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家谱中的故事[转帖]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14-10-10 07:45
标题: 家谱中的故事[转帖]
  大年初六,搭乘姚志贤的面包车,从唐河,坐到广州再到深圳,行程三千里,历时一天一夜。
/ b3 J8 ]$ T0 n6 k& `
: g0 `9 W3 `+ n' p) N  感于老姚三千里相送之恩,决定助他完成他儿时的夙愿:重续姚氏家谱。
5 I. L# d# y& ~& C0 H5 ^
# g4 G& a' c- p& j+ k- G  续家谱的第一步,就是把民国时的老家谱,整理、排版、印刷出书。! W; I4 _5 Q3 h; Z3 X$ [$ S
5 L- W( F' c. M
  做这个事情,用了我一个月的下班时间,过程是枯燥的。& V( {2 ^. Y1 q: Q! W5 }

0 U# h. n6 r( q! ?! z  但是,这本老旧的家谱,上面的一字一句,寥寥数笔,却仿佛潜藏着无尽的魅力,时时会引领着我的思绪,穿越过三百年岁月的烟云,返回到那个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年代,观察着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一个个的人。2 K. y  g  X% E% g7 Z/ [& J

8 ?6 V* F! Q1 y) k  所以,就有了这篇《家谱中的故事》。并征得老姚的同意,允许我发表在唐河吧。
1 [, F* u4 R0 F) o  y  S6 I3 x1 M4 M% [1 }( I- G9 E( T7 A

1 Y0 Z  A2 i" a/ _3 e5 z8 [" [
  u- A- `6 m& k* l
燕尘' M. l. U3 O. g4 ?% V% r+ x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14-10-10 07:45
【壹】“始迁祖”
, P4 j9 W& O" J, e( u5 |
" e# e- e( B" S  K* a; B8 P$ ^————————————————————————————————————6 M) M/ t/ h4 J7 l& m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於姚墟……始迁於负夏。”" e& Y, H" _) r
明方孝孺《宗仪·睦族》:“为始迁祖之祠,以维系族人之心。”- y% P( D3 r7 y) m
后世谓最初迁居之祖为始迁祖。; C6 x1 |( F% ]: u. N: |, U
————————————————————————————————————( A9 A/ S* j9 [  m( ]+ d, B/ y2 e
. ^/ s( W! {, i; c& p- o6 b% U; x
% E& v& H$ I( n) k1 G
  所谓的“始迁祖”,不同于“始祖”。( |1 g  e! _; K, x: y# d, y& h4 `

6 Q3 l2 H) u& H( h* W2 |* h  比方说,佛教的禅宗。
0 G- h& i8 H8 c
- {" a8 Y1 M2 ?" ^* w  禅宗的“始祖”,是摩诃迦叶。当年在灵鹫山法会上,“释迦拈花,迦叶微笑。”佛即告言:“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k  U5 ~8 y0 s+ K3 c
  从此后佛教里就有了禅宗,所以说,摩诃迦叶是禅宗的“始祖”。8 M' Z* c% A0 A# T/ t9 }

9 Y& _( k% L5 \( o/ W6 O! ?% Z# R  禅宗在印度,从摩诃迦叶传到菩提达摩,传了二十八世,合称“西天二十八祖”。然后大教东来,菩提达摩一苇渡江、九年面壁,将禅宗传播到中土。
9 U- d! `, l; ~1 o3 s) F& f7 b  从此后中国也有了禅宗,所以说,菩提达摩就是中国禅宗的“始迁祖”。
. E- e5 a, Q% Z
! E8 R/ K& _1 [& \# n- O+ E# B  然后从菩提达摩,传至六祖慧能,“一花开五叶”,衍生出沩仰、临济、云门、曹洞、法眼五个支派。
0 ?/ d7 W4 e, O- V; i  而桐柏山太白顶上的云台寺,就是临济的一脉,被称为“白云祖庭”,“始迁祖”,是清朝乾隆年间的端德和尚。桐柏山方圆百里之内,寺院星罗棋布,包括发山的普化讲寺,大都属于这个支脉。
# D/ D" Q# R' L, n# U0 p  C% [: L4 n, k

