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宋·蘇軾撰)《書傳》 [打印本页]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6-27 02:49
标题: (宋·蘇軾撰)《書傳》
(宋·蘇軾撰)《書傳》
卷一
《堯典》第一
師錫帝曰:有鰥在下曰虞舜。
師,衆也;錫,予也。無妻曰鰥,舉舜而言其鰥者,欲帝妻之也。帝知嶽不足禪而禪之,嶽知舜可禪而不舉,何也?以天下予庶人,古無是道也,故必先自嶽始,嶽必不敢當也。嶽不敢當而後及其餘,曰吾不擇貴賤也,而衆乃敢舉舜,理勢然也。堯之知舜至矣,而天下不足以盡知之,故將授之天下,使其事發於衆不發於堯,故舜受之也安。
帝曰:俞,予聞,如何?
俞,然也。曰:然,予亦聞之,其德果何如哉?
嶽曰: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姦。
瞽,舜父名也,其字瞍,心不則德義之經,為頑。象,舜弟也。諧,和也;烝,進也;姦,亂也。舜能以孝和諧父母昆弟,使進於德不及於亂,而孟子、太史公皆言象日以殺舜為事,塗廩浚井僅脫於死,至欲室其二嫂,其為格姦也甚矣。故凡言舜之事,不告而娶,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舉皆齊東野人之語而二子不察也。
帝曰:我其試哉!女於時,觀厥刑於二女。釐降二女於媯汭,嬪於虞。帝曰:欽哉!
刑,法也;釐,理也;媯,水名也。婦敬曰嬪,虞,其族也,舜能以理,下二女於媯水之陽,耕稼陶漁之地,使二女不獨敬其親而通敬其族,舜之所謂諸難,無難於此者也,雖付之天下可也。堯以是信之矣,而人未足以信之,故復試之以五典、百揆、四門、大麓之事。
卷二
《舜典》第二
虞舜側微,堯聞之聰明,將使嗣位,歴試諸難,作《舜典》。曰若稽古帝舜,曰重華,協於帝。
重,襲也;華,文也,襲堯之文也。
濬哲文明,溫恭允塞。
濬,深也;哲,智也;塞,實也。《書》曰剛而塞,《詩》曰秉心塞淵,玄德升聞。玄,幽也。
乃命以位,慎徽五典,五典克從;納於百揆,百揆時叙;賔於四門,四門穆穆。
徽,和也。五典,五敎也,司徒之事也。揆,度也。《書》曰“有能奮庸熙帝之載,使宅百揆,亮采惠疇,僉曰伯禹作司空”,而《左氏傳》亦云“使主后土以揆百事”,則百揆司空之事也。四門,四方之門也;穆穆,美也;諸侯之來朝者,舜賔迎之,宗伯之事也。
納於大麓,烈風雷雨弗迷。
舊說:麓,録也,舜大錄萬機之政,隂陽和,風雨時,自漢以來有是說。故章帝始置太傅録尚書事,而晉以後强臣將簒者為之,其源出於此。攷其所由,蓋古文麓作,故學者誤以為錄耳。或曰:大麓,太山麓也,古者易姓告代必因泰山,除地為墠以告天地,故謂之禪。其禮既不經見,而攷書之文,則堯見舜為政三年而五典從、百揆叙、四門穆、風雨不迷,而後告舜以禪位,而舜猶讓不敢當也,而堯乃於未告舜禪之前,先往太山以易姓告代,豈事之實也哉?《書》云烈風雷雨弗迷,是天有烈風雷雨而舜弗迷也。今乃以為隂陽和風雨時,逆其文矣。太史公曰:堯使舜入山林川澤,暴風雷雨,舜行不迷,此其實也。堯之所以試舜者亦多方矣,洪水為患,使舜入山林相視原隰,雷雨大至,衆懼失常而舜不迷,其度量有絶人者,而天地鬼神亦或有以相之歟?且帝王之興,其受命之祥卓然見於《書》、《詩》者多矣。河圖洛書,《玄鳥》、《生民》之詩,豈可謂誣也哉?恨學者推之太詳讖緯,而後之君子亦矯枉過正,舉從而廢之,以為王莽、公孫述之流沿此作亂。使漢不失德,莽、述何自而起,而歸罪三代受命之符,亦過矣。故夫君子之論,取其實而已矣。
