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南昌姚氏与泰和及庐陵姚的关系 [打印本页]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4-8-30 20:05
标题: 南昌姚氏与泰和及庐陵姚的关系
本帖最后由 姚绍弦 于 2014-8-30 20:21 编辑
. d" y4 |9 j: _6 L) x
1 f6 E2 S$ Q, l/ p1 y2 C6 L. h   南昌姚氏与泰和及庐陵姚的关系
) f) t# P5 ]- U    “南昌姚”的称谓时间并不长,是1929年以后第十四次修谱才这样称呼。之前称呼为“豫章姚”,豫章者,古南昌之名也。当1170年左右南昌姚湾发祖姚谷清从灵源到南昌姚湾上岸,一段时间肯定自称为“灵源姚”,只是后来以“瑞州灵源”自称,习惯上是以“府”为单位而改称为“瑞州姚”。以上是南昌姚的历史变迁。$ l  T/ W3 ]3 E$ J' W9 S/ n0 J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4-8-30 21:25
    后来,总结南昌姚的发展历史,概况一句话为“姚湾上岸,斗门光大”。- K* k) x# E8 Z, m& }+ i" ?: N
    以斗门发祖姚澄从姚湾入赘到斗门的时间1249年算起,斗门晚了姚湾80年左右。姚澄有二个儿子、六个孙子、十三个曾孙子。应该说,从姚澄到斗门三代到四代人以后才慢慢形成了望族的雏形,这应该又是80年到100年以后的事情。【即1350年左右】。
  i6 K- W3 E( F! v( H8 Y    南昌姚氏第一次独立修谱是1404年,主修人是子善,其父是武昌附近一个县的县尹;景云【仕龙】,其父是山东德州判,他们是堂兄弟,父亲都是元朝的官员。还有三位修谱人都是斗门人。从某种意义来说,南昌姚氏第一次修谱是湖北人、山东人、南昌人集体修的。2 H7 G( `; H  `( f
     第二次修谱离开1404年已经跨越了125年,这是南昌姚大量外出的开始。之后基本是坚持了每30年左右就修了谱,脉络清晰。& U& H2 O! ?6 i+ e! ~6 U; X

作者: 姚允辉    时间: 2014-8-30 21:43
本帖最后由 姚允辉 于 2014-8-30 21:44 编辑
! K$ Q3 \4 }8 p4 \* [* V8 u9 n3 r2 U6 y: W5 w# `
支持姚绍弦对姚氏宗亲文化的研究。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4-8-30 23:12
本帖最后由 姚绍弦 于 2014-9-2 12:38 编辑
7 ^6 P6 B" o: \# _) y
姚允辉 发表于 2014-8-30 21:43  ]7 h# ~& ^  [& Y" p5 n
支持姚绍弦对姚氏宗亲文化的研究。

" h( C) z* i0 D9 Q2 V# D    在钟尧教授的指点下,南昌姚氏发现最早离开南昌的宗亲是安徽太湖的熙湖姚,时间是1280年左右。当其时斗门还没有形成村庄,而熙湖姚记载的发祖真一公来源于“江右姚湾”,“江右”这个地理概念当时仅仅指南昌,回来才泛指江西。所以,很容易就判断安徽熙湖姚的祖源地。2 N/ z& \0 R+ h
    这个结果,解释了“三卿团”一直的疑惑。为什么姚湾成立村庄比斗门早80·150年,相隔不到15公里,而现在上谱的宗亲竟然是斗门的十分之一呢?- D; o% W3 s* g
    答案是:姚湾的不少宗亲在斗门兴旺之前就离开南昌了。* l5 N5 U: d6 F2 M, c% Y: K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4-8-31 20:31
姚绍弦 发表于 2014-8-30 23:126 e; h: Z3 [% G$ b" k$ _. V! R
在钟尧教授的指点下,南昌姚氏发现最早离开南昌的宗亲是安徽太湖的溪湖姚,时间是1280年左右。当其时 ...

