西方人要学习中国文化是不容易的啊!如果中国人心胸平正了,中国人要学西方的文化是很容易的!所以全世界文化融合的责任在中国,不在西方。(众掌声)文化有深有浅,所以学习有难有易,我们说要西方来学东方,学中国,很不容易,倒是中国要学西方,比较容易。这并不是自我安慰,自我陶醉,为什么?因为西方的文化主题在知识,知识的背景在逻辑,逻辑是清楚的明白的,知识是可以验证的,凡是清楚明白可以验证的,学起来都比较容易。一个人静下心来一步一步往前走,所走出来的,是跟大家一样的,这叫客观,凡是客观的学问都是明白而容易的。中国人不必太过着急,科学不是那么困难,只是科学精神没有养成,那科学才是困难的。+ n! r# u7 m, E, n: r
' g8 B6 T. ?! o% @4 O5 s$ [* c/ \ 五四的文化运动要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科学,但是他并没有教导我们中国人养成科学精神,所以中国人拼命学科学,学了一百年,还是没有学好。学科学也要有君子之风,一个学科学的人要放弃名利,要肯自己关在研究室里一辈子啊!现在我们中国考上了清华北大的理工科学科学的青少年,你去问,一千个人里面,有几个立志一辈子关在研究室里面,不求名不求利的?假如社会上那些号称聪明的理工科学生,没有发愿终身投入研究的科学精神,每个学科学的人都想赚大钱,都想做大官,我们中国科学怎会有希望?科学不是只有技术,它的背后也要有一点精神,所以西方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们也在为人类的理性而奋斗!没有这种奋斗的精神,你什么也没有,以中华民族一个这么广阔土地上有这么多勤奋的人群,要成就科学,哪会那么难?因为科学这种学问,在人类心灵的根,是浅的,是佛家所谓“识心”的发用。但是要西方人来学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不容易学的,中国文化之根很深,是佛家所谓“智心”的发用。智心,用知识的眼光看起来,是不清楚不明白,甚至可以说是糊里胡涂的,是莫名其妙的。为什么莫名其妙?因为它妙不可言!(众鼓掌)西方人学中国文化之所以难,另外还有现实上的理由:近两三百年来,他们的文化当令,他们的国势强盛,他们看不起中国,看不起东方,他认为东方是野蛮落后的民族,称为未开发国家。以这种心态面对世界,不是类似义和团吗?注定要吃亏失败的。当然,像中国五四盲目的崇拜西方,也要失败。正常的态度是不卑不亢,我们应该以平等尊重之心,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才是道理,人类才有前途。 3 L+ C: M( Z2 J$ b2 h* i t ) y1 w) ?2 E* v7 P7 x* w 我们固然要尊重自己,我们也要尊重他人,而所以尊重,都要以理为主。有道理处就是我要低头的地方,有道理处就是我要赞叹的地方,有道理处就是我要学习的地方。然后我们要把所有道理统归一个道理,就是人心人性,天地之心天地之性。我们知道人心人性之同然,知道天性天心之常在,就知道所有人类的文化是可以融会贯通的,是可以相辅相成的,我们就不会有五四时代那种浅薄的想法,认为一定要打倒某一个文化才能成就另外一个文化。凡是文化统统出于人性,人间只有一个心,只是人心表现的方向和成就,或许有先后深浅的不同,自家的文化固然要珍惜,别家的成就,正是自我开拓的机缘。所以现在的中国人,是最有福气的,不要把中国文化看成是你的包袱,也不要把西方文化看成是对你的压迫,你应该把它看作通通是你的财富,要感到自己三生有幸!要昂首阔步,迎接新时代,成就新世界,不要学五四的窝囊相!(鼓掌) ^8 `- D0 h- B
