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族谱的创新与开发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15-8-11 16:12
标题: 族谱的创新与开发
来源:松坡图书馆 湖南邵阳    作者:陈凌霞
[摘 要] 本文以松坡图书馆收藏的最新的几种族谱为例,探讨族谱的社会价值、收藏价值以及创新、开发和利用。

' r; ^; `$ A: C( }" U
[关键词] 档案学 地方文献 谱牒 族谱 家谱 创新 开发利用
+ u8 ^3 o: X  }# s( F% m/ J5 r
中国之史志、谱牒,世界文化之瑰宝也。自周逮清,迄于民国,时间不足三千年,方志之富已逾8500种10万余卷,而谱牒当在百万部以上。其连续之久远、取材之广泛、记录之详尽、卷佚之浩翰,它国无有出其右者。中国号称史籍档案大国,皆源于此。
( \% K: Q/ y1 B% G/ J
中国的族谱、家谱引起世界各国极大的兴趣。仅美国的图书馆、档案馆收藏的中国族谱就超过4千部。此外,英国、日本、法国、俄罗斯、西班牙等国,也是收藏大户。“国外学者、机构对中国家谱搜集不遗余力,研究多有成果。”[1]为什么连外国人都如此看重中国的族谱呢?
' \( B3 s. C8 B$ X
1.族谱的社会价值

# F; X4 _' U! h6 @* e- p
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颁发的[1984]7号文件是这样评价族(家)谱的:“家谱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的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教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发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1]
0 M# K* P( \. b  j5 ]2 E+ A% W1 x# s- |
我省研究族谱的专家邹华享、刘光明等对谱牒的社会价值作了十分恰当的评价,主要有:史料佐证功能、民族凝聚功能、道德教化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学术研究价值。[2][3]他们列举了大量的个案来说明谱牒的巨大社会价值。笔者主要以松坡图书馆收藏的几种文化革命后出版的族谱作为例证来支持上述观点。

! f! H; n- m' H7 @( |6 ^
1.1史料佐证功能

' X$ ~% K- J0 V; @* z2 s
族谱一经出版,就成为史料,而其史料价值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与日俱增。

- B, k: A2 ~& ]( d& a
《刘氏通谱(续修)》卷首92~94页有刘建勋于1948年口述的一篇《胞弟建章从军纪畧》,记述了抗日战争第3年国民党第64团团长刘建章跟随新22师师长邱清泉、副师长廖耀湘的援缅远征军,从瓦拉河奏凯、瓢背塵战、翻越野人山、与盟军史蒂威将军会合、反攻奏捷写到回师湘西直至抗战胜利的全过程。

/ r0 S, t& m( N
《龙氏文化概述·十四、凤公祠》则记述龙氏宗祠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被中共地下党用作革命、抗日、反蒋基地的文物和史实,有“抗日惩奸”、“龙怀珍烈士”、“龙泉小学”三个栏目。
% X) L( A5 [  ~' F* L
日本侵华,奸淫烧杀。光邵阳三个姜姓小村庄,被残杀的就达57人!《邵阳流田姜氏六修族谱·卷末·日冠侵华罪行录》72至77页对此作了详尽的列表记录。铁证如山![6]
  E. I! i& @# e2 S+ G% ~. \$ y0 p
仅举以上三例,族谱史料价值之宝贵,足见一斑。

+ H# e3 x: G! a! W
1.2民族凝聚功能

+ K% m( H; o2 c, p) V
族谱的首要功能,就是理清宗族脉络、团结族人。而一个国家,正就是由这百十个宗族所组成。《邵陵黄氏五修族志·序》[7]说得好:“际此盛世,国将续史。省有省志,县有县志,家族亦当有志――家与国,一体也。族之修志,乃齐家治国之大道,其意深远而重大,更有补于地方志之不足,尤有利于族人教育。使族人尊老爱幼、遵纪守法、敦品励学、奋发向上、为祖争荣、为国争光,功莫大焉;抑且与社会治安不无补益。就计划生育而言,不复亲血婚娶,增强民族素质。敦宗睦族、谨修族谊、加强团结,诚善事也!我国大地,聚族而居。各族和好,促进中华民族之大团结,奋发图强,屹立于东方,使21世纪成为中国人之世纪,岂不美哉!”
无论何种族谱,均以此为最高宗旨。
, m5 n2 P7 c3 A  [. N; x& u
1.3道德教化功能

