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关于自己究竟是第几代的探讨 [打印本页]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0-10-15 11:35
标题: 关于自己究竟是第几代的探讨
本帖最后由 闽南姚斌 于 2010-11-27 22:49 编辑 : U) G4 {; v% b* ~# U7 w% e
, w1 M: o' C3 j. d3 G
在网上聊天中很多人都关注从舜帝算起自己是第几代人,我想,在古代由于文字都是记载在甲骨或竹片上,普通百姓是绝不可能详细记载生殁年月的,唯一可参照的是帝王的更替,一般是父亲死了就儿子继位,查一下帝王的更替就可得知一定时段经历了多少代人,以此推算,我们现在该是第几代人的大概数字就可基本推断出来了,现在就先来查一下历朝历代帝王的更替情况吧:& ^( ~( s& L7 s8 u5 w5 o& i$ T$ C
自夏朝建立禹的儿子启接帝位的公元前2197---清朝垮台的1911年,历时4108年共有皇帝198人,其中:. G, c: P4 |4 Y/ Q* j1 B- H
公元9--公元25王莽执政的新朝17年;
; A8 x5 H$ Q  p0 m- y% Z3 n公元220---265三国时期的45年;5 c9 b* v3 e& X# [$ d* e3 r
公元265--316年的西晋以及十六国直至608年陏朝的267年;
8 X* H' S6 M3 p) d$ Z; b3 `+ x+ ^公元907--960年的五代十国的53年,累计共382年,这段时间由于改朝换代频仍,每个皇帝并不代表是一代人。故该382年不计入,即是4108年减去382年为3726年中更换了198人,即平均18年多就换了一代人,即便假设这些皇帝并不是都寿终才换班即位,乘以0.9的系数也就是21岁一代人,舜帝是公元前2317年出生,自公元前2317至今4327年换算至今应为206代了,很多人家的谱所载多为姚崇的后人,自公元前2317至姚崇出生的公元650年为2967年,也应为141。公元650年至今1360年,也得有65代了。而很多人家的谱所载姚祟为90代或103代,而现在的人竟然还有124代人在世,这无论从舜帝开始算或从姚祟算起都是讲不过去的。从舜帝算起4327124代人就得34.895一代人,如果姚崇是90代则136034代就平均40年一代了,如姚祟是103代,则1360年是21
代人就更荒唐了,其实现在保存下来的很多家谱都受当时条件限制,很多是碾转传抄而来,受交通、信息等各方面影响,错讹疏漏在所难免,家谱上只能是从开基祖或始迁祖开始算第几代才是可信的,因此,没有可靠的考据千万别胡乱猜测自己从舜帝或姚崇算起是第几代了,因为那的确是很不可信的) M% K& q* H+ {9 }  h% R

% Q& o7 H4 o: L5 H. J附:历代帝王一览表' H- T5 K+ m2 W, [( O- u# Y( r2 J
朝代4 p4 }* d: }8 U. v  {  h- Z1 z, j% M
起止时间  u) P) ^9 Y. z; O; L4 F* t0 ^! z
历时
+ O6 z2 h9 Q9 e) F* n  v
帝王数/ ]* Y: V0 s. c# x

5 ~6 b7 E! T8 A
& Q6 R5 z  w$ U3 N& b/ {" U
公元前2197--1766 , ]& W9 j- J# g! i" s  \! H0 G- O
432
) w3 x" O+ R; T; }
17
) r0 _& K$ I0 q$ R. N( w. c) n

* ~; ^2 O7 [  Q2 v5 d8 e

- P, }9 Q& B1 l2 w5 s
公元前1766--1122
8 Q. N. t/ Z; b! Z4 i
644' ?: g  o: Q; R( R) {
29/46
& M0 }: e1 w  @5 c1 p; {
3 g$ r* Z0 }' }" k$ i- b( ?
西周! Q- |7 a- L( V- W, A! M& \
公元前1122--770
9 N6 D, \: G2 E; A3 r: K
353; W* X( Z' d9 f- i, O
12/58: t. n, V$ p* O4 }/ m" r
6 S2 L- K$ w: T3 o0 B& P$ R
东周
. \/ P3 Y5 J4 w
公元前770--225+ v" I* }* d, }7 m' O
545* [: K4 ?" D' q' z& ^
26/84
3 R1 B' O8 `$ [' n: I' M6 G. V

% g# u7 C  S% B# D) d5 K- m7 \
春秋- h5 s- I0 s) C. }7 [
公元前77O--475
; l/ p' f8 M0 _0 _9 G! Z
多个诸侯国,王侯更替频繁,不便统计帝王数,以东周计4 Y$ j/ M- F/ V+ E& u
战国# u7 z# i+ _; [0 x6 ]3 e% x
公元前475--22l+ N  [3 q) Z8 i+ T% J- @' u
3 `) ?) e1 u9 g9 X
公元前22l--2Ol $ t: o/ Q6 ~' @- T6 c8 h+ ?! }
忽略不计(注1
9 \* i+ z" o5 D$ e% ~* G
西汉* t; ?) @. X7 T
公元前206--公元87 Q: k2 _; G# T! z4 U
214
! u' q! T( `0 E" M0 U3 J( @
13/97
3 e: e9 G% U! C( s! Z
) D/ J1 }2 j) j' m. r1 e
新朝' k" k" A+ b9 m) V) x4 ~, G6 i
公元9--公元25& J* v0 Z8 |5 p7 k( V% q- @4 a- r/ `
17
! U) ^: r8 i, g0 N  S& m, `# g
0 j3 i; O, F$ q& d2 I5 I+ b
17(注2  W8 C5 d3 U7 }- O. ]. j9 X0 D
东汉+ k, m* L* y0 ?9 Y
公元25--220& K! N5 G" i; a1 T! _3 G
1955 d6 ~/ n1 _( f
13/110
5 \5 d0 a/ l/ N; c0 X# a0 Z

