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尧舜传说的地理分布 [打印本页]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4-13 12:08
标题: 尧舜传说的地理分布
尧舜传说的地理分布
陈泳超
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1]是现代传说学研究的典范之作,其在历史流变的探讨而外,又展开了对该传说地理分布的所谓“横的研究”,具有不可磨灭的开创之功。后来的传说研究者,常常受其启发沾溉,从各自所掌握的材料出发,进行程度不同的横向研究,有的还能画出直观的地理分布图,如杨利慧博士的《女娲的神话与信仰》[2],就提供了一个范例。
尧舜传说的历史演变固然跌宕多姿,而其横向流衍亦颇足观览,至少,对于本书追求的总体性研究来说,对地理分布的考察无疑是必不可少同时也是充满诱惑的节目。本研究当初构想的策略是:先将清代编修的一统志中有关尧舜的传说、遗迹等记录钩沉出来,再将当代政府主持编辑的各地故事集成中的尧舜传说也搜罗备至,两相对照,便可画出一幅相对翔实的尧舜传说地理分布图,并对两者间的异同尽量加以解释。可惜我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已历十数年,各省、市、地、县也出了不少资料集,但至今尚未出齐,而且没有一家机构有完备的收藏。笔者尽管勉力搜罗了百余则当今口头传承的尧舜故事,但于横向分布的全面性上还差得很远;况且,即便是笔者掌握的主要来自各地集成本的百余则尧舜传说,由于搜集整理者态度与方法的差异,其质量参差不齐,可信度十分有限,显然还不是笔者期望得到的对比材料。而失去了对比的一端,另一端是否还有价值?所以笔者一度准备放弃横向研究的企图。经过长期的反复思考,笔者认为不妨退而求其次,单独将清修一统志中的有关材料作一番考察。这比诸当初极具魅力的构想,自然会显得平淡逊色,但却并非没有意义。尽管古代的官修一统志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对民间传说更是颇显淡漠,但其中诸如“山川”、“古迹”、“陵墓”、“祠庙”等栏目中,还是很能见到一些传说的飘渺身影的;更重要的是,从传说地理分布所要求的全面性上说,目前似乎还找不到比古代官修一统志更权威的文献。事实上,就笔者所目见的传说地理分布研究论著而言,还没有人愿意去这样做。便是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的“横的研究”,虽也参考了不少方志典籍,但与当代搜集的口承和书面材料混合考察,其全面性不免要受到研究者自身的限制。就以本章主要依托的《嘉庆重修一统志》[3]为例,其中河南卫辉府域内就有“孟姜女河”,这是顾氏论述中不曾发现的。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兹不备举。因此,虽说普查一统志的工作有些大海捞针似的事繁功微,而且也另有缺憾,却是无可如何。
本章以《嘉庆重修一统志》为唯一依据。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在所有古代官修一统志中,它是最后出的一部,后出转精虽非必然,却也大有可能,况且它确实是在康熙、乾隆年间两次修撰的基础上又加以修订而成的,所以一般而言,它颇获学界好评。本章的工作步骤是:先将此《一统志》通览一遍,从中钩稽出有关尧舜的所有材料,然后据此填出一张尧舜传说的地理分布图(见本章末)。
关于钩稽工作,有一些情况需要加以说明:
1本章所采录的材料,首先必须认定确与尧舜传说有关,有些地名虽大多数情况下与尧舜传说有关,比如“历山”,但该地名出现频率甚高,有时没有任何与尧舜传说发生联系的说明,故弃而不用。
2凡是与尧舜传说有一点关系的材料,本章俱录,不轻易舍去,这在后面关于分布图标注的说明中会有更细致的分说。有些材料在一个地域内被多次提及,亦不避重复,均予记录,以资相互映发。
3.在一些条目下有许多文献援引,凡与尧舜传说有关的,均予采录;无关的,则以省略号替之。有时又有与尧舜传说有关的考证文字,大多颇有可观之处,自然照录;有些考证未必见佳,以为一家之言,亦予采用;又有许多考证延续传统经学的思路,以经书为准,求其“真是”,将许多生动的传说斥为虚妄,亦照录之,正可见出“史实”与传说的互动情状。
4.记录下的材料,固然都与尧舜传说有关,但不可由此推断,凡未见记录之地,则必无尧舜传说流传。仍以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为例,此《一统志》中所载,固有为顾氏失录者,比如前面示例的卫辉府之“孟姜女河”;反之,如陕西同官县有许多孟姜女故事流传的记录,方志中亦不乏记载,更为顾氏所熟知,而《嘉庆重修一统志》则失载。所以,对于失载现象,笔者始终有所警惕,解决的办法之一是画分布图,因为分布图是高空俯瞰式的姿态,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传说丛聚的面上分布,相对允许忽略某些细部的不够精确。
关于尧舜传说地理分布图的标注,也有一些情况须加说明,主要是标注符号的使用说明:
A表示有关尧的传说,包括尧母伊祁氏、尧子丹朱等。
B表示有关舜的传说,包括舜父瞽叟、弟象、舜之二妃、舜子商均等。
AB表示尧舜传说平列并存。
AB)表示以尧的传说为主,舜的传说连类而及。
BA)表示以舜的传说为主,尧的传说连类而及。
C表示与尧舜传说有关的其他传说,主要包括殛鲧传说、高士传说(以巢父、许由、善卷为主)等。
D表示提及尧或舜之名,但与尧舜传说无甚关系者。比如“京师”的“历代帝王庙”,乃国家祀典而已;又比如敦煌的“三危山”,也不过是对先秦古迹记载的一种考证存留罢了。有些情况略微复杂,许多地方有这样的山名传说,说尧时洪水,旁处俱没,此山独存,因名“天柱山”、“浮山”等等。在此类传说中,“尧”仅仅作为一个时间概念出现,与其传说并无太多关系,故一般列入D类;惟独以“尧山”命名者,因“尧”在其中已有一定的本身意义,故列入A类。
最后,通过这些材料的钩稽,尤其是地理分布图的直观标注,我们对于尧舜传说的地理分布,有了比较明晰的印象。从情理上说,对于这一印象的总结,应该列在材料陈列与分布图之后,但为了行文不至过于支离破碎,现将此印象总结提前至此。
大致而言,尧舜传说主要流布于中国传统的汉族聚居区域,广大的边境地区,比如新疆、内蒙、西藏、青海,甚至东三省、四川西部、云贵高原等,因其长期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所以几乎没有尧舜传说的流传,纵有点缀,也多属D类。而在传统汉族聚居的中原区域内,尧舜传说又可明显分为三个传说丛聚:其一是以山西西南部为核心,波及山西全境以及陕西、河南、河北等省的与山西交界之处。这里是传说中的尧舜都城所在地,所以故事很多,影响深远。其二是以山东西南部的曹县、菏泽及河南东北部的濮阳一带为核心,波及山东中西部、河南东部、河北东南部、江苏与安徽的北部等。此地是传说中舜在民间时的主要活动区域,又有尧崩葬于此的传说,所以尧舜传说的势力也很大。第三个传说丛聚是今河北中部,此地据说是尧母伊祁氏所在地,尧曾生长于此,并在即天子位之前,曾被封唐侯于此。其实,从前面各章中可知,尧即位前的传说很少有故事形态,其流传也相当有限,而此地传播如此之密,是很出乎意外的。以上三个传说丛聚,基本上属于传统中所谓的中原地区,且相对比较靠近,因此,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尧舜传说是广泛流传、相连成片的。这与尧舜传说本身的发生地域及其流传历史,应合无间。在中原以外,尧舜传说另外还有一个流传丛聚,那就是以九疑山为中心,包括广西东北部在内的整个湘江流域,由此扩展到湖南全境,以及与湖南接界的广东北部今韶关一带和湖北南部沿江地区。显然,这是因为舜崩葬于九疑的传说源远流长,由此带出以二妃溺湘为主的许多相关传说,使长江以南地区的尧舜传说,不仅也蔚然可观,而且充满了旖旎哀艳的色彩,与北方的厚重庄严又自不同。此外,因为相传舜的一个支庶曾迁徙到今浙江上虞、余姚一带,所以此处也有较多的舜的传说流传,可以视为尧舜传说的一个亚丛聚。
以下为从《嘉庆重修一统志》中钩稽出的尧舜传说的有关材料,备列如下。
京师
京师一坛庙
历代帝王庙在阜成门内,大市街之西,崇祀历代帝王,每年春秋二仲月祭……旧止祀三皇五帝三王及汉唐宋辽金元明创业诸帝……本朝康熙六十一年,诏历代享国之君……俱宜增配,上自伏羲,下迄明代,凡一百六十四帝。
直隶
保定府二山川
尧山在唐县北。《汉书·地理志》:唐县,尧山在南。注,张晏曰:尧山在唐县东北望都界。《水经注》:唐城北去山五里,俗谓之都香山,即是尧山,在唐县东北望都界。皇甫谧曰:尧山一名豆山。今山于城北而如东,崭绝孤峙,虎牙桀立,山南有尧庙,是即尧所登之山也。《地理志》曰:尧山在南。今考此城之南,无山以应之,论者咸以《地理志》之说为失。旧志:唐山在县北八里,为邑城脊背。一曰唐岩山。
