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盛世藏谱 传家之宝——家谱收藏与研究之浅见(柳哲)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15-8-27 14:18
标题: 盛世藏谱 传家之宝——家谱收藏与研究之浅见(柳哲)
春节之际,游子返乡过年,总是不忘看家谱、学家训、上祖坟、拜祖宗。寻根问祖,渐成时尚。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家谱的命运,却是跌宕起伏,家谱收藏也随之冷冷热热。解放后,中国家谱开始受到冷遇。特别在破“四旧”时期,惨遭浩劫。传藏数千年的家谱,往往被毁之一炬,抑或运至纸厂,化为纸浆,无不令人痛心疾首!
; @/ I# z$ W' ]& l) \' S3 g% j家谱溯源 传家之宝
P# X* q- G# w+ B' _- O7 P) [ 宋代大儒朱熹曾为家谱题词“家宝”,足见其对家谱的重视。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等,是同宗共族的血缘家族,用来记载本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对历史沿革、世系繁衍、居住迁徙、人口流动、族产名绩、科举仕宦、传记艺文、婚丧祀典、族规家法等等,都有详尽的记载。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据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I/ x6 V2 Y: r! P2 Q1 r
& E" o1 p7 t! h 家谱的编修体例以欧阳修、苏洵所创欧苏体例最为家喻户晓。元代著名学者柳贯就曾说过:“大抵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郡邑之有志也。史不修,则国之治乱兴亡,不可得而见,志不纂,则郡、邑之政治得失,人才出处不可得而见,然郡、邑之与国、家一理也。”(《柳贯诗文集》)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也曾说过:“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说明家谱的重要性。
, ?- L* ^. r/ b N. _8 I' v' o; ~3 V# q3 g; J) r( {) C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
9 f" t8 b& p9 ]1 x: q9 r; _1 B6 i8 A7 \) ]. ] E" ~! G! Y/ r, y7 z
古代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史学家,在其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等著作中,参考引用了不少谱牒的珍贵材料,才使史书更加完备与准确。' ~# d5 ~" m5 F
; M, w( q0 c# g9 L7 [ 玉牒,即皇帝家族的家谱。宋代皇室家谱《仙源类谱》,可谓弥足珍贵。该谱记录了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和魏王(赵廷美)之下六世以后的皇亲世系,是今天能够见到的最早玉牒。这部玉牒成谱年代约为南宋初年,虽然仅存残谱一页,但由于存世宋代玉牒极少而弥足珍贵。此皇室家谱目前只有两件,分别藏于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相比之下,清代玉牒记载的内容较为翔实、装帧华丽。现存的千余册清代玉牒,是我国惟一保存完整、幸存至今的皇族家谱。% r4 H9 G. `- r* j3 P) h
6 E2 _2 |, n. ~& C+ A
中国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都很有意义。古代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等,都是很好的德育教材。& n) o1 S: P( J: E' e1 h
& \! ? E; E: |
古代学问大家,无不深谙谱牒之学。唐宋时期,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他们既是文学大家,也是谱学大师!韩愈与柳宗元,推崇家学、家谱与家训,自不待言!“三苏”与欧阳修,创立“苏式”与“欧式”的修谱范式,影响更是深远。家族编修家谱,制定家训,以期更臻完善,往往邀请名贤巨儒,宦游旧交,作序写传,参与考订。元明时期的“江南第一家”郑氏家族,九世同居,号为“江南首族”,治家典范!历代帝皇推崇备至,褒奖不断!除了族长敬业持家外,大儒柳贯、吴莱、宋濂等的积极参与鼎力支持,可谓功不可没!