% i# B7 F4 Q' c! b$ o* [  姚姓的“始祖”,是上古五帝中的舜帝。他是黄帝的八世孙,因为出生在山西的姚墟,以地为姓,起名叫姚重华,从此后中国就有了姚姓。
' J1 z' p2 e$ A/ J& ?% @) t/ c% {9 N/ f
  然后明朝初年,洪洞移民,从大槐树下,迁出大量的山西土著填补到两湖两河,许多唐河人的“始迁祖”,便都来自山西洪洞。& [0 [# j" l2 g$ C4 a! v
4 [5 m! z' s' [5 a
  而姚百显,便是姚姓在唐河的一个支脉的“始迁祖”。
$ D- E9 [* J' x8 A9 h6 ?, N* `& H
( J0 j! ]" X* A1 m$ A0 b1 Y+ Z
. J# ^% J3 m! V  想像当年的大移民,有点儿像美国的“西部大开发”,那时候,唐河还是一片地广人稀的大平原,我们的祖先,像犯人一样被捆着双手、串上草绳,怀里揣着一块铁锅的碎片——在大槐树下砸碎铁锅,兄弟几个一人拿一块,作为家族血脉的凭证——跋山涉水来到这片土地,然后结庐而居,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经过多少代的繁衍,方才有了后来的我们、有了这个一百多万人口的大县。
! q; f- B+ S1 e! w# U
+ p) x! `' Q$ w8 F  s' E
- E: k- ]2 m# ]9 ?0 b  而现在,随着八十年代的“百万盲流下广州”,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乡,去外省开拓新的天地,新一代的移民潮方兴未艾。忘了在哪里看到有人说,河南,作为一个落后的人口大省,移民,是她的最好出路。
+ I& m- j; Z1 b! d8 C1 U# O8 W# x& ]. F
  你是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么?你愿不愿埋骨异乡?& C" v4 A7 D8 a: D. B
  也许几百年后,你也会被后人们写进家谱,尊称你为——
) Z4 z2 \% \) g% I# P+ o; ^% T' X8 l( b' b1 T: W
  始迁祖。- o5 ]3 |9 o% ~8 {$ V

8 q8 l3 ^: I) N% r2 l# M3 ]5 B: A8 L% [
( e9 N9 `* A4 ~

& f* X7 T% Y6 m2 w7 I
' d/ B8 h! T5 c2 J  x
% g: m. A7 Z5 Z; n( j$ r, {( X) m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14-10-10 07:46
姚尚明 发表于 2014-10-10 07:455 K( [- O6 K/ f+ z1 s
【壹】“始迁祖”* F% @$ V( y: z4 s

# [2 e5 [+ p3 J& M————————————————————————————————————
3 s/ s0 H5 [* T% ~3 U
【贰】庠生" R7 v+ _+ O. g7 \6 y3 y, \
# v, z) }3 k6 m% H  s3 A+ I* r9 p
————————————————————————————————————
! e; }  C& V( c1 C9 W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
! E* ~' [9 \! X- k) m% Q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
# T  W4 w/ J2 V庠即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
$ ?" n2 o: q; Z6 H8 O) ?7 s5 K“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等。3 U) y* }3 e" a! B1 ~1 l
————————————————————————————————————
( x. e/ R/ E5 H( W
- d5 T* u5 V# a2 ?$ M6 P  庠,念“响”。
3 L* a2 B& b& b4 `8 C- r. p  Z; ~% g; D0 q  m& w, D7 u( m4 W
  家谱中出现得最为频繁的两个学位称号,一个是“庠生”,一个是“太学生”。
& O' \6 l( H- ?7 {& W- [* H4 F+ w, E9 V5 J  Z4 f2 s
  为了搞清楚这两个称号的差别,很是费了一番功夫。& \  t6 u0 Z8 g+ w$ W1 ]+ d7 Z
, G* }( p9 \! J! Z+ K

