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历史上的人口大迁移:下南洋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14-10-12 18:13
标题: 历史上的人口大迁移:下南洋
, N) |5 u) \( U$ F1 O, K

: s& [& w- Y( d3 C; ^3 w$ c. {
* f* r1 o2 }. F+ P0 }下南洋在福建、广东、台湾一带也称“过番”,属于闽粤方言,指的是到南洋一带谋生。

/ f4 O! q3 K9 K! `8 p. P1.在明末到清末这段历史时期,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福建、广东一带在当时慌乱穷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极度难以维持,为了谋生计,维持家庭生活,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躲避战乱,闽粤地区的老百姓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批地到南洋谋生。据1935年中国太平洋学会对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调查显示,因“经济压迫”而出洋者占 69.95%。那个时候下南洋的人,既有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也有在家乡故土呆不下去的人。+ A# L  B- i: ?0 f0 W

7 C: k0 ^  Y$ g2 w2 s 2.一般来说,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大多伴随着农民起义、外族入侵和王朝更替,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
- K7 V% l  T* m  e/ }# k" ^
; i8 Q, k  Y6 k5 X3 _6 }; i4 q3.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先后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如马来西亚联邦最大的一个州——沙捞越州,在白色拉者(意即国王 )二世执政时期,就颁布过一个特别通告:给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种植,政府提供临时住屋安置移民;免费供给大米和食盐一年;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建立警察局保护华人安全,华人可永久居住在沙捞越等。这样的政策对于中国国内流离失所、丧失土地的无业流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很多人就是在这个时候,或携妻带子,或孤身一人,漂洋过海来到南洋。 , t8 N& |$ V' O' {" z+ \

6 C( L0 Y, h  v7 r2 [4.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农耕民族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固守一亩三分田,愿意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静生活。要做一个离家的游子,要到新世界去努力与开拓,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
) Z/ N/ Y, T( f) o0 y6 \

, r; E+ H5 Z! I" d  {7 b  |

& o% d6 E2 p7 e历史现状+ C+ c, V6 d+ d% x5 E

4 T; O+ |, D, {8 X9 J8 o  w1 c
! }: L; L. }( U
如今,中国人的脚步已经遍及全世界。而海外华人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就是东南亚华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就是几百年前那些在南洋披荆斩棘的开拓者的后代。据不完全统计,印尼两亿人口中,约一千万是华人。马来西亚两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六百万。泰国六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二千万,占了将近三分之一;新加坡五百万人,华人约占75%,是海外华人占所在国人口总数比例最高的一个国家。. a  M6 n/ s, r) \

. z) a# [, n5 u% J. M

; K+ h( w/ e( G" s, y地理位置南洋' T6 d& ~' |4 A" c# y4 H1 ]' ~. x' B

9 v* Z. Z; g0 i. m; ?
+ a& U7 Z+ K% ]0 y
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3 C, o" B8 Y+ h3 x3 p
0 @+ T4 _  j" Y% Z+ {

5 ^' x! F# e' t0 O" ?0 {; V南洋的地理概念
- E( k! ]  d/ m' e9 {
) g! V; S7 x  H  [, ~4 R9 e

/ u6 D! i" Q/ O, g/ w2 q  Z4 u主要是指包括当今东盟十国在内的广大区域。而广义的南洋还包含当今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 O7 T% W5 R; C( t5 }" V4 Y. ~5 B
' _) E& l" C5 k5 q( M

