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陈书•姚察传》译 [打印本页]

作者: 姚维侃    时间: 2011-2-23 22:41
标题: 《陈书•姚察传》译
    姚察字伯审,是吴兴武康人。他的九世祖名信,是吴国太常卿,在江左有名望。
  A7 O% N6 U" Z" k0 N7 D! o    姚察小时候有卓绝的品性,侍奉双亲因孝行出名。六岁,诵书万余字。幼年时不喜爱玩耍,赌赛下棋等杂耍,都不放在心上。勤学苦练,夜以继日。十二岁,就能写文章。他父亲就是上开府僧垣,在梁武帝时代有名望,皇宫里赏赐很多,每次得到赏赐,都拿回给姚察及其兄弟们,作为游学的费用,姚察全用来购买图书,因此见闻日益广博。十三岁,梁简文帝当时还是太子,很重视文章义理,就带着他到宣猷堂听讲和参加论辩,被学者称赞。等到简文帝即位当皇帝,更加对他礼遇优厚。起用他为南海王国的左常侍,兼司文侍郎。授予他为南郡王行参军,兼尚书驾部郎。
: ]- u. K3 f; \, N9 ?$ T5 H* T! i3 t    当梁朝王室丧乱时,姚察在金陵随双亲回乡。当时东部由于战争加上饥荒,人们因饥饿而人吃人,无处买粮,姚察家里人口多,都到外面采野菜来吃。姚察常常经过艰难险阻,寻找供养家人的财物,粮食才能维持没断。他又总是把自己的那份省下来给弟弟妹妹们,以至于亲朋戚友断米少食的都予以照顾,自己只有以食野菜为美味了。在荒年离乱中,他坚持学习不止。
1 i4 u* w8 A" b7 l8 B    元帝在荆州即位,他父亲与朝臣一律前往中书省听用,元帝授予姚察任原乡县令。当时县内萧条,流亡在外的人没有回来,姚察减轻了赋税徭役,勉励耕种,于是人口增多百姓富足,人们至今称颂他。
作者: 姚维侃    时间: 2011-2-23 22:42
    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与姚察深相爱重,上表任姚察为佐著作,跟随他一起撰史。永定初年,授予他为始兴王府功曹参军,不久补为嘉德殿学士,转中卫、仪同始兴王府记室参军。吏部尚书徐陵当时领著作,又引荐他任史佐,连徐陵的让官致仕等表,都请姚察来写,徐陵看到姚察写的文章叹息说:“我不如他啊。”太建初年,补为宣明殿学士,授散骑侍郎、左通直。不久兼任通直散骑常侍,出使到北周。江左的年老旧交先在关右的,都倾慕他。沛国的刘臻私下里在公馆里读《汉书》有疑问的十多处请姚察帮他一一作了分析,每条都引经据典。刘臻对亲近的人说:“盛名之下必定没有虚假的贤士”。这件事记录在姚察写的《西骋道里记》,所记的事很详细。8 f! S3 O4 d8 l
    出使回来,补为东宫学士。这时期济阳的江总、吴国的顾野王、陆琼、堂弟陆瑜、河南的褚、北地的傅等人,都凭着才学好,早晚欢聚侍奉。姚察常谈论著作方面的问题,都被众人信奉推重。太子深加礼遇,感情超过那些同僚,宫内所需的重要文件,都交给姚察起草。又屡次让他与野王递相设问经典和治国方略,经常受到赞赏鼓励。
& J# M; ]7 ~- {5 J( l' X# o    调任尚书祠部侍郎。这个机构职责是掌管天地宗庙等祭祀活动,从前魏王肃奏请祭祀天地时,设置宫悬乐以及八佾舞,这以后都沿袭下来没有创制新乐舞。梁武帝认为对人的礼繁,对神的礼简,古代又没有宫悬乐的记载。陈初年承袭梁的礼仪,没有增减。高宗想设置完备的传神乐礼,让有关部门讨论,认为梁武帝的做法不对。当时博学的名儒、首辅重臣,都迎合皇上的意思,一致同意皇上的意见。姚察却广泛引证经典,独排众议,坚持认为梁的乐礼是对的,当时群臣吃惊,没有谁不惭愧佩服,仆射徐陵于是改变而赞同姚察的意见。姚察不苟同时俗,都与这些事相近。
