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大明商海女神与浦市大码头
[打印本页]
作者:
永顺姚
时间:
2016-12-26 07:33
标题:
大明商海女神与浦市大码头
……(省略)
7 H, S1 l3 h: A1 A
大明商海女神与浦市大码头
! t& b. {$ {* I) I! O) I
' Z9 k: I' p5 Z3 r2 n+ J, J \& [
2015年1月2日,我重读《辰州府志》与《泸溪县志》,又读了一遍大明商海女神。
8 o* S5 |3 m9 L, V$ }3 {$ b
- b6 k; g, Y6 a2 Z: r
现在去浦市旅游,当地人最乐意介绍的有大码头、吉家大院、李家祠堂、江东寺等古迹。除了大码头以外,其余地方都有故事。唯独大码头的故事最少,人们除了说起有一年浦市涨洪水时,差点连大码头都淹没了以外,似乎再没有其他故事。从这里也可证明世界变化,文化衰退,都常常出乎人们的理性之外。人们从历史中筛选出的记忆,未必与历史的方向保持一致。这浦市大码头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 z! P3 H% K0 V5 v
& Q' E* y3 z @6 Z
浦市历经战火、洪水、人祸,已是遍体鳞伤。后来,浦市河边数十座码头都被撤除了,政府在河沿码头基址之上修起了一座两里多长的防洪大堤。在这些码头中,独独这大码头得以保留,成为唯一一座码头。这是天意还是偶然?当地人说,这是偶然,因为大码头位居正中位置。可是在我看来这绝非偶然,而是大明第一女商人显灵了。
m1 O" E7 r" @. _
( @! X# K- ~$ G4 V" k* A- Z
话说这浦市兴起于宋朝,但真正成为一个繁华大都市,还是在明朝。明朝永乐皇帝继位之后,不敢去南京居住,将都城迁往北京。他这一迁都之举,不但迁出一个北京城,而且迁出一个两百年盛世。在高度农业化社会,农村劳动力高度剩余,但是又缺乏新兴产业收容这些劳动力,这就导致劳动力剩余型贫困。永乐皇帝迁都之举,歪打正着,改变了自宋代以来所遗留下来的难题。
1 u$ Y- L+ R) f+ S7 \' s4 {" @- e7 Z
) U# G) y+ \ p1 x; P7 z2 f, h
迁都北京,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大量的物资供应,粮食成为挑战北京城管理者的大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京杭大运河再一次显示出巨大作用。苏杭一带大米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京。大运河成为中国当时最大的血管。在这条河上,也因此演绎出无数爱恨与情仇,血与火,白与黑,庙堂与江湖的故事。苏杭一带也就名正言顺地被称为盛世的左腿。
8 Y a! F3 \! ]( v/ b- O
. V# i4 o$ A, [5 E1 z& Q* \
而住房也是令管理者们煞费苦心的一个问题。建房首先得解决建材问题。普通住宅当然无所谓。可是自从北京成为首都之后,住下的人除了普通百姓之外,来了很多王公大臣,将相侯爷。他们的住宅不能超过皇宫,但也不能太差。包括皇宫在内,大明200年盛世,仅北京城耗去的优质楠木,少说也有数千万方,需要大围子(指两人合抱直径约1米)楠木数十万根。一般围子楠木平均每年的需求量就达到上万根。北方缺少楠木,南方有楠木的地方,大多缺乏运输条件。这个艰难巨大的任务,压在了位居沅水流域的辰州府肩上!所以,辰州府就成了大明朝200年盛世的右大腿!
0 X7 z8 }- O: h! q3 u9 L) M, U
辰州府有一个当时天下一流的好码头,这个码头就是浦市。辰州府从各地征购来的大楠木树大多都要在浦市重新装排,然后顺流直下,前往常德或过洞庭湖进长江,或折往荆州进入长江。再运往汉口,再转运北京。浦市也因此成为辰州府的商业中心。浦市的这种木材经营与转运的核心地位一直延续到嘉庆年间。嘉庆年间之后,本地楠木出现匮乏,大商人们才在洪江兴修栈头,浦市的核心地位稍受影响。论起来,洪江仅仅是浦市商人的一个代购点而已。就是在浦市这里,诞生了大明商海女神。
8 C3 U! F" g3 Z; }0 B
3 e; l: C2 R& F( O9 w3 {3 e& F
话说浦市有廉氏家族,为浦市有名经商世家。他们家主要经营杂货与木材。廉家男丁不旺,媳妇却一代比一代强。姚氏嫁到廉家刚得三个年头,她的丈夫就死了。她的儿子廉梓芳这一年仅一岁多。二十多岁的姚氏成了当家的。她凭着自己的才智,不仅仅将杂货经营扩大了,关键是她竟然胆大包天,参与了木材经营。她的木材生意顺着沅水而下,一直扩张到北京城。她们廉家成为浦市响当当的商户大家。姚氏在当时盛世右大腿商道上,有几大特点,足以称为商海女神。
7 c" j% `2 E: c' s+ A
5 v6 I0 v5 {8 V9 R