, t) ]& P' d8 X: n+ E
三国3 h, Y8 R! p% Z: Q: g" {
220---265
* B9 ?5 e: r, o
451 P) K! U2 \/ N3 T% }

/ m: G" O- F0 u1 v8 Y) {
45/62(注25 f# }: @( ^* P/ s+ j0 \- x! v
西晋
2 X. i, ]  L) S/ W) @
265--3161 \' o. Q; E3 B4 B3 e
51
: u; Z# u  a2 P5 U$ V
4" Q% a; o6 ~; z1 L
51/113(注20 N5 q; }; X6 p3 v4 F- D/ D
东晋% y' d9 y) P3 W2 j8 k0 p; \. o
317--4O2
5 B2 H0 i& @: _' T. q
104
$ Y0 N7 s+ s, {) Q
11/1213 r4 H' b! `. M

. }% O0 o" @% Z& j( i7 H$ w
十六国
" u$ }5 f( @7 |3 X  I+ i
公元304--439 7 q2 ^- h( K( \5 \: P$ S
9 ?8 S6 E# {" [- w/ n
) A1 T% z8 T& L4 M. t1 @
! F1 b: w3 f6 ]% X' o9 O4 a

& v- C9 f8 n: J, b- ?
公元42O--479& w( Z& W* r4 ^8 e2 B' i( ~
& N$ U5 A% ]  m$ _7 z3 T( z
$ D0 x4 ~0 u: v8 M1 e. |: v. ^

& w" |! C8 _4 m8 m
0 }4 A+ }4 |  ^( n. @
公元479--5013 Y" l3 {$ Z5 }2 t5 K5 y' m

$ Y: S3 f4 A) c& x

0 D( A9 i5 y/ {5 }% L) S

+ m9 T7 Y+ a8 h- K0 @; E- h

1 n, I% N0 d7 M
公元502--557
$ l5 k+ [9 W- q: j( c

4 l* r5 u, V- Z6 A8 h& s- ^! _8 i

6 x$ k. r- [8 L, J$ J2 z3 ~
7 Z& E% c& M. R3 t5 C" z- s4 K

6 y5 s7 ~7 k) D! I+ A, i; K/ k9 `
公元557--589+ p) A" o4 b) K1 _% J4 t/ D

) [& z4 F6 t- b- X" N
7 |% Y4 n1 v* P- |; i
' b/ B8 ]" y6 f' z) R  @

4 a. z8 Y6 s6 j0 x4 G0 K# h8 I
公元58l--6l8 & C$ A$ ?, s1 z: s
37: G# ~2 I: s8 x- Q
3
: K- \" p' @" l) {: k
216/329(注3
/ w; o4 e1 c) D) }" R  I& a7 Z- H" C
9 U4 T; |1 V, I) Z4 L' @
公元 618--9O7
5 `* X8 Z2 u% g
290& U% I, K% x0 M) A& e1 L, i
22/1432 x2 s; e8 T7 Y; F" m
7 G1 e5 L, D2 E# _2 i3 P: `5 \( ?
五代十国
0 f: t8 t$ H3 s& H7 ]
公元907--960& S% v1 Q' p. o$ g
5.3
0 z2 D5 U! _3 K3 E( o" t- T% H

4 _& v3 y% Y+ A3 d0 z8 W
53/382(注4
; q# `) I' d, u9 b2 G0 ^6 Y8 H
北宋
/ t) y. ]9 B5 b7 I1 f
公元960--1127( ^4 U3 [1 E2 Y4 n3 c
198+ t7 i$ W- H, l
9/1529 |) H* w1 Y" `

9 E& \1 I! }: ]7 b2 l
南宋
0 H/ M' S  q# {8 d5 f4 s# U. m5 y& F: l
公元1127--1279
4 {* z& |0 I" N/ q# m
152! M. a  p5 o! f2 |6 q
9/161
' D9 E9 L5 \2 [3 D

, ~2 N/ v9 {* P

9 k: E: k7 S( k+ h6 |! X& M( S
公元l279--l368
5 }6 O$ F& V0 X1 {3 L
90
; ]: i% I( J8 ^+ K7 W, \! J5 k
11/172' `) V9 b7 l1 W
1 Y7 ^7 ]) j* V. B/ q# X

+ H0 r- Q& h2 W8 N+ v
公元1368--l644& e$ K6 Q9 u5 k& e2 {. V: W6 z
277+ H3 z- x1 I: M. r
16/188# }7 {( f# u& c/ d. u5 s& _6 L" g
6 k0 w. W+ H2 O7 o

& O) ~4 c* R  |* c! y
公元l644--19114 {$ @' e) P# v5 ~! v8 k
268& ~/ W) I4 G; ]8 a. ?  i
10/198
: Y* t, L2 e6 ]! g
1 B8 ?. P: ?. v
7 X( n) p! Z$ }$ W) N

, s3 Y3 a- R% _
8 ~. ~5 O1 d6 F* N
: o* W0 b8 ]6 O) \0 k5 }

) O5 o, H+ ]1 Q4 G! a
% A- J7 W; B8 n- E0 U
( j' i9 l* l. _& w6 j

" x# f( ^' w  e. H* t. \' T
$ `+ ~0 K. b. C5 ^6 ]

& h* N% s5 j( C" @4 s0 I' a* i

- M) y: O" B% g6 y1:秦朝的20中只有前221--20615年是战国至西汉的一个空档,故忽略不计
( w# I4 d& t4 H& R; U" V# z) h2:三国和西晋历史短暂,帝王更换频繁,更换一个帝王不能代表是一代人;
4 W" ]7 v' X" P5 @1 L& l; A! v3:东晋与唐之间(402--618)十六国时期诸侯争霸,多个侯王并列且侯王更换频繁,更换一个候王不能代表是一代人;故东晋与唐之间的516年十六国时期不统计在內
- V. e7 S) S0 K7 y" ^. b4:五代十国时期诸侯割据,多个侯王并列且侯王更换频繁,更换一个候王不能代表是一代人,故唐与北宋间的58年五代十国时期不统计在內3 `: B5 d2 t8 M  ^2 ~' o# Z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0-10-15 12:04
顶起、让更多宗亲看到、。
作者: 姚军-山东    时间: 2010-10-15 12:24