$ q8 ^4 k: ]+ }! z' E9 n/ a
% F# h& ^% Z, }+ @+ U9 |5 U' S' T4 J盛世修谱 家族典范
B f" V: G; W9 v- f% O
2009年9月,《孔子世家谱》续修出版,这对百家姓重修全国性的“大族谱”树立了典范,一股华人寻根与家谱收藏的热潮,正在全球范围内悄然升温。" R" W: s! A! b/ A# D
( Y9 i6 r7 R4 A9 l
2009年9月24日,海内外的孔子后裔,齐聚山东曲阜孔庙,举行了隆重的家祭活动。《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会长孔德墉先生,与当地的政府官员,在孔庙大成殿前,共同为新版的《孔子世家谱》举行了“圆谱”颁发仪式。《孔子世家谱》续修工程圆满完成,为儒家学说提供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档案,也对政治学、文献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地方史等各项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同时也为海内外孔氏族人认祖归宗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孔子世家谱》是世界上传承时间最长、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中国家谱之一。2005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长家谱”。《孔子世家谱》详细记载了孔氏家族2500多年的发展历史,它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千年家族的缩影。这个命运跌宕起伏的家族,其两千多年的变迁史,如今都浓缩在80册共2000多万字的家谱中。$ L! S+ G" {+ M1 u& H
% h5 B- }2 M! T, o
《孔子世家谱》的续修出版,是我国政府重视家谱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近年“家谱重修热”背景下的一项重要成果。1 P% y" S, n0 V6 K! R
% c, K. i- T) R/ x3 Q
在《孔子世家谱》率先出版后,目前基本编修完成或正在续修的全国性家谱的家族,就有孔氏、李氏、王氏、黄氏、陈氏、颜氏、邱氏、舒氏、方氏、柳氏等五六十个姓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全国通谱,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版面世。3 b1 r3 G6 s- K% k1 `. o
4 Z$ m& P0 D7 `3 h2 d“寻根问柳” 收藏家谱
: n/ I1 Q+ ^, ^/ u+ L 我是一名“寻根迷”,痴迷家谱的收藏与研究,已20余年。目前我收藏的柳氏家谱就有百余种,至于其他姓氏的家谱更是不计其数。我从自己的一家之谱,渐渐迷恋上了家谱文化和家谱收藏。
. V7 A. ^6 p/ p5 {0 y6 h8 w$ \) _+ v. Q3 m' Z+ N0 M) @5 t: Y( r
1989年,我在自己的村里,发现了一套17卷的《蜀山柳氏宗谱》,让我领略了博大精深的家族文化。我第一次知道了自己竟然是“和圣”柳下惠的后裔,还是元代著名学者柳贯的21世孙。
+ C( D2 |/ }5 Z+ r' W8 |: u( l% s+ U7 m' Z
1992年12月2日,我参与组织了柳贯逝世650周年纪念会。后来,还先后重修了柳贯墓,建立了柳贯纪念馆,整理出版了《柳贯诗文集》,《蜀山柳氏宗谱》也在族人的努力下,修订后重新出版。; m7 S1 ]! E- g5 x1 ], o9 f# s2 d w5 {
! G' o& ~6 c8 r/ }- c5 i
1996年3月14日,为了研究家谱文化,我自费来到北大中文系进修。1996年6月6日,我在北京发起成立了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
, @: Q$ T7 v9 A, R; a2 @' a# w4 W/ ?* Y5 | t5 J
这些年,我先后参与策划举办了柳下惠诞辰2725周年纪念大会、柳宗元文化节、第四届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柳公权逝世1140周年纪念大会、河南濮阳重修和圣柳下惠墓园、纪念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座谈会等系列活动,还编著出版了《柳氏名门》等书,参与编修了各地柳氏家谱20余种。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编修一部全国性的《华夏柳氏通谱》。为此,我走南闯北,先后搜集了嘉庆21年的《泾川柳氏宗谱》、民国版的《河东柳氏宗谱》、《京江柳氏宗谱》、《展氏族谱》等近百种的柳下惠后裔家谱。1 M4 q& h; G& T9 O