作者: 姚维侃    时间: 2011-2-23 22:43
    授予宣惠宜都王中录事参军,兼任太子的学士。又历任仁威淮南王、平南建安王这两个王府的咨议参军,国为守母丧而离职。不久起用为戎昭将军,主持撰写梁朝的史事,坚持推辞而未获准。
8 [, y) K& _+ z
    后主继位,命他兼任太子的通事舍人,将军和知撰史的职位不变。又命他专门掌管优册谥议等动笔墨的事。至德元年,授为中书侍郎,又转任太子仆,其他职位照旧。

) L7 g# F! I2 y3 a5 A# a: k( _    当初,梁衰微灭亡时,姚察看的父亲僧垣流亡到长安,姚察粗食布衣,不听音乐,到这时父亲的死讯由使者带到江南。当时姚察为母亲韦氏守丧刚结束,后主因为姚察瘦弱,怕他到远方奔丧伤害身体,就暗地派中书舍人司马申到姚察的家里致丧,屡次命司马申特加劝解,以后又派司马申去说明皇上旨意告诫姚察说:“得知你近来哀伤过度,很是因此忧虑。卿如果独去远方,祭奠父亲,伤身丢命,是圣教不允许的。应该稍行祭奠而节哀,来保持礼仪。忧思已深,所以我才有这样的安排。”- ~1 |& C' {; Y% [" P4 V. G2 t
    不久以忠毅将军的职务起用,兼太子的通事舍人。姚察一心想守完父丧,一次又一次地陈情辞让,都得不到允许。他又上表,大致说:“我家里遭祸,灾殃齐来,我偷生时日,就是想尽人子的情和礼。而我体弱多病,又加上服丧期间不祥之身,不可能和人们一样。我将守满父丧,怎敢希望得到朝廷特别的恩顾,担任官职?若接受圣上这一恩宠,我更加感到羞愧。而且宫门里的事隐微难明,进奏频繁,岂能是这样一个因丧伤心的人适合参预的?诚望盛德至极的明主怜悯我的孝心,以理裁夺,使我这个病弱的人得以喘息,度完我的余生。”诏书答复说:“奏表阅过,悉知,我很感动。你品行淳厚学识渊博,声誉向来很高,理由本就顺情顺礼,并不是感于你的文笔。只是到承华殿参预政务,是我深切期盼的,请答应这一不情之请,不要推辞了。”当即命他知著作郎事。服丧期满,就授予他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
作者: 姚维侃    时间: 2011-2-23 22:45
    姚察连连守丧,加上斋素日子长,从除丧服后,又添了喘病。后主曾单独召见,看到姚察骨瘦如柴,不禁面露伤感,就对姚察说:“朝廷爱惜你,你也应该顾惜自己,已吃素多年,可以停了长斋吧。”又派度支尚书王瑗宣旨,特别予以安慰劝说,让王瑗陪姚察用晚饭。亲写敕书说:“你瘦弱到这地步,吃素多年,不要只用一餐这样的饭,违背调养,若能听从我的话,那就很好。”姚察虽然接受这一手令,但还是坚守原来的誓言。- ~' b+ B2 P( x* {: W
    又下诏授予他秘书监,照旧领著作,他多次进表辞让,都被好言回绝。姚察在秘书省大量修订,又奏请撰写中书表集。任散骑常侍,接着授度支尚书,一月后调任吏部尚书,领著作等职不变。姚察既有渊博的经典知识,又尤其擅长写人物,甚至于人物有关的姓氏来历,宗族分支,官职婚嫁,兴亡盛衰,全都叙述,没有错漏。而且审核辨析历史上难题的职务,当时人们长久以来以“梓匠”称他,等到调任吏部,正合他们的愿望。当初,吏部尚书蔡徵调任中书令,后主正要选择合适的人接替,尚书令江总等人都一齐推荐姚察,皇上答复说:“姚察不只是学问好,操守品行也高,任典选职务的难得人才,现在得到了。”就亲笔草写诏书,读给姚察听,姚察尽力恳切地辞让。
作者: 姚维侃    时间: 2011-2-23 22:46
