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听长辈讲祖先的故事 [打印本页]

作者: 天都松风    时间: 2008-2-15 14:52
标题: 听长辈讲祖先的故事
[p]

    曾在贵池老家的家谱上得知,姚氏起源于舜,说是舜曾分封在姚山,故以此为姓。这样说来,姚氏的老祖宗是舜,这可是天下姚氏的一大荣耀!我对此无从查考,但据历史学家看来,凡姓氏中有“女”旁的,都是古老之姓,应该是从母系氏族社会时就有了,如姬姓、姜姓、姒姓、嬴姓。这倒是学术界有定论的。1 M6 y+ `8 w2 U1 d$ \3 z
  老家贵池在梅街、姚街那一带的山里,过去很闭塞的。那里有“九刘十三姚”之称,即有刘姓村庄九个,姚姓村庄十三个。我所在的这一支叫“茅坦姚”,我还知道有个“殷村姚”,据说姚依林就属这个“殷村姚”。
$ a  n4 `$ c7 f, S# p  |4 G: [* g  我的太公的祖父叫姚应富,据同宗长辈们念叨过,当年在贵池茅坦时,家境极穷,一个算命的说,姚应富必须走出去,要是守在贵池山里的老家,是不会发达的。而且很具体地说,不论方向,不论远近,走到天黑了,落在哪儿,就是哪儿,只有这样将来才可能富贵发达。于是我的太公的祖父就挑着一担箩筐从贵池的大山里走了出来,天黑了,就落脚在铜陵新桥头这儿了。
  s/ m6 N0 L" y/ ~, s* w这算命的说不准是个真有学问的还是没有学问的。反正我的太公的祖父姚应富在新桥头这儿没有富贵发达起来,倒是在他的儿子——我太公的父亲——姚词林的手里,真的富贵发达了,逐渐买田置地,成了这儿的地主了。
/ [/ X3 `1 N4 F% c) A6 O5 |( b  要说姚词林的发达,就不能不先说说已经从现代社会消逝了的香粉和香粉对这两个名词。要说香粉,还得先介绍一种树,叫“香叶子”,灌木,一丛往往十多根,青色而光洁的树皮,叶互生,叶子表面和树皮一样光洁翠绿,背面不光洁,粉绿;折下叶子或是枝干,将断口放鼻子边嗅一嗅,就能嗅到一种近似生姜的气味;我们这一带的山上时常能见到。这种树在那时被人们砍下山来,晒干,斩断,再放在香粉对中舂成粉。当然,香粉对就是杵臼,石头做的杵,往石头挖出的窝窝里砸,稻、麦都可在这里舂成米或粉。要把香叶子树的枝、叶舂成粉,也要靠这个。那时没有电机,人们就引水为动力,利用水位差冲击一个大转盘,大转盘上的一个轴通过传动,按下石杵的木柄,利用杠杆原理,提起石杵,再放下石杵,石杵在起落过程中一次次砸向石臼中的香叶树枝叶,将这些枝叶舂成粉。舂出的香粉是做什么的呢?送往江浙一带制作香,就是求仙拜佛时焚香祷祝的那种香。
: q, f8 e3 M$ C) T. f  据长辈们说,姚词林先是帮人管理这种水力杵臼,后来东家见他做事诚实,就让他管理销售香粉。从准备交通工具到与收购方结帐,东家都放心地让他主持。有一次,他出售过几船香粉后,与收购方结帐后即返回,走到南京了,——返回的路程已经走了一半了,一算帐,发现算错帐了。他赶紧回到柜台前,向购方老板说,算错帐了。老板以为他说少付了钱了,就说,算帐如扫地,出门就不认帐了。姚词林说,不是少付给我钱了,而是多给了我钱了。长辈们说得很形象生动的,说是姚词林说话时好带口头禅“如(在本地方言中读xū)此”,那时可能是一个“如此”连着一个“如此”地跟人家说。现在推想起来,买主听了这话,一定愕然不已,但因为刚才说过算帐如扫地,也不好把错付给货主的钱再要回来了,却打心眼里敬重这位货主了。而且据说此后,不论香粉生意清淡与否,只要是铜陵新桥头姚词林的“姚振泰”号运来的香粉,一定优先收购。价格从优。. `7 Z& Z+ F) l+ t$ M! w) J1 V5 p+ G
  姚词林有了一笔买主错付的钱——可能还是一笔不小的意外之财,就不再给原来的东家管理香粉对了,自己开起了香粉对,自己卖香粉了。加上江浙那边的老板对他的货格外优惠,不几年就发起来了。
