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姚之富  姚之富(1737—1798) [打印本页]

作者: 姚自卿    时间: 2011-2-9 17:05
标题: 姚之富  姚之富(1737—1798)
姚之富5 |. H+ \, @: ]" O5 W5 _& ~, |
  姚之富(1737—1798)
* ^3 o" d5 W' v5 \0 y$ D2 H  湖北襄阳人。清代农民起义军首领。 - W6 G3 D- H( D! g
  姚之富是清朝湖北襄阳农民起义军的首领之一,为襄阳混元教(白莲教支派系之一)首领齐林的弟子。
, h, ^; T7 ]: L2 _  嘉庆元年(1796),齐林因密谋起义之事泄露被杀死。姚之富接过师傅的战旗,与另一将领王聪儿同任襄阳黄号首领。他们率领起义军转战于四川、湖北、陕西等地,与清军作战数年。但由于起义军纪律不严明,缺泛战斗经验,兼兵力不足,武器落后,最后于郧西茅山(一作卸花坡,或作阎王扁)兵败被困。随后姚之富与王聪儿一齐跳崖而死。& w% v1 ^1 d5 @+ r. G% v. d

" h- J$ z% v3 ~5 i0 x$ t8 R  姚之富(1737—1798)
+ g- U. y$ e# a2 i6 g' J, M  湖北襄阳人。清代农民起义军首领。 ! |9 E# K4 {3 R) y$ {5 ?, O2 A
  姚之富是清朝湖北襄阳农民起义军的首领之一,为襄阳混元教(白莲教支派系之一)首领齐林的弟子。 * W5 A3 ~# @& A$ I3 @
  嘉庆元年(1796),齐林因密谋起义之事泄露被杀死。姚之富接过师傅的战旗,与另一将领王聪儿同任襄阳黄号首领。他们率领起义军转战于四川、湖北、陕西等地,与清军作战数年。但由于起义军纪律不严明,缺泛战斗经验,兼兵力不足,武器落后,最后于郧西茅山(一作卸花坡,或作阎王扁)兵败被困。随后姚之富与王聪儿一齐跳崖而死。
作者: 姚自卿    时间: 2011-2-9 17:08
各位宗亲还有更详细关于姚之富的资料吗?[color=Magenta]
作者: 河南姚亚峰    时间: 2011-2-10 07:00
清代农民起义军首领。
作者: 河南姚亚峰    时间: 2011-2-10 07:04
乾隆五十九年(1794)六月以后,清政府开始大规模镇压川、陕、鄂、甘、豫、皖六省的收元教和混元教。一时,大批教徒被捕,宋之清、齐林等主要教首惨遭杀害。刘松父子也在隆德被捕并供出与刘之协复兴混元教等情节。乾隆帝鉴于“此案邪教起自刘松,传于刘之协,盛于宋之清”①,下令务将脱逃的刘之协“密速查拿,严加审鞫”②。在逮捕“钦犯”刘之协和查拿教徒的声浪之中,各省地方官吏借端勒索,逐户搜缉,惟贿是求,“不论习教不习教,只论给钱不给钱,以致含恨之人与习教者表里勾结,借无可容身之名纷纷蠢动,起于襄阳,蔓延川陕”③。* [6 A& y) q& _& m' [4 x
; B$ v3 d$ h0 X" U2 u3 g: J; `
  在这种十分严峻的形势下,齐林的重要弟子、“襄阳老教头”姚之富等人承担了恢复湖北地区收元教的组织及准备起义的重任。姚之富派人通知湖北、陕西一些地区的教徒:“来年(嘉庆元年)三月初十日是辰年辰月辰日,同教的人要收缘了,知会大家谋反,各造兵器。”④一场大规模的反清的武装斗争来临了。
: ]/ I; t( F- i6 R
" W$ g7 z6 z2 j  嘉庆元年(1796)正月初七日,湖北宜都、枝江交界的温泉窑一带爆发了张正谟、聂杰人等领导的反清斗争,揭开了这次大起义的序幕
作者: 河南姚亚峰    时间: 2011-2-10 07:07
川楚陕农民大起义的斗争经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嘉庆元年(1796)正月至嘉庆三年(1798)三月,是第一阶段,主要是湖北起义军进行反清斗争。) K5 W: g/ x# R5 {! k8 Y# E
3 `* F" m3 L8 t! ^2 ^) U
张正谟等首先举起义旗后,湖北省境内许多地区,如襄阳、枝江、长阳、当阳、来凤、竹山、远安、保康等地都爆发了反清的武装起义。其中,襄阳地区:姚之富在他的家乡彭家疃附近的夹河洲(他的部队后称襄阳黄号),高均德在其家乡高家湾附近的三合镇分别起义响应,后来形成著名的襄阳起义军,并且成为川楚陕农民大起义的主力部队。0 Y, P: ?5 r3 i# J( f/ T% r. j
- E3 s+ G) v! z- X# g+ m
姚之富是襄阳黄号的领袖和骨干。他起义之后,为了表达对齐林的怀念与敬仰,推举齐林的妻子、“师娘”王聪儿做总教师,并称这支部队为齐家营。
2 S4 ]( U" K9 w  a! r6 Z5 L5 s
& \/ W7 w5 h) q4 A# p% F嘉庆元年十月,四川达州爆发了徐天德、王登廷领导的起义,东乡(今宣汉)爆发了冷天禄、王三槐领导的起义,接着又发生了太平孙赐俸、龙绍周等人领导的起义。十一月,冯得仕等人在陕西安康、米溪领导人民起义。十二月,罗其清、苟文明、冉文俦、冉天元、鲜大川等人分别在四川的巴州、通江等地举起反清大旗。不到一年,川楚陕到处燃起斗争烽火,打得清军焦头烂额。( w  k" n$ i% V5 g8 h