第一,她的经商才智当世无双。姚氏以一女流之辈,能够在浦市与北京之间往来经营木材,还要处理好与沿途各个官府、关卡之间的关系,没有一点智慧与胆量,是搞不下去的。她从浦市将木材销往汉口、北京等大城市,撑起了大明朝盛世的房地产建设,同时也从中赚到了大量财富,成为浦市商会中举足轻重的女商人。
+ n% H8 s2 h# J3 t8 }4 n
' n( i! ~- c2 T) c* u. A
第二,她的姿色不说倾城倾国,也有沉鱼落雁之美。有很多达官巨贾路过浦市,不惜重金,只图与姚氏见上一面。可是姚氏从不为金钱权贵所动。她与各路大商人来往,有礼有节,赢得了大家的一致敬重。
" b4 x9 \" ^$ r2 \6 X. x1 l+ q
3 s4 q" c4 a: g! F) A5 d
第三,她的品德堪称盛世表率。自从她丈夫病逝之后,她守身如玉,抚养幼子廉梓芳,以有功于天下为志向,督促孩子读书识字。孩子十多岁即考中了秀才。可惜,廉梓芳也在新婚不几年后,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中死去了。廉梓芳又留下一个幼子与一个美如天仙的媳妇。如果停留于此,她也就成不了女神。关键是,她经商致富,不忘公德。当时浦市的有钱人家,家家都修有私家码头。唯独普通大众所用公共码头,破烂不堪。大明天启七年(1627)大水将公共码头的石阶全部冲毁。行人甚为不便。公共码头路面宽,路基最长,重修成本很大。一般商人都闭口不谈此事。靠募捐重修肯定是不行的。这个时候,姚氏出面了。她一出手就捐了数千两银子,相当于现在数百万元巨款!为浦市修建了最大最坚固的公用码头!浦市人感动于姚氏的义举,全城百姓一致公议,将这座码头命名为大码头。大码头得名之后,数百年不改。这就是浦市大码头的来历!正是这座大码头凝聚了姚氏的浩然正气,它才有了特殊的生命力!它才躲过了无数劫难,至今屹立于沅水岸边。后人但见历史偶然,哪里知道,冥冥之中另有历史玄机!
Z' M: ?& H/ I
/ y' H( K {! `. A. `9 w* n% k9 T
因敬慕姚氏女神境界,数年间,我多次流连于大码头外,静静地眺望沅水,希望找到姚氏的名字,但史书只留下“姚氏”二字。无奈,我只好将她命名为大明商海女神!
+ c1 @+ _! }8 Y% x4 ]% a4 R
……(省略)
& F$ G/ D# A! S: Q: L
4 R, D5 M3 v2 v3 {; Q* I$ j3 v# r) k5 X
(作者:谭必友,湖南师范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
永顺姚
时间:
2016-12-26 07:35
本帖最后由 永顺姚 于 2016-12-26 07:37 编辑
8 L0 R- y6 M" x: t6 C
$ Q# {( V2 B4 a$ m
《辰州府志》,卷六《驿递》,明万历年版. 18 第三章 清代浦市商业的发展 市再分销。各地在浦经商客商,按省、郡、府建立会馆计有40 座之多。明朝天 启年间,浦市码头船只停泊已非常拥挤。 沅水流域最著名的要属“浦市大码头”,这是一座古老的沅水流域的大码头, 据当地人回忆,系明代天启七年(1627 年)所修建,镇上人廉姚氏、廉陈氏俩 婆媳见正街通往沅水的码头太狭窄,且又已崩塌,遂起修建之意,于是毅然掏出 一辈子省吃俭用积蓄下来的千两白银,雇请来了十几个手艺高强的岩匠,在市内 最繁华的地带傍犁头嘴河边修建成了这座大码头,成为当时沅水流域首屈一指的 水运大码头。此水运码头是通往市中心的大码头,镇上出产的柑桔、鞭炮、桐油、 生铁、烧纸、肥猪等特产在此码头上装船外运,从汉口、常德运来的淮盐、布匹、 花纱以及川黔边区所需洋货杂物和川黔境内旱路运来的朱砂、水银、芝麻、五蓓 子等等均在此处交货转运。那时,大码头上人流不断,夜晚人们打着灯笼火把装 卸货物,通宵达旦。 这个水运码头风格独特,是用999 块石头堆砌而成,每隔 10 级台阶就有一 块长方形坪台作为搬运工和上下行人临时歇脚之处,码头两侧还修砌了两座长岩 坪,作为上下货物临时存放的场地,考虑十分周全。整个码头总共有三层,岩匠 修建运来1000 块岩头,最后用剩一块立在码头的口子上撰刻立碑。
2 f) ~0 _7 ?3 j8 t Y4 x
碑文如下: “泸溪有浦,水路要津也,舟楫蚁拥,商贩鳞集,上街下河,往来络绎不绝。 当春洪泛涨,波涛荡析,土崩路圯,行者苦之。兹有廉门姚氏媳陈、婆媳孀居, 相与语曰:俗言:不竟其禄,子孙之福。吾家有余资,两代孤霜,意者善行未修, 天故示之罚乎?幸有藐孤,嗑口行利济事,周争恤困,通有无,皆裕如。适目睹 码头圯,慨捐千金,拓大之……不数月台竣,往来称便,固垂之百世不朽……”
4 z; H3 R! c1 h; k0 ^% d
0 y, T; O- R7 K# A2 A' z3 S
碑文其实就是一部功德簿,记载了明代浦市巾帼姚陈氏捐资修建大码头的拳 拳之心… 此后各大商家或独资、或联合、先后修建了自己商号装卸货物的专用码头, 以便本商号的货船能及时装卸货物。
作者:
laianylg
时间:
2016-12-27 03:29
长知识了,学习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