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湖北姚治洲《历山姚氏源流续考》 [打印本页]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6-6-12 06:45
标题: 湖北姚治洲《历山姚氏源流续考》
按:标题中的历山,主指应是江西省新淦县历山村(今新干县沂江乡历上村)。$ c$ j, i+ R4 g( B
9 x! C- d% `1 w- r- V+ E
) w$ d! t0 h- L$ [. u% P) {
历山姚氏源流续考
[湖北潜江]姚治洲敬叙 + ^) W0 U& G. Z0 A
2013年6月15日
(l来源:世姚网,姚波,话说老四川姚姓,44#) 6 b, N6 X& t, S' n! H7 a
- R% M2 M6 ~ g m% b V9 z( B, `
我先世称谓历山,即为弘扬姚氏文化,纪念舜帝,让姚氏后人不忘其根源而定。我族历山姚氏原址在今江西省新干县沂江乡历上村,离新干县城南十余里。大约北宋真宗年间,由始祖思文公迁入居住,至今已逾千年,且此地名千年来一直沿用,可谓历史悠久!7 e: C) Y$ N+ R8 y
相传远古历山在今山东鄄城东南四十公里阎什镇历山庙村附近,即舜耕处。《史记》记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人皆让居。”《史记正义》曰:“濮州雷泽县有历山、舜井,又有姚墟,云舜生处也。”这都证明远古历山为舜帝出生地,是他从小劳作和为帝时的发源地,是深受后人怀念的一大圣地。
* O2 u( A1 [7 m/ E( F
- i7 h4 m3 h7 k# E一. 探根朔源
0 k$ j- Y0 n, @+ z! @+ q. P7 c姚姓属虞舜后裔,舜乃黄帝八代孙,舜为上古五帝之一,是父系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因舜出生地为姚墟,故以地为姓。帝尧将两个女儿嫁给了舜,赐姓妫,并封商均于虞。约西周初,舜帝后裔妫满受封建立陈国,因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史称陈胡公,故子孙有陈胡两姓。约公元前672年陈历公之子陈完(即敬仲)奔齐国,因此子孙又改姓田。田齐失国后居阮城,又改姓王,皆舜之后,历夏商周世代耕历山,传至二十世后迁青齐、琅琊(今山东青州一带),又历二十一世姚光迁寓吴地,即苏州市北常州无锡县一带。西汉时姚平,生宣帝本始年间,受易学于京房。元帝建昭二年,为魏郡太守,后历官潞州(今山西长治)刺史十七载。惠政为民最署,生二子名致中、致和,致中隐逸善医术,能起死回生,后传其道术于三国时华佗,为空前绝后。其致和官太尉,生一子名通显,显生姚期,姚期生成帝和年间,姚期初为彰德府魏郡太守,后为光武大将,光武帝死后,明帝继位,赏封东汉功臣,并策划二十八将立于南宫云台上,定为二十八宿。姚期以勋烈战功同注汉册,立为二十八宿之一。后汉时姚伷生昭帝武年间,至后帝丁未五年孔明屯兵于沔北阳平关石马城(在今陕西汉中市一带)辟为广汉太守,姚伷为椽时文武兼之,刚柔并呈,颇得孔明赏识,并称姚伷为博雅焉。姚伷之后人历居汉地武康万年蒲版(今浙江杭州西北)。(1)+ k4 ] ?: @4 Z: Q3 f4 G
8 W. M& S2 @; a% Z
二. 名宦传略' F* v& [/ J2 Y4 {
姚耸夫,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南朝宋国将军,英勇果敢,威武有力,是宋国许多将领所不能比。
9 |- m A/ z" Q5 V5 Y$ I姚察(533-606年)南朝吴兴武康人,僧垣子,先后在梁、陈、隋三朝为官,参与修史工作,隋文帝开皇九年,奉诏撰梁、陈二史,察“博极坟素”,尤善人物,细至姓氏所起,枝叶所分,官职姻聚,兴衰高下,举而论之,俱无遗漏。然终于未能完成梁、陈二史,而去逝了。