+ J+ q) k* d" t0 R- [4 P1 u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张汉朝告示明确提出,“旗衣俱白”的起义军的政治口号是“兴汉灭满”,庄严宣告:“天下”属于“汉家”,清朝“气运既衰,天心不正”。  o' m) p& m, N8 _

* W1 \6 P6 T- A- u& S4 K8 }' g争取土地,也是这次起义农民的奋斗目标。白莲教在传教过程中,就宣传“教中人先纳税若干,将来按税授田”①。起义之前,有些地区的白莲教首又作出了“事成之后,分给地亩”②的允诺。可见白莲教起义包含有反清和反封建土地制度的要求。
) g& |6 ]. E9 o4 |+ g- p: {! h3 t; f/ W* Z5 `
襄阳起义军以钟祥为基地,筹集粮草,准备与清军决战。嘉庆帝此时已任命永保总统湖北军务,带领庆成、明亮等部兵马紧紧尾追。起义军在姚之富等指挥下,粉碎了永保的南北夹击的计划,八月底回到襄阳的双沟、王家楼一带。4 {+ Z5 @3 ^9 Y1 i4 a: c9 U: ?

/ r9 @- D. @: ~* H" G嘉庆二年初,襄阳义军分三路北趋河南:“其北路则王廷诒焚叶县之保安驿,围官兵于裕州……西路则李全由信阳转应山、随州,向确山,趋淅川,奔卢氏……中路则姚之富、齐王氏出南阳,掠嵩县、山阳……”③接着,他们就由河南挺进到陕西境内,并于镇安胜利会师。4 ]5 \1 T$ t) ?9 h+ s
0 ]6 Z! }2 h3 y5 g5 q. I
嘉庆二年五月,襄阳义军渡过汉水,又分成三路深入四川境内,于六月二十三日在东乡与四川起义军徐天德、王三槐等部会合。
  B% V- C8 d0 `1 u% d. x  K8 b  S
& }3 B! q/ Z* e东乡会师后,川楚起义军商定按地区进行统一编号:姚之富、王聪儿部称襄阳黄号,高均德、张天伦部称襄阳白号,张汉朝部称襄阳蓝号;徐天德部称达州青号,王三槐、冷天禄部称东乡白号,龙绍周部称太平黄号,罗其清部称巴州白号,冉文俦、冉天元部称通江蓝号。此外,还有林亮功部称云阳月蓝号,龚文玉部称奉节线号。
) D0 s- V& S! ]
! Q) [( _1 G" p" u/ Z7 y东乡会师的第二天,各路起义军即分散行动,各自为战。姚之富、王聪儿决定除李全一部留下,与四川起义军并肩作战外,其余全部撤回湖北。+ Q' Z1 ?5 T& Z0 F, f+ j1 _# D
. \# J$ g7 V- m
嘉庆二年六月二十四日,襄阳起义军从东乡一带出发经云阳、万县,在夔州(奉节)附近白帝城与清军激战。他们“直犯夔州”,夜袭清军,“围攻甚急”①。之后,沿长江东下,兵分两路进军湖北。前路由王聪儿、姚之富率领,经巴东、兴山到保康、南漳一带;后路由王廷诒率领,经远安、当阳转到南漳与前路会师,在抢渡汉水不成后,只得再向陕西转移,经白河、洵阳到安康(即兴安)一带,不久又越过大巴山第二次进入四川省境内。
7 b1 \9 L4 C* b4 K2 P" s. M+ u, _- H) R# r6 x3 Y5 T
