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家谱起源、发展与面目 秋为最/编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15-8-5 21:34
标题: 家谱起源、发展与面目 秋为最/编
一、家谱起源与发展
4 X6 A* U& {7 Y
家谱是人类以血缘为核心亲缘关系的投影,起源久远。血缘亲疏的辨析,族群世系的认同,是谱牒产生的根源。家谱发展及其功能嬗变的脈络,大致分为周代、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五代以后几个阶段:
1 e- D. f1 `! b [' e
周代实行宗法封建制度,其《世本》之类的家谱,属周室宗族,是周宗室的帝王统系;经春秋战国、秦王扫除六合,到汉高祖,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再到东汉已由世族和宗族替代;两汉时期世族地主占统治地位,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于是,家谱在两汉时期服务于恢复、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士族门阀制度的家谱特别兴盛,以至于造假的现象应运泛滥起来;隋唐时期科举取仕成为选用官员的基本途径,改变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由血缘关系决定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格局,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根据;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南迁,经济中心南移,五代以后江南庶族地主势力抬头,自北宋起,许多文人学士挺身而出带头修谱,宋、明、清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镇商业繁荣和商帮的出现,士族宗族也向平民宗族发展;五代以后家谱由于失去了以前的政治功能也由官修变为私修,内容更加广泛丰富,功能也由政治功能转向社会功能方向发展。私修家谱通过姓氏原始、迁徙本末、世系渊源的展现,起着追溯宗、联宗收族,维系和强化作为社会群体的宗族和家庭的作用。
/ ?) P) H1 j D* g$ |; G
“家谱亦称族谱,现存的族谱,主要是北宋以来民间编修的,是以特殊形式记载一姓世系和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由于时代、地域或记载范围的不同,又有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宗世谱、房谱、支谱等称谓。家之有谱,犹县之有志、国之有史。家谱、方志和正史,构成了史籍大厦的三大支柱,就数量而言,家谱独占鳌头。”(《关于家谱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利用》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张海瀛)
" W4 g! X$ W3 C* u. L1 o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15-8-5 21:35
二、家谱面目
9 l0 U+ o M/ {7 F7 e: B y% j
1、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3 v( W: p0 o' ~& f
2、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演变而来。
4 G; I$ M; n1 ]# v+ P
先秦有《周官》、《世本》流传,秦汉后,相继出现《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魏晋南北朝时,家谱成为世族间婚姻和仕宦主要依据,发展迅速;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从官方流于民间,遍及各家族,家家有家谱、户户有家乘,且一修再修。每修谱,即成为同姓同族人之大事。但因史料缺乏,至今未知第一部家谱的模样、修撰朝代及官修或私修?
5 l2 ~3 c) j% E7 U0 T7 U5 Y! O* j
3、家谱的基本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世系图,从中可知谱中人世系所承,所属年代及其脉络一目了然;二是家谱正文,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文字简捷,长者几十字,短者仅二三字,实为人物小传,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为附录,对研究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文化等都有较大价值。
7 K# ^7 \/ [2 E9 y6 y" y& H
4、家谱是记载本宗族和事迹历史图籍.它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学大厦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V0 X, Y! o A/ i7 P3 M
迄今对存世的中国谱牒数量尚缺完整统计,谱牒目录远非历代遗存的全部,不少藏书单位和个人收藏的大量家谱未能收入。
% |2 z7 p% h* ~; _2 y( z* |
