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舜帝传说(节选) [打印本页]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2-23 02:14
标题: 舜帝传说(节选)
舜帝传说(节选)
化建华整理
象棋的由来
很久以前,舜的同父异母弟弟象,在舜登上帝位以后,在父母帮忙求情下,舜封他做了诸侯,到三苗南边的有鼻(今湖南九嶷山)去建设边防。象经过舜帝的教化开导,到任后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善事。
有一天象忙完公务以后,清闲下来,就去附近的山上去散步。当他走到一个山洞时,看见山洞中有两个老头在下棋,于是便好奇地走过去观看。棋盘上画满了方格,摆满了棋子,中间还有界河。两个老头各坐一边,聚精会神,像将军一样,指挥着自己的棋子轮番进攻,或进或退,或攻或守,你吃我一个,我吃你一个,难解难分,不相上下,结果是有输有赢。但不管输赢胜负,两个老头都不在乎。输了仰天一笑,摆齐棋子,从头再来。象觉得挺有意思,每天忙完公务,就来到这个山洞看两个老头下棋。时间长了,两个老头也知道了象的身份,便告诉象说:“这是奕棋。我们两个原来是带兵打仗的将军,现在年纪大了,不能领兵打仗了,便在这里下棋玩。你如果有兴趣的话,我们就教你下棋,你要为舜帝效力,我们还可以教你武功和带兵打仗的道理。”
象于是就拜师学艺。从此,象认真地向两个老头学习棋艺。几年过去了,象不仅棋艺精通,而且还练就一身好武功。并且懂得了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他的父母和兄长舜帝,都为他的进步感到高兴。
后来象每当忙完公务,就教当地老百姓下棋。后来会下棋的人越来越多,棋艺也越来越讲究,规则也越来越严格,流传也就越来越广泛,人们就把这种奕棋,用象的名字来命名,称为“象棋”。
象棋经过4000多年漫长岁月的变迁,棋法由粗到精,由简到繁,成为中国的四大艺术珍宝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关于象棋的起源,从近年来的文物出土,历史文献和千古传说,象棋就产生在中国。

9 z3 S0 Q. c7 e4 u( ]  M: e* W5 ?
$ P) W1 F0 ?+ X. G! g% Z
4 i& ?5 a+ P& }' p3 H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2-23 02:15
象耕鸟耘
1 f9 `4 E  B+ [" u( p" c9 e: F1 h# D" m( s, @/ `8 m$ o. q8 s
% C/ P  R3 g& s$ i4 p( K

+ }" G* O! U* L$ M1 D0 E) c( P上古五帝之一的舜帝,一生热爱劳动,善于学习,勤于实践,敢于创新。他不畏艰险和逆境,修身诚心,曲尽孝道。! _2 w) x/ O8 B1 }& o" A
  x4 @9 ^* n  `# |+ v
舜的少年,生活艰难困苦,父凶顽,继母凶狠,弟弟傲慢,家人百般刁难并陷害他,但他仍然对父母孝顺,对弟弟友好,靠自己的双手拼命干活,承担家庭重担。他无论是在历山耕种,在雷泽捕鱼,在黄河边制陶器;还是往返于顿丘做生意,始终是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2 V+ V/ j3 _' t) m3 E: N: A" C5 I' j6 X% D
, T6 _% G  L% K3 F! T. f
舜帝在历山耕地种庄稼,总是把好的耕地让给别人,把多打的粮食平分给大家,还教别人先进的耕种技术,以自身的美德教化了百姓。在他的感染下,人们之间互相谦让,和睦相处,他的善良和孝悌感动了天地。
5 r/ B9 K: u3 D3 s. j( ~0 w
7 Y% ~; \' S" ?8 i/ f, M& c有一次,舜到地里去开垦荒地,正在精疲力尽的时候,忽然听到身后有扑哧扑哧的声音,回头一看,原来是一头大象,大象眨眨两只眼睛望着舜,似有感激之情。舜想,大象有这么高大的身躯,一定力大无比,黄帝曾用大象驾车代步,自己能不能训练大象耕田呢?就这样舜慢慢地接近大象,调教它,训练它,让它学会了拉犁种地,说也奇怪,大象好像特别有灵性,听舜的话,和他配合得十分默契,拉犁种田,力大无比。从此大象也就成了舜的好伙伴。/ Z4 D2 n5 F" Q; t
9 }6 G& J7 U$ z9 u' i% m' Z
又有一次,舜到地里去种庄稼,刚放下粮种,忽然飞来许多小鸟,一下子围到了粮种上,叽叽乱啄,看到小鸟非常可爱,他想小鸟一定是饿了,也不忍心哄赶。等到小鸟都飞走了,舜开始种庄稼,正在这时,成群的小鸟又飞来了,在舜的前面翻飞点头,他一看,小鸟正学着他的样子,把粮种均匀地播到了地里。每天舜到地里锄草时,成群的小鸟又飞来了,它们用嘴一根一根地啄掉青草,留下庄稼。! r& n2 X0 w/ _& O' o5 P1 H
4 ~% q- R8 B5 |' o5 x4 C7 s
从此,舜在地里干活时,总是有百鸟和鸣,凤凰飞舞,大象帮忙。由于百鸟和大象常来,地里留下了许多粪便,所以舜种的庄稼总是长的又壮又好,打的粮食也最多。% _* b8 k% o# A* L  j
5 f# K  b5 d; ?) e* U# K

  L5 Q& F- N) U/ H# w8 ^3 W1 o/ v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2-23 02:15
韶乐收三苗
0 R6 w3 d7 {3 X# b8 w; [
" o; k/ [4 r; T2 q
: Q1 G3 o9 X2 b# i0 i; d) I
, e& H) C& l8 k, j4 O. ^, M上古五帝之一的舜帝,继尧当皇帝后,励精图治,革故鼎新,为民除害,开创了和谐稳定文明的社会历史新篇。他疏通河道,发展农业生产,保证了人民的丰衣足食,他文武并用,讲究以德服人,通过教化来消除矛盾,化干戈为玉帛,使各族得以融合,疆土得以扩展。0 I3 F& L' I' I* S. z" f. y
+ ]$ ^5 C- \1 x9 M
在当时,国土开拓纵横已五千里,一直到达边荒地区。南边的苗民,地处蛮荒,性格粗野,还时时作乱,舜帝一心想让苗民归顺自己。舜于是就让禹带兵出征“三苗”,结果战而无功,败仗而回。舜就一直思考着收服“三苗”的办法。后来,他亲自带兵前往“三苗”,战了几次,苗民凶猛勇敢,仍然是败下阵来,毫无结果。他想三苗人虽然粗野,但豪放豁达,老实淳朴,团结一心。只要以理服人,以诚待人,以德感人,相信他们会被教化的。
6 N6 X0 ]- @( s. ~; P7 z% T4 z. t8 Y: M& O1 \
于是,舜就命令不再打仗,把兵将退回到一座山上,他让士兵友爱苗人,慢慢的接触他们,给他们送吃的用的,帮助他们干活,就这样住了一段时间,他看到苗民已没有了敌意,他又亲自制做了一架很大的琴放在山顶上,自己弹奏,山高琴响,美妙的音乐声,悦耳动听,招来了各方的吉祥之物,凤凰也都飞来翔舞。苗人一看,舜帝也不打他们了,还有好听的音乐,士兵和他们和睦相处,他们都以为舜帝是神人,来帮助他们的,无不叩首称服。
* j- l( F' {4 M8 K7 g7 S1 E  @: Q' X' D
后来,苗民全部归顺了他,因为舜帝当时在这座山上弹奏的乐曲叫《韶乐》,所以人们就把这座山叫韶山。韶水和韶山冲也因此而得名。
% b9 B5 S+ h$ D, @/ k6 N) c  ~& [* Y" K7 h+ _/ ^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2-23 02:15
, B9 L. D; k, {/ H
9 W( q5 q+ K3 I% n2 e; e
韶山的来历7 s) J# u; t, c