" H4 m% N6 s; g" P  首先,清代的行政区划,分为省、府、县三级。
; M- [( Y9 |+ _( ?( s* _4 p% l- g' `- S' r* d+ S
  省,就是河南省;2 Y1 X: f! g; A- i* t5 j2 w# o* J
  府,就是南阳地区,过去叫南阳府;
  A; X5 m( P. B& J( V" C  _* J  县,就是唐河县,明清时叫唐州或唐县。
5 U) ]# @# @7 t0 k
# [1 ]+ A7 x* O$ p; R% v  比“县”高级一点儿,还有个“州”,其实就是县级市,就像现在的邓州市。2 d3 o6 h! k1 v
9 U4 d7 S. C$ w* d" [
. t7 P2 D7 Y* G5 ^# Y/ M- t
  然后,清代的教育机构,也分为三大级别。; f$ ~2 }6 D' r+ J. N
! p0 R$ o8 Q  O( |: I
  现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和初中,在过去,有三种不同的办学形式:私塾、社学、义学。
" X1 K. q4 a$ e: N  私塾,相当于乡村小学,私塾先生就相当于民办教师;% s; [- j' F+ i9 W
  社学,就是正式编制的公办小学,相当于现在的一小二小三小四小;
. C% t3 z6 d+ p0 ~  义学,就是社会集资办学,通常接受孤儿和贫困生,相当于现在的希望小学。. U5 s" m- f1 J+ x( `
  在这些学校里上学的,叫童生。+ E; M! D1 z# l7 Q: Y8 J
" [' l4 [5 b7 i  @" P* K6 _
  现在的高中,在过去,叫做府学、州学或县学。
4 O' I% B# ]6 I- p, k- n- [8 K9 E  府学,就是地区公办的高中,相当于南阳一高;8 A, ?3 _" y: D# L5 `
  州学或县学,就是市里或县里办的高中,相当于唐河一高、四高、十九中;
0 A  ~/ i9 {8 n# o" s' z$ {8 i  在这些学校里上学的,叫庠生,就是秀才。
! P$ A: t) z4 ?" u0 L6 `6 i, B1 d
- n1 s& X0 n3 z5 a9 ]1 a  现在的大学,在过去,叫国子监。
& ^0 m8 C* _8 e* z0 l! P* `" v  在这些学校里上学的,叫监生,也叫太学生。
# H  X$ _7 B1 k0 l8 [& M! ]
8 ~+ Y2 V6 J2 h: ~) v7 k9 D# J0 {% `, ?  U# y

) n* }* u2 q  X; K# U  在私塾、社学、义学里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叫做“童生”,他们要参加“童生试”,通过了,就能去县学、州学或府学念书,成为一名“庠生”。正式称呼,叫“生员”;俗称,就是“秀才”。& Y$ x1 n) |. C
8 W$ u- F5 A0 K; A
  咱们初中考高中,叫做“中考”,考一场就够了,合格了就可以升高中了。但是在明清那个时候,一场不够,要考三场,分别叫“县试”、“府试”和“院试”。3 o- J3 X: y. a; F& i0 w
- c$ `7 I. {+ W9 V7 @, ^
  县试在县里考,由知县主持。知县,就是县委书记。; N  G' m9 x- y3 k$ r3 F9 K
  府试在府里考,由知府主持。知府,就是地委书记。1 c+ C  K( _! t  g0 _/ X* d; X
  院试也在府里考,但是,要由学政从省里下来监考。学政,就是省教育厅厅长。8 C) |9 j/ k5 h* b. e# @
! d: m7 F# ^- z2 g
  三场考试依次通过,你才能去上高中,这难度,可比现在高多了。
. j. ^4 o$ z2 }7 v+ ^/ X
; {# a$ \5 t2 x# O1 ]% z7 d7 ?; `
* {( A. \& h9 u+ S  然后,咱们现在的学校,有统招生、有扩招生、有自费生,在明清那个时候,同样是“庠生”,也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名目的,按你的考试成绩来划分。
) P8 I; f! V0 x7 [8 C& `. O6 h9 F  v/ W# q: k2 T; Z
  第一等的,国家不收你学费,还每年给你发几两银子的助学金,这叫“廪生”。廪,念“凛”。
6 r# V) \/ w% N0 R
( t/ B( h* A! d6 H; Y+ u- Z  第二等的,叫“增生”,全称“增广生员”。增广,就是扩招的意思。8 N" m. E$ \% D

