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历史上的人口大迁移:走西口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14-10-12 18:18
标题: 历史上的人口大迁移:走西口
% z( z4 j0 q7 l; P r; o: e) D1 o9 [7 o/ L& C* }0 Q
8 j# F7 X `% d1 { @
走西口是指明,清至民国初年,由长城内的山西,陕西北部、河北及邻近地区的居民因经商或谋生而向长城外少数民族地区的移民活动。% r3 Z2 H) N! N B! x& | {
^* _2 K2 ^8 Y1 f( l; y8 c' R9 _; y6 ?$ N! n. s: x2 C7 E
“西口”来由
. `7 Z# h$ q, D7 b. u3 j; ~3 b. b7 Q: Z9 |
“口”原指明长城的关口。明朝和蒙古通关互市后,这些军防关口变成汉蒙贸易的通商口岸,其中两处最重要,一是河北省的张家口,称为东口;另一个是山西省右玉县的杀虎口,称为西口。但关于西口的位置,有争议,在走西口的过程中,“西口”并不专指杀虎口,张家口以西,晋北、陕北与内蒙交界的长城沿线各关口皆称为“西口”;然而杀虎口是旧时山西省中北部居民通往内蒙古中西部(绥远省)的一条必经之路。1 e! y7 R9 {3 k, x3 p* E# X
1893年,俄国人、蒙古学学者波兹德涅耶夫在内蒙古旅行考察时写道:“我在归化城曾多次见到官家的运输车辆上所标的地名都是‘西口’,这一名称也同样出现在当地驻军的号衣上。”俗语说“东口到西口,喇嘛庙到包头。”指的就是从张家口到归化城、多伦到包头。西口通常指的是归化城以西,亦称口外,即今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绥远省)。
1 A' L1 p! q b/ d
历史苗头
" ^) g0 T7 I: ?4 b
# M; w4 t x+ |! e
$ X6 L; z2 s8 u6 p+ L5 s$ c明代中前期,被朱元璋赶到漠北的北元政权长期与明朝敌对,长城各关口戒备森严,直到1571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达成隆庆合议,双方始通关互市,与此同时,开始有少量内地汉人私自越过长城去蒙古谋生。清兵入关后,将蒙古视作同盟,为了隔绝蒙古和汉人的联系,清朝封禁蒙古,禁止汉人私自越关,沿长城北侧划了一条南北宽五十里、东西长两千里的禁地,以分隔汉蒙。禁地内不准农耕放牧,每年烧荒,因此禁地的土壤富含腐殖质而呈黑色,称为“黑界地”。
1 c+ n$ }+ p5 y3 G i8 E3 r, h+ ~
这封禁并不绝对,顺治皇帝曾允许少量晋陜冀百姓去蒙地垦荒,但必须春去秋回,不可在口外定居,亦不准携带亲属,因此有一批春种秋归的“雁行者”。
4 i; \, \; P p& A$ V1 Y4 h: `/ a
从明后期到清初,走西口已有苗头,但未成气候。
! m' R6 C' [1 k' y6 X
第一波浪潮
! i% j+ r% c4 R
& d! g2 `+ e [( v* ^0 Q% A% A9 F' F- \1 i5 l# I
开始于康熙年间。这时社会渐趋稳定,人口增加。在康熙推行摊丁入亩、“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后,人口爆炸增长,越发人多地少。此时朝廷放松蒙古封禁,开放部份蒙地,内地汉人开始大规模迁徙到口外。第二波浪潮从光绪年到民国。当时全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人口快速增长造成大批失地农民,连年灾荒迫使百姓移民。尤其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后,清朝急于募集巨额赔款,于是全面开放蒙地,向垦荒移民征收押荒银,交钱后可拥有土地永久使用权。同时为抵御沙俄蚕食北方边境,清朝号召“移民实边”,鼓励内地汉人定居边境。到民国初年,内蒙汉人数达300万人。! Q2 y5 F6 t: g% E5 R% e* d
大多数移民从事体力劳动:或佃地、或垦荒、或放牧、或受雇从事小手工艺,也有一部份从事商贸,全国闻名的晋商中,很大一部份是发家自旅蒙贸易。
/ m& F8 q6 J$ r1 W
地理因素: w6 ~5 x0 Z/ i' G3 B' F" s
! f: ^& o" r+ f, h5 e" g4 v