- ]4 y7 N* Q5 x5 I1 m5 e    从家谱上分析,灵源姚来到濒临赣江的南昌姚湾,姚湾发挥了一个码头的作用。当官与行医成了宗亲外出的二个主要原因。' ^9 H2 C' F. |& y6 N# [4 n  s  G
    前面提到,南昌第一届独立修谱是湖北人,山东人,与斗门人共同修的,他们共同的祖先是姚澄,姚澄的兄弟叫姚渶。现在斗门八大房都是澄、渶的后裔,脉络清晰。- g" D. z, Y9 G( c! ], ~
    与澄、渶平辈的姚湾祖先是姚泌,现在所有姚湾与斗门的南昌籍后裔都是此三公的后裔。
4 J% W+ R2 l8 v! {  l. @/ A" w2 g& c    姚泌上溯到姚谷清有四代人,仅仅是单线。换句话说,四代人中的分支没有了方向。
% Y+ Z! t& x. y1 l+ n3 n7 Q( t
作者: 姚允辉    时间: 2014-8-31 20:57
本帖最后由 姚允辉 于 2014-8-31 20:59 编辑
2 N1 ^" k5 }; ~6 A! z8 n9 Y2 U. m* b* M9 Q( f' E
支持宗亲的研究成果。辛苦了宗亲。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4-8-31 21:24
姚允辉 发表于 2014-8-31 20:57
/ V7 e! j4 \+ r- |支持宗亲的研究成果。辛苦了宗亲。

3 h$ w9 S- \- }4 m    话说吉安、庐陵与西昌& n/ ?" w) t# g7 c- V
   现在所说的吉安,是“吉州”与“安平”的合称。“安平”就是现在的安福,江西最早的十八个古县,就有“安平”。8 L9 `; @  x5 G
   古代的庐陵县,文天祥的故里,就是现在的吉安县,并不是吉安市,这是有区别的。从地理上说,吉泰盆地的中心指的是吉安县到泰和县的区域。这是庐陵文化的发源地。, z) g$ @' U$ _$ ^! E8 I
   后来“庐陵文化”扩展到了欧阳修的故里永丰、杨万里的故里吉水已经是后话了。
' `8 ^( q- h% b" N& V    西昌,泰和的古称。庐陵文化的发源地。
4 _7 l- W  W7 D2 l   现在的峡江与新干古代属于临江府,他们与“庐陵文化”从历史上说仅仅是一个“擦边球”。
! U. n6 H8 g+ N* u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4-8-31 22:01
本帖最后由 姚绍弦 于 2014-8-31 22:09 编辑 . }, A$ L9 ~# k6 F- [
姚绍弦 发表于 2014-8-31 21:24
4 R5 g, t: r6 e/ N; \( e话说吉安、庐陵与西昌2 v5 Z  D' |; |; ~6 B0 P% a
   现在所说的吉安,是“吉州”与“安平”的合称。“安平”就是现在的安福, ...
) T  D% W( {. n% i5 S- `4 v  }
2 g, g, a# l- {  e/ g) v  h, o9 `
    南昌姚湾与西昌的关联
/ d! Q3 o9 H  t- f0 n" D# l# S8 C    前面说了,1404年南昌姚氏第一次修谱是泌、澄、渶为主线修的。
0 ^1 ]8 e* Y: c7 L( g9 |    泌的父亲叫朝佐,家谱没有交代他什么原因?什么时间去了西昌,倒是记载了他安葬在西昌。
  O, H& B' e/ J8 D  r/ U) s    朝佐:汉彰次子,名忠,字尽已,号月溪别墅,居姚湾,生于宋绍熙五年,【1195年】,故于宋淳祐十二年。【1243年】妻邓氏,合葬西昌盐湖东北旧名猪肚山。今名姚家山。辰戌向。
+ i* z+ I/ N. R4 _, l# M      接下去。4 Q6 f7 `, M0 _% Q8 O" m4 K
     义恭:泌次子,名仪,字德中,号碧湾,治春秋由贡士受浙江绍兴府儒学提举。生于宋绍定三年,【1231年】故于元元贞二年【1297年】。妻程氏,合葬西昌姚家山。
: Q0 j$ E  Y$ d      仁傑:义恭长子,字文质,行五,生于宝祐二年,【1255年】。故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妻李氏,继妻胡氏,合葬西昌姚家山。
/ w8 Z! J5 d9 }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4-8-31 22:34
本帖最后由 姚绍弦 于 2014-8-31 22:54 编辑   ~, o6 w' q) f
姚绍弦 发表于 2014-8-31 22:01
+ k% w" e7 _! K0 B0 l南昌姚湾与西昌的关联
% X$ p3 P- j6 V4 O* e    前面说了,1404年南昌姚氏第一次修谱是泌、澄、渶为主线修的。7 p1 P9 z' I( ~  a# F% ]- V* k
    泌 ...