    一天皇上召姚察到宫里谈论选官的事,姚察流泪叩拜请求说:“我是山野间低下的阶层,身份才能都平庸,情怀不高远,不追求美好前途。近来愧据职位,早就觉得过分,只因曾依附太子,恩惠枉赐。现在滥充朝位,不是因才能而被推举,即使陛下是特地提拔我这庸碌浅薄的人,那又怎么端正朝列呢?我的九世祖姚信,在前代名望很高,当时才能够格升到选部,从这以后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我能遇到提拔,沐浴圣恩,多次升任到我不该占据的位置,我总想到这会妨碍贤士入朝。我虽然没有见识,但也稍能自知,言行所追求的,并不想富贵荣华,哪里想到这选拔官员的要职错委给我这个不才的人呢。况且圣上英明,事业高过前代,贵族世家,朝廷名臣,若授受恰当,才算是称职的。我向来就理解教义,明白我是肯定不行的。”后主说:“选择官员的事,是台臣的一致意见,从前毛玠胸襟高洁,鲁毓品行端正,王蕴因主选而得到封地,山涛推举而不遗漏人才,对你来说,一定兼有这些人的美德。而且我与你虽然按礼仪是君臣有别,但情分非比寻常,评判人推举人的事,我深望能托付给你,你也就不要感到惭愧而要明智些。”1 e- l: ~; z; @" K% B7 Z
    姚察身居显要,很是注意清正廉洁,并且在俸禄以外,一律不收财物。曾经有个门生不敢送厚礼,只送一端南布、一匹花。姚察对他说:“我的衣服,只是麻布蒲,这些东西对我没有用处,既然要诚心交往,请不要如此烦劳。”这个门生好言请求,还是希望他收下,姚察严厉地把他赶走了,于是下属们没有谁敢送礼。

作者: 姚维侃    时间: 2011-2-23 22:47
    陈灭亡后到隋朝,开皇九年,文帝下诏授予他秘书丞的职务,另外命他写完梁、陈两代史。又命他为朱华阁长参。文帝了解到姚察吃素,便在某一天单独召进内殿,赐给果菜。文帝指着姚察对朝臣说:“我听说姚察学问品行当今无人能比,我平定陈只得到这一个人。”开皇十三年,承袭父职封为北绛公。姚察以前出使周的时候,才得机会与父亲僧垣相见,临别时,(伤心得)死去活来,现在承袭父职,(引发了对父亲的思念,)更加悲伤,见到这情形的人无不为他感叹饮泣。9 g1 E% `% Z+ V% P$ [8 x9 D
    姚察幼年曾到钟山明庆寺尚禅师那里受菩萨戒,等到在陈做官,俸禄都捐给寺里作修建用,又为禅师补立石碑,碑文写得遒劲华丽。现在再到这里,看到了过去梁国的国子监祭酒萧子去为这个寺庙写的诗,读完后很伤感,就和着萧子云的诗韵,写了一首述怀诗,语言哀切,僧人和俗众更加以此称颂他。. ?( z+ g/ u- c6 d
    为后母杜氏守丧,解去职务。在服丧期间,有白鸠在门上筑巢。
作者: 姚维侃    时间: 2011-2-23 22:49
    仁寿二年,诏令说:“前秘书丞北绛郡开国公姚察,勤学待问,精通群典,注意本身道德的修养,到老不变,虽在丧哀之中,也应根据情理,可以任员外散骑常侍,封号照旧。”又命他为晋王昭的侍读。% Y7 H, g) j3 X% |9 r, K
    炀帝当初在东宫,姚察屡次被召见,询问典籍。刚即位,就下诏授姚察为太子内舍人,其他职务照旧。皇上乘车巡游时,总是姚察作侍从。等到改变朝廷服饰冠冕,修正朝廷仪式,在皇上身边应答的,只有姚察一个人罢了。4 r0 ~  t0 Q0 P- l