. `4 B( I3 S  f
9 u& b6 Y0 Q6 Q& x$ T8 P  p: N
据传在4000多年以前,舜帝南巡,用一种十分动听至善至美的音乐来教化三苗,播施古老的文明。据说这种音乐能召来凤凰,“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因为这种音乐是“音”和“召”而组成的,所以人们称之为“韶”乐。" E9 G3 w% b/ d! ^% }; ~! }6 O
) b% `# A0 u- l8 o9 B9 }
根据清康熙《湘潭县志》记载,舜帝南巡苍梧,沿湘水南下,经过湘中山野,来到了一个遍地苍松翠竹,到处杜鹃争艳,清泉涓涓的地方,舜帝感觉心旷神怡,随即演奏“韶乐”。钟磬咚咚,琴瑟铮铮,时而是高山流水,时而是石破天惊,那至善至美的旋律,在千山万壑中回荡,在蓝天白云间飘扬。远近的百姓闻声而来,聚集在这美妙欢乐的音乐声中,感受这美妙乐曲的熏陶,沉浸在欢乐幸福之中,祭祀天地,欢呼圣明。神奇的音乐使得凤凰抖动着华丽的羽毛,婉转地唱着歌,百鸟和鸣着在山上搭起了一道绚丽的彩虹。从此三苗百姓不再敌视舜帝,而是以朴实的心态和行动,接受着舜帝的教化,友好相处,学习先进的耕作技术,创造着三苗地区的古老文明。+ Z3 t1 K" I( j+ C; u8 ^. L) }
- Z. O2 S$ k7 j5 Z/ S
后人为了纪念这件事,将舜帝演奏韶乐的地方叫“韶山”,山峦绵亘下的山冲叫“韶山冲”,山间涓涓小溪叫“韶水”,陡峭的山尖叫“韶峰”。韶峰海拔500多米,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一个“韶”字象征着美好和吉祥。
, t* X8 H: @; T3 l% o
. M7 x2 l2 x: r9 t; ^舜帝南巡,身体力行,教化三苗,播施文明,呕心沥血,勤民事只为苍生不为身的精神在韶山一带广为流传,代代相济,在舜帝文化和品德的熏陶下,这块神奇的土地走出了一代伟人,开创了中华民族一个崭新的时代,他就是毛泽东。
+ m3 H- o9 ^; x2 e; p, s5 `0 k3 k5 Z  P2 ?0 u! u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2-23 02:16
斑竹一枝千滴泪
7 F/ ?$ N2 J: W: N( ?. M/ e" {% x& O: `* @- C1 t* |* U! g* A( h
! K+ }. M$ \' I0 v" z
5 ]  L# q( r! w+ a( Q' f7 }7 C7 y* q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一代伟人毛泽东一首《七律·答友人》的著名诗篇,写出了对舜帝及二妃的敬仰。
# y2 h/ V- E& |' d% T* t! ^+ t+ g8 k- G& T) ]* e% l8 Y: f
九嶷山和韶山自古同属“鸣条之地”。舜帝南巡“崩于苍梧,葬于江南九疑”。舜帝的二妃娥皇和女英,千里迢迢来寻夫,找不到葬舜之地,“九峰相似,望而疑焉”,故名九嶷。
4 m7 ^0 E: Y3 b- {$ m! \- J
- _$ U% [* O) C6 ~3 k舜自幼处在“父顽、母嚚、弟傲”的家庭中,尽管父母弟弟曾多次陷害他,但他仍然对他们倾注爱心,及尽孝道,对周围的人关心,把好的耕地让给别人,把精湛的制陶技术传授给他人。前半生耕田、捕鱼、制陶、经商为别人着想,后半生做了帝王,还是为民着想。
: i% v& S; Z, j3 h7 K( A
: q0 l: o; D) R+ h  h尧王就是个贤德明慧的帝王,他没有让自己的九个儿子继承王位,而是选让素不相识的舜来做接班人,还把两个心爱的女儿嫁给舜做妻子,传说尧王的两个女儿是仙女下凡。娥皇和女英身为帝王之女,不但不嫌舜穷,而且和舜一样孝敬父母,友爱弟弟。3 j/ L; D+ h- o% Y' }

- n5 v/ n2 e, \. Y! @% t2 W1 o! p一次,父母和弟弟想害舜,让他去修仓顶,舜上去后,他们拿掉梯子,在下面放火,想烧死舜,娥皇和女英事先让舜在衣服里面穿了一件五彩衣,并嘱咐说:“等遇到危险时,把外面的衣服脱掉。”舜按两位夫人的说法脱去外衣,身上的五彩衣变成了展翅的大鸾鸟,带着舜腾空飞落到地上,一点也没有伤着。3 P0 |3 P7 E  R
1 w1 l! S2 U' N
过了一天,弟弟象来叫舜说:“爹妈准备了一桌酒菜,向哥哥表示歉意,请你去喝酒。”象走后,舜想去不去呢?他问两个妻子,娥皇、女英说:“还是去吧!爹妈相请不去不像话,不要紧,我们先熬一锅中草药水,你洗个澡,就不会有事了。”舜洗完澡去赴宴,父母和弟弟本想让舜喝醉后害他,没想到父母和弟弟喝的都不省人事了,自己一点事也没有,平安回到家里,这就是后来人们用的醒酒汤。4 M" P" l' T8 u7 v2 Q" g

9 d/ B( d) q6 g/ @自从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从生活上百般照顾,无微不至的关怀,遇到困难,极力帮助,姐妹和睦,夫妻恩爱。有两位贤德、仁爱的国母,舜帝又把整个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过着太平盛世。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舜日尧年”。
" E5 u+ t- y# U. A5 F! Q3 b" G
+ N! H9 y" H2 p7 h# I" q舜禅位后,没有休息享清福,没有袖手旁观,而依然是心系天下百姓,忧民之所忧,解民之所难,更是把爱民当做自己施政的出发点,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终生实践了“只为苍生不为身”的信仰。, E7 W+ A* g) N* \" n

) N- a% S4 c  |/ s# \百岁高龄的舜帝听说南方水灾多,猛兽多,那里的百姓生活艰苦,他决定到南方去巡察,了解情况,帮助那里的人民过上好日子。二妃劝说:“你年龄大了,让禹去吧!”舜不同意,二妃见劝说不下,就提出也陪同前往,舜帝说:“南方很艰苦,路途遥远,你们就不要去了。”谁知舜帝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二妃听到噩耗传来,多年的恩爱夫妻,此一去竟成了永别,两个人都不在他身边,天塌了一般,当即哭昏过去。醒过来让人赶快备车马赶赴苍梧。到了南方,山路叠嶂,崎岖难走,二妃嫌马车走的慢,就下了车,一步一嚎哭,惊天动地,也不知走了多远,实在走不动了,就爬着,哭着,手和脚都磨出了血痕,在路边折了根竹子当拐杖继续走,不知千滴泪还是万滴泪,伤心欲绝的泪,滴到手里的竹子上,说也奇怪,泪痕把竹子染的斑斑点点。
  |0 E% V1 Q6 K& x0 s, l0 S* s) u
" T# ^! _; a* U( U. n后来那里的竹子就有了斑点花纹,人们称这种竹叫斑竹,又叫湘妃竹。
; E# h9 n9 y* ?% K' ]
" O( N% Z" k5 u1 r 5 ^, B% P0 W! p0 d5 z
; X4 \& I0 z# L( x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2-23 02:16
帝舜设计葬尧王, [0 E; h( k2 C  t$ q' s# K

