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姚少林与姚氏唢呐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09-7-13 20:32
标题:
姚少林与姚氏唢呐
姚氏唢呐第六代传人姚少林,艺名“二林”,
1948
年生于河北唐山滦南县司各庄镇中姚各庄村,现在河北唐山唐海县文化馆工作。姚少林掌门后始终不忘祖训,认真研究民间管乐在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沿革与发展的历史,并对各地流行的与行将失传的唢呐曲目进行比较、鉴别,在继承的基础上,搏彩众家之长,对保留的《百鸟朝凤》、《闹花灯》、《跑驴》等一系列传统曲目,加以整理创新,在艺术上吸收了江南丝竹曲调、塞北的牧歌调,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唢呐艺术风格。在
40
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姚少林发现祖传技法只重音色美,外在的表演动作过于拘泥,便糅进了堪称一绝的杂技表演艺术——转碟。
1988
年以后,姚少林录制的《唢呐民间大秧歌歌曲曲牌二林专辑》、《唢呐民间大秧歌歌曲》、《唢呐民间婚礼曲》分别被中国北光声像艺术公司、河北音像出版社、长春电影制片厂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9
年中央电视台为他录制的《唢呐花吹》在中央电视台“中国一绝”栏目播出;
2005
年姚少林在中央电视台第三频道的“挑战极限”栏目冲破各种挑战难关,一举获得成功。曾应中央电视台之邀参加“
96
春节文艺晚会‘大地春潮’演出、应北京电视台之邀参加
1995
年“春满京城”电视文艺演出、应邀参加
1997
年河北电视台“河北燕赵大地情”电视文艺演出。曾获河北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一等奖、辽宁省中华绝技艺术博览会特等奖、“朱载育杯”全国唢呐邀请赛花吹特等奖、河北省首届民间艺术节唢呐演奏金奖、民族器乐大赛演奏家奖、河北省首届器乐大赛金奖等;并被邀请为电视剧《欢天喜地》进行唢呐配乐。姚少林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唐海县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管乐研究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河北分会会员,河北吹歌研究会常务理事长,唐山市民管弦乐学会吹歌委员会会长等职务。
1 ^8 [( m& ~. R
姚氏唢呐,以唢呐花吹享誉唐山南部沿海民间。姚氏唢呐为民乐世家,创建于清朝道光十一年(
1831
年),创始人姚红系当时的滦县姚各庄(现滦南县姚各庄)人,从师于滦县(现滦南县)南寺一名道士,学成后组成“姚家鼓乐棚”,在民间演出。由于姚红唢呐演艺技术娴熟,在唐山南部民间闻名遐迩。姚氏唢呐传到第四代后,发展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其代表人物为掌门人姚卓雨和其二弟姚卓云,姚卓雨被群众誉称“曲篓子”能吹奏近
400
种曲目;姚卓云擅长模仿人声演奏曲目,其吹奏的歌曲犹如人吐字演唱,当时被称做“天下第一吹”,其在东北贡艺舞台演出期间,有“不听姚卓云唢呐不开戏”之说。第五代传人姚文宝掌门后,“姚家鼓乐棚”改称“姚记鼓乐社”,被当地和东北的群众爱称为“三老呔儿的喇叭”而家喻户晓。目前姚氏唢呐已经传承到第七代,主要代表人物为姚希呐、姚凤荣等,在姚少林的带领下,第七代姚氏唢呐继承人已在艺坛显露出杰出的艺术才华。
2006
年,姚氏唢呐花吹被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
年,姚氏的“唐山花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3 O6 X# a6 Z$ ]$ [# z
}4 o& a, s5 B
附件
1
:姚氏唢呐历代掌门人传承图
- y$ X: u$ ~+ F/ ]6 r; u: q, Q
附件
2
:姚氏唢呐第六代传人姚少林主要演奏曲目
& w. O$ U7 k2 x9 L. Z( _
& B8 P# t; X7 h3 p& z/ v
附件
1
:
姚氏唢呐历代掌门人传承图
$ m1 f: T, W' V# v$ W
8 Z ]$ S8 c/ t( a
创始人姚红——第二代姚庭艺——第三代姚庆玉
' L7 G5 g+ y' w/ p k
——第四代姚卓雨——第五代姚文宝——第六代
/ e; G* r" @! T5 W, R
姚少林——第七代姚希呐
9 t4 v- _: S0 X' U
附件2:
姚氏唢呐第六代传人姚少林主要演奏曲目
# Q$ w/ P+ u/ {0 X
一、喜事曲目:
' e& j* U3 B7 @/ e8 o1 X' ^; P2 s
《醉太平》、《八仙庆寿》、《百鸟朝凤》、《梳头曲》、《上骄》、《工尺上》等。
4 J/ B3 i% y( |7 w1 M) p# i) q
二、丧事曲目:
' a' s; v, N) Q& Z% I: f8 ?) q. ~6 \
《哭黄天》、《寄生草》、《四来燕落》、《鹧鸪》、《一江风》、《泰山顶子》、《三不应》、《小开门》、《抱龙台》、《八条龙》、《小祭腔》、《老关调子》、《柳河阴》等。
3 @) y9 a; p" U! s- J5 S) J' W
三、秧歌花会曲目:
( q7 s1 I, A6 i2 W
《姑娘爱》、《满江红》、《跑驴》、《新春乐》、《闹花灯》、《旱车曲》、《句句双》、《小扇美》、《小车会》等。
作者:
姚公瑞
时间:
2009-7-14 08:41
真不知道:姚氏人对唢呐的发展也有如此贡献。
作者:
洛阳姚孝民
时间:
2009-7-18 18:35
现代名人!不简单!
作者:
河南姚亚峰
时间:
2009-11-19 18:02
姚少林掌门后始终不忘祖训,认真研究民间管乐在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沿革与发展的历史,并对各地流行的与行将失传的唢呐曲目进行比较、鉴别,在继承的基础上,搏彩众家之长,对保留的《百鸟朝凤》、《闹花灯》、《跑驴》等一系列传统曲目,加以整理创新,在艺术上吸收了江南丝竹曲调、塞北的牧歌调,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唢呐艺术风格。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