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大舜后裔姓氏考(网络转载) [打印本页]

作者: 六安姚远铸    时间: 2014-2-20 18:56
标题: 大舜后裔姓氏考(网络转载)
本帖最后由 六安姚远铸 于 2014-2-20 21:10 编辑
6 w# _2 w  E- G) ?$ }" c8 a2 I: e- Q( g' \  n, B
                                                                    大舜后裔姓氏考
8 Q$ r6 j; Q$ I6 R9 l4 _8 R
  古籍称舜为虞舜,又说他姓妫,又姓姚。后世注家们对虞、妫、姚皆指为地名。诚然各地均有上虞、虞城、姚丘、姚墟、妫水、妫州等地名,且有同名异地者。但是这些地名的出现甚晚,不见于战国前的有关大舜的事迹之中,与其说是舜姓氏之出于地名,倒不如说地之取名乃附会于舜更合理一些。现在我们在其字音字义方面探索一下。4 C' D3 D3 u% g
  按先秦时代人物的姓氏,一般有两个,即氏、姓。姓标志血缘,从出生之“生”再加女旁。氏为后出,一个同姓的氏族分支多了,人数多了,原来的姓不足应用了,就添加上氏。氏的命名来源多方,或以国为氏如齐、鲁,或以居地为氏如东郭、南官,或以爵位为氏如王、侯,或以职务为氏如虞、陶、司马等等。那时一般男子称氏,并把氏置于名字之前,如孔丘、田文;女子一般称姓,则把姓置于名字之后,如孟姜、怀赢等。也有例外,如男姓的吕尚,也称姜太公。大舜则有一氏二姓,盖是他兼祧两个氏族的血缘之故。
+ y: C* [0 }1 ?! t$ u1 }8 s9 B  7 d/ k. D" ?& f" V" J, A
大舜号为虞舜,此虞并非地名,而是职务,《尚书·尧典》中载,舜任命伯益去管理“上(山林)下(泽薮)草木鸟兽”,说:“益、汝作朕虞。”(今本划于《舜典》中)《礼记·檀弓》称此职为“虞人”。《周礼·大宰》则名为虞衡。按虞字本为驯养捕猎兽类之职官。虞字在《说文》属部,并释为“虎文(纹)也,象形。”《诗经·召南·驺虞》,后出的古文家《毛诗》释验虞为“仁兽”(类似麒麟)之名,但早出的今文家《鲁诗》与《韩诗》则以为是“天子之掌鸟兽官”,正与《尚书·尧典》之义相合。其实我们从其字形上来看,二字之偏旁为马和
' m* \$ \, I$ _,属于家畜与野兽类,可证虞是指掌管鸟兽的职事人员。尤其是和他的姓“妫”配合起来观察,更为明显。  M! |2 F2 @# y& ]1 _$ H/ g: N# U% h
  大舜姓妫。先秦之姓多带女旁,如姒、姬、姜、赢、偃等。妫去掉女旁为为,为的篆书为"为",许慎释云:“母猴也,其为禽好爪,下腹为母猴形。”许慎的解释是“望文生义”。对于古文字望文生义也是一种重要的辨识手段,重要的是“望”得正确与否。此字上半为“爪”形,下半为“为”型 * h; M, X4 }* s) n9 o2 H" L) @
。这是两个象形的组合,而不是像一个抓耳挠腮的猴子,并非“其为禽好爪”即“它作为一种禽兽,喜好抓挠”。我们认为上端像一只人手抚摸,下半则是大象的象形字。合起来,"为"的释义应是驯象员。罗振玉据金文和石鼓文的“为”字形状,断定为“手牵象形”,以为“意古者役象以助劳,其事或在服牛乘马之前”。大舜的祖辈应是掌虞的驯象员。