    姚察在七十四岁时,大业二年,死于东都,留下遗嘱叫家人薄葬,务必要遵从省俭。遗书大略说:“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普通读书人,自然有平常的生活原则。我想用佛衣装殓,全用粗布,以土盖身,又怕你们这些人不忍心这样做,如果一定不这样做,也只要薄松木板做的棺材,只要能放下身体,用土把棺材埋住就行了。下葬那天,只用不装饰的车,把灵柩送到墓地北边就行。我在梁代,当时十四岁,到钟山明庆寺尚禅师那里受了菩萨戒,从此深深地领悟了苦空的禅理。曾经住在山寺,一离尘世便忘了归来。等到在陈做官,众名流就褒扬了我的名声,加上当时君王厚待,在仕途上就到了显赫地位。从到隋朝以来,又受圣上恩泽。这已是被人世拖累,我的本意不能实现。况且我习惯素斋五十多年,已是经历多年,照旧不变。死后,不要立灵位,只设个小床,每天献上清水,六斋日就献上素斋果菜,根据家里实情来办,不要另买。”
作者: 姚维侃    时间: 2011-2-23 22:51
    当初,姚察希望读一藏佛经,都已读完想通,临死时,竟无痛苦,只是面向西方端坐,正念着,说“一切空寂”,之后身体变得柔软,脸色像平常一样。) \) V' r+ E2 e" Y& K7 d
    朝廷吊唁,助丧物品很丰厚。- t% T& t* `0 k2 g7 j
    姚察生性极孝,善于鉴识人的高下。恬淡谦虚,不拿自己的长处炫耀卖弄于人。整天恬静,只把读书作文当作乐事,对于三坟五典等书籍没有不看的。
9 v( z) @1 U. |. h& c, i- f: q    每当有著述,多用新颖和特别的观点材料,是别人没见过的,都注重丰富广博。而且专心写书,头发白了也不满足和怠惰,亲手抄录,没有停的时候。尤其爱好研究历史,审查订正文字,精彩丰富,即使年老也文采不减。又熟悉佛教经典,他为寺塔和众僧写的文章,特别漂亮精彩。任职时多引荐人,只要有一点长处的人,无不称赞推举。若非分求取官职的,都按理打发回去。尽心侍奉皇上,自己知道的没有不去做的。对于朝廷机密,从不泄露。而且受皇上恩宠很重,朝士瞩目,很想退避求静,回避声望权势。以清心洁行的标准来自处,财产总是空乏,有人劝他经营生计,他笑着不回答。恭谨对待亲人和部属,诚恳对待朋友,他所得的俸禄和赏赐,都拿来周济别人。
作者: 姚维侃    时间: 2011-2-23 22:52
    后主所写的文章,篇幅很多,就另抄一本给姚察,有问题的地方全让他订正好,姚察也尽心侍奉皇上,凡应当修改的毫不隐讳。后主曾缓缓地对朝臣们说:“姚察学问深,见识广,文章和对古书的识见,在古人中也难找到与他相比的,在现在,完全可以做楷模。而且答问时非常详尽清晰,听来教人忘记疲劳。”姚察每次写文章,皇上都命他送上副本,皇上说:“我对于姚察的文章,并不只是玩味不尽,更因为这是一个宗师巨匠。”# l/ O- v+ C$ L, e, o, q
    徐陵名望在当时代是很高的,每每一见姚察的文章,尤其推重。他曾经对儿子徐俭说:“姚学士德行学问超过前人,你可以把他当作老师。”尚书令江总与姚察尤其友好,每次有文章写出来,一定先送给姚察看一看,这样以后才采用。江总任詹事时,曾写登宫城五百字的诗,那时副君和徐陵以下众名人都写了这一题材。徐公后来对江总说:“我写的和弟五十韵,编在弟的集子里。”等到江总编排文章,没有姚察和的诗,就向姚察说了徐陵的意思,他对姚察说:“你才高博学,希望能让我拙劣的文集增添光彩,现在要请你和五百字,用来与徐侯的诗章并美。”, K- Y3 w* q* T# }
    姚察谦逊没写,江总说:“如果得不到你这首诗作,我的诗也得抽出来了,这又违背了徐公的寄文美意,怎能难道你忍心看着这两件好事都做不成吗?”姚察不得已,就写了付上。被同行推许的好多事,都和这件事相似。

作者: 姚维侃    时间: 2011-2-23 22:53
