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教育制度 陈青之 一、绪言 自商代以上通称上古时代,即我们所谓原始氏族社会时代。在这个时代,文化程度极其幼稚:生产尚以牧畜为主体,渐进于农业文字只具雏形,多为象形体式;婚姻犹在亚血族时代,伦理观念未曾发生;纵有支配阶级,也不过为家长式的首领,尚未达到阶级对立的形式。以这种文化程度的民族,一切生活概属自然生活,一切行动全是习惯行动,繁文缛节既不会有,优闲的教育制度当然无法产生。再以现今已经出土的古器物及甲骨文字看来,商代的用具全是铜器,商人的名字全以干支,他们文字的运用且极不规则,更可以证明在商代以上,虽有教育事实,决无教育制度。但记载上古史事的古籍,如《孟子》、《戴记》、《尚书大传》及《白虎通》之类,为什么说唐、虞、夏、商四朝有大学与小学之分,有养老与视学之礼,有教孝教悌之意?这种教育制度为何与氏族社会的文化程度相差很远?要知以上所举各书,除《孟子》较古外,其他全属汉人的作品。汉儒最爱关门造谣的,此处所谓上古教育制度,完全由他们捕风捉影,假托古制以见己意,毫无疑义。后人臆造的史料,本可以革命的手腕,一笔勾消;不过汉人去古未远,臆造也有时代的背景,由他们的臆造文字里面,也可以推知上古教育情形之一二。我们既以这种态度来叙论古史,虽勉强写出以下三条,当不致使读者发生迷惑的危险。 二、学校的起源 据董仲舒、孔颖达一派学者的推想,唐、虞以前,已有了学校,或总名成均——这当然是太滑稽了。又据《孟子》及《王制》等书上说,虞、夏、商三代的学校,均分大学小学两阶段。《孟子》上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篇》)。宋儒朱子给这句话下个解释。他以为“校”、“序”、“庠”皆是乡学——小学,而“学”谓之国学——大学。乡学的名称三代不同,国学的名称是一律的,在这些里面皆是讲明人伦——五伦——之教的。《王制》上说,“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汉儒郑康成也下几句解释,他说,“上庠”、“东序”及“右学”三种是大学,“下庠”、“西序”及“左学”三种是小学。大学即国学,所以养国老;小学即乡学,所以养庶老。孟子同小戴两人的口词虽然不同,而承认虞、夏、商三代之有大学、小学是彼此一致的。再参考其他古籍,也有同样的说法。再参考《王制》、《祭义》、《乐记》及《文王世子》等篇,好像此时的学校,除施教以外,养老要算最大的任务。以养老为学校最大的任务,就是崇拜祖先的宗教意识,也就是父系氏族社会的象征。 三、学官分三部 考查《舜典》,唐、虞二代的学官有三部:一曰司徒,主宣布五教的,以契为之长;二曰秩宗,主持三礼的,以伯夷为之长;三曰典乐,教导诗歌音乐之类的,以夔为之长。什么是五教?就是为父以义,为母以慈,为兄以友,为弟以恭,为子以孝。什么是三礼?就是祭祀天神——日、月、风、雷之类,地祇——山、川、草、木之类,及人鬼——他们已死了的祖宗。第一部属于伦常之教,即孝亲敬长的教育。第三部属于乐歌之教,所以陶冶性情的。第二部主持三礼,属于鬼神之教,正足以表现初民的宗教思想,以祭祀鬼神为最尊严的事务,也是极重要的教育。主持祭祀的必为僧侣阶级,此在其他开化最古的民族史上不少例子,且最初民族的教育权确在僧侣阶级手中,中国古籍虽未曾明白叙出,但在此处也可以见得一点痕迹出来。 (陈青之:《中国教育史》,《民国丛书》第一编第48册,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36年影印) |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