作者: 四川姚亮    时间: 2010-10-15 13:27
怎么算呀。。。。。。。。。。。。。
作者: 滇人姚    时间: 2010-10-15 13:28
关于这个问题很难理清,关键是资料不全。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0-10-15 13:35
5# 滇人姚 * i; p8 p5 h% t' R
所以只能是从开基祖或始迁祖开始算第几代才是可信的
作者: 四川姚亮    时间: 2010-10-15 13:36
是啊 看后有点 想想更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0-10-15 13:45
4# sichuanyaoliang / r% w8 T; l5 n  n6 h
譬如你们四川南充开基祖1699年迁入,至今传12代,这311年除12就是25一代,
( l; i) L5 ?9 y2 c8 |5 }: C这样你就不用 拉,也不会

作者: 四川姚亮    时间: 2010-10-15 13:49
4# sichuanyaoliang  
3 `) v% h5 ^# a, D8 F" E1 H譬如你们四川南充开基祖1699年迁入,至今传12代,这311年除12就是25一代,
7 Z& k! a* t6 f' Z6 a' u这样你就不用 拉,也不会
% ]' J7 Q1 Q  J# V" g# ?5 T0 _闽南姚斌 发表于 2010-10-15 13:45

# w! [; _- n7 ~6 C" T; {9 g' A) U$ W2 y4 ~( H' m6 T' [* p5 O) _
  那俺们还算是标兵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25年1代。。。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0-10-15 13:51
9# sichuanyaoliang ! l% r9 R! {, r( i/ G! C' X& x5 J
哈哈
作者: 姚华文    时间: 2010-10-15 13:58
呵呵,我想这是算不准的。
作者: 四川姚亮    时间: 2010-10-15 14:02
算是一个参考吧,。,,没有文献和相关推算模式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10-10-15 22:33
本贴仅代表楼主个人观点,各地宗亲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参照。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0-10-15 22:38
15# 姚尚明 # j( L7 ?: G: W
尚明站长说的对,是我个人观点,我发这个帖子就是要来跟宗亲们探讨的。没有别的意思
作者: 姚成鸿    时间: 2010-10-16 13:37
究竟是第几代了的确不是三言五语说得清,但经你这么一说,我相信我不可能是一百二、三十代的人了.
作者: 姚道信    时间: 2010-10-16 13:46
写得很实在,平民百姓总不会比帝王的寿命长到哪里去吧,帝王硬是一代接一代传下来的,并且有可靠记载,3726年中硬是更换了198人,就算其中有的人被篡位,乘以0.9的系数也有178人呀,算下来就21岁一代人,从舜帝到现在4327年,不管怎么说现在的姚家人都应该在第200代左右了,这个比照的办法去估算自己大概是第多少代应该是八九不离十了,服了你了:)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0-10-17 22:55
17# ywy4902 7 S! z  m. m3 C: _
台湾到现在170多代了吧、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0-10-17 22:56
15# 姚成鸿 5 R; f2 v3 y9 p
事实说话,这只是来探讨的、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0-10-17 23:10
16# 姚道信 # N" x- h6 V9 A* T
道信宗亲说的是、所以我说只有从开基祖或始迁祖算起比较可靠。、" E; k5 g7 C" Z, X4 x
如果谁都能向您一样的明理就好了、 2 ^6 b" b4 ^% ]3 o
有些人是没有胆量和骨气,不敢面对面的来说。怕得罪人。只会在背后散布愤怒言论、只会在台下捣蛋,只会在领导面前提这提那、再到处炫耀、不算是好汉、' I7 [& F6 B& e# \9 N
我发这个主题就是要来跟宗亲们探讨。有什么高论可以到这帖子来发表、
- e/ p+ O1 I1 |$ s% o+ h伪君子才会在背后捅刀子

作者: 姚孝甲    时间: 2010-10-18 15:29
这个观点本人也不置可否,既然族谱普及到百姓人家也是唐宋时期的事情了,那么准确的年代也真的无从考证,也就不便于推理更正,因此,各族谱还是按有记载的延续下去为上策吧
作者: 天佑风云    时间: 2010-10-18 21:56
这个以后科学发达了,超过光速,时光倒流就弄的清了,呵呵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0-10-18 22:35
22# 天佑风云
9 M. J$ X2 Y7 H时光倒流?不现实吧?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10-10-19 10:52
[url=http://www.yaogens.cn/bbs/redirect.php?o=findpost&pid=29762&ptid=8571]23#[/url] 闽南姚斌 既然姚斌宗亲说时光不可能倒流,而推算出来的数字也不可信,您说怎么办,您有什么好办法去考证各位宗亲是舜帝的多少代子孙吗?教教我们。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0-10-19 11:31
o=findpost&pid=29762&ptid=8571]23# 闽南姚斌  既然姚斌宗亲说时光不可能倒流,而推算出来的数字也不可信,您说怎么办,您有什么好办法去考证各位宗亲是舜帝的多少代子孙吗?教教我们。
0 y, a# {7 F- M$ U5 T姚绍明 发表于 2010-10-19 10:52

: ~$ z: r+ N5 u+ I哈哈,要是有好办法,他就不会发这个贴了,而是直接把好办法告诉大家了。各地各支在历史长河中,情况复杂多变,现在的确是不好搞清楚。我们只能慢慢来,大家齐心协力。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0-10-19 19:47
25# 卧龙姚建中
4 J3 b8 l5 M& g1 w% j建中宗亲说的是、我也无法确定谁是多少代,所以才发这个帖子来跟宗亲们“探讨”,这也不是谁能推测得出来的,但有两点可以肯定:一是只有从始迁祖算起这就是可靠的;二是一百二十几代一百三十代的人绝对活不到现在,8 C) {9 ]) X% }; s
一百三十代就是平均三十三岁多一代人,这是绝不可能的