. N U' q! X/ X! ]" Y6 W. S; x/ R6 r 我们可以继承自己的祖业,我们还可以继承别人的家当,我们都把它们聚拢在一起让它们相辅相成。让人类两种的心灵,一种是人文的心灵,智慧的心灵;一种是思考的心灵,认识的心灵,完全成就。这是我认为的中华文化目前应该有的走向,而这个走向必须由中华民族来承担,不能够交给其它人,而所谓“中华民族”在哪里?“中华民族”不在哪里?就是你跟我,就是我们每个人!要跳出时代,十四亿人,纵使十三亿九千九百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个人,都不想不做,我一个人也要想要做!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胆识,有这样的信心!我们才对得起我们的祖先!(鼓掌)这不是很困难的,一般人都认为很困难,一直在心里嘀咕:大家都不做我干吗要做?一个人的力量有用吗?一个人要看得起自己,认为自己是宇宙天地之子,那你就有责任,你也有权利这样想,这样做,自然就会有力量,自然会产生效用! $ V4 L ?$ [* ~( h1 S, X8 _- @9 V. m- o
那么要从哪里着手呢?能够让自己开拓这样的理想,并且让那理想落实,在现实中表现出来,这当然是更不容易的事。但是我认为一个人只要认定了人生的价值方向,尽他的本分去做,他就对得起自己了。天下所有人都能大方坦荡的尽其本分,天下就太平了。而且一个民族是延续的,百年的败坏,并不一定在一代就能扭转得过来,但我们这一代如果能端正方向,随份尽力,又把这种观念交给下一代,则时代风气将日渐转变,到了下一代,人才将愈出愈多。* c! |4 @- h3 o: W
( }# e% {1 m" r
当然,我们需有一些办法,让这一代的人以及后代的子孙们比较容易开启理想,端正方向,随份尽性,以接近圣贤之心,以成就自我的生命价值和民族的文化大业。这就是我们不遗余力推广“经典教育”的原因。什么叫经典?只不过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智慧的记录。凡是智慧的记录,用刚才的方式说,就是人心人性天心天性的记录。凡是人性的智慧,在有人的地方,必定能产生教化启发的作用,必定能够成为传统,所以说“传统传统”,传统只不过是经典的传统。(鼓掌) 1 t. F3 ^! ]$ f* g* I9 E; H; C+ G+ u9 S% }. D
我们要开启智慧,从经典着手以回归传统,是最容易的。譬如,刚才说过,中华民族吸收了印度佛教,请问我们是怎么吸收的?我们是从经典吸收的,这也是中华民族吸收佛教所以成功的重要因素,因为我们用对了方法,走对了路。或许是由于历史、地理的理由,印度文化要传到中国来不容易,只有一些有远见、有理想的人,他才能够迢迢千里,或是从印度到中国,或是从中国到印度,这些人是有文化使命的人,他们来往的凭借是什么呢?就是经典!所以说“佛教传到中国”,其实就是“佛经”传到中国的意思。印度的和尚来到中国,所谓“远来的和尚会念经”,他们不只带来经典,他们自己本身就是经典的表现。而中国去印度学习,学什么?古人称为“西天取经”,所学的重点还是“经”!什么叫做“经”?就是佛教智慧的记录。即使我们刚才说文化一词,有狭义,有广义。从广义说:人类的各种表现,都可以说是文化,印度也有很多种文化,印度有跳舞文化,有饮食文化,有其它的杂七杂八的文化,但是都没有传到中国,所以不起作用,只有“经”传到中国而产生作用。因为中国与印度相接触的人物,都是饱读诗书,有儒家道教涵养,有理想有志气的高级知识分子。这种有高度智慧的人所关心注目的,当然是集中在高度的智慧上。我相信这种人,如果同时接触到印度各种高高低低的文化,也只会吸收高度的文化——经典文化。高明的人,只传高明的学问,这叫“高来高去”!" z1 B( n. D6 R% z
\: N7 s: i0 s( W& k- G