) W6 w& z% ?+ A# i; Q2 E
围绕上述敦宗睦族之首义,各族谱均在道德教育方面大做文章。在这个问题上,新族谱有过之无不及。文革前的族谱结构一般是:①谱序+②世系班次序列+③世系谱(代·房·嗣·班·夫妇·生卒事畧·子女)+④人物传、赞、寿序+⑤族规+⑥宗堂·族产·坟茔(也有④在③前的)。重点是③世系谱,在篇幅上占百分之九十。近二十年新出的族谱,正如《邵陵黄氏五修族谱·凡例》所言:“根据社会之发展、时代之前进,推陈出新,改谱为志,仍以世系为主体,另增风物、人物、坟茔三志。风物志记述祖先发祥地之山川河流与名胜古迹,以彰伟业而颂宗功;人物志除寿文、传赞、行状及事略外,开列历代英杰,分历史人物简介与今人简介,以示祖德之垂裕后昆;坟茔志记叙祖先坟茔所在及景物,以垂孝思,重祭扫而妥先灵。”[7]一般新族谱的结构则变成了:①谱序+②世系班次序列树+③世系谱(同上)+④人物志(历史人物+今人简介)+寿序·传赞+⑤族规·族训·族戒+⑥族礼·族仪+⑦艺文+⑧风物志+⑨宗堂·坟茔志+⑩修志记录(各谱先后次序不同)。十大板块中,世系谱以外九大板块均与道德教育有关。其篇幅比例虽然各谱不等,但共同的特点是:对道德教育的重视,已经远胜于敦本溯源、详流晰支的宗派世系谱。更有甚者:《龙氏文化概述》完全取消了③世系谱,变成纯粹的宗族道德教育·艺文志,因此连《族谱》的名称也不用了。

. `+ j9 z( @  O# l! Z) q# D" W
新族谱的道德教育内涵几乎可用“八荣八耻”来涵盖:

: O4 N& f. d6 x/ p- \  k
1.3.1以祖先为荣
+ U' V7 r, W: x4 G9 O
所有各谱,均辟有“源流考”、“洪范录”、“衣冠志”、“人物志”、“仕官录”、“名人录”或“传略(传赞、事畧、寿文)”等栏目中的一种或数种,对本种姓的古代、近代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英雄豪杰加以歌颂。《刘氏通谱》有“二十四帝相”,从西汉刘邦一直画到东汉刘协[4]。《李氏房谱》自然要从李渊上溯到西出函谷关的老子(李聃)[8]。《龙氏文化概述》则引经据典,在其“序”和“寻根溯祖”里提出龙姓是中国最早种姓的六大依据。其它种姓亦历史悠久,人才代出。这完全不是什么“托宗造祖”,而是用历史典籍的详尽考证来证明的。而且各种新谱都申明:本谱以始迁祖为源头,以初修谱及各续修谱为蓝本。《刘氏通谱》以吉祥公(于宋神宗七年即1084年自江西吉安迁邵陵)为始祖。[4]《李氏房谱》则云:“吾鼻祖仲荣、仲明、仲清三兄弟于明永乐时(1403年)随父由吴来楚,定居邵东泉塘,已有五百余年……今已将及数万之众。”[8]《龙氏文化概述》则云:“自虞迄汉两千余年龙氏谱牒为秦火所断,谱系不详。自东汉龙伯高起始有谱牒可查……于是天下龙姓,不论是汉族、苗族、土家族、彝族、僮族、回族……均奉龙伯高为始祖。”[5]各族谱均收录了始祖以下各朝各代的名人贤士,以励后人。《刘氏通谱》中有这样一段话:“党和政府常教育人民要热爱祖国。祖和国是紧密连在一起的:爱国必先爱祖,爱祖才能热爱族亲、热爱故乡,从而热爱国家。谁若不认祖先、不爱宗族,还能成为真正的爱国者吗?”[4]诚哉斯言!
$ m3 N  h3 c( J) i
1.3.2以服务人民为荣

