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今天是农历六月初六,俗称“六月六”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先登    时间: 2014-7-2 21:15
标题: 今天是农历六月初六,俗称“六月六”
本帖最后由 姚先登 于 2014-7-2 21:32 编辑 0 m  q% ^, t& J7 z3 b
  I1 Y- ^; P/ O7 s+ W# [! t
六月六(转贴)& d. L. i. U" l5 @2 b7 v
      就我国民俗来说,农历六月初六,俗称“六月六”,有些习俗是传之已久的,这在名谚中也有反映。 4 L, R' A) e7 h' z* O
      一说是:“
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此时已届仲夏,骄阳高照,为了防止家畜生虮虱跳蚤,人们在此日为猫、狗洗浴,农家则把猫、狗驱往河中洗澡。猫、狗在这一天嬉水,与小儿同乐,因此民间也称此人为猫、狗的生日。   Y4 Z  A* M7 [0 Y/ j% u/ W
      另一习俗是晒衣服。传说这一天晒衣衣不蛀,曝书书不蠹。此俗见于300多年前明人
沈德符著的《野获编》,文云:“六月六日,内府皇史晟曝列圣实录及御制文集,为每年故事。”士大夫家及平民百姓也于此日晒裘衣杂物,以防虫蛀。
$ R" C7 K# W' k$ Q5 f      上海的民谚却夸张而有趣:“六月六,晒得鸭蛋熟。”把骄阳下的酷热说得很形象化。早年人们常在这一天晒伏酱、付瓜,为了防潮防腐,人们常于这一天用桐油涂饰门窗和梁柱。 2 J* W1 w' w( u$ Q2 r7 Z3 ^
      北方人的谚语则是:“六月六,看谷秀。”一般说,庄稼长得好不好,秋收时丰歉如何,这时候已大致可以测定了。
% S+ c, m2 ^# q; a      至于伏夏糕点,近人周简段先生提及江苏东台民谚:“六月六,吃了糕屑养了肉。”认为吃了用麦粉和糖油做的面食,对增强体质有益。有诗云:“
市离家二里遥,携篮赶上大云桥。今朝不吃麻花粥,荷叶包来茯苓糕。”这类糕点为人喜欢,其原因是它松软、清口、甜淡适宜,而又价廉洁。不过如今的糕点市场已经是奶油蛋糕的天下,要寻觅卖茯苓蛋糕的店摊已经很难寻见了。
; ~- ?$ @, ]0 w. W5 ^0 @1 k      关于“六月六”还有很多的传说,“六月六,请姑姑”是流传很广的一个。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各家各户都要请回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这个习俗是从春秋战国时候就兴起的。
8 S0 N  Y8 n" u: f  N2 d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
晋国宰相狐偃功高居傲,他的儿女亲家赵衰对他很反感,直言数落了他,狐偃不听,当众把亲家责怪一番,赵衰年老体衰,不久因气而死,其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 4 e6 E0 {" X. J4 n
      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对家人说,六月六日赶回家过生日。狐偃的女婿得知消息,决定六月六日杀狐偃,抱父仇。
* ?6 H4 G" E; x7 Q/ S      狐偃的女婿把这个决定告诉了妻子,狐偃的女儿得知这个消息后整天心惊肉跳,在六月初五这天,悄悄跑回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母亲。狐偃的女婿知道事情败露,每天惶惶不可终日。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来请女婿。到相府后,狐偃请女儿、女婿坐了上席,然后对众人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方知自己近年做事有错。今天女婿设计杀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事没办成。他为民除害,为父报仇,我决不怪罪。女儿救父危难,尽了大孝,礼当受我一拜。希贤婿看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一席话,说得满座宾客又惊又喜,女儿、女婿叩头谢罪,前仇尽释。 * `  u" B! k: V2 ]  }
       从此后,狐偃真心改过,为了记住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日都要请回
闺女、女婿团聚一番,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此事张扬出去,老百姓个个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日接回闺女,应个消灾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作者: 姚先登    时间: 2014-7-2 21:29
“六月六”是瑶族和一些其他少数民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由于居住地区不同, 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汉族和有些布依族地区六月初六过节,称为六月六; 有些布依族地区六月十六日或农历六月二十六日过年,称为六月街或六月桥。0 U% s" q, F$ U* _$ R

8 l; r+ [3 g$ c4 W
  }" q7 P" Y" l( z' z. g& |8 Y! r- P5 C3 B- ?