1 ], l2 k/ h  f8 g$ z地理原因5 K9 |0 y9 G  Z1 ~0 T9 m& ^( \  b

' e* r* M' k  S5 {/ o

+ ~1 C& w  T, y. r在下南洋的流民浪潮中,来自全国大部省份,但福建、广东人占巨大多数(95%以上),这与其地理、人文因素及有关系。闽、粤两省海岸曲折,老百姓与海相习,这是内地老百姓不能相比的;两省距离南洋较近,往返方便,路近费省,较去拉美等地更具“可选择性”。1 w! x8 g9 Q" @$ `! d/ i
0 C2 @* E  @! y- B! u* D
中国与东南亚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据《史记》、《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公元1世纪左右,中国就与缅甸、越南等国互有来往。唐代时,移民人数开始增多,他们被当地人称为“唐人”。不过,中国人的南洋路,一直到了明朝和清朝前期,才越走越宽。大规模迁徙: ( v' f( p# ~; E7 e7 X
3 t" M- g9 q" N7 m. v
1.西汉末年,一批汉儒学者、军政官员数千人逃往越南; 4 n* \% Y5 F" s! ?3 L! {# i
2.南北朝时,五胡乱华,中原人士纷纷移居印度支那;3 g# q# a! f$ Y; p
3.唐朝后期,黄巢袭击广州时,广东人争相逃往东南亚;
  ?4 \. o$ o  ~: o8 V1 n4.元灭南宋时,大批遗臣遗民也落难到此。 : m& Q: Z! E. T$ V4 _3 }' Y( N
5.明末清初,大量的难民、被清兵打散的农民军、抗清失败的明军余部以及不愿侍奉清廷的明朝遗民,掀起了移民东南亚的高潮。. m9 A9 |) h5 R4 h" J

2 U3 @8 n5 g# r1 R8 |6 J, a
0 E0 x" `/ |9 U% J' P
明亡后,高、雷、廉三州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等率领兵将家眷3000余人、战船50余艘到达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这块地方因此被称作“明乡”。1659年,跟随永历帝流亡缅甸的官兵眷属,有的逃亡暹罗 (今泰国 ),有的被安置在缅甸边远地方,今天缅甸北部的桂家与敏家都是这些官兵的后裔。2 h; g. o5 j, r" d; l' i& a- P: Z

, l, a! m" k: Z
9 G% E' R% {/ |
历史影响
. m9 X9 y* y- }& a/ y% p& i. F. T! y" k- R3 H# y$ ^/ c/ ?

- m8 D# C% v% u5 Q/ M大量的华人涌入东南亚后,对当地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建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许多华人在侨居国从事商业活动,负责管理海外贸易,收购当地土特产,销售该国货物,从而形成一个沟通中国与海外贸易的商业网络。这些人也多为当地政府所倚重,暹罗王室就曾表示,“如果没有华侨,宫廷什么买卖也做不成”。另一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华人从事手工业,烤面包师、裁缝、鞋匠、金匠、银匠、雕刻师、锁匠、画家、泥水匠、织工,几乎无所不包。从事农业、园艺和渔业的华侨人数也很多,他们同样在当地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东南亚经济发展过程中,工矿业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印尼加里曼丹,华人是当地金矿的唯一经营者。矿工人数最多时曾超过9万,每年生产的金矿砂一般都在百万盎司(1盎司等于 28.35克)以上。
% o2 J) J+ k+ K8 @+ f
0 ?+ {. a/ a5 ]* n; d1 n/ ~- a+ c' n7 w19世纪以前,马来西亚的锡矿也几乎全部是由华侨开发。现在当地许多被称作“锡湖”的大型锡矿区,都是华侨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的。正是由于华侨的辛勤开采,马来西亚的锡产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占据世界锡总产量的一大半。 “下南洋”的中国人,就这样成了当地经济开发的主力军。他们的勤奋与努力,改变了所在国经济落后的状况。就连英国的海峡殖民地总督瑞天咸也承认,马来半岛的繁荣昌盛,“皆华侨所造成”。“马来诸邦之维持,专赖锡矿之税入……锡矿之工作者,首推华侨。彼等努力之结果,世界用锡之半额,皆由半岛供给。彼等之才能与劳力,造就今日之马来半岛。”“马来政府及其人民,对于如此勤奋耐劳守法之华侨之谢意,非言语所可表达。” 华人在改变所在国的经济状况的同时,很多人也彻底改变了自己与家族的命运。东南亚华人,先后出现了数以百计的百万富豪、千万富豪。与此同时,东南亚华人在政治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菲律宾总统阿罗约的丈夫是华裔,泰国前总理他信是华人。在泰国议会,三分之二的议员也是华裔。在马来西亚,华人从政并取得成功,也已经不是什么新闻。 “下南洋”成为堪与“闯关东”、“走西口”相媲美的重大历史事件,同样有“推-拉”合力的驱动。推力方面,“经济压迫”是最具有能量的“激素”。1935年中国太平洋学会对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调查显示,因“经济压迫”而出洋者占69.95%。" o9 c  z4 p8 }% }, D6 L3 V3 p# E4 r