$ r- S5 ~. W: \/ ?移民主要来自山西西部、北部和陕西北部,这些地区属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恶劣:植被鲜少,土壤贫瘠,天灾频繁。比如光绪初年发生的丁戊奇荒,连续多年干旱使许多村落田园荒芜,颗粒无收。有山西民谣唱:“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 o7 q1 P% I) \5 c" C
而长城外的口外,是一马平川的草原,土地肥沃,水草丰茂,最关键处是地广人稀,于是大量灾民迁往现在的内蒙古中西部河套平原一带(绥远省)的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包头、巴彦淖尔等,内蒙古最大的城市包头市就是因为走西口的移民较多而形成为城市。
: N" Z. i0 l9 @, V* \9 A. q* s- v
影响
; c, O m3 R& ]0 S5 {0 b; l$ G- X: X& o! f
$ D8 s, ~. ?0 A
走西口使得晋陜冀绥四地社会得到了融合,经贸得到了交流,文化得到了交融,也催生了社会变革的因子。并且导致了更多的汉族移居到口外,使得从绥远省时期的人口比例主要以汉族为主。“走西口”这一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口外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同时,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二人台这样的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晋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人口迁移,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9 w+ @! T1 W/ _9 R/ `7 R. H0 Y9 h- \
3 z* P, }7 }/ `; s6 y
* D' m: ]( M8 V$ {. w晋商和城市化! G$ x5 ^4 d; u- x4 e7 _
+ ^6 I4 M7 r& q* h' W8 b+ I8 q
; X* L5 g' }* I3 }大批的山西籍商人因为在包头、呼和浩特(归绥市)经商成功,从此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商业群体-晋商,进而促进了山西重商文化、商业观念、经商风气的形成。* A9 X; \- n3 C1 N3 Q4 m" A3 {
早在康熙年间晋商就在蒙古出现,最初的晋商是跟随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的清军做随军贸易,后来和沿途的蒙古人做生意。
' W: @; Z; P/ s2 V2 Y
, F1 N9 a, b+ T9 P! U
政策宽松后,越来愈多山西商人活跃在蒙古,其中从传奇人物乔家先祖乔贵发可看出走西口的晋商历史。
乔贵发生于乾隆年,因生活所迫而去包头谋生,最初在当铺做伙计,十年后赚了些钱便和朋友合伙开了家商号“复盛公”,多年苦心经营后成为包头最大商号,在走西口移民开发蒙地的历史社会背景下,复盛公伴随包头由塞外村庄发展为大城市,于是有民谣:“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
) L' c0 ^+ z* E! V8 z, |
另一大城市呼和浩特也和包头类似,作为货运主要集散地,在晋商的推动下成为内蒙一大商业中心。
8 c* }6 m0 R; b7 \
方言形成
' P, \/ f0 p: m/ b, g2 F; f; \: S( c/ F! }1 P
, R' `7 z, [: w' B% ]: O* g
因为走西口主要是以山西省中北部、陕北一带居多,造成了现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还是使用晋语。
w+ {' a0 c5 Z: d) c, y" ^" f0 P# J. y( \
) O. }. G5 D! F% E( t
同时在走西口的几百年间,也受到了一些蒙古语的影响,吸收了一些蒙古语词汇。由于各地晋语在当地的融合,也使内蒙古境内的晋语具有了一些不同于山西省内晋语的特色,内蒙古中西部的晋语在方言分区上,主要分属于张呼片,五台片和大包片。
4 z6 G- c% E+ |, w# U2 S* F
J* u E5 b) E) K7 k% R
; ~. F% K* K6 C4 B8 l. Q
作者: 洛阳姚孝民 时间: 2014-10-13 14:18
好资料!学习了。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