" i0 }% O% R4 f& [& I6 c[url=][/url]8 p* I9 X% P- C: ~. p
1汉族的六月六洗晒节热在三伏。
  六月六

% `' [9 v0 f4 v/ a  s+ _4 T: N# P夏至节后,恰逢小暑大暑节气,气温升高,有时高达40℃左右,已超过人和动物的体温。汉代刘熙曰:“暑,煮也,热如煮物也。”进入数伏,以农历六月初六为中心,湖南资兴有一句老话叫"六月六 打个泡子 长块肉"意思就是这一天洗晒,让人好处多多,老北京有很多民俗:洗浴、晒物、洗象、晒经、赏荷、看谷秀等。农历六月初六,民间称为“洗晒节”。因这时天气已非常闷热,再加上值雨季,气候湿,万物极易霉腐损坏。所以在这一天从皇宫到民间,从城镇到农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晒物的习俗。当年一般百姓家没有洗浴设备,但人们也很讲清洁卫生,习惯在每个节日或节气时,都要进行沐浴洁身,信佛者尤其要以洁净之躯去焚香拜佛以示虔诚。
3 ]4 z9 r; _) z$ Q$ V8 [$ W! C; d洗象日
  六月六

6 x) F, z% N: s. ?, e2 ]' G元明清时期,农历六月六还是法定的“洗象日”。那时皇帝在朝会、祭祀或出巡时,为显示威严,要摆出一支由车马象、鼓乐幡伞组成的庞大仪仗队,每有盛大庆典,大象是不可缺少的成员。一千二百多年前,忽必烈在建元大都城后,那时的属地暹罗、掸国、安南、高丽、爪哇等都带贵重礼物来朝贺,其中暹罗、掸国、安南每年都要带大象进奉。暑热天时,大象就在元大都城附近的积水潭中洗浴嬉戏,引来百姓争看围观。皇上为了大象的驯养与管理,还专门建立了象房、演象所和驯象所,并从缅甸招来象奴和驯象师。平时由象奴饲养并由驯象师指导训练。乾隆时期大象最多达三十多头,象奴驯象师多达百人。象房当时就设在宣武门内西侧城墙根一带,旧址即现在的宣武门的新华社大院处,至今留有”象来街”、”象房胡同”的美名。明清时期,六月初六初伏之时,都要举行洗象仪式。清杨静亭《都门杂咏》中记载:”六街车响似雷奔,日午齐来宣武门。钲鼓一声催洗象,玉河桥下水初浑。”在这一天,象房的象奴和驯象师打着旗敲着鼓,引着大象出宣武门,到城南墙根的护城河中让象洗澡。这天在洗象处附近还要搭棚张彩,有监官负责监洗。当天也会临时设有很多茶棚、小吃摊,如同赶庙会一般,车轿人马如潮,观者如蚁。为了观看洗象活动,有钱的人家会提早占据附近酒肆茶楼的好位置,以一饱眼福。大象对那时的百姓来讲,终究是稀罕之物。观象时,大象戏水之声,观者的惊讶赞叹之声以及小商小贩的吆喝声,欢声笑语连成一片。9 K  C* D5 Z( j3 s8 W; J7 H* a
晾经节每当
  六月六
0 c* W# v+ p% ?* {- k$ t
六月六,如果恰逢晴天,皇宫内的全部銮驾都要陈列出来暴晒,皇史、宫内的档案、实录、御制文集等,也要摆在庭院中通风晾晒。当年这一天也有“晾经节”之称,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寺庙道观要在这一天举行“晾经会”,把所存的经书统统摆出来晾晒,以防经书潮湿、虫蛀鼠咬。如旧京的白云观藏经楼里,藏有道教经书五千多卷,在每年的六月初一至初七,白云观要举行晾经会,届时道士们衣冠整洁、焚香秉烛,把藏经楼里的“道藏”统统拿出来通风翻晒。广安门内著名的善果寺每逢六月初六也要作斋,举办“晾经法会”,僧侣们要礼佛、诵经,届时开庙一天。那时看完洗象的百姓,都会涌到善果寺中观看晾经,所以寺前也形成临时集市,非常热闹。民间的轿铺、估衣铺、皮货铺、旧书铺、字画店、药店以及林林总总的各类商店,都要晾晒各种商品。城市和农村的黎民百姓要晒衣服、被褥。民谚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就是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清代的北京居民,都在六月初六日那天翻箱倒柜,拿出衣物、鞋帽、被褥晾晒。因此,有的地叫“晒衣节”或“晒伏”。
( G( `- y- u. x1 i% L8 k& S, h1 S虫王节同其他
  六月六
2 M! _8 S# F4 e+ x* Z
节气一样,六月六这天还有许多专门的食俗。从六月初六起,街市上的中药铺和一些寺庙开始施舍冰水、绿豆汤和用中药制作成的暑汤。主妇们也在这一天开始自制大酱。每到六月六,当天的饭食要吃素食,如炒韭菜、煎茄子和烙煎饼等。吃素食之俗除有清淡之意,是否还有深意,不得而知。“六月六,看谷秀”。农历六月已异常炎热,庄稼长势正旺,已是吐须秀麦穗之时,农家要观察长势,以卜丰欠。六月六农民还称为“虫王节”,要在农田、庭院里焚香祭祀,祈求上天保护,五谷丰登。
