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 x r, [) p* G# Z据2004年12月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王西明等主编的《偃师姓氏源流》一书粗略统计:偃师市现有人口83万,姓氏531个,家谱或族谱就有数百种以上,仅郭姓注明有家谱的就有15家。照这样估算我们洛阳所辖县区638万人(2004年资料)各姓氏谱牒少说会有千种。这对研究洛阳的历史文化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资源。" s+ v$ V1 q, M# \+ d8 f2 a6 `- e
! V; t. {3 K4 n; f- C) s0 z% S
二 7 ^7 ^9 r( W# X G2 `+ _& {2 w ' p$ D$ X) }8 Y我国谱牒有各种各样的记述形式,大约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B1 R! X+ A& f2 }4 I' B5 {; |1 d$ g
一、口述家谱。它是文字产生前最古老、流传最久、影响最广的一种家谱记述形式。它是通过人们口耳相传将本家族的谱系代代传承下来,一般能传记几十代,多者百余代。这种口述家谱至今在个别少数民族中仍有流行,也多表现为诗歌形式。& x, ^* [& u, I( W& S, Z
7 V0 v; R! P) E二、结绳家谱。它是文字产生前记述家谱的又一种古老形式。用结绳来记大大小小的各种事情,其中也包括记载世系和家庭历代成员的情况。如鄂伦春人用马鬃结记世系,满族人侧供奉一个叫做“佛托妈妈”的线袋,内装长约三丈二尺左右的五彩线,上挂表示代代相传、人丁兴旺的串串彩绳,这个索线,就是满族人的结绳家谱。 ' m: K) V: y( c/ v; F: V5 b1 W9 x
三、甲骨家谱。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家谱。郭沫若《卜辞通纂》中将甲骨文分为五类,其中之一就是世系。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分为三类,其中一类是“表谱刻辞”,此类中又有“干支系、祀谱和家谱”之分。甲骨家谱是目前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家谱。, |4 f# ~1 @( U- e% A8 B% ]! ]" m
- I. \( d* T3 S/ A7 Z6 L
四、青铜家谱。就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家谱。先秦称铜为金,故也可谓之“金文家谱”。金文,是一种始于商代后期,发达于周代、衰落于战国的文字。商周时代的人们为使子孙后世不忘祖先,按时追祭,便将他们列祖列宗的名字、忌日铸刻在青铜器上,以为祭典之用,并求随器而永存,这就客观上给我们留下了商代一些记有世系、人名的家族谱牒。 ( S- L5 ~$ g( v/ I y/ `0 }+ y1 T# }) j/ @) r5 x五、碑谱。就是“刻谱于石,以垂永久”。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常见的事情。早在汉代,这种碑刻就较为流行,碑上刻有家族的世系、成员的名字、繁衍情况、官位、封地等等,已经是比较成熟的家谱了。现在河南巩义市白沙崔氏祠堂内、荥阳市丁村崔氏祠堂内、三门峡陕县崔家村和洛阳辛店镇高崖寨村陈姓这些家族都还保存有碑谱。 " w4 u; m) p/ X: p5 s- B2 D* O$ y. _3 ]: `0 v
六、塔谱。就是刻在石塔上的家谱。这种形式的家谱全国极为罕见,可喜的是,在山西省临县崔家坪还遗留着一座完整的明代嘉靖年间修造的崔氏石塔家谱,殊为珍贵。% T7 y2 G, D6 e, x6 [
5 E! b& N; Z7 o2 h5 I/ y$ y/ W& z
七、布谱。就是在棉、丝织物上书写的家谱。多数是在一块红色布面上,写上本家族先祖的世系、人名或画着先祖的图像,逢年过节或需祭典时,挂起来祭拜,事毕收藏起来。这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简单的家谱,也称“神轴”、“轴子”。目前在我省豫西地区的农村还能见到,如偃师的缑氏镇崔河村崔氏家族、汝阳县古严村崔氏家族的家谱都是写在红布上的。3 `* }: C2 u7 y9 y% x/ ~5 c
3 m2 x R- ?* O八、纸谱。就是用纸作为材料书写或印刷而成的家谱,这是我国谱牒的主要记述形式,极为常见,有不少装帧都十分精美。 + k& S0 O: i& b- ]- B 0 o2 v* I- y+ Q( V7 I谱牒按类分,又可分为玉牒,就是皇族家谱和一般平民姓氏的族谱。- [, u/ Y, G) n8 p9 s. v
从使用文字方面分,有汉字的,这是占主要的,也有不少少数民族家谱,用汉字撰写,如八旗谱。有的用本民族文字撰写,其主要有满文谱、蒙文谱、藏文谱、彝文谱等。 [1 t+ T2 ~: ]6 L $ n" A4 u- o/ _4 G) e; m; {三( H1 I7 ~! Y+ [, P
9 ]& b% t0 d" l7 Z6 ~: v
经过封建社会几千年的演革,逐步形成了谱牒学,有了约定俗成的谱例。家谱修撰,到了明清两代,其结构已基本定型。一般有序文、题辞、凡例、宗派、行辈、世系、祖训、族规、家法、祠堂、祠产、先祖坟茔地域图,还有的设仕宦录、科举名录、节孝、诰敕、象赞、匾额、传文、后跋等。比较简单的只有序文、行辈和世系。序言简述其姓氏的渊源、迁徙演变、分支、立谱的目的、修谱的意义、编纂过程等。凡例说明收录范围、编写方法、规则、形式等。谱牒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本家族世代相传繁衍的世系,以世系表为伦次一代一代记述,各支系并列,同一世并列,从长支写起,不论其生年之先后,分别介绍每人的名字、字号、父讳、行次、妻姓氏、子名、生卒年月。有些重要人物在其名旁述其简历、功德,文字多寡不等。6 g2 l' L; e: Q- R" D, D: o
# R6 o( C* ?6 n5 F
谱牒的序文、祖训、族诫、族规等集中体现了“孝、悌、睦、和、勤、慎、善、信”的思想,倡导孝敬祖先、友爱兄弟,团结族人、诚信正直,乐善好施、勤于耕读、俭以持家、劝戒人勿做坏事等。这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很强的教化作用,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今人继承和发杨。) g3 D2 R' ~ K: I- J& B* T
2 W0 ^% i9 ^; S9 W- T1 ~
由于谱牒是伴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演变的,必然带有封建社会的色彩,有其历史的局限性。远古的华夏民族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那时的社会是以母系氏族为中心。随着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父系氏族社会制度逐步代替了母系氏族社会制度,成为氏族的中心,谱牒以父系为主体,成为社会的共识。所以旧式谱牒均以父系为主体,只记录男性不记女性,婚配女性也仅记其姓氏,明显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陈旧观念等等,应该摒弃。9 h2 V0 M/ ~; B4 p2 M. g% M