望都山在唐县东北。《汉书》张晏注:望都县,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登尧山见都山,故以为名。《后汉书·郡国志》注:尧山、望都山,相去五十里。《水经注》:唐城东有山孤峙,世以山不连陵,名之曰孤山。孤、都声相近,疑即所谓都山也。《元和志》:孤山即都山,在县东北五十四里。旧志:在县东北十八里。
伊祁山在完县西。《魏书·地形志》:望都县有伊祁山。《隋书·地理志》:北平县有伊祁山。《寰宇记》:尧住此山,后因作姓。旧志:在县西二十里。祁水发源于此。或以此为尧山。
保定府三古迹
唐县故城在今唐县东北,汉置县,本尧所封国,春秋时北燕之邑也……《汉书·地理志》唐县注,应劭曰:故尧国。张晏曰:尧为唐侯,国于此。
望都故城……本战国时赵庆都邑。按《史记》,秦始皇七年,将军蒙骜攻龙孤、庆都,即此。汉置望都县,张晏曰: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登尧山见都山,故以为名。
尧城在完县西南八里。《水经注》:望都城东有一城,名尧始城。又苏水经尧始亭南。旧志:今县西八里有尧城社。本朝乾隆二十六年,高宗纯皇帝巡幸五台,銮舆经此,有御制尧城诗。
甘城在完县西北三里。《水经注》:蒲阴县西昌安郭东,有舜氏甘泉及舜二妃祠。
保定府四陵墓
尧母陵在望都县城内,明嘉靖中修建祠寝。又丹朱墓,在县东门外东南百步许,本朝嘉庆十五年修。
保定府四祠庙
尧母庙在望都县城内东隅,本朝乾隆四十七年敕修。御书额曰:中天启圣。嘉庆十五年重修。
帝尧庙在望都县北郭,元至元三年建。又有庙在唐县治西,儒学之东,明嘉靖中建。本朝乾隆四十七年敕修。御书额曰:巍焕如瞻。嘉庆十五年重修。
正定府一山川
箕山在行唐县西北五十里,以峰形若箕而名……相传以为许由隐此,上有许由冢。
郜河在行唐县南一里许,一作告河。源出县西北两岭口山谷间,曰颍河。南行三十里,径箕山之东,许由村之南,曰洗耳溪……
顺德府一山川
尧山在唐山县西北八里。《金史·地理志》:唐山县有尧山。《明统志》:尧山,相传尧始封于此。
宣务山在唐山县北……《城冢记》云:尧登此山,东瞻洪水,务访贤人……旧志,在经县北十二里,即尧山之东麓也,亦名巏山。东魏武帝三年,唐邕撰彭乐庙碑曰:惟兹巏,陶唐采封……
顺德府一古迹
柏人故城在唐山县西……《帝王世纪》:柏人城,尧所都也……《元和志》:尧山县西南至邢州八十里,本曰柏人,后魏改人为仁。天宝元年,改为尧山。柏人故城,在县西北十二里。旧志,金世宗以父名宗尧,改名唐山。
大名府一古迹
重华台在开州城南。《九域志》:开德府有卫灵公台,亦名重华台。
宣化府二山川
桥山在保安州东南。《魏书》:泰常七年,如广宁,幸桥山,遣使者祠黄帝唐尧庙……
历山在保安州西南。《土地记》:潘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山上有虞舜庙……按今延庆州西北二十里,亦有历山,相近又有阪山,一名阪泉山,皆传讹也。
舜井在保安州西南。《括地志》:怀戎县城中有舜井。《宣镇志》:今有舜池,在州西南七十里舜乡堡。
赵州直隶州一山川
尧山在临城县东二里,近唐山尧都,故名。
赵州直隶州一古迹
象氏废县在隆平县东北二十五里……《赵记》:舜弟象,尝居此。
定州直隶州一山川
尧山在曲阳县南二十里,为太行前麓,相传唐尧分冀州,表石于此,因名尧山,山侧有玉泉。
定州直隶州一古迹
唐城在州东北十五里,亦曰尧城。相传唐尧尝都此。
盛京
锦州府二古迹
徒河旧城在锦县西北,相传虞舜时已有此城。
江苏
苏州府一山川
尧峰山在吴县西南。宋苏舜钦诗:西南登尧峰,俗云尧所基。即此。县志:横山西南为尧峰,于诸山中最高。
常州府一山川
石井在江阴县大安坊,俗呼为舜井,遇旱不涸。
常州府二古迹
舜城《舆地纪胜》:江阴县有东舜城、西舜城,二乡有舜井。旧志:在县东南七十里,今曰东顺乡、西顺乡。
徐州府二古迹
彭城故城即今府治。《世本》:尧封彭祖于彭城,号大彭氏国……
海州直隶州山川
羽山在州西北。《尚书·舜典》:殛鲧于羽山。又《禹贡》:徐州,羽畎夏翟。孔安国传:羽山之谷有翟雉,羽中旌旄也。《汉书志》:祝其县。《禹贡》:羽山在南。《隋书志》:朐山县有羽山。《元和志》:在县西北一百里,即舜殛鲧处。《寰宇记》:在县西北九十里。《明统志》:在赣榆县西八十里,又见山东沂州府。
郁林山在州东北海中郁洲……《水经注》:朐县东北海中有大洲,谓之郁洲。《山海经》所谓郁山在海中者也。言是山自苍梧徙此,山上犹有南方草木。《隋书志》:东海县有郁林山,《寰宇记》谓之苍梧山,在东海县东北二里。
羽潭在州西北。《左传》:昭公七年,子产曰: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寰宇记》:在朐山县西九十里,去羽山一百步,一名羽池,池上多生细柳,野兽不敢践。又《郡国志》:县南钟离昧城南有羽泉,相传为殛鲧之处,其水恒清,牛羊不饮。
海州直隶州祠庙
尧庙在州东北。《寰宇记》:在东海县西北三里谢禄山。宋泰始七年,刺史刘崇智立。
安徽
池州府一山川
历山在东流县东三十里,与石埭、建德两县接界……《寰宇记》:历山在县东二十里,西枕历池,上有尧舜二庙……
舜山在东流县东三十里,与历山相近。
池州府一古迹
尧城在建德县南。《元和志》:至德县尧城在县南四里,舜城在县北二十里,旧传两帝南巡至此。《寰宇记》:舜井城在建德县南四里,城中有舜井,故名。按《元和志》,尧城在县南,舜城在县北,本为二城,《寰宇记》脱去尧城,而以县南者为舜城,恐误。
尧封书屋在建德县东,宋时建,后废。明柯暹重建。
池州府一祠庙
尧庙在建德县南三里。
庐州府一山川
卧牛山在巢县治后,以形似名,为邑镇山,世传巢、许隐此。
洗耳池在巢县东门外,相传为巢父洗耳处。
庐州府一祠庙
二贤祠在巢县万家山麓,祀巢父、许由。又有二贤祠,在巢县东门外,祀汉文翁、朱邑。
凤阳府一山川
舜耕山在怀远县南七十里,接寿州界,一名顺阁山。
山西
太原府一古迹
晋阳故城即今太原县治,古唐国,相传帝尧始都此,周初灭唐,成王封其弟叔虞于此……
唐城在太原县北。《括地志》云:故唐城,在并州晋阳县北。《都城记》云:尧所筑,叔虞始封此,子燮父徙居晋水旁,并理故唐城。
太原府一祠庙
帝尧庙在徐沟县西二十里尧城镇,元至正中建。
平阳府一山川
尧山在浮山县东八里,上有帝尧庙。又南尧山,在县东南五里,北尧山,在县东北二十里,上俱有尧祠。北尧山南有石坛三级,名天坛,坛东有龙井。
历山在翼城县东南七十里,相传舜耕于此,上有舜王坪……为四县之交。
娥英泉在襄陵县西南十里。又丹朱泉,在县西南十五里,俱引流溉田。
平阳府一古迹
平阳故城在临汾县西南。《帝王世纪》: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春秋晋羊舌氏邑……《汉书·地理志》:河东郡,领平阳县。应劭曰:尧都也……《括地志》:平阳故城,在晋州西南,今平阳城东面是也,尧筑……
唐尧城在岳阳县东北八十里,相传尧时所筑,今有唐城堡。
唐城在翼城县南。《括地志》:在县西二十里,尧裔子所封。《寰宇记》:《都城记》云,夏后孔甲时有刘累者,夏后赐氏曰御龙,封其孙于此,至周武王时,唐作乱,成王灭之,' a* F7 j1 o5 t# t2 b1 t
# Q& u0 q1 k2 C8 R+ p; ]( c

( I, ~, f8 G$ \/ C! G% z: R1 R8 h3 r, F+ X- g
% s. k# f- q* }1 Q$ S3 x( b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4-13 12:09
0 R, l) Q* T- A$ j! v) ?. _& g
尧舜传说的地理分布+ u1 j! p3 |9 E; w; m, g- Z

8 x1 T) c* Z1 a/ m% {0 `陈泳超! r& Q# Z& r' P. v

  s9 h/ x$ o/ e' ^' U8 n# Z
* J8 O& L+ q+ a2 h# T) r
! l4 r/ K1 _  @+ a% _& \) I/ V 7 _5 t7 F+ ^9 Z$ X) g
! z" Z2 S$ \" ?/ C( |
而封其弟太叔虞,更迁唐之子孙于杜。然则唐是叔虞初封之处……3 R; e- r, R: c+ y
平阳府一陵墓: J6 A8 |, T- G- e, F+ L
尧陵在临汾县东七十里。《城冢记》:俗谓之神林,又曰神临。陵高一百五十尺,广二百余步。《通志》:陶唐氏陵旁皆山石,惟此地为平土,深丈余,有金泰和二年碑记。明初访历代帝王陵墓,山东东平州有以尧陵闻者,至今载在祀典,而临汾者阙如。《县志》:明嘉靖间,立守冢道士五,置守冢户十,取陵旁闲田给焉。按《汉书》刘向疏,尧葬济阴,邱垄皆小,葬具甚微。《括地志》:尧陵在濮州雷泽县西三里。《述征记》:城阳县东有尧冢。宋《皇览》:尧冢在济阳城。《文献通考》:唐尧葬城阳谷林。又《曹州志》有尧陵,《东平州志》有尧陵。诸书多载尧陵在山东,惟《城冢记》载在平阳,而非唐宋前书,难以征信。然尧都平阳,在位七十载而殂落,陵似宜在平阳,今存之。