* A1 i2 v- g' P, g) T% T' k! y6 n$ ^, O: V) s
    现在假定朝佐是20岁去了西昌,【即1215年】,他的曾孙子仁傑1324年故于西昌。说明1215年到1324年之间,姚湾一百年间至少有四代人去了西昌。从后面的家谱看,这些人的后裔有一部分在南昌家谱上失去了联系。
. b4 K# a) z: G' V, L0 Z" m     我们已经知道,斗门村庄的兴旺是1350年左右开始的,子泰与子实兄弟去了湖北。即现在红安、黄陂姚氏的祖先。而姚湾的一支更加早一百年去了西昌。1404年,修谱的湖北人记下了他们自己祖先的名讳,而更加早一百年的姚湾籍西昌先人的名讳,没有留下多少痕迹。
. i$ J% W( W  f& m
作者: 姚允辉    时间: 2014-8-31 22:43
本帖最后由 姚允辉 于 2014-8-31 22:44 编辑 , F  l+ T/ m7 ~5 D; m' D" R

; S4 B% Z& X% Z* [9 `谢谢绍弦为宗亲们提供的姚氏族谱的研究。支持绍弦对族谱的研究。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4-8-31 23:00
姚允辉 发表于 2014-8-31 22:43. q+ v# t# K% v5 }
谢谢绍弦为宗亲们提供的姚氏族谱的研究。支持绍弦对族谱的研究。

% N7 X" D" p+ m1 e  z   不客气,允辉宗亲。
) ]: w$ r3 b4 V( M: R# d" y8 S   你们虔诚的寻根问祖,也令人感动。
1 ~$ J* F4 }" U7 q1 P. I
作者: 姚允辉    时间: 2014-8-31 23:05
本帖最后由 姚允辉 于 2014-8-31 23:08 编辑 ; `8 A: q1 w) \: m) B1 h6 q
% C/ I+ g  u7 i2 I( `3 N0 X
谢谢绍弦宗亲的夸奖。在宗亲你的鼓励下,我将用我最大的努力去做好应做的事,谢谢宗亲。
作者: 姚卿芳    时间: 2014-9-1 12:11
本帖最后由 姚卿芳 于 2014-9-1 18:05 编辑 6 P8 z: L3 V1 {4 Z7 }: o; f