" A* ~. W# l- a+ n& L六月六,老北京还有郊游和赏荷的民俗。为了防热消暑,文人墨客常到有庙宇有树荫之名胜地及长河、御河两岸、东便门外二闸等地野游。旧时的二闸是通惠河上第二道闸所在地,是老北京春夏之时百姓观景旅游的胜地。当时通惠河两侧垂柳成行、水波荡漾,运粮船和各种游船穿梭往来。在二闸的闸口处,还有一个飞溅的瀑布,岸边还有楼台亭阁、私人花园和一些茶棚酒肆,恰似江南美景。清代《北京竹枝词》这样描绘:“乘舟二闸欲幽探,食小鱼汤味亦甘,最是往东楼上好,桅樯烟雨似江南。”六月正值荷花盛开,人们也常到什刹海边尝莲品藕。两岸柳垂成荫,水中荷花争艳,在此乘凉消闲吃冰食,别有韵味。
/ g5 C2 v/ T. S1 n; K( ?3 n* F% z回娘家节六月
  六月六徐州的伏羊节场面宏大

* S: p" w% M% E/ ~六,晋南地区称为“回娘家节”。传说春秋战国时,晋卿狐偃骄傲自大,气死亲家赵衰。一年晋国遭灾,狐偃外出放粮,说好六月初六日回家过寿。女婿决定乘狐偃祝寿之机,刺杀丈人,以报父仇。女儿探知此事,赶回娘家报了信。狐偃放粮归来,看到了民间疾苦,后悔未听亲家忠告,痛恨自己作错事情。不但不怪罪女婿,还当众承认了自己以前的错误。后每于六月初六日,狐偃必将女儿、女婿接回家中团聚。传到民间百姓效仿、相沿成俗。一些地方,六月六,出嫁的老少姑娘也要回娘家歇夏。“六月六,请姑姑”,人称“姑姑节”,看来与这个传说也有一定的联系。; T3 p) h. O/ c9 z
天贶节
  六月六明朝,夏天时皇史宬要晾晒皇家档案
2 G+ ?; K. \' f* H( P: |
月六还被称作“天贶”(贶,kuàng,赐赠的意思),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日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有残余。江苏的不少地方,在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搀和糖油制成的炒面,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看来,这炒面与这“糕屑”应该是一个意思。& W, i- u# F- o
禾苗节“禾苗节”,这天正好是在农历的六月初六,湖南桂东人亦叫“六月六”。
" n/ O# ], Y  W+ K“六
  清代工艺品上镶嵌的《洗象图》
' O! \. p, l: d- m) S$ X. T
月六日晒衣物,不怕虫咬不怕蛀”,“六月六,吃鸭子”,“六月初六,吃鸡吃肉”,“六月六,狗洗浴”……各地过“六月六”节的民谚很多,庆祝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桂东把六月六作为 “禾苗节”这种别有特色的民俗却鲜为人知。
: X* ?$ m- c1 M8 w  I2 e, w《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中有记载,“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存在植物崇拜,中国各民族历史悠久,当然更不会例外。作为一个农业国的农业民族,长江流域的各族人民都对稻谷十分崇拜,形成了与稻谷相关的节日,如禾苗节……”
9 f3 z8 @) ?2 B" ]/ P- U& V笔者来到号称十万亩林区的桂东东洛采风。偶然了解到这里完整地传承了这个古老的“禾苗节”。0 j3 |( k8 s- T7 h" w* u
每年六月初六那天,东洛乡就会有人自发组成一支“禾苗节”民俗队伍,当天这小村子里一个大操坪里锣鼓喧天,唢呐嘹亮,十几人舞起稻草龙,上下翻腾,或回首摆尾,或左旋右转,……稻草龙后面跟着一条长长的队伍,六人左手提一小袋丰熟(收)米,右手提着一艘一尺大小的游船仔(稻草船),六人左手提着一只仔鸭,右手提着一些祭祀品。朝着农家走去。
# A" K, O, N& n  u
  六月六节
' y2 W3 u$ W8 R) p& ?6 G
禾苗节”民俗队中的稻草龙每到一户农家,这家就会放鞭炮迎接,稻草龙进屋去向神龛点三下头,六只仔鸭也要向神龛点几下头。队伍里有人给屋主送上一包丰熟米,预祝这户人家好收成。屋主用碗接住放妥后,从大门后拿出一包害虫来,如青虫、白叶虫、打屁虫等,(事先捉到的害虫用红纸或南瓜叶包好),放在游船仔。意即包里的害虫是虫王,把虫王捉到了,田土中所有的害虫随着全消失了。然后,稻草龙在悠扬的唢呐声和节奏明朗的锣鼓声欢快起舞。不论乡邻们住山侧还是住山腰,“禾苗节”民俗队都得全部走齐村子里所有的人家。! D1 Y% ]3 I6 U6 x
稻草龙离开农家。农家会在山炕垅段,田间地头,庭院里焚香祭祀,祈求五谷丰登。有的也会杀一只鸭子取血喷于方幅草纸上,制成小旗插在田头地角,备酒烛香等祭品,祈求田神确保丰收,俗称“祭田神”。《桂东县志》中有记载。