" m) o$ Z9 Z* H5 D, O5 b
《李氏房谱·例言》[8]提出:“为突出氏族文化素质,文化程度从高中起填写。从事地方工作者从乡长起,从事部队工作者连长起填写爵衔。”(P.88)《刘氏通谱》载有《武冈市市长刘志刚事畧》[4],其《现代名人录》收录副科级以上干部、大专以上毕业生665人(含台湾十余人)。《龙氏文化概述》打破世系,仅列邵东龙公桥“人物阵容”[5],学历大专以上、职务副科级以上487人,其中特列了广西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龙川、邵阳地下党负责人龙仲等等。《姜氏族谱·人才录》则列举了邵阳姜姓中专以上、副科级以上近400人。其它族谱都大多开辟有“今人简介”、“当代名人录”、“人才录”之类的栏目,褒奖服务祖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当代孺子牛,将他们作为榜样来激励后辈。

0 L% l! e/ \; q2 }  b
1.3.3以崇尚科学为荣
* d( a2 A- S- A- T& _8 e
《刘氏通谱》内有《明珠璀璨――记生物博士大学教授刘树生优秀事迹》[4](P.133~135)。邵东龙公桥则出了个龙学著博士(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员、美国科学院院士)[5](P.114)。姜逸樵博士,是享誉全球的《One World 天下一家》一书的作者(邵阳市还有一个“天下一家”学术研究学会哩)[6]。仅举三例。其他或在国内、或出国留学;获取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评上副高、正高职称;获取国家级、世界级科研成果;出版著作、发表论文的科学家、文学艺术家,各族谱“人才录”中比比皆是,宗族引以为荣。

- J7 f$ t$ B* l" @- C: r# W
1.3.4族规族训是道德教育的良方
% L9 a0 ]9 D( g" _$ C9 |. Y$ I
举例说:《刘氏通谱》有“族规十戒”(P.147)、“族训”(PP.176~180)、“处世箴言(P.79)”、“四个必遵·六条义务”(P.148)[4]。《李氏房谱》列“祖遗规训十条”(PP.39~43)[8]:“敦行孝顺;友爱兄弟;尊敬长上;教训子侄;厚重宗族;和睦乡邻;遇事忍耐;严禁赌博;自图生业;居家勤俭”;前七条就是以团结互助为荣。《龙氏文化概述·规训篇》有“孝弟宜敦;宗族宜睦;乡邻贵和;名分宜正;祀典宜修;丧葬贵慎;溺婴宜戒;闺门宜肃;廉耻宜尚;邪行宜禁;左道务绝;耕织宜力;职业宜勤;教学宜躬;节俭宜崇。”[5](PP.225~229)。后几条提倡以劳动为荣、以勤俭节约为荣、以诚实忠信礼仪为荣。不但收有历届族谱的族规族训,刊发“程子(程灏、程颐)四箴”和“朱子(朱熹)格言”(P.235),宗祖“洪范”、“懿言善行”、“名家赠言”(PP.65~82),还转载了今日“国家法规摘要”[8](PP.44~46)、“文明公德八则”(PP.47~48)、“敦睦家庭关系”(PP.49~54)。《姜氏六修族谱》还特意褒奖了姜长松等两个省级劳模。[6]
胡锦涛总书记提倡的“八荣八耻”,在新一代族谱中有完整的反映。

0 f! K% R% t  P- R/ P# _0 O. V
1.4文化传承功能
8 x) @$ y1 p! a' A  d# B0 h# \8 F
1.4.1谱序

# f% l: s; a; ~6 O% e, ?
族谱编委或恳请当地的名人骚客、或由本族中笔手将序言写就,咸集本族文化之大成。如《龙氏文化概述》,前有邵东隐人高士葛泽庶、敬广涵之赠序,后有《漫谈中华龙文化(代自序)》[5](PP.1~9)。前者文笔遒迈、芳香绵长;后者洋洋洒洒八千余字,写尽龙氏文化的源远流长、龙的传人之英雄豪迈,读来令人迴肠荡气。而各族的旧谱序,许多出自进士、状元之手。文品之高,不得不令今人刮目相看。

' K6 [* E; ?$ H. c" I" j9 V
1.4.2诗词歌赋联

; A6 R. E0 d8 w/ v
《刘氏通谱》收有本家诗词三十余首(PP.149~155),对联16幅(PP.299~300)[4]。《龙氏文化概述》辑龙家祠堂旧对联48幅(PP.151~156),新联8幅(PP.209~210),龙公桥祖先旧诗七十余首,今人格律诗词85首(PP.191~211),赋1[5]。尤其值得一书的是:大约是1942年,龙公桥老塾师龙年邻九十大寿,湖南宿儒李鹗秋、周南、龙作言等16人联合发起向全国诗人征诗,获全国各地诗人117人(其中本族15人)贺诗215首。其规模之空前、佳作之丰盛,传为诗坛一大盛况佳话[5](PP.157~191),使族谱熠熠生辉。