( Q: Y  k; r$ q, J/ k 8 s# k0 r1 q2 Y" @- @

4 S+ L1 w% {$ B2 l很久以前,濮阳鄄城地就有一座尧王墓。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两句话:“尧王坟墓八百座,唯有真身在鄄城。”说起这鄄城的尧王墓,既不是名山大川,更不是什么风水宝地,而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贤”之首的尧王,为什么要埋葬在这里呢?还有一段故事咧。
, s: z+ ~' J0 m6 r2 T. B+ L1 n5 i/ {5 Y  ]6 N' {& f
上古时期的“五帝之一”的尧王,姓伊祁,名放勋,是轩辕黄帝的五世孙,父帝喾,母庆都氏。尧王天资聪敏,明察秋毫,对人态度温和,仪表堂堂,处事公正无私,品质高尚,生活勤俭节约,富贵而不淫,有功而不骄,做事兢兢业业,以体恤天下民情为己任,以“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为治国准则,弘扬和顺美德,敦睦九族,亲近百官,团结诸侯,在位期间,社会祥和,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2 t) Q3 S% [% Z. ?
; V, Z, [7 Q1 [+ f/ w" f' x7 Z
尧王到了晚年,想找一个贤明的人继承王位,以便把辛辛苦苦治理几十年的清平盛世保持下来。找谁做自己的接班人呢?有人提议让他的儿子丹朱继承王位,尧王不同意,因为他了解自己的儿子,缺德无才,荒淫傲慢,难担此大任。身边的大臣,不是年老体弱,就是威信不高。他思前想后,决定还是亲自到基层去访贤。
7 j# ~5 z; L2 f% i3 J% G) E& n4 ?( Z; T7 _0 k
尧王首先访到了隐士许由,请他出山继承帝位,而许由却坚辞不受,并认为尧王的话有损于他的高尚品质,玷污了他的耳目,遂后隐居深山山洞之中,永不出山。尧王觉得得不到许由的理解,非常伤心,但并没有放弃访贤的念头。
' t$ ]4 G& m: z7 s9 P: v" s2 V6 y2 j# s  T1 k0 E% \' U* f, n
正当尧王为访贤为难的时候,他的手下群臣四岳、十二牧、九官二十二人纷纷进言,举贤荐能。一致推举说:“黄帝九世孙姚舜,生于姚墟(今濮阳县徐镇集),孝贤友善,他掌管的部落在历山(今濮阳县岗上)一带,舜有德有才,很受大伙拥戴,可以让他继位。”尧王听后非常高兴,便化装成普通老百姓,亲往历山一带访察舜。后世的帝王微服私访就是从此效法的。
* D5 R8 l+ z: y! Y8 z5 ]/ U7 r) Z, Y0 s) E
有一天傍晚,尧王来到了历山(今濮阳县岗上)。天空忽然下起了大雨,尧王就躲到了一棵大树底下避雨,谁知道这大雨下起来没完没了,这下尧王可犯了愁。正在这时,从历山上下来一个年轻人,头戴斗笠,身穿蓑衣,一见树下这位老人被大雨浇得像落汤鸡,十分可怜,便问道:“老人家,天这么晚了,又下着雨,你怎么一个人呆在这里呀?”说着话就把自己的斗笠和蓑衣让给了尧王。尧王并没有说明自己的身份和来意,只是含含糊糊地说:“我想找个人,没想到天下起大雨来老是不停。”年轻人说:“天已经黑了,您先和我到前面的庵屋休息一夜吧,等明天雨停了再去找人。”尧王看了看满路泥泞,天色已晚,雨又下不停,叹口气说:“也只好麻烦你了。”年轻人见尧王年纪已大,走路困难,就说:“老人家,来,我背着您走吧。”尧王不忍,连忙说:“不行,不行!不能劳累你。”年轻人说:“这没啥,您岁数大了,我年轻力壮的,帮您是应该的。”说着,背起尧王就走了。  @) B& d( \& q5 t  {; g

5 o/ C" Y3 N6 _$ ]+ b0 G* j7 I: r. c庵屋里没锅没灶,年轻人拿出自己的干粮让尧王吃。两个人说话很对脾气,就天南地北的拉了大半夜。这一拉呱,尧王看出来,这个年轻人不仅诚实善良,而且很有本事。他用的陶罐陶碗,不光样子好,花纹美,而且全是他自己烧制的。就是说起天下大事,治洪水,种庄稼,也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他趁着拉呱的热乎劲,就打听起姚舜的事来:“听说你们这里有个叫舜的人,带领大伙治洪水,打野兽,勤劳勇敢,还尊老爱幼,大家都很拥护他,是真的吗?”年轻人先是一愣,接着漫不经心地说:“其实他也没有多大本事,既然大家推他当首领,他为大伙办点事是应该的。”尧王听了有点不大高兴,加上一路劳顿,又有点话不对路,两个人就歇息了。
1 r0 u8 _( _! w$ j; s3 v* s  t8 m$ @! O& i
第二天一大早,雨过天晴,尧王对年轻人说:“小伙子,帮人帮到底,你就领我去见见那个叫舜的人吧?”年轻人迷惑不解地问道:“老人家,您又不认识他,找他干什么呢?”尧王只好说:“我是尧王,找舜有大事情。”年轻人恭恭敬敬地说:“不知尧王到此,多有慢待,请您见谅。实不敢相瞒,我就是舜,您有什么事就请吩咐吧!”尧王听了非常高兴,心想:他身为部落首领,还亲自耕种渔猎,怪不得大伙都尊重他呢!看来没有白来一趟,选这样的人做接班人,再合适不过了。于是尧王便实话实说:“如今我岁数已经大了,想把王位传给你。”舜听了以后,非常惊讶,连忙推辞说:“不行,不行,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要做王,再说我也没有治理天下的本事。”尧王说:“治理天下的本事谁也不是天生下来就有的,做不做王也不是由你决定的,是大伙看着你行,才推举你的。赶快收拾一下,把历山的事安排一下,跟我到平阳去吧!”舜说:“尧王,我实在不敢从命,天下能人有的是,您就别难为我啦。”尧王迟疑了一下说:“这样吧,继王位的事以后再说,麻烦你就先把我送回平阳吧!”舜无话可说,只好答应送尧王回都城平阳。舜随尧王到了平阳后,尧王为了考察他,把两个闺女都嫁给了他,命他在妫汭河一带住下,从此生儿育女,他的后代后来又以地名为姓,改姚姓为妫姓,这是后话。
+ @* x. e3 l) q' v3 R$ H) y+ @) A1 B" [. ]! r8 p
尧王访舜回到京都平阳,不久就病倒了。他让舜帮他处理一些正常的事务,有意安排舜和四岳群臣帮他处理一些天下大事,舜办事认真谨慎,尧王和四岳群臣都非常满意。尧王还经常向人称道舜的德行和本领。
7 M8 F; F5 T. |) N2 r8 a. e* n
5 h3 |& ?# ?: ]6 i  t% O尧王病重,舜和四岳群臣都守候在他的病床前,有一天,尧王的儿子丹朱气势汹汹地来到父王的病床前说:“你都病成这个样子了,还不快说句明白话把王位传给我,非得要我从死人头上把王冠摘下来你才甘心吗?活着不开口,死后你也别想安生。”说完,咬牙切齿地离去。
- |5 j/ J9 p$ k
  p5 R; l' c+ e% v' }  q四岳群臣都恨得咬牙切齿,敢怒而不敢言。舜很想斥责他一顿,又怕尧王伤心,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尧王流着眼泪说:“你们都看到了吧,这样的不肖之子,我怎么能把王位传给他呢?这种人要是当了首领,岂不是天下人的一大祸害。舜呀!你就别再推辞了,为了天下苍生,你就把王位接过去吧!”
, l1 z2 Z, E3 }7 U8 z
% l& P# e; l( t7 Z四岳群臣都用期待的目光望着舜,希望他能答应下来。8 c8 k6 ^0 t/ M3 Q
7 P. F1 x5 C7 `5 ]* U
舜安慰尧王说:“王位的事以后再说,您安心养病要紧。”4 C8 S/ o  ^7 J3 ~) D. l

! A' @3 l4 M( K7 V0 [' P尧王说:“我怕是不行了,临死托付你两件事:一是你要继承王位做首领,二是你和四岳群臣要料理好我的丧事。那个畜牲说得出,就做得到。当心他扒我的墓,毁我的尸骨。”说完就咽了气,临死没有闭上眼睛。舜难过的为尧王抚摸着眼皮,让他闭上了双眼。6 @" U: f9 }6 N' v
8 P* w: T/ \# ~( R# u2 I, g5 t
舜和四岳群臣经过认真的商量,让人赶做了八百口棺材。/ O& f7 }# l, K