很不幸的是,到了现在,我们面对西方,因为心态完全不同,所以情况完全不同。我们可以回头检视一下,中国是怎么跟西方接触的?跟西方接触的凭借又是什么?中国跟西方接触,早在明朝末年,那时候有传教士来传教,传教士跟印度的和尚差不多,有理想、有智慧、有热情,当然还有一份对中国的尊重感。西方传教士赞叹中国,称中国为黄金的世界 (golden-world )就是最高级最理想的世界。中国的明朝末年是已经非常衰败了,但在他们看起来还是净土。中国又是什么人来接触这些传教士呢?士大夫。这些士大夫跟他们谈什么呢?大部分不是谈宗教,而是谈学问,所以中国人先吸收他们的天文学、地理学、医学等,总之,是注目于他们高层次的学术成就。但是到了满清,因为传教士来得多了,也有不象样的。传教士对中国信徒说不可拜偶像,乃至叫信徒把祖先的牌位统统拿去烧掉,触怒了朝廷,下令将传教士全数驱逐出境。叫做“闭关自守”,大约经过了18、19世纪200年。这200年,西方工业革命成功,学术和国势蒸蒸日上。西方文化从希腊以来2000多年,就在这两个世纪里开花结果、光辉灿烂。而中华民族恰好在这两百年间,由满清统治,学术闭塞,人心社会,越来越走下坡。到了满清末年,西方最灿烂的时候,也是中国最没落的时候。西方人那时候军事和经济强大了,来到中国,希望跟中国人交往,什么人来到中国?交往什么?不是有智能的高尚的人来,不是来做文化的交往,而是一些势利鄙夫,来做商业的交往。他们用什么来造成商业的交往?用坚船利炮!在武力的撑腰下,来叩关,来做生意赚钱。而中国与之周旋的人,不论在朝在野,往往也是功利之徒,藉洋人之势力欺压中国,号称“买办”,即是洋奴。这是老天很不幸的安排,近代的中国,接触人类第三大智慧的历程,是在非常悲惨的命运下,由没有文化见识的人,用很不正常的方式,去接触的。 & i5 \! {# |( ` & h5 h* o ~4 `9 q 这虽然像是老天的安排,是命运的注定,是时代的悲剧,好像没有脱身之计。不过,我认为,纵使老天有意降灾于中华民族,中国人也不见得完全要听天由命,就看中国人如何回应罢了。因为满清200多年的统治之后,中国人已经䘮失了可以回应大时代的能力,因为没有大气魄、大心量、大眼光、大担当的人了。清朝末年或许还有一些老读书人,还识得点大体,讲了一点有人气的话。到了民国初年,就几乎完全绝灭了。譬如,清朝末年至少还有一个张之洞,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念。这“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两层文化观,是有所本的,或者是本自于他读圣贤书的心得,知道“智心识心”的高下层次。或者步着日本明治维新的后尘,日本明治维新时,伊藤博文和一些日本的汉学者,建议明治天皇,要学西方,但不可以忘了汉学,他们有一个口号说:“汉学是米饭,西方是配菜”,因此,日本的明治维新大体是成功的。中国满清末年假若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模式,大体也会是成功的。但是中国不幸,并没有走上这条路,出了个义和团,引起八国联军,彻底失败,国势越来越弱,信心愈来愈薄。辗转产生了五四运动,这好像是历史的必然,其实也是人心的自食其果。五四运动本来是为了救国,后来反省到文化上,认为中国现在这么积弱,一定是中国文化不适于“生存”,中国人这么“贫、弱、愚、私”,都是孔子的罪,中国人从孔子以来就有“原罪”了,所以要打倒孔子,打倒传统,中国才有救。打倒传统的方法,就是打倒经典,让中国人不敢读经。并且进一步打倒文言文,让中国人连中国书都不会读。五四运动影响了整个中国将近一百年,中国人真的不能读中国书了,中国人真的忘了自己是中国人了!但,现在看来,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五四运动是走错了路了。现在回顾一下,我们就应知道,五四这批人的心胸是很狭隘的,五四这批人的眼光是非常短浅的,他们是没有智慧的。为什么没智慧?