作者: 姚建华126    时间: 2010-10-19 23:25
本帖最后由 姚建华126 于 2010-10-20 20:34 编辑 . p. Y4 t6 C( N% A7 {
2 v9 @8 S6 X9 J3 {, o: `7 B, V
改朝换代频仍,每个皇帝并不代表是一代人。故该382年不计入,即是4108年减去382年为3726年中更换了198人,即平均18年多就换了一代人,?
! J; X/ K' L" D1 D3 E: O% R. E, y. e; K" K
姚姓 始祖 舜帝 姚重华公元前2255—公元前2208年 6 j, K  O0 \  m  K3 b- \

$ ?5 u3 z9 [. b/ t( q: F- M& [: h大清王朝立国268年
( y) e8 t# r. w满清帝国共12帝
! L6 s; Y! k- k; d7 y' w5 V清朝   爱新觉罗玄烨(康熙)1661—1722年在位61年
/ X$ X  F% c" b清朝   爱新觉罗弘历(乾隆)1735—1795年在位60年
  N: q& I0 O+ A- D61年和60年,也有年数多的、
0 Y" ?7 X3 i  x$ w) d& F3 p; U呵呵!( j& ^3 h, t# l. t/ D
2 f4 o( E4 g$ n2 r. R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0-10-19 23:38
27# 姚建华126 0 l# E+ N) v/ m0 q2 a2 J
改朝换代频仍,每个皇帝并不代表是一代人。故该382年不计入,即是4108年减去382年为3726年中更换了198人,即平均18年多就换了一代人,??????????
7 K: Q- ?# |9 A( r% \& O* \/ J: e
你看看一楼这句话前面写的是什么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0-10-19 23:49
改朝换代频仍,每个皇帝并不代表是一代人。故该382年不计入,即是4108年减去382年为3726年中更换了198人,即平均18年多就换了一代人,??????????3 I1 _. W0 R7 |% K
. ^5 [, t  o4 |, A, T8 G
黄帝王朝2698-2208年共7帝立国491年 3 C  u- r$ _+ R' H, d

& Q4 c+ _& U0 w姚姓 始祖 舜帝 ...
! Y5 B: q+ P4 y+ V姚建华126 发表于 2010-10-19 23:25
; C3 r+ F* f0 J2 s
改朝换代频仍,每个皇帝并不代表是一代人。故该382年不计入,即是4108年减去382年为3726年中更换了198人,即“平均”18年多就换了一代人
2 h+ N+ H, Y1 j5 ^3 P看清楚了这俩字“平均”不管谁去当了几年几年。也有当三年的、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0-10-19 23:53
27# 姚建华126
, e' _5 L+ c1 J. P0 v姚姓 始祖 舜帝姬姚重华2255—2208年 在位47年
4 m- J6 ~! @" P6 B' B9 J6 W9 u
有错吧?

作者: 姚道信    时间: 2010-10-20 20:16
20# 闽南姚斌
6 y5 V% {9 w4 S" @说的好,在我们身边真人真事就有
作者: 姚道信    时间: 2010-10-20 20:20
30# 闽南姚斌 8 O  V7 S" s) J4 B5 x; W* @! w
姚姓 始祖 舜帝姬姚重华2255—2208年.
. Q4 k: ?8 u0 u. ~0 d+ K% m  ?( p' `9 _  W是即不是姬6 y& D" _( d1 c8 x0 W$ B% m
年份前应加公元前
作者: 姚义宽    时间: 2010-10-21 02:26
从洛阳的老家谱序言上看,自宣业公以来应该是连续的,至少自才公以来的世系是确凿的。我粗略算了算:0 h& \/ \# f+ p( C& B6 c+ Z& J5 }% I
4世懿公公元590年出生,距今年公元2010年有1420年。今年有47世和42世的出生,得出平均33-37.4年一代人。7 c  A6 l* |/ y- A: T
大明朝建国(公元1369年)至今641年,当时22世才公正值青年。现在的青年后生中有42世和47世人,得出平均32.5-25.6年一代人。  y4 I8 k: e; ]0 G; B& s, q! E) g; q
懿公在公元650年60岁时生崇公。懿公去世43年后被追赠幽州都督,去世52年后又追赠吏部尚书,谥文献。此时崇公已任宰相3年了。每个家族中大都可能会出现这种特殊情况吧。
作者: 姚建华126    时间: 2010-10-21 05:38
21# 姚孝甲
作者: 姚建华126    时间: 2010-10-21 05:39
这个观点本人也不置可否,既然族谱普及到百姓人家也是唐宋时期的事情了,那么准确的年代也真的无从考证,也就不便于推理更正,因此,各族谱还是按有记载的延续下去为上策吧
& S" r8 n& H: b/ _! q4 |姚孝甲 发表于 2010-10-18 15:29

; N6 `8 N; s4 {1 o. A
7 k7 r  M; ]) f# o$ J5 ?, W  a6 u% g说的好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0-10-21 14:24
本帖最后由 闽南姚斌 于 2010-10-21 14:26 编辑 : n' Y6 q8 d: W

* ?9 l% T/ ^4 V& [33# 姚义宽 / Z: `; Y- W! j  {. B2 @! T3 I
“从洛阳的老家谱序言上看,自宣业公以来应该是连续的,”。。。。。。。哪个谱上不是连续的?“每个家族中大都可能会出现这种特殊情况吧。”。。。。。。。这特殊情况也得看它是怎么个特殊法呀!“大明朝建国(公元1369年)至今641年”,,,,,, “得出平均32.5-25.6年一代人”, 那从姚崇出生的650年到大明朝建国的公元1369年的719年就是124代-22代-90代=13代人了。719年除以13(代),那么从姚崇到明朝建国之间的719年就是55.31年一代人了。某一代人五十多年是特殊情况,连续13代平均55.31年那就是开创了全球的“新纪元”了,我们期盼有这一天,因为每一代人都五十多岁生育子女那就说明人的平均寿命起码是120岁到150岁了。当然那是明代以前绝对办不到的吧?
  N# |' F% V# x2 b8 U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0-10-21 14:29
33# 姚义宽 . O) S  B/ `$ d
特殊情况是有的,但有的人现在还是124世,就是说是姚崇之后第34世,1360年除以34就等于40,就是说这34代是平均40年一代,这就不可能了吧?还有的家谱上记载姚崇是103代,那么就是1360年只有21代人了,那就是64.76岁一代人,并且要21代都64.76岁,这不是全球创世纪的笑话吗?这也能算是绝对的小人崇拜的能人才能发挥到极致而创出来的新纪元吧
/ H8 G* j: d7 D8 R3 ~2 Q; v