* y! C# G% F; n/ i8 z& Z  大舜的另一个姓为姚。古籍说他生于姚丘(或墟),故而姓姚。但是按古代姓氏的来历,姓多以氏族祖先(图腾)而取,即使用一般惯例,生于姚丘,也应取之为氏,而非用之于姓。但是若以为是氏,又显然不对,因为姚字带有女旁,与姬、姒、姜等相类,所以它是姓而不是氏,也即可证它并非取地名为姓者。今按古籍所载大舜活动地点有陶丘、桃丘、顿丘、寿丘、姚丘等名。考“陶”有二音,一为tao,一为yao。因此,烧陶也可叫做烧窑,陶器也可叫做窑器。大舜同时的皋陶之陶,至今读音仍为yao那么,姚丘即是陶丘的同音异写的词了。我们注意顿丘之顿,与陶、桃的声母相同,而寿丘之寿,古音也为tao。至今凡属寿旁的字如涛、焘均读tao音,足以为证。可见大舜是位制陶、烧窑的能手。
! a' g  Y8 ?! v0 S4 P4 i& c  大舜既拥有一氏(虞)二姓(妫、姚),其后裔便由此分流而衍生若干姓氏。秦汉以后,姓氏不分,秦始皇本为赵氏赢姓,理应呼为“赵政”,其姊妹则应呼为“×赢”才合乎古俗,但在其时亦通呼为“赢政”了。故而考察大舜后裔自当合称为“姓氏”,或对姓、氏二字不加区分,视为同一名词为宜。
0 U$ R+ m' E" W1 x1 t0 N  大舜后裔享有封国者有三,即虞(大禹封舜子裔均为虞国诸侯)、陈(周武王克殷之后,封大舜裔孙妫满为陈国诸侯)、齐(陈厉公之子陈完奔赴齐国,齐桓公任为工正,其九世孙田和篡齐国而自立,是为“田齐”。按田、陈二字在上古为同音假借之字,故写“陈”为“田”)。其后,主要由陈国和田齐这两支派生出若干姓氏来。我按东汉王符《潜夫论》之《志姓氏》(中华书局排印,汪继培笺,彭锋校注本)、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之《姓氏》(中华书局排印王利器校注本,按此本将《姓氏》列入佚文篇之中)、唐朝林宝《元和姓纂》(中华书局排印岑仲勉校记本)、宋朝郑樵《通志》之《氏族略》(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影印本),以及近来出版之《姓氏典故》(傅永明编著,辽宁教育出版社本)等同类工具书,检索出30多个姓氏,略去有异义者,如咸(有陈僖公之孙箴子之后,及巫咸之后二说)、来氏、皮氏等姓氏。又省去较偏僻者,如遂(虞后)、穰(田穰苴之后)、尝(孟尝君之后)、第八(齐国田英之后)等。这样共得25姓氏,其中王氏虽有多种来源,但齐国王氏宗大人多。又如庆氏虽有出自姜姓齐国大夫庆克的一支,但是《潜夫论》以为陈国公族之后,而又有为陈桓公五代改妫姓为庆姓之说;故均录入之。为了圣裔词堂奉祀的方便,拟出一祖、二姓、23氏,共25个姓氏列为谱系如下: 
% m& y( B, i9 A5 T! `
  《 大舜圣裔谱系》
2 e# e: b8 X' i# a/ V7 I  (甲)一祖
' b# I9 }7 d- {& S$ P  皇始祖华夏圣帝大舜
* m, C1 F; v1 |& k  (乙)二姓
' A3 o! X+ c& k8 Y1 P  姚姓宗长汉朝博士姚平 ) b" t( W6 t  r/ O1 ~+ K# n
  妫姓宗长吴国大都督妫览
6 B4 K4 o6 X8 K6 E/ c  (丙)二十三氏
0 @! N) w# c% v0 s3 P1 _, ~: l  一、虞国宗系(二氏)