据悉,上海图书馆现存1949年前的家谱计11700种,近10万册; 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中国家谱目录》于1992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收录姓氏251个,收录家谱2565部;1995年由巴蜀书社出版发行的《中华族谱集成》是上世纪90年代族谱整理出版的集中代表;1997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总共收录家谱条目14719条;此后,《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11700种)和《浙江家谱总目提要》(12000余种)于2000年相继发行。
/ }7 c) k7 S$ L; g i) D. I6 `
家谱究竟有多大数量,至今还没有人作出确切统计。谱牒作为生活轨迹的记录,仍有不少被保存了下来。至于散落在民间的谱牒,无疑还有更大的数量。
2 M9 ~# E4 p. G+ o
5、家谱不仅是一种文体,也包含着我国古代严格的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
2 Q0 h* q" H: K- L
家谱是为巩固和纯化宗族而出现的。除对一些礼法族规作规定外,主要是对人名作了规定。家族里每个人都被确定了行辈关系,就象金字塔被确定在宗族“金字塔”中的层次,确定了尊卑关系,从而把整个宗族团结成为一个壁垒森严的整体。外人要想进入宗族是很困难的,因为家谱里没有他。而家族里哪个犯了大错,家族能够给他最大惩罚莫过于开除家谱了,那等于不再承认他是家族的一员,死后也进不了家族的坟地,成了孤魂野鬼,古人认为这是非常可耻的事情。
; a. T5 a+ @. M: b5 }0 N- s 6、家谱对于命名的规定主要是行辈字派,也是它所包含的主要规矩。行辈字派又叫祧字,是以之入名并区分辈份、排行的一些字。
6 Q: n7 J1 S/ y/ w6 j/ p
行辈字派在进入家谱前发展了很长时间。作用是巩固宗族姓名范畴内的姓。姓是部落的名称,每个人用同一个姓,表示都是此家族里的人。后来种族繁衍、人口扩大,家族越分越多,又出现了氏,氏是姓下面的分支。秦汉以后,姓氏合一,门阀制度兴起,社会中很讲门第观念和家族出身,这时人们就考虑用名字来表示行辈。
/ D$ M+ X1 t6 _- Q; W: P7 V! z
首先,表示行辈,尤其表示排行。常用表示排行的字有长、次、幼、少、元等,同先秦时期在名中表示排行的字孟、伯、仲、叔、季等作用一样,且一般在字中第一个字。长、元即排行第一,为长子,如晋朝王悦字长豫、桓温字元子、汉司马相如字长卿、徐庶字元直等;次,次子之意,排行第二,如东汉祭肜字次孙;幼和稚为小儿子之意,排行最末,如东吴孙坚字文台,其幼弟孙静字幼台,东晋葛洪字稚川,三国蜀马谡字幼常等;少,为弟之意,如东汉许荆上有兄长,字少张。魏晋以后,人们逐渐把表示行辈的字从字转向名,这就是现在的家谱中一般的行辈字派了。唐杜甫有两个儿子分别叫宗文、宗武,宋三苏中苏轼与苏辙是兄弟。他们也代表了行辈字派的两种主要形式。
0 _- v5 c: K) u- _% F 一种行辈字派是对各辈人名中的用字的限定。如某一辈人的名中都用“明”字,另一辈都用“德”字等。孔氏家族的行辈字派从思晦开始,他规定下一辈均用“克”字。再往下各辈依次在名中用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详、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等。现在在台湾的孔德成先生是孔子的77代孙。
( o7 P% `$ Y, _0 O3 l 行辈字派一般都由家族中某位名人制订,很多都编成几句吉祥话,有的文人甚至写成诗。如浙江《唐氏宗谱》的行辈字派是“福禄永昌隆,和良端世美,才智瑞宁聪”。湖北《汪氏宗谱》的行辈字派是:“正大光明,成先于后,世泽延长,齐家有猷。”
+ n6 _1 @7 ]2 f0 F' ~2 @ 行辈字派有用在名字的头一个字,也有用在后一个字的,前一种居多。行辈字派快要用完的时候,就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族长(有的族由修谱理事会集体研究)再次将其延长。如:湖南蓝山《长平郡彭氏族谱》字辈增补就是1997年集体研究的结果。
* z8 H$ ] x5 k9 |) S
这种行辈字派对人名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使双字名增多,这种行辈字派只能起双字名。但其中一个字属于行辈字派,族内同辈人都用这个字,且社会上可入行库字派的字并不很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字名,只是带有家族标志的单字名。所以行辈字派又往往会造成文意不通的名字和冷字僻名,这是由于宗谱既强调行辈关系,就十分重视名讳,不允许出现重名。
5 f: w X/ g( u( H+ J+ ~5 L3 T 另一种行辈字派是用人名用字的偏旁作出规定。像《红楼梦》里贾家第二代都用“亻”旁,第三代都用“夂”旁,第四代都用“王”旁,第五代都用“艹”旁,如贾代善--贾敬--贾珍--贾蓉,这种行辈字派的选择用字范围似乎更宽泛一些,但是一代一代用下来,为数有限的偏旁也就所剩不多了,而有一些偏旁仍旧是字少或意差,如“犭”旁。, P5 Q$ s( P q% u# O# d/ q
0 ?6 K y& j$ Q: S" k1 H
s/ B* k. J' R8 F3 S; s/ \
+ P* [8 {. [$ D( R9 U I( F: F, Q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15-8-5 21:36
姚尚明 发表于 2015-8-5 21:35
o0 h1 Q1 ]5 J" H9 s7 y( U二、家谱面目6 a% W: Y& A& L3 O& Z
1、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 ...