( s4 O" q& |' b, p( V“禾苗节”民俗队伍一行,在每家每户走遍之后,大家登上离村子不远的佛道并存的寺院道观——回龙仙。在那里向菩萨和太上老君画像虔诚焚香燃烛,呈祭果、杀仔鸭……大礼祭祀。毕后,把游船仔里的害虫集中起来在一块平地上火焚掉。愿青苗茁壮并获得丰年。9 t# u2 a! }5 r$ @0 u' M
《宋史》有记载。“帝以蝗灾,令刺举监司不才者,畴若同台监考察上之。”又言:“湖、广盗贼,固迫于饥寒,然亦有激而成之者。黑风峒寇……”南宋史上,湘南一带曾闹过多次大蝗灾。那时桂东(黑风峒在桂东境内)还没建县(1211年建县),根本没有各种农药来灭治害虫。庄稼被虫灾害得颗粒不收,农民被逼得背井离乡。《南龙志·地理志》记载:“……汉语曰过六月六也。其用意无非禳灾祈祷,预祝五谷丰盈……”。后来,人们为使农田得以丰收,避免虫害,只有祈求神灵庇护。这是古人通常的祈福心理。六加六亦为“六六大顺”之意,是个最吉利的日子。从那时候起,桂东东洛民间中一直完整地继承着这饶有风趣的“禾苗节”。' s' W2 {/ B/ j* P5 H. \
半年节鄂东黄冈地区部分县市的一个传统节日,当地称为“半年”,与小年差不多的一个节日。
. P7 \8 U' ?/ I# W% B鬼挑瓜节在潮汕地区,相传泾河龙王因名相士袁守诚指点渔民选地下网,每网皆尽,一怒之下前往长安与之赌赛。为了赌赛取胜,龙王不惜改变降雨时量,终因违犯天条,遭人曹官魏征于梦中绑赴斩首。又因唐皇李世民曾答应龙王拖住魏征不让其赴斩龙台,不料魏征能梦游出行,罪龙终难免一死。只是泾河龙王死不服罪,一口怨气难以下咽,夜夜于唐皇寝宫外呼号喊冤。龙王向玉皇大帝告状:唐王原答应救他,言而无信。玉皇大帝令将李世民拘入地府,他阳寿已终,求地府阎王给添寿,阎王不许。地府中管“魂簿”的判官崔旭(他是魏征的表兄)见皇上遇难,用“掉包计”顶替同姓名的人,为李世民添了十年阳寿。李世民为报此恩,许下愿:“进瓜入幽冥”。
. o* _" ~( h4 E, j0 T( C: L在潮汕,传说六月初六这一天,地府的鬼魂会跑到阳间挑西瓜回去消暑。但小鬼懒惰,往往抓人代挑。因此,潮汕人在这一天有诸多禁忌:不到亲朋家串门,否则将会给亲朋带来不祥;晚上不能出门,更不能在野外露宿。. j! k6 m' c9 x# v; _
这一天,潮汕人还有个习俗:如果恰逢亲人死去的第二年头,家属就应该在这一天为死者作法事,超度死者灵魂。这称为“过桥”。举行仪式时,必须备办西瓜、三牲等,然后用米粉蒸制七块两三寸宽、七八寸长的“桥板”和几个“桥墩”,以及一端宽一端窄的“狗舌”,将这些东西在逝者灵前搭起一座桥,这就是传说中的生死桥━━奈何桥了。桥头置放“狗舌”、瓜果、三牲,然后才焚香点烛诵经。
/ f" q  E" o# t' n如果为老人准备寿衣,也要在这一天将衣物拿出来晒。1 _. K# f  j& \% n& i& g$ _
[1]
6 h2 J, l; @; C; ?  l0 ~) |- H
3 R: z' l0 M  p. E1 U( _0 Q$ F2少数民族的六月六布依族的六月节
  六月六节活动

) Q7 k; T5 N$ i* ?依族人民十分重视这个节日,有过“小年”之称。 节日来临,各村寨都要杀鸡宰猪,用白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鸡 血或猪血,插在庄稼地里,传说这样做,“天马”(蝗虫)就不 会来吃庄稼。节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领青壮年 举行传统的祭盘古、扫寨赶“鬼”的活动。除参加祭祀的人外, 其余男女老少,按布依族的习惯,都要穿上民族服装,带着糯米饭、鸡鸭鱼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当地汉族人民称为赶六月场)。 祭祀后,由主祭人带领大家到各家扫寨驱“鬼”、而“躲山”群众则在寨外说古唱今,并有各种娱乐活动。 夕阳西斜时。“躲山”的群众一家一户席地而坐,揭开饭箩,取出香喷喷美酒和 饭菜,互相邀请作客。一直等到祭山神处响起“分肉了!分肉了!”的喊声,人们才选出身强力壮的人,分成四组,到祭山神 处抬回四只牛腿,其余的人,相携回到家中,随后各家派人到寨里领取祭山神的牛肉。节日娱乐活动,以丢花包最为有趣。花包是用各种彩色花布做成形似枕头,内装米糠、小豆或棉花籽。花包的边沿缀有花边和“耍须”。丢花包时,男女青年各站一边,相距数米,互相投掷。其方法有右侧掷、左侧掷和过顶掷,但不准横掷。要求甩得远,掷得快,接得牢。花包在空中飞来飞去,煞是好 看。如果小伙子将花包向自己心爱的人投掷,没有过肩,包就 落地,姑娘由向对方送一件礼物,如项圈、戒指、手镯等物,所送之物,被视为爱情的信物,小伙子将长期保存。 .
