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5 j2 H) [+ o: T; {* c0 W 周振鹤(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家谱与方志历来经常被相提并论,如果从今人重视其史料价值来看,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从渊源来看,则两者差异很大。方志的源头很远,有人以为从《越绝书》那样的著作出现就可以算是开端了,但其实如果以六朝群出的地记为标志会更合适些。唐代北宋图经的出现则是方志的官书化,这以后修撰地方志就是官方的正式行为。南宋以后,以“志”为名的地方志正式登场,一直延续到今天。地方志与一统志的配合,使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地理现象资料得以保存,让我们今天的历史地理学术研究有很厚实稳妥的基础。 # u& P! n! g/ ^; ?8 _5 O$ V# P! A, T4 U6 ~0 F( ?! V
家谱的情况则有些不同。唐以前只有皇帝才能立庙,只有皇族才有族谱玉牒。宋以后,高官名宦也立宗祠,修家谱,这虽然是僭越,但礼崩乐坏本是历史正常的发展进程,再往后,就是礼下庶人,连普通老百姓也都开始修谱了。于是明清以后就出现了数量巨大的家谱,于研究人口史、社会史以至文化史都有莫大(博客,微博)的意义,的确是地方志以外一个重大的史料宝库。 ( z* m; Z9 ]+ a6 N6 H& d$ P& l( y& `8 i3 P) k 修谱反映了中国人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心理 0 P, d6 j0 u: I. ^$ A% t9 \7 _3 Q' `3 A' Q
励双杰(家谱研究者,著有《中国家谱藏谈》等):对修谱的重视,反映了中国人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心理。前人对家谱的理解是,“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古今士大夫必详其谱系者,所以辨昭穆、别亲疏,俾其后裔起尊祖敬宗之念,敦孝友雍睦之行”(王禧《常州董墅王氏宗谱序》)。6 |( k1 f; @* U- {1 r+ N. `6 X
; ]* I, [- X, R! A) R( n. ]1 q6 A; r 中国家谱由来悠远,溯其端绪,几乎与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同时。数千年来,家谱在不同时代显现出不同的形态,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宋代是中国家谱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由于赵宋凭才学取士,不矜门胄,家谱的功能从以往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的社会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伦理道德教化功能,编纂方式也由过去主要由官府修撰发展为私家修撰。著名学者欧阳修、苏洵分修《欧阳氏谱图》、《苏氏族谱》,总结前人修谱例则,另创谱法,或直书,或横缀,世称欧、苏体,最为后人推崇,从而奠定了后世修谱的基本体例格局。4 n" r: a$ e8 I c" B$ i
: C6 [% l9 q- o) y 周振鹤:前面我说到庶人修家谱本来是一种僭越做法,但一旦成为社会上的正常的行为,就反过来成为统治者的利用工具了。为了社会的稳定,清朝统治者尤其支持纂修家谱,目的就是笃宗族,进而稳定社会。当时社会在县以上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官员来治理的,在县以下则由乡绅参与管理,家族的作用于是不可忽视。家族由族长等人的管理与族规的规范而成为社会的稳定力量,这是统治阶级的愿望,而在传统社会里的确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这个目的的。但在现在的社会里,家族的这种作用显然已成历史。现代的社会管理直到每一个个人,都有极为详细的资料可查。他的各种社会关系也是从档案里就唾手可得,无须假家谱才得明白。所以我个人的看法,是不以现代社会修家谱族谱的行动为然的。但毕竟这种行动是一些人的兴趣爱好,只要与和谐社会不发生矛盾,也不必强作反对,听其自然可也。 # J+ l% ?+ K a: [8 b4 g! ~! z) }- U' N# Q 利用谱牒可以补正史之不足 6 p; W% ?/ E& t) x # f, q; H/ I- ^* k+ ~7 B/ f 刘耿生: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名人有传,这构成了我国珍贵的文化财富。完整的谱牒,记载了本家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不仅仅“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还记载和家族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与本家族相关的地方风俗习惯、名胜古迹、年节来历等,无疑具有难能可贵的史料价值。 7 K- I4 B& Z2 R- u* ~# o+ W: ~' D' R8 B. L% O5 a; a3 M# ^0 S6 u) X
励双杰:关于谱牒的史学价值,可以举一个例子。张伟先生在专著《尘封的珍书异刊》中有一篇“《北岭徐氏宗谱》中的世博会文献”,通过对《北岭徐氏宗谱》(光绪十年刊本,八册)中记载的徐荣村咸丰元年(1851)在伦敦世博会以自己的“荣记湖丝”参展并一举荣获金银大奖的史实,把中国与世博会的渊源一下子前推了十六年。他说:“《北岭徐氏宗谱》为后人保留了很多难得的第一手史料,其中关于中国参加1851年伦敦首届世博会并获奖的第一手文献,更是弥足珍贵,这套家谱也因此成为极具历史意义的近代谱牒中的珍藏品。”家谱对正史之补正,于此可见一斑。 1 ~1 w. {/ I. U1 w0 `9 a9 H# s2 T' Z2 X0 R
研究利用家谱有一个重要前提,即只应以谱中所载的当代事为参考,而不可对其溯源过远的材料完全当真6 k- y8 `: D, B5 L) x8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