* ?8 T0 @! ~+ Q  第三等的,叫“附生”,全称“附学生员”。附学,就是额外录取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自费生。
# d$ s9 Y4 Y9 o" \9 F" ?) Y' t; D2 A( C" K) x* @6 w8 C7 n
& t+ b1 c* t+ o6 N1 a6 `% W5 u
& c+ ^% I% p' ^0 j( x2 S
  现在国民经济进步了,教育事业发达了,高中生满大街都是,不值钱。但是,不说明清,也不说民国,单是三四十年以前,高中生都还是相当稀缺,所以说“庠生”相当于“高中生”,应该还是比较恰当的。
7 k" c3 D& Q% o4 G- p; h: _- E3 I. V2 n, K
" p! e% Y, `7 v% V4 B/ w
  这位姚琯前辈,就是一名庠生。
7 c9 N$ K( k9 K5 d! G  琯,念“管”。( S4 h0 p" W# G! ?
! e+ P! d8 m2 O% h3 U& j# G
% D4 j' W. a$ C
; Q6 \& [, W3 k

! G1 y4 W. p# \& X; d
4 n' k. Y; Q$ [- \* c4 Q7 M+ W6 R# P- N4 m  F* v- l6 \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14-10-10 07:46
     这个 始迁祖,有些地方,也把始迁祖又称之为“鼻祖”,其实更着重于“始”, 就是异地第一代创业者。代表的是对家族第一代开荒创业老祖宗的尊重和敬仰。
4 f+ V2 I5 |* A2 a; i) f5 ?" M( Q) A" o2 W( V; \1 Z/ @7 ~
   中国人,最重要的一个思维,就是故土难离,家,哪怕是四壁皆空,也是一个值得固守的地方。哪怕是穷的叮当响,也不轻易的说离家创业。8 V7 e% x- y. Y% ]

7 q3 ~- e8 j3 }# E% `6 ]; X% E6 l5 W; [   远古不在考证,本世纪,最终要的几个迁移时期。
$ I& y% ^: C4 \3 G
3 s8 _; ?9 B9 l" m/ l! G! s; Y1 闯关东:开始于清朝后期,民国时期,更是一种创业的方向。闯入清朝东北龙兴之地,开荒创业。这是一个悲壮的迁移,多少悲欢离合,多少人伦惨变,多少壮志难酬,一个“闯”,说明了汉族的一种开拓精神,这是从唐汉继承来的精神。7 p% r9 ^4 t) N& t
5 }, m' e8 f4 o9 `2 P- }+ ?
2 走西囗:“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啊”,这首歌,就包含了走西口的含义,作为中华史上三次人口大迁移之一,走西口,打通了中原与蒙古的经济通道, 代表的是一种经济的交流,这种交流,是贫瘠的山西从土地迈向经济交流经济的一个过程,也是 晋文化的一个扩张标志。
2 H0 H' Q8 O& g4 I9 O9 x7 x3 g) C( \% }% J+ y
3   下南洋:《霍元甲》,《陈真》,包括最近比较热门的电影《叶问》,涉及到南洋片段,都是明末清初开始的下南洋后代的一些史料演化。下南洋,是更大范围的人口迁移和交流。3 s5 m! e# t. T0 b3 a
2 s7 M- c% B, L7 f8 b, T
    燕尘上文提到的“百万盲流下广州”,也是历经无数苦难,经济千疮百孔后的一种创业求生存的离乡之举。
% D1 e# r- J  K2 Q& J7 ^" n; Y: ]* m2 x( {4 j! Z
    前几代迁移,更多都是乱世贫穷,穷则思变的无奈之举, 现代的“百万盲流下广州”是国家经济发展初期的苍生之泪。廉价的劳动力,带动了沿海经济的腾飞。
) {# \5 X$ m' s) l- y. z/ f2 ?( U6 ~
   如果说农民是建国初期国家财富积累的苦难的最底层,那么这次广州迁移,就是包身工初期的血泪之路。牺牲了一代农民工的幸福,结果是带动了国家经济的二次腾飞,也彻底打破了故土难留的这种思维。' i2 M, T# Z) r3 k# S; R# U3 Y! O" Q' w

