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姚祖榮-仁義商號姚恒森 [打印本页]

作者: 永顺姚    时间: 2015-12-25 09:28
标题: 姚祖榮-仁義商號姚恒森
本帖最后由 永顺姚 于 2015-12-25 09:46 编辑
: L' V4 O: C. [: E( ^% v8 ]- E% I- a* T6 @
姚恒森,是浦市在清末民初期名震沅江上下的一家大商號,也是浦市十二大商家之一。商號創始人姚祖榮,號志仁,居住在浦市黃土坡。& X( v7 k: n8 t; v, b, o6 B$ |
志仁祖上靠加工鞭炮逐漸起家,並置下不少田產,於清乾隆初期建成一幢占地1000多平米的大院。大院東起黃土坡溪坎,沿溪建有高2米多,長15米的紅岩石堡坎。姚家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建成有3道高牆大院,形成大院裡面有大院的格局。這也是在以印子屋古建築群為特色,而獲批湖南省級歷史文化古鎮的浦市當地上,結構唯一與眾不同的一幢。$ Z5 h$ A* }! r% D$ Z" _
走進第一進大院,左右分別有三間瓦房,供姚家的男工居住。第二進大院兩邊的房子與第一進的結構不一樣,每間不足10平米,供丫環女工居住。兩道院內中間露天,都有茅廁1間。- F: W/ I& I, N0 W) |
姚家主人居第三進大院,有3進天井。左右為廂房、耳房,路面及天井皆鋪紅條形石塊。大院有門通北面花園,花園占地400余平米。花園有後門可通糧庫,糧庫每年要儲藏800多擔糧食。儲糧的樓板離地面約6尺高,這樣方便空氣流通,在潮濕的季節裡起著防黴的作用。
  F$ D' l) n, _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通信兵團來到浦市,分幾處駐紮在一些寬闊的大院裡。其中警衛連入駐姚家大院,連部有一位善畫的文書,應房東姚志仁所求,在姚家糧倉的後牆外畫了一條3米多長的大紅鯉魚,鯉魚張著嘴,尾巴彎曲著,在作痛苦的掙扎,嘴被叫著“錨”的有3支反鉤的其中一支鉤住著。畫面巨大卻又很寫實,片片魚甲似龍鱗。據當地老人說,原由是姚志仁晚年做了個怪夢,夢見大院後塘裡有一條巨大的紅鯉魚成了精,要吃光姚家糧庫裡的儲糧,姚老爺正犯愁,來了一位白髮仙翁告之於法。於是,這面紅鯉魚大牆成了姚家大院的獨特標誌。我感覺奇怪的問,為什麼不畫上魚鉤子鉤魚,而是畫上停泊船隻用的錨呢?老人不知所以。也許是保佑姚家靠水運而來的生意越來越紅火,也許祈願駕馭這只神魚在變幻莫測的沅江裡求個一帆風順?隨著時間久遠,都不得而知。只可惜在不久前,這面牆因建房而損毀。
; }+ `4 o. z* ]1 X3 `% y姚家產業傳到姚志仁時有所擴展,設米莊,經營桐、茶、菜油等,取商號“姚恒森”。先後購買了唐家弄的一幢李家大院及旁邊的小院,從餘家弄購買了10餘間民宅並對其進行改建,使其南北連成一片。建成有住房、繡花樓、花園、鹽庫、存放桐、茶、菜油的倉庫等,及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占地約6000多平米的綜合性建築,崛起為浦市第一大戶。