- g3 N6 y3 I. e8 ~8 T  _+ d% n. x
1.4.3散文

' ]7 Q! u' ^. o
族谱中的人物志、传、赞、寿序、碑铭,风物志、祝、颂、文、考,大多是带有韵律的散文,文字功底相当深厚。如《黄氏五修族志》之“风物志”,录有黄希凡先生的《双江秋月,六岭春风》、《钟灵毓秀,支繁派衍》两篇游记。[7]前者写尽邵阳市八景,后者描绘邵东朱紫山景物;读来令人神往。《龙氏文化概述·名胜篇》还有敬文涵所赠《序》言:“散文《人格美》、《潇洒美》,也给该著大为增色;它们既是文学佳品,亦系薰陶后辈品德之美文。”[5]此外,《刘氏通谱》中的《大洲村今昔》[4](PP.159~161),《黄氏谱》中的“邵阳县九公桥今昔概述”、“邵东县两市塘、和尚桥今昔概况”……等等,描述了各宗族聚居地翻天覆地的变化。
. {0 U2 O! F$ ~1 f9 H% m6 R
1.4.4书法作品及历史文物
) r" |) E  Q& g9 F
《刘氏通谱》最后24页,是《序》的草书,不知何人所写。[4]笔走龙蛇,乃书法之上品也。《龙氏文化概述》最后36页都是龙氏先人的书法精品,玲珑满目。尤其使人惊羡的是龙氏敦厚堂由王羲之书赠的匾额“孝弟忠信”、“礼义廉节”八个大字,堪称古今书法之极品。此外,唐柳宗元、北宋欧阳修、苏东坡、李刚、南宋文天祥、明解缙等的题诗,均是无价之宝。[5](PP.74~82),使龙氏族谱异彩纷呈。
' |5 O% f$ Q. j  |! _/ r
1.4.5民俗文化

8 w( Y2 k" J( ^* v
民间喜礼、冠礼、婚礼、寿礼、葬礼、祭礼之应用文、仪式、陈设、服饰、锣鼓……均有一定格式和规矩。各族谱均详载这些礼节习俗、风土人情的细节;细到每一种仪式每个人所处的位置、方向,叩一个头要到什么角度。这就是民俗文化。
* y4 h% U9 P5 t4 a
1.5学术研究价值
* P! i3 g& S) M" L, q
族谱在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教制度、环境科学、旅游地理、文学艺术等许多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对政府来说,它们也是社区管理很好的信息来源。举例说:《刘氏通谱》有《刘氏历代世系源流总表》、《各房人口居址统计表》[4](PP.203~242)。《龙氏文化概述》言:“登录在邵东五修谱上的总人口万余人。本次登录的师、军级干部7人,处级、留学、大学生四百余人。”[5](P.12)《姜氏族谱·人口统计》载:“三大房人口总计15832人,其中男9580(占60.51%),女6251(占39.49%)。”[6]移居美国15人(留美学生12人)、留学日本1人。更详列国内姜姓大学生若干人。那么,各地、各种(姓)人口文化素质之各种数据就不难析出了。
5 n' ^, C2 g2 ?% m' s2 F
《龙氏文化概述·史实篇》从第1页至40页用近4万字研究龙氏宗族源流,湘西、江西、四川龙姓族人之间迁徙的关系,汉、僮、侗、彝、苗民族的地域分布,还有各代龙姓族谱在全国各地图书馆的收藏情况。这些材料对各地的档案史、地方史、民族分布和迁徙史研究都是宝贵的参考资料。
. k+ X  E) ?! @, l' R, r& P4 p
综上所述:文化革命以后出版的族谱,仅从松坡图书馆收藏的数种来分析(另有禹氏、陈氏宗谱,因收藏不全而未予研究),都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 H+ \/ |8 P% k7 K! A3 \2 z
但现在有一批学者、档案工作者及政府官员有这样一种共识:地方志无论解放前或解放后,文革前或文革后,都是有价值的,都要抢救、保存、继续大力编纂和开发。至于谱牒,解放前的很宝贵,(文革前几乎是空白)文革后的则已基本上失去上述各种功能,新修族(家)谱不再必要。而且,宗法若有,是对政府权力、工作的消极因素;若无,则修谱何用?其次,世道变迁,宗法约束力、训导作用已失,敬宗收族的凝聚力已失,外地、国外游子已不感兴趣。再者,家谱的生产者为一己私利炒作族谱,搞平均摊派,中饱私囊,族人反感。第四,编造世系,托宗造祖,制假传讹。
- m/ T8 B, v3 C& `/ }" p* U5 l& }5 f
的确,文革后政策放宽了,各地、各种姓掀起一股修谱热潮,鱼龙混杂,上述问题大量存在。政府则采取一种不提倡、不制止的宽容态度。

