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临沂市有多少南昌姚氏分支? [打印本页]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14-1-18 20:35
标题: 临沂市有多少南昌姚氏分支?
   临沂古称沂州府,明清时有很多南昌姚氏迁到此地,后居于此。现在有两分支已经归宗:
- X  y% @7 X1 K1 l/ W   1.苍山县长城分支---长城镇姚村  1995年入谱
7 u+ ?+ ?2 |8 C) K2 `   2.临沂分支   始迁祖姚绍福 清代中后期迁入 2010年入谱
4 {( B, Z3 m( p5 P# z# ~& t' G( }0 H* K2 }
据查老谱迁入沂州府的宗亲还有很多,请临沂的宗亲代为寻找,不胜感激!
作者: 姚总付    时间: 2014-1-19 09:28
本人姚付总,现居山东临沂,祖上自清末从山东费县马庄镇宋家峪迁往山东苍山长城镇姚村,现在姚村人口3000有余,姚姓占50%以上。据考证,从迁入地来分,本村姚姓有两个支系,人口最多的一系即我们这一系,均从费县马庄镇迁来;另一系人口约占全村人口的20%,在我们这一系迁入姚村之前即居住在本村,但是现在他们从何处何时在姚村居住,已无从考证。因本人对山东的姚氏发展史比较感兴趣,希望能宏观地熟悉一下山东姚氏宗亲的相关历史,特发布此消息,以求如愿,谢谢!
. R+ G. j* V+ @: J" u
; d4 F1 B: J. Q! p本文来自:中华姚网(http://www.yaogens.cn/)原文地址:http://www.yaogens.cn/portal/thread-14874-1-1.html
作者: 姚总付    时间: 2014-1-19 09:29
——苍山县长城古镇的变迁" f2 S4 V4 k$ `8 u3 H3 i* Z+ }4 m
长烟烽火襄贲城    ! R+ ]( m  N0 w" e  S( T3 f- {/ D+ k
                ——苍山县长城古镇的变迁
4 b' G1 m6 z$ Y/ \/ }    在山东南部苍山县和江苏邳州接壤的平原上,有个叫长城镇的地方,这里既不是万里长城必经之地,也没有留下古代的城墙关口,仅有孤零零的小山称卧虎山,山前有一不大的古城遗址,当地人叫城子,现在是镇政府驻地。正是这个地方,在两千多年的岁月中,和临沂、兰陵一样,留下了战国烽烟、秦汉县治、兵家必争、刀光剑影的血火沧桑。                     
# G+ o2 E8 I3 a* c 公元前380年左右,齐、楚、越等大国在黄淮区域争霸,楚国占领鲁国所属的今苍山县域次室(兰陵)直到开阳(今临沂)、莒国(今莒县)一带,成为楚国插入齐鲁之东、越国之西的一只锲钉,新开辟的东北边疆。当时今苍山县域楚国版图上北为鲁国,西靠齐国,沂河以东是越国。荀子《强国》篇载:“说齐相曰: ……楚人则乃有襄贲、开阳以临吾左 ……” 楚国在泇河以东沂河以西的战略要地卧虎山前筑城设襄贲邑(今长城镇驻地)。襄,辅佐之意;贲,军事要塞之地。楚国有虎贲军拱卫,和开阳城(今临沂)楚军遥相呼应,辅佐西南楚地,防御沂河东部越国的进犯。前334年(楚威王六年),楚灭越国。第二年,楚威王亲领大军伐齐,进围徐州(今微山东北),大败齐国,扫除了越、齐两国左右对楚国城邑兰陵、襄贲的威胁。公元前380至前223年秦灭楚共150多年间,襄贲城邑由楚国统治(见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0 P% D; I& F" b
9 [7 b; D' {0 h9 M- \              公元前350年诸侯称雄形势图
& v$ w! \0 N+ J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秦朝,全国实行郡县制,始设36郡,襄贲邑设立县治所,属东海郡管辖。该郡辖区包括今鲁南和长江以北的江苏范围,郡守驻郯县(今郯城),辖12县。