2 g& d. d, [& j, ~* I1 w 炎黄一脉,万姓归宗。为了让家谱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近年,我还在北京创办了中华姓氏大讲堂,推广姓氏文化,受到家谱爱好者的广泛欢迎!愿更多的人,来关心与支持家谱研究与收藏,推动中国家谱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1 ~0 k( T% Y, G" _2 v! l7 ^
4 H% T) {# P8 x' K家谱收藏 日渐升温
; n* k4 E: \ a! f5 Q8 T) ~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家谱的收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呈现出起起伏伏、冷热不一的状态。破“四旧”时期,幸亏一些有识之士,如郑振铎等人,曾经抢救性地购买收藏了大量的废弃旧家谱,使家谱文化得以承传。目前,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山西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等各大图书馆,就收藏了不少中国家谱。据了解,现在国内各大图书馆仍在千方百计购买部分缺藏的家谱,同时也在倡议各家族把新修的家谱赠送给公立图书馆收藏。( ~; c5 K; p7 j9 w
. B8 B! F" O5 N2 h8 C
家谱,是家族私藏的“传家之宝”,一般不会轻易转让。近年来随着家谱收藏热日渐升温,家谱资源明显短缺,价格也随之攀升。
7 V1 e* X+ U2 F3 K
: T9 u0 b8 f! L! x p 在一二十年前,能够认识到家谱的意义和市场价值的人,寥寥无几。只要愿意出钱投资,购买一卷家谱,只需五十、一百元;花上千把元,整套家谱,就可括为囊中之物。
3 A, Z+ m5 j8 w, q E" G! f7 p: ~9 S* k, c: G6 l" L B: o; X O
我认为,收藏名人家谱以及名人编修的家谱,市场增值空间较大。一般而言应根据家谱的版本早晚、品相好坏、存量多寡、内容优次、名家题词有无等因素,来衡量判定其市场价值。最近几年,中国家谱热,风靡全球。国内外不少有识之士,先后发起创办了不少家谱公司、家谱网站与家谱社团,从事家谱文化研究与市场开发。其中中国家谱网(寻根网)、美国某公司创办的家谱网等,皆因各自为政,或水土不服,或管理不善,而自生自灭。如今缺乏一个与泱泱大国相匹配的、全国性的家谱学术平台与综合门户网站。
& q' I( m2 A) X9 `/ `9 W- f+ \/ M7 H n- |8 N
如今,随着寻根热的兴起,家谱收藏正逐渐升温。不少家谱学者和寻根者,开始收藏现代印刷版的家谱和数字光盘家谱,也同样具有收藏、研究与寻根问祖的指导价值。
# ]6 `7 h! g: \8 o$ K9 B: \! g6 Y; t1 s+ T( \
家谱收藏 藏而要用
3 @% [# g6 K4 K# Z 我研究柳氏家谱与姓氏文化,已20余年。在国图与上图,查阅家谱,数以千计。给我研究家谱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历史悠久、谱系完整、版本珍贵、赞序繁多的各个姓氏家谱,可谓是一部家族宝典,令人如入宝藏,乐不思返。; {# M5 d( d+ R5 k$ W2 k
0 X0 W" ], I ?& A, w/ z 我在国图图书馆发现了近代史学大家柳诒徵、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家族的《京江柳氏宗谱》(光绪17年版本),从家谱上得知柳永墓、柳永后裔在江苏镇江的历史事实;还有乾隆年间编修的《虞邑西乡吕氏宗谱》(1册)和清光绪21年编修的《虞邑西乡吕氏宗谱》(10卷),载有吕洞宾家族的完整谱系;我还发现了《余姚大施巷施氏宗谱》(施久义纂修,民国20年奉思堂木活字本),从家谱可知孔子嫡母施耀英,其侄子施之常为孔子弟子,孔子为其嫡舅,而且可知历史上确有西施其人,据该家谱记载,鲁国大夫施策(第10世)的孙子施景“徙居诸暨苎罗,生女西施”。+ p. H* w% n4 c; B" U% y! Z* L: D
* |8 q8 Z5 A$ k) O& ` 我更发现了韩国的《文化柳氏世谱》,在这里多说几句。这部家谱较为详细地记载了韩国柳氏自黄帝姬姓开始,经过姒、王、车姓到柳姓演变过程。这套家谱的发现,可说明中国柳氏与韩国柳氏同为黄帝后裔,同根同源,但却不同派。中国柳氏始于春秋时期的和圣柳下惠,从姬姓至展姓而柳姓,而韩国绝大多数柳氏,则源于大禹,并非柳下惠的后裔!