% C( J8 T3 y! l/ `) N  U/ b% x& l3 o8 f平阳府一祠庙% z- a( q; @4 ?1 u9 K2 F  m
尧庙在临汾县。《魏书·孝文帝纪》:太和十六年,诏祀唐尧于平阳。魏《土地记》:平阳县东十里,汾水东原小台,上有神屋石碑。《水经注》:汾水南径平阳故城东,水侧有尧庙,前有碑。《元和志》:尧庙在县东八里汾水东。《寰宇记》:尧碑旧在汾水西,晋元康中移于汾水东,显庆三年,移就今庙。《金史·张浩传》:天眷二年,改平阳尹,缮葺帝尧祠,作击壤遗风亭。《元史·世祖纪》:中统四年六月,建帝尧庙于平阳,给田十五顷。新志:在县南八里,明正统间修,合祀舜禹三大圣于此。本朝康熙三十四年,发帑重修,颁御书扁额,尧殿曰:光被四表;舜殿曰:濬哲文明;禹殿曰:万世永赖。雍正七年又修。又洪洞、浮山、太平三县界内,亦并立有庙祠。" \9 A! {8 W8 l$ [8 f) f* K+ ?: o
舜庙有三。一在洪洞县英山,一在太平县西一里,一在翼城县东南七十里舜王坪上。9 X4 _4 q3 U8 @
蒲州府一山川
. y  B+ R% m; r7 K1 I. [历山在永济县东南六十里。《后汉书·郡国志》:蒲坂县南二十里有历山。《水经注》:历山谓之历观,舜所耕处也。《寰宇记》:三山在河东县南三十里,即舜所耕历山。曾巩《齐州二堂记》:《史记·五帝纪》谓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邱,就时于负夏。郑康成释历山在河东,雷泽在济阴,负夏卫地。皇甫谧释寿邱在鲁东门之北。河滨,济阴定陶西南陶邱亭是也。以予考之,耕稼陶渔,皆舜之初,宜同时,则其地不宜相远。二家所释雷泽、河滨、寿邱、负夏,皆在鲁卫之间,地相望,则历山不宜独在河东也。孟子谓舜东夷之人,则历山应在齐,故其城名历城。图记皆谓《禹贡》所称雷首山,妫水出焉。而此山有九号,历山其一也。予观《虞书》及《五帝纪》,盖舜娶尧之二女乃居妫汭,则耕历山盖不同时,而地亦当异。世之好事者,乃因妫水出于雷首,迁就附益,谓历山为雷首之别号,不考其实矣。旧志,历山在蒲州东南三十里,其东为神岭,两水夹注。又有虞原在历山东,相传段干木隐处。按:汉成帝幸河汾,登历观。扬雄上《河东赋》云:登历观而游望兮,喜虞氏之所耕。则以舜所耕之历山,为在河东蒲坂,其说旧矣,然曾巩之辨,最为明晰。蒲坂之历山,未必即舜耕处也。6 j: x4 t+ ]8 t* b: `1 ?9 X
雷首山在永济县南。《括地志》:蒲州河东县雷首山,一名首阳山,一名历山……《水经注》:雷首山临大河,北去蒲坂三十里,俗亦谓之尧山……
% a3 S3 m* k, {6 \尧山在永济县南。《汉书·地理志》:蒲坂县有尧山。《寰宇记》:尧山在河东县南二十八里。  @% v) `5 \2 H- [
按:县南三十里有麻谷山,疑即此。《水经注》以雷首山即尧山,与《汉志》异,恐非。' M- a; z$ {; k0 V
五老山在虞乡县西南,一名葱茏山,亦中条之支。《山海经》:葱茏之山,其中多大谷,是多白垩,黑青黄垩。《元和志》:五老山在永乐县东北十三里。尧升首山,观河渚。有五老人飞为流星上入昴,因号其山为五老山……. E* o0 ^* ]- e0 q0 K: i; \$ e5 m
雷水在永济县南四十五里雷首山下,一名雷泽,相传即舜所渔处,其水南流入河。《水经注》:水出雷首山,西南流,亦曰雷水。. l0 m) c5 _9 l' S/ N& W
按:雷泽本在定陶,好事者因水有雷名,强为牵合,附辨于此。
5 T4 n" o6 U* K妫汭水在永济县南六十里,源出历山,西流入河。《尚书·尧典》:厘降二女于妫汭。《帝王世纪》:妫水在虞城历山西。《水经注》:历山,妫汭二水出焉,南曰妫水,北曰汭水,西径历山下。孔安国曰,居妫水之内。王肃曰,妫汭,虞地名。皇甫谧曰,纳二女于妫水之汭。马季长曰,水所出曰汭。《元和志》:妫汭水源出河东县南雷首山。
0 q4 \, J3 n9 R6 l按:妫汭水异源同归,本为一水,如洛汭、渭汭,不可强分也。安国所训,于义为允。) U) U* F( [% o( M8 }
广孝泉在永济县东南二里,旧名舜井。东西相去四百余步,泉脉相通。城中井水皆咸,此水独甘,酿酒尤佳……
/ N4 q/ k& E3 n* [7 G蒲州府一古迹. q, t/ j" J6 v
蒲坂故城在府城东南。《帝王世纪》:舜都蒲坂……旧志:今蒲州城外东南隅有虞都故城,与州城相连,周九里一百三十步,即故蒲坂城。
- D; c' Y( _8 V6 [* I- j7 X陶城在永济县北……《寰宇记》:故陶城在河东县北三十里,史谓舜陶于河滨,即此。皇甫谧以为在定陶,不在此。旧志:今为陶邑乡。. F5 x6 y! t" z9 R% @5 s' N8 g+ D
二妃坛在府治东南。《元和志》:蒲坂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
2 w4 E) M6 G& R( e+ l: T# [薰风楼在府治后,唐广明中,王重荣建。旧名克复楼。宋真宗祀后土,幸蒲,尝登此楼。以舜故都,更今名,命陈尧叟为记。
$ I& `$ x( E" c" Y" U% q6 r( w# }蒲州府一陵墓
, ~1 i4 h$ y3 k: g! [二妃陵在永济县东南苍陵谷。《寰宇记》:帝舜二妃之陵也,在河东县十里。府志,蒲坂城外有二妃坛,祀娥皇、女英处,今名娥英陵。
3 A2 [5 G' l) r( k% B蒲州府一祠庙. |% L9 r5 }: t0 J2 z. `4 \5 x# M
舜祠在永济县。《魏书·孝文纪》:太和二十一年,行幸蒲坂,遣祭虞舜,修尧舜夏禹庙。《水经注》:今蒲坂城中有舜庙。《元和志》:在蒲州治城中。唐贞观十一年,诏致祭,以时洒扫。《文献通考》:舜庙,周宇文护所造。《通志》:在蒲州东门外。宋太祖乾德元年,诏河中府舜庙以皋陶配。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幸河中,谒舜庙,命修饰墙垣,亲作赞纪之,复建庙于舜泉侧。本朝顺治十七年复修。1 x- A- j, Z) V& g5 r( [
五老仙人祠在虞乡县西十七里,见《元和志》。  f# o/ b, Z6 Z9 E# l* J  X' h
潞安府一山川, R, o2 l& Q0 d) E
庆云山在长子县东南,接长治县界。《寰宇记》:上党县有庆云山。《上党记》云:帝尧将兴,有五色云出此山,因名。新志:在县东南二十里。
' d* V, R$ d+ O' X+ c" {4 ^潜山在长子县西南十三里,上有尧庙,尧水出焉。
3 V; J6 y' J1 J* a& Z5 F8 K. {8 @尧水在长子县西南十三里,《水经注》:尧水自西山东北流径尧庙北,又东径长子县故城南,东北流入漳。2 E" D/ C# B* g9 M, p1 R" C- |
潞安府二祠庙
% D6 I: a1 H9 s' f' w帝尧庙在长子县西南十五里潜山上,岁四月二十八日,有司致祭。《魏书·地形志》:乐阳县有尧庙。. U/ z1 k& Y5 V
泽州府山川1 M1 ]  F0 q4 _$ j# @3 e: A6 }/ N
丹朱岭在高平县北四十五里,与潞安府长子县接界,南有鸦儿沟。按:县志,丹朱岭接长子县界,以尧封长子丹朱得名,此说傅会。《汉书》长子县注,长读长短之长,今俗为长幼之长,非也,足证其妄矣。盖丹朱岭即《山海经》所云丹林,既讹林为岭,又讹加以朱,转晦其本,从而为之说,不可信也。& I* k- @2 g# O3 N5 _/ \
丹水在高平县西北四十里……俗名丹河……按:丹水源出丹朱岭无疑。《山海经》:谒戾之山,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即今丹水也。丹朱岭即丹林之讹,水出其麓……《水经注》所云丹谷,正丹水所会也。
0 G9 _% {" W5 f' y0 Q- |, f泽州府祠庙
: [3 o4 f5 O; m" F舜庙在沁水县西南九十里历山上。6 w  m( |* ]! [+ [8 k9 U
代州直隶州山川0 O; B" `* R, l7 i
舜山在州东南十五里,上有舜井……) G; t9 Y0 c% b/ R$ _
霍州直隶州山川
$ v* `4 Y6 S  E  U" @/ z1 L( i陶唐谷在州东三十里,有泉飞流如玉,曰玉泉。西流灌田百余顷。《汉书》瓒注:永安唐城,尧所都也,东去彘十里避暑,旧志,尧尝游此。. c4 s/ ~- J. C+ r; X* |
霍州直隶州古迹. r; U& W, _: m) d3 `
陶城在州东三十一里陶唐谷。
# \* X9 f& |# T% W" n0 J- F唐城在州西。《汉书·地理志》注:臣瓒曰,所谓唐,今河东永安是也。按:臣瓒以为此尧所都,颜师古是其说,诸家皆以为误。
/ w) o0 I( v. n. p( h# e解州直隶州山川