帝曰:格汝舜。詢事攷言,乃言底,可績三載,汝陟帝位。
格,來也;詢,謀也;底,致也,猶受命而往返而致命也;陟,升也。舜之始見堯也,必有以論天下之事,其措置當爾,其成當如何?攷三年而其言驗,乃致其功。
舜讓於德弗嗣。
以德不能繼為讓。
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
上日,上旬日也。太史公曰:文祖,堯之太祖也。不於其所祖受堯之終必於堯之祖廟,有事於祖廟,則餘廟可知。
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
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七政,日月五星也。
肆類於上帝。
肆,遂也;類,事類也。以事告,非常祀也。凡祀上帝必及地示,何以知其然也?以郊之有望知之。《春秋》書不郊,猶三望。《傳》曰:望,郊之細也。《書》曰:庚戌,柴望,大告武成。柴,祀天也;望,祀山川也。而禮成於一日,祀山川而不及地,此理之必不然者也。是以知祀天必及地也,《詩》曰“昊天有成”,命郊祀天地也。漢以來學者攷之不詳而世主或出其私意,五畤祭帝汾隂祀后土,而王莽始合祭天地,世祖以來,或合或否,而唐明皇始下詔合祀。至於今者疑焉,以為莽與明皇始變禮,而不知祀天之必及地,蓋自舜以來,見於《經》矣。
禋於六宗,望於山川,徧於羣神。
精意以享曰禋。宗,尊也。六宗,尊神也。所祭不經見,諸儒各以意度之,皆可疑。惟晉張髦以為三昭三穆,學者多從其說,然以《書》攷之,受終之初既有事於文祖,其勢必及餘廟,豈有獨祭文祖於齊七政之前,而别祭餘廟於類上帝之後者乎?以此推之,則齊七政之後所祭皆天神非人鬼矣。孔安國:六宗,四時也,寒暑也,日也,月也,星也,水旱也。其說自西漢有之,意其必有所傳受,非臆度者。其神名壇位皆不可以禮推,猶秦八神、漢太乙之類,豈區區曲學所能以私意損益者哉?《春秋》不郊猶三望,三望分野之星與國中山川,乃知古者郊祭天地必及於天地之間所謂尊神者。魯,諸侯也,故三望而已。則此禋於六宗,望於山川,徧於羣神,蓋與類上帝為一禮耳。又以《祭法》攷之,其曰燔柴於泰壇,祭天也;瘞埋於泰折,祭地也。則此所謂類於上帝者也。埋少牢於泰昭,祭時也;相近於坎壇,祭寒暑也;王宮,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則此所謂禋於六宗也。四坎壇,祭四方也。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則此所謂望於山川徧於羣神也。《祭法》所叙,蓋郊祀天地從祀諸神之壇位,而《舜典》之章句義《疏》也,故星為幽宗,水旱為雩宗,合於所謂六宗者,但鄭玄曲為異説而改宗為禜,不可信也。
輯五瑞。既月乃日,覲四嶽羣牧,班瑞於羣后。
輯,斂也;班,還也;五瑞,五玉也,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穀璧,男執蒲璧。既,盡也。正月之末盡也,蓋齊七政,類上帝,無暇日見諸侯。既月無事,則四嶽羣牧可以日覲矣。古者朝覲贄玉,已事則還之,故始輯而終班。
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柴。
巡守者,巡行諸侯之所守也;岱宗,泰山也;柴,燔柴祭天告至也。
望秩於山川。
東嶽諸侯境内名山大川,如其秩次望祭之,五嶽牲祀視三公,四瀆視諸侯,其餘視伯、子、男。
肆覲東后。
東方諸侯也。