他们不是没有读书,但是因为从清朝以来,两百年的军事恐怖统治,读书人的思想被禁锢了,五四那批人虽然也有些聪明有些学问有些热情,但都是浮面的,没有“文明以止”的“人文教养”,生命不够醇厚,所以他们受了刺激,就受不了,反应激烈,只顾眼前的救难,不顾一切的后果,鲁莾灭裂,推倒一切,到最后什么都没有,“一穷二白”,是五四人为中国定下的命运!你不要以为他们热情如火,能言善道,就值得投靠,人间有价值的东西还是“文明以止”的“人文智慧”。举例来说,胡适之自以为是历史学家,但他的历史只是考据,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考证红楼梦,但这种考证,只是好玩炫耀,他并没有孔子作春秋兴灭国继绝世的精神,并没有想要为天地“立千年之人极”而努力,他也没有为中华民族的长远之计来做一个大中至正的规划,请你重读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人的文章,看看他们有何气度?有何远谋?有何蔼蔼之仁?有何悲悯之情?他们而成了“青年导师”,注定中华民族要倒大霉了!' ~7 ?! D5 T- I. E; E# I& x; h+ v n
~ R; r6 s @& G/ m 已经很少人再谈五四了,五四好像已经过气了,但整个中国社会人心,依然不知不觉的还在五四的笼罩中,唯有明白的人,才能从时代人群跳脱出来,为自己,为民族做点正面积极的事。怎么从时代人群跳脱出来?要上溯五千年,体贴一点中华民族圣贤的原创智慧,还要横观数万里,放大心量,面对世界,多元开拓,我们才能够知道我们的生命的寄托所在,然后才有自己的定位,才知道自己的身份,才知道来此世间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这叫做“安身立命”。在此时代中,每个人先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好自己的事,有能力,再去吸纳别人的养分,协助他人,影响他人,这是孔子的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个人要如此立志,一个民族也要如此立志。刚才说过,这时代或许没有人要立这种志,社会风气不但不帮你立这种志,它甚至嘲笑打压立志的人。但你可以自求多福,自己先站起来!自己先做去,这是为了民族,其实最主要的是为了完成自己生而为人的本分。(鼓掌): {9 b) C4 O. T
' z0 h/ X( `! U! m6 s" g; W" S; w
我自己反省一下,我没有什么能耐,但我愿尽心探求人生和民族文化的方向,并在此方向上尽力而为。我认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需以中华文化的复兴为基础,而中华文化的复兴,最直接有效的做法是让中国人重新去读中国的经典,从熏习中领悟中国的原始智慧。所以,这十几年来,我尽力地提倡读经的教育。读经的教育,首先是要读中国自己传统的经典,为什么首先要读中国的经典?这里有两个理由:一来是因为中国的经典本来就是一种人类高度的智慧,二来是每个民族都不应“数典忘祖”,每种文化对世界都有贡献。这两个理由,到最后只是一个理由,就是:它是“文明以止”而可以“化成天下”的人文传统!忘了我们中国的经典,你也就不知道圣贤的心量之大,不知道圣贤的境界之高,没有智慧作典范,人生将丧失方向。而中国人忘了中国的灵魂,不仅对不起自己的祖先,对世界也没有贡献。总之,到最后是:对不起自己的生命。 l. r/ Q! n1 h4 C- K% k* R& {3 Y