; f% {; }# Y  A  }5 W$ P: y" e
2 }/ M) Y) P% f

001e909dba690b3a7bf82f.jpg (101.4 KB, 下载次数: 270)

001e909dba690b3a7bf82f.jpg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14-10-10 07:47
【叁】太学生
: J8 ?, D4 B  b1 W
6 u  J, N2 u4 c. U4 K4 a4 O————————————————————————————————————
% }( h8 Z% j9 e+ i' C7 C0 N, R太学:明朝、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 D4 n4 G7 ^2 S4 E7 f3 T' Z# ?6 ^
国子监是古代最高学府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9 s, C2 W& Z- T
太学生:太学生就是指在太学读书的生员,亦是最高级的生员。' i& V7 x- `4 I% J* S
————————————————————————————————————
8 p( k" p' Y. @' L2 K' P% z; |) ^; P3 ^$ t1 z, b4 T
3 o) D" b7 f1 O* u2 ^+ k/ n
  太学生,就是在“太学”里上学的学生。
0 X, w$ D2 \5 i  太学,就是首都的国子监,是国家的最高学府。2 n1 g/ z1 Y* _
  太学生,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是“最高级别的生员”。
! \- I* v0 Q" w* p
0 i  i& v+ s9 \7 \7 b; f! Z+ m: r  为什么说他是“最高级别的生员”?因为,太学生的身份,与府学、州学或县学里的学生的身份,说到底,都是“生员”,都是“秀才”。他们的区别,就像大学生与中学生的区别,但他们都是“学生”。# K: l/ ~$ l! {! I3 u

* t$ ~( s+ f- X# H# S  当代的高考和考研,经常被拿来比作过去的“乡试”、“会试”和“殿试”,其实是有问题的。原因在于,高考和考研,考的是学位;而乡试、会试和殿试,考的是功名。
" Q  k9 X4 y' L4 @8 U  X  也就是说,比较类似于过去的乡试、会试和殿试的,其实是现在的公务员考试。
0 |7 Q$ n, Y5 N& F+ q5 _) ?8 r" Y

2 R) z" C" ^% O7 ?8 m) ^: L1 l1 \  所以说,“太学生”与“庠生”的区别,不过是一个在首都上学,一个在地区或县里上学。比之后者,前者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拥有更多的机会,如此而已。
0 n4 `9 i* U! {; }; Q  V/ w
4 ?: A" n  {4 E8 l& ~3 B! x  太学生毕业以后,有两个出路。一个是与“庠生”一样,依例参加乡试、会试和殿试,博取功名;一个是经过见习直接入仕,根据考试成绩,一等任县丞(相当于副县长),二等任教谕(教育局局长),三等任训导(教育局科长)。官不大,但就像前些年的大学生一样,毕业就是国家干部。0 M/ U" g" X6 X: Z$ r; J/ X' Y

2 [& r5 e, c: o( {
- j$ e- _9 `7 S( K& |+ Z* g  国子监里的太学生,根据其来源,分为两大类,一类叫贡生,一类叫监生。
$ G4 v9 @- t5 v) Y. A3 I  `6 Z5 @; c
; ?2 F  t$ Z3 i/ J/ X5 N9 W0 i, S- o. C: {
$ ~, R7 U* Q" g6 C# j4 I  贡生的“贡”,就是进贡的贡,就是地方上,把优秀的学生进贡给朝廷的意思。
. Q6 t) x- ?7 ^1 A! w- b0 @$ p% O: e5 m7 n" u1 x$ {" l
  贡生的来源,有多种途径。
0 J! q5 r  t8 y  n7 U7 ?, j- r
% s& \, d# m3 ^& V/ Y6 ~  岁贡和恩贡:这两个是按资历进行推荐。就是每年一度或若干年一度,或者君主登基等庆典之年,从府、州、县学的“廪生”也就是统招生里面,选择资历最久的,“进贡”给朝廷。0 M$ }% J# O& U% g  \- H) K$ Q7 g