作者: 姚义宽    时间: 2010-10-22 02:09
36# 闽南姚斌 洛阳家谱中崇公是第5世,才公是22世,按719年18代算(崇公出生到才公出生算17代),约40年一代人,这数字确实让人不敢信服。许多人认同25年左右一代人。我们丘墓院清初以来约24.6年一代人。
+ u. o6 |8 C) x$ L. Q我对家族史没有研究,资料也很少,只是在埋头汇编《才公世系图》。听编修过家谱的老辈人议论过老谱中有疑问,各门序言中的说法也有出入,甚至对迁出地的说法有显著差别。这需要大家搜集资料,深入研究,赞成姚斌的观点,要实事求是,讲真话,放弃私心,把秘密资料公布出来。
; e- s+ ?0 h2 z4 H9 m: U另外,曾听曾仕强教授讲易经时提到,远古时计数方法与现在不同,7是最大数,逢7进十。如果按他说的,十年其实是七年,百年其实是七七四十九年,舜帝寿百十岁应是56(49+7)岁。
' E( [) x: V& k  T6 L真是一头雾水!真该找专家给上上课,或者请明白人给弄些资料来学习学习。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0-10-22 10:28
义宽宗亲这话实在。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0-10-22 10:52
38# 姚义宽
; Q% t( g+ N1 d3 d, ~7 ?谢谢您的支持、( d$ a& M% W1 H9 s1 C
您说请专家来上课、。有啊,姚家专家也有呀,可就不敢站出来呀,只会在背后捅刀子

作者: 姚建华126    时间: 2010-10-22 20:18
运交华盖欲何求,
- t2 ~) u; x, {% Z+ M未敢翻身已碰头。
* M. O" g3 I6 C. c- t旧帽遮颜过闹市,2 k/ i- s7 U# }2 q5 J
破船载酒泛中流。
1 e6 y% m; t& Y! }横眉冷对千夫指,
5 t7 p' d9 R) ^. h* u( b俯首甘为孺子牛。) D3 v: p6 l% k! p
躲进小楼成一统,
1 o" p/ n6 B% `, _3 Q" O- P管他冬夏与春秋。 3 S( c; w- [" a, ?

作者: 姚建华126    时间: 2010-10-22 20:20
38# 姚义宽
+ N$ O" F' A# H0 `8 z
! E) X9 @; t$ P# i4 f- t' V3 a. n* N# R9 J

: }7 v# i7 R9 l8 m 向义宽宗亲致敬
- h* H# c: p, Q. f! }$ \. G0 G  n' q3 n" A. X
运交华盖欲何求,
0 L( ^# b! K8 A未敢翻身已碰头。
2 y/ Q; B" X. z3 k旧帽遮颜过闹市,
& x$ o/ S. h9 V+ s! {破船载酒泛中流。4 f& M, c& n) x
横眉冷对千夫指,
8 M$ J$ U7 Q" n6 E+ z俯首甘为孺子牛。
5 T+ _( X  s- q躲进小楼成一统,- O4 d4 t  p8 D, F, k2 }% Z
管他冬夏与春秋。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0-10-23 20:38
41# 姚建华126
  Y; O- s  f& e. G; a% E0 A呦`还整的鲁迅先生的诗
作者: 姚寒松    时间: 2010-10-25 16:12
有点笼统
( B( T1 `( ?8 ~: L& E; k0 R4 ^我们村现在从上到下有十一辈之多,
7 E! h( J: P- @9 r4 L和我同辈份的年龄就相差几十岁
作者: 山东姚姓    时间: 2010-10-25 21:34
寒松宗亲说的有道理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0-10-25 21:46
44# 姚寒松
  I. G# D1 ^' o+ e# X- n这又是什么?我帝字辈。我们这边帝字辈的已经八十多岁了* M  K' d4 M' v* k  b
这要怎么说呢?
2 q( c+ P4 f/ Z+ {; {0 \% [下楼山东姚姓说你说的有道理,我真不知道这算什么道理、
- p* i2 I1 m$ h4 ]- n- h这能说明什么?从舜帝到现在4300多年124代,这是道理吗?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10-10-26 01:19
姚斌宗亲到底想说什么?难道大家都没道理?祖辈人修谱虽然不是太准确,但也不是他们的错,是受当时的科学条件[所限制,但也为咱们姚氏统一世系提供了参考。真要是求全责备的话,请问舜帝的准确年龄是多少?他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人,还是代表一个部落?历史记载三皇五帝都是上古传说中的人物,具体年代还有待考证。既然都是传说中的人物,那什么情况就不好说了。比如传说彭祖活了八百多岁,那他七百多岁就有可能生几个儿子,这样他和儿子就一下子年龄悬殊700多岁。再比如姜子牙80多岁才娶妻,他有了儿子就小他80岁。【神雕侠侣】中老顽童周伯通和妻子瑛姑100多岁重归于好,他们还到处找秘方以求生个儿子,若如愿以偿,历史又得改写。所以在没找到新证据以前,我们还得尊重老族谱,往下接着续修吧!] 46# 闽南姚斌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0-10-26 20:12
47# 姚绍明 : ?0 O; v) [) X: q& a9 o! ?
管谁活了几千岁几万岁。是我们姚家人吗?+ y" V8 U; W  I/ h- j
管别人活了几百岁、几岁结婚。、你去读读一楼