) y) x+ {( B9 L* |3 y# z箕山在平陆县东北,接夏县界,山形如箕。相传即许由隐处。3 E, I' L" E9 N
清涧在平陆县东六十里箕山西南麓。县志:相传为巢父洗耳处,一名洗耳河,有许由墓。
0 W7 e8 O! y. n$ u) J& b% w解州直隶州陵墓' p4 m7 |/ N2 u  P% o
帝舜陵在安邑县西北三十里鸣条冈南,高三丈,广四十余步,有祠。按:《礼记》舜葬苍梧,《史记》舜葬九疑,元结、司马光皆辨其非。《孟子》明云卒于鸣条,当以为断。
2 p) r" K. E% v: G3 w解州直隶州祠庙5 c; g& E: A# f+ y) F5 y
帝舜庙在州东北三十里赵村。& q8 e6 D7 A# c4 g
三圣庙在州东北三十里赵村辛化里,祀尧舜禹三圣。又安邑县运城西北有三圣庙,即今河东书院。, Y2 o- Y3 Z' g* L
绛州直隶州一山川
; Z: K  n. n/ u1 @2 c诸冯山在垣曲县东北五十里。9 q# K  \2 r7 C* ]. K4 k% L
鼓钟山在垣曲县东北六十里,山有金牛洞。《山海经》:鼓钟之山,帝台之所以觞百神也。《水经注》:教水径鼓钟山峡。县志讹为瞽冢山,以为瞽瞍葬此,误。
; u3 L) P# k1 D% z. _. ?! D0 N& @教山在绛县东南。一名历山,接垣曲县界。《山海经》:教山,教水出焉……《垣曲县志》:历山在诸冯山后,山头平广,相传舜耕处,上有石碌碡数百,下有舜井。
, H0 v: P0 j, C5 S6 @$ Y教水在垣曲县东。《山海经》:教山,教水出焉……县志,有沇水河,旧名舜清河,在县东半里许,南流入河,伏现不常。: d& t- D+ B5 M. C; \5 j
凝碧泉……又金润泉,在县北四十里鼓钟村,相近有帝乡泉。
% B$ s! G. L. l+ L: L, R- }绛州直隶州一祠庙4 x( a7 g1 H4 y( ^# H
尧庙在垣曲县北鼓钟镇下堡。
$ e3 o( x, p4 N) U舜庙有三。一在闻喜县西北姚村,一在垣曲县北鼓钟镇上堡,一在皋落镇。
7 B* d1 f$ y; X8 F沁州直隶州山川: N4 t1 p9 v0 s* b
尧山在州西三十里……按:州志有帝尧庙,今圮,土人叠石为堡,名为尧神寨,此山之所由名也。
. ?5 t1 r2 p  f0 c! w" Z/ M) i辽州直隶州山川5 }( \: ?6 y/ Y% J; O' B$ {- n/ A
箕山在州东。《元和志》:在辽山县东四十五里,上有许由冢。武德八年改箕州,因此山为名。《寰宇记》:箕山有石室,方四丈,壁中文字篆书,人莫能识。, I% U5 d6 x1 b+ e0 b) {% y
按《史记·伯夷列传》曰:余登箕山,上有许由冢。当在今河南登封县,《元和志》误。
1 I) v) ]" m" K+ }洗耳泉在州东六十里箕山。
6 G3 W  f  e  O& \山东. m$ I5 w" P: T' Q$ s9 _
济南府一山川" Q! U6 g  J" z) t- O
庙山在历城县东界。《寰宇记》:在历城县东十里,因舜庙得名。元好问《济南记》作妙山。
: Z  m" Z/ Z4 @9 R/ O. E& N- w( j: S历山在历城县南五里。郦道元《水经注》:历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舜耕历山,亦云在此。山下有大穴,谓之舜井,抑亦茅山禹井之比矣。《寰宇记》:历山在县南五里,一名舜耕山。于钦《齐乘》:又名千佛山。% U+ k2 F3 _/ g, k7 k) G: O+ {
小清河源出历城县西……《水经注》:泺水,出历城故城西南,泉源水涌若轮,俗谓之娥英水,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庙故也,其北为大明湖……3 r  V0 o! {# [3 v7 y5 f. d+ K6 ~. b
大明湖在历城县西北隅……《明统志》:大明湖,源出舜泉……
8 `7 A  b/ L. c" [' q. F金线泉……《齐乘》:历下名泉,有曰金线……曰舜井……
5 w# O. I9 ~" d- a4 }济南府二祠庙
, g1 A/ c% @% [6 M4 `$ ?舜祠在历城县南门。《水经注》:城南有山,山上有舜祠。本朝乾隆十三年,高宗纯皇帝东巡,有御制谒舜庙诗。$ q5 `2 E* o- x$ v
娥英庙《水经注》:在历城西南源上。8 k# ^+ S/ R& s# [
兖州府一山川0 w8 B6 d# H: H8 A3 T0 [
寿邱在曲阜县东北八里。皇甫谧《帝王世纪》:黄帝生于寿邱。《史记·五帝本纪》:舜作什器于寿邱。《元和志》:寿邱在曲阜县东北六里。皇甫谧以为在鲁城东门之北。& O' ?  {9 q: J. }  L; l+ j  H' w. k8 O
许由泉在峄县西北四十里。2 h" D' E- x' \1 U% s
兖州府二祠庙
3 F  @: c5 U0 R5 W  c4 U" g尧祠在滋阳县东南七里,汉熹平初建。《元和志》:尧祠在瑕邱县东南七里,洙水之西。唐李白有《鲁郡尧祠诗》,宋李昉有《尧祠碑记》。* Y$ l4 X6 X2 y) S5 L- V- K
东昌府一古迹
; A( h" \8 B, K0 G6 n6 E2 l: e巢陵城在聊城县东北十五里。县志:相传巢父隐居躬耕处。五代晋开运时,尝迁州治于此,寻圮于河。; I6 a/ o. [" B  f: ?9 ?
东昌府一陵墓
% [( j( @7 c. c1 w5 e巢父墓在聊城县东南十五里。又河南登封县有巢父冢。按:巢父见皇甫谧《高士传》。《庄子》但言许由,不言巢父。或曰许由夏常居巢,故又号巢父,其人既荒远难稽,则冢墓亦类多傅会,姑存其名以备考。5 B, t& q: P' Y( K4 b' ?# n! A
青州府一山川1 {& p0 ?. X! @! h, X
箕山在益都县东五十里,亦名山,又名香山……《齐乘》……东郊平原百余里,有香山童然孤峙,康浪发其南,尧水径其东,即山也。
! Q% \+ d$ ]  ^& ?6 Y2 L尧山在益都县西北八里。《水经注》:《从征记》曰,广固城北三里,有尧山祠,尧因巡狩登此,后人遂以名山。《齐乘》:山去今府城十里。
! ?$ t; t% I6 s' z9 G# l义山在临朐县东北五十里,亦名尧山,尧河出此。《汉书·地理志》:剧县有义山……伏琛《齐记》:亦名尧山,水名尧水,地名尧沟。
; D. q2 m+ x/ g0 U  W& E丹水有二源。一出昌乐县南方山,为东丹河;一出临朐县东北丹山,为西丹河……《竹书纪年》:尧放丹朱于丹水。《水经注》:朱虚城东北二十里有丹山……
* \# H+ U) t( b9 I1 I; V( v尧水即古蕤水也,源出临朐县东北尧山……又东北流入丹水。《水经注》:尧水出剧县南山,即古义山也,水即蕤水矣。* H8 j* d  B* e* y
青州府二古迹
+ {. G6 B: |- ~4 J3 R) Y* N8 e朱虚故城在临朐县东……阚骃曰:以丹朱所游之虚,故名……# V) [- L0 W5 F' R
青州府二祠庙
8 ~/ H  j4 Q7 o& Y尧庙在府城西北尧山麓,有唐朱诞碑。《水经注》:《从征记》曰,广固城北三里,有尧山祠,尧因巡狩登北(此)山。庙在山之左麓。《齐乘》:尧山顶有祠,祠边有柏树,枯而复生,不知年代。
* h6 {0 [& a' ^5 b0 N( W! u登州府山川- P& p2 z1 z0 J1 U
羽山在蓬莱县东南三十里,之罘水所出。《寰宇记》:即殛鲧处。按:殛鲧于羽山,在东海,今沂州山也。此山偶同名耳。- l; s! m1 S$ g$ ^# P8 S
登州府古迹  c# V4 b5 N2 I, b
鲧城《寰宇记》:在蓬莱县南六十里。相传魏将田豫御吴将周贺于此,因筑此城。以近殛鲧之地而名。  i. @# z# ~+ _8 d, E
沂州府一山川
8 u9 M2 @2 h+ P* Q羽山在郯城县东北七十里。《禹贡》羽畎夏翟,即此。郭璞《山海经注》云:羽山在东海祝其县西南,鲧殛处也。上有二泉,会为羽潭。《左传》子产云:鲧殛羽山,其神化为黄熊,入于羽渊。则此羽山为鲧殛处无疑矣。
1 a/ L1 s  V$ `9 h% E0 M  E箕山1在费县东南五十里……又县境有抱犊山……2在莒州北一百里。3 b+ v6 F6 e6 B' e/ G, D# i5 {8 R
泰安府一山川* u2 b+ f2 H/ v5 I1 O) @% B! c
芦泉山在东平州东北二十里。府志:相传唐尧陵在山之麓,今改祀濮州……
( ~7 Z8 f  Y$ C1 q9 x* a. ]泰安府一陵墓5 s) H5 Q" O: v3 I/ ]  E0 G
古帝尧陵在东平州东北二十里芦泉山阳,明洪武四年,建庙祭享。按:陵在曹州,此传讹也。4 d! G! j8 O8 L
曹州府一建置沿革