4 `) t5 m8 c7 {7 v3 O4 Q" c7 S布依族节日传说:, |" {3 H7 x) M" ?1 @  z# ?
“六
  六月六走麦罢

" b( r9 T7 @, x  ^月六”节已有悠久的历史。据清乾隆年晨李节昌纂的 《南龙志·地理志》记载:“六月六栽秧已毕,其宰分食如三月 然,呼为六月六。汉语曰过六月六也。其用意无非禳灾祈祷, 预祝五谷丰盈……”。其起源,各地传说不同。
5 [' B- C+ A6 M" G# Y其中有一个说法是,在远古的洪荒年代,布依族的先人“盘古”,在劳动中积累了栽培水稻的经验,年年丰收,后来他与龙王的女儿结婚, 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新横。一次儿子冒犯了母亲,龙女一气之下,返回龙宫,再不回来。“盘古”没有办法,只好再娶,一年 的六月六日盘古死去,新横从此遭到继母虐待,几乎被害。他忍无可忍,便上天控告继母,并发誓要毁掉她栽培的水稻秧 苗,继母知道后,万分后悔,终于与新横和好,并于每年六月六日,盘古逝世这天,杀猪宰鸭,做粑粑、供祭盘古,布依族人民因此每年农历六月六日都举行祭盘古,供祖先的活动,以示子孙延续、五谷丰收,年复一年,就形成了这个民族节日8 }; O8 I# z/ N: A( O& ]' O# k
还有一种说法是,从前有个叫抵师的布依族后生,聪明能干,开朗乐观,而且有动人的歌喉。他常在农活之隙,引吭高歌,他的歌声和人品感动了玉帝的一个女儿,她下到人间与抵师结为百年之好,夫妻百般恩爱。谁知好景不长。不久,仙女下凡的事让玉帝知道,他不允许自己的女儿与凡人婚配,就派天神下凡拆散了这一对恩爱夫妻。离别时,仙女含泪送给抵师一只宝葫芦,告诉他,每年的六月初六她将在南天门与他遥见一面。抵师遵嘱不再续娶,并于每年六月六到河边与天上的妻子相望,直到享尽天年为止。后来,布依族人民为歌颂他们坚贞的爱情和表达对仙女赠送宝葫芦的谢意,每年六月初六这一天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节日里,家家户户采购节日用品,包煮各式各色粽子。男女青年谈情说爱,选择意中人。据说这天选中对象的人将会很幸福,因为他(她)将得到抵师和仙女的保佑。. l. L/ K" E4 H3 L  }. H
安龙一带,这一节日则是有纪念人民反抗斗争胜利的意义。相传,清同治九年六月初,兴义县大土豪刘三,勾结龙广大地主刘四,屠杀安龙布依族群众。人民不畏强暴,当即起来反抗,于六月六日这天击败敌人。于是人们在这一节日中加进了纪念人民起义胜利的内容。
; ?; h' p* B3 y( L9 K
3 _) c6 b3 q" K
作者: 姚先登    时间: 2014-7-2 21:31
姚先登 发表于 2014-7-2 21:294 c' K) Q9 k+ w: u" b1 l
“六月六”是瑶族和一些其他少数民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由于居住地区不同, 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汉族和有些 ...