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合四時之氣,節月之大小、日之甲乙,使齊一也。律,十二律也。
脩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贄。
五禮,吉、凶、軍、賔、嘉也;五玉,五瑞也;三帛,孔安國曰:諸侯世子執纁,公之孤執玄,附庸之君執黄;二生,卿執羔,大夫執雁;一死,士執雉,執以見曰贄。
如五器,卒乃復。
五器,五玉也,帛,生,死則否。
五月,南巡守至於南嶽,如岱禮。八月,西巡守至於西嶽,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於北嶽,如西禮。
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恒山。
歸格於藝祖,用特。藝祖,文祖也;特,一牛也。
五載一巡守,羣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
敷,陳也;奏,進也;庸,用也。諸侯四朝各使陳其言而試其功,則賜以車服而用之。
肇十有二州。
肇,始也。禹治水之後,舜分兾州為幽州、并州,分青州為營州。
封十有二山。
封,封殖也。十二州之名山,皆禁採伐也。
濬川,象以典刑。
典刑,常刑也。殺人者死,傷人者刑,象其所犯。
流宥五刑。
五刑,墨、劓、剕、宮、辟也。作五流之法以宥五刑之輕者,墨,薄刑也,其宥乃至於流乎?曰:刑者終身不可復,而流者有時而釋,不賢於刑之乎?
鞭作官刑。
官刑,以治庶人在官慢於事而未入於刑者。
朴作敎刑。
朴,榎楚也,敎學者所用也。
金作贖刑。
過誤而入於刑與罪疑者,皆入金以贖。
眚災肆赦,怙終賊刑。
《易》曰:无妄行,有眚。眚,亦災也。眚災者猶曰不幸非其罪也。肆,縱也,《春秋》肆大眚是也。怙,恃也,終不改也。賊,害也,不幸而有罪則縱捨之,恃惡不悛以害人則刑之。
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
恤,憂也。
流共工於幽洲。
幽洲,北裔;洲,水中可居者。
放驩兜於崇。
崇山,南裔。
竄三苗於三危。
三苗,縉雲氏之後,為諸侯。三危,西裔。
殛鯀於羽山。
羽山,東裔,在海中。殛,誅死也。流、放、竄,皆遷也。
四罪而天下咸服。
此四凶族也,其罪則莫得詳矣,至於流且死則非小罪矣。然堯不誅而待舜,古今以為疑。此皆世家巨室,其執政用事也久矣,非堯始舉而用之,苟無大故雖知其惡勢不可去,至舜為政而四人者不利,乃始為惡於舜之世,如管、蔡之於周公也歟?
二十有八載,帝乃徂落,百姓如喪攷妣,三載,四海遏密八音。
徂落,死也;攷妣,父母也;遏,絶也;密,靜也。堯年十六即位,七十載求禪,試三載,自正月上日至崩二十八載,凡壽一百一十七歲。
月正元日,舜格於文祖。
月正,正月也;元日,朔日也。向告攝,今告即位。
詢於四嶽,闢四門,明四目,達四聰。
廣視聼於四方。
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時。
十二州之牧,所重民食,惟是而已。
柔遠能邇,惇德允元,而難任人,蠻夷率服。
能,讀如不相能之能;柔懐遠者,使與近者相能惇厚也。元,善也;難,拒也;任人,佞人也。惇厚其德,信用善人而拒佞人,則蠻夷服,蓋佞人必好功名,不務德而勤遠略也。
舜曰:咨,四嶽有能奮庸熙帝之載,使宅百揆,亮采惠疇。
奮,立也;庸,功也;熙,光也;載,事也。有能立功光堯之事者,當使宅百揆,其能信事而順者誰乎?