" Y: Z+ s5 X+ h" e3 m5 h) M: o姚志仁娶妻趙氏,生2男2女,長子姚本俊,字少安,生於1886年;次子姚本傑,字秩安。姚少安16歲娶鞭炮業大戶程家女為妻,婚後其父將店鋪交與少安經營,自己從旁指導。少安為人厚道,頭腦靈活,既搞批零兼營,又搞收購加工,在上到贵州、四川、洪江,下至常德、沅陵、漢口等地均設有貨棧和轉運站。姚家商業在姚少安勤奮經營下,生意發展到了巔峰,“姚恒森”也成了姚志仁父子的代號。但是在稱呼少安兄弟倆時,人們又以“大老闆”和“二老闆”予以區分。8 o; n5 Q% g- \0 ~! H
大老闆樂善好施,仁義為懷。除了本地人,就是初來浦市的外鄉人,遇到困難時,只要有熟人介紹,都是有求必應,慷慨支援,給予提供住房或謀生的經費。對遇死者家屬無力負擔後事者,給予施捨棺木和後事費用。  L0 I& x  P& |7 R- ~
民國十年(辛酉年)夏,湘西遭遇百年未見特大旱災。適逢巡防軍第二支隊長賀龍率部由桃園移駐浦市,姚家除了給部隊籌集軍糧外,還積極配合部隊開倉施糧,給災民施發稀飯達3個月之久。新中國成立後,姚少安帶頭認購公債,數量占瀘溪縣的一半。在抗美援朝運動中,積極回應政府的號召,踴躍為國家購買飛機大炮,捐款數目為整個瀘溪縣最多的人。他的種種義舉,深受政府讚賞和百姓讚頌。1952年,湘西成立湘西苗族自治區時,姚少安被推薦為首屆人大代表。
) p) U3 }! |5 w2 A4 O7 y, D, t姚少安對子女的教育也很重視。其子姚源斌少年好學,成為浦市地區在新中國時期考取清華大學的第一人,畢業後留在北京工作,對家鄉也常常予以幫助。
. j$ X/ C% s$ h# w" \餘家弄如今矗立著一幢二進一廳的高牆大院,院門陰刻的貼金“覺廬”二字,為當地書法名家印佛癡所題,當地也有傳為靈源(古辰州府)大書法家鄧文偉所書。覺廬裡住著姚恒森的二老闆姚秩安。二老闆為人豪爽,喜結交社會名士,愛抛頭露面。覺廬院牆高大雄偉,樓上空間開闊,也供居住,整個樓院舒適、爽亮。
( \: _* c; P5 [# _% n抗戰勝利後,遷來浦市的許多機關學校都相繼遷離,眼看浦市地區大批學子失去就讀機會,姚少安兄弟商議後,決定實行教育捐資,民國二十五年1946年成立“私立志仁中學”,姚秩安任校董事長兼校長,校址設文昌閣(今浦市醫院,2004年毀于大火)教師月薪二至三石穀,對成績優良的貧困學生實行免費,一般學生收二斗米(合10斤)作為教師的補貼。
# d6 c" M" @4 E: a6 d' ?. o湘西事變後,由政府接管並更名為“浦市群力中學”,將校址遷移到浦市下灣的中庵。1953年春,中學正式命名為“瀘溪第二初級中學”,辰溪人劉遠培為該校的首屆校長。這就是2010年高考又創輝煌,整個自治州內的理科狀元王振南,就是出自這所中學裡的—瀘溪縣立第二中學,這所為祖國輸送不少人才的搖籃,也不負仁義商號“姚恒森”的辦學初衷了。
, Q4 w! {  ]7 f1 x4 }; ^
作者: 永顺姚    时间: 2015-12-25 10:12
浦市姚家大院! W! z2 `$ l6 o9 y
; U: s9 j5 r+ h. v. q
最初来源于:《团结报》  公布于“湘西州地方税务局”网站:http://www.cstax.gov.cn/hnxx/zwgk/fpzj/content_446580.html
+ z5 J$ U! M  @. Q$ }+ y
/ C( ?* ~  y# f4 c0 N/ k姜再生
* ?/ {6 _+ f+ U, S& J; I' f  Z% L& W# a5 ?! @; @1 w: z- V, `& U' [7 s
  沿犁头嘴而上,到了正街,向右拐去,便转进了唐家巷。 + t6 d0 X; _* w+ S/ q