: F/ ]* Y- g: {姚思廉(557-637年),唐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察子,历仕陈、隋、唐三朝,少年时跟随父亲学习《汉书》,受到良好的家学熏陶。唐太宗置弘文馆于殿侧,精选天下文学士,思廉、褚亮、欧阳询等以本官兼学士令诏选。姚察死后三年他上表陈述父亲的遗志,隋炀帝下诏准许他继续撰写梁、陈二史,《梁书》、《陈书》在姚氏父子两代人相传,跨越三个皇朝,先后五次奉诏撰写,用了五、六十年的时间终于告成,如此艰辛可见一斑!) i% l" }, y2 D" W" Z
姚寿,字令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思廉孙,先任益州(今四川汉中一带)刺史,后为宰相,为官清政廉洁,受武则天称赞“为两千石尽职而清其身者,惟姚寿兼之”。! Q& | r/ z5 h* F1 u( o. F& Y
姚况,唐代将领,姚况于建中年(约780-783)间任关内道泾州(今甘肃泾川北)刺史,节度使。朝廷命左卫大将军冯河清留守,幕府殿中侍御史姚况守卫领州。兴元元年(784),冯河清被叛将田希签杀害,朝廷赠冯河清尚书左仆射,任命姚况为太子中舍人。姚况性情淡泊,简朴谦虚,从来不会对别人说过自己历来战斗的功劳。 x' B& @* \$ G" L% f1 A
姚庭筠,中宗时为官右卫郎将,宗楚客引为御史中丞,贞元九年(793)官御史中丞。开元二十一年三月,置京畿都采访处置使,以中丞为之。4 u. b/ S( [# z/ R1 E2 r# {, m
姚南仲(729-803年)华州下圭人,唐代官员,唐干元年(758)初,姚南仲经科举登进士第授太子校书,历任高陵、昭应、万年等县县尉,后迁任右拾遗、转右补阙、后任命为尚书右仆。
/ ^1 T- D* w5 B+ ?: R姚勖,能鞠疑狱命,权知职方员外郎,唐文宗时任检校礼部侍郎。
0 g1 W. [2 o9 j$ m( w8 r( L姚洎,生宣宗太和年间,五代时为后梁国宰相,昭宗壬戌时为翰林学士。唐末著名文臣,诏词令书不用草稿顷刻立就,一切诏诰制命诸草皆出于其手。开平二年(908年)以兵部尚书郎兼卤薄使,干化三年(913年)以光禄大夫、守御史大夫、吴兴郡开国候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2)
! s9 t) L+ c' i- Z+ u7 q姚彦章(?——945年5月),字继微,祖籍河南汝南,洎公后,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位将相全才的功臣。目前尚未找到他的详细世系资料。据史料记载,公青年时代曾任湖南听直将军,由于公办事沉稳果敢,颇有谋略,深得朝廷重用。武安节度史刘建锋死后,公分析天下形势,劝说马殷统帅军权,光化元年(898),公又请取谋取衡州(今湖南衡阳)、永州(今湖南永州市)、道州(今湖南道县)、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和郴州(今湖南郴州市)五州,并且推举李琼可担大任。马殷认为其谋略很正确,就全部采纳彦章公的计划,果然即如期平定湖南。彦章公以功升任澧州刺史,乾化初任宁远(今湖南宁远县)节度使,权知容州事(今广西容县及北流北部)。后梁龙德元年(921),辰淑蛮民作乱,彦章公指授计谋,即又平定了骚乱。公任静江府(今广西桂州)行军司马监军府事,横州(今广西横县)刺使。后唐天成三年(928)马殷建立楚国称帝后彦章公升任检校工部尚书,以功拜为左丞相。长信四年(933),后唐任彦章公为检校太尉,同平章事。甲午年(934)以衡州刺史为昭顺军节度使。乙己年(945)昭顺军节度使彦章公去逝。(3). T O. | b" f- D/ K* @
9 r6 c9 t# W& Y, u' t
三 家族兴衰( _7 X1 V; g) e* U; ]
1 z& O# g" v3 a) e y7 P4 R彦章公后人姚旷从湖南迁往江西宜春定居,生一子姚广,广公生六子:思尧公,思舜公,思禹公,思汤公,思文公,思武公。思尧公迁横山,思舜公,思禹公,思汤公,思文公又由赣州迁巴邱(今峡江县)。今新干县姚氏大家族皆思舜公,思禹公和思文公之后裔,思汤公和思武公今无传。约北宋真宗年间思文公迁居新干县历山村(今新干县沂江乡历上村),生二子兆斌公、兆魁公,分别居历山上下两房。