僉曰:伯禹作司空。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時懋哉。
懋,勉也。
禹拜稽首,讓於稷、契暨臯陶。
居稷官者棄也,契、臯陶,二臣名。
帝曰:俞,汝往哉。
然其所推之賢,不許其讓也。
帝曰:棄,黎民阻饑。
阻,險難也。
汝后稷,播時百穀。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敎,在寛。
五敎,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以此敎民,必寛而後可;亟,則以德為怨;否,則相率為偽。
帝曰:臯陶,蠻夷猾夏,寇賊姦宄。
猾,亂也;夏,華夏也。亂在外曰姦,在内曰宄。
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
士,理官也;服,從也;三就,《國語》所謂三次也,大者陳之原野,小者致之市、朝。
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
三居,如今律五流,其詳不可知矣。堯、舜以德禮治天下,雖有蠻夷寇賊時犯其法,然未嘗命將出師。時使臯陶作士,以五刑三就五流三居之法治之,足矣。兵既不用,度其軍政必寓於農,民當時訓農,治民之官如十二牧司徒司空之流,當兼領其事,是以不復立司馬也。而或者因謂堯時上與司馬為一官,誤矣。夫以將帥之任而兼之於理官,無時而可也,堯獨安能行之。
帝曰:疇若予工?僉曰:垂哉。帝曰:俞,咨垂,汝共工。
垂,臣名。
垂拜稽首,讓於殳斨暨伯與。
二臣名。
帝曰:俞,往哉!汝諧。
諧,宜也。
帝曰:疇若予上下草木鳥獸?
上,山也;下,澤也。
僉曰:益哉。
伯益也。
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
虞,掌山澤之官。
益拜稽首,讓於朱虎、熊羆。
二臣名。
帝曰:俞,往哉!汝諧。帝曰:咨!四嶽,有能典朕三禮?僉曰:伯夷。
三禮,天、地、人禮;伯夷,臣名,姜姓。
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
秩,序宗廟之官。
夙夜惟寅,直哉惟清。
《書》曰“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禮之所去,刑之所取。故古者禮官兼折刑,夙夜惟寅者為禮也,直哉惟清者為刑也,惟直則刑清。
伯拜稽首,讓於夔龍。
二臣名。
帝曰:俞,往欽哉!帝曰:夔,命汝典樂敎胄子,直而温,寛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
栗,莊栗也。敎者必因其所長而輔其所不足,直者患不溫,寛者患不栗,剛者患虐,簡者患傲。
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言之不足故長言之,吟詠其言而樂生焉,是謂歌永言。聲者樂聲也,永者人聲也,樂聲升降之節,視人聲之所能至則為中聲,是謂聲依永。永則無節,無節則不中律,故以律為之節,是謂律和聲。孔子論玉之德曰:叩之有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夫清越以長者永也,其終詘然者律也,夫樂固成於此二者歟?
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此舜命九官之際也,無緣夔於此獨稱其功。此《益稷》之文也,簡編脫誤,復見於此。
帝曰:龍,朕堲讒說殄行,震驚朕師。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
聖,疾也;殄,絶也。絶行猶獨行行之,不可繼者也,惟讒說獨行為能動衆。納言之官聼下言納於上,受上言宣於下,樞機之官,故能為天下言行之帥。舜有不問而命臣,有不讓而受者,皆隨其實也。
帝曰:咨!汝二十有二人。
《書》曰内有百揆四嶽,堯欲使巽朕位,則非四人明矣。二十二人者,蓋十二牧四嶽九官也,而舊說以為四人,蓋毎訪四嶽,必僉曰以答之,訪者一而答者衆,不害四嶽之為一人也。
欽哉!惟時亮天功。
亮,弼也。
三載攷績,三攷,黜陟幽明,庶績咸熙,分北三苗。
苗之國左洞庭右彭蠡,南方之國也,而竄之西裔必竄其君耳,其民未也。至此治功大成,而苗民猶不服,故分北之。
舜生三十。
為民者三十載。
徵庸三十。
歴試三載,攝位二十八載,通為三十。
在位五十載,陟方乃死。
堯崩,舜服喪三年然後即位,蓋年六十二矣,在位五十載而崩,壽百有一十二。說者以為舜巡守南方,死於蒼梧之野。韓愈以為非,其說曰:地傾東,南巡非陟也,陟方者猶曰升遐爾。《書》曰“惟新陟王”是也。傳《書》者以乃死為陟方之訓,蓋其章句,而後之學者誤以為《經》文。此說為得之。
帝釐下土,方设居方,别生分類,作《汨作》、《九共》九篇、《稾飫》。
凡逸書不可强通其訓,或曰九共九丘也,古文丘共相近也,其曰述職方以除九丘,非也。九丘逸矣,理或然歟?