" b1 [( q- P* L, r- T  虞氏宗长周朝陶正虞阏父(又名妫满,谥胡公) + A& p5 _- V5 S
  甄氏宗长汉朝广阳侯甄丰 $ }+ d- J2 M) f+ j+ c  B
  二、陈国宗系(十氏)
: I% N9 X. q$ z! U$ K2 }4 R  陈氏高祖陈国周朝陈侯妫满(又名虞阏父,谥胡公)
& B" l1 n( ~) k$ |! j% _: @/ l3 R  胡氏宗长东汉太傅胡广(胡氏高祖与陈氏同)
. d; e& t* e$ Y$ ~' e  敬氏宗长唐朝谏议大夫敬播
" s+ u9 V0 `3 A9 e- j' V: j8 F8 ~5 b  文氏宗长宋朝潞国公文彦博 * b0 _  b' Z$ F8 F+ d& E8 a
  司徒氏宗长宋朝集贤殿学士司徒期
: M# C' @9 O5 _- c! R7 S0 y  庆氏宗长西汉东平王太傅庆普
/ Z8 W) X4 u  V  占氏高祖陈国公孙子献   ]2 f0 y' ?6 J- l+ f8 o. ^
  袁氏高祖陈国上卿爰涛涂(袁、爰、辕三字通假)
8 j0 ^1 `! K& w) M2 V; u  爰氏宗长汉朝厌次侯爰类 / l% V8 z. ^- v0 @  m) |
  辕氏宗长汉朝清河王太傅辕固 4 L* a" k/ z3 |( ]7 [" C
  三、齐国宗系(十一氏) 9 E: X+ A, z; f* I9 D
  田氏高祖齐国大夫田完
3 b, @8 F( A& o# t  靖氏高祖齐国靖郭君田婴 4 j) f0 w  V; o9 ^1 u
  威氏高祖齐威王田因齐 - c/ `3 b( O% i1 R% G) c
  陆氏高祖齐国宣王辟疆
% L$ c  o2 Y/ n9 u8 |# N  法氏高祖齐国襄王法章
- O# N$ I( b9 f( }" r2 @' M! G  胡母氏宗长秦朝太史令胡母敬 ; Y# t9 T' L3 a% A- K9 ]9 V9 y
  光氏高祖燕国高士田光 % s7 x+ D% m: n+ T: Z' o# c
  孙氏宗长周朝孙武子 9 P% a1 U# L" \9 a: c1 |
  王氏宗长先汉济北王王安(又有“五王”氏系齐国威、宣、泯、襄、建五王之后) 0 F) g+ t$ B: W% t
  车氏高祖汉朝丞相田千秋
2 d3 L0 f. y7 }9 D  第五氏宗长后汉司空第五伦
+ A7 S: B/ l& h  说明:①大舜称为“始祖”。凡得姓氏之最初人物称“高祖”,虞、姚、妫之姓氏均直接得自大舜,故不列“高祖”。
$ k, C/ l8 w7 P  而胡氏高祖陈氏同为妫满,亦即虞阏父,其在虞氏因虞舜之后,不得称为高祖,故称为宗长;而在陈氏则可称高祖;而胡氏因不举高祖而只举宗长胡广而省去。②各姓氏之最初人物无考者,则选取该姓氏年代较早、名望最高之人物为“宗长”。( M8 |$ O% _$ B2 X
  关于大舜后裔问题,犹有一要事,不得不说明者,即舜应是殷商王朝之始祖。从甲骨文及全文字形来看,舜等五字之形状皆大同小异。故而近来许多学者同意大舜即殷商之先祖。如果此说成立,那么举凡殷商之后裔各姓氏,如孔、商、汤、宋、华、桓、戴、向等,都可以称为大舜后裔了。
/ w) }' s# c) z! m, p, M
6 X' c2 t$ T2 ?. @5 |' M
《本文出处:永州人民政府网》
' E  Z: `( h) h, N3 W  l