" R2 c6 W' L4 g2 x( D7 h苗族"六月六"六月六”是苗族祭祀祖先的节日。泛腊耳山苗区(铜仁松桃凤凰花垣秀山等地)有苗族青年天灵射杀皇帝的传说,这个传说与《苗族文学史》中的《田螺相公》内容完全相符。
" W! I! W8 u( I传说苗族英雄天灵,经三年苦练,一箭可射到京城,功夫到家那天,为养精蓄锐,天灵早早就睡了,嘱咐母亲鸡叫头遍时叫醒他。谁知老母半夜后簸米,不经意拍响簸箕,“拍拍”之声引起鸡叫,天灵听见鸡叫后急忙爬上将军山(山在贵州松桃、铜仁、湖南凤凰的交界处大兴尖坡),他两脚各踏一座山峰(至今该地有两座高度一致的平顶山),弯弓对准北斗星连射三箭射。三箭射中了皇帝的龙椅靠背,皇帝此时登殿正准备就坐,但见龙椅上三根刚插入靠背箭矢尚微微弹动,吓出一身冷汗。皇帝查知刺客是苗疆的天灵,天灵因此被害,据说被害这天是六月六日。于是,每逢此日,苗胞便云集将军山下,吹哨呐、唱苗歌、跳鼓舞,祭奠先烈,祈祷吉祥,祈祷幸福,祈祷未来和希望。% T" q( x; H( d+ o5 S3 J
“六月六山歌节”5 N  g) z3 E3 O* n
湖南城步的苗族同胞们在每年的这天都会举办一场盛大的山歌会,当天苗、汉、侗、瑶等各民族便会相聚在此唱山歌。
8 [9 y! k; ~* M8 t3 K! }& D" f哈尼族的六月节六月节,哈尼语叫"苦渣渣"节,一般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举行,为期三至六天。节日里杀牛祭神,青年们聚集一起荡秋千、摔跤,唱歌跳舞,尽情欢乐。有些地方在这天夜里还要在家里点燃松明火把,打去什物。每逢节日到来,哈尼族少不了备有三样莱:沟边的水芹菜,田埂上的鱼腥菜、山上的柴花菜。此外还有凉拌生鱼和苔要拌蚯蚓两样名菜。过节期间、家家都割来芭蕉叶铺在桌子上,堆满各种菜肴。除妇女外,全家大小和客人一起围坐在一起喝水酒、吃美味、唱哈巴。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内容的哈巴:过年,就唱过年的来历;盖房子、就唱房子怎么盖,最先在这里盖房子的老袒公是谁;结婚,哈巴歌手就告诫新郎新娘应当如何相爱,如何生儿育女。还要教人们年月如何推算、四季如何划分以及农活如何安排等等。
/ h: ~, f! ^2 J$ P0 }# ~每当节日到来,又是青年人选择对象和充满浪漫色彩的、欢乐而甜蜜的定情日子,那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把牢山和蒙乐山装扮得花团锦簇。成千上万的姑娘打着白、穿着白裤衩,象洁白娇艳的白杜鹃,飘落在树荫下,忽闪在绿茵里。小伙子们也成群结队,吹着把乌,弹着琴弦,目光在姑娘们的脸上留连着,中意后即离开自己的伙伴跟踪而去。片刻,绿茵中,岩壁下,低沉而委婉的“阿茨”歌声飘起来了,双方开始询问姓名、年龄、家庭、或有关天上地下百科知识的考试,如果合格就在一起,否则就分道扬镳。
; s* l6 j8 }/ R$ ^7 F+ p$ a# |“阿茨”有别于“哈巴”情歌,是只适合在山上在这种场合唱的歌。如果是一般询问和“考试”可大声地唱,如是情话,就只凑着对方的耳朵慢慢地说,不能让别人听去了。关于六月节的来历、哈尼族民间传说,在远古时代,哈尼族崇拜一个“神爷”名叫威咀,每年五、六月间,他都要到各山寨巡视,看看人、牲畜和庄稼,给人们带来幸福,为了表示对威咀的虔诚,哈尼人扛夹秋千,给他做骑的“白马”。采回松枝、青草、皮菜、筹办丰盛的饭菜和马料,迎接他进寨,并架起飞转的“磨秋”,以驱害除邪,保护山寨的安宁。从此世代相传,逐步演变成为哈尼族的民族节日。( M6 k) N* {; ~/ B- k
节庆日期每年旧历六月的属虎或属日,节庆特色旧历6月,稻谷刚栽下不久,正在发青,人们稍有空闲,一般选择属虎或属牛日开始过节,时间2至3天。+ B) ?% @5 v" e" V% p: K7 }  J
庆祝方式:第一天由龙头指派年青力壮的小伙子上山砍两棵质地坚硬的树和一些藤条,准备修复磨秋,每家每户还要凑上一些旧谷草翻盖秋房(一种供娱乐用的简易房子)。
1 f: z8 Q& }4 H2 I: R, P2 T第二天再派两人到其他寨子买一只大水牛,小伙子们在龙头带领下在磨秋志杀水牛,牛肉和牛血每家都平均分一份,杀完牛后,龙头带领小伙子们修复磨秋,换上新磨秋,龙头拴好藤条,在没举行祭祀仪式之前,任何人不得随意荡磨秋。妇女们则在家中舂粑粑,准备过节的物品。3 o4 M+ V8 ~# |' ?  C
第三天一大早,不管天晴还是下雨,龙头首先在家中祭祖,祝全村平安无事,无灾无害,并和其他的小龙头把各自做好的酒菜端到磨秋场上祭祖先,祝全村人幸福吉祥,快乐安康。再到田里祭田,祝粮食丰收、家畜兴旺。祭祀仪式结束后,龙头解开拴在磨秋上的藤条,人们开始荡磨秋,尽情唱歌,跳罗昨舞,直到太阳落山。
  i9 k: t4 t9 t# @( a壮族六月节农历六月初一是壮族一年一度的六月节(因地域不同,有的地方是过农历七月初一)又叫过小年,亦有“六郎节”、“七郎节”的不同称谓。相传,壮族首领农智高从敌人重围突破出来后,六月里经过的地方在六月过节,七月里经过的地方在七月过节。宋朝皇帝十分忌恨农智高,严禁人们纪念他。壮族人民于是把六月节称为六郎节。七月节称为七郎节,借过节之名纪念自己的民族英雄# k5 [7 C0 ^( W* N; ?