# Y7 _! ^0 S/ g* {$ j1 o+ U* c" Z* B历山始祖姚思文,行六,生于北宋至道丙申年四月初一,卒于北宋至和己未年二月十三(996.4.1—1055.2.13),聘黄氏生于北宋咸平戊戌年十一月十四日,卒于北宋皇佑己丑三月初一日(998.11.14—1049.3.1)。在近两百年的生息里,至南宋初期时,历山家族不断发展壮大,家藏典籍丰厚,文人贤士仕途宏达。第五世祖世庸公即中华公的伯父,为杭州刺史,诸如此类的朝廷任职不止一人,已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但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南宋淳熙年间即1187年正月初一被冰雪覆盖的夜晚,千名贼匪将我先世沉沉包围,七岁的仲华公夜便时发现有贼人围屋,急中生智迅速逃离躲进暗处;贼匪如野兽一般蜂扑而致,残酷杀害我族手无寸铁的男女老小三百余口,房屋家产毁于一旦,家藏典籍抢窃一空,.唯独仲华公神志计谋,连夜跑到温姓佃户家避难,之后又转到王姓姑婆家抚育,才幸免遇害。
5 ~* b+ `+ ?4 a5 `( h) y历山姚氏第六世祖姚仲华,生于南宋淳熙庚子年四月十九日,卒于南宋端平丙申年九月初二日(1180.4.19——1236.9.2),聘女中豪杰谢氏,生于南宋淳熙壬寅年六月十三日,卒于南宋嘉熙戊戌年九月十四日(1182.6.13.——1238.9.14.)。历山家族遭到的这一场大血案,震惊了当地十里八乡,正义者和好心人纷纷站出来为我族报不平,并辅佐仲华公上奏朝廷,奉旨出诰,恢复家业,待仲华公十五岁时,房产田亩尽被地痞豪强混占,仅剩房前屋后零散地。仲华公怀报仇雪恨,守先人于地下,重建家园,以生五子得十孙再次轰动乡里乡外! 在近二百年的生息里我族依然复振, 族人兴旺发达, 到元末明初时我族再次发展成大家族 。' D4 w0 m( q" S% z+ n, \
在明末清初时,我先祖对制造这启血案的刽子手指向“红巾军”, 这是我先祖一种时间上的误传。“红巾军” 是元末明初时为推翻腐败的元朝出现的农民起义军,与仲华公所处的年代相距近二百年。当然,从仲华公七岁到明末已是近五百年的时间,屠杀之事当时给后人带来的只是恐惧和仇恨,也无记载,所以一代一代就淡化了此事,加上老谱被毁无证,只知有其事不知何故何时受何贼所伤,今查遍当地姚氏族谱及新干县志均无此记载,所以先祖时间上的误传是在情理之中。
8 U) c3 Y! w9 {# R5 V% g! \2 q7 t究竟是何方恶魔竟如此残忍杀害我先世三百余口?通过查阅中国历史资料显示,南宋曾是一个不安宁的朝代,从初期以来就一直受到金兵的侵犯。金太祖之孙完颜亮杀死金熙宗,自立为海陵帝,完颜亮野心勃勃,妄想并吞南宋,称霸全国,并迁都汴京准备持久南侵。在南宋孝宗时,完颜雍篡位被拥为金帝,以其更加猖狂的侵略态势直逼南宋,由于奸臣当道皇帝昏庸,抵挡不住金兵的势力,只有向金求和,并同意向金贡奉银绢和割让疆土的苛刻条件,与金定为“叔侄”之国,以求和好。此后宋金虽没有发生战争,但金兵势力已遍及各地,在大宋国土上为所欲为,肆意践踏南宋子民,其疯狂和野蛮有增无减,此类案例在历史上多有记载。我族被杀一案正好发生在这所谓的“和好期”, 正是被野蛮的金兵杀害的!今天我们有幸找到了历山老谱,了解到历山家族的真实历史,解除疑议,还历史原貌!(4)
. t% l4 K7 m" P# k/ X. J胤选公在碑文中题示:“........ 万历四十六年我姚中哀.......”, 查阅中国历史资料得知万历四十六,后金天命三年(1618年),后金大汗努尔哈赤以“七大恨” 通告于天下,从而拉开对明宣战的序幕。此次战役持续时间长,明军伤亡惨重,有的竟是全军覆没。家谱中记载此时期我族先世服役阵亡的人不在少数,大多都是年轻有为的人才,是我先世中的佼佼者!中国历史上发生的这一次战争灾难使我家族再次遭到伤亡,胤选公视为“中衰”,不难让后人再次想象到那悲壮凄惨的一幕。(5)3 d$ P- @. d0 V! o) w( `# z( x
四. 家族复振
* j4 A' I6 _7 F' Z1 v# o, y- s9 R+ M$ C, E6 s) f
在元明清漫长的岁月里,我族世代牢记了这桩血泪史,先世奋发图强,勇于拼博,势东山再起,以获取公名和振兴家业告慰惨死于九泉之下的先祖!
