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裔源流考(节选) 何光岳 有虞氏是黄帝支系的一个大族,起源于燕山一带,以后逐渐南迁山东,支族繁衍。传到舜时,与黄帝族陶唐氏通婚。舜成为东夷——炎黄部落大联盟的酋长,舜被尊为帝。到下一个更强大和统一的奴隶制王朝夏朝建立时,有虞氏中有的留居于晋南及河南一带,有的南迁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广西,有的西迁陕西、甘肃及四川、云南直至中亚,有的迁徙朝鲜,其支裔子族星罗棋布,繁衍昌盛,构成华夏族主体之一,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后裔名人辈出,国外的华裔华人中也多贤达之士。 一、有虞氏的起源 有虞氏的起源,据《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桥牛,桥牛生瞽叟,瞽叟生舜,是舜为黄帝之九代孙,但史学界皆以昌意、颛顼为黄帝族,颛顼又为楚国和祝融八姓之祖。罗泌谓舜在“五帝之中,独不出于黄帝,自敬康而下,其祖也”[1]。又《论舜不出黄帝》谓:“帝舜祖颛顼者,特推其位之所自传者祖之,非祖也。其宗尧也,亦惟推本帝业之所以受而取之以为配也,义也。……颛顼岂虞氏之祖哉,颛顼传之帝喾,喾传之挚,传之尧,是知尧亦祖颛顼矣。然则尧、舜之所祖为传位者,信也。”[2]指出舜乃继承颛顼、喾、挚、尧而为中原华夏部落大联盟的酋长,因而承袭了帝号,帝者禘也,《说文》谓为当做神明来祭祀,是大部落酋长的被神化而诞生的称呼。如帝颛顼、帝喾、帝挚、帝尧等,皆冠以帝号而受到大联盟部落成员的崇拜和敬仰,他们都不是什么父子祖孙关系,而是联盟部落中的小部落的酋长,一旦被大联盟推选为总酋长时,他们便以总酋长的身份来作为继承权力的象征,因为他已不仅是小部落的酋长,更重要的已成为大联盟部落的总酋长。如汉晋时期的西羌,联盟部落有大豪,小部落有诸豪,部落之下的氏族有小豪。非洲也有大联盟部落的大酋长,其下许多小部落也有酋长。尧舜时代的部落大联盟也是这样。汉代经学家郑康成,亦以舜不出高阳氏颛顼之裔,崔述《唐虞考信录》亦谓舜出于黄帝为非。《礼记·祭法》谓:“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国语·鲁语》:“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夏后氏乃黄帝、颛顼、鲧、禹之裔,自然以他们为祖宗而进行郊祭禘祀。但有虞之祖是虞幕和舜,被认为祖宗是对的,却也认颛顼为祖而亦祭颛顼之祖黄帝,这岂不出现数典忘祖的矛盾?其实古代普里路亚式的婚姻社会,当尧舜时,虽已步入父系社会,但仍广泛存在着男子入赘保留父亲、岳父双重姓氏,生下子女也分别依从双方姓氏的习惯,尚残存着浓厚的母系社会特征。入赘的男子,必须认岳父母本家的祖先亦为自己的祖先来祭祀。至今瑶族的中堂祖先神龛上还保留着双重神主牌,一边是父母亲的祖先,一边是岳父母亲的祖先,入赘的男子仍保留他本人父系的姓氏,但入赘后所生的子女则分别分成两姓,岳父母也把入赘女婿当成自己的亲儿子一样,可以继承财产。舜帝正因入赘于黄帝、颛顼族的尧为女婿,所以舜的子孙便把尧、颛顼、黄帝也当做祖宗来崇祀。童书业《尧同舜的关系和五帝同属虞代说》也说:“原来舜就是尧后,他自己不能迁自己和本家啊!”则也承认舜可以作为尧后,这是由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后还长期存在双系制祖宗崇拜制度的缘故。 