& I+ B/ ~4 f/ W# u9 g" ?7 T* A  a    绍弦说:7 t1 ?( E) A" I5 }, p# r; c) j
     "现在上谱的宗亲竟然是斗门的十分之一."若加上在姚网中认祖归宗的族人.大多数是斗门近几百年迁出.我看不到十五分之一.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4-9-1 17:18
本帖最后由 姚绍弦 于 2014-9-1 23:11 编辑
. {; B5 r- k& r0 [/ X1 P
姚卿芳 发表于 2014-9-1 12:11  t' N  h" i' m3 W/ n+ L) L
绍弦说:
  Z, s- S( K9 z% I+ J/ m     "现在上谱的宗亲竟然是斗门的十分之一."若加上在姚网中认祖归宗的族人.大多数是斗门近几 ...
, [5 l& H& z( F9 Y& M! v- S. `
% H1 F, Y  _' h* e* f# H7 X/ X1 \
    卿芳老的思路是清晰的。9 y* \1 f% `# \# w
    南昌姚氏1404年第一次修谱时,是以彦国公第25世为统一字派修的。不仅与灵源老家南垣的谱一致,现在广为流传在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山东等地的谱,几乎大同小异,说明南昌家谱是严谨的。
6 O3 v- |! w% |6 A& e    1404年,整个明朝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南昌姚氏三位主修谱人,子善【1313·1405】87岁;仕龙【1308·1404】96岁;仕瞻【1313·1406】87岁。这是他们修谱时的年龄,可以说是德高望重之人。
9 Y$ @* t1 ~/ {+ r6 ]+ I    截止到1404年,姚湾形成村庄已经超过200年了。可是在统一修谱的25世仅仅只修到了12个人。这12人当中尚有仕范中了进士,受福建都事;仕高、仕节迁居荆州府。实际上只修到了9个人。
% ^7 N/ y2 G  ]$ M" E' i   考虑到姚湾比斗门高了三、四辈,我查了下面几辈。发现:第26世姚湾15人;27世19人;28氏19人,29世20人。说明姚湾的人丁即使又过了一百年依然没有多大变化。自然,后来姚湾与斗门的人丁差距就越拉越大了。1 ?" ], T+ e# v  ?) N/ s' z
0 y/ u9 z6 K: x2 R4 {! q9 j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4-9-1 23:33
姚绍弦 发表于 2014-9-1 17:18% ]: Q% ?3 N. u
卿芳老的思路是清晰的。$ |# D9 h( M2 [, l! H7 L7 ]
    南昌姚氏1404年第一次修谱时,是以彦国公第25世为统一字派修的。不仅 ...

) t/ D0 ]. ]; p* X+ f+ Q8 U   在姚湾的家谱上最后留下“西昌”的痕迹是伯珍。
; S5 Y- r9 T" M3 I* ?   行传如下:
+ e$ c! s9 ?/ V    伯珍:字则宝,号西溪清隐,行六,生于明朝洪武25年,故于明朝天顺7年,【1464年】。有四个儿子,二个女儿。其中,长女嫁西昌。
( z6 U* B  n3 J/ N% \$ ]   洪武25年是1393年,加上伯珍成人的时间,应该在1413年以后,姚湾家谱上就找不到西昌的信息了。【假定的女儿为老大,如果不是老大,则应该还会晚若干年】。$ W- V/ {: d* m5 w6 |