作者: 姚寒松    时间: 2010-10-28 10:28
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和旭元探讨过,自古至今,我们中国人的辈份很难用一个公式推断出来。9 y! r( [$ z8 c
    数千年来广大民众生活在动荡不安之中,纵观中国历史;真正国泰民安的时期不多,中国历史的发展总是和政权的交替,天灾人祸,兵荒马乱相生相随;即便是在偏远地区没有受到动荡的扰乱的地区,那里的民众也不可能按部就班地按一定的时期增加一辈(代)人,仍然受着贫富差别的影响繁衍后代。
0 U* q) P& G: N9 ]& G( _4 I      比如富裕人家可能在孩子十一二岁的时候就订下了娃娃媒了,十七八岁就见到下一代人了,而穷困人家,可能是三十,四十以后成家,抑或是终身未娶的现象都可能发生。/ P+ s( }7 U! r* K8 M- V
      要是按富裕人家的孩子二十岁得子,贫困家庭的孩子三十岁得子计算;一百年内富裕人家能繁衍五代。而贫困家庭只能繁衍三代。这样几千年累积下来就错了不少代人了。
! C4 S# F3 I' X) {7 D& s  H- l   所以说;这事还是不能着急,,,
作者: 河南姚亚峰    时间: 2010-10-28 11:17
一般来讲,长门的人繁衍快;我们的这一支----姚才五子“恭宽信敏惠”,恭门人普遍辈分低,就是长门的缘故。
作者: 姚中东    时间: 2010-10-28 20:51
关于自己究竟是第几代的探讨,各位宗亲已讨论了近半月,我每次看过宗亲的帖子,都觉着各位说的都有一定道理。因为本人缺少这方面的资料,很难参加意见。看了寒松宗亲的帖子,受到启发,说出我的想法,与宗亲分享。
) j( l, R% j6 ]在我住的 村子,未搞计划生育之前,有亲兄弟四人,长子同四子相差22岁,长孙比四子还大,四十多年就差一代人。从大一点的范围讲,我乃宏祖之后,宏祖元末自四川迁入山东,至今650年。现存于世的高辈分是十八世(平均38年一代);最低辈分是二十八世(平均24年一代),650年就差了十代人,平均65年就差一代人。自舜帝至今4300多年,按65年差一代人计算,至今差66代,况且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结婚不受年龄限制,相差的代数将会更多,也许差七八十代是在情理之中的。
作者: 姚义宽    时间: 2010-10-28 23:04
49# 姚寒松 2 E( w( u% a3 ^( {3 K+ ?$ D4 Q8 m  q* r
寒松说的“富裕人家的孩子二十岁得子,贫困家庭的孩子三十岁得子”. K% b4 U% s4 Q7 }" ^' Y0 b6 X/ O- w2 J
古时候人穷困得很,实际情况就是富家比穷家繁衍快.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0-10-30 10:42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0-11-1 17:33
51# yaozhongdong
' e8 n+ R1 B* c4 {从开基祖算起是最可靠了、2 s, [. z5 t8 p* l9 d. s
舜裔几世待姚门“专家”来说吧、

作者: fenzi777    时间: 2010-11-2 11:46
姚中东宗亲的观点是有理有据 ,关于自己究竟是第几代应该从谱系上寻找。按朝代分指数谱系不全的时候的补充手段。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0-11-2 19:29
姚中东宗亲的观点是有理有据 ,关于自己究竟是第几代应该从谱系上寻找。按朝代分指数谱系不全的时候的补充手段。
. K! @! R" C6 X! t7 p* j$ dfenzi777 发表于 2010-11-2 11:46
+ f0 @6 ], h; V1 z
“关于自己究竟是第几代应该从谱系上寻找”& d% T7 _8 E% S6 u$ p: s! T; `
是能寻到、但那现实吗?
5 M5 M8 [% X' s1 Q# K; Q  g' q2 C' p谱上记的现在还有124代活着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0-11-27 23:04
姚斌宗亲到底想说什么?难道大家都没道理?祖辈人修谱虽然不是太准确,但也不是他们的错,是受当时的科学条件[所限制,但也为咱们姚氏统一世系提供了参考。真要是求全责备的话,请问舜帝的准确年龄是多少?他是一个实 ...
% ~1 E- r& M7 M% w$ [3 c+ _$ `) Q姚绍明 发表于 2010-10-26 01:19
# f8 j6 H8 D& _; ]
神雕侠侣是金庸编出来的武侠小说。这能拿来说事?笑话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0-12-2 15:44
我设想,如果各地宗亲(有族谱的)能把分支岀去的前辈宗亲写出名字,地方写出来,或者当地祖先是由哪里迁入(名字。地方),由各地宗亲对照,可能对了解我们姚姓的情况有点帮助吧。不过这是我个人不成熟的想法,谨供宗亲参考。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1-6-12 12:22
本帖最后由 卧龙姚建中 于 2011-6-12 12:24 编辑 ' |1 {; J9 _5 U/ A( j- s7 W, D: b

3 b6 d4 z7 W2 @1 t8 ]) K7 u一楼最上边的黑色文字,倒数第6、第8、第9行中,“姚”名字被敲成了“姚”了。请阿斌修改一下。
作者: 山东姚姓    时间: 2011-6-17 16:31
本帖最后由 姚寒松 于 2011-6-17 22:11 编辑 ! a; S  L$ H( i0 y$ _# b