那时候,襄阳黄号、襄阳白号、襄阳蓝号的各支队伍在四川境内会齐后即分成四军:王聪儿、姚之富等为一军,王廷诒、高均德等为一军,樊人杰、李全等为一军,张汉朝等为一军,“连营二十里,分队迭战,更番在前”②,并在川陕两省边境的广元、宁羌一带往来流动,伺机打击清军。到嘉庆三年,他们又分成几股转战于陕西境内。三年二月,王聪儿、姚之富率领二万起义军由西乡、洋县渡过汉水,北上攻下眉县、周至,后决定折向陕东南,经山阳再入湖北时,被明亮、德楞泰及郧西县令孔继檊率领的乡勇包围在郧西县三岔河一带。三月五、六两日,双方展开了激战。襄阳黄号起义军浴血奋战,万余名战士阵亡,王聪儿、姚之富等十多人从茅山阎王匾上跳崖牺牲。
9 |- _! t/ `% Q. R% T8 C. ?
0 B4 r5 m9 H* C此后,襄阳黄号的余部由李全等人领导,继续坚持反清斗争。
: P2 J4 ~+ M  }! x' H2 N* }3 X6 Y
, @! i- M5 a- \王聪儿、姚之富的牺牲,标志着川楚陕农民大起义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从嘉庆三年四月至七年十二月,主要是四川起义军进行反清斗争。, z: C5 r7 S+ [% n1 n

* ^; m5 D0 e# i2 H$ P( S四川起义军一般可分为两大支。一支由徐天德、冷天禄、王三槐领导,另一支由冉文俦、罗其清领导。4 f! v5 \3 _6 z1 q5 |
- a. s% q1 X: D' E* E4 g( s
嘉庆三年七月,王三槐受勒保欺骗,被捕叛变。四川起义军在徐、冷、冉、罗等的领导下依然继续顽强战斗。
( S2 g: l( E9 ~) `- R& R: |. l% K; W
十月,起义军与清军在营山县展开了“太鹏寨战役”。嘉庆三年十二月,罗其清部战败,突围出走方山,被德楞泰捕获牺牲。他的部下鲜大川、苟文明等与冉文俦会合麻坝寨。四年正月,清军攻破其寨,冉文俦等壮烈牺牲,鲜大川、苟文明及文俦侄冉天元“率其余党窜营山、蓬州,与东乡贼合”①。
* u7 ~2 x, E' {% h! T4 U. q4 w1 p. n% o" S
嘉庆四年正月,嘉庆帝特授勒保为经略大臣,节制川、楚、陕、甘、豫五省军务,七月,又以勒保经略半年而“弗蒇厥功”,以额勒登保代勒保为经略大臣。又因其不识汉字,不能治军书,遂任命老于用兵、资望较高的明亮为四川总督。不久,他得知明亮与陕西巡抚永保不和,恐其不足膺重任,又命工部尚书那彦成佩钦差大臣关防,率盛京、吉林兵士三千人赴陕监军。十月,嘉庆帝下令将明亮、永保二人逮京治罪,而命那彦成代治陕西军事,与此同时,又责令各督抚将帅务将本境之起义军歼灭,“是贼匪所至之地,皆有专办之人”②。
" j( I/ p1 ^+ g# y! q! [! v3 ^" ?& i, i$ c: _
十一月,冉天元率领的起义军由川北巴山老林向西挺进到苍溪境内,与紧迫不舍的额勒登保发生了激战。冉天元利用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巧布埋伏,并集中全力猛攻额勒登保的中营,“血战竟夜”①,杀死了清军的副将以下二十四名、兵士和乡勇二百多人。: _+ z6 i8 S3 [4 B- n3 y  ~