作者: 姚卿芳    时间: 2014-9-2 12:21
本帖最后由 姚卿芳 于 2014-9-2 12:35 编辑
# s8 w6 Z5 Z: M% z6 [0 B% Y5 |% d, N8 P9 H6 L% C( x3 C
      赣江水。従赣州出发、由南向北.经吉安、樟树、丰城、南昌流入鄱阳湖.9 A. E: [5 J8 U  U7 q$ S- |. k; C
     在赣江的右边、従丰城到南昌有一条长达八十里的赣江大堤.                6 Y+ ^- Y( D* s
     姚湾村属南昌县在赣江的右边、隔岸相望的是新建县的生米街.姚湾就在大堤脚下距南昌四十里处.
4 _" }) _2 m0 Z) O& [" j: T0 ~     姚湾始祖谷清公是旦公长子铸公所生.于[宋]淳熙年间由灵源迁入南昌的.
  R" g8 c& G* f8 n8 G     斗门始祖澄公是旦公次子锡公之玄孙.其祖在官.为避难.移居南昌姚湾.后由姚湾入赘斗门.姚湾距斗门约三十里(只有小路可走).+ G  e) C- o) y0 h+ n4 v
     第一届修谱是1404年.第二届修谱是1529年.第三届修谱是1566年.谱局设在斗门.工作人员也由斗门族人担任(义务).当时南昌姚总的人数并不多.其它各族只是按要求填报花名.由于交通不便利、信息难通.在外地的族人失去联系.姚湾早于斗门三代而现在仅是斗门的十五份之一, 这是历史的原因.7 O1 {! M# q8 E( s% }+ w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4-9-2 15:50
姚卿芳 发表于 2014-9-2 12:21
1 B2 K* a1 _+ ?; L4 p' |) k$ p' a赣江水。従赣州出发、由南向北.经吉安、樟树、丰城、南昌流入鄱阳湖.+ J# z/ R0 n. V1 v+ N
     在赣江的右边、従丰城到 ...
9 E& Z1 M2 t( C/ a( p
感谢绍弦和卿芳老.这些宝贵的资料.很值得细读.辛苦你们了.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4-9-4 00:05
姚小平 发表于 2014-9-2 15:50! ^% o: o2 ~0 p7 Q% J, F
感谢绍弦和卿芳老.这些宝贵的资料.很值得细读.辛苦你们了.
4 E; W& z5 D% S( D. @( ^
   从已经可以找到的南昌家谱看,时间大致在1200年·1420年左右的节点上,南昌姚湾的宗亲来到了西昌。南昌姚氏统一字派是1404年,以彦国公第25世算起,二套字派同时流行。到西昌的宗亲没有参加南昌标准字派的排列。但是懂谱的人依然一目了然,因为南昌25世之前也有一定规律,比如,我判断新余姚墟的发祖姚景国,家谱记载是姚旦的后裔,几代之后与斗门的25世大部分是景x为字,时间在洪武,基本上就是25世的人了。, t# X( B3 H  E  g
   从我知道的情况看,现在泰和的宗亲基本上都是安福正雅公植下的后裔。正雅公【850·919】出自灵源,与南昌姚氏同源。可以说,整个灵源姚是比较早的时间就来到了古庐陵地区,当然包括了西昌。从湖北反馈来的信息当中,就有安福,南昌,吉水等地的江西姚以“锦江堂”统一修了谱,他们已经确认是彦国公后裔。
* S  R% i0 a; D; L. {% M/ T. B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4-9-4 20:55
本帖最后由 姚绍弦 于 2014-9-6 18:23 编辑 * i+ {/ c  e" g5 V( O* j
姚绍弦 发表于 2014-9-4 00:057 u( A; j5 n( r5 K1 g0 n
从已经可以找到的南昌家谱看,时间大致在1200年·1420年左右的节点上,南昌姚湾的宗亲来到了西昌。南 ...