如果全民族普遍没有经典的流传教化,社会很难形成醇良和善的风气,这个社会就会人欲横流,成为一个尔虞我诈,互相欺骗倾轧,大家难以存活,存活也没有幸福的社会。从个人来看,没有经典的熏陶,一个人很难具备君子的心量和情操,不管赚多少钱,有多高的地位,社交频繁,觥筹交错,内心深处总是空虚的不踏实的。所以忘了经典,就是忘了文化,就是忘了自己的祖先,乃至于忘了自己的责任,乃至于忘了自己的权利,所以我们首先把自己的经典恢复起来。自己的经典包括儒家、道家,乃至于佛家。你不一定要信佛,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于佛教的基本教义,不能不了解,不了解佛教,你也是埋没了自己,并且对不起祖先。所以儒释道三家基本经典,全民族的人,自读书以上,都要有相当的熏习,甚至要熟透,这是国家本就应该建立的教育政策。再来就是吸收消化西方文化,也应该从西方经典的读诵起步,因为西方人最基本的心灵,最基本的人生态度,都在经典中,不在技术上,光学技术,是不能了解西方,也不能融会西方,更不能“赶上”西方的。所以我不鼓励人信基督教,但我鼓励人一定至少要读读圣经,这是西方心灵的归宗之处。我们还要读西方的一些重要哲学家的作品,我们才能理解西方人怎么做学问,怎么思考问题,怎么看世界,我们才能与他们对谈,抓到他们学问的要领,这才真正的叫做吸收西方文化。: A& o( N6 P: F8 E0 z
% N1 s7 ]' l% }7 R$ K 五四运动要我们学习西方文化,甚至要我们全盘西化,但并没有教我们从西方的精神层面去了解西方学习西方,当然更不敢要融会西方,超越西方,他们只叫我们跟着西方人跑,模仿西方的表面成就,这完全是功利的心理,肤浅的心态,懦弱卑微的心灵。现在的中国,依照他们的指示,走了九十年,既失去自己的传统,又没有把西方学进来,所谓“学步不成,失其故步”,只好“匍伏而归”,堂堂一个中华民族十数亿人口,被整得都在地上匍伏,抬不起头来。五四的路还要继续坚持吗?从今以后,我们如何自立,如何教育我们的子孙,不是需要重新慎重的思考么? 7 S/ O% a- e: y5 ?* a. |5 y' T) m$ ]- Y* o
所以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经典的教育,经典教育,其实就是文化教育,就是开启并丰富人类心灵的教育。而接触经典最简易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儿童起,让他反复诵读。叫做“儿童读经教育”。读经的内容,包括中国自己的经典和西方的经典。反复诵读,熟悉一些重要经典的文章,叫做“满腹经纶”,便可为文化见识奠定一个基础,有了根基,便大大地增加了将来接受指点或自己领悟的机会,经过长期的默默熏染,容易激发一个人成圣成贤的志气,至少给人一个远大的规模,容易开拓出顶天立地走向世界的心量。0 ^( P) d9 |7 J2 Y; R" s
4 c9 r9 x% L. G( k1 p: f
学问能力是一回事,心量志气又是一回事,你还没有学问能力之前,必须有向往那种学问的心量和志气。志气和心量,是当下在心中就可建立的,是简易的,此模拟于“顿教”;学问则须有累积的工夫,是繁难的,此模拟于“渐教”。但没有心量,就没有工夫。所以一个人用功固然重要,但激发自己的志气立定人生的方向更重要。即使现在已经长大的人,要做大的学问,或许一时做不来,但是每个人都当下可以开发心量立下志愿。有些事情是可以一刹那之间完成的,这可以称为“智慧”。而有些事情呢,是需要用功夫琢磨的,这可以叫做“学问”。所以我们如果自谦没有学问,也真的没有什么贯通古今融会中西的学问,但至少我们也应该有智慧,开荡一下心胸,不要甘于凡俗鄙陋。而对我们的下一代呢?他们机会尚未丧失,我们就要既培养他的智慧,又要预备长期的累积他的学问。学问能够配得上智慧,这个智慧就真实了,叫“智慧的真实化”。智慧真实化,生命才能真实化。要不然,没智慧,人生固然一切皆假,有智慧而没有学问,也还是虚假的,人生如幻如化,将来是与草木同朽的。所谓“人身难得”,虽然生而为人了,但空空的生在中国,空空的只听说中国有圣贤。你的智慧却开不出来,没有自觉,随波逐流,弄来弄去,好像很热闹,过的却不是自己内心所要的生活,而是盲目跟风的生活,等于白活了一辈子,这太可惜了。 