3 j5 ]5 D% t: Z9 j% Q5 u" u; U从元朝至明朝初,大约十二世至十五世时,我族先世为谋求发展,开始远离家乡新干。以和悦公、和乐公兄弟为代表,先世们大多为青壮年时期,个个生龙活虎,他们从不同的时间沿长江逆流而上,成批迁往天府之国—四川的成都、崇宁、重庆、新宁等地落籍;有的从汉口入汉江河,在楚地汉水南北两地即湖广安陆府潜江县长安乡(今湖北省潜江市王场镇胜利村),和天门县同兴(今天门市张港镇同兴村)多宝(今天门市多宝镇)等地落籍。大多以经营食盐等为业,努力振兴家业,培养了许多卓越人才。 ]0 x3 E _+ k
四川崇宁县(1102年——1958年),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以皇帝“崇宁” 年号改名为崇宁县。新中国成立后于1958撤并为郫县,现在古县城为唐昌镇,隶属于郫县辖区。蜀国先祖历经数世纪在这里取得很强大的的发展优势,至今在崇宁县志中还留有我姚氏先世功名和业绩的一页。(7)8 v! j8 ]* L8 e) k/ E! p
姚溥,字惟约,贡士,生于弘治壬戌(1502年)十二月十二日,四川崇宁人,为历山姚氏第十九世孙,公性敏好学,为崇宁县贡士赴京初选为湖广潜江县知县。(6)! x3 a3 Y# \6 k, P) P# W0 }& u1 y
姚激,行会一,字惟清,进士,生于弘治甲子(1504年)正月十三日,四川崇宁人,历山姚氏第十九世孙。先为崇宁县廪生,后中正德己卯科举人,会试再中正德十六年辛巳二甲进士,任都察院观政。姚激、姚溥二兄弟,在蜀地为远扬一方的名人。 ' F8 i* l4 } n X) u! J
姚德嶙,行谏一,字应,号蒙泉,庠生,生于明弘治丙辰四月,历山姚氏笫二十世孙。立志刻苦好学,以第一名荣入本县儒学生员黉宫。
5 b \) }$ q) R) r7 C0 m5 F- l姚继先,激公侄,举人,崇宁县人,历山姚氏第二十世孙。任陕西汉中府西乡县知县。
7 P/ y2 r. L) {+ n4 Z5 [姚胤选,字君隣,号绿秀,举人,生于明万历年壬午(1582年)三月初二。湖北潜江人,为历山姚氏第二十三世孙。以诗经中万历己酉科举人,初选任四川夔州府建始县知县,勅增文林郎,后升任山东兖州府曹州知州。(8)
2 `" u3 K/ q! S3 u9 S! g3 c$ G姚恭,胤选公子,字温公,岁贡,生于明万历丁巳(1617年)三月十八日,选为湖广通城县教谕,潜江县志均有记载。
( ?! Q( k2 [& v3 o y8 U7 f, G从明后至清乾嘉时期,以胤选公为领军人,我族仁文志士层出不穷,文化层次由深度向广度发展。在跨越明清两朝三百多年中,出进士一人、贡士一人、举人两人、岁贡一人、廪贡两人、监生六人、痒生三十九人(其中业儒、学儒和职员八人、武痒生一人)。我们先世确实了不起,至今仍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榜样!惟清公、惟约公、胤选公、恭公;旻先公、吉香公、传谱公、世钦公、继先公、薪传公、以伸公、家珍公、家其公、以旗公、厚伸公、厚章公、厚銮公、、传铎公、传钜公、国表公、国华公、齐辊公、国培公、本培公等等,有发奋学习、仕途高登,成为当地有名的书香门第;有的勤俭持家,成为当时有名的富豪。他们是我族光宗耀祖的典范,是一个时代的楷模。他们为后人留下了无限的精神资产,告示着一代又一代孝子贤孙为之奋斗!% v8 o* l E: ]! e