! h: z! b: M4 i8 P! `. T; ]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6-27 02:49
卷三/ [2 j; W! N% }- h8 r8 R
《大禹謨》第三4 @& q) H5 h2 m* Y) _
臯陶矢厥謨,禹成厥功,帝舜申之。作《大禹謨》、《臯陶謨》、《益稷》。
$ P0 b2 r) \: Q% B, R+ @矢,陳也,申推明之也。
0 D" _* ^: W* P曰若稽古大禹,曰文命敷於四海,祗承於帝。
8 ]6 @; c+ u# }; H9 p0 J5 ~命,敎也,以文敎布於四海而繼堯、舜,以文命為禹名,則布於四海者為何事耶?
$ e& m$ E$ p. p* H8 a  j% L4 o0 k3 h, ]0 [曰:后克艱厥后,臣克艱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德。
  U( @! G! E# O9 F8 w, H" t此禹之言也,君臣各艱畏則非辟,無自入民利在為善而已,故敏於德。+ |( D4 U. H' m8 b6 o; G+ Q" x- q8 @
帝曰:俞,允若玆,嘉言罔攸伏,野無遺賢,萬邦咸寧。1 [; \7 z3 Y+ A" b$ k, L( g
君臣無所艱畏則易事而簡賢,賢者遁去而善言不敢出矣。9 y9 T! E1 X( v* C& R8 N& E& ?: \/ M
稽於衆,舍己從人,不虐無告,不廢困窮,惟帝時克。
0 \( H( C1 [+ C; W3 B無告,天民之窮者也;困窮,士之不遇者也。帝堯也。
% N- v/ E/ [/ F0 h" m2 e益曰:都,帝德廣運,乃聖乃神,乃武乃文。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為天下君。
. A/ }: L- T% g* ?) m都,美也。至道必簡,至言必近,君臣相與艱畏,舍己而用衆,禮鰥寡,達窮士,其為德若卑約然。此夸者之所小而世俗之所謂無所至也,故舜特申之曰是德也惟堯能之,他人不能也;益又從而賛之曰是德也,推而廣之,則乃所以為聖神文武,而天之所以命堯為天子者,特以是耳。
) U, d) q% j9 G2 D4 u禹曰:惠迪吉,從逆凶,惟影響。( m: W& F+ l1 K
惠,順也;迪,道也。言吉凶之出於善惡,猶影響之生於形聲。. x/ [1 z8 B+ v/ _; R
益曰:吁,戒哉!儆戒無虞。
3 ^) a4 @* y7 W虞,憂也,自其未有憂而戒之矣。9 c! k: C! _3 L- O* S, [
罔失法度,罔逰於逸,罔淫於樂,任賢勿貳,去邪勿疑。9 Y! Q6 A, @& S1 ^5 W
貳,不專任也。
4 V& e- n8 k( g% _疑謀勿成,百志惟熙。+ _  k* ?' R% z$ K- b% G
人之為不善,雖小人不能無疑。凡疑則已、則天下無小人矣。人之所以不能大相過者,皆好行其所疑也。疑謀勿成,則凡所志,皆卓然光明無可媿者。/ a1 f5 N) g1 K: e* `
罔違道以干百姓之譽,罔咈百姓以從己之欲。
2 w# I8 }: V* K民至愚而不可欺,凡其所毁譽,天且以是為聰明,而況人君乎?違道足以致民毁而已,安能求譽哉?以是知堯、舜之間所謂百姓者,皆謂世家大族也。好行小慧以求譽,於此固不足恤,以為不足恤而縱欲以戾之,亦殆矣咈戾也。1 E4 V4 B8 V8 S4 C' C- n$ T- g
無怠無荒,四夷來王。/ N7 D' Y8 W! j* M6 e
九州之外,世一見曰王。《國語》:日祭,月祀,時享,歲貢,終王。. g7 F7 ?- C5 n2 R0 j& s1 c
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水火金木土穀惟脩。