! j- c' \, X5 {* P1 b3 ?1 s
8 U  E) U( m8 u9 `% x         秦朝山东南部诸郡(襄贲县在东海郡)
% U3 s0 E* S- Q4 r& K前206年西汉王朝建立,仍实行秦朝的郡、县、乡、亭、里的行政管理制度。襄贲县属徐州东海郡。据江苏省东海县尹湾村汉墓出土的汉代简牍记载,当时东海郡占有今鲁南苏北地区,设置38个县、170个乡,688个亭,2534个里。襄贲县有7个乡21个亭居东海郡第六位。相邻的兰陵县13个乡,缯县4个乡,郯县11乡,下邳13个乡。襄贲县境为南北走向,东以沂河为界,南至中泇河与古沂河(今中运河 )交汇处。时任行政官员是:襄贲县令王贺 、县丞夏侯武 、左尉陈褒 、右尉 朱福 ,古代万户以上人口的县设县令,万户以下人口的设县长,襄贲县设县令,说明人口户数在万户以上。是一个人口较密集的地区。东汉末年王莽篡权,改国号“新”(公元9-24年),王莽改制15年间,将东海郡改名沂平郡,襄贲县改名章信县。因王莽改制引起社会混乱,不得人心,东汉恢复旧县制,襄贲县属东海郡。两汉时襄贲县知名的人物有:西汉名将绛侯周勃,刘邦拜为襄贲令。东汉刘辅,敢于直言之臣,由襄贲令升迁为谏大夫。东汉神将祭肜(?-73年),从河南偃师县长升任襄贲县令,面对襄贲盗贼白日公行,诛破奸猾,殄其支党,雷厉风行,数年襄贲清平无事,治理有功,被刘秀拜为辽东太守,为汉家镇守北方立下赫赫战功。襄贲侯刘虞(?-193年),东汉末年的君子,务存宽政,劝督农植,又天性节约,升迁大司马进封襄贲侯。7 ?3 e8 t0 M$ ~; v& K& m

/ Q0 g( t1 s4 j         襄贲县在西汉徐州刺史部东海郡的位置
( [4 G$ ^2 \' I* w; k汉末魏初,中原大乱,军阀混战,宦官专权,汉室倾覆,以徐州(今郯城县北)为中心东海郡,户口百万,得以偏安,百姓殷盛,谷实甚丰,流民多归之。随着天下的巨变,向来平静的东海之国迎来了一场“噩梦”。汉灵帝初平四年(193年)下邳人阙宣聚合兵众数千人,自称天子,徐州牧陶谦与阙宣共同举兵,攻取华、费等地。靠镇压黄巾起义收编青州兵起家的曹操占据兖州。当初曹操的父亲曹嵩,为了躲避董卓之乱,逃到琅玡(今临沂),却遭到陶谦部属杀害。曹操因而对陶谦怀恨在心,率领兵马攻打陶谦,连续攻下十余座城池,“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陶谦采取坚守策略,不再出城迎战。曹操也因粮食不足而撤退。 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曹操为报杀父之仇,亲率兵马再一次攻打陶谦,连下五城,一直扫荡到琅玡、东海两郡,此时陶谦和刘备合军在郯县东部堵击,被曹操打败,遂攻陷东海郡驻地郯城,越过沂河。据《水经注》记载,沂河当时流向是“东过襄贲县东,屈从县南,西流,又屈南过郯县西”。曹操最后攻占了襄贲县城(今长城),曹兵屠城襄贲,所经过的地方都放纵军士肆意掠夺。此役坑杀男女数万人,百姓死亡,暴骨如莽,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正如曹操诗《蒿里行》中所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原本“百姓殷盛,谷食甚丰”的东海郡县,如中原各地一样,处在战乱、抢掠、饥饿、瘟疫、死丧诸险恶灾难之中,人口流徒,户口骤减,田地荒芜,烟火断绝,呈现一片萧条景象。公元196年,襄贲为曹魏政权统治,为恢复战争创伤,在战乱荒芜的土地上,曹魏政权推行了强制屯田制度,将无主土地划为公田,分给军队和流民耕种,设置相当县级的典农官员负责,屯田官也是地方行政长官。屯田上的劳动者称典农部民、田兵或屯兵、屯田客等,但屯田客无人身自由,奴隶式的强制管理,沉重的的经济剥削导致了劳动者的反抗。《三国志 吕虔传》记载,在襄贲县管理屯田的官员是典农校尉叫杜松,因对屯田民众进行残酷的剥削压迫,激起民众反抗,在屯田部民灵母等人带领下进行了暴力抗争,后被曹魏政权镇压下去。公元264年,魏罢屯田官,将典农官员改为太守、县令或县长。