文山州境内壮族侬支系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节日--六月节是在农历六月初一举行。节日期间,三天不做任何农活(和春节一样),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宰牛杀鸡、做五色糯米饭,进行祭祀活动,极为热闹、欢快。届时,一般按族规规定,酒肉饭菜备办就绪之后,先由寨主在村头祭献壮族首领侬智高,尔后各家各户可在门前摆上竹榻祭献、祈祝祷。这天晚上,还要举行扫除“杨鬼”的活动。以村为单位,杀鸡、猪、鸭、狗和用谷草捆成形形色色的魔鬼,敲锣打鼓,由“仆摩”念咒语进行驱赶。在某些壮族村寨还举行隆重的体育运动,如:抢花炮、打篮球、赛马等等。在这一天,壮族妇女染五色糯米饭,互相比较所染的颜色,看谁的颜色最鲜艳。第二天以后还要将自己所染的五色饭背到娘家拜年,其表达的意思和春节差不多。( `! g, i* e0 a$ y* Z
土家族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是汉族年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在土家族、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亦流行。这就意味着,虽然六月六是土家族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但并非本民族所特有,它既有汉族节日的史影,又有本民族的特色。
- t# x6 T0 `0 \% b绝大部分土家族都将六月六称之为“晒龙袍”,与汉族称谓基本相同,但节日传说截然不同。关于六月六来源的传说很多,其中最广泛的说法是:这一天是湖南茅岗土司王覃垕[2]蒙难之日。相传,覃垕为反抗封建王朝的民族压迫,在这天惨遭杀害。在刑场上,覃垕怒目圆睁,当刽子手凌迟剥皮时,忽然从他身上飞出九条金龙,霎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朱元璋吓得从金殿龙椅上晕倒在地,连忙爬起来祷告苍天。同时下令将人晒干,扎成覃垕像,让他每年坐七天帝位。土家族人将覃垕血染的战袍抢回来洗净晒干,立庙祭祀,谓之“晒龙袍”。从民间传说看,六月六是土家族的一个重要的纪念性节日。
2 E1 E: Z  e0 e土家族六月六具有十分丰富的节日习俗,有的与天有关,有的与地有关,有的与神有关,有的与祖先有关,有的与年有关。与天有关的习俗主要有“敬太阳神”。湘西部分土家人认为六月六是太阳的生日,要敬祭太阳神,祈求太阳神赐给阳光,温暖万物,确保丰收。与地有关的习俗是“尝新谷”。六月六这天若逢卯日,又称尝新节,部分土家人家家打新谷,做新米饭,佐以鳝鱼为菜,以示有余,有的地方人们煮酒杀牲敬神,感谢、祈祷神灵赐与丰收。与神有关的习俗是“烧黑神”。利川龙山等地的土家人相信黑神能驱邪除秽,每年六月六这天燃烧香烛,抬着披红挂彩的黑神游行,名曰“烧黑神”。与祖先有关的习俗是“晒龙袍”、“祭祀土王”,“祭祀向王”。绝大部分土家人每年六月六日这天,家家户户晒衣服,晒棉被,晒鞋子,称为“六月六,晒龙袍”。湘西酉水流域的土家人在每年六月六要杀猪、打糍粑、做豆腐,把亲戚朋友请来欢度节日,举行以祭祀土王为主的摆手祭祖活动。鄂西清江流域土家人称每年六月六为向王节,焚香烛、放鞭炮、祭祀向王廪君,祈求他保佑人们在水面上航行平安。与年有关的习俗是过小年。湘西严姓的土家族人在每年六月六过小年。尽管该节日习俗纷繁复杂,但仍以纪念土王覃垕的晒龙袍,以及由此延伸的各种祭祀习俗为主导。
* u, J  ~: [; x, _( S土家族六月六的节日习俗如此丰富多彩,一方面反映它因地而异,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另一方面反映了它是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土家族六月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储存着土家族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信息。土家族六月六晒龙袍,与汉族晒龙袍一脉相承,尽管节日传说不同,但节日习俗基本相同。事实上,六月六晒龙袍是汉族的一个比较悠久的传统节日,至今在很多地区仍然流行。扬州有一个关于“晒龙袍”的民间传说:乾隆皇帝在扬州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晒龙袍”之说。当然,晒龙袍之俗绝非清代才形成,而是在很早之间即已形成。农历六月初六,汉族民间称为“洗晒节”。因这时天气已非常闷热,再加上值雨季,气候湿,万物极易霉腐损坏,所以在这一天从皇宫到民间,从城镇到农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晒物的习俗。可见,六月六晒龙袍之俗是土家族受汉族习俗影响,结合本民族传说而形成的,并非本民族特有的习俗。尝新谷之俗亦非土家族固有的习俗,而是湘鄂西苗族的传统习俗。至于祭祀向王和土王为主的祭祖习俗、以烧黑神为代表的祭神习俗及以祭祀太阳神为代表的祭日习俗,只不过是土家族祭祀习俗在这个特定节日的集中体现,从而增强了这一节日和祭祀性。因此,六月六既是土家族的一个重要的纪念性节日,又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