7 ?# A5 ]1 @, M; q7 o( Z( J所謂六府。6 [! a& W0 J* P# p! M
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3 X5 u. N, a, F' b  u# _3 X. ^所謂三事也。《春秋傳》曰:民生厚而德正,用利而事節。正德者,管子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也。利用,利器用也;厚生,時使薄斂也,使民之賴其生也者厚也。民薄其生,則不難犯上矣,利用厚生而後民德正。先言正德者,德不正,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t9 v; S2 p4 D7 l' V4 j+ S( @
九功惟敘,九敘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勸之以九歌,俾勿壊。- _" P4 K7 h8 Z3 s/ T
先事而語曰“戒休”,恩也。董,督也。太史公曰:沐浴膏澤而歌詠勤苦。古之治民者於其勤苦之事,則歌之使忘其勞。九功之歌,意其若豳詩也歟?9 L* E1 o4 c' z" S! }
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萬世永賴,時乃功。, K& u& V+ r6 i  N
水土治曰平,五行敘曰成。賴,利也;乃,汝也。
2 _% ]3 u' }+ |' K2 }# R( z6 S) q, y帝曰:格,汝禹!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載,耄期倦於勤。. \) \; v4 X5 Q: V8 k; O
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頤。
# ~) }0 E  @% `; _4 r- C2 B3 _3 k% ]汝惟不怠,總朕師。禹曰:朕德罔克,民不依。臯陶邁種德,德乃降,黎民懷之。帝念哉!念兹在兹,釋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玆,惟帝念功。
2 L- }4 k4 l$ o! G1 C- I邁,遠也;降,下也。種德者,如農夫之種殖也,衆人之種其德也近,朝種而莫穫,則其報亦狹矣。臯陶之種其德也遠,造次顛沛,未嘗不在於德而不求其報也,及其充溢而不已,則沛然下及於民而民懷之。聖人之德,必始於念,故曰“帝念哉”。念兹者,固在兹矣。及其念之至也,則雖釋而不念,亦未嘗不在兹也。其始也念仁而仁,念義而義,及其至也,不念而自仁義也,是謂“念兹在兹,釋兹在兹”。“名言”者,其辭命也;“允出”者,其情實也。孔子曰:“名之必可言,言之必可行。”是之謂名言。名之以仁固仁矣,名之以義固義矣,是謂“名言兹在兹”。及其念之至也,不待名言而情實皆仁義也,是謂“允出兹在兹“。此帝念念不忘之功也,故曰“惟帝念功”。禹既以是推臯陶之德,因以是敎帝也,曰“邁種德”者,其德不可以一二數也,念之而已。念之至者,念與不念未嘗不在德也,其外之辭命,其中之情,實皆德也,而德不可勝用矣。孔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一出於禮而仁不可勝用矣。舜、禹、臯陶之微言,其傳於孔子者蓋如此。$ ]/ K! L2 [! J! ?# }# r
帝曰:臯陶,惟兹臣庶,罔或干予正。" n5 K/ U+ c# E2 Q1 F
干,犯也。
3 \' a, y8 \- t' o" |9 r) |% _5 c汝作士,明於五刑,以弼五敎。期於予治,刑期於無刑。民協於中,時乃功,懋哉!
