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姚思廉-历史贡献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10-1-8 15:16
标题:
姚思廉-历史贡献
撰梁、陈二史
S" _: ~) \3 a1 Q# T' @: F
1 n6 `, a2 W' @9 o1 ~: l
《梁书》姚思廉的一生,除了政治上有所作为,主要建树是在史学方面。
- F8 e) ?$ c4 l6 K2 ]7 ]2 N
隋大业五年(609年),姚思廉奉炀帝之命,与起居舍人崔祖濬修《区宇图志》,这是一部历史地理著作,共250 卷。
9 T8 m x: F( o9 F o. A
( r5 o3 R& U7 v2 h5 F
唐代史家刘知幾在叙述唐修国史情况时指出:“贞观初,姚思廉始撰纪传,粗成三十卷”。这是武德、贞观二朝唯一的一次修成纪传体国史。由于思廉修这部国史是在贞观初,因此推知其内容应是“武德朝”史。这部国史的本来面目已无法窥见。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长孙无忌与令狐德棻缀集武德、贞观二朝史为80 卷,显然,思廉所撰的国史为其奠定了基础。
- C8 ]$ Z/ g7 x* t" a$ I( S& J
8 T' E7 }& l8 [
姚思廉费时数十年撰写的重要史著,当推继承父业而成的《梁书》、《陈书》。其父姚察不仅以文知名,而且潜心于修梁、陈二史,他在梁、陈、隋朝都任过史职,参与过国史的修撰。并且在陈宣帝时开始修前代史——梁史。陈亡入隋后,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诏授姚察秘书丞,命其撰梁、陈二代史。这样,在官方的支持下,姚察开始了全面系统的编纂工作。大业二年(606年)姚察去世,二史尚未修成。在临终时他将修撰体例交给儿子,嘱他继续写完。思廉哭泣着接受了父亲的嘱托,从此,就开始了续撰工作。经内史侍郎虞世基奏闻隋炀帝,从而得到了官方的支持。
8 s* g' Q3 O- f5 a2 @4 @! K0 e+ P4 F
7 }8 Y# f4 s z
唐初,曾两次诏修前代史,姚思廉均参予撰修工作。第一次是武德五年(622年),唐高祖诏修前代六史,对梁、陈史的分工是:大理卿崔善为、中书舍人孔绍安、太子洗马萧德言修梁史,秘书监窦琎、给事中欧阳询、秦王府文学姚思廉修陈史。但这次修史没有成功就作罢了。第二次是贞观三年唐太宗诏修前代五史,思廉受诏与秘书监魏徵同撰梁、陈二史。贞观十年(636年)正月,《梁书》、《陈书》与同时所修《北周书》、《北齐书》、《隋书》一起修成上进。
! A% _3 t6 }5 y! }
c% {3 r9 d) A; L( m9 ~9 g
梁、陈二史是姚氏父子接续而作。魏徵也在贞观初参与了修撰。那么,姚思廉对梁、陈二史做了多少工作呢?从书中史论的署名上大体可见端倪。《梁书》有三卷无史论,署“陈吏部尚书姚察曰”二十五篇,另有署“史臣陈吏部尚书姚察曰”一篇(“史臣”二字当为衍文);署“史臣曰”二十七篇;署“史臣侍中郑国公魏徵曰”一篇。《陈书》有一卷无史论,署“陈吏部尚书姚察曰”二篇;署“史臣侍中郑国公魏徵曰”一篇;署“史臣侍中郑国公魏徵考览记书,参详故老,云”一篇(兼补充史实);署“史臣曰”三十三篇。由以上数字可大体看出,就《梁书》而言,姚察与姚思廉所撰基本相当,而《陈书》,则多为思廉所撰。魏徵是以监修身份加以指导,共写了三篇论。虽然姚察有开创之功,但思廉对梁、陈二书的贡献是最大的。从撰述数量上看,思廉明显多于姚察,而且,思廉在贞观初奉诏修史,又要根据唐皇朝的政治需要,对姚察所撰部分作必要改动。思廉对梁、陈二书是有续撰、整理、定稿之功的。没有思廉的竭尽全力,这两部史书就很难问世。因此梁、陈二书题姚思廉撰,世人从无异议。这两部书也基本上反映了姚思廉的史学思想和文风特点。
) [/ X$ o( }8 F0 x# g8 G7 W
# T O6 Q4 z/ [, s
撰史之风
- V* C) b5 K5 S- ?/ `/ _- k2 k% A
5 ]5 e7 S; j6 \8 O# ]: Y. H" R' Y
《陈书》从梁、陈二书中,可以看到姚思廉治史的优点和不足
& C; E& ^% `% P& N( V9 E( I4 _ C F
一、注重史料价值。《梁书》56 卷,记载了梁天监元年(502年)至陈永定元年(557年)共五十六年的历史。《陈书》36 卷,记载了陈永定元年至祯明三年(589年)共三十三年的历史。这两部书是关于梁、陈二代史的最早的较完备记载。思廉注重史书的史料价值,注意对史料博采善择。二史对比,关于梁史可资参考的著述很多。梁人所著就有:沈约《武帝本纪》14 卷,周兴嗣《梁皇帝实录》5 卷,鲍行卿《乘舆飞龙记》2 卷,萧子显《普通北伐记》5 卷,谢吴(或作谢昊、谢炅)《梁书》49 卷,萧韶《梁太清纪》10 卷,萧世怡《淮海乱离志》4 卷等①。梁亡后,著梁史的有:许亨《梁史》53 卷,姚察《梁书帝纪》7 卷,刘璠、何之元各撰《梁典》30 卷,阴僧仁《梁撮要》30 卷,姚最《梁后略》10 卷等。关于陈史可资参考的著述略少,有陆琼《陈书》42 卷,赵齐旦《陈王业历》1 卷,顾野王、傅縡各撰《陈书》3 卷。《隋书·经籍志》中“史部”的杂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等类,还有不少有关梁、陈史的著述。另外,姚察曾为梁、陈史官,可以接触到梁、陈二代国史,因此,梁、陈国史也是修梁、陈二书的重要依据,在书中有多处显出国史的痕迹。
7 \ m: g: S* Y& Y
( `7 J) V7 }) N3 C3 H
梁、陈二书较多地保存了有关农民起义的珍贵史料,如发生在齐的赵续伯起义,乐宝称、李难当起义,帛养起义,雍道晞起义,程延期起义。发生在梁的焦僧护起义、始兴起义、吴承伯起义、徐道角起义、姚景和起义、会稽起义、鲜于琛起义、李贲起义、刘敬躬起义、王勤宗起义、胡通起义等。
/ M1 O! u, Q# B* z5 [
. }8 f8 j: {- d7 E: d
梁、陈二书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多收录诏册、奏表、书札、文赋,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如《梁书·武帝纪》载大同七年(541年)十一月、十二月两诏,透露了梁代社会黑暗、阶级压迫严重的事实。《陈书·章华传》载章华上书,反映陈末严重的社会危机。
& U, G/ c4 M- s# q8 H) N7 z: J. h9 }
0 {( J4 J2 U! e: d9 f: I
二、是文风朴实。梁、陈二书全用散文写成,其语言通晓简练,在唐初“八史”中首屈一指。六朝盛行骈文,唐初行文仍多用骈文。但这时的骈文已失去了它在勃兴时对文化产生的积极作用,表现为专意注重辞藻用典,过分强调音韵对偶。这种形式主义文风往往影响思想内容的表达,颠倒了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的主从关系。就史书而言,唐以前的《宋书》、《南齐书》,叙事及论赞时用骈文。贞观年间所修《晋书》,其论赞仍喜用骈文。唐太宗亲撰的四篇史论即用骈文写成。可见唐初仍有崇尚骈文的风气。但姚思廉坚决抛弃以骈文写史的做法,代之以朴实、准确的散文。清人赵翼对《梁书》的散文大加称赞:“行文则自出炉锤,直欲远追班马。⋯⋯世但知六朝之后,古文自唐韩昌黎始,而岂知姚察父子已振于陈末唐初也哉”。这一见解是非常正确的,一般学者都认为韩愈是唐宋古文运动发起者,但韩愈(768年—824年)为中唐人,而姚氏父子在梁至初唐之际,就以实际行动开拓古文运动了。
" F' c; \( y( l
( I n, p2 s" I
三、是叙事简严。思廉叙事不好铺张,行文简洁。他不轻信奇闻异事,不好采琐事入史。李延寿和姚思廉同在史局,思廉地位又高于延寿,一般说来延寿所见之修史资料,思廉也能够见到。但延寿作史多采入琐言碎事和神鬼怪异事,而思廉不采或极少采,可见二人识见之差别导致史笔之异趣。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一一连举二十余例说明《南史》增《梁书》琐言碎事。但是,这两部书在编纂上也有一些缺陷和不足。其一是隐讳,如《梁书·敬帝纪》和《陈书·刘师知传》都不载陈武帝指使刘师知害敬帝事。其二是文饰,在叙及梁代齐、陈代梁史事时,在帝纪中长篇累牍地照录加九锡文、禅位诏、策、玺书等虚伪的文字,也有作人情佳传现象。另外,《梁书》不为萧詧立传,使后梁事失载,是一大缺陷。思廉还不重视科技,甚至在为父姚察作传时隐讳其祖父姚僧垣以医术知名。梁、陈二代科技方面史实记载甚少。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