. G1 P5 F" d1 U- w; v  _& g4 f8 @  拔贡和优贡:这两个是按能力进行选拔。就是每隔三年或十二年,进行一次考试,选择成绩最优秀的,“进贡”给朝廷。拔贡的“拔”,就是选拔;优贡的“优”,就是择优。如果说,什么可以和当今的高考类比,也就是这个“拔贡”和“优贡”了。6 n9 b$ P' y# ]

: a9 |0 ]  Y) _  副贡:副,就是候补、扩招的意思。这个是在各省乡试中,举人的录取名额之外,还有个五分之一的副榜,也就是候补名单,这部分,就作为“副贡”,“进贡”给朝廷。# {' b5 z8 c; `; q, Y$ S
2 \% Z4 g: _+ W4 z) C% \, d- q
  例贡:例,就是例钱。例贡,就是自费上大学、捐钱买文凭。
2 I4 r8 Y3 \# O  N8 \3 I5 n
; L5 k. X0 L* [9 D, Y  c& w. O3 F# n: p
  贡生之外,还有“监生”。2 D! i, K! x' d
0 y  {& D  A+ }8 H& n
  “监生”,就是特殊化、照顾生,它有四种来源:
) G) w6 P0 T- c* B/ D+ Y1 U4 g7 K/ L5 }; _- t6 S  P4 {" R# Z1 D
  恩监:这个用来照顾各个干部子弟学校的学生、孔圣人的后代等等,需要考试,但难度不高。你说现在北京高考的录取线那么低,这也是一种“恩监”,对首都人民的一种照顾、恩惠。0 D  i+ `* R3 b# D0 j/ i
  荫监:这个用来照顾高干子弟和革命烈士后裔,不需要考试。
+ _& \! d" F  _  R% j, x; g. @  优监:这个其实就是恩监和荫监的“扩招生”。
% q$ ]: d" t% ~& x* f  例监:这个也是“自费生”。8 T2 d4 F9 ^; R. K0 E" i0 R

9 E5 M, N7 n/ `+ X. C0 u
5 F+ Z( a' s! T3 z6 z. t* p  后来,随着这个“例贡”和“例监”的风气一开,捐钱买文凭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只管交钱,不去上学,这个“太学生”的水分,也就越来越大,光绪年间,国子监改为新式学堂,然后随着满清皇朝的覆亡而寿终正寝。& e5 S7 }) J- \( t+ \

. H5 ~/ L3 y' b# D5 g5 e  h
! p: r. k& m! q( |  t7 ]' N, c9 S! T5 N0 g
  这位姚阶竹前辈,便是一位太学生。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
, T0 J! O$ u( ?* w$ b' G6 r& q7 U) ?; i2 a1 _" G9 x0 Z. `
  即使是在现在的农村,出一位高中生都不容易,何况是出一位大学生,那会是整个家族的骄傲和荣誉。
4 Z7 W6 W9 T& t# |  k$ `
- ~, B! E7 ]0 [0 g1 r  于是每一位“庠生”和“太学生”的身份,都被记入家谱,流传后世。% h# @' G4 O( w- a
/ C$ S3 _- m3 ^7 d7 t8 [& n, N

9 E& a) h: k! W8 ~6 |; [" ?: w* \
6 y# l: c8 o6 B* {- M3 F2 Y* }( {
9 e* z2 a2 N( x/ z/ x: l' J- f: G. }; T" p6 e+ @
6 b  }, A, c& T2 m9 A7 y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14-10-10 07:47
姚尚明 发表于 2014-10-10 07:47. i" Q0 t6 }% g: E
【叁】太学生: v4 C. y8 n; s/ h  [) q) F