0 C. @! c; c. a% C) H5 [定陶县……唐尧初封于此……
7 P5 s9 w( d3 i曹州府一山川8 j+ v$ z+ L0 N4 Q* _$ ?/ W
箕山在濮州东五十里,俗讹为许由让位避居处。. i0 I0 G- d# u. a
历山在濮州东南七十里,接菏泽县界。《水经注》:雷泽西南十里许,有小山孤立峻上,亭亭杰峙,谓之历山。山北有小阜,南属池。泽之东北有陶墟。郭缘生言舜耕陶所在。墟阜连属,滨带瓠河也。郑元曰:历山在河东,今有舜井。皇甫谧曰:或言今济阴历山是也,与雷泽相比。《元和志》:历山在雷泽县西北十六里。《史记》曰:舜耕历山,皆让畔。罗泌《历山考》:历山有四,雷泽不闻有二,今曹濮间有豢龙井、定陶城,皆其踪也。旧志:历山之东有再熟、成都二乡,取一种再熟、三年成都之义。
& f5 Z) f2 o) H陶邱在定陶县西南七里……《汉书·地理志》:陶邱在定陶县西南,有陶邱亭。《水经注》:陶邱亭在陶邱南……* A& M6 ?- p% ~4 h- D, T- X
柳河在曹县东南二十五里,定陶县西南十里,传为虞舜陶处,有古堤岸。《定陶县志》:旧有舜庙,为河滨寺。1 a5 m- _: J  J- Z
雷泽在濮州东南,接雷泽县界。《书·禹贡》:雷夏既泽。《周礼·职方氏》:兖州,其浸庐潍。注:庐潍,当为雷雍字之误也。雷夏在成阳。《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渔雷泽。注:郑元曰,雷夏,兖州泽,今属济阴。《汉书·地理志》:济阴郡成阳,雷泽在西北。《山海经》: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颊,鼓其腹则雷。《水经注》:雷泽在大成阳县故城西北二十余里,昔华胥履大迹处也。其陂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五里,即舜所渔也。《元和志》:雷泽县,因雷夏泽为名,在县北郭外。
* A9 n" n& B+ c4 p2 Q( G曹州府一古迹
7 D. G! L/ x3 e7 D! L- G4 L成阳故城在濮州东南,与曹州接界。《史记》尧游成阳,即此。
$ r' u! E$ {0 t( G6 a& T8 k6 ?偃朱城在濮州东二十五里,本名朱家阜。《括地志》:偃朱故城,在鄄城县西北十五里,即舜避丹朱处。& F+ j8 G8 ]/ u  l
尧城在濮州东南三十五里。《括地志》:故尧城,在鄄城县北十五里。《寰宇记》:在鄄城县东北五里。5 i6 L6 ]7 h# J" z
诸冯在菏泽县南五十里,相传即舜生处。又舜井在县东北二十五里。《路史》:曹濮间有舜豢龙井。
" M# P, A5 K, N0 |; Y姚墟在濮州南。《孝经援神契》曰:舜生于姚墟。应劭曰:与雷泽相近。《水经注》:雷泽东北有姚墟。郭缘生言舜耕陶所在。《括地志》:在雷泽县东三十里。
! o2 L3 M4 g7 |1 Y, n4 z曹州府一陵墓
: W6 T2 \. W8 Z* V' `, i唐尧陵在菏泽县东北五十里旧雷泽城西,与濮州接界,高四丈五尺,广二十余丈,上有庙。《吕氏春秋》:尧葬谷陵。《汉书·地理志》:成阳有尧冢陵台。刘向曰:尧葬济阴邱垅。后汉元和二年,东巡狩,遣使祀尧于成阳灵台。又延光三年,复使使者祀焉。《皇览》云:尧冢在济阴成阳。皇甫谧曰:谷林即成阳也。《水经注》:成阳城西二里有尧陵,陵南一里有尧母陵,皆立庙。四周列水潭而不流,水泽通泉,泉不耗竭,至丰鱼筍,不敢采捕。前并列数碑,古柏数株,檀槚成林。二陵南北列,驰道径通,皆以砖砌之。尧陵东城西五十余步,中山夫人祠,尧妃也。石壁阶墀仍旧,南西北三面,长栎连荫,扶疏里余。自汉迄晋,二千石丞尉多刊石述叙。《元和志》:陵在雷泽县西三里。《文献通考》:曹州东北有尧冢。欧阳修《集古录》载后汉济阴尧母灵台庙,请敕本州致祭,置守陵五户。自金末河决,其祀移于东平州芦泉山之阳。然尧陵自在曹濮之间,不在东平也。宋神宗时,知濮州韩铎言尧陵在本州雷泽县东谷林山,陵南有尧母灵台庙,请敕本州致祭,置守陵户,俾奉洒扫。诏给守陵立户,则尧陵有确据矣。  G; ^, n, o& L" L3 }
曹州府一祠庙  O% [* j* h7 w7 j( o
帝尧庙在菏泽县东北六十里故雷泽城西,下即尧陵。旧有汉时四碑,一为永康元年济阴太守孟郁修庙碑,一为建宁五年成阳灵台碑,一为熹平四年尧庙碑,一为熹平四年尧母庙碑。& d3 V$ D( g+ [
帝舜庙在濮州东北五十里历山上,明万历中建,以春秋上戊日致祭。( o* }. c- O' `5 `$ A1 ]: Q2 I7 v
河南# ~% r! V# I+ ^3 m1 d2 p% y0 X- I5 w
开封府二古迹
' g- r& U3 ]" ]9 ~- ]7 r3 j许由台在禹州东。《寰宇记》:许由台在阳翟县东十五里。又巢父台在县东十六里,即巢父饮牛处。旧志:二台在州东颍水上,相去一里。
/ V* ]5 |4 E! b5 c9 q8 P+ {# Z陈州府一古迹0 P- ?$ T8 j7 O3 c
宛邱故城今淮宁县城,古陈国。《左传》昭公十七年:梓慎曰,陈,太皞之墟。《史记》:武王克殷,求虞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汉志》:淮阳国,陈故国,舜后胡公所封……" Q) M: Z9 U7 C! o0 A7 H
归德府二古迹
0 `% G1 l% O* A5 w: l0 F2 R3 E1 F
( `( f/ I9 S. z3 ^6 y! j5 A
. V# `6 h) Z: J' x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4-13 12:09
, X! i" R( a! M# D3 ?& u
尧舜传说的地理分布5 Y+ u* y( h' C, ], E
5 m) m/ k% b5 Z, c8 D
陈泳超
" f+ P* l: z1 w0 u 2 w# ]: B" Q# B) [

, s7 \- ]( {0 q1 x6 Q! [6 q( ?( h# e

# z& a, \. k& x0 K/ X2 j2 D% K, ~) V, C! ~  a8 ]5 w
虞县故城在虞城县西南,古虞国,商均所封。《左传》哀公元年:伍员曰,少康逃奔有虞是也……
% O9 R4 G( P! y+ u3 z8 n0 |7 k纶城在虞城县东南。《左传》哀公元年:伍员曰,少康逃奔有虞,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注:纶,虞邑。《后汉书·郡国志》:虞有纶城,少康邑。《括地志》:故纶城,在虞城县东南三十五里。
, a& k  L  |( f; h, T, G归德府二陵墓+ g# S9 J, u& M* u7 B6 Y/ n
商均墓在虞城县西南三里。, B* D. d( v5 _) ]7 e) p
彰德府二陵墓; u, X! N6 H. o2 M9 Z6 m0 H
古丹朱墓在安阳县东。《元和志》:尧城县丹朱墓在县东一里。% W! u: O7 O" k5 I& y0 i- `3 L. }7 \
彰德府二祠庙
# `( X6 r( p9 x, h7 `9 A: d尧庙在安阳县东四十里,金承安二年建。《名胜志》:尧庙有古碑刻,金赵秉文作祠记。, Z+ q2 ]9 h$ [- }2 S
卫辉府二祠庙; P6 b7 V+ c5 w' Y1 S# T0 q' q
尧祠在滑县西南五十里。唐宝历中,祷雨有应,白敏中为记。《寰宇记》:尧祠在灵河县西南五十里,汉刘盆子所立。$ {" Y: ~6 `& ?) t) W
怀庆府一山川
0 S7 T+ A+ P  O/ n# Q7 l  a# u$ D. ?丹水自山西泽州府凤台县南流入,径府城东北,又南入沁河……+ F  ~) X# X+ M. O
尧池在河内县西北三十里尧庙前,发源太行麓,汇庙前诸泉,东南流二十余里入于沁。$ k; J8 R9 b" H+ p
怀庆府二祠庙1 t( |# d" A. }" K5 e
帝尧庙在河内县西北三十里,宋绍圣二年建。( u8 h; G9 e8 \
河南府一山川" M" q) I; b. l( ?$ E! A
箕山在登封县东南。《孟子》: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史记》:太史公曰,余登箕山,上有许由冢。《高士传》:箕山亦名许由山,在阳城县南十三里。《水经注》:阳城县南对箕山,山上有许由冢,下有牵牛墟,侧颍水有犊泉,是巢父还牛处。《明统志》:山在登封县东南三十里,一名崿岭。
" F  T% e( s+ \8 g5 b洗耳河在登封县南,源出箕山下,流入汝州汝水。
5 z. ]( {; o! c$ L  o5 M1 i河南府二古迹  t" ^# {% P+ y2 B! g
阳城故城在登封县东南。《孟子》:禹避舜之子于阳城。5 Z7 m9 }+ I' F& U
河南府三陵墓