姚伯齐,字秦升,一字清悦,号荆南山人,湖北监利县人,历山姚氏第三十四代世孙。胤选公第十一代孙。1940年9月出生于陕西西安市,青少年成长在河南南阳,成年后一直工作在监利县文化系统。自幼酷爱绘画艺术,并刻苦研习。早年从事广告绘画,布景设计和宣传辑刊等,中年以后潜心绘画创作。擅长中国山水画,以焦墨画和泼彩画名世。现任中国书画研究院付院长,郑州大学客座教授等职。著有《中国当代名家画集——姚伯齐》,《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姚伯齐》等。三次荣获“国际文化交流奖”、荣获“99中国百杰画家”称号,《人民日报》、《今日中国》、《美术》、《中国文化报》、《美术报》、《国画家》、《中国画》、《中国画家》、《中国书画报》、《中国书画艺术报》等诸多报刊均有专题评价。其作品在丹麦、荷兰、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波、马来西亚等国家和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展出获奖并被收藏。2013年6月由中国国家画院,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文联,监利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永远的三峡——姚伯齐焦墨山水画”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隆重举行。在画展期间艺术界权威对他的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姚伯齐毕生致力于中国山水画的研究与创新,在焦墨和泼彩两大领域,开创出了新的中国画表现形式,同时,他独特的‘树皮皴’, 建构了极其鲜明的艺术语言和姚氏图式,确立了自己的学术地位”。 如此殊般地评价既是对他艺术成就精劈总结,同时又是对他人生价值的高度概述。(9) ) ]7 b" k( T" [ S' l4 w" V; l
纵观我族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有可喜可贺的一页,也有悲有痛的阴影!它告示着后人不忘家族历史,学习先世勇敢拼搏,自强不息,让我姚氏精神星火相传,百世昌盛!0 M0 i9 ^6 ~$ I+ ^% P0 R& i
0 \4 W j0 B* s7 A4 Q: u五. 谱牒修善
# f, Y; Y& W' e# h+ q- C8 L- j% f8 g8 m9 m( O
明末清初时,战争频发,族谱被毁,在万般困难的情况下,胤选公率族人首次修潜江族谱,给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世系资料,功不可没!6 @( ?0 k% W- @0 J, Z
清中期时,以二十九世祖以伸公为族长,我族极为兴旺,修德行善,和睦安邦,文化水平普遍提升,仁文志士层出不穷。此时期应该修过一次谱,疑定为第二次续谱,在承传上届定立的字派外,由以伸公继续补编了八十四个字派,还立订了多项族规族约,真可谓千万年之大计!