3 X! t  W$ ^5 s+ G* U0 j4 [  唐家巷系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浦市的一条古街道,深藏在一片古建筑群中,全长200余米,由条石红岩板铺成,街宽5米;石板街面经风吹雨淋,男女老少终年踩踏,已磨光平展,没有尘埃,很是干净整齐。两旁矗立着高高的老山墙,山墙脚基的红岩石在日月中风化了,凹陷进去,显现得更加古远,透露出古镇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街两边老山墙围成一栋栋古院落,院落内飘溢着古朴而有生机的味道。 * W' ^# K- S- k9 H; W& _: h; p' K
6 b, \' l/ \4 ]5 U# f$ O
  一阵微风拂过,墙头的狗尾巴草在轻轻地摇摆,仿佛在向过往行人招手。一道亮闪的阳光照射在一堵古墙上,格外耀眼,把墙面显得更加青灰。一只蜘蛛向着一丛凤尾草爬动。 3 _( {, o; V  k" L; W& J

, u7 q/ g# ?. t3 T+ g  站在街巷中,面前是一栋比其他建筑更为恢宏的窨子屋:门口有五级台阶,台阶用麻石砌成;两扇厚实的大门敞开着,迎接造访的人。大门四边是用红岩条石砌成,毎块条石起码有三百来斤重。门楣上横批“百世流芳” ,字迹苍劲有力,透露出宅院主人们的希望和追求。
5 h  {9 J; }3 Z7 j7 n3 n- }$ U/ w; [0 J( g
  这栋宅院,占地约6千多平方米,属江南典型的古建筑,三进三厅,后设有花园。四面山墙用火烧青砖砌成,内填黏性很强的黄泥;房屋框架是用上好的铁杉木柱支架,壁板也是杉木板材,一只手掌宽,一指厚,木匠刨工精细,壁板装得整齐扎实。横木、护撑及木格窗扇都镂雕有吉祥瑞气图案:有鹿有鹤,有麒麟有八仙,有花草有宝瓶,形象栩栩如生,十分漂亮,让人过目难忘。
, p- k' j+ L% b6 y0 S% \) ^6 N( \+ }& v2 s
  进院是走廊,廊上是楼房,两边是厢房;左厢房设有一木梯,可上木楼;右厢房住人,经管大门。走过廊门,便是天井,用红岩石板铺就,岩板经过匠人细凿,表面有纹路,铺展齐整,也很显眼;天井开窗竖木架挑高盖瓦,本地人称暗天井,晴天可以遮阳,雨天可以挡雨,平常通风釆光便利。
, u8 x4 `- T2 F7 w3 X$ W0 F/ m# G6 N# b. S( O
  一进厅供经营使用,正壁上装有财神关公爷像,旁边各燃一炷红蜡烛;二进厅主家男丁居住,正堂屋壁上装有家祖神龛;三进厅才是内眷起居,一般外客不容许随便进去。三进厅右边有一小厢房,靠里墙开有两扇木门,木门外很敞亮,坪里栽植着一蔸蔸的橘树,橘树间栽几棵枙子花树,树叶青绿。青绿中耸立一栋木楼,这就是古镇有名的绣花楼。
1 q$ v) D. K1 H, ^6 H1 o( Q
0 R* f. W4 v  b# R7 r" p  此栋老宅,分为上下两层,两层都装上结实的地楼板。楼下住人,楼上堆集货物。楼下的房间朝天井开有格子窗户,窗户前,天井里,摆放较大的缸瓮。缸瓮用块圆形的青岩石垫底,瓮内盛满水,常年不竭;平常水里养有小鱼,可供人观赏,危急时,瓮内的水可以灭火隐患,起到消防作用。 5 S  l1 u5 z, k" Y- h