5 o+ T; z! U* _9 E2 \公元280年,西晋短暂统一中国,推行分封制,宗室诸王坐大。公元291年,襄贲县属东海郡。这一时期,因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骄奢逸乐,卖官鬻爵等腐朽行为,导致了“八王之乱”达16年之久。 其中就有东海王司马越,305年从东海起兵西进攻入长安,亦使襄贲县民众饱受战乱之苦。司马氏政权骨肉相残,自掘坟墓,造成国力衰竭,政权崩溃。先是永嘉内乱,导致“五胡乱华”。胡人超过汉族人口。汉人随东晋政权大量南迁,南迁人口估计超过了半数,而留在北方的汉人命运都极为悲惨。匈奴、羯等族军队屠城掠地,攻占都城洛阳,汉人惨遭屠杀。接着晋朝官民大量南逃迁徙,史称“永嘉南渡”,持续达80多年。当胡人铁骑横扫中原时,襄贲县的地主大户、门阀士族,以及他们的宗族、部曲、宾客、佃客、奴婢、同乡同里的人等等,在临沂王氏、东海司马氏的带领下,开始了不归的迁徙之路。襄贲县二庙徐氏家族、长城何氏家族是当年南下势力的代表,其后人在江南繁衍生息。襄贲何氏家族移居福建,是“入闽八姓”之一。
$ }7 `# w2 ~1 r& ]公元316年,西晋灭亡。山东南部至淮河一带成为东晋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争夺的战场,在东晋(318-419年)存亡的100年间,北方建立了16个割据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襄贲县先后被3个民族的5个政权统治。分别是:羯族建立的后赵国(319-351年),氐族建立的前秦国(351-394年),鲜卑族建立的前燕国(337-370年)、后燕国(384-407年)和南燕国(398-420年)。襄贲县仍归东海郡管辖。
" {  K  D: Y8 A( U' U6 [# c* O在江南地区,公元318年,连续三代在临沂被封为琅玡王已南下镇守江东的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东晋政权实行了侨置州、郡、县的政策,让北方人民集中居住,仍沿用北方原藉地名。襄贲县属东海郡所辖,公元317年,西晋政权从江南吴郡海虞县之北境划出地盘为东海郡,设立南东海太守,从今长城镇南迁的襄贲县设在曲阿(今丹阳市)。335年时丹阳境内有襄贲、祝其二县。351年,东海郡移京口(今镇江)。465年南朝宋永光元年废除了襄贲等侨县,其户籍人口并入曲阿县(丹阳 ),襄贲侨县在江南存在了148年,南下人口也渐渐融入江南社会,这是东晋以后实行“土断”政策的结果。5 b+ s3 o8 N  t8 y- t( w
北襄贲县两迁四易。北方襄贲县(今长城镇)旧地在十六国时仍是东海郡襄贲县。409年5月东晋大将刘裕举兵北伐,收复淮河以北,直达沂水北穆陵关,灭南燕。襄贲县城复归东晋。420年刘裕禅位代晋改国号宋。北魏政权强盛,422年山东东部、西部被北魏占领,并逐渐南侵,襄贲县境成为边地,436年南朝刘宋政权将北东海郡襄贲县治所迁到厚丘(今江苏沭阳北),废厚丘县易名襄贲县。原襄贲县治所(今长城镇)作为襄贲县城,自公元前380年楚国筑城设县,到南迁今沭阳境内,存在了800多年,最后只在卧虎山前留下了长方故城一座,易名长城延用至今。467年北魏夺取刘宋淮北四州,兰陵、长城等边城尽归属北魏。480年南齐萧道成政权将淮浦县(今涟水县)北境划归襄贲县。495年南齐萧鸾政权废淮浦县(今涟水县)易名襄贲县。直到隋朝建国后,襄贲县名在淮河岸边存续150年。到585年,隋开皇五年将襄贲县易名为涟水县,从此两次迁徙四易其名襄贲这个县治地名,被沉封在历史长河中。所以今江苏沭阳、涟水二县都称过去叫襄贲县,现涟水县城内设有襄贲路。1978年徐州北郊铜山县茅村乡洞山村汉墓出土,现存于徐州市博物馆的“襄贲丞印”铜官印,就是那个时代的明证。 5 `1 v* m# s* l, ]# v& Z8 a7 t