" Y, V0 O+ D# R% S, a: B
, I$ L! `# d/ H, X( u; }; x 我发现的还有失传的乾隆年间始修的毛泽东《韶山毛氏族谱》(卷三)以及清同治7年编修的《韶山毛氏鉴公房谱》;周作人珍藏的《越城周氏支谱》(清光绪3年,宁寿堂木活字本);我发现的清朝与民国版本的《展氏族谱》。诸如此类的发现,举不胜举。国图与上图等图书馆馆藏家谱,目前被研究、利用,估计百不一见。一是专业人员缺乏,二是家谱秘藏图书馆,加上市场经济,罕有不计得失,甘于坐冷板凳做学问,而从事家谱研究。这需要爱好传统文化的家谱专家与爱好者的继续努力,更需要有关大学院系与国家图书馆与科研机构,与各个姓氏宗亲会进行合作,将家谱收藏到研究利用方面转化,让家谱文化,为我国的社会和谐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竭尽绵薄之力!随着家谱数字化、网络化,家谱从古代秘而不宣,到如今开放性研究与利用,相信一定会掀起家谱编修、收藏与研究的热潮,造福人类,泽被后世!
1 t' A, E, i. S) d) y
8 b3 j" n' p6 g, J4 P8 D& X2 q D 【作者简介】柳哲,文化学者,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姓氏大讲堂创办人。
% d2 r6 {( v) O8 }, g1 S: F
作者: 河南姚树江 时间: 2015-8-27 17:06
了不起了不起
作者: 姚先达 时间: 2015-8-27 21:33
里边的知识还挺复杂的,学习了,感谢尚明站长的热帖!!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8-28 07:37
好帖
3 j e4 h' U) J: {) u! J柳哲说:元代著名学者柳贯就曾说过:“大抵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郡邑之有志也。史不修,则国之治乱兴亡,不可得而见,志不纂,则郡、邑之政治得失,人才出处不可得而见,然郡、邑之与国、家一理也。”(《柳贯诗文集》)
! u$ d; D% t. R" F" u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8-28 07:43
国图与上图等图书馆馆藏家谱,目前被研究、利用,估计百不一见。一是专业人员缺乏,二是家谱秘藏图书馆,加上市场经济,罕有不计得失,甘于坐冷板凳做学问,而从事家谱研究。这需要爱好传统文化的家谱专家与爱好者的继续努力,更需要有关大学院系与国家图书馆与科研机构,与各个姓氏宗亲会进行合作,将家谱收藏到研究利用方面转化,让家谱文化,为我国的社会和谐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竭尽绵薄之力!
/ l8 p- K8 n/ {6 Y5 W( _ ——符合姚网 姚氏和全国的实际情况吗?
( C% |$ w/ b& m3 k( d! S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5-8-29 23:27
( I' S7 p; J" n: u* v8 w
“国图与上图等图书馆馆藏家谱,目前被研究、利用,估计百不一见。”: n3 i1 u: V. D, N
姚姓人口四百多万或五百万,姚网会员四十多万。百有一见吗?千有一见吗?. |; } R3 |3 ~- W) Q0 r" `8 e! f
作者: 姚紫洪 时间: 2015-8-30 11:22
学习分享。
作者: 姚先登 时间: 2015-9-1 22:58
好贴,好文章!值得好好学习!/ [" _. } ], \1 @7 Q5 w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