; `; R! D& f/ \2 v, K丹朱急等王位,恨不得马上把尧王抬出去埋掉。就责备舜说:“他一个人死了,做那么多棺材干什么?”
; e! \! ~% Z4 {+ i/ K  u  ?- m$ ~5 G7 e3 ^4 t5 j
舜说:“尧王是各部落联盟首领,天下人都敬重他,都想在他墓前祭奠致哀,因此要建些衣冠冢,好让天下人纪念他。”丹朱无法,只好不耐烦地等着。
. f# y9 g7 N8 I) h9 @$ f& y- F2 \4 [* u, J  u
等到出殡那天,舜让几个忠实可靠的人暗暗把尧王的遗体安放在倒数第二口棺材内。他又用麻布把丹朱的眼睛蒙上,用丝棉把他的耳朵塞住,丹朱生气地问舜:“你这是捣的什么鬼?”
2 U5 W. }6 @; b; l# V. @0 e3 p1 [: _$ v: q$ n
舜便向他解释说:“你是孝子,送先人灵柩入土,应当目不斜视,耳不他闻,以示诚心哀悼。你应当为天下人做个好样子。”丹朱无话可说,只有任舜摆布,舜的这个做法虽是一时之计,却不料竟延用了几千年。至今豫东北一带发丧,孝子仍然采用孝布遮眼,即在孝帽的前沿加上一个布条,叫孝抹。只有长子长孙才有这种待遇。
7 R5 z4 A: W; Q- ?
6 s! |. V0 g0 [& D6 S( Z, Y( r  ]5 w丹朱没有孝心,送出两口棺材就躺倒不干了,他对舜说:“太麻烦了,我受不了。你和四岳安排人把那些棺材埋掉就行了。”说着便走了,一心只等着丧事完毕继承王位了。& _0 r, q2 w& I2 h6 Q
/ \4 m* a6 u+ i
剩下最后两口棺材了,舜对四岳群臣说:“你们派人把最后一口棺材安葬了吧。各位辅佐尧王多年,德高望重,王位的事你们安排就行啦。”说完,就找了些手下人悄悄抬着尧王遗体离开了平阳。6 U- y7 e7 q) S  ]! o

% v' B1 ]  b' v9 g; ^" a( U走了很远很远,舜怕这些人走漏了风声,就对他们说:“你们也都累了,回去吧。剩下的路我再找人抬就行了。”这些人于是答应了舜,便回去了。* h; ~" x; b+ y) |. @+ p: D
0 B2 C4 M! \" W% h+ a5 `
舜把众人打发走以后,就又去当地找了一些人,对他们说:“有位老人死了,请你们帮我把他抬到墓地吧!”大伙见他十分悲痛,就答应了他。走啊走,一直走了很远,越过历山一直走到了鄄城地界。
3 q2 z/ V9 T5 L) L( i- C
! x9 v! F- l: H$ E8 ~* W% k舜对第二班抬棺材的人说:“劳累你们了,剩下的路不远了,我再找人抬吧!”第二班也被打发走了。$ T: Y- q  m, e) U+ A/ I3 h
7 E" U8 }& x' I2 ^- ]( F$ u& I
舜就在附近找了一些人说:“有个老人死了,运棺材挺费事,求你们帮个忙,就在这里挖个坑,把他埋了吧!”众人一齐动手,很快挖了坑,把棺材埋好,舜还说:“这个老人无儿无女,就别封坟树碑了,反正也没有人祭奠他。”后来舜就暗暗留了一个记号,插了个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的暗记,这里就是现在的谷林。
9 v. q7 f' g0 J" ?" j7 q
1 w  f1 `) C3 T# w, M& w7 I埋葬了尧王,舜就赶回了历山,重新带领他的部落,耕种打渔。就是现在的岗上一带。
8 Y$ W. s" H- [! d# c( k+ t* v  h( Q& Q8 T: i5 Q. i( Q
丹朱见丧事办完后,一直没有推举他继承王位,就急忙找尧王的王冠,可是怎么找也找不到。有人猜测可能是随着尧王的遗体一起下葬了。于是丹朱就急忙派人去历山抓舜回来,同时下令说:“把老头子给我扒了,找到王冠者可以封官。”一直扒了七百九十九座墓,个个都是空墓。  p" d: g/ t$ e) q+ |

: ?, W  j4 i+ x把舜抓到平阳后,带到了议事大厅,四岳群臣也个个在场。丹朱恶狠狠地问舜:“你把王冠藏到哪里去了?”" M9 q) C5 m$ Y- t' u+ R9 w# j

9 x2 e) a9 J  V* y" Q+ u3 K0 }舜说:“随先王遗体一起下葬了。”“墓在哪里,快说,把王冠给我扒出来。”丹朱气急败坏地说。- S/ G6 F9 k) {1 q9 Q$ h

2 ?8 e8 ]4 @# V# K& t舜一阵冷笑说:“只要大家拥护你,没有王冠一样号令天下,如果有了王冠,他们不拥护你为王,你又能怎么样呢?”
5 q& `1 s6 c. g7 V% o" u1 w
7 T0 K: y; g# O- `& Q5 r# g“有了王冠,名正言顺。”丹朱说。! L7 e( Q  c5 J

. j2 d1 [4 e! ?! W. S舜怒斥他说:“尧王以德治天下,四方拥戴,万民敬仰,却不料出了你这个不孝之子,为了王位,竟然掘了你父王的坟墓,还要暴尸泄愤。你这种人要真能继承了王位,天下百姓岂不是遭殃?”
5 o# k4 F* c5 S& f2 @8 Y* B
" L6 @- t% [! U; @+ P0 D5 |四岳群臣也亲见舜一身正气,不畏邪恶。舜接着说:“尧王在世时,曾命我接过王位,可我并没有接受,只盼着有能人出来治理天下,造福百姓,看来不能再等了,万一让你这种人得逞,肯定是好人受气,恶人横行。我现在就宣布,按照尧王的遗愿,我继位为王。”
+ G. x- {5 ]4 d6 w- J1 H6 q
' P( L" B. g6 ^3 b5 M丹朱听后,气急败坏,连声说:“你胡说,你骗人,我父王从没有说过让你继承王位。”& A1 |$ ^, x' }, }
$ F! @+ C4 b) x! O8 g
舜高声说:“四岳群臣可以作证。”& G3 a+ b- `" f) W; P

. `' W; L3 O8 r  V  Q0 y% T四岳、十二牧、九官二十二人齐声说:“确有此事,我们可以作证。”四岳群臣齐声说:“尧王不止一次地说过,让舜继承王位,我们坚决拥护!”7 p! f3 x2 e- C5 [
- v6 o  g, \4 A3 P5 F
这时候的议事大厅,拥护舜继承王位的高喊声、鼓掌声响成一片。: G  q2 ?, y" n8 |# g( y1 Q

% `9 r; i) H# D舜王说:“把这个不孝之子轰出去!”丹朱见势不妙,抱头逃窜,离开了平阳。以后舜王念其父子之情,丹朱死后,就葬在离尧王墓不远的地方。, U9 C! d' D$ H6 T; a5 b- s) v; E0 X% F
3 D# O7 k- n2 X5 n) R: M: @
舜做了各部落的首领后,就让人在尧王埋葬的地方筑起了一个大墓,就是现在鄄城县的尧王墓。: c' t5 O, ~" e6 o2 m
7 J* A/ w5 W* A
# I8 D: `/ g9 ~' k4 Y
0 w0 h  H  T4 l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2-23 02:16
舜封弟象
& E  s- K+ R( W; w# x: i# I# N) w% }- a5 u6 ^
2 b2 H: L# Z. m
- ?5 }. j$ z) y
姚舜,因母亲仙逝,从小就过着艰辛的生活。尤其是父亲和后母偏爱后母所生的弟弟象,经常迫害他。三人合谋几次要害舜于死地,但他却始终恪尽孝道,20岁被尧王访贤,后来继承帝位,人称舜帝。5 f: ^; C4 Q. E
. f! @8 B7 u9 J7 D1 j# j. Q
舜帝登位后,用车载着天子旌旗,回到老家拜见父亲和家人,心态特别恭谨和敬,和以前没有登上帝位时一样,仍然履行着自己做儿子的孝道。因为舜帝今非昔比,贵为天子而非当年的普通百姓,父母和弟弟象便热情接待,畅谈叙情,自不必说。
& f! h7 _! Z5 _; Z) o3 Q4 `& t. G3 W: I! w2 D
异母弟象见兄长做了帝王,前呼后拥,威风十足。心想,如今全国上下,各地诸侯都由兄长分封,如果能封自己个诸侯,我这一辈子就威风富足了。可是他心里又知道,自己过去和父母是怎样对待兄长的,想方设法算计和加害他,自己直接向兄长提出要求,恐怕分量不够,也无法开口,于是便找父母商量,希望父母出面向兄长提出封侯的要求。父母知道象从小娇生惯养,好吃懒做,没有什么本事,同意出面向舜请求“封侯”。舜是个厚道孝悌之人,以前父母和象对自己刻薄加害,他从不计较,何况已经成为往事,现在一家人一团和气,有说有笑,心里甚感欣慰,就主动地问父母有什么困难和要求。父亲瞽叟趁机对舜帝说:“有一件事要求你,我们知道你为难,但也不能不管。你弟象在家里闲人一个,无所事事,你现在是帝王了,你就封他当个诸侯吧!”
' ~- D! }+ _( |3 |8 @( b# a
  C" C- ~9 k( B舜帝听后,就为难地说:“一家人生活有什么困难我一定解决好,全家人的生活我都会尽量满足要求,至于封弟象为诸侯,这个关系到国家大事,此事不好办!”
4 W6 W; x: T5 e/ y6 k6 o; B
8 O( I, B" P5 \) l2 q! C后母急了,听舜帝没有爽快地答应,心里很不高兴,强装笑脸说:“你弟弟过去对不住你,可现在德性已经改过了许多,你是兄长,一定要原谅他,不要记仇。现在天下都是你说了算,你就给他个一官半职,封他一个诸侯,我们做父母的就算是求你了。”
% Q- @) T. F6 `* u$ q3 F
) S% {# o2 w- [5 H: Y8 f" |- C4 ]舜帝恭敬地回答说:“母亲怎么说这话,孩儿怎么能记自己兄弟的仇呢?兄弟如手足,天下是全国老百姓的天下,我应当为天下老百姓着想。象对国家寸功没有,孩儿又怎能破坏国家规矩呢?况且象又没有什么本事,怎么能封为诸侯?”
) w" }9 g3 q5 W/ M- E& C* m9 h$ C7 a& N& d
“你父母的心在象身上,你不把象安排好,你对父母再好,也是不好的。我和你母亲都会死不瞑目的。”父亲似乎有些不耐烦地对舜帝说。
( j/ G1 w: w7 H1 ^0 }8 i0 l
' v+ I1 {. k$ x) i“你是帝王,象是庶民,天下哪有不安排自己亲兄弟的帝王呢!将来你弟弟又怎么和你交往呢?”后母恳求舜帝说。) q- G& G8 `) {& O