东海襄贲故县,古镇长城。永嘉南渡后,南北襄贲遥相呼应,涌现出许多文学家、天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以长城何氏家族二庙徐氏家族成就突出,长城人何承天(370-447年),南朝宋无神论思想家,天文学家,世称何衡阳,博通今古,尤精历数,在文学、考古学、史学和天文学诸方面都有建树:曾考订“元嘉历”,订正旧历所定的冬至时刻和冬至时日所在位置;在形神问题上他批判了佛教的“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其曾孙何逊(466-519年 )与族人何思澄(481-532年)、何子朗父子能诗善文,并齐名于世,被称为的“东海三何”。其中何逊成就最大,是“永明体”新诗体的重要作家之一,诗文十分讲究韵律,开唐代律诗、绝句之先河,有《何记室集》三卷传世。何远(470-521年)是梁代著名的“良吏”,官至武昌太守、武康令等职,为官清廉,疾强富如仇敌视贫贱为子弟,时称“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 二庙、芦塘一带的徐氏家族中,徐摛(472-549年)、徐陵(507-583年)、徐俭(528-588年)、徐份祖孙四人为大名士。被称为“一代文宗”的著名陈大臣徐陵(徐扌离长子)编写的《玉台新咏》撑起了“玉台诗体”的门户,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诗迷之最,徐勉(466-535年)与其子徐悱(495-524年)、刘令娴伉俪,在南朝梁文坛上享有盛名。徐孝嗣(453-499年)南朝宋齐文学家、尚书令,著有文集12卷,在当时的政界、文坛及中国文学史上留下灿烂的一页。出身寒微的东海襄贲县人鲍照(414-466年)、鲍令晖兄妹,名扬诗坛,著有《鲍参军集》传世。这些在战乱分裂时流落他方的文人墨客,不忘桑梓之地,有的一生辉煌或破落后,叶落归根,葬于故土,千百年来,风雨沧桑,至今留有墓葬遗址的寥寥无几,尚待考究,仅有何逊古墓在长城村落的汪塘中漂零,向人们诉说着远去的辉煌。永嘉南渡回归故土者寥寥无几,大多客死他乡,天涯孤魂,远望北国,又为江南人士所景仰,也为故土后来的人们在青史中觅寻。 * O- V& L- T3 X0 Z( [( l
公元436年襄贲县城更名长城至今,已经1500多年,再未设立过县级治所,在隋唐至明清年间,一直为郯城县所属,名为郯城西北乡。在百年前的长城古镇上,有一牌坊,上书“长城古镇”四字,后被战火所焚毁。长城古镇在作为襄贲县城时,于公元194年遭曹操血腥屠城,鸡犬为之不留。另一次有史料记载的战争灾难是清末农民起义,长城为鲁南幅军著名圩寨,幅军首领刘兆青率幅军和居民数千人防守,被清军总兵黄国瑞率清兵2000人围困,自1863年2月4日至3月25日城破, 刘兆青及苏正益等幅军首领被俘,宁死不屈,慷慨就义。清兵破圩之后,逐户搜捕,大开杀戒,参加抗击清军的民众千人残遭屠杀,另有圩民数千人被流放他乡。) y( z/ E. \; O( g  d
襄贲故城遗址为长城镇驻地和长城村驻地两部分,前者为古代驻军或衙门驻地,也叫城子。随卧虎山向南延伸数百米的高台,东西约百米,南5公里外有呦鹿山,和卧虎山遥遥相望,护卫着这片广阔的平原。春秋战国,金戈铁马,烽火狼烟,虎啸鹿鸣,也许就是当年争霸称雄的写照。古燕溪河从卧虎山后的东北向西南流去,不失为城郭向北防御的天然屏障。长城村为居民住地,古有圩墙防护,村中一棵古槐,历经千年风霜,村中一墓地汪塘,是1500年前在外飘零一生落叶归根的南朝著名文学家何逊之墓,一汪绿水,几支残叶,向人们诉说着千年的沧桑。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14-1-19 09:42
姚总付 发表于 2014-1-19 09:28 本人姚付总,现居山东临沂,祖上自清末从山东费县马庄镇宋家峪迁往山东苍山长城镇姚村,现在姚村人口3000有 ...