    姚察所著的《汉书训纂》三十卷,《说林》十卷,《西骋》、《玉玺》、《建康三钟》等记各一卷,都尽量清楚丰富,以及《文集》二十卷,都流行于世。姚察所写的梁、陈史虽然没有完成,隋文帝开皇年间,派内史舍人虞世基找到底稿,并且献给皇上,现存在内殿。梁、陈两代史稿多半是姚察所写,那中间的序论和纪、传有些缺漏的,他临死时,屡屡将体例遗教儿子思廉,要他多方询访继续写完,思廉哭着照办。" C3 l; ^1 V# e- q' d- p. W

+ G' {  Q# S% d8 L% U' j$ y1 U! Z    思廉在陈代任衡阳王府法曹参军,转任会稽王主簿。到了隋朝,补任汉王府行参军,掌记室,接着任河间郡司法。( A6 }% P' e+ ~5 S. Q' b6 v
    大业初年,内史侍郎虞世基举荐姚思廉续成梁、陈二代史,从这以后,渐渐完成了补续任务。
6 |* a: D$ t; ?4 [    史臣说:江总具备美好的风范和高贵的气质,又以文采增色,等到他成为六部官员的首脑,正合全体朝臣的愿望。6 v6 x: S0 F' d5 R! G: s
    史臣的先父保持美德,使各行各业都感觉到他的光彩,可以用来整肃风气习俗,可以用来使人伦淳朴。至于九流、《七略》的书,名山石室内的记载,汲郡、孔堂的书,玉箱金板的珍贵文章,没有不尽求深奥主旨,全都探索了那些疑难,所以能为人师长,朝臣把他当作楷模。已历任要职后,国家朝廷的典章制度,古今书籍和历史上的疑难问题,后主都选我的先父来辨析解决。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1-2-24 23:01
维侃兄辛苦了,谢谢您用辛勤的劳动为宗亲们排忧解难、提供好资料分享。:handshake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1-3-19 12:20
学习了。谢谢!
作者: 洛阳姚孝民    时间: 2011-3-19 14:20
提供好资料分享。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6-18 09:42
回复 10# 姚维侃
& y4 ?# D- X& _2 T4 m& ^7 o/ g
6 ]3 D6 x, F+ a! S( l  P& K0 s; Y1 i# t! b
    昨天整理我发的《陈书  姚察传》2#帖后,用“姚察传”检索帖子,才发现姚维侃已于2011-02-23发了《陈书•姚察传》及其译文http://www.yaogens.cn/bbs/viewth ... =%D2%A6%B2%EC%B4%AB,译得准而顺畅。这样,姚网迄今有3个帖的《陈书•姚察传》。
$ T  d, L, G. q
, q; a% K7 {5 l6 x( i      姚维侃发的《陈书•姚察传》未注明来源和版本,而在古文及其译文中,均称姚察之父为“姚僧垣”。他另发的一个他的族谱帖和一个转帖,也都是称之“姚僧垣”。后来,湖北姚高才发表《说说姚僧坦》,姚维侃跟帖支持称之“姚僧坦”,并有所发挥;姚高才在他的《不要忘记祖先姚僧坦——给姚钟尧先生的公开信》中称赞“都有认辨能力,如安徽姚维侃宗亲,他还作一个“演算式”,结论是取名用“坦”,更接近情理。他说的多么客观”,指摘我“又何苦固执一名之说,而否定本名呢?”
( C7 D( r: _/ l/ {$ Y9 S      不知维侃兄,今日怎样看“是姚僧垣还是姚僧坦”?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