5 G) v, b0 N7 w3 u+ W! ~' [ 0 k; p M) F4 e; H$ R9 G 我在想,我们怎么有智慧,并且能让智慧真实化?我劝孩子读经,我也劝每个人自己读经,先开拓心量,也多多少少增进学问。假如还没做成学问,至少对经典对有智慧有学问的人会起一种尊重之心,我们尊重儒家,我们尊重道家,我们尊重佛家,我们尊重西方的科学,尊重西方的哲学,尊重西方的宗教。这种尊重之情是一种很难得的自我的开发,也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道。你能够放开自己,你能够尊重他人,你的心就定得下来。所以要安身立命,先要尊重圣贤尊重经典,开拓心量,然后依照自己的能力,用学问去落实。你这一辈子能做多少算多少,但是对于下一代,一定要想办法,不要浪费他的时间、不要浪费他的生命,尽其可能的协助他实现他生命应有的内涵,这样,我们就是在做一件“赞天地之化育”的事,我认为这就是教育的本义。" T5 O7 ?' k7 Z0 O- V1 k
+ j$ }# b4 x6 ]8 B
当今时代,尊重经典、开拓心胸,又博学深思、层次分明,贯通古今、融会中西,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再开一次花,这种学问真能做出来吗?当今世界还有没有人讲这样的学问呢?有,那就是新儒家!假如有人想要了解人类文化的统绪,当今中华文化的处境,我建议,大家应该读新儒家的书,并立志做个新儒家。为什么叫做“新儒家”?就是表示儒家还没有死掉,儒家还有生命力。儒家本是一个学而时习之的学派,既然是学而时习之,他就没有特定的主张,也就是没有特色可言。没有特色,就是它的特色。心态开放,尊重一切、学习一切、成就一切就是他的特色,能够有这种心量的人叫做儒家。没有这种心量,你再谦逊客气、卑躬屈膝都不算儒家。没有这种心量,你造桥铺路,甚至逐鹿中原拥有天下,都不算儒家。一个儒者,既是这种心态,则在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有他应该做的事,都有他恰如其分可以做的事。所以这个时代,假如你有儒家精神,你的精神跟孔子一样,但是你所做的事必然跟孔子做的不一样,因为时代不一样了,这是“新儒家”之所以“新”的意义所在。也因为这样的“新”,是新在作为,不是新在本质,所以“新儒家”虽然“新”了,但依然是“儒家”。" C5 P/ N+ x0 y+ f
. V+ i; i: }3 D 当代新儒家开创于民国初年的熊十力,跟熊十力同辈的,还有马一浮和梁漱溟。梁漱溟性情真切,但基本上没有学生,没有传人,他的学问断了。马一浮有些名士气,平生不太注重讲学,作了几本书,我们可以看他的书,但是也没有学生传他的学问,也断了。只有熊十力,学问宗旨明确,而且一辈子讲学,遇到人就讲,不管人听懂不懂,不管人要不要听,他念兹在兹,就是要为圣人抱不平,要为时代指方向,所谓“誓此身心,奉诸先圣”,所以熊十力的学问成型态,有传人。熊十力有三个传人最有成就,一个叫做唐君毅,一个叫做徐复观,一个叫做牟宗三。唐君毅先生文化关怀最为深刻、最为细密,讲学表达最为委曲,这个委曲不是委屈自己,而是回环婉转,各方面照顾周到,所以号称新儒家的仁者。徐复观先生是军人出身,后来受了熊十力先生的影响,生命转向。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很是动人:徐复观还年青时,已官拜将军,听说有一个人叫熊十力,很有学问,在传儒家之学,他就登门拜访,高谈阔论。熊先生看他有志于学,就教他说:“你关心国事,那你就应该懂得历史,你可以去看王船山的《读通鉴论》”。王船山是明末遗老,明亡以后,誓不做清朝的官,隐居着书,在国亡世乱的心境下,读《资治通鉴》,尤有另一番感受,他每有心得 ,就写下笔记,笔记成书,就叫做《读通鉴论》,对历史和政治,有独到的见解。