% a! Q1 V3 }* m+ i. ?& B几十年后至清同治元年,以传登公、传谱公为首的先祖进行了第三次修谱,这是创修族谱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续修,对整个家族进行全方位梳理,传登公带着干粮四处寻访,历经数年的艰难行程,基本摸清了整个家族的发展和迁居点,将这个时期前后世系记载的有条不紊,清晰可辨。以传登公为首的先祖功德无量,百世铭记。4 Y, \$ ~) l; X& Y
在清末民初时,民众贫穷落后,国家仍面临着动乱不安的局势,由国表公倡导,国华公、齐辊公主导,展开第四次续谱,将这个时期的世系又完整的记录下来。% c5 B* P1 a; n% D/ [8 ~
二十世纪末,在治涛哥和祖金老哥的率领下,开启了第五次修谱,他们以民国谱为前题进行了复修。民国三年(甲寅年即1914年) 至第五次复修己有近百年的历史, 族人的变迁又有新的发展, 其工作量可想而知. 治涛哥和祖金老哥带领一班人不辞辛劳用了几年的时间终于大功告成, 为我们今天的续修打下夯实的基础。在此,我谨向以上的各位先祖以及为之付出辛劳的所有族人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B. d" A; r, P6 F3 Z9 |7 R
我祖胤选公在谱序中题示“....... 文人唐室相崇...... 以谱失无徵不敢妄附....。”“...... 焉成宏间宗枝繁衍有商寓官成占籍楚蜀者业岁历数纪....”。 传登公在续修谱序中题示:“..... 今当修之时又值兵灾之秋,崇宁新干尽被兵火,故蜀吴之列祖列宗皆未备载,以矣续补......”。 民国续修谱叙题:“...... 间有传访未确者迁陡无常未经编入者以俟后之肖子贤孙敦本明伦,敬宗收族上以穷数百载之渊源,次以校二十一世之错讹,下以绵亿万年之世系绍先烈启后人心心相印不负今日继续之意,亦不负昔时创始之意”。) H4 K/ M3 Z, [3 C4 B2 g: \
今天我们尊示着祖先们的嘱托,承传修谱的重任,更有幸的是我们找到了历山老谱,找到了我们更远的根,实现了继胤选公以来先祖们的夙愿!我族辈份增加至现今的三十八世,北宋以来列祖列宗都一一排列于谱前,中间漏掉了的先世又重新补上,从十三世至二十一世多为错叠和遗漏,这次全部理顺回位,为先祖找回了归宿,以其崭新的面貌呈献给族人。
4 k, C: X) E- y/ j5 b( \/ S这次总的原则是以历山老谱为总的世系构架,以潜江谱为世系内容填补。历山谱前期记载详实,后期记载不全;而潜江谱前期记载错漏较多,而后期记载详实,两谱结合相互映证,相互弥补;以时间为依托,调整世系位子。从“秉”字辈以下保持不变,只是将世系重新定位,如“秉”字辈原来为八世,现在定为二十二世,前面增补了十四世,皆为以前的漏落。
8 R6 s. g: g6 G2 u* ?& C明以来潜江与新干同入一谱,即《历山姚氏族谱》,但在明末清初时,改朝换代战争连连,历山老谱被毁,加之路途遥远,我们先祖不得不另修族谱。所以潜江谱中前期先世记载错落较多,是在情理之中。这次虽然进行补充和梳理,但仍有部分世系无法接轨,空缺仍然很多,待后进一步完善。1 S% f Z( i3 b6 U
前期先世的生卒、葬地等大多依靠历山老谱。如天历公,潜江谱记:生于明成化丙申即1476年,通过分析,他是十二世,按30年一代算,有360年,而历山老谱记载始祖思文公是北宋至道丙申年即996年出生,到明成化丙申年有480年了,很显然潜江谱记载天历公这个出生年不乎。历山谱记天历公生于元至治癸亥年即1323年,卒于明洪武癸酉年即1393年,从始祖思文公出生到十二世天历公出生经历了357年。这证明历山谱记载切合实际,真实可靠,诸如此类不一一列举!
+ }; ~& J: W7 \5 C6 J0 Q历山老谱在清初时于雍正年间由新干玉瑞公后人子文公首次发现并复修,后又于乾隆四十年由孟贤、孟德、孟祯、孟祥、孟营、孟宇诸公第二次复修,使老谱得以有序传承,诸公之功德为后人铭记!8 I8 _* w* b( F1 v {
新干潜江两地同宗族人至今仍未统一,两地谱都有记载,统一是两地族人的共同责任和愿望,最终一定会实现!; z$ F# ~* l; g; v9 ?7 o
古崇宁县一支根据历山老谱记载应属天历公之后代,但由于缺乏世系资料,激公、溥公六兄弟只能根据出生时间划为十九世,待后明签。还有零星迁老河口、房县等地宗亲也在继续寻找中,如有线索尽量将其归宗。
* j; a3 [' |/ g7 c V x0 Z在明末清初时,四川遭受张献忠发动的兵灾,加上山水阻隔,路途遥远,未能收集到世系资料,所以潜江谱中我族在蜀国的大批族人世系基本为空白。近三年来,在姚网和全姚会简报上发出寻宗帖和启示十多次,还去过四川实地寻访,并且委托宣汉县姚姓宗亲姚元洲先生帮助探寻,开江县(古为新宁县)的姚太祥宗亲也热心相助,至今还未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只要不放弃就会有希望;历山老谱从明末清初时被毁于兵灾,而在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却找到了老谱,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更是我们全体族人的一大幸事!所以我们将以各种方式继续寻找, 以十足的信心期待着更多奇迹出现, 将谱中所有疑点和空缺全部化解, 争取创修一部完整的谱牒传给后世.