1 S2 y5 W' h( B楼主到底想说什么,是探讨还是批斗。5 ?+ s# p: c9 n+ t% A

. |- I* Y7 W1 T9 k家谱是前辈人历尽心血所修难道说没有意义吗? 8 `- c% H5 c0 V% z
看家谱的世系要看长门,长门与末门在一百年内相差几代不足为奇,何况千年哪。
5 N8 H* b8 [; g家谱的世系是前人所修我个人认为前人也不是凭空捏造的,在没有好的解决方法就不要乱推测。# R/ N# J( o+ p( n4 `9 M
全国未统一族谱的情况下,各支系应顺从各支系族谱,对族谱任何人不可否认,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利否认其它支系。
( p% x  D* T0 |3 [世系是一代一代的传下来的没有什么争执的,对与多少世是前辈人呕心沥血所修在没有任何根据不要妄加评论。
作者: 姚寒松    时间: 2011-6-17 22:11
回复 61# 山东姚姓
. ?5 K; m$ x8 c3 [* t& V' Z+ f9 U# h/ @* ~; z8 h# w* A

( ?$ P! E  m9 w9 H0 {3 S2 {: Z" [2 m1 Z    本来该“回复”) y- I% Z/ A2 Z+ b5 @3 X
错点了“编辑”, w4 V  q1 b' P# [' M9 |6 x
其实;在过去(即解放前吧)同一个父亲的儿子也有相差二三十岁的,还拿富裕人家说事吧。5 k5 q; e9 s" q: L8 p
大房生的孩子与末房生的孩子就有可能相差二三十岁,也就是说,大儿子有孩子子了,小儿子还在吃奶。这不,错开了一辈,
+ }2 H: A9 m0 n5 D0 x+ L, \如果大儿子的儿子与小儿子同岁的话,(这样的情况在我七五年下乡时农村也存在)在孩子们的后代中就产生的“辈差”
  h  s, D$ \6 n! k1 a所以说;几千年过来 ,同岁不同辈的现象并不足以为奇
作者: 山东姚姓    时间: 2011-6-23 13:21
宗亲的看法是对的。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2-9-7 12:30
滇人姚  * w* I4 ~2 t% S9 e! r- f0 o
所以只能是从开基祖或始迁祖开始算第几代才是可信的/ k9 z5 p* g9 ]
闽南姚斌 发表于 2010-10-15 13:35

, K) c2 {+ H6 q# U
# G+ t: S- n# t5 U& S0 U; ~
/ ?* }' }/ u& H7 j# l    我们也只能从开基祖和始迁祖计算.但始迁祖究竟是他的始迁组第几代.我们现在搞不清楚.
作者: 姚双全    时间: 2012-9-7 12:36
回复 63# 姚小平   X7 d+ W3 ~) O

& K' K3 S1 P5 g* q2 u* Y+ ^! S: j0 p6 }3 w1 c' |) ^
    远古的世系,在能力范围搞不清楚实属正常。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2-9-7 12:55
写得很实在,平民百姓总不会比帝王的寿命长到哪里去吧,帝王硬是一代接一代传下来的,并且有可靠记载,3726 ...' o3 m* Q- E1 J, y
姚道信 发表于 2010-10-16 13:46
3 i1 U* k( s  y6 z

, ]+ T$ g- h6 h
7 w: A- V5 e3 M1 K    按25年一代推算.起码有180代多.
作者: 姚双全    时间: 2012-9-7 12:58
回复 65# 姚小平 ; D: w% {8 v2 t& M+ e3 R% H
# o1 x# s' v2 Z3 B) D

  p$ E( `  {+ ?" B0 n    这个不敢断言,只能算一个推论吧!确定世系代数有很多的客观因素,需要对各时代的人文历史有清晰的了解。
作者: 姚寒松    时间: 2012-9-7 13:07
这个话题说不清楚
作者: 姚双全    时间: 2012-9-7 13:16
嗯,是的。
作者: 姚伟彬    时间: 2012-9-7 23:23
回复 65# 姚小平
1 f5 i) i& U/ w1 {- }- x- c, f" N5 Q3 d8 g0 u3 p, @3 o

$ W; D. B( s: u$ d& A) |' y: {    好像快了点!平均30一代!
作者: 辉县姚勇    时间: 2014-2-28 08:58
关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情况。如枢公64岁生炜、燧公47岁生埙,这是客观存在的
作者: 漳州姚历毅    时间: 2014-3-1 00:30
漳州龙海从仲骥公1380到现在634年,现存高辈18世平均每世35岁多。最低辈27世平均23岁,平均每代差12岁。124世差1500岁,那有几世?
作者: 漳州姚历毅    时间: 2014-3-1 00:41
3762-634=3l28,3128÷102=30.6岁跟我们这里的平均岁数,29岁多每代差不多啊。
作者: 姚俭    时间: 2014-3-5 14:25
从网上百度来的资料7 N# P* C* j4 }1 Q9 u; B8 y# o
“舜帝嫡裔67世嫡长孙姚渊[即妫渊]于西汉中期迁居南地吴兴郡至其长孙舜帝嫡裔69世嫡长孙西汉大臣姚平定居吴兴郡,吴兴姚氏即成为舜帝姚重华正统嫡裔血脉繁衍地,今舜帝血脉已繁衍至一百四十几代,”
2 [7 k) Z6 a* `3 N详见网址:http://baike.baidu.com/link?url=4F2-LpmzgHLgXSZTEMWWkXv3aNda4fsgSpQfnBx09sBNbCSWbQXeULfOgtxpHP0ELEgLDjDqMcONPcrPfvFscq5 T0 Y' l4 r$ b" q

  g" C+ v' l8 P" G  x& S按上述资料结合啊斌兄资料所述,; I; b- j) j3 I7 z! C- {6 c4 D
   1、舜帝(公元2317年生)到西汉姚平(姚平为避战乱与保全舜帝血脉永续于公元前23年举家迁隐吴兴郡)共69代,这样算的话大概33岁一代;' b! G9 S; g: j
: L! Z2 s, o8 w7 Y
   2、从姚平到现在约71~80代之间(“今舜帝血脉已繁衍至一百四十几代”),这样算从姚平到现在大概25~28岁一代;
  J* }' M0 f. v
3 i) O/ \/ i( h9 b- F" |- j个人观点:不知网上来的资料可信度有多高,也不知道这些信息是从吴兴武康姚氏族谱中记载还是有历史资料记载?从本支族谱记载来看,从1403至今大概是28岁左右一代。
/ J& s# G' X. B+ `
作者: yao023    时间: 2014-3-28 21:48
顶起、让更多宗亲看到、。7 V$ X3 h( A$ J
/ T4 v. `6 t) j/ X3 ]5 g$ M( d6 r