徐复观回去,就真的读了这部书,过了几个月,再来拜访熊先生。熊先生问他看了王船山的书没?他说看了看了,那王船山啊,见解虽然不错,但哪里又怎么样,哪里又说得不好,哪里又说的不对……话还没讲完,熊十力把桌子一拍,大骂“你这个混蛋!我叫你读古人的书,我是要你去看他好处,我没有叫你去批评他,你懂个什么!说到懂,你还差得远!”一顿骂,让这个高傲的将军低下了头,从此好学深思,成就一代儒者。但改了志向,却不改他的气派,论学论政,格调高亢盛大,称为新儒家的勇者。 . _4 R$ [& [# u* o) \ 5 K7 _1 V- I4 Y7 t2 c) [% Y 牟宗三呢?他从中学时代,数学就很好,后来上了北大,尤其用心于逻辑,所以他思考力很强,书往往自己读,从儒家道家,到佛家,西洋哲学,都有自己的洞见,并且善于论述,条分缕析,体系分明,听他讲课或读他的书,无不令人心神豁然,真如陆象山说孟子,“十字打开,更无隐遁”,我把他比做智者大师,称他“说法第一”。牟先生活得最长,八十六岁,讲学最久,著作也最多,所以学生传人遍布世界,我就是牟先生门下一个不中用的学生。我读牟先生的书,有一个感觉,牟宗三没有接触的学问则已,一旦他接触的学问,他就能对这门学问的要旨有所掌握,有所评判、有所衡定——衡量而定案。我认为凡是被牟宗三所衡定的,就几乎铁案如山,不能改动。你如不信,请你自己去看他的书。牟先生于是被称为新儒家的智者。所以新儒家熊十力的门下有“智、仁、勇”三大德。 8 j9 O- j- l# V: \2 b8 w6 H : `* n" r& j0 E4 I( y5 g8 K4 \; A 我们要做学问,从“勇者”入,开拓你的性情,很好;从“仁者”入,启发你的志气、理想,并让你随时转回头来关怀人间的复杂跟痛苦,更好。但是你如果从条分理析,步步为营开始,可以训练你的思考力,进步会比较快,将来论学,也比较扎实。所以我建议,假如你要对中国儒释道三家的系统有恰当的见识,乃至于要对于整个世界的学问有一个立体的了解。如:儒释道三家的要旨安在?各自在其内部有什么派别,其中的所得所失为何?又,西方文化的本质何在?有何可取?中国与西洋哲学对比时,如何取长去短,无不掂斤播两拿捏分寸。所以,我建议,在当今时代的人,想做点真学问,最方便的是读牟宗三先生的书。所以现在我也开始推动“全球牟宗三读书会”,牟先生的书因为步步为营,没有一句虚言浮辞,没有一句模棱两可,他不唬弄人,只要一句接着一句读,每句不放过,很容易读进去。大家可以买一套牟宗三先生的全集,一本一本接着看。起初或许不习惯哲学的文章,看得懂,很好,看不懂,把它当经典来读。就是看不懂也没关系,多看就多懂。你懂了一个观念,就是一个观念,它就在你生命中定了根,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你就可以静下来思考,“虑而后能得”,你就有自己的所得。如果读书为学,不知门径,永远在惚兮恍兮中,东家长、西家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说你公道、我说我公道,到底谁公道,只有天知道!则不成其为学问,所以我建议大家,想见识什么叫做真学问,什么叫做真儒家,应该读读牟宗三先生的书。" u2 g9 H ^1 q) ]
+ E" j3 F D8 M2 I 本来读书的方法,就是这样简单,就是跟明白人比一比,或者你说我不敢比,那你就学他,他走一步你就走一步,叫做“亦步亦趋”。他走过的路,你跟着他一步一步的走过,他明白了你也明白了。如果你跟着不明不白的,你就越跟越糊涂。所以,孟子说:“昔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者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有的书是让人清明的,有些书反而是让人糊涂的。