9 X- m( ^( v. Q5 P& h期,至也。% P" B" [  E5 _  k7 I5 _: i2 O
臯陶曰:帝德罔愆,臨下以簡,御衆以寛;罰弗及嗣,賞延於世;宥過無大,刑故無小;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好生之德,洽於民心,兹用不犯於有司。5 R2 l7 w) K4 _% f  l1 x9 h! j
帝因禹之讓臯陶,故推其功而勉之。臯陶憂天下後世以刑為足以治也,故推明其所自,以為非帝之至德不能至也。* a& C+ N% I- A4 a4 W
帝曰:俾予從欲以治,四方風動,惟乃之休。( z" }3 b4 l& V% @
帝之所欲,欲民仁而壽且富也。風動者,如風動物而物不病也。7 O: y8 t, W# t  J/ d! r
帝曰:來,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賢。
, z/ L; H( @6 E5 k2 p! c降當作洚,《孟子》曰“洚水”者,洪水也。天以洪水儆予而禹平之,使聲敎信於四海。1 j5 g& v, b2 W( U
克勤於邦,克儉於家,不自滿假,惟汝賢。
7 I; W1 _# ?, Y/ s6 w) J假,大也。
. H3 a- e8 O3 _+ ?7 o) c# N8 F& W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績。天之歴數在爾躬,汝終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p; U" w# \, B
人心,衆人之心也,喜怒哀樂之類是也。道心,本心也,能生喜怒哀樂者也。安危生於喜怒,治亂寄於哀樂,是心之發有動天地傷隂陽之和者,亦可謂危矣。至於本心果安在哉?為有耶?為無耶?有則生喜怒哀樂者非本心矣,無則孰生喜怒哀樂者?故夫本心,學者不可以力求而達者,可以自得也,可不謂微乎?舜戒禹曰:吾將使汝從人心乎?則人心危而不可據;使汝從道心乎?則道心微而不可見。夫心豈有二哉?不精故也,精則一矣。子思子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夫喜怒哀樂之未發,是莫可名言者,子思名之曰中以為本心之表著。古之為道者,必識此心養之有道,則卓然可見於至微之中矣。夫苟見此心,則喜怒哀樂無非道者是之謂和,喜則為仁,怒則為義,哀則為禮,樂則為樂,無所往而不為盛德之事,其位天地育萬物豈足怪哉?若夫道心隱微而人心為主,喜怒哀樂各隨其欲,其禍可勝言哉?道心即人心也,人心即道心也,放之則二,精之則一。桀紂非無道心也,放之而已;堯、舜非無人心也,精之而已。舜之所謂道心者,子思之所謂中也;舜之所謂人心者,子思之所謂和也。9 F9 Q" |3 a- h. c
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可愛非君,可畏非民,衆非元后何戴,后非衆罔與守邦。欽哉!慎乃有位,敬脩其可願。
9 W, \  C. E9 }1 E0 D3 `3 Q% m人之所願與聖人同,而不脩其可以得所願者,孟子所謂“惡濕而居下,惡醉而强酒”也。
' u+ C7 Y0 X& P* U2 Y$ U6 L( u# F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 k6 l, m( L1 G舜之授禹也,天下可謂治矣,而曰四海困窮者,託於不能,以讓禹也。
  g+ G7 T' S- S6 p4 j3 n& M5 H+ y惟口出好爵興戎,朕言不再。5 g' N$ F, ^" n# d8 R- C1 T
好爵,禄也;戎,兵刑也。吾言非苟而已,喜則為爵禄,怒則為兵刑,其為授禹也決矣。# f9 p/ m3 O% X, n" V# @1 |: {7 Z
禹曰:枚卜功臣。* w/ [& ~  a% ?4 P! }8 l# k
枚,歴也。