# g+ `: ]/ ?0 r9 U4 ?6 j( V. }4 N& ]; S6 C1 f8 o
吴兴新干历山姚氏第三十五代世孙
* s& D0 V, F j5 h6 K8 v( O3 d 胤选公第十二代孙治洲敬叙 # v5 d$ L) V: A# v( j0 r
2013年6月15日 2 l2 f5 _. J8 _1 F8 Z8 w
9 `0 x8 [" ^. ^$ J5 i8 y1 M
# `& h: p7 A0 T& y( r注:1. 湖南省图书馆藏《姚氏族谱》“重华堂” (世系源流考)民国版
) Z: E. }9 k0 U2. 网上查找4 O# y L1 z6 \8 p* S0 O
3.《五代十国方镇年表》,1 X c2 L, v2 X
4.《中国古代战争通览》
; T! d) @6 C% R- }; k5 C# ?5.<< 中国古代战争通览>>
7 x- L9 i4 p4 D7 u( ]$ l; P. e6. 康熙《潜江县志》:知县题名中记姚普,嘉靖十六年任潜江知县,举人,重庆人。“溥” 与“普” 同音,当属错传, “重庆人” 为误写, 实为古崇宁县人。
, `3 e: R8 C6 a: s( {7. 民国版《祟宁县志》中记“姚激,正德进士,世宗御极奇其貌大用会,病卒,邑有科第宾自激始。姚溥,激之兄,出仕为潜江令,皆有才名,时人称二汉。”《崇宁县志》与我家谱中记载相乎合。) ]$ f( U# f# E! p/ J
8. 康熙《 潜江县志》中记:姚胤选,举人,任曹州知州。0 C4 i6 L, X |8 L4 H; A
9.《 美术报》画家周刊,2013年7月6日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6-6-12 06:54
四川崇宁县(今郫县)应有姚族
8 ?& u9 N, k; t
- J3 m3 _$ J3 e" s
, _+ i: t$ M7 x, t/ w: a P 四川崇宁县(1102年——1958年),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以皇帝“崇宁” 年号改名为崇宁县。新中国成立后于1958撤并为郫县,现在古县城为唐昌镇,隶属于郫县辖区。蜀国先祖历经数世纪在这里取得很强大的的发展优势,至今在崇宁县志中还留有我姚氏先世功名和业绩的一页。(7)
$ P0 C# d# `6 e% [6 y; L 姚溥,字惟约,贡士,生于弘治壬戌(1502年)十二月十二日,四川崇宁人,为历山姚氏第十九世孙,公性敏好学,为崇宁县贡士赴京初选为湖广潜江县知县。(6). Z z0 H! l, A9 U+ X
姚激,行会一,字惟清,进士,生于弘治甲子(1504年)正月十三日,四川崇宁人,历山姚氏第十九世孙。先为崇宁县廪生,后中正德己卯科举人,会试再中正德十六年辛巳二甲进士,任都察院观政。姚激、姚溥二兄弟,在蜀地为远扬一方的名人。 {6 r/ `9 _) F% ]
4 }: _6 ?/ h3 \( D( L# f
, |4 o/ m* K; d4 ~ 7. 民国版《祟宁县志》中记“姚激,正德进士,世宗御极奇其貌大用会,病卒,邑有科第宾自激始。姚溥,激之兄,出仕为潜江令,皆有才名,时人称二汉。”《崇宁县志》与我家谱中记载相乎(符)合。
: ~! }' n2 r4 d) @- K& Q3 G * N" W0 j! z4 O- y0 @) P b6 J1 N
# U1 G+ U3 j, P: E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