穷蝉不是颛顼之后,而应为少皋氏之后,因舜名重华,已含有重人的血缘名称,少皋氏有四叔,即重、该、修、熙[3],这个少皋氏乃是首位少皋氏之后,仍袭称其祖宗的名号,故重等乃少皋氏之子,重为句芒,句芒即句望,为舜之曾祖,则舜乃出于少皋氏。《史记》所载舜之祖系乃采自《大戴礼记·帝系》。《吕梁碑》载:舜祖幕,幕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乔牛,乔牛生瞽瞍,瞽瞍生舜。中无句望一世。则穷蝉之父乃幕,而不是颛顼。幕即虞幕,为有虞氏之始祖。《国语·鲁语上》:“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则幕与颛顼同时,为有虞氏共认之祖,故不可能为颛顼之后。《郑语》谓:“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韩非子·储本》作“成物乐生”。所谓“能听协风”,即能够使鸟夷各族的风部落听从指挥,则虞幕为鸟夷联盟部落酋长无疑。朱芳圃指出:“按据《国语·鲁语》,可见自幕至于瞽瞍,世为虞君,而《史记·五帝本纪》谓自舜先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当系诬说。”[4]王应麟《困学纪闻》:“《左传》史赵云‘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置德于遂’。则幕在瞽瞍之先,非虞思也。”虞幕当为有虞氏之始祖,其子穷蝉的一支裔则为有穷氏。 敬康没有什么作为,故其事迹流传不多。敬康之子句望,而《吕梁碑》无此句望一代。句望即句幕,以编织布幕作穹庐而得名。句则为发语词,如句吴、句越、句容、句绎、句漏、句町、句忍、句余等。而句望即句芒[5]。句芒即春神,《山海经·海外东经》:“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郭璞注:“木神也,方面素服。《墨子·明鬼下》曰:‘昔秦穆公有明德,上帝使句芒赐之寿十九年。’”《尚书大传》:“东方之极,自碣石东至日出榑木之野,太皞神句芒司之。”《淮南子·时则训》:“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榑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皞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是句芒已迁居太皞之墟,榑木即扶桑、穷桑,在今山东曲阜,位于东方,东方为青土之青州,东方属木,故句芒为木神、青帝。《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大人赋》云:“使句芒其将行兮。”《正义》引张云:“句芒,东方青帝之佐也,鸟身人面,乘两龙。”按东方属春,句芒为春神,主发育生长,故能锡寿,而使国家蕃昌,子孙茂盛[6]。《吕氏春秋·孟春纪》:“其帝太皞,其神句芒。”高诱注:“句芒,少皞氏之裔子曰重,佐木德之帝,死为木官之神。”梁玉绳《史记志疑》指出:“句望即句芒,乃少昊之子重,安得指为敬康之子,桥牛之父耶?”由此,可证句芒即句望、句幕乃少昊之子重之后,故有虞乃出于少昊之系,非颛顼之裔无疑了。《世本·作篇》说:“句芒作罗。”宋忠注:“句芒,伏羲臣。”句芒因迁居太皞氏伏羲故地,便误句芒为伏羲之臣。句芒移居山东,正是鸟群常麕集之地,故既以鸟类为图腾,也以制罗捕鸟为食,以鸟羽为衣,也用作羽冠和装饰品。故句芒也以鸟为图腾。芒与茅,一音之转,《尔雅·释鸟》:“狂茅鸱。”郭璞注:“今鸱也,似鹰而白。”郝懿行义疏:“狂俗作。《集韵》以为鸱属,盖本狂茅鸱为说也。