8 ^8 V/ w, _; B- c6 L4 ]$ V拉力方面,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中,劳动力的需求量旺,供不应求,就业机会正多。而且,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甚至采取了“最吸引人的条件”,如马来西亚联邦最大的一个州沙捞越州,在白色拉者(意即国王)二世执政时期,就颁布了一个特别通告:给移植者足够的免费土地种植;政府提供临时住屋安置移植者;免费供给大米和食盐一年;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建立警察局保护华人安全;华人可永久居住在沙捞越。这对无业失业的流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不少流民“甚或自鬻以求至其地”了。对流入地来说,华工一直是南洋开发的生力军,他们是廉价的用之不竭的劳动力资源。海峡殖民地总督瑞天咸说,马来半岛的繁荣昌盛,“皆华侨所造成”,“马来诸邦之维持,专赖锡矿之税入。& |* D0 u5 P7 L) O7 T
0 T, q4 S3 }1 j/ C/ Q
……作锡矿之工作者,首推华侨。彼等继续努力之结果,世界用锡之半额,皆由半岛供给。彼等之才能与劳力,造成今日之马来半岛马来政府及其人民,对于此勤奋耐劳守法之华侨之谢意,非言语所可表达。”(李长傅:《中国殖民史》) “下南洋”的流民运动,对流出地同样发生深刻影响,它对缓解“经济压迫”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Z; Y9 t5 h! K$ l

: c; J+ m1 d$ V: }# v, A+ L葛剑雄等先生所著《简明中国移民史》中,有一个简单的计算:从1840年到1930年的九十年中,由闽、粤两省输出的流民每年平均十万以上,足以抵消每年的自然增长,缓解当地的人口压力,至少可以减弱由此而引发的社会振荡。华工通过艰苦创业,积累了大量资本。他们把资金投向近代工商业,又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如中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就是侨商陈启沅创办的。中国第一家民族火柴厂——巧明火柴厂,由侨商卫省轩创设。据统计,从1862到1949年,华侨仅在广东、福建、上海三省市的投资企业数即达25510家。新世纪机遇历史进入21世纪,中国人下南洋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但原因和动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槟城街头,有一位小伙子,今年只有20岁,来马来西亚已经一年多。“是伯父让我来的”,小伙子对我们说,他来马来西亚的原因很简单,国内高考竞争太激烈,他的成绩不能保证上好一点的学校,于是追随上个世纪90年代来到马来西亚的伯父的脚步,到马来西亚“闯世界”。不过,马来西亚的路也不是很好走。小伙子先后到过新加坡、泰国,依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学校。现在只好一边学习语言,一边帮伯父看看铺子。今后的事,只好“看看再说”了。近年“下南洋”并取得成功的,在吉隆坡也大有人在。, W; Y5 e' V# U$ ?$ H9 M
4 W9 V+ W6 r( K; w3 n# }7 u
广之旅是中国著名的旅行社,早在 2001年就实施了股份制改造,它旗下的马来西亚公司的最大股东,就是华人李钟平。公司的客源非常稳定,业务量逐步上升,收入也越来越可观。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下南洋”的中国人还会越来越多。而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加紧推进,随着“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构想的实施,中国人的南洋之路,会越走越宽。
2 W3 Z5 S* e* Q' W/ D' p

( k2 P& n+ C! D9 k8 O9 h. v! v' H) L' \

作者: 河南姚树江    时间: 2014-10-14 09:09
南洋华侨在侨领陈嘉庚的带领下为中华民族的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