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九龙川姚家村(川) [打印本页]

作者: 醉卧沙场    时间: 2017-1-28 17:29
标题: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九龙川姚家村(川)
宁县九龙川姚氏$ ~: A# t- ?5 V" p; l! J
始祖姚邦建
8 j+ E4 D, ?$ k0 O: Q明洪武三年(1370年)由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西迁至陕西彬县红乃河 居五年9 B- C5 [, e1 C* M  B+ h
洪武八年迁甘肃正宁纪村堡
- z% k/ \4 O- B7 U4 k0 L2 z- E清乾隆二十七年迁九龙川
: E5 ]8 l  U+ s7 R- T% I( x7 H9 C5 _& }4 r5 y4 s9 c
第13代至第40代名讳
) o4 X( |( [8 @+ u: u  t6 G- \- r( a6 d; v! D0 z4 p
禄 登 清 辑 明 华 宏 永 庆 忠 孝 贤 良 慈 仁 义 礼 智 信 修 齐 平 德 强 荣 兴 和 盛
$ W2 x: i5 _9 j0 U
6 o6 m% s0 m0 M$ w; h$ l
8 H; S4 a% l. X0 e% D4 V. O 我是“庆”字辈; ?& \$ M+ s" Y! F" O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1-28 20:15
宁县九龙川姚氏$ j' S4 n: F& g7 F- f+ ^  L5 r7 r# q& C
第13代至第40代名讳禄 登 清 辑 明 华 宏 永 庆 忠 孝 贤 良 慈 仁 义 礼 智 信 修 齐 平 德 强 荣 兴 和 盛——. I8 H- ]  E& P+ O& U2 ]) T
你是“庆”字辈,几世(21世)?
& |( u" F" @2 ~/ J$ h/ V- U4 Q有姚世友是同宗?8 h9 n% Z' l4 L( n: O+ ?
有族谱有祠堂吗?$ f! y2 V! E  f$ j
: x# Y" g1 \1 Q  @  K8 A9 Z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7-1-28 20:23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7-1-28 20:25 编辑 ( N4 _( P0 B7 R7 `  J
& v( n: b$ V: V. j
      知道甘肃甘谷县姚庄和姚家山姚姓村民情况吗?
9 @! M% b1 B5 t: d9 ] ( _1 r6 R4 u7 C2 }' i1 B
大秦先帝姚弋仲有人为之守墓一千多年(甘肃甘谷县姚庄和姚家山姚姓村民)!
    甘肃甘谷县有后秦的奠基人姚弋仲陵墓。据《晋书》载:姚弋仲(280—352)永和“八年,卒,时年七十三。子襄之入关也,为苻生所败,弋仲之柩为生所得,生以王礼葬之于天水冀县。苌僭位,追谥曰景元皇帝,庙号始祖,墓曰高陵,置园邑五百家。”甘谷县姚氏后裔世代聚居于姚弋仲墓遗址周边。经调查得知,附近通渭、秦安、天水等地姚氏族人祖籍都源于此。(姚天林)

" A! ?! {7 ?# W% A1 }
作者: 姚先达    时间: 2017-1-29 23:56
欢迎甘肃庆阳的宗亲加入我们姚网大家庭!!!
作者: 醉卧沙场    时间: 2017-1-30 16:20
pszyyao 发表于 2017-1-28 20:159 X& U) x8 l' K% H
宁县九龙川姚氏$ j' S4 n: F& g& u# Z- F2 Z- D( k* O* C5 G: y
第13代至第40代名讳“禄 登 清 辑 明 华 宏 永 庆 忠 孝 贤 良 慈 仁 义  ...

% p; X+ T) S6 F" f) b二十一世1 O" S7 g% v1 e" f# }
族谱有的
. t6 g3 r) }* H& c8 o6 s/ Y
+ r* \& m, J: j; i; s/ M# T
作者: 醉卧沙场    时间: 2017-1-30 16:24
pszyyao 发表于 2017-1-28 20:232 e4 [( R3 ^' [/ \1 F8 B
知道甘肃甘谷县姚庄和姚家山姚姓村民情况吗?
& @& y$ {- C! ~4 A" Z- p : a, a6 S* M* u) t
大秦先帝姚弋仲有人为之守墓一千多年(甘肃甘谷县 ...

3 j' h. F% Y+ e对不起 我不清楚的
作者: 姚湾公瑞    时间: 2017-1-31 06:54
姚先达 发表于 2017-1-29 23:56
# W6 Q" V( p6 C  Z欢迎甘肃庆阳的宗亲加入我们姚网大家庭!!!
( I' n5 M1 x5 {  H1 z- t
愿甘肃姚氏宗亲书写出自己美丽的篇章!4 b) c) l* r/ [+ U  o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