2 \0 [* S8 d. Y嘉庆五年(1800)正月,冉天元联合了“东乡白号”张子聪、“达州青号”赵麻花等,计一万余人,在四川定远县的“石盘沱凫水过河(嘉陵江),抢获船只后,占据龙女寺渡口,连夜过渡”,直接威胁着四川重镇——成都、重庆。$ k+ K+ m8 T2 l$ f8 {
  L( d* H4 Z2 H
北镇总兵朱射斗赶到川西镇压。正月十九日,朱射斗“至高院场,直入贼营。贼四集云合,围数十里。官兵力斗,连发大炮。贼伏地而进,炮击不中。危甚。旁有小寨,尚未树栅,射斗且斗且上。围益厚,知不济,力斗,刃数十人而死,兵勇几尽。脱者跳踯人丛,驰百余里始免,盖亦不一二焉”②。7 R$ M5 z2 s# v3 C, x! N7 b7 |

( ?+ J% W& a4 I* ?起义军在高院场战役中取得的胜利,打乱了清统治者的全盘战略部署,把四川起义军的反清斗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g9 f4 R3 |" s( j% ~& A  J6 s0 E

  T& u. |, u% T! f0 l嘉庆五年二月,冉天元率领起义军经过剑州(今剑阁)、南部、盐亭等地进到江油县马蹄冈,三月与清军德楞泰、杨遇春等部激烈战斗。起义军战败,冉天元被俘后遇害。起义军余部分成两支,一支过潼江与北上陕甘的起义军会合,一支留在川西坚持反清斗争。
8 v4 d7 o& {, s0 ?% N9 x# @+ q( }4 {
马蹄冈大战,是川楚陕农民大起义中一次最为激烈的大战役,如统治者所说:“贼自起逆以来,以此战为最”③,从此以后,起义军的力量逐渐削弱。总的趋势是:起义军“多分股数,牵缀官兵。兵至则四散潜藏,兵退则分投滋拢”。在清统治阶级制定的“剿贼之法,总系跟踪追剿”①,各个击破的战术之下,起义军的主要领袖如王廷诒、冷天禄、徐天德、高均德、李全、张汉朝、樊人杰、苟文明、高二等相继被俘或者牺牲。到嘉庆七年底,起义军只剩下齐国典、苟朝九、王世贵等小股队伍,在南、巴老林中坚持反清斗争。川楚陕农民大起义进入了最后的阶段,即嘉庆八年正月至嘉庆十年五月,主要是分散在南、巴老林中的各小股起义军坚持斗争及部分哗变的乡勇反清。0 D: O$ }$ z* ?% a4 [  m1 g, X