你若读过牟宗三先生的书,你就知道哪些书是清明的,哪些书是糊涂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跟着明白人亦步亦趋,才可以走出庐山云雾。但你要真的去做这种功夫,也不容易。这个“亦步亦趋”的成语本身,就表现了这个意思。这个成语是出于庄子书里的一个故事:颜渊喟然叹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颜渊说:我对于老师的学习,首先是“步亦步”,步是步行,夫子走一步,我也走一步。但如果“夫子趋”呢?趋就是快步、小跑,夫子快步走,我也跟着快步走。我反正就是跟定你了,这就行了嘛。但后来说:“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则回瞠目乎其后矣!”夫子不是快步走而已了,他有时就像马一样,奔驰起来,我也跟着奔驰!但夫子有时不是普通的奔驰,而是“奔逸绝尘”,一下子,只看到一缕灰尘,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不但跟不上,连个影儿也看不到了。所以颜回只好站在那里干瞪眼,叹气:“落后了,唉!没办法!” 就如同这种情况,读牟先生的书,你首先就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吧。有时候感到夫子奔逸绝尘,怎么每个字都懂,加起来就不懂了,怎么办?没关系,请叹口气就好,捧起书,再重来一次,反正已经写成书了嘛,书已经定案了,就写在这里了嘛,不相信它又能跑到那里去!你要是听讲,就不一样了,听着听着,迷糊了,等回神过来,真不知道讲到哪里去了。但是看书没有关系啊,我再回头看,或者你可以摆一摆,先不管它,只顾一直往前看。因为天下的真道理,只是一个道理,一本书也只不过交待几个观念而已,所以前面不清楚的,后面或许可以清楚。后面清楚了,前面也恍然清楚了,这是所有读书人的共同经验。 5 \! n7 l; ^; S" g2 t* u 2 ~ O @$ z2 J# ~' p8 C 所以读书不要怕困难,尤其读重要的书不要怕不了解。像读经典一样,譬如读论语,你不要紧张了解不了解,你就只管读下去,有所了解,固然好,但还要自己告诉自己,这个了解可能不是最后的了解。不了解的,你就把他放着,当你了解的越来越多、越来越深的时候,那原初不了解的,也渐渐明白过来。有这种深度,可以让你这样探索的书,才可以叫做“经典之作”啊!要不然平铺直叙的,清浅见底的,又有什么可贵呢?所以应该立志读有深度的书,像牟宗三先生的书,它引导我们走向高明广大。子夏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我今天了解了一个观念,就前进了一步。能掌握的观念多了,会发现原来这个观念跟那个观念,表面相似,骨子里是不一样的。又,原来这一家跟那一家是有同有不同的,他们同的地方在哪里,又是从哪一个地方分岔出去,后来又各自走到那里去?都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在掌中。不过,假如道理太细微了,太深远了,程度不够,一时不能了然于心,也没有关系。像颜回这样对孔子而有感叹,也代表他已经有心得了,是不是?所以,你如真的知道困难而起感叹,那就代表你已经相当不简单了,要不然你连感叹的能力都没有。" w- _8 E0 b, H# r
, d, Y9 ^. Z4 S
大家都是对于中华民族的现状和发展有所关怀的人,有志于了解世界各大思想体系的人,我建议大家看牟先生的书,这是简便有效之道,不是我推销师门,假如你读过牟先生的书,又看别的书,认为有比牟先生讲得更明白深刻的人,请你来告诉我,我明天就不再推荐牟宗三,开始推荐那个人的书。这是理性的抉择,不是情感的偏见。 & p0 _/ Q3 d- X9 R1 D' I$ S$ T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