3 [5 I' d9 w$ E6 m% J% `7 _" g舜帝左思右想,认为此事要谨慎对待。对父母要尊重,父母的话要听要服从。站在父母的角度,他们的话也有一定道理。兄弟要友爱互助,家庭要和睦,不能因为弟弟象的事伤了父母的心,影响家庭和气,更不能让天下人认为我和弟弟不和让人笑话。但是,象无功无能怎么封侯呢?这时,舜帝想到了三苗的南边需要加强建设。先祖黄帝曾经为了加强边防,安排自己的亲信缙云氏,从泾渭流域迁往三苗国(今湖南、湖北一带),现缙云氏之后反对“尧舜禅让”,一部分被流放到三危(今甘肃敦煌一带),一部分被改封到浙江一带,三苗南面有鼻(今湖南九嶷山一带)是个好地方,土地肥沃,农业和制陶都比较先进,只是离京城太远,这一带一直不太稳定,需要加强力量,治好边防。选了几个人,都不愿意去做有鼻的诸侯。若封弟象为有鼻的诸侯有几大好处:一是对父母尽孝;二是符合兄弟友恭的原则,给弟象一个立功建业的机会;三是国家南疆建设正是用人之际,封象做有鼻的诸侯,有利于加强边防建设,对国家有利。舜想这样安排于公于私都是可行的,于国于家都是好事,不放心的是象的德性是否改好了,他会不会暴虐当地百姓。
' X7 s- ]9 E* [6 Q: @& ^
# s8 v; _5 ~1 k+ O8 z6 d# M想到这些舜帝便对父母说:“如果象的德行改好了,我想封他到有鼻去当诸侯,不知道象愿不愿意去?”象走过来说:“只要是封侯,远近都行。我已经改好了,请兄长放心,我愿意为国家效力。”# ~& s( a, u2 R$ |% N

- @# A0 t; b0 H0 u8 w( F9 p5 L! j舜严肃地对象说:“我封你做诸侯,派官吏帮你治理有鼻,收其赋税。你要好好地对待当地百姓。”象说道:“我一定会遵照兄长嘱咐的!”5 o: D- P" x, z/ F3 D  f1 _  s- x4 F. F

# L1 _$ J4 m/ z/ o& d6 d& i6 A舜返回京城后,就发布了封令,封象为有鼻诸侯,舜帝的父亲和后母都很高兴。舜帝派官吏和象一起去三苗南边的有鼻上任去了。
; f" E3 k( ]4 o* O3 D4 X5 g  H
1 O& R" n5 G1 T6 p) L1 r" I据说,经舜帝教化后的象在有鼻忠于职守,与地方官员互相监督,为国效力,为民做了不少善事。象死后,当地人为他立有象祠、象亭。舜帝晚年,南巡死于苍梧葬到了有鼻附近的九嶷山,弟象变成一座石山,永远陪伴舜帝。2 m8 I5 @2 o# Z1 M
$ M- w0 w! P4 T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2-23 02:16
丹朱堌堆与仙女庙的传说+ y8 f2 i5 n3 d

8 T  R1 C! h1 i* ]: @5 |( a2 e * \. c; }- Z! {+ w) ?) x3 \0 K) e

5 f+ j6 o3 S0 B: ?0 ^- w  p在河南范县濮城镇东南15里的地方,有个村庄居住在高丘上,这个村叫丹朱堌堆,据说这个地势较高的村下面,就是上古时期尧王之子丹朱的墓地。
7 e* T# c% ]7 D  q7 [. x5 N, T' U% a: y# y+ M. h' S  s1 `
上古时期的尧王有个儿子名叫麻,因为眼睛有毛病,人们都背地里叫他“单珠”,后来讹传为“丹朱”。尧王的这个儿子,是一个不肖之子,性情暴躁,心狠手毒,仗势欺人,横行乡里,人们深恶痛绝,敢怒而不敢言。为了自己的享乐,不惜大肆奢侈,下令让百姓为他在黄河北岸,花大量人力财力建造了一个高大华美的宫殿,到处抢抓美貌女子,搜集民间美酒,召来众多乐师,在宫殿里花天酒地欢乐纵欲。
& n/ c0 M& J% x- O; e
( H4 A9 w4 X" u3 `尧王到了老年,自知体力不支,就想选择一个合适的人来继承他的王位,当时也有人推荐让他的儿子继承帝位,而尧帝心中清楚,他的不肖之子丹朱,不足以继承他的王位,更不可能把他所开创的事业发扬光大,常言说:“知子莫若父。”尧王当即驳回了奏议,准备把帝位传给受人尊重的许由,而许由却是一个自命清高、沽名钓誉之人,不但不接受尧王的帝位,反而说尧王要让位于他的这些话,玷污了他的耳朵,于是自己逃往颍阳,躲避起来。+ a, ^6 W4 J+ N* e. Q
+ y1 W% f5 J$ I* j1 r& m6 C/ k5 ]
尧王经过反复征求意见,放宽人选条件,亲自走访考核,最终选中了一个以大孝大义闻名天下的人,他就是姚舜。尧王要传位姚舜的事情,被丹朱知道后,当然是恨之入骨,怨恨在心,于是便召集他的狐朋狗友,密谋要害父夺权,取得王位。
! @8 o' K4 C/ Q9 D/ h# I. C) q9 W9 P% K  N& X! Z4 B7 V7 P
一天,丹朱进见尧王,假惺惺地说:“父王!儿子知道您年纪大了,一心为天下老百姓操劳,没过上一天的安稳日子,做儿子的我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所以我就为父王您在黄河北岸建造了一座华美的宫殿,想让您在那里安度晚年,享享清福,不知父王意下如何,儿子恳请您和我一道去看一下如何?”尧王听了之后,看看身边的姚舜,姚舜会意地点了点头。于是尧王和大舜便随丹朱一同前去观看丹朱的宫殿。丹朱一路上紧随尧王之后,暗想等尧王一进入宫殿,便命令埋伏好的武士一齐动手封死宫门,将您活活封死在宫殿里面,然后您的江山就由我顺理成章的继承下来了。一路上丹朱是越想越高兴,越想越认为自己的计划高明,不禁有些得意忘形,哼着小曲一路走到了宫殿。
# b% _- b; m# E0 B
* L2 |4 w& }: J/ o3 u% |. k丹朱的小儿科伎俩,怎能瞒得过英明聪慧的尧舜呢?真是太自不量力啦。来到宫门前,尧舜二人佯装高兴,连连夸奖丹朱想得周到,宫殿建得华美漂亮,有忠心守孝道。舜轻轻一拉尧王衣襟,暗暗向他递了一个眼色,尧王立刻心领神会,站在宫门口下令说:“儿啊,父亲老眼昏花,初次来到你建的宫殿,还是你头前为父王带路吧!”丹朱哪敢违令,只得前面引路,先进入宫门,说时迟,那时快,尧王和舜几乎是同时下令:“关闭宫门!”于是随行武士一齐动手把大铁门牢牢关死,用大锁立即锁上,运土推石,把个宫殿门封得严严实实,丹朱的阴谋被识破,落得个玩火自焚、自取灭亡的可悲下场。在场的人齐声高呼:“尧王英明!从此丹朱不能再作恶了!”尧王和舜愤然离去!( W$ G: y4 A! T4 X, @" |! v- [9 \