" j* D1 N9 I# t- ?惟吉之從。帝曰:禹!官占惟先蔽志,昆命於玄龜。
! V) [  }' P6 t! }  T4 j) I蔽,斷也;昆,後也。使卜筮之官占是事,必先斷志而後令龜。3 k7 a2 b/ _) d, H0 N! A+ C
朕志先定,詢謀僉同,鬼神其依,龜筮協從。# Y% ]% o, E# b" x
其者,意之之詞也,以龜協從知之。
, O. E) S* L; [" O4 y卜不習吉。
6 r. [9 s# R- h4 Z+ C習,因也,卜已吉而更卜為習吉。
* n8 N# g1 i5 z9 J6 k禹拜稽首,固辭。帝曰:毋,惟汝諧。正月朔旦,受命於神宗。& M$ O% }. ]3 Y7 U
堯之所從受天下者曰文祖,舜之所從受天下者曰神宗,受天下於人必告於其人之所從受者。《禮》曰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則神宗為堯明矣。舜、禹之受天下於堯、舜也,及堯、舜之存而受命於其祖宗矣,舜受命二十八年而堯崩,禹受命十七年而舜崩,既崩三年然後退而避其子,是猶足信乎?4 a$ m' X2 c% h2 d$ q- I4 @
率百官若帝之初。帝曰:咨!禹,惟時有苗弗率,汝徂徵。9 Y# r3 G  W& l2 _( K
率,循也;徂,往也。
8 y. B0 \" ^( b6 x- J0 S% N0 z  h, @禹乃會羣后,誓於師曰:濟濟有衆,咸聽朕命,蠢兹有苗。0 C1 ^9 E6 e% l3 a0 A
蠢,動也。
9 ?- x' O7 x, k8 t* o昏迷不恭,侮慢自賢,反道敗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棄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爾衆士,奉辭伐罪,爾尚一乃心力。3 V; c$ V: b0 d( F
尚,庶幾也。
& C5 B+ Z( d3 H其克有勲,三旬,苗民逆命。益賛於禹曰:惟德動天,無遠弗届。
  Z* G+ E1 i  C5 r届,至也。3 z1 @+ ~" w5 i$ k, ^/ z- V
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帝初於歴山,往於田,日號泣於旻天,於父母,負罪引慝。祗載見瞽瞍,夔夔齊慄,瞽亦允若。+ y. a* G# _+ d+ Y
夔夔,敬懼貌也。
* R- r* z) z$ F: r至諴感神。4 Z2 G2 w9 s. N4 c, z1 W2 t
以誠感物曰諴。4 s, n8 W2 X3 }5 T
矧兹有苗,禹拜昌言曰:俞。
  d8 S' K' k! u0 P# Q昌言,盛德之言也。
  G, S6 r  ?! \' _班師振旅。; J1 j  L# c, }. h' p  b
班,還也;入曰振旅。
- L% L9 R' h, l) z2 n" J9 L. K* Y帝乃誕敷文德。
4 ^: m2 K: _- x誕,大也。  C& A# {& K8 w/ v2 d6 U
舞干羽於兩階。5 v4 o0 l" m  f% G$ z; ^0 X
干,楯也;羽,翳也;兩階,賔主之階也。4 k6 k. M1 S; M
七旬有苗格。% Z# \  X+ {5 e, O( S
世傳汲冡《書》以堯、舜為幽囚野死,而伊尹為太甲所殺,或以為信然,學者雖非之而心疑其說。攷之於《書》,禹既受命於神宗,出徵三苗而反,帝猶在位,脩文德舞干羽以來有苗,此豈逼禪也哉?* e7 W/ A2 F. Z7 L, O/ O

3 Z/ |) h0 b' a% {" b' T; k
5 s9 r; W/ W- M  _: |* _3 ]1 I: B
作者: 渝/梁平姚奎    时间: 2014-6-27 02:52
坐上沙发,然后再看!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