8 Y8 {! i' l2 l4 M. t+ ^$ ~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2-20 19:16
这篇是哪里转载来的?还是远铸的原创?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4-2-20 19:51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4-2-20 19:55 编辑
$ @3 j! W# }( K  |
闽南姚斌 发表于 2014-2-20 19:16
4 b8 p7 P/ t1 Y  J* z7 d" ?这篇是哪里转载来的?还是远铸的原创?

/ n  U# E' x+ U5 w- ^" _  n# q4 A' |4 z6 i+ j
姚远铸发帖,经常不注明是原创还是转帖。! y, q+ }$ @  G, g' E
7 a3 q5 y* L) K
引用1#:  m1 ^" r' q8 K$ j+ v1 v
           “大舜姓妫”——   众所周知, 尧以二女妻舜,居妫水,故舜的后裔以妫为姓。: Y& V. }1 |0 c$ p* b  k# C/ j0 l
          “大舜的另一个姓为姚”——舜生于姚墟,故以姚为姓。虞舜姓姚,叫姚重华。
& L( u: I9 {+ ^5 z& C( N
2 V, l& @1 t" C; G1 o% z) ^  m) A3 V% y" L- A# G' H
         全国人民,特别是姚姓人都知道的事。考出这个样子。
4 p* z# v+ C5 t# [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4-2-20 20:03
pszyyao 发表于 2014-2-20 19:51, W" @; ^4 T6 L( {; A) e
姚远铸发帖,经常不注明是原创还是转帖。
$ E/ K2 q' e# ~1 b0 B, [
* P9 _" [, k3 E& ~引用1#:
7 X" I: _- f$ I  W, R
关于大舜后裔问题,犹有一要事,不得不说明者,即舜应是殷商王朝之始祖。从甲骨文及全文字形来看,舜等五字之形状皆大同小异。故而近来许多学者同意大舜即殷商之先祖。如果此说成立,那么举凡殷商之后裔各姓氏,如孔、商、汤、宋、华、桓、戴、向等,都可以称为大舜后裔了。) s) & a% z4 W4 v! L4 U" l( \; @9 E
-----------------------------+ V  T8 ^: Z9 G: y. J7 }
这也是第一次听说。
2 Y( Y$ A: p9 i6 ^

作者: 六安姚远铸    时间: 2014-2-20 20:55
闽南姚斌 发表于 2014-2-20 20:03. [, |' ^1 A) c$ T* ]& a
关于大舜后裔问题,犹有一要事,不得不说明者,即舜应是殷商王朝之始祖。从甲骨文及全文字形来看,舜等五 ...
& `. z/ n& G" ]# n
不是原创,谢谢指导以后会注意的!本文转载于永州人民政府网。
& I6 f& [& E# p. q. L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14-2-21 12:52
六安姚远铸 发表于 2014-2-20 20:55- x4 i( r3 e: W% c+ o4 ]/ _" x
不是原创,谢谢指导以后会注意的!本文转载于永州人民政府网。

9 L: H1 Z; \6 n' v+ U0 C4 J非原创帖请尽量注明出处,特别是有争议的考证性文章。
: R- V4 D% l+ K( B; M, S
作者: 六安姚远铸    时间: 2014-2-28 14:42
姚尚明 发表于 2014-2-21 12:52# }' _) z, c4 o1 R% w: \7 r6 b: r8 Y0 R; K
非原创帖请尽量注明出处,特别是有争议的考证性文章。

5 T! u! j; p& `不好意思,我改正错误
* i: u/ W6 |; u! P! k3 b* Z; ~
作者: 姚先登    时间: 2015-11-2 23:42
六安姚远铸 发表于 2014-2-28 14:42' Y- p9 G! E; Z3 w
不好意思,我改正错误

) S- z, P5 V* E: T/ P0 B& v# l+ x' P大舜的另一个姓为姚。古籍说他生于姚丘(或墟),故而姓姚。但是按古代姓氏的来历,姓多以氏族祖先(图腾)而取,即使用一般惯例,生于姚丘,也应取之为氏,而非用之于姓。但是若以为是氏,又显然不对,因为姚字带有女旁,与姬、姒、姜等相类,所以它是姓而不是氏,也即可证它并非取地名为姓者。
- ?- o  q% E" X! C4 A7 H) i2 }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