: c* ^& z: [; K(王平 恩施晚报)0 O: i; G6 r) ?* t0 X& w) k% |. z

作者: 姚香梅    时间: 2014-7-2 22:01
本帖最后由 姚香梅 于 2014-7-2 22:03 编辑 * Z, d$ `/ f/ u& O9 q. I$ J7 a4 p
姚先登 发表于 2014-7-2 21:319 z, u/ [% }3 h& `" |6 ?* J/ g& [
苗族"六月六"“六月六”是苗族祭祀祖先的节日。泛腊耳山苗区(铜仁、松桃、凤凰、花垣、秀山等地)有苗族 ...
4 `6 j/ @+ R6 M5 E  C6 R3 u; P
. l# |* Q% W3 {; M
记得小时候,大人说六月六之前吃饺子,叫新麦子饺子,过了六月六,就不是新麦子了。老家在六月六之前还有上新麦子坟的习俗,用刚收成的新麦子磨面包饺子去给先人们上坟,要是过了六月六再去上坟,就不是新麦子坟了,那就对老祖不敬!
作者: topled8    时间: 2014-7-2 23: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姚绍栋    时间: 2014-7-3 08:30
学习了,不知道六月六还有这么多的讲究。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4-7-3 09:38
姚香梅 发表于 2014-7-2 22:01' W& f, g: y/ y! s/ V% r: j8 E; w- a
记得小时候,大人说六月六之前吃饺子,叫新麦子饺子,过了六月六,就不是“新麦子”了。老家在六月六之 ...

' N. a) |. T0 P' i       老家在六月六之前还有上新麦子坟的习俗,用刚收成的新麦子磨面包饺子去给先人们上坟——这是临沂的风俗吗?现在还保留吗?
5 G. P5 z( b- [! ?' y; _" G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4-7-3 10:45
龙胜和平金坑红瑶的传统“晒衣节”
1 }" d: i- B" E8 b2 P  dhttp://www.yaogens.com/portal/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599&fromuid=12987
' x! R+ G3 n/ v. n; p(出处: 中华姚网)
: Z' F1 K7 Y7 J4 A. }9 y" z" k! \
作者: 姚先登    时间: 2014-7-3 12:29
pszyyao 发表于 2014-7-3 09:38! ?$ A! B8 I; H4 Z; A' f
老家在六月六之前还有上“新麦子坟”的习俗,用刚收成的新麦子磨面包饺子去给先人们上坟——这是 ...

5 B3 e. F- t& W
1 N# o( M7 H* L$ b是的,钟尧教授。比如我家乡沂南县很多地方,至今还沿袭着上新麦子坟这个习俗。以六月六为界限,之前是新麦子,之后就不是新麦子啦。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4-7-3 13:39
姚先登 发表于 2014-7-3 12:29
/ s: ^# `, g; o8 @- Q; t是的,钟尧教授。比如我家乡沂南县很多地方,至今还沿袭着上“新麦子坟”这个习俗。以六月六为界限,之 ...
2 v3 L: X/ Z( b6 Q& |
         好,又见识了一种民俗。我们老家是清明或冬至扫墓。7 G- |/ M7 Y* r2 Q3 z/ ]+ q

作者: 南京姚荣富    时间: 2014-7-3 18:44
我们老家 六月六 都要晒家谱的
作者: 福建姚梅    时间: 2014-7-4 01:33
姚先登 发表于 2014-7-2 21:314 _) N# u: D* w; M% m0 B9 F. W- i
苗族"六月六"“六月六”是苗族祭祀祖先的节日。泛腊耳山苗区(铜仁、松桃、凤凰、花垣、秀山等地)有苗族 ...
3 b* x3 D3 X0 U2 ?
长知识了,我们这闽南也是清明或冬至扫墓的。
作者: topled8    时间: 2014-7-4 12:5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