. e+ E! [  s  ^' u5 u( m, d$ J! U: _6 X! h7 k: k
   关于地名“猪市巷”与“水巷子口”
) S5 `+ u8 H. t2 r, K8 i4 B- n   “猪市巷”与“水巷子口”这二个地名是湖南通道县炳松宗亲与贵州允辉宗亲的家谱上留下的泰和西昌的地名。
: a7 _! I$ N1 Q2 X% e: I) l- h9 f    在泰和与庐陵县【现在的吉安县】境内,赣江由南而北。方圆平坦的吉泰盆地水系发达。炳松说,“水巷子口”这样的名字估计与水的旁边有关系。我也这样认为。
; i! M2 P( P) T& i2 k) F9 H    允辉说,“猪市巷”可能与市场有关系。
  R+ E) t# z- O4 o    江西是一个水源丰富的地方,一般县城都依傍在江河的旁边。据我所知,西昌是古代的泰和县城,离现在的县城有1·5公里的距离。* ?9 E* e2 w5 Z5 B
   南昌家谱记载:朝佐夫妻合葬于西昌盐湖东北,旧名猪肚山,今名姚家山。
& o% [, f4 v* J, G3 H   这个“猪肚山”与“猪市巷”有关系吗?“猪肚山”应该是一座象“猪肚”一样形状的山,以各种动物的不同部位来描绘山的形状,这在家谱里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巧合的是,都与“猪”有关联。
& O% r" X, ]9 w( _( l    南昌家谱里记载的这座“猪肚山”,“今名姚家山”。这个“今名”,是1404年开始记载的。说明当时西昌的宗亲与南昌姚湾是有联系的。既然把“猪肚山”变成了“姚家山”,说明姚家人当时在西昌不在少数,因为已经有了自己的祖坟山。后来的200余年间,家谱上记载都有宗亲安葬在“姚家山”,更加说明姚湾家族在西昌有了不小的发展。只是因为交通等原因,没有与姚湾保持联系,加上南昌第一次修谱与第二次修谱相隔了125年。西昌与南昌彻底失去联系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了。2 k/ i' k7 F- {" B+ r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4-9-6 08:29
本帖最后由 姚绍弦 于 2014-9-6 10:23 编辑
0 q0 p( a) W' F
姚绍弦 发表于 2014-9-4 20:55% L% Q* F! O2 H# n
关于地名“猪市巷”与“水巷子口”
) ^; Y' f& r: n, f0 m4 w+ |   “猪市巷”与“水巷子口”这二个地名是湖南通道县炳松宗亲与 ...
7 H9 B4 _; C# X8 G
; W9 r* f* l# A7 }3 A0 D
    迁“庐陵”的一个旁证0 s* {8 u; o/ Q. l% J% X6 v
    南昌家谱关于灵源衙里籍的姚文龙也是有记载的,他是彦国公的第23世。他的儿子叫仲胜,字必达行五,居灵源。1 V3 ?- N+ M4 Y+ _2 \
    南昌家谱按照常规,对于旁系,只记载了长子长孙三代人。修谱时的第25世正好就是姚文龙的孙子仕清,家谱记载:“迁庐陵”。“余未详”。5 I6 N' O; o3 Y8 h
    姚文龙是宋末元初人,因为大张旗鼓的依顺了蒙古人,并且成了元代的大官。在明朝以后的宜丰地方志上,姚文龙几乎是一个反面人物。在1404年,南昌修谱时简单地记录了几句。从时间上推算,姚文龙的孙子应该是1330年左右的成年人。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灵源姚氏当中不仅仅南昌姚氏去了庐陵,也有从灵源去的。说明灵源姚与庐陵不是孤立的关系。
5 `  H( y3 h% c
作者: 姚炳松    时间: 2014-9-6 18:17
谢谢感谢绍弦和卿芳老与江西的宗亲们谢谢
作者: 姚允辉    时间: 2014-9-7 14:37
本帖最后由 姚允辉 于 2014-9-8 08:35 编辑 " x1 e1 Z  L7 [3 Q% ?4 S- a) M
; D, D' O* p7 H8 u3 X! X) k% c" O6 U
感谢绍弦和卿芳的研究成果。贵州黎平重华堂始祖姚麟趾出生在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姚麟趾在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随军征战而离开江西泰和县猪市巷。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4-9-8 22:58
本帖最后由 姚绍弦 于 2014-9-8 23:00 编辑
4 [2 t- Q7 n4 v3 B# `
姚允辉 发表于 2014-9-7 14:37# C: y: ~9 I1 U, Y7 B  }
感谢绍弦和卿芳的研究成果。贵州黎平重华堂始祖姚麟趾出生在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姚麟趾在明洪武五 ...
1 |4 z+ |" d9 c& l

8 }9 G" r# d, P  g   这是一个河北的宗亲发在姚网上的,他老家是从庐陵迁湖南宜章的。我复制如下:
7 C" N* Q0 x! d+ F. \0 u% y5 B     我们宜章姚的祖先就是南宋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迁入宜章的。  4 g/ O7 \4 Z, t9 ?
     我祖宗述,虞公所出也,先世居,江西庐陵县之高勘头草坪姚家,弟兄三人,长为宗琦公,次为 宗述公,三为宗政公,于南宋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迁入宜章。久之,琦公归守庐墓,今其子孙 远 莫能考也,政公娶邓氏仅生一女选入掖庭,备列七宫,宫禁秘密后得其实也。
3 @# J$ Z# N! y
本文来自:中华姚网(http://www.yaogens.cn/)原文地址:http://yaogens.com/portal/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104&page=9#lastpost3 P' b- j" [' h7 w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4-9-8 23:23
姚绍弦 发表于 2014-9-8 22:58
4 M3 v% @1 [4 C1 X" a+ w5 s9 q这是一个河北的宗亲发在姚网上的,他老家是从庐陵迁湖南宜章的。我复制如下:. r* E# m% u$ d/ g; h
     我们宜章姚的祖 ...