( c7 E( W3 \* C) ^3 O* _- N  此栋豪华宅邸,是古镇姚恒森商号的产业。 ! Q% h, u3 ?) P( {- ]
6 [; f! E5 |+ t8 V  O0 z6 P3 @
  姚恒森商号是由姚祖荣创建,始于印家桥黄土坡,以加工鞭炮为业。由于各道工艺抓管得严,出产的鞭炮货真价实,燃放时哑炮少,声音脆亮,放过后屋前满地覆盖厚厚的红屑,喜气甚浓,深受消费者欢迎。由此,姚家有了积蓄,开始在印家桥、姚湾购置田产。
, Q. e% h. Q4 m$ d- ^
; o5 y+ B; ^  B% |6 a( @5 o2 b  浦市四周,土地肥沃,农田垄垄,盛产粮食,收获的稻米粗实油亮,是米粮的佳品,吃起来口感软和细腻,绵绵香味,很有回味。姚家抓住商机,将眼光投到了大米业上,于清朝末期在浦市唐家巷购置土地,竖建此栋宅院,经营米粮。 . ?5 {- ^2 G' u; e6 W7 C- I7 X# C

: o; Y+ Y" r; j* a+ h2 r  姚祖荣为人忠厚,勤劳善良,在商号经营中依然觉察到自己缺少点什么。他冥思默想,在一次交易中偶然间醒悟,四处聘请声誉极好的秀才,坐馆教育姚家子弟。虽然生意场上再忙碌,他仍抽出时间严管孩子,督促私塾,不光使他们得到了很好的文化知识,并且获得了更好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在子弟教育过程中,他决不姑息迁就,甚至动用家教私刑。所以,姚家子弟长成后很如人愿。 & Y, @+ C! i% D: ^0 O# T

  o" V$ @9 T5 w' o/ O  姚家长子姚少安脫颖而出,让姚祖荣倍感欣慰,把生意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次子姚治安身体强壮,平日爱舞棍弄棒,后去行伍,这样,一则,生意和家人可以求得保护,避免社会黑势力的欺负;二则可以尽量躲逃官府乱摊硬派的苛捐杂税,在政治上避免受到挤压。 1 B' G" z+ q! J: T: ]2 h7 S

1 [/ ^2 Z' z0 b3 u. o' Z' S  姚少安头脑灵活聪明,为人厚道,深得父亲喜欢,况且,他对父亲生意经营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关注。由此,上贵州,去四川、云南;下常德,到汉口,去南京、上海,姚祖荣总带着他,遇到生意难题,父子在下榻的旅馆反复推敲和讨论,姚少安也总能替父亲找到解决的办法。姚少安几经滾爬,渐渐地锻炼出来,显山露水地涌出了尖尖角,在经营上可独当一面了。姚祖荣见此便懒得去管姚恒森商号了,索性甩手把一切经营全托在长子肩上,自己退居二线,享起了天伦之乐。
/ G3 i: P( d9 O5 K4 j2 B5 P

作者: 永顺姚    时间: 2016-1-16 20:31
抗戰勝利後,遷來浦市的許多機關學校都相繼遷離,眼看浦市地區大批學子失去就讀機會,姚少安兄弟商議後,決定實行教育捐資,民國二十五年1946年成立“私立志仁中學”,姚秩安任校董事長兼校長,校址設文昌閣(今浦市醫院,2004年毀于大火)教師月薪二至三石穀,對成績優良的貧困學生實行免費,一般學生收二斗米(合10斤)作為教師的補貼。: G" @, u2 {! T7 M$ W% S
湘西事變後,由政府接管並更名為“浦市群力中學”,將校址遷移到浦市下灣的中庵。1953年春,中學正式命名為“瀘溪第二初級中學”,辰溪人劉遠培為該校的首屆校長。

! a7 A* i- X3 C, X

800.jpg (232.29 KB, 下载次数: 151)

800.jpg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