2 L$ `8 G2 k' e$ I3 [( _古许由冢在登封县东南箕山上,有庙。旧志:又有巢父冢,在县东四十里。
% J( x2 f$ R/ Q( T河南府三祠庙' S& ]4 W, ~$ `" X: x
帝尧庙在渑池县东尧村。& K7 `1 D/ B& v
南阳府二古迹
6 x0 L) m0 r$ E! O) G. M$ d舜城在泌阳县北三十里,亦名舜子城,众山环抱如城,俗讹为舜所居处。6 ]: c# A! r7 Y
南阳府三陵墓  y& [2 i$ ?" g. K2 a7 }
古丹朱墓在淅川县西北七里。
, q) x! L5 a2 E1 v! s6 b1 ]' F) j' ~许州直隶州一古迹  E) v1 Q# e" l  z# v0 P' d
西不羹城在襄城县东南二十里。《左传》昭公十一年:楚大城陈蔡不羹……旧志:今呼为尧城……5 H0 j; ~4 e# r, H
汝州直隶州一山川
3 q0 S! l9 Q% K8 H% Y0 j- Q尧山在鲁山县西十五里,俗谓即水所出之尧山,误。
3 \  h# `! U8 @% N1 K/ @尧山在伊阳县西南,水所出。《水经注》:尧之末孙夏孔甲时迁于鲁县,立尧祠于西山,谓之尧山……《寰宇记》:尧山俗名大陌山,亦号大龙山,因扰龙见称。旧志:有天息山,在县西南,沙水所出,即尧山也,以汝水所经,故俗谓天息耳。3 V; x/ w& i/ ~* p! F' N3 S3 [! g! }
洗耳河在州西门外,源出河南府登封县箕山,西南流入汝,相传许由洗耳于此。
) Y3 p+ S( `8 X( `陕西+ u/ i, D2 h$ j, j
西安府一山川  U% d; W' ~/ y* l! T
尧门山在三原县西北三十里。《括地志》:尧门山,俗名石门,在三原县西北三十二里,上有路,其状若门。故老云:尧凿山为门,因名之。武德中于山南置石门县。: j  t0 d6 M+ v# x
按:邠州三水、淳化二县界有石门山,乃秦献公与晋战处,与此山名同地异。胡三省注《通鉴》,引《括地志》此文误。《唐书·地理志》:云阳有尧山,疑即此。& f: B0 K3 M8 H6 e
汉中府二古迹
8 R* n% U+ C/ k! W妫墟在城固县西北。《后汉书·郡国志》:城固县,妫墟在西北。县志:在县西北二十里。其地有二井,一苦一甘,名曰双井。相传为舜所居。7 Y$ B8 z" n( ^) h5 W0 I2 D/ D, u2 V
按应劭《汉书》注,妫墟当在今兴安府,又考《水经注》当在洋县东北界,未知孰是。# ?) [9 I) l% V$ o
兴安府二古迹+ v6 _" H& X* l
妫墟
% V  `. M/ |8 F( g即妫汭,亦名姚方,在安康县西北。《世本》:妫墟,在西城县西北,舜之居。旧州志:在州北一里汉江北岸。
8 W9 J! G2 `5 F) }9 V; }$ E% b兴安府二祠庙
4 w. @) e: |) ?6 n( U  {0 v& `$ h虞舜庙在安康县城北。《帝王世纪》:西城县有虞舜祠。《水经注》:西城县故城内有舜祠、汉高帝庙,置民九户,岁时奉祀焉。《通志》:旧庙废,明隆庆中重建于汉江北岸里许,万历中复加修建,今惟存碑记。
, {5 C" k: A" z同州府一山川: |$ Y) P) s. V0 c6 P
尧山在蒲城县北三十里。《唐书·地理志》:在奉先县北十五里。《长安志》:尧山一名浮山,在蒲城县北二十里。旧图经曰:昔尧时洪水为灾,诸山尽没,惟此山若浮,因名。
+ p- ]$ o. L3 m! W( c; ^1 a" m商州直隶州山川
/ S4 e' c6 W% h1 {: Y8 r丹水在州南。源出州西北,东南流径商南县南,又东入河南陕州淅川县界。《吕氏春秋》:尧有丹水之战以服南蛮。
# b: J# y. b) Z% G9 _  b& d8 \5 A甘肃
$ P5 [& \$ ?1 U' L1 e安西直隶州山川) C- `$ B' X* t4 e. `" F/ C
三危山在敦煌县东南,三峰耸峙,如危欲坠,故名。《尚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水经注》:山在敦煌县南。
7 j! s  V* T$ ?浙江
- i# g  Q4 g5 P9 w湖州府一山川/ |) P' i# C7 v
尧市山在长兴县西北四十里,上有池广一亩,相传尧洪水时,居民于此成市。唐皎然诗:尧市人稀紫笋多。皮日休诗:来寻尧市山,遂入深深坞。即此。
2 N0 H3 @% X0 L/ q# E% T绍兴府一山川
: m* r5 ?5 }+ H* |7 [' }3 A历山在余姚县西北六十里。旧经云:越有历山、舜井、象田。以舜之余族,封于余姚,故子孙像舜以名之。又县西北六十里,有姚邱山,即舜余族所封。- h" Y( _# _7 w0 U$ ?
按:苏鄂《演义》云,历山有四,一河中,二齐州,三冀州,四濮州。要当以河中为是。
) `" o* \) ~) k6 g, g. v$ A象田山在上虞县西南四十里,周四十余里,山势峻险,路多屈曲,俗呼小天台。南有舜井。
! a+ b9 X1 |$ N; t1 H) b1 ^姚江在余姚县治南,源出太平山及菁山,名菁江,又名舜江……
: V* r8 V- q% k' b7 P8 N" _1 o绍兴府一古迹( u# q  D7 ~$ X9 B
余姚故城今余姚县治。《水经注》:余姚县城,是吴将所筑,南临江津,北背巨海。周处《风土记》:舜支庶所封,舜姚姓,故曰余姚。《元和志》:县西去越州一百四十五里。
# _0 A# M% X0 b/ O# i6 Y- |8 {! v$ S上虞故城在今上虞县西北,汉置。《水经注》:县本司盐都尉治也,地名虞宾。晋太康《地记》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禹与诸侯会,事讫,因相与虞乐。二说不同,未知孰是。《元和志》:县西去越州九十六里,故城西枕上虞江。府志:旧治在今县西北四十里之百官市,唐长庆二年徙今治。0 t& L* n# q( y1 ]6 Q1 U! R
绍兴府一祠庙
# `2 W% O2 L6 U$ `1 J0 p虞舜庙在会稽县东南百里。又有庙在余姚县历山上。) V4 L9 B) b+ _2 L
金华府一山川
, t' a5 _" Z: X+ \* C5 ~历山在永康县南三十五里,周四十里,圆峰屹立,状如覆釜,亦名釜历山。其巅有田有井有潭,皆以舜名,因山名与冀州历山同故也。5 u( z6 f6 X  g0 J) u. u1 E
江西& {1 g4 r2 l5 Q8 R# }& E5 d
南昌府一山川% n9 b) S; z# K! g
尧山在丰城县南一百五十里,上有尧坛,接临川县界。2 @. p% D" ]  s
饶州府一山川
4 O5 B& @- `: w; ]尧山在鄱阳县西三十里。《寰宇记》:尧九年大水,人居此避水,因以为名。又《鄱阳记》云:州北有尧山,尝以尧为号。又以地饶衍,遂加食为号。
0 `- b1 Z; f6 I7 ?! T抚州府一山川# s0 M  ]! g$ m. L9 W" {
尧山在临川县西北六十里,接丰城界。旧名免水山,相传尧时洪水,独免沉溺而名,唐天宝六载改今名。
7 t# N. K' M# t( @; Y吉安府二祠庙' Z: s3 Z+ Y' V& k2 O4 y) x, m
舜祠在万安县韶山侧。9 `$ P, x/ [; ]
湖北' j( Q1 A+ D% {. s  Q- @& L7 ~
武昌府二祠庙
. D3 z8 a. m6 i& R5 Z. X( A虞帝庙在蒲圻县北龙翔山西。《明统志》:有断碑载二妃事。
' B7 b" i& f7 ~$ v* k德安府山川
' y" ?2 L7 R( @1 H1 \. e天桥山在随州西南一百六十里,山下有娥皇洞,洞中有泉,为滚河之源。
4 v9 P& Z( K$ m. y# \5 p: g德安府祠庙
, ^0 J3 Y; G+ k6 w6 n舜祠在随州北厉山。. P' Z! A3 A7 ^' L
襄阳府三祠庙
! Z$ q) x" Q. T8 i7 K4 B- a* R帝舜庙在均州南。: s* u4 [' e, \! p6 F3 e
荆门直隶州山川
& L; \4 `  z& O1 K& q/ I: Q许由山在当阳县东十里,沮水与玉泉山水会于其前。. w& m9 e! J% t$ M
湖南% h2 ^8 ^8 E6 o7 i' s/ d; ~
长沙府一山川
4 W3 d; b$ ]6 }: x# `1 c历山在湘潭县东南百里,相传舜南巡尝经此。3 V' C7 d, q: w# `, X) y
韶山在湘潭县西八十里,接湘乡县界,山甚深远,相传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因名。《名胜志》:韶山绵亘百余里,湘潭、宁乡诸水,皆出其麓。0 q6 B. N4 P% u/ X+ k
黄陵山在湘阴县北四十五里,一名湘山,山下有黄陵亭。《水经注》:湘水北经黄陵亭西。《名胜志》:黄陵山,舜二妃墓在其上。