( ?1 a! E% |; E
不过笔者难以理解的是:3千年“文化瑰宝”,就此断代?时间截止线划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
6 ~; u' d5 e% r2 p0 A
据笔者所知:各地政府已下大力修好了地方志。这只说明:方志、谱牒的社会价值及文史意义仍然璀璨。只不过谱牒的编修因政府无力控制而处于无政府状态,才出了问题。即便如此,也并非所有的新修谱牒都是要不得的。笔者此前所做分析已能回答上述质疑。而且各姓族谱本身就对“托宗造祖、制假传讹”的第四条指摘作出了回答:原则一,以至今尚存的最早族谱所记录最早迁入本地的先人为一世祖;原则二,凡无据可考者存疑,与史实不符或前后矛盾者删去。夫复何言!

3 R7 A, t2 T7 \8 ^4 f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15-8-11 16:13
2、族谱创新之路
2.1编制原则的创新

% N7 m: G! I/ g% Q) ~
《刘氏通谱·纪要》言:“应该看到老谱从形式到内容都是陈旧落后的,不改革就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为此我们对老谱进行了大胆的革新。诸如改繁体字为简化字;改文言文为白话语体;改无标点为有标点;改皮纸为机制纸;改旧礼制为新应用文;改旧族训为新族训;甚至连印刷的版式、字体、装订的样式都做了改革(《刘谱》是直排16开精装本――笔者注)。可说是名称依旧,面貌一新。”[4](P.75)

6 y7 b6 o( X9 y% p
《龙氏文化概述》则更进一步:改直排为横排精装;书法部份为照相版本。

1 g! K2 W) h- E9 P- F
2.2简评家谱《龙氏文化概述》
9 B6 M; g. H: E9 V$ _* K
龙姓,正如中央电视台百家姓栏目播放的那样,是中国最古老的种姓之一,可追溯到远古时期之伏羲氏。因秦火失籍,全国龙姓皆奉东汉龙伯高为始祖,散布于苗、回、彝、侗、僮等少数民族,也有许多支已有近两千年汉化的历史。
4 _9 f" }7 [2 q
湖南邵东县龙公桥龙姓族人,珍藏有道光元年龙氏三修族谱、民国23年四修族谱。八十年代末挨户摊派五修族谱,质量差且老套,村民意见很大,没人愿意要。2000年,由龙海岑为主编,几位老教师为副编,发起重修族谱。指导思想有五:
- |0 S9 ]6 C- c  M
⑴ 考证、收录龙氏历史文化遗产,辑录现代龙氏文化作品;与文化无关者不收;无典可藉者不录;
⑵ 辑录邵东现代龙氏族人,学历在大专以上或行政职务在副科级以上;余皆不录;
⑶ 自愿捐资,不搞摊派;不捐资者同样上书;捐资50元以上者即获赠书一册;
⑷ 务获正规出版准印证,印刷、装帧务求精美。
⑸ 编委成员不开工资、食宿自理,义务服务;出差只报销定点距离车费和定点最低宿费,旅游自理;捐资及售书费(每册100元)剩余全部移交龙氏宗族管理委员会。
9 t/ w8 x: x1 E2 J# B
此书于2001年12月出版,印1000册。人们发现它极富档案、文史价值,于是除赠书外皆被抢购一空。现在,中央、省、市档案馆、图书馆及知名大学图书馆都获赠有这种龙氏新族谱。