4 A, s$ c. A5 v0 m, I8 s谱牒中追溯姓氏渊源,彰显立姓始祖,探索宗族演变,记录传承脉胳,也是中华文化尊重生命、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体现。谱牒蕴藏着大量的有关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宗教史、地方志资料,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在学术研究方面,可补正史之不足,对弄清国情、县情、乡情等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3 C8 q) q% _; N7 s9 u2 E# Z% p, \8 ~* O( O
谱牒又是联系国内外炎黄子孙的纽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寻根”热潮。70年代中后期,美籍黑人亚力克斯?哈利通过实地寻访和查阅家谱档案,创作了世界名著《根》,进一步掀起了世界性的“寻根热”。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兴起了“寻根”旅游热,数以百万计的海外华人、华裔回祖国大陆寻根问祖,他们无不把自己的姓氏与谱牒视为自己的命根,因为这是他们慎终追远、寻根谒祖、证明自己血缘最科学、最可靠、最永远的依据。与谱牒文化联在一起的华族寻根祭祖活动及认宗观念,也表现了中华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适应华人回国寻根问祖的需要,全国建立了谱牒研究中心。如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上海图书馆谱牒研究中心等,已为“亚洲糖王”郭鹤年先生和香港工商巨子霍英东先生等众多华人寻到了他们的祖根;1988年菲律宾女总统阿基诺八十年代也曾到福建寻根;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先生多次到福建祭祖,这都是谱牒研究为社会现实服务之例。我们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文化的发祥地,是华人共同祖根的渊源地之一。当前中国100个大姓中,有73个姓源于或部分源头在河南,“根在河洛”又是每个海外华人的共识。目前,全省已有200多个研究机构积极开展姓氏和谱牒研究,如张姓、李姓、郑姓、崔姓、吕姓、许姓、朱姓、白姓、范姓……并主动为社会现实服务。我们洛阳借每年一度的牡丹花会开展经贸活动和河洛文化旅游节之机,为海外侨胞寻根问祖提供服务。在海内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收到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谱牒研究在探究姓氏渊源和寻根竭祖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R8 H. d+ g/ T7 T* Z% D, W; G ! W9 h/ U. T3 B, R四& W- X+ V! H& E# n. P& B0 T
3 f; \/ `. t8 {! L, S7 x由于历史的原因,谱牒曾经遭受过劫难。二十世纪50年代,在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时期,随着旧的宗法关系的打破,那些被认为代表着“族权”的谱牒也面临着一场灭顶之灾,很多谱牒在那时被扔进火堆。到了后来的“十年动乱”时期,中国谱牒又一次面临更大的灾难。一度把谱牒视为封建的东西,一概否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思想认识的不断提高,“解冻家谱文化”(王鹤鸣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7月版)的呼声日益高涨,我们应该把谱牒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加以发掘、整理,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研究,取其精华、弃之糟粕,使之为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 k3 ^& W6 {; [% I" m {$ W7 b. t! |) @ ?/ g
古人云:“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都是炎黄子孙谁无祖宗?谁无寻根的情愫?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寻根问祖更甚于世界其他民族,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凝聚力的血脉之源。中国人向来有修谱、续谱、藏谱的优良传统。1984年11月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下发了“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2001年2月文化部办公厅又下发“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后,各地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修续家谱热和研究家谱热,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据本人了解,仅我们洛阳地区新续修家谱就有几百部之多。为弘扬历史文化,在开发谱牒资源的工程中,我们应该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以新的观念,来续修社会主义的新型家谱,以创立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谱牒学。3 J; y8 Y& y: \6 E) G. Q' c
4 A% e |: x8 c& h, F下面浅谈自已对修续新型家谱的一些想法,以供大家参孜: / g$ t2 l# h6 o, _/ @+ D 6 r5 D5 G( s+ ^ p一、组织好编写班子,统一好思想认识,从稳定大局、搞好族中团结出发,续修社会主义的新型家谱。 : x' t# E1 Z: E w- _ # c# J: v8 t. Q认真写好家谱序言,即修家谱的宗旨部分。在讲明为什么要修续家谱的同时,还要结合介绍本姓氏的渊源、历代的迁徒演变、对国家做出过贡献的一些名人。保存好历史文献,对老谱中一些重要的资料,不能因没有标点断句,读不懂、弄不明,统统删去,弃之不用。应请有学问的人给予整理,或影印下来照样转录记入。要真实地、客观地反映本家族的繁衍生息、迁播分化、荣衰升沉的史实,不夸张、不溢美,注重史料稽考,力求资料丰富,使家谱具有可读性、学术性和教育性。4 F E+ \! @9 ^& @" y: Q*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