4 K( p& U6 s; C+ L- N尧塘水在湘乡县东北四十里,源出韶山东麓,南流入涟。- n( Z3 g1 F2 p! b
长沙府二陵墓
0 k; m- c- L( L3 c9 h9 i* T舜二妃墓在湘阴县北。《括地志》:二妃冢在湘阴县北一百六十里青草山。《通典》:湘阴县北,地名黄陵即二妃所葬。- X. M( s& n9 D- W' f4 ^  Z
长沙府二祠庙- b3 w6 ?8 s1 _( d, g1 J" L. F
黄陵庙在湘阴县北四十里,唐韩愈有记。《水经注》:大湖水西流径二妃庙南,世谓之黄陵庙,言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故名,为立祠于水侧焉。荆州牧刘表刊石立碑,树之于庙中。' t/ G. k+ ~" O) a" V6 C  v
按:庙尝以六月十四日祭,至今因之。
8 w9 a* _. i: _7 }( Y' x4 d  R岳州府一山川1 o2 v* V$ r5 a9 o* b" q8 J' b
君山在巴陵县西南洞庭湖中,一名湘山,亦称洞庭山……《山海经》: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史记》:秦始皇二十八年,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问湘君何神。博士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葬此。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伐湘山树,赭其山。《水经注》:……是山湘君之所游处,故曰君山……
  L- J. Q4 [, f% Z8 Z) a: p9 S( H岳州府二祠庙
, u) W* M* Q0 }湘妃庙在巴陵县西南君山,祀尧二女。《楚辞·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王逸注:言尧二女娥皇、女英,随帝不返,堕于湘水之渚,因为湘夫人。《后汉书·郡国志》:罗县有黄陵亭。《湘中记》亦云二妃之神。刘表为之立碑。唐韩愈《黄陵庙碑》:尧之长女娥皇,为舜正妃,故曰君。其二女女英,自宜降为夫人也。故《九歌》辞谓娥皇为君,谓女英帝子,各以其盛者推言之也。县志:宋元丰五年,知岳州郑民,以祈祷有应,请诸朝,封湘君为渊德侯。嘉定五年,重建湘君祠于君山,以湘夫人配之。按:湘君、湘夫人,韩愈说最当。宋封渊德侯及以湘妃配,似以湘君为男子,皆不学者之所为也。今厘正仍称湘妃庙。
3 f/ }" P* Z4 K% W宝庆府二祠庙
5 U7 _4 X3 w6 `/ y9 \6 g9 _帝舜庙在邵阳县北十里,唐张谓有碑。
% n# |+ A$ L2 A; |3 L0 d' R4 x衡州府一古迹
) I  {' D. ?: s/ s8 w" _7 J巾台在衡山县西三里,台径三丈,昔禹南巡,望九疑而祭舜于此。
# j. m1 R# _% o: P6 L衡州府二祠庙
2 f' j. |- l. ], Y. A! Z帝舜庙在衡阳县西仙上峰,宋建。& r# t1 d5 y3 t, e( G
常德府一山川5 {' _2 v$ g  v6 k8 S$ h
善德山在武陵县东南十五里,一名枉山,亦名枉人山……《元和志》:善德山在县东九里,本名枉山。开皇中,刺史樊子盖以善卷尝居此,改名善德。《明统志》:山有白龙井。
% Y' r- [! {9 O0 ~+ Q4 D枉水在武陵县南,一名苍溪……东北流径善德山入沅……《方舆胜览》:源出武陵县南苍山,名曰枉渚,善卷所居……& N! k8 d- m) ?/ V8 Z  ?
常德府二古迹) M5 Z( |" v* g* |- J  E
重华故城在沅江县东。《通典》:沅江县,梁置重华县,隋废。有重华城,亦谓之虞舜古城……
8 V- b  _- p7 c9 S) ]; y善卷坛在武陵县东。《方舆胜览》:善德山有善卷坛,善卷先生所游处也。
6 J) Q0 ]* Y% a9 i# j4 v常德府二祠庙
5 q. n% _$ Q& F' w! i善卷祠在武陵县东南善德山上,有古坛并读书台,即今之孤峰顶,宋李焘有记。
2 g% r$ E2 ?4 d' N; h4 I; X5 _- o舜二妃庙在武陵县西。+ ~. i9 k$ \# p( ]$ A7 w# x; Y
辰州府一山川* f! G* a8 r+ f3 K4 y
小酉山在沅陵县西北二十里……《方舆胜览》:小酉山……尧时善卷、唐张果,皆尝隐居于内。
; z+ c% e! W8 ]; V辰州府二陵墓
  g2 `) L3 [0 Y4 U6 p% \1 u古善卷先生墓在辰溪县西南,宋时封茔立祠。《方舆胜览》:在辰溪县西南龙溪观。
) r  k- t( a/ ^辰州府二祠庙; [* X3 J6 S7 a! k% v2 J9 M! a; J
善卷祠在辰溪县西大酉山。
: a+ }* z6 d6 m* h& N) W永州府一山川" g, }8 y( x; I+ T4 b2 v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4-13 12:10
0 `  _) k: w* w8 j
尧舜传说的地理分布5 P  P6 \" u+ @9 q

7 }. j- N/ m& C2 C+ }" C3 E陈泳超; t/ G4 s1 B  ~( I! p- c# a
元山在道州西半里儒学后,相近为虞山,唐刺史元结立舜庙于此。* |# I. f5 s" [0 o: w
九疑山在宁远县南六十里。《史记》:舜葬于江南九疑。《汉书·地理志》:九疑山在营道县南。文颖曰:其山半在苍梧,半在零陵。《水经注》:九疑山盘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岨,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山南有舜庙。自庙仰山极高,直上可百余里。古老相传,言未有登其峰者。《括地志》:山在唐兴县东南一百里,唐元结《九疑山图记》:山方二千余里,衡连郴道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有九水出于山中,四水南流,注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于洞庭。《方舆胜览》:亦名苍梧山,其山有九峰。一曰朱明峰,其下潇水源;二曰石城峰,其下沱水源;三曰石楼峰,其下巢水源;四曰娥皇峰,其下池(沱)水源;五曰舜源峰,亦名华盖峰,最高,其下瀑水源;六曰女英峰,其下砯水源;七曰箫韶峰,其下漭水源;八曰桂林峰,其下洑水源;九曰梓林峰,其下洄水源。旧志,又有舜峰,不列九峰之内。3 Q6 }1 M. q. R! c2 {2 R. ^7 w: C
金字岭在东安县西四十里,其脉自武冈新宁来,层峦叠嶂,高接云表,下有舜庙,又名舜峰。
' x2 q; P, v  ^2 S. f玉琯岩在宁远县东南。《元和志》:汉景帝时,零陵文学奚景,于泠道舜祠下,得玉琯十二。《方舆胜览》:今舜祠后石室是也。旧志:岩下有洞,亦名嘉鱼洞,唐元结名曰无为洞,篆刻存焉。洞在永福寺东十步,上有至元间李峤篆刻。行五里,有南北二径,一径通舜峰,一径通紫虚洞。行二十里有石穴,有元结永泰年题名。
4 N: _, {" G; S# p" _9 B大阳原在道州南,一名斑竹岩。《元和志》:在道州南五十步,多小斑竹。相传舜二妃以手拭泪,染竹成斑。
' m& V0 `$ S2 y. m% l! A% Y3 G8 Q应水在东安县北……《水经注》:应水出邵陵县历山,东南流径应阳县南,又东南径有鼻墟南,又东南注于湘……6 V6 q* ]4 ?  d
泠水在宁远县南,一名泠道水,今谓之潇水……《明统志》:有舜源水,在县南六十里,源出舜源峰……又池(沱)水,出娥皇峰,亦名母江。又有父江,源出三分石,盖即《山水志》所谓潇水也。西北流与子母二江合,是为舜溪……又仙政水,源出舜坛侧……$ U5 w* v" g6 ~: j2 ]9 y' h$ j: @; v
永州府二古迹
+ d* Q8 Q# U% M3 k* C, p$ G$ L有庳墟在道州北,接东安县界。《孟子》:舜封象于有庳。《水经注》引王隐曰:应阳东五里有鼻墟山,下有象庙。《括地志》谓之鼻亭。唐元和九年,薛伯高刺道州,命撤其屋,墟其地,沉其主于江,柳宗元为之记。4 @  f- ^2 P  w
永州府二陵墓: X7 E5 L2 \% s1 E8 N: B* K
帝舜陵在宁远县东南。《史记·五帝本纪》:舜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注:《皇览》曰,舜冢在零陵营浦县。《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望祀虞舜于九疑。《水经注》:九疑山,大舜窆其阳,商均葬其阴。《寰宇记》:亦名永陵,自古禁樵采,置守陵户。《方舆胜览》:在女英峰下。本朝屡次遣官致祭。