; d/ `" D; T. P" Z丹朱被埋的这个宫殿,后来怕他的同谋扒墓救人,舜就下令派人长期看守,久而久之就住了下来,成了村落。
) U1 y; h! P+ q8 H/ B8 @9 c3 Z: j% _8 y' P
丹朱当时有个未婚妻,听说丹朱被他父王活埋在宫殿里,便急急忙忙连夜赶来搭救。用自己那纤弱的双手扒土救夫,边扒边哭,直至累死在墓旁,也终于没能扒开那被土石掩埋的宫门。后人怜惜这位弱女子一片善心,就在丹朱墓前为她建起了一座小庙,命名为“仙女庙”。
8 y1 j& R+ Y3 T( i! L! n" C0 U# {0 {, _
; v/ N$ H4 R' t  q* C3 {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2-23 02:17
姚墟为何又叫徐镇# a' ~, y. h# y, b* p

; _/ M' I3 V" ` / u9 v6 t, M- o# `/ g

; z% o3 U" k$ N5 n" Z) S0 v  q上古时期,黄帝的出生地清丘,西北有个地方叫桃丘,再西北二十里有个地方叫咸丘,再西北二十里有个地方叫帝丘,就是高阳氏颛顼帝的都城。为什么这些地方都叫“丘”呢?这是濮水流域特定的地理环境,大河经常泛滥,串沟而流,绕高而过,形成了许许多多的高岗地,人们为了避洪水择高而居,根据不同特点,命名为“某丘”。
; x" c' F0 F! z* B! o) h. z0 v7 X. o
以上这些丘即源于不同的原因,这里说的“桃丘”,位于濮水西岸,土地肥沃,地理位置特殊,充满着灵气,据说在这个丘上,一年四季可看到北斗星,对于古时候观天象,制历法,指导农耕,是一块独有的宝地。黄帝的老家清丘就在这个丘的东南方向十里远。黄帝战蚩尤的“涿鹿之战”胜利班师时,黄帝押解着蚩尤及其他俘虏,在回归故里清丘的途中,路过此丘,发现祥云笼罩,灵秀宜人,便在此安营休息,发现此丘尽管郁郁葱葱,但缺少水果,黄帝说:“若在此丘种植桃杏果树,待到行人歇息时,既可乘凉又可充饥,才好呢。”于是大军便在此丘上种起了果树,开山造林绿化,若干年后,各种果树长满山丘,春天桃花盛开,成为人们踏青寻春的去处;夏日葱笼茂盛,少男少女散心纳凉,民歌互答;秋天硕果累累,桃红柳绿,枝头摇曳。冬季雪影银装,如梨花盛开,一派北国风光。然而这里却以桃树最多,果实最好。桃子个大肉肥,色鲜味美,营养丰富。所以人们称这个丘为“桃丘”。
; J0 g& T! {  c! ^0 x2 |' s4 E6 c; C" q) M* L$ i  @% v
桃丘上盛产桃是出了名的,说起桃丘远近闻名,加之风景秀丽,聚居的人们也就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一个集市名邑,后人又称它为“桃邑”。# B: K7 H- l! O3 }( i5 {$ J7 h2 j7 h
$ `7 P; W3 K2 J0 |5 E  h
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颛顼继承黄帝位以后,为了发展农业,制订更精确农家历,就从都城来到了桃丘。在桃丘的南边搭起了一个凉亭,人们称这地方叫制历亭。据说为了不打扰颛顼制定历书,各种野兽毒虫都不敢到这里来,就连气候环境也异常地舒适,四季如春,夏无蚊虫,人们后来称这个地方“四季常乐”,命名为“常乐亭”,至今这个村庄仍沿用着这个名字,叫“长乐亭”村。
4 ?2 I! p. z! g, B' I2 x( u- w* ]8 |* E/ |( x
因为颛顼帝长期在这里制订历书,其亲属家眷就随他在周围居住,于是就选准了附近的“桃城”作为寝宫。他的后代穷蝉一支就在此定居了下来。0 m1 e  _4 w. C' L; w
- G, T- Z% h) \& b: @3 Z
穷蝉生子叫敬康,敬康生子叫句望,句望生子叫桥牛,桥牛生子叫瞽叟。因桃丘远离颛顼都城帝丘,所以穷蝉这支族系尽管是皇族嫡系,却一直过着安居乐业的贫民生活。
1 W+ Y; W9 W7 d8 e$ T7 b. I+ O# A6 f4 \
颛顼帝崩,传位帝喾,帝喾又传位儿子唐尧,其间两次迁都,帝喾从帝丘迁都到亳,尧又从亳迁到了平阳,穷蝉这支皇族嫡系,一直被冷落。不知是皇族血脉轮回,还是桃丘地脉灵气,孕育了一代人龙的出世。
1 m6 \3 e& h9 s& G1 B6 J. A  O1 V
  @3 K* F+ R  K" T) |) C一年夏天,瞽叟的妻子握登,雨后天晴到山坡上去砍柴,见天现大虹而怀孕。怀胎十月,生下了个天性聪慧的儿子,因明亮的小眼睛是双瞳仁取名叫重华,他就是后来继承尧帝王位的舜帝。, L8 u2 y* W! v0 F

- |% ?& {: \( e; J! F% e从颛顼之子穷蝉到舜,整七世二百多年过去了,当年桃城的繁华已不复存在,萧条冷落得如一片废墟,人们也就称桃城为“桃墟”了。
: m9 a- o8 u% b; c# F
' ^; }  \. C+ Y9 A$ l; N舜帝降生在桃墟,取名叫舜,又叫重华,出生地是桃,因“桃”和“姚”古时相近,人们取姓又习惯于带女字旁,所以取姓为“姚”,舜的全名就叫“姚舜”或“姚重华”了。/ U. i8 H4 h" `6 V* |* I

& i; n+ h9 t( |1 b* }' b4 N1 {+ o“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舜帝降生不久,其母握登就英年早逝,父续娶后母,又生弟象,三人四次谋害,舜在承受迫害、保全性命的同时,还要恪尽孝道,多少次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磨练出了他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伟人意志。17岁离家漂泊在外,耕种于历山,以德感人,使历山人朴实民风远近闻名,都耕地让畔,争种薄地,互赠良种,散发余补。后来听说雷泽渔民,争坡争居,就又到雷泽打渔,帮人织网,助人捕鱼,让鱼多的滩坡给别人,不久雷泽渔民受他的感化,也都互相谦让。再后来听说河滨一带制陶落后,他就又去帮助他们烧陶。经过精心钻研,反复试烧,使河滨的陶器质量工艺提高。由此可见舜有着丰富的生活和实践经验,特别是他那种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精神,使他的威信和声誉大大提高。# p3 \$ d  v, A. }8 ~4 u  N