《大荒西经》:‘栗广之野,有五采之鸟,有冠名曰狂鸟。”是狂茅为猛禽,即句芒氏之鸟图腾。《广雅·释鸟》:“鸺、鹠、、鸱、也。”王念孙疏证谓:“与茅同,茅则声之转耳。范望注云:鸱,贼鸟,所在,众禽所避也。”襄二十八年《左传》云:“使工为之诵茅鸱。”茅鸱鸟每于阳春三月,农民播种时,在田野捕食那些喙食谷种的鸟雀,保护农田生产,备受农民欢迎,故农民在播种时节称为芒种,列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按茅与,一音之转。析言之为狂或,若茅,合言之则谓狂或狂茅,声转为句望。者,白色之名。《尔雅·释畜》:“面颡皆白惟。”与,声义正同。秦穆公所见之神,鸟身素服,正是狂的形状[7]。 句芒由于有益于农民,被当做句芒神来崇拜,即春神、木神、青神、东方之帝等,为历代崇奉的春神而进行祭祀。《元典章》载:“依春牛经式,造作土牛、芒神色相施行,其芒神貌象、服色装束及鞭縻等,亦就年月干支,为其设施。”刘侗等《帝京景物略》载:“故事先春一日,大京兆迎春,旗帜前导,次田家乐,次句芒神亭,次春牛台,次县正佐、耆老、学师、儒府、上下衙皆骑,丞尹舆。官皆朱衣簪花迎春,自场入于府。是日塑小春牛芒神,以京兆生,舁入朝,进皇上春,进中宫春,进皇子春,毕,百官朝服贺。立春候,府县官吏具公服,礼句芒,各以彩杖鞭牛者三,劝耕也,退各以彩杖赠贻所知。按造牛、芒法,日短至辰日,取土水木于岁德之方,木以桑柘。身尾高下之度,以岁八节四季。”则明代北京城盛行迎春劝耕时,抬着土牛和句芒神游行于街道和郊野,以求句芒神保祐春耕顺利,知府、知县等大小官吏都以隆重的礼节迎句芒神,遍历皇宫,向皇帝、后妃、皇子请安。上仿下效,而府州县和农村也盛行迎土牛、句芒神,如《协纪辩方书·公规一》“岁时纪事·迎春”云:“先设春牛、句芒神于东郊,牛头东向,立春先一日,府州县官吏,彩杖鼓乐,迎春于东郊,祭拜句芒神。迎春牛、句芒神安置各衙门头门内。至立春本日,用彩杖鞭春牛,盖即出土牛送寒气之遗意也。”《清会典》也载:句芒神也,“顺天府以六月移文钦天监,定次年芒神土牛形式服色绘图,立春日进呈”。《建宁府志》载:立春先一日祀句芒神,迎土牛于东郊。《闽小纪》会城迎春,必于忠懿王庙前,乞土作土牛始成。《粤东笔记》载:广东,“立春日,有司逆句芒、土牛,句芒名拗春童,著帽则春暖,否则春寒。土牛色红则旱,黑则水。竞以红豆五色米洒之,以消一岁之疾疹。以土牛泥泥灶,以肥六畜”。《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六湖北《监利岁时记候记》云:“立春先一日,官师班春于庙,农人皆趋观焉。以土牛采色,占水旱等灾,以句芒鞋,占寒燠晴雨,啗春饼生菜,亲朋会饮,谓之春台席。”这些在地方志中多有记载,一直到解放初期,还有以纸印土牛及句芒神送到各家各户以求丰年祥瑞者,句芒神均画成童子,或在牛前,或在牛后,或手执鞭,或执牛绹,或戴帽,或穿鞋,每年各有不同。句芒的童子化,乃明代以后的事,因牧牛者多为牧童,而牧童更逗人喜爱之故。而土牛疑为句望之子桥牛的变形,然则所流传的牧童、土牛原来是句芒、桥牛两父子的神像。由于时代遥远而史迹被演变了,我疑由于句芒发明育苗而桥牛发明牛耕而受到后代的崇祀,每年立春时作为春耕之神来社祭。 桥牛,《大戴礼·五帝德》作牛,《路史·后纪十一疏仡纪·有虞氏》则作乔牛,《史记正义》说:“桥,又音娇。”是桥、乔、、娇古皆通用。桥牛疑为入赘于有氏而取部落之氏,有氏之女为黄帝轩辕氏之母,黄帝葬于桥山,乃有氏所居之地,则尚残存男子入赘女家也归葬女家的古老习俗。黄帝之孙极当也系入赘有氏者。据此,则有虞氏与黄帝轩辕和有氏早已有婚姻关系,所以桥牛之孙舜才能成为炎黄族与东夷族大部落联盟的总酋长。