6 E; G* w- q6 t. }  还听长辈们说,姚词林先前好赌,要赌债的常常上门讨债。幸好那时我们的曾太奶奶——姚词林的妻子是个厉害角色,能把上门要赌债的都赶出去。曾太奶奶的娘家是大户人家,姚词林像个叫花子一样到岳丈家去,往往受气受辱,姚词林也从这件事中树立了发奋作为的决心,从此戒赌,一心挣钱发家,这才有了以后这个发财的机遇。# B' ~* j' w+ v8 f5 [$ C
  姚词林曾亲作对联“一本家深远,五松世泽长”。五松即是铜陵的别称,源自李白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 _) _3 d- V  o  V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6 p# ~7 @3 K9 e% ~1 H* u
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 l: Q: y# H
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i0 ~- K2 x0 p  o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w! Y. k; Y+ e$ F2 J4 y2 s
  姚词林有五个儿子,现在除第二房外,其余四房均有后人。2 w" C" S8 B1 w% [. f
  姚词林葬于今新桥明星河畔北面的山坳中,坟茔很大,据说当年是很气派的。但文革时被造反派起去了墓碑前的装饰性石鼓。四周都开辟成了稻田。在一九八几年的时候,有盗墓贼曾从坟茔侧面掏了个洞,爬进去盗了一回,究竟盗走过财宝没有,无从得知。2007年清明将近时,家族合议,给这位为我们家族后世子孙带来财运接着又带来倍遭欺凌的恶运的老祖宗重修了墓碑。8 \+ ~2 C* [' q/ w' m# l
  姚氏宗族安徽贵池派铜陵这一支人丁并不发达,一百多年了吧,男女至今才50多人。据老人们说,当年某位长辈去世,请了个风水先生卜了块墓地,下葬之时,有钟鸣丁山余的一位风水先生人称“余邪子(即疯子)”正路过,站在路边大叫,这家人算是完了,在这儿下葬是被人害了呀。因其是“邪子”,所以大家都不把他的警告当回事。后来事实证明,他的洞察力是非凡的。因为据说此后,铜陵姚氏族中,凡是有点潜力,有点出息的,接二连三地死亡了,偶有命硬的不死也疯疯傻傻的,我的父亲就说过有一位本来是读书极聪慧的,结果疯了,只要捡到有字纸,就拿起来哼哼地念。
. o" e* V% g+ b' _  安徽贵池,古称秋浦,李白有《秋浦歌》十七首,其中流传最广的是:“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本网站《姚姓家谱文献》中“安徽秋浦霞湖姚氏家谱四卷”极可能就是我们安徽贵池这一支的最初的版本。因为我从老家的家谱的“总谱”中见过我们属“霞湖南边”一支。现在已经出现第六十六世了。我们这“维”字辈的,是六十一世。
作者: 天都松风    时间: 2008-2-16 10:11
更正:文中对联“一本家深远,五松世泽长”应为“一本家声远,五松世泽长”。惭愧惭愧!特此更正,并向宗亲读者致歉!
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8-2-16 16:05
天都松风你好!1 U1 r6 f/ h$ K
  看了你发的帖子发现你们那里已经出现第六十六世了,你们始祖是年代的。
作者: 天都松风    时间: 2008-2-16 21:41
家谱尚在贵池老家,上几辈须等看到家谱后方能确知。目前初步估计是六十六世。记得上辈是“应、以、天、克、家”;我这一辈是“维”,下辈是“有、志、承、启、”从“承”辈开始是70年代后续修的。“应”辈以上还有数辈,老家宗谱是有记载的,可惜手头没有宗谱,不能明确告知,本站“姚氏宗族/安徽秋浦霞湖姚氏家谱四卷”可能是本支最早的宗谱。惜不能见其内容,不知老家宗谱上有无记载。谢谢俯询!