9 `4 k) M# R$ R! j: X永州府二祠庙
$ W  d( V3 v/ y6 G- t1 d0 H帝舜祠有二。一在道州西半里儒学后。《后汉书·郡国志》引《营阳郡记》曰:营浦县南三里余,有舜南巡止宿处,今立庙。县志:唐元结建。一在宁远县东南。《水经注》:九疑山南有舜庙。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方舆胜览》:祠在舜峰下……明洪武初,迁于箫韶峰下。& g6 W$ S8 P& P6 k8 n
潇湘庙在祁阳县东门内,祀帝舜及湘君、湘夫人。
* p' I* R& u- n, D皋陶庙有二:一在道州西八里,一在宁远县西江浒上。
! s. d+ p$ n/ d0 W/ O% S1 F桂阳直隶州山川
$ G0 _5 T. G1 U: ^! g舜峰山在临武县西三里,三面壁立,前开一径,以通上下。山顶平衍,可二百亩,上有巨石曰韶石。元末,县无城守,乡民于此垒石保聚。《明统志》:一名千仞山。- |' T. z: x- t
舜岩在蓝山县西三十里,洞门逼窄,中有石旗石帐石榻。岩下出水,即舜水之源,溯流而入,可径达九疑。
) g, |2 w" m. U0 d* Q桂阳直隶州祠庙
% x1 s! p% T1 P. g$ r6 N二妃庙在蓝山县东十五里,祀娥皇、女英。
3 @- c# W7 c) T帝舜庙在蓝山县西四十五里。又临武县舜峰山,亦有舜庙。
8 d+ B* [! d9 ^; P3 [( M8 P四川
* r; J: P# y5 J! x# u重庆府一山川2 Z! a/ u' v4 U3 a. [  @. B- W
方山在江北厅东。《舆地纪胜》:山去巴县四十八里,一名凝脂山,尧时洪水不没,故又名浮山……$ v- H* V2 r0 u2 g) D
保宁府一山川
7 L4 \: k( Y8 |# _浮沧山在剑州西北。唐志:阴平县有浮沧山。《舆地纪胜》:在县东十五里,相传尧时洪水,此山独存,因名。
- M& \7 j# x/ v6 m1 `( ?潼川府一山川* x( d' g0 K3 M" a
天柱山在中江县西南。《元和志》:在元武县西南四十里,一名覆船山。《寰宇记》:覆船山,旧名泊山,高五里。《十道录》云:尧遭洪水,维舟泊此,覆于树下,因名……
  b0 _1 _6 z8 `广东
- i% t8 o. n% F' G" Y0 H韶州府山川: [, V. ~4 k% b5 ^( @% e4 O
南山在英德县南。《舆地纪胜》谓之南岩,在州南二里,前枕真水,其背为鸣弦峰。相传虞舜南巡,抚琴于此,因名……; J. X& |/ a6 g5 x
尧山在英德县西北。《水经注》:陶水东出尧山。山盘纡数百里,有赭岩迭起,冠以青林,与云霞乱采。山上有白石英,山下有平林,有大堂基,耆旧云尧行宫所。《元和志》:尧山在含洭县北四十里。《寰宇记》:在县东北四十五里,四面有瀑布泉,倾泻万丈。% V2 e1 c/ U/ H1 e: {# h3 t
皇冈在曲江县北。宋方信孺记:韶之西北有山,连亘如屏障,是为皇冈。虞帝祠奠其麓。有泉出自东崖,甚甘而洁,命匠刻石,名之曰虞泉。府志:皇冈在县北三里。
0 o: o, g' Q  {" t9 U韶石在曲江县北。《水经注》:利水南流经韶石下。其高百仞,广圆五里。两石对峙,小大略均,似双阙,名曰韶石。古老言昔有二仙分而憩之,自尔年丰,弥历一纪。《寰宇记》:韶州科斗劳水间有韶石。昔舜南游,登石奏韶乐,因名。县志:在城东北六十里。
5 q7 X$ R0 S6 l  u. E  U皇潭在曲江县北皇冈下,西流二里合武水。《寰宇记》:潭侧有舜祠,昔为舜游之处。& E6 j1 u* ^% Z3 d( }2 r
韶州府古迹4 l+ O" e& R8 G# l& D& i
韶亭在曲江县东北韶石之东,宋建,余靖有记。又有望韶亭,在县东八十里,宋范端臣有记。又东二十里有尽善亭,苏轼尝登此望韶石赋诗。& v* i! {' @4 d! w9 t+ v2 P4 Q
九成台旧名闻韶台,在府治北城上,宋郡守狄咸建。府志:宋建中靖国元年,苏轼与苏伯固北归,狄守延饮台上。伯固谓舜南巡奏乐于此台,宜名九成。轼即席为铭,自书刻石台上。后以元祐党事碑毁台圮。7 M8 {8 G2 d8 R2 c
韶州府祠庙
% D" a6 ~9 m5 H9 K8 Y虞舜庙在曲江县北七里皇冈,后改为翠华亭,今迁城东旧王府。唐谢楚《虞帝庙碣》:曲江虞帝庙,故老言舜奏乐于邑东盘石上,故石号韶,而州以韶名。
8 {' {$ g% v% J: c3 |尧舜二帝庙在英德县西北。《舆地纪胜》:在含洸县北二十五里。又有禹庙,在含洸县东一里。
; b% l: l3 j1 J2 s, b4 {* v! I0 @- J高州府山川3 j' `; X) g' U1 _7 ?
浮山在电白县西北。《寰宇记》:废潘水县有浮山,高七百尺。尧时洪水泛溢,此山独浮,居人得免沉垫……
! D% d  R5 s1 A- m$ b* y9 u南雄直隶州古迹+ ~# s! |# T5 u( X+ X2 d1 r3 n
鼻墟在始兴县南。王隐《晋书》:大泉陵县,北部东五里有鼻墟,象所封。
2 O4 Y9 z! f) f" m4 T  b广西
: G3 W# X2 q8 D3 a桂林府一山川
6 ?. u1 m& N& I9 s8 }2 O+ k/ j4 x虞山在临桂县东北五里,一名舜山。左临漓江,右临黄潭。其下有洞。宋绍兴三年,郡守张栻名之曰韶音。入洞面潭,水石清漪,名曰皇泽湾……- t2 ?5 e7 _/ f) i
尧山在灵川县东南四十里。《寰宇记》:灵川县尧山,在府城东北四十四里。旧志:按史传,尧封履不到苍梧。以其西与舜祠相对,邑人慕舜之风,遂名为尧山。县志:为县南镇,上有平田数亩,土人名为天子田。有井泉百源,剑江水出此。
8 ?$ L* w; m; {# ?皇潭在临桂县东北,本名舜潭。《寰宇记》:临桂县虞山下有潭,号曰皇潭,言舜南巡游此,因名。& W# J5 B0 s, ]2 _- P: p# n
桂林府二陵墓' d% x8 L6 E' t
古双冢在临桂县境。《寰宇记》:临桂县有双妃冢,高十余丈,周回二里,旧传二妃寻舜而卒,葬于此。2 C+ J4 h6 [" D0 b+ P  w# A$ J' X2 _
桂林府二祠庙
: F7 f! }! h) v7 l7 w+ ]! |舜庙在临桂县东北。《寰宇记》:在临桂县虞山下,宋淳熙间修。本朝康熙十六年奉敕修,内有御书清慎勤扁。乾隆二十三年修,四十五年重修。' m- L: b' E; G3 n. o& @5 A
尧庙在灵川县南尧山。宋淳熙间,桂州经略使张栻修,有谒庙文刻石。本朝雍正八年修,嘉庆五年重修。" U. Y6 {, X9 C& D5 q
二妃庙在全州城南,祀虞帝二妃。汉初平元年建。唐元和九年修,柳宗元有碑铭。本朝乾隆十二年修,嘉庆四年重修。
" Z# v2 Q1 u+ G* j4 v; V$ w柳州府山川
# I; X0 p; e( e; D- i圣山在融县北四十里,山势高峻,上有舜祠,故名。
8 Y2 B' x" l6 H; z平乐府一山川5 N" v1 @) l, t( @2 G4 R. p# J1 m. M
鹅翎山在荔浦县东南六里,岩壑相承,虚明变幻,下有鹅翎岩,宋时尝更为娥英山。
& x8 H- ~) @( Y5 q" c* n梧州府祠庙3 b" Z4 I1 H; s  s( Y5 t( K
虞帝庙在梧州府大云山麓锦鸡岩西,本朝乾隆三十五年重建,春秋致祭。1 q, }- c/ J$ s" p
云南
# C& s8 D3 s; q: L: E5 m9 ?+ r9 B大理府山川! L) d3 V. f3 ^- Z* g* ~! R
三崇山在云龙州西,壁立万仞,高不可登。顶有三峰,一名三峰山。《滇志》:三崇山名三危山,澜沧经其麓,其地有黑水祠,或以为即古三危山也……/ d- @  r( k( p9 j" O5 z5 a. I

3 k# c# o0 ~- B
9 {- U! T' z" f8 X: T0 ]
  Q- g, N$ H0 Q8 _. G注释:
' p9 v9 N: y8 k% |2 u8 M2 X[1]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 t# K7 t/ F. {
[2]杨利慧:《女娲的神话与信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k6 N4 E( @  X$ Q" E, ^
[3]潘锡恩等:《嘉庆重修一统志》,《四部丛刊续编》本。5 K! l( d6 l& g$ c5 E2 \8 }

, C( |4 T  r/ d& o( c+ {(陈泳超:《尧舜传说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y3 U7 C5 b9 y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