, \; \* o* b4 `3 F* F8 V) d尧王老年破格选贤,几次碰壁之后,使尧王求贤若渴,经四岳推荐选定了姚舜,并将两位心爱的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舜在尧王对他考察期间,各种工作都干得异常出色,所以尧王就将帝位传给了他,登上帝位后,他大胆改革,任人唯贤,宏图大展,把尧帝的事业推上了顶峰,这段历史被后人称为“舜日尧年”,晚年南巡,教化蛮民,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6 P) f; i/ P  s1 |! g: X
& G% Z1 ?* H5 E7 U" S! v+ Q历史发展,朝代更迭。春秋时期位于东南徐州一带的徐国被楚国所灭,徐国遗民以国为氏,徐姓诞生。其后人向西北迁移,其中一支来到了姚墟,从此这支徐姓的移民在姚墟定居下来。
" }% a9 R% e9 V6 c' {, V" [4 x/ A
+ i  B0 Y1 U4 x3 \姚墟地处中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连年战乱杀掳,加之黄河泛滥,使这一带水土严重流失,环境严重破坏,人们寿命明显缩短,流行病肆虐。苍天有好生之德,就派南极仙翁下凡,拯救一方百姓。老寿星屈指一算黄帝种的桃林,在舜帝的精心护理下,为民间造福几千年,如今遭受涂炭,不复存在,必须马上到民间走一遭,寿星驾动仙鹤,来到了古姚墟,见姚墟有对善良的农妇,已怀胎十月,接近分娩,念动咒语,投胎下凡,出生在舜帝故里姚墟一户姓徐的家庭。寿星出生,排行老三,形体奇异,头长,身短,头、身、腿长短像亭,取名就叫“徐三亭”。/ w# n6 A% f  B8 r3 O* p7 {
5 l; l: U. A0 ^: i; n
徐三亭长大后,就又在姚墟周围种起了桃树,当有病人求他时他就送病人一个桃子,百病皆愈。尤其是老人身体不好,吃了他送的桃子后就会长命百岁。徐三亭是个神人、善人远近闻名,十里八乡有求必应。有一年一个老人牵着一头毛驴要路过姚墟,被徐三亭发现了,死活就是不让老头进村,人们都感到非常奇怪,徐三亭平时善良和气,怎么突然这样倔犟呢?
6 k- `6 G3 m/ W' u' J# }6 z( J
0 m. ?- j/ Q; J; @第二天人们才明白,黄河从上游决口,洪水一泻千里,直逼姚墟而来,大有灭姚墟为汪洋之势,浪头走到了昨天徐三亭和老头吵架的地方,绕道而走,流向了东南,绕姚墟而过,人们琢磨,原来昨天的老头是黄河龙王在探路,如果徐三亭让他进了村,我们就完了。人们马上去到徐三亭的家里去找徐三亭问个明白,谁知徐三亭已经尸解在家,这一天是古历二月初九日,全村人如丧考妣,哭声震天。因为徐三亭一生只救别人,行好施善,却没有自己的一寸土地,埋在哪里呢?这个说:“我家地里随便挑。”那个说:“我们的地随便选。”主事人一时难定主意,经过反复商量,在姚墟东地有一块八家联角地,人称八角琉璃井地,一坟占八家,问题解决了。徐三亭被葬在了八角地。就在姚墟舜帝祠的正东方向三百步远。东西成一线,舜王和寿星成了近邻。徐三亭发丧这天,方圆近百里的人们都来送殡,队伍排到几里长,为了纪念寿星徐三亭,每年的二月初九人们都要到他坟前祭典,长此以往成了一个大会,也就是现在的二月初九会,从明朝到现在从未间断过。并为他修建了寿星庙,从明朝修建到现在一直香火鼎盛。为了纪念寿星救一方百姓的功德,求得寿星的保佑,让寿星永远为一方百姓镇守村庄,平安赐福,改村名“姚墟”为“徐镇”。
/ J% L6 i# b* e& f! K+ n; L. O
0 W/ n- K; [/ ~, a. y) C/ J, R( F/ ?
9 G; O# X4 ?: P3 j) n
+ R! {2 \/ K, f: f4 N! b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2-23 02:17
舜帝降生
& E2 l; @, o1 [3 W' g! t/ c, D/ j6 L' ~' ]# K$ J
2 e/ O: G4 N# i) e! S

) i- h% a; h3 h6 y1 X古时候,在姚墟住着一对农民夫妻,丈夫叫瞽叟,是位勤劳的农民,妻子名叫握登,是位心地善良的农村妇女。夫妻俩,相亲相爱,和睦相处,春种秋收,辛勤劳作,日子过得和美十足。- n5 n/ {9 a$ n6 \# x& C0 E

( e! K1 A: C& K) D传说在一年的夏天,雨过天晴,妻子握登就到附近的山丘上去砍柴,忽然看到天空中有一道特别美丽的大彩虹,色彩鲜艳,赤橙黄绿青蓝紫,亮丽耀眼的光芒使握登目眩神迷。握登只觉得大虹万丈光芒从天而降,迎面飞舞而来,笼罩着她的全身,顿时感到如沐春风,暖意融融,一直到彩虹退去,握登才从兴奋中回过神来,回到家中,不久她便觉得自己怀了身孕。人们传说大虹是天神的化身,握登怀上了天神的儿子,丈夫瞽叟内心也充满了喜悦。
" r4 P& A; O/ [, N7 m% x7 r: @+ h. K
一天夜里,丈夫偶做一梦,梦见一只漂亮的凤凰,从天而降,轻轻落地,走到他的面前,并且开口说话,说是来给他做儿子的。次日清晨,丈夫把梦中的一切告诉了妻子,妻子握登十分欢喜,说我们要生贵子啦!; z$ j+ _, ^' n$ `1 e/ R* Z# \$ G

! P/ }4 ?$ I  A+ [/ ~; e' U日复一日,十月怀胎,握登临近分娩了。古历正月十八日,生下了一个男孩。男孩长得头大而圆,面黑而方,眉骨高隆,天庭饱满,地格方圆,龙颜大口,更奇怪的是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里有两个瞳仁,小手的掌心里纹路清晰,还有一个“褒”字,这一年是唐尧四十年,正月十八日,人们都说是神童,并竞相祝贺他们夫妻喜得贵子,说日后定能飞黄腾达,光宗耀祖。当地人有句俗语说生日:“女的难得三六九,男孩贵在二五八。”这孩子生在正月十八日,肯定是富贵之命。* R+ @7 i# N# I5 `

, q9 J. u; Z7 `0 ~+ v瞽叟夫妻对这个男孩十分喜欢。当时的雷泽和姚墟一带有一种十分美丽的花,叫木槿,别名叫舜,于是夫妻俩就为孩子起了个名子,叫舜。又因为孩子的眼睛是双瞳仁,所以又叫重华,出生的地方当时在姚墟,也就以地为姓,叫姚舜,或姚重华,他就是“三皇五帝”中的帝舜。  _4 h+ x5 Q/ u  ]  t& a& Y

5 D$ O+ {3 E# y7 H2 }! R2 I ; y4 T% D$ @! E" [$ g+ p

4 `( @% v$ q4 [/ C3 p  Q( g: ]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2-23 02:18
少年求学$ N. [% R# A9 C  U( ~
4 s/ H& E8 a& g) R9 H

7 D0 p; g" o9 @! x6 `
3 I$ P: b' W- k舜从小聪明,二岁就能按父母的意思传递东西,三岁时跟父亲学鸡鸣鸟叫和弹奏简易乐曲,父母非常喜欢,一家人其乐融融。
- ]/ q9 i/ n) v7 k6 D1 \( Y6 \' Q% m/ n9 E/ V6 \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握登生舜后身体虚弱,加之辛劳又染上了风寒,久治不愈,舜4岁时,母亲的病日渐加重,懂事的舜终日守在母亲的床前,帮助父亲照顾母亲,端水喂药。不久,握登病逝,父子抱头痛哭。
* l- G2 e$ T7 K6 z& l' P4 A
1 ]" N9 L# G& C) z( i握登的病故给瞽叟父子以沉重打击,家庭遭受不幸。瞽叟带着舜每天在田间辛勤劳动,回到家里还要做饭洗衣,日子过得实在艰难。邻居们也都同情他们父子,张罗着为他续弦。邻村有一位老姑娘,脾气暴躁,父母的话不听,伙伴们合不来,一般人惹不起,过了婚嫁的年龄,仍无人敢娶。经邻居牵线搭桥,生活艰难的瞽叟也没有过多地考虑,就答应下来,并择日将壬女娶回家作了填房。刚开始对丈夫还不错,就是对前面的儿子舜百般排斥,毫无怜爱,无端歧视。( M3 X' t* @2 v3 r
9 c3 X: o4 I, {" O# Y
一年后,壬女和瞽叟又生下了个儿子叫象,夫妻俩对小儿子溺爱有加,对舜极为虐待,动辄打骂,吃不饱穿不暖,而舜却总是逆来顺受,遇到受不了的打骂就躲避,如能忍受得了的,便站立不动挨打,直到父母打累了为止,才含泪离去,依然去做好自己的家务活。" I) u5 W& N9 Q# T1 r# A