, i% e! M# s" X; n. R) U 三、修撰家谱的目的
家谱行辈字派是加强宗法制度的工具,其用字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目的。
# A2 E A4 d9 R$ X o0 O0 c
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美德或吉祥的字,如德、仁、明、亮、全、有、忠、诚、孝、礼、福、禄、吉、祥、贤、良等。第二类是希望宗族延续和昌盛的,如永、传、昌、盛、兴、延、继、承、世、多等。第三类是怀念先祖和歌颂皇天恩德的,如泽、祖、显、荣、恩、锡、启、先等。这也限制了行辈字派的用字。
( r% W; E, Q' m4 n- I/ s
谱牒在宋元以后在中层以上的家族中大为风行,甚至影响到皇族。清廷皇室的行辈字派是两种方法并用,像雍正皇帝一辈的名的第一个字都是“胤”,后一个字都是“礻”旁。乾隆皇帝一辈都是“弘”字,后面用“日”旁字。乾隆、道光、咸丰皇帝还分别规定了四个行辈字派:永、绵、奕、载、溥、毓、垣、启、焘、岂、增、祺。
2 c' |$ ^6 y# w9 @, z8 K% A# d 清代的宗族,多修有族谱,族谱又称家谱、家乘、宗谱等。浙江巡抚庄有恭认为,族谱之义有五善:本祖德、亲同姓、训子孙、睦故旧,更重要的是报国恩。福建按察使彭希濂为《周氏家乘》作序,也认为谱义有五:纪国恩、述祖德、敬宗收族、训子孙、有无相通。
2 u6 O9 L3 i; m, p- b- L; l' v
综合起来,修谱目的是:
/ m* z5 `$ s5 V$ |
第一,尊祖,即本祖德、述祖德。就是要追述自始祖以来诸位祖先的事迹,缅怀其功德,教育子孙,使子孙产生尊祖、法祖的观念。而“祖德”,一般是儒家伦理修身较深的表现。尊祖也包含按照祖先宗规家训要求自己的含义。尊祖可以收族。
% }& ]; `* ~( C9 \9 u; H
第二,收族,即亲同姓,敬宗收族。族谱把同一始祖或同一支祖下的子孙合于同一族谱,使族人通过确定自己同祖先、同族人的关系,在尊祖意识下加深彼此的关系,增加血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如清人所说:“宗者总也,族者聚也,宗族而有谱,正在总聚其原本也。虽宗有大小,属有亲疏,时有远近,居有迁徙,总以一体所分,使无谱以聚之,几同陌路矣。”收族也可更好地尊祖。
1 c: D A: n2 F# j& p: }
第三,训子孙。族谱多载有宗规家训,用来教训子孙。还有族谱的体例含有褒贬的原则,也是教育族人的手段。
6 q8 X9 U( n3 i4 U% Y
第四,忠君报国,即纪国恩、报国恩。族谱多把有功名、做官视作受皇恩、国恩的结果,将其视作一种荣耀,载有官宦者沐浴皇恩的情况,更把修族收族作为忠君报国的行为。清人说“谱之修也,内以纲维人伦之大本,外以辅翼朝廷之政治,此岂小补云尔哉!故苏子有云:‘观吾谱者,孝第之心,油然而生’,则移孝作忠,不亦增光家乘也乎?” i& H" ?6 D) o, @# n, P4 A9 C
第五,有无相通,即通过合族,加强族人彼此间的认同感,增进联系和感情,从而恤贫穷,救患难。实际这一条也可并入第二条。
$ y8 b7 C8 L( L
第六,睦故旧,就是通过修谱加强同朋友的联系和交往。这一条对清人特别是社会影响不大的宗族来说,并不重要。
9 U- b' [ K7 X 在清人的修谱观里,前四条比较重要,四者互为影响,尊祖为了收族,收族可更好地尊祖,尊祖收族才可教训好子孙,教育好子孙则能更好地尊祖收族,尊祖、收族、训子孙也就是报恩了。四者之中,以尊祖、收族为主,尤以收族为核心。
' r, n# h) b- G 族谱有统族谱、支(房)谱之分,族谱体例的基本形式有谱序、谱例(凡例、例言)、修谱名目、像赞、诰敕、宗规家训、世系(表图)、世系录(世录、齿录、世纪)、派语(班派、班次)、宦绩考、传记(谱传、家传、世传、内传、外传、宗德、阃仪、德行、宜淑)、祠堂(记、图)、墓图、祠产、先世考辨、艺文、余庆录、五服图、领谱字号等,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序、例、规训、世系(表、图、录)、传记、祠堂、祠产、坟墓。
6 B" F) R# S, T& L2 X
一般,过去修谱每隔三十年左右进行一次,但从民国战乱至“文革”,许多家谱修谱工作的间隔时间超过一倍,有的从1927年修谱后,间隔七十年即直到1997年才得以重修。
如今,华夏子孙许多家族仍继续着修谱工作,既是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对先祖文化遗产的继承。
8 U1 H8 Y6 F( d+ l' S9 R
作者: 姚先达 时间: 2015-8-6 13:34
4 r0 x( x6 {! [* ~0 O
6 y2 Y7 n+ F7 {& L Z& J支持尚明站长的帖子!!
2 [( e' U$ E0 r) S8 {拥护家谱的发展和修改!!
& r0 i1 [3 E/ a5 L9 H+ `! |( q, w扩大我们网站的宗亲联系!!. k3 _& W9 v; c4 i
让我们的网站更加辉煌灿烂!!
8 H; o8 R! @- Q4 [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