; p) n4 _$ H5 r0 o2 \7 Q/ M$ r# O4 F————————————————————————————————————
. Q0 x& o+ B+ U4 O8 Q" z
【肆】教谕李实公之女( _, P4 x( w2 |' }; e; }
9 m. P, U( T: x3 N
————————————————————————————————————8 d4 a; M: e) S0 z
学官名。宋京师小学和武学中设。元、明、清县学均置,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
& o, }: r* g7 ?3 D5 j* o4 |% P明清时代,县设“县儒学”,是一县之最高教育机关,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
: c0 H9 n- R; x" \' h, [, m& _( P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而嘱托则是约聘教员。" x: d( N7 i! h. I7 |# c9 h
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府学训导以及县学教谕、训导、嘱托,多
/ r, R; N) c+ `/ B为举人、贡生出身,由藩司指派。' C7 h% b' C( l& g. v7 L
学官与诉讼无关,以“俸薄俭常足,官卑廉自尊”自命。8 E+ w' J' o! }" s
明·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袁可立)祖锦,韩城教谕。”
! c& i+ }4 W3 O, A! T, A0 V————————————————————————————————————
. J  Z! l" O: l) i% e  q
6 r) x$ Q* r. j0 _8 ?. `" z7 E5 o; n9 `5 {; e4 o
  教谕,掌管“一县之最高教育机关”,根据现在的情况来类比,教谕,就是县教育局的局长。# X! c+ c2 |  r$ p

/ h/ T  M: X  ^. F, e) Q' J  这位姚志洛前辈,不但是太学生,大学毕业,而且,娶了县教育局局长李大人的千金作老婆。# T" l+ v: L5 w2 [* a
  一方是功成名就,一方是钓得金龟,也可算一段佳话。, n% v0 u6 k) `

4 ]; ~3 o$ V. K% L- W1 t8 ]' j4 |. H8 l3 U' M: y+ s/ l
  族谱中的“配氏”一列,大多是“妣李氏”、“配王氏”、“侧室张氏”之类,语焉不详,足可折射出妇女在旧社会的身份地位。0 w% _- e) B$ T' [  w" }
  她们不可以记入本族族谱,因为族谱中只记载男性;
2 [7 r+ R7 @* w- q/ J  她们无法留下自己的名字,留下的只有她们的姓氏;
% o! l  W, \1 G+ z3 Q0 _" C" l6 F+ V  男人们可以有好几个老婆,她们却只能有一个丈夫;( x6 l* \) v, T+ t7 h
  对于其中的大多数,后人们都无法知道她们的出处,谁是她们的父亲?谁是她们的母亲?她们从哪里来?" f! S) f: H5 _# C* g' ?$ d
  只知道她们死后,必然与丈夫一起,合葬在夫家的祖坟。5 |5 Q0 f7 y% V( U. W. b! i2 b
/ `! G, f0 u! l, k- T4 R
  于是这位李氏,已经是相当的幸运,因为她是“教谕李实公之女”。
. k: v7 T* H- Q  Z, @8 f1 J+ a1 ~. X) h. x" k7 I' k: i) ~9 r" D

. I' a* P# |; V5 {' m6 Z! O5 ?( i+ |. J2 m. m9 z
  一位大学毕业生,青年才俊,得到局长的欣赏,不惜以女儿下嫁,可以说,已经是相当的幸福。这样的例子,就算是在现实生活中,应该也不乏其人吧?
  A+ T$ f. Y' s1 B2 p+ V. }. G" W0 c, H2 |% x
  我就认识这么一位仁兄。# q$ M2 n- z5 H* z. W4 @
  ]! [& b0 q% h5 A' D5 ?- b8 \- V
4 T, V/ R, M; t1 S8 }7 f/ i% _
  一天晚上,哥几个喝酒聚会,这位仁兄也在座。然后他家里那位,就不断打电话骚扰,催他早早回家。- F5 J5 f) I$ k! ]2 C: u1 D6 Z
  这位仁兄慌乱之中,按了免提,小心翼翼地陪道:“跟朋友聊会儿天,晚会儿就回去,啊。”  g: c4 C2 O, ?# x( \6 S# P" `( d1 Y
  开着免提,就听见那边破口大骂:“你朋友都是一群王八蛋!”) @, {+ ^5 v# ~6 P2 A5 \7 E- W
  举座皆惊呢。: q6 _- q. W! L% u! N0 x
( ~" T" r8 {, ?
8 P" x; P; e- Y0 h7 c/ H+ f
  看来娶个官家千金,也不太轻松呢。" o$ ]4 Y3 e3 T1 _6 ?" O% W: _
  q0 \% a  Z9 k( v1 X! }
( C5 n2 \5 t, ]7 a. \, V+ }