$ G. a7 i( E; X, z, {% q当时的负夏西坡上有片树林,居高临下,四面环水,环境十分幽静,村里的几个富足户,就在西坡上搭了几间茅屋,聘请了仓颉的学生务成昭,办了个私塾,务成昭就在此讲学,教着村里的几个学生。舜依然是每天在山坡上放羊,回家后替大人做家务,见到和自己同龄的孩子去学校上学,心里十分向往,但因家庭困难,父母对自己安排的家务活十分繁重,要上学是不现实的,怎么办?他思来想去,就利用放羊的时间,在教室外面听老师讲课,老师在屋里讲,他在外面边听边记,该写的就用树枝在地上写。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屋外旁听生。
, X5 S8 ]8 `% f- ]
/ ^4 H' K9 E( m" q5 ^# ?由于舜每天都在屋外听务成昭先生讲课,并在屋外地上写的满地文字。务成昭发现了舜之后,见舜聪明上进,然后又得知舜父和后母对舜很不好,家庭又困难,就免费收舜为学生,不收任何报酬,从此舜成为一名正式免费生。
" W1 d0 d* W. G& L
5 l- d3 W8 J6 V5 D( M舜每天利用放羊时间,边放羊边上学,学习非常刻苦,很受务成昭先生的赏识。因舜勤奋上进,过目不忘,并善于举一返三,触类旁通,联想丰富,理论联系实际,在同学中成为学习最努力,进步最快的尖子生,务成昭先生给舜讲了很多天、地、人的道理,这些道理深刻影响和充实了舜的思想。
/ o/ U8 a  |& b$ U' J( X1 w( Y5 {( r1 T) A8 X
舜从务成昭先生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使他从小就立志学习先贤圣哲的志向,决心为人类作出有益的贡献,经过多年努力,加之他以孝闻名天下,被尧王选为继承人,成为一代大有作为的帝王。4 g5 H5 Z0 K2 _9 r

! X" m+ u+ P# J! N% N* h
8 z) j$ e% o* `. D) ]  W
" o# z' W  \: \. J4 E* k1 l/ c. o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2-23 02:18
舜王爷淘井
9 f* u( C8 l1 ?, ]
- o. ?9 i/ p# k1 {
) F6 o7 f' p. }4 Q: T, h, P
( X% b6 [+ `5 }; n濮阳县东南50里处有个村庄叫徐镇,上古时候这里叫姚丘、姚城、姚墟。姚丘上出了个大贤人,因生就双瞳,取名叫重华,因生在姚丘,取姓姚,后来尧帝禅让帝位给他,人称舜帝。* O0 z. s3 q% O& ^  m' c
& b4 R0 v6 M( A2 ]) c
舜小时候,因父母宠爱后母生的弟弟象,在家经常挨打受骂,并且他父母和弟弟经常想方设法谋害他,可他却一次次地化险为夷。有一次舜的父母想了一个坏点子,说:“咱家的井里水不旺了,你下去淘一淘吧。”舜是一个大孝子,就很顺当地下到井底去淘井,谁想当舜刚下到井底,就见上面劈天盖地往井下填起土来,不一会就把井盖住了……
* I9 U; r& w7 I/ j$ K6 Z% o: E! r# U) ]) t6 R& ~: E- [
就在舜躲在井底不知所措等死的时候,忽然听到有人叫他:“重华!重华!快跟我来!”重华在井底下定睛仔细一看,井壁上被人挖了个洞,洞中有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年人在向着他招手,舜急忙跟着老人从洞里逃了山来。
/ u- r$ ]: p# {# @
% q/ ]- k+ k* ~' h. ^1 y2 _% _临出洞时,老人说:“孩子你逃走吧,不然早晚有一天你会被他们害死的,下一次谁也保证不了能救你了。”舜既害怕又激动,感动地问:“老人家您是谁呀?”老人随口说了一句:“孩子别问我是谁,记住逃命去吧!”舜执意要问老人家是谁,好以后报答救命之恩。老人无奈说了一句:“在井里救你的能有谁呀?我是井。”舜也没听清就感激地说:“井家的老先生,心地善良,愿上天保佑您子孙兴旺,长生不老。”说罢就出了洞,逃到了西南40里地的负夏去了。, N+ F# N" T3 t) j) u
1 |) U. `2 w. p( P5 H" o
说来也是巧合,后来在徐镇还真有姓井的人家,并且人丁兴旺,现在已经是徐镇集上的大户姓氏了。
$ E8 c! m) q; S) s' e7 |& i8 Q1 K* Y0 R( ?4 w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2-23 02:18
2 t  t6 Q; G6 r  Y
+ ?  [& n3 J3 R+ x$ k! ~- l
为母摘桃
' x1 k* l  V  _& C, T6 z
% [$ X3 v' z" S" O* P8 ]# O
1 @6 e+ r* Z2 U8 B' P' L# W8 O2 v+ k  z* E0 e
舜的老家,因盛产桃子而得名为“桃墟”,又叫“姚墟”。由于舜从少年时期就过着辛苦的生活,劳动方面是一把能手,经他种的庄稼和果树都非常好,而且高产、味美,很受人喜爱。
  n( _3 J6 ~& k% A: w* x2 `! I4 T* t/ Z9 N
舜在自己家的后院里种了一园子桃树,结得桃子个大肉肥,色鲜味美。他的后母壬女经常想利用这些桃树教训舜,于是就设计让舜帮她到后园里去摘桃子。
: e- K  J2 m- g! l2 |  J1 r; x
7 y6 ~! s' C$ @8 ?' ]当舜光着脚爬到桃树上摘桃时,他的后母就找来了很多棘刺和尖尖的树茬,放到桃树周围,单等舜下树时猛一跳下时,刺伤舜的脚。谁知舜因艰苦生活的磨练,平时很少穿鞋,脚底板上早磨练出一层厚厚的老茧,下地踩在棘刺上,如履平地,没有一点疼痛的反应。
1 g* d: i0 H0 @4 L% q  }1 T) C& m+ c1 D3 k4 h. g) o
舜的后母壬女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于是自己坐在地上,从头上拔下自己的发簪,朝自己的脚上猛刺一下,然后连哭带喊:“哎哟疼死我啦!狠心的龟孙子,不孝的王八羔,你不愿意为我摘桃就算了,为啥怕我捡桃子,又设计害我!”她这一喊一闹把舜的父亲瞽叟给惊动了,他父亲一边跑一边问妻子:“怎么啦?因为啥?”后母连编带骗说:“你的好儿子在树上摘桃子,我想吃两个,没想到他怕我要,就在树下面放了这么多棘刺和树茬,我一不小心,被他放的东西给扎伤了,哎哟,疼死我啦!你个狠心的王八孙……”
$ Q- C1 O6 B5 E+ c
# r  M) v. ^) O, Q% B' S2 |舜的父亲瞽叟,本来就是个不明事理的糊涂虫,听他妻子这么一说,不分青红皂白,捡起一个树枝,就朝着舜猛抽过去,舜只有挨打的份,而没有解释的机会,因为只有他和后母两个人,连个证人都没有,无奈只有默默地承受着父亲的教训。2 H) _9 P& e' M

/ u$ O7 d# S0 r' h8 O1 P0 b& p* _父亲开始打在舜的身上,他疼得一抖一抖的,时间长了,就干脆一动不动地挨着,既不反驳,也不叫喊,直等到父亲打够了,打累了为止。7 n4 z2 \5 U. |5 i0 T3 n
! @( S) s; q0 x! R2 x% P
后人传说是有神灵护卫着舜的身体,父亲打得再狠,舜也感觉不到疼。其实人身都是肉长的,哪有不疼的道理!用舜的话说:“父母既然惩罚我,那就是我做得还有让他们不满意的地方,父母是没有错的,只有我做儿子的错!”
* \& N0 J) S/ R! A/ f4 S+ P- C) ?
所以到现在,姚墟一带还广为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头语:“糊涂大人没有不是。”也就是受舜这个大孝子的影响,解释父子、母子、长幼之间的纠纷说,老人永远是对的,只有孩子的错误。' s2 P! G6 c- C) R' i! J
8 m# y  H& F" _( P) w! B& t
- Q" O. @, o& ~2 d' u

9 e( U4 `% n$ J5 p) b7 J- p) z4 _(《舜帝传说》,香港天马出版社,2006年)
& y0 s! L+ k+ Q7 E* J% I1 S% d
& ]1 P; m" }, x* C0 F: l4 @5 L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2-23 02:19
完~~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