  C, X( J  n8 v6 e嘉庆七年(1802)十二月,清朝经略大臣额勒登保、参赞大臣德楞泰以及川、楚、陕、甘等省的总督、巡抚向嘉庆帝奏报“川陕楚剿捕逆匪,大功戡定”,嘉庆也准备“以三省邪匪悉平,论功行赏”②。就在清廷上下准备“共享升平之福”时,起义军余部却在南山、巴山老林中进行坚强不屈的斗争。他们或百余人为一起,或数十人为一起,“腾跳如猱,具悉官兵号令及老林径路,忽陕忽川,忽聚忽散,屡被围辄乘雾溜崖突窜,有中数矢犹力战者,分军遇之则不利,大队趋之则兔脱。仅余贼数百,而三省不得解严”③。
& n, A  Q  Q7 Q, d9 N) M3 g# P. O' \( c$ g9 ^7 R( L4 Z1 n- T% F
为了消灭出没于老林的小股起义军,嘉庆帝令清军悍将杨遇春“前赴南山一带,将各要隘及江防严密防御,紧顾北面,毋令零匪一名逸入。所有陕省南山隘口及江防,专交杨遇春堵御。其未尽零匪,专交德楞泰一手办竣,俾各专责成”④。起义军尽管处于极端艰难困苦的境地,犹出其不意地打击清军,取得了一些战绩。如嘉庆八年(1803)四月,清经略大臣的左翼长、“每战辄冠军”的穆克登布被起义军杀死即是一例。; F/ j# t+ h8 n' k2 u

: \0 r  S) I9 S( L: V& O嘉庆八年四月,齐林家族的重要成员齐国典在战斗中“跳崖跌毙”,清廷认为“从前未获凶渠”,至此“实无一名漏网”①,在大规模地“搜剿”老林之后,于七月宣布“彻底肃清”了起义军,并开始大量裁减乡勇。  D" h$ W/ t  O- e( H; t5 @# [

) u3 m6 C; Y% U+ m4 b  C由于乡勇也大多由破产贫困的农民、流民所组成,一被清政府解散,“得项较少”,“穷而无归,不免心生觖望”②,纷纷投入了起义军的余部,并在其中占了很大比重。有以一二百人为一支的起义队伍,“陈贼只三四十人,其余皆系乡勇”③。乡勇多是本地人,向随官兵行走,不惟道路险易皆所熟习,凡官兵进止情形无不尽悉,且有较为丰富的作战经验。他们利用奇袭、埋伏、化装为官兵等方法多次打败清军。但由于哗变的乡勇多是乌合之众,最后在清廷的收买、分化下瓦解。
1 F: A3 ~' q4 X) b# O2 W- ]0 G, Q) N( {
嘉庆十年五月,在清军的残酷围剿之下,起义军的最后几个首领苟朝九、王世贵等相继壮烈牺牲。至此,一场轰轰烈烈的川楚陕农民大起义宣告结束了。
" p  g4 {5 J" v( Q
1 f) A5 B) u! _2 r) |在“康乾盛世”末期爆发的、声势如此浩大的川楚陕农民大起义,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是仅见的。正如魏源所指出的:“前代流寇皆发难末造,川壅必溃,未有蠢动于庞豫之余,劳师武如今日者。”④这次大起义充分暴露了清统治阶级的弱点,沉重打击了他们的反动统治,成为清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2 R. h9 Z5 y+ F

3 W# N; n' a4 c# q# C/ N7 t+ |这次大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大大鼓舞了被压迫者反清的信心和斗志。例如,距离白莲教大起义结束仅有八年的由林清、李文成领导的京畿和直鲁豫三省交界地区的天理教起义,就是在川楚陕农民大起义的鼓舞下爆发的,参加起义的人们将其称作“白莲教起手闹事”,“河南滑县白莲教造反”①。嘉庆以后的反清起义,与白莲教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也不在少数,充分说明这次起义对后世有着较大的影响。
作者: 姚东妙    时间: 2011-5-13 13:18
回复 2# 姚自卿
" e' K) y9 f  c! }+ r$ c) n1 |+ ^- V8 Z  K* N& Y! O
. J! g5 ^  h% V( a, W- f' _& P! {* n
    查襄阳志吧!大人物总有记载的!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