由于桥牛居于北方,故星象中北方七宿有牛宿,即俗所谓牵牛星,《诗·小雅·大东》称:“睆彼牵牛,不以服箱。”王先谦《诗三家义疏集疏》引“胡承珙云:‘郭注:今荆州人呼牵牛星为担鼓。担者,荷也。鼓星在天汉旁,故曰河鼓,牵牛在鼓星之下,故谓之河鼓。’《天官书》:‘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明河鼓与牵牛异。郝懿行云:‘牵牛三星,牛六星,《天官》误以牛星为牵牛,故以河鼓、牵牛为二星。’”是牵牛与牛星有别。《礼记·月令》称:“季春之月,旦牵牛中;仲秋之月,昏牵牛中。”《尔雅·释天》:“河鼓谓之牵牛。”牛六星在河鼓、天桴南。牛之上为中道,是七曜所从起,《易经》也称:“日月五星,起于牵牛。”牛宿包含十一个星座,原星六十四颗,增星八十八颗,牛宿本星有六星,而河鼓(牵牛)三星也在牛宿之内,故牛、牵牛原为一个大整体。牛宿作为廿八宿之一,可见牛部落在北方是一个强大的古老部落,才被列为天上廿八宿之一。牛当以牛为图腾,从北方各新石器遗址中均有牛塑像和牛头、牛角的殉葬品出现,西南各少数民族也有以牛角、牛头挂于大门旁以示富有及权威者,正是牛图腾的遗迹。 牛之子为瞽叟,《史记正义》引孔安国云:“无目曰瞽。舜父有目不能分别好恶,故时人谓之瞽,配字曰叟。叟,无目之称也。”《五帝本纪》也谓“舜父瞽叟盲”,恐系因汉代的术语去解释上古的名称,有似臆断和望名生义。黄模《国语补韦》:“按《周语》先生春五日,瞽告有协风至,此云能听协风,即无违命之实也。《左传》又云瞽史知天道。瞽,史官名,非即无目者,以虞氏世为瞽史,故《尚书·尧典》言舜曰瞽子,又曰父顽,瞽以举其职,顽以言其性也。”所说甚是,盖瞽乃鼓大眼睛以细观天象,预报气候,有如今之气象台气象观测员、预报员之类,对古代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并非今之谓瞽为青光眼,所以各种字典、词典解释瞽为瞎、盲,乃循《史记》“舜父瞽叟盲”之误解,竟相沿两千多年而未为人们所觉察。而叟,各种经典解释都作长老,瞍则“有目无眸子谓之瞍”[8]。古代老人多掌管火烛炊爨之事,冬天又烧火彻夜以取暖,故目多盲,故以瞍作盲,直到解放前,农村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大多目力不好,也由久坐火炉取暖及专务煮炊所致。而叟的籀文作麦,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谓“持火屋下索物也”。所解甚是。因叟持火夜观天象,皆由部落中最有经验的长老担任,至今西南各少数民族如佤、怒、景颇、德昂、哈尼、布朗等族还有这个习惯。所以瞽叟之义即观察气象的长老。他是承袭其祖虞幕观察协风天象的职业。故朱芳圃说:“幕为虞之祖先,当即名望。考幕与望,古读同声韵,亦鱼阳对转。又《鲁语》以虞幕与杼、上甲微、高圉、太王并列,同为夏、商、周有功德之祖先,故祀典特隆。幕之功德,据《郑语》言,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盖农业社会,以风与植物生长有密切关系,而乐舞可以和风,使之应节而至。虞幕有此功德,故其祀典特隆。”[9]瞽叟正是继承虞幕观察协风天象者之名称。瞽叟之后有鄋、渠搜两支。老人偏瘦,故以瘦为假借字。老人有挖独木舟的丰富经验,故叫一只船为艘。老人善于观察野兽的足迹,指挥青壮年去狩猎,故叫獀。老人齿多动摇或脱落,每以汤泡饭菜而食叫溲。老人之妻叫嫂,而演变为兄妻称嫂。老人善于识别百草中之能食用、能医药,故叫。这些字皆从叟字分衍而来,都有其深远意义。 |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