作者: ahqywxb    时间: 2008-4-17 23:08
我的母亲是铜陵姚氏的,我母亲还没出生,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我记得母亲说过是在铜陵的顺安镇,家里有个姑姑是个牙医,别的我就不清楚了.
作者: 姚志霞    时间: 2008-7-8 14:34
好像知道有关安徽贵池姚氏的信息/ Q) f2 ?4 V4 V4 F1 ?
我的QQ是352545023
作者: 姚志霞    时间: 2008-7-9 09:42
天都松风你好
. N( C6 K) N  Q我回去问了,我家的辈分也是按,
, a2 Z+ t8 R+ [克,家,维,有(友),志,来排的,我们续到志这辈的下面也没有了
) r4 y4 ?3 @$ @7 m) \4 G/ L/ |- S( h7 K我们姚家也是从安徽贵池迁到江苏的
作者: 姚紫洪    时间: 2010-9-29 20:00
66代,历史悠久,有机会让我们看看家谱。
作者: 姚维侃    时间: 2010-10-5 23:52
本帖最后由 姚维侃 于 2011-11-23 23:52 编辑 + J7 S2 h" |3 A( d3 `" ?
& O- n- Q& W5 D6 V
还是2008年2月在此宗亲网上以“天都松风”之名注册的,后来忘了密码了,试了好多个都不对,只好重新注册了。
+ o) S0 f7 p: m' \0 o    借此回复姚志霞宗亲:既然你的上几辈是“克、家、惟(维)、有”,你又是“志”字辈,看来你和我们安徽贵池这一支必是本家无疑矣!希望多联系,有机会来老家认认亲。

作者: 姚维侃    时间: 2010-10-5 23:58
回复ahqywxb宗亲:铜陵这边姚姓不只我们郡望在贵池的这一支,但我愿意为你打听寻找。如果能再多提供点线索,或许容易取得效果。迟复为歉,敬请谅宥。
作者: 姚维侃    时间: 2010-10-7 17:05
姚志霞:没法加你的QQ,但从你的资料中看到了你的邮箱,我已通过邮箱和你联系,但至今未见你回复,不知是否假日外出还是邮箱打不开了。如果可以,请和我联系:我的邮箱:yao8701@126.com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0-10-8 09:17
3# 姚旭元 % G+ d) O: w  C/ r0 P5 R! L1 C+ Q
内行的询问。2 P( d2 c# R" E
什么时候允许民间可以有家谱?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0-10-8 10:34
谱牒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宋以后才遍及平民百姓家; U8 t6 r! [8 B5 O6 t# ]
原先那段是怎么凑成的呢?

作者: 姚维侃    时间: 2010-10-9 11:42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政治中,能够拥有谱谍的是贵族和官僚阶层,是贵族阶级正式留下来的历史,像《史记》就是帝王的家谱。我们现在看到的家谱,都是明代以后的,最早的家谱只能追溯到宋代。
  o$ t0 g3 X2 g# ~/ F) m  k民间的修谱行为,可以说是中国人的基本的心理需要,编家谱兴起于明代,但当时官方并没有大肆提倡,到了清代,非常鼎盛,成为一种普遍的风气。这要归结于明代的国家社会结构。从王朝统治的角度来讲,需要维持社会稳定,也就是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国家秩序、社会机制,编家谱就是这样一种建立家庭稳定,构建社会秩序的一种创造。& O$ G7 E+ R+ ]9 J' F  |
http://www.chens.org.cn/sept2009 ... e.asp?ArticleID=574
作者: 姚功文    时间: 2011-2-10 15:17
因为文革原因, 只知道辈分的音, 但是不知道具体怎么写的, 音是: 学成能应时(个人猜测应该是这几个字吧)。 有没有音和我这一样的辈分的啊? 看到的, 还请告知, 谢谢。
( e/ p  F" O4 W0 q/ P7 Y老家是安徽铜陵新桥附近的。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