! P2 c) d4 J# _! B+ I) D, ?总付宗亲,你们村占20%人口的那支姚氏的字辈是不是"…公卿绍起奉景…"等字辈?如果是的话,那就是我们南昌姚氏后裔。
作者: 姚总付    时间: 2014-1-19 09:49
具体我也不是太清楚,我们村里的姚宗亲是两个不同分支,我们这支是从费县马庄迁入,汝良公后裔;2另一支据说祖上是行医的,其他信息就不了解了,有机会回老家我去打听打听 有机会也把他们推荐到姚网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14-1-19 10:47
请问兰山县马头镇您熟悉吗?谱载南昌姚第39世 世源公 盛铜长子 字盈川 行玲一 生于清乾隆五十八年 殁于清道光二十九年 葬山东马头镇……子二 继桂 继柏  7 u3 @; ~9 R0 q& F$ e8 e# X; Y
  
作者: 姚付江    时间: 2014-1-19 17:52

" A5 C! |" h- q$ F总付,看你的贴子咱们应该是是一支的,你前面说咱们是汝良公后裔,请讲讲咱们的迁移史好吗?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14-1-19 20:05
姚总付 发表于 2014-1-19 09:28 本人姚付总,现居山东临沂,祖上自清末从山东费县马庄镇宋家峪迁往山东苍山长城镇姚村,现在姚村人口3000有 ...
3 e2 g* {. s0 h3 j0 p" u  J( G3 b
您对山东姚姓的发展史比较感兴趣,请问您对山东各地区的姚氏了解有多少?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4-1-19 21:57
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14-1-19 09:42, ?4 j4 H# i' b  o9 D1 g
总付宗亲,你们村占20%人口的那支姚氏的字辈是不是"…公卿绍起奉景…"等字辈?如果是的话,那就是我们南昌 ...

9 ?3 F, j/ l: f! Q  B3 n* r1 L        山东苍山长城镇姚村,现在姚村人口3000有余,姚姓占50%以上。据考证,本村姚姓是两个支系,人口最多的一系(姚总付这一系,即从费县马庄镇迁来的一族);另一系人口约占全村人口的20%。少数派这一支很可能是南昌姚,因为“据说祖上是行医的”,因为姚绍峰说南昌姚谱有载有人到沂州(今临沂)。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14-1-20 20:27
pszyyao 发表于 2014-1-19 21:57 山东苍山长城镇姚村,现在姚村人口3000有余,姚姓占50%以上。据考证,本村姚姓是两个支系,人口 ...
+ R* ^  v3 \0 L. R, v; h
是啊,教授说的对。山东苍山县长城集,向城集都有南昌姚氏的后裔,最大的特点就是行医卖药。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14-1-21 09:41
pszyyao 发表于 2014-1-19 21:57 山东苍山长城镇姚村,现在姚村人口3000有余,姚姓占50%以上。据考证,本村姚姓是两个支系,人口 ...

5 F' j4 i2 K' t1 k  s$ V) d, k据史料考,自清雍正十二年重设沂州府以来,沂州府辖一州六县,即兰山县、郯城县、费县、沂水县、蒙阴县、日照县和莒州。
9 V5 }4 i  d+ `, Z  `7 g  现在的临沂市辖三区九县,三区是兰山区、罗庄区和河东区。
5 }) U2 l. Q% ]) H# a( N( m  九县是沂水县、沂南县、蒙阴县、平邑县、费县、莒南县、苍山县、临沭县、郯城县。
作者: 姚总付    时间: 2014-2-2 14:23
回复绍峰宗亲:山东兰山县简介:
& t0 u* ?) T- k. @. @兰山县,唐代置,寻省。今有兰山社,在山东省临沂县南九十里,明代省入沂州;清代置兰山县,为山东沂州府治;民国改县曰临沂。
$ o6 c% }/ m7 K  o* k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西,与苍山县交界处有一名镇----马头镇,不知是否是宗亲提及的山东兰山县码头镇?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14-2-3 23:51
姚总付 发表于 2014-2-2 14:23
0 a/ g( F/ r6 ]  Q/ z1 L, C1 K回复绍峰宗亲:山东兰山县简介:* Z, V* K, d; Y& `  m+ @  C
兰山县,唐代置,寻省。今有兰山社,在山东省临沂县南九十里,明代省入沂 ...

" }+ r& g; k6 c' ]' S  是啊,就是这个马头镇呀!您了解那里的姚氏的情况么?