$ T3 I$ Q9 H5 e4 U
4 Q: G  E2 Z. O; G
8 @: \6 g% c9 N* z
0 b6 J9 P: O& P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4-10-10 08:14
姚尚明 发表于 2014-10-9 22:474 C/ {3 _5 W$ n' \: ?
【肆】教谕李实公之女7 z2 I( N2 K  }: z
8 e7 ?. c! i( }1 i/ {; l5 E6 z
————————————————————————————————————

4 K. U: q" w8 ]6 i7 X- j静等下文,不错!
作者: 洛阳姚孝民    时间: 2014-10-10 08:18
好贴!学习了!
作者: 姚先登    时间: 2014-10-10 10:13
本帖最后由 姚先登 于 2014-10-10 10:17 编辑
) A3 K( g& A' H* M
洛阳姚孝民 发表于 2014-10-10 08:181 w3 m$ L% r) Z7 E8 G* L5 G
好贴!学习了!

' _  l1 F" G+ Z7 @) }2 E家谱中的故事,讲的真好!尚明站长,真是太棒啦!
( A. I+ j9 r( G1 \1 F) G0 H
作者: topled8    时间: 2014-10-10 13:1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姚元平    时间: 2014-10-10 14:41
姚尚明 发表于 2014-10-10 07:47
6 G3 B' E  d$ L8 I【肆】教谕李实公之女# |+ u, A0 Q) [! d8 u
/ o( j/ M3 p. G& t
————————————————————————————————————

. m. b+ Z0 E% m  T; O$ r6 ~( M      家谱中的故事,写得精彩之至!这等好文章 ,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作者: 姚克毅    时间: 2014-10-10 15:13
家谱中的故事真好听!从什么是始祖,始迁祖,古代教育,现代教育,几次的大迁移,加以举例说明,通俗易懂。. T) r+ J- [- k& }6 c& @- d

作者: 临泉姚殿立    时间: 2014-10-10 19:43
基本上没有把我们家族网上的文章转到QQ空间过,但太喜欢这种风格了,所以果断转了!
作者: 姚紫洪    时间: 2014-10-11 08:56
好文章,传承文化知识,拜读了,静待下文!
作者: 临泉姚殿立    时间: 2014-10-11 14:15
急不可耐看后续,百度贴吧-唐河吧里看到此帖,也是这么多,然后就没有了,很是遗憾!
) D# u% r% Z0 y/ |请河南的宗亲关注此帖,帮忙找找完整帖,姚志贤可以作为线索。
作者: 临泉姚殿立    时间: 2014-10-25 08:13
这么好的帖子没有下文了,实在可惜!
作者: 南昌姚公瑞    时间: 2014-11-5 14:23
故事动力,姚氏家谱故事更动人!因为姚氏宗亲就是故事的主人!
作者: 河南省姚六宝    时间: 2015-3-4 14:56
旧家谱http://www.yaogens.cn/club/photo/show.php?itemid=717 I, i8 v/ m4 A, `

3 N' B9 s( Q$ R2 ]0 }6 P. x新家谱http://www.yaogens.cn/club/photo/show.php?itemid=73) R4 F) F$ |+ L4 Y! W

7 T) J, _" R  q* I3 B$ W) j0 t9 {呵呵,尚明版主有心,把这个家谱中的故事也转来了,开篇主人公里的姚志贤就是吾,这是当时帮我排版的朋友写的。我这个朋友很有才,能写文章,会认识繁体字,能翻译文言文,电脑软件开发精通。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