3 R8 R/ m% V% v下文出自灵源芳里系姚建钢宗亲发的帖子:8 H  u  k* p; l; I* \7 Z6 G
       灵源族谱
; a5 s) Q% b6 _     颐先世由安福始徙泰和而安福之先、实出自瑞州新昌之灵源始祖尚忠公、当宋真宗时由河南陕郡来徙、嗣是而四世曰振竹楼公五世曰旦明叔公九世曰勉雪波公皆状元及第、郡守蔡谟为立奕世状元坊故名曰坊里盖自数百年来吾安福泰和之于坊里其地既隔代益远不相闻者久矣、乾隆己丑衙里进士芳远与颐相晤于京师始叙宗族往来甚洽既而归其则偕其本支重修谱乘以书来嘱余为序时安福泰和诸族人适亦有修谱之约颐谓是不可不以互证而合订也、爰诺以异日越数年而视学楚南进士复躬来诣日谱已成将就梓矣序其毋缓忆顷岁在书局于永乐大典中见雪波公所为诗文散缀各员之下辄一一手录全奉。
( ]! }$ ~* z( X. k3 I' x# J诏旨凡诸篇皆命馆臣编汇为全集、因是任雪波集之役、
$ B1 @. i% L  B* G 盖公之气节文章皆为当时冠冕不独科名而己而文集流传渐多缺失即坊里亦有缺弗完、幸得被恩命以云仍之末藉手编校先集于散佚之余或者公之精灵。' J2 @- Q1 k- r2 F5 ~) b2 ^
有默呵护焉者未可知也然则序坊里之谱、其敢辞抑。
6 Y% C2 J0 c3 d$ o      朝十余年,所遇同姓若陕、若山东、若浙、若吴、若相城,其源流无不可溯而家族之谊、无不相笃况坊里尤吾安福泰和所从分者哉自今以始吾安福泰和毋忘其源坊里、亦毋忘其委颐他日将合两支谱而互登之、以永远无失亲睦之道、其庶几有合于王之教也夫。# K+ G1 Y3 g6 K' C
乾隆四十三年二月八日. C# v9 N4 @% I0 @' J
赐进士及第奉直大夫:
. e- `0 m: C/ z4 s5 Y) p上书房侍直提督湖南学政翰林院侍讲'
9 U5 h. m* U; A, \- I; m" J泰和族人颐顿首拜序
% G! [! C& U6 ]+ E- H
本文来自:中华姚网(http://www.yaogens.cn/)原文地址:http://yaogens.com/portal/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85&extra=page%3D42 t# h7 W( e: _3 E5 W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4-9-9 00:03
本帖最后由 姚绍弦 于 2014-9-9 01:16 编辑
! Q8 I2 ?8 s+ z9 I; {1 \
姚绍弦 发表于 2014-9-8 23:23
) t% `, M8 P: D! `- A6 C9 K0 f下文出自灵源芳里系姚建钢宗亲发的帖子:' R+ D) j) O! ~; d
       灵源族谱
) z! h/ C' z% _8 e* R     颐先世由安福始徙泰和而安福之先、实出 ...

