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陇上“二澍”才子美名扬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07-7-16 18:31
标题: 陇上“二澍”才子美名扬
  清代中叶,甘肃武威和武都各有一位名叫“澍”的才子,他们就是人们称之为陇上“二澍”的张澍和邢澍。
0 r2 D( B6 p1 u3 [  张澍
2 ~! V/ `# P  j% W* u
5 x" c  G5 x0 E4 J- `/ G( @4 E* Y  张澍字百瀹,号介侯,凉州府武威县人,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卒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张澍幼时家境并不富裕,他的父亲张应举中了秀才,就靠蒙学教书维持生计,他的母亲是元朝附马高昌王的后人,原本维吾尔族,到明朝方改姓为张。' V! F' ?( Q' c" Y  `1 n
$ d' Z4 D2 e- F4 ]
  嘉庆四年(1799年),张澍考中进士,被选入翰林院担任庶吉士。嘉庆六年(1801年),被任命为贵州玉屏县知县,这是张澍官场生活的开始。然而他的官运很差,到道光十年(1830年)他辞职回乡时,还是一个知县,一生基本上都在县官一级徘徊。究其原因,与他的性格不无关系。张澍曾经说,他小时候就立下志向,要成为一个良吏,而不要做一个研究学问的人。由于他性格刚直,与人交往忠而刚介,不仅和上级相处不好,而且下级也非常害怕他治事严厉。& b6 E# O. F" E. W4 r
: E: @0 `5 J/ i9 `) u9 A& c/ a1 ?  t" M
  在张澍为官30余年,断断续续担任过一些地方官,全部时间加起来不到14年,一直在偏远地方担任县令,而且经常是代理县令。他出任贵州玉屏县令后,又代理了贵州遵义县知县、于顺州知州,这个知州的官职可能是他一生中担任的最高职务。后来又曾担任过四川屏山县知县,先后担任或代理兴文、大足、铜果、南溪等地知县。道光五年(1825年)后,又担任了江西永亲县知县、泸溪县知县,也曾代理过临江府通判。
3 e6 X! h5 b% c6 Y" X" V- o
! ~3 K5 A  U! B9 ~  尽管志向是成为一个良吏,但他内心深处仍然难割舍对学术的研究。为官期间,他编著多部县志,使得方志学成为他学术中最为出色的成就之一。他到贵州玉屏县担任知县不久,就收集了不少资料,写了一部书名叫《黔中纪闻》,后来知道别人曾写过《黔书》,就把《黔中纪闻》改名为《续黔书》。这是张澍学术生涯中方志方面的开山之作,后来他还写了《蜀典》、《大足县志》、《泸溪县志》、《凉州府志备考》等方志。
* R. M. o0 D% O) v' ~
9 ?- H8 l  v7 J  张澍能够取得如此成就与他严谨的学习作风密切相关。他一生中不仅在贵州、四川、江西担任过知县,而且在辞官后游历了大江南北。“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中国文人长期恪守这一古训,然而由于经济、交通等条件的制约,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行万里路。千里为官给了他一个行万里路的大好机会。他每到一个地方,总要了解风俗、民情,查阅有关方志资料,然后有重点地选择一些地方游览。山川、古迹、风土人情、石刻、古董都走进了他的视野,再加上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因而,他写下了大量的游记,这些游记成为他以后从事学术研究的原始素材。除此之外,他还写了大量的考据性文章,如他写的《九丘考》、《若水考》、《三江考》、《片羊柯江考》、《栈道考》等文章,成为后人研究各地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丰富的阅历,深厚的学术功底,再加上每到一地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注定他要在学术上让人们刮目相看。张澍一生写了大量的著作,除了在方志学方面以外,在金石、姓氏学方面、编辑整理古籍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 J5 [0 [6 ]+ Y

9 g3 k" w! c" \! R  在金石方面,他是西夏碑即《重修护国寺感应寺塔碑》的发现者之一,也被人们称之为西夏学的开创者。他收集了各地碑记刻,编写整理了《金石续编》、《西陲石刻录》、《语石》等著作。他在四川大足县担任知县的时候,发现了《唐昌州刺史韦君靖碑》,他立即进行了考释,不仅纠正了地方志书的一些错误,而且也解开了唐昌州的方位、区划、建制等方面的情况。在姓氏学方面,张澍写了《姓氏五书》、《姓韵》、《辽金元三史姓氏录》、《姓氏寻源》、《姓氏考辩》及《西夏姓氏录》,《清史·文苑列传》中对《姓氏五书》评价非常高,认为《姓氏五书》是一门绝学。《姓韵》是一部有关姓氏的词典,收录了从远古黄帝到当时的所有姓氏,不分贵贱,不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全部予以收录,共收集达5129个。同时,张澍还大量收集整理了关于地方史志的资料,在道光元年编著成《二酉堂丛书》,其中有《凉州记》、《凉州异物志》、《三秦记》等,是一部珍贵的地方史料总集。# p8 \& g7 c7 o1 I/ v0 c4 `1 A7 n

4 D/ o6 v3 ^. r, y/ j- [  y9 E  道光十年获准辞官后,他于第二年到安徽、江苏、湖北进行游历,见到邓廷桢、俞正燮等人,同他们进行了交流,然后就回到了西安和乐巷家中。期间除了曾到武威扫墓一次外,其他时间都在整理刊印自己的著作。后来又患上了眼疾双目失明,于1847年去世,享年72岁。如今他的著作散落在北京、西安等地,其中有80本被法国人伯希和从西安弄走,现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 H2 g0 Y, s; E9 |4 e* C

* C. u# m* ]' ^5 b! p9 G/ P" F  邢澍
: D. S; ]" J/ L8 T
6 |7 h' X; x( F9 q% o1 b0 @  Y% {  邢澍字雨民,今武都人。邢澍出生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他在21岁时考中举人,32岁时考中进士。邢澍家境也非常贫寒,连到西安考试的路费都无法筹集,最后在一位商人的资助下才得以成行。邢澍和张澍差不多是同时代的人物,只不过邢澍比张澍要大17岁。他考中进士不久,就被派往浙江省永康县担任知县。. B! Z! m4 Q# G

2 d' }  f7 C0 v) A& l  嘉庆元年,他被调到浙江省长兴县任知县达10年之久。在长兴县邢澍干了许多得益于百姓的好事,而且捐出自己的俸禄兴建了同善堂,重建了平政桥、丰乐桥等工程。刑澍为官清正,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拥戴,被人们称之为邢青天。后来被调到江西省饶州府任知府,不久又调到江西南安府任知府,后来因疾辞职到秀水(浙江嘉兴)休养。他62岁从浙江秀水回到了老家阶州(今甘肃武都),以著书自娱。0 @( u4 j# d8 s5 ]0 x  d

$ v* ~# C) F# p/ T  邢澍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著作《关右经籍考》、