4 y! K! H1 x9 w( t. T. s1 I1 Q
它不落旧套,取名《龙氏文化概述》。它用大量的史籍考证、概述了龙氏历史文化从伏羲氏以来几千年的发展史,族系树明白清晰。排列了老谱中的历代文人及其懿言善行,还有名人赞序。其中有蔡邕作的序;王羲之所书龙氏敦厚堂殿匾;柳公权、苏东坡、欧阳修、程颐、程灏、文天祥、解缙、杨诚斋等名家赠言;均弥足珍贵。辑录了龙公桥谱中及现代族人的书法、诗词联赋,描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及人文景观;保留了旧谱中的规训篇、礼仪篇。即便是五修谱,也保留了合理的成份,如《新订家训》,其中第二条规定父母必须尽抚养子女资送深造的义务;第三条遵守五讲四美;第四条要谋正当职业;第五条务农者要按时完成征购任务;第七条遵守国法,执行计划生育……
3 ^3 @4 Y2 [; D7 P# y) j
珍贵的史料,浓厚的文化氛围,就是此书受欢迎的原因。紧扣文化这个主题,就是一大创举!

3 c) ]7 ~7 \: L$ A$ H+ k; J. ]
当然,它也有不足之处:由于匆促,族人的资料收集得不够详细;校对不仔细,错舛不少。此外,由于未对各地龙姓族人的人口状况(人数、性别、年龄、文化、职业……)进行全面准确统计,使得该书的社会价值大打折扣。
7 T! r+ {; Y5 ~' K; S- K  Q, [
2.3政府应积极介入

" L* a$ K& @* x1 h4 ^6 C' B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即使是文革后新修的家(族)谱,也不是所有的都丧失了五大社会价值(功能),不能一概否定之。而且民间修谱的巨大热情也并不会因为专家学者、政府人士的反感而少敛。夏禹治洪,因势利导。对谱牒的治理也只有疏导一途。关键在于政府的主动积极介入、指导和监督。因为修谱实际上就是档案编纂的过程,对编纂人员素质要求很高,专业性也很强。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焉能不坏?
! h7 k4 c5 _! x2 e$ K: |& l
政府介入,不是要政府出钱。而是要求基层政府过问此事:一个族要修族谱,必须向乡镇政府申报。申报材料包括编委成员、集资方案、财务制度、编纂计划。基层政府机构负责审监编委成员的群众拥戴程度及财务运作。县(市)档案局负责审理编委的文化程度及编纂计划。经县(市)文化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开始编纂工作。编纂过程中,档案局应予以指导、培训、帮助。编纂的结果应由档案局最后审阅,提出审查结论,报县(市)文化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获得准印证。基层政府的会计负责对编委的财务进行审计,张榜公布。正式准印的谱牒,国家予以收录。各地方政府档案局应定期邀请专家对本地谱牒进行评审,表彰优秀谱牒。对文革以前的族谱要大力征集;对文革后的族谱亦应大力征集、清理、甄别,好的予以收录、公告。各地档案局应为龙头,切实负起责来。这样,就可杜绝各种弊端,将我国的谱牒编纂工作纳入科学、有序的轨道。

8 B5 z2 B' j0 z
2.4谱牒编纂的现代化

$ U, h$ }' B( f* h2 z
除《龙氏文化概述》是用计算机打印编排出版外,其它族谱均为老式排版印刷。它们都离现代化还有很大的距离。
1 ^9 W5 u/ S! @9 P# a4 t% W1 M
据湖南省电视台龙佑云先生介绍:龙氏除各地陆续出版分谱,还统一编辑出版一种族史研究刊物――《龙氏通讯》;第二期由四川龙建国主编,第三期轮到湖南主办。他说即将出版的第三期将提出以下五条建议:

2 M9 e5 d3 k- w3 W
⑴ 建立龙氏科研基金会。一则用于编辑出版龙氏全国通谱,并对全国龙氏族谱实行统一的计算机数据管理;二来用作科学研究基金;三来用于奖励龙氏优秀学生、资助贫困生、举办出国留学外语强化培训班。

9 W' ^4 M$ v5 o* n: l8 V
⑵ 统一组织龙姓学者检索与收集全国有关龙氏种姓的历史文献、人物传记、文艺作品、科技著作和图片。设计出族谱计算机软件和网页,建立龙氏族谱网站,向全世界开放。

- ^* V! R& W4 V8 j0 M
⑶ 征集龙氏族贤及近亲中的生物基因工程专家,对龙氏各种族或个人进行基因调查研究,建立龙氏各种族DNA基因档案库。
# j5 A" n$ z8 [, a+ f% Y
⑷ 记录龙姓各族的民族语言、方言,研究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和演化规律。
  }, ]/ u. ]8 g$ v* m/ a
⑸ 统一组织对龙氏宗族历史、文化、语言进行研究的所有成果出版、发表、上网。
( g  ]6 Q7 [- g7 l0 f+ P$ A1 F# Z
如果各宗族都仿此进行创新,谱牒现代化、数字化的时代就会到来。中国作为世界史籍档案大国,将有一次全新的质的飞跃。
; I  B- J+ v1 P1 O# x
3.族谱的开发与利用

1 l! ~! J( q  F) B
族谱五大社会功能使之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笔者已在上文1.5作了说明。那么,它们具不具有其它开发价值呢?回答是肯定的。

1 r& ?& _1 T2 j: H; J
举例说:由于战争和政治动乱,许多有价值的历史资料、诗词、散文等等都散落在民间,为国史、方志所遗忘,却进入了各宗族的谱牒。若要编辑出版清以来中国诗词大全、散文大会、游记大全,不问谱牒,能行吗?
& |9 K+ o0 B" {5 I3 K, b
又比方说,美国《新闻周刊》的一篇文章提出:“越来越多的个人、家庭和科学家们正在利用基因检测的方法来揭示一些我们自己尚不清楚的事情:我们的祖先、故土、迁徙的起点和路线,甚至我们患某种遗传疾病的可能性……”[9]英国《泰晤士报》5月30日也报道:“牛津祖先基因检测公司开展基因检测业务,帮助人们寻宗认祖……任何有兴趣知道自己是否是成吉思汗(或别的某人)后裔的人,都可花195英镑让牛津祖先基因检测公司对他进行检测。”[10]

/ z- }* H% I3 k$ b( Y" ]: Y  a% o. G  {
如果在中国有谁率先开一家寻根问祖咨询公司,我愿意作为上门求教的第一人。你或许因为有本姓族谱而知道你的祖先,但是10代以前呢?没有族谱以前呢?你的祖先发祥何处?是什么民族?自何处迁来?迁移路线?自古以来你的祖先对人类文明发展作过哪些贡献?……

/ i4 z# j2 L. A  Y; Z! M
对族谱的文化、科学、经济利用与开发正方兴未艾,前程似锦!
  i' e: i4 L' F5 y* T3 a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15-8-11 16:13
姚尚明 发表于 2015-8-11 16:13
9 c$ q  z$ z3 V& k: b; X  Q+ L2、族谱创新之路2.1编制原则的创新《刘氏通谱·纪要》言:“应该看到老谱从形式到内容都是陈旧落后的,不改 ...

: f' B4 u% @( B2 t9 `
参 考 文 献
& a4 X# @" x5 c; e
1.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Z],中国:国档会字[1984]7号,1984.12.20
2.邹华享,湖南家谱简论[J],图书馆,2001(5、6),2002(1)
3.刘光明,话说族谱[J],湖南档案,2002(2):41~42
4.刘氏谱局编,刘氏续修通谱[Z]。邵阳:御龙堂
5.龙氏族谱编委会编,龙氏文化概述[Z],邵东:2001.12
6.姜氏谱局编,邵阳流田姜氏六修族谱[Z],邵阳:敦伦堂,1992.12
7.黄氏族志编委,邵陵黄氏五修族志[Z],邵阳:无双堂,1992.12
8.李氏房谱编委,李氏六修房谱[Z],邵东:新屋房,1991.9
9.[美]Claudia Carlbow,在我们的血液中[N],[美]Weekly News,2006.2.6
10.[英]Mark Hendelson,我是怎么与成吉思汗扯上关系的[N],[英]Times News,2006.5.30

* B) r. A& `; \3 q( u" N
About the Way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ing of Pedigrees
Chen Ling-xia
(Songpo Library,Hunan,Shaoyang City,422000)
" T8 Z* g0 o. p. A: q. ?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social and storing value and the way of inno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pedigrees are discussed, commenting several new pedigrees of Shaoyang area collected in Songpo Library.
[Keywords]archival science, local documents, genealogy, pedigree, genealogical tree, innovation, utilization, development
7 i9 y! n! k( a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