作者: 姚渚汀    时间: 2014-3-29 11:15
好,哈哈哈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14-3-29 18:06
按照帝位更迭来推算世系,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用在普通老百姓的家族世系上并不适合。因为古代皇帝很多在即位及大婚前前就已经生子,而普通百姓很难。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4-5-27 09:31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4-5-28 20:18 编辑
2 O" ]/ d7 f: a8 i' K
漳州姚历毅 发表于 2014-3-1 00:30$ {$ t% L! |2 i1 S1 ~7 O# p5 z
漳州龙海从仲骥公1380到现在634年,现存高辈18世平均每世35岁多。最低辈27世平均23岁,平均每代差12岁。124 ...
+ n2 J6 Q" W# z7 a- ?
0 R8 E" b, z; S, [, k' _7 }) Y( G
     漳州龙海锦田姚氏,以谁为一世?天明公?朝珪公?仲骥公?你是几世?  N2 o; L; Q) i

0 B8 C" c% p$ C- k: }, M     你,你爸或锦田姚氏有莆田姚天赐新编族谱(即那天我在东姚用的那本)吗?
0 x7 E9 p* \8 j+ I' s
作者: 漳州姚历毅    时间: 2014-5-28 19:34
pszyyao 发表于 2014-5-27 09:31
5 M4 g8 d" X4 K8 ~' O漳州龙海锦田姚氏,以谁为一世的族谱祖?天明公?朝珪公?仲骥公?你是几世?; B7 x$ K- L7 |9 m, \
/ D) H' c& G8 x7 R( [
     你,你爸或锦 ...

$ M/ F$ O1 {: }* g' t2 G# P以仲骥公为一世,我二十二世,我族没姚天赐的族谱。
9 ~" G" W* `8 p) |: J% k$ d7 L$ r, F- W+ }
5 R7 l7 K2 L9 z  ~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4-5-28 20:38
漳州姚历毅 发表于 2014-5-28 19:34
) G5 F, i" P( o3 ?1 ^0 O以仲骥公为一世,我二十二世,我族没姚天赐的族谱。

3 T  G3 [) T* q, b( z- C5 e       舜系102世朝珪,107世仲翼/仲廉/仲节,你是128世(锦田二十二世) 。——对吗?
5 _) V/ ?$ f6 e: M4 G5 n5 v" L4 I       潮阳姚始祖姚孚公,舜系106世。你相当潮阳姚二十三世,辈分比较高。
5 D1 b( T) T6 B. x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5-28 21:15
pszyyao 发表于 2014-5-28 20:38( c# f, K$ O2 N: e* y0 F  B4 X
舜系102世朝珪,107世仲翼/仲廉/仲节,你是128世(锦田二十二世) 。——对吗?. g8 L1 @0 P/ y. Q: ?3 M3 ?
       潮阳姚始 ...
/ o3 x3 t: [) \8 ]2 ]6 G
那就跟我同辈,哈哈哈; o2 M" B0 N  R+ y$ l

作者: 漳州姚历毅    时间: 2014-6-6 22:45
pszyyao 发表于 2014-5-28 20:38
/ u+ N% `) Z0 l+ l+ ]5 _舜系102世朝珪,107世仲翼/仲廉/仲节,你是128世(锦田二十二世) 。——对吗?
* U5 O5 |) o3 s; U1 K3 U       潮阳姚始 ...

0 |6 w4 f  |9 E/ `- ^) W0 |! E/ _嗯,我舜系128世辈分在我这里不高,还有124世的,现在只剩一个。
: A' d, |8 `; k& M5 A3 q5 [# O$ q7 s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5-5-4 19:04
舜系102世朝珍公(南安八都山洋坪开基祖),我是128世 ,朝珍公廿七世孙。
5 X7 U3 _; P& R
作者: 河南姚树江    时间: 2015-5-4 22:14
闽南姚斌 发表于 2015-5-4 19:04- G' a2 D0 L5 {; G6 g& Y
舜系102世朝珍公(南安八都山洋坪开基祖),我是128世 ,朝珍公廿七世孙。
/ d2 n, Z+ a4 B- r5 R% B% p2 v
小伙子,这些日子辛苦了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5-5-4 22:17
河南姚树江 发表于 2015-5-4 22:14
. o3 o2 x3 Y9 E9 S" m6 G4 p$ [6 {& A; {小伙子,这些日子辛苦了

" l* x/ N8 _5 ^3 j老二哥,你不介绍一下你的舜系吗?
  k6 w2 P. G/ v- O4 L+ y" f0 B
作者: 403875998    时间: 2015-5-5 08:00
    顶顶!!!!!!!!!
作者: yqllz    时间: 2015-5-5 09:50
403875998 发表于 2015-5-5 08:00
  y- F$ {6 b  e顶顶!!!!!!!!!

$ h9 Q2 F) W) X: {* {在我们钱仓村字辈最小的是:舜系一百三十世,舜帝一百二十九世孙。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5-5-8 18:03
yqllz 发表于 2015-5-5 09:50
, |; _$ n; C+ T: M" z1 ^4 f在我们钱仓村字辈最小的是:舜系一百三十世,舜帝一百二十九世孙。

+ X& |: w3 A+ n. Q/ W' f天明公仲房派都一百五十多世了& g' ^! I, [7 e. l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23-1-14 09:05
闽南姚斌 发表于 2015-5-8 18:03$ k" X+ J: E" G6 M, w, j
天明公仲房派都一百五十多世了
( k* Q" b; m8 A' R) z
又是谁将闽南姚斌的帖顶出来的?站长?, U( N% V' v& B4 V6 ]5 N

作者: 姚文才    时间: 2024-3-27 15:55
求广西玉林市蒲塘姚字鉴定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