作者: 姚总付    时间: 2014-2-4 18:38
绍峰宗亲 我现在还不了解 以后有机会了解到 第一时间跟大家在这里分享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14-2-4 22:08
本帖最后由 枣庄姚绍峰 于 2014-2-6 01:26 编辑
$ M3 d4 D- S- D. `
姚总付 发表于 2014-2-4 18:38 绍峰宗亲 我现在还不了解 以后有机会了解到 第一时间跟大家在这里分享
好啊,多谢了!不过我们已经知道,长城镇姚村姚氏就是南昌姚,他们已经入了谱。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14-2-25 01:41
谱载,南昌姚沙窝团族人武祺公、武祝公、武福公、武祥公等人随父辈文教公、文孜公、文攻公等人,于清嘉庆年间客寓山东沂州府郯城县长城集西王家庄,后世居于此。   临沂的宗亲有知道这支姚氏情况的,请帮助。特别要请姚总付宗亲提供帮助
作者: 姚总付    时间: 2014-2-25 12:56
现在的兰陵县(原苍山县)长城镇的确有个村庄叫作 西王庄 不知是否是谱上记载的 西王家庄呢?
作者: 姚总付    时间: 2014-2-25 12:57
绍峰宗亲 我叫姚付总 名字注册的时候用的 弄错了
作者: 山东姚付总    时间: 2014-2-25 13:05
我记得他们的行字排辈有 志和清 其他就不是很了解了 据我对长城镇所辖村的了解 只有我们姚村有姚姓族人,姚村和现在的长城街都是镇镇府所在地的辖区中心村  ~- |) p: `8 Y5 d
我小时候听老人说,那时候他们都去镇上赶集,叫作赶长城集,老集市设在现在长城街
作者: 山东姚付总    时间: 2014-2-25 13:06
姚总付和山东姚付总为一人也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14-2-28 18:29
姚总付 发表于 2014-2-25 12:57 绍峰宗亲 我叫姚付总 名字注册的时候用的 弄错了
5 T* O) k$ j( N5 p2 x
哦,对不起付总宗亲,我容易搞错你的名字。西王庄是谱中记载的庄名,应该是你说的那个庄子如果有机会请您给打听一下。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14-2-28 18:30
山东姚付总 发表于 2014-2-25 13:05 我记得他们的行字排辈有 志和清 其他就不是很了解了 据我对长城镇所辖村的了解 只有我们姚村有姚姓族人,姚 ...

# T8 w# ]  v8 B) K4 \3 Z西王庄有姚家人居住吗?
作者: 山东姚付总    时间: 2014-3-1 12:18
您好 绍峰宗亲 我打听的消息是
. a+ s) B5 ?9 V7 R6 X! @兰陵县长城镇有三个村庄有姚氏宗亲居住,其中姚村的姚氏人口最多,一支为费县姚,另一支是否为南昌姚有待考证后再回复您;另外两个村的名字分别叫作西王庄村和 河湾村,分别都只有一户,西王庄村的姚氏宗亲从何处迁来,繁衍了几代人均未考证过,待有进一步的消息 我会再联系您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14-3-9 21:09
山东姚付总 发表于 2014-3-1 12:18 您好 绍峰宗亲 我打听的消息是 兰陵县长城镇有三个村庄有姚氏宗亲居住,其中姚村的姚氏人口最多,一支为费 ...

' I) m) d7 A* Q& v谢谢您了!西王庄的宗亲应该是南昌姚,即使只有一户了,只要能联系上,我们南昌姚氏就不会抛下他们的。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14-3-9 21:38
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14-3-9 21:09 谢谢您了!西王庄的宗亲应该是南昌姚,即使只有一户了,只要能联系上,我们南昌姚氏就不会抛下他们的。
1 W) V1 B8 Y; |- q
客寓山东沂州府向城集的族人:南昌谱载,第三十七世经辉公,字元伯,生于清康熙十四年 子二 盛萱 盛荚 寓向城集后未详。% }- w' ^' y0 ^( ^$ W8 f% Z0 s
  第三十三世中胜公 名(钅徙) 行参一 生于明嘉靖三十二年 子一 铭进 客寓山东兰山县蘑山集
# c) S7 e( _0 o( E% V- G6 ^+ Z  四十二世定麟公 行扶五 生于清嘉庆七年 妻江南赣榆县青口镇王氏 客寓山东沂水县依信庄7 P& e1 _/ a9 W/ c
  三十八世盛忠公 字敬诚 生于清乾隆三十七年 子二 世荣 世华 客寓山东沂州府卞庄集* ?4 n% |) b5 [4 d$ A" ]6 W/ O  e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