+ x- q8 p  G! t6 F) f
3 Q+ P& A3 p# P: O* s$ ?     这是以清朝时泰和姚氏的后裔姚颐的口吻写的。, z4 @7 S# L& J8 O$ o9 M
     姚颐是乾隆31年【1766】的榜眼。曾经任湖南学政,出任过山西知府。善诗文。% e, v( b/ }0 d8 F
     我不知道姚颐是不是正雅公的后裔,如果是的话,这里就非常奇怪了,他怎么可能把唐朝的正雅公当做宋朝的尚忠的后裔呢?或许是后来的修谱人不明就里把“ 颐先世由安福始徙泰和而安福之先、实出自瑞州新昌之灵源始祖尚忠公、当宋真宗时由河南陕郡来徙”加上去了,以表示自己的家谱是灵源正宗。结果闹出了笑话。+ f5 e% |0 J- k2 W7 T" c
     但是,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一个基本的线索还是可以发现的,即泰和姚与灵源姚是有关系的。
; e$ e7 u3 W, [0 L9 q- T" J     我读过几本出自安福正雅公谱系,并且与“安福地方志”主撰姚义兴老先生有过交流,他告诉我,正雅公的谱系只有房谱,前面数代人是不清晰的。3 L! G; R9 O% l
     但是我依然认为安福谱系是严谨的,我看到的宜春上窑、安福大汾的房谱中,并没有把宋朝状元拉进来。这说明,他们的祖先在姚勉中状元的前几百年就离开灵源了。* _% y/ C& R! l$ e; h1 T
5 d+ M0 x$ Y; T$ [: ~/ T

作者: 姚克保    时间: 2014-9-9 09:48
我认为,出现以上这种情况,一种是如绍弦所说的,方里修谱时后人将姚頣的文章改动了个别地方,二种情况,有可能姚頣本人在家时听说其祖上由灵源而安福而泰和,但因人在京城,没有去核谱,经由芳远一介绍,便认同了姚芳远的说法。姚芳远是衙里村人,与三公后裔提到的姚文龙同村,和姚頣是同科进士。若是核了谱,作为一个榜眼,是不会犯这种历史知识上的错误的。
作者: 河南姚树江    时间: 2014-9-9 13:18
陕州姚和万年姚还是比较清晰的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4-9-10 17:20
河南姚树江 发表于 2014-9-9 13:18
; M* k8 _) H: y8 s陕州姚和万年姚还是比较清晰的

: E0 [8 `; t& ~0 `$ v! f       昨天,我把宜春上窑的家谱借过来了,又有一些新发现。 9 X$ `) Q! t( y4 D
      上窑的发祖叫姚存贵,是正雅公第17世。生于元朝泰定元年。存贵公是由父亲带到宜春来的,来的地方并不是安福,而是泰和。
  h) E0 P$ ?; c  e- P1 w  \7 l) W     我发现,正雅公的第十世姚忼,字彦康,生于宋朝绍兴六年,徙居泰和城西秀溪,葬在姚家山。忼公之子傑夫,号中轩,生于宋绍兴32年,葬姚家山。傑夫的次子叫子静,居修溪,中宝佑进士【与文天祥同榜】居秀溪。十三世,姚陶洵,生于嘉定9年,葬姚家山。# |( j% t  ?3 `2 M5 U" q, p
      接下来发现,存贵公的叔叔及堂兄弟依然居住在泰和的秀溪。% {$ D/ |4 K7 H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4-9-10 17:34
姚绍弦 发表于 2014-9-10 17:200 u& B8 N" F! y
昨天,我把宜春上窑的家谱借过来了,又有一些新发现。 - c5 g6 i4 ?5 n+ |5 q3 A
      上窑的发祖叫姚存贵,是正雅公第17 ...
; {) K4 o5 G% l" s) p2 Z' V" ]
      我去过宜章,对宜章的谱头有了解。宜章的发祖叫宗述,来源庐陵,时间是1177年。从宜春上窑正雅公谱系发现,正雅公第8世是“宗”字,比如,宗文、宗武、宗义、宗礼。。。第九世是“惠”。这几代有人就住在庐陵。宜章“宗”后面是“修”。我觉得,宜章姚应该与正雅公谱系多多接触,或许可以发现一些线索。, f/ g0 [2 Z5 X& z
     
* `/ V# d3 l7 S8 O  Z+ ?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