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小人无错.君子长过 [打印本页]
作者: 彭城姚其瑞 时间: 2014-10-17 15:07
标题: 小人无错.君子长过
本帖最后由 彭城姚其瑞 于 2014-10-17 17:41 编辑
* n( K( A! u( x& k; J) x, R0 P. ^; V1 r: `
村子里有两户人家,东边的王家经常吵架,互相敌视,生活得十分痛苦;西边的李家,却一团和气,个个笑容滿面,其乐融融,生活的快乐无比。
有-天,王家的户主忍受不了家庭的战火,于是前往李家来请教治家之道。
老王正感疑惑之时,忽见老李的媳妇匆匆由外归来,走进大厅时不慎跌了一跤,正在拖地的婆婆立刻跑了过去,扶起她说:"都是我的错,把地擦的太湿了!"
站在门口的儿子,也跟着进来懊恼地说:"都是我的错,沒告诉你大厅正在擦地,害你跌倒了!"
被扶起的媳妇则愧疚自责地说:"不!不!是我的错,都怪我自己太不小心了!
前来请教的老王看到这一幕,心领神会,他己经知道答案了。
如果一开始,拖地的婆婆就责怪跌倒的媳妇:"怎么走路不长眼睛,真是活该!"其它家人亦不理会她的感受而哈哈大笑,那么李家还会有温馨柔和的气氛吗?
很多人抱着"都是别人的错"的极端自我心态,很难与别人相处。
古人云"君子求诸己,小人反求诸人。","小人无错,君子常过",倘若反观自身,看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提升的地方,虚怀若谷,诚恳待人,不仅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会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
都是我的错,是一种自律!让自已不断提升;
都是我的错,是-种胸怀!时刻为别人着想;
都是我的错,是一种美德!让彼此之间的心更近;
都是我的错,是-种修为!真修当不见并不记他人过;
都是我的错,自净其意,长养其心,你就不会有错。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14-10-17 16:01
: D f( U2 n: m$ ?- P4 d' N' f4 Q* ^: v' m' M5 u
: q. |5 b X! Q9 W, p1 y/ V六尺巷/ b S# D4 T( Y
9 {9 `3 k$ b- Y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铁算盘。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尚书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
3 j1 j1 O, D& y _8 L$ m( X w7 B
2 F9 m/ T* J+ U! |3 g6 U5 m$ r4 f. ?9 f; }" v/ t, k! b, F: q
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
* y: E8 D- W3 @3 O6 x2 F* [& o' v" h" S( W3 d. R6 c- z2 n
: Z4 x8 a! ^5 T! d2 C5 u7 L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唯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张英的行为正应了那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尚书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吴家的一半,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村民们可以由此自由通过。六尺巷由此得名。0 A. K! }" K9 z0 f
+ y+ u4 r- S1 W3 `( c+ q) _. e
0 b, a: h/ u( w& `
$ W! N" E! F: `1 ?3 J) h" E& m3 _6 e5 J) _! s( B' I4 x; T
作者: 姚自力 时间: 2014-10-17 16:23
小人无错,君子常过!
! m# ^) ?, H) x2 k }+ a/ q. r- J“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i& Z; _& F3 a3 Y
都很有寓意呀,俺学习了。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4-10-17 16:38
很有教育意义,学习了!
作者: 姚先登 时间: 2014-10-17 19:30
5 b; C0 F+ d) [/ [8 M) v勘破乾坤妙趣,识见天地文章。这正是:天下无处不文章!
- i) C1 H" X! e0 z# D
作者: 姚孝中 时间: 2014-10-17 21:23
关于谦让的小故事:
: U; S5 G( ~, |0 |- C& t孔融让梨 ) d+ q1 I q% |6 B$ s7 X9 X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 h/ t: a9 C8 { g: U8 ^: n! f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2 u' {* u/ X, \“融四岁,能让梨。”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6 Q7 F0 D1 q( u, o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在任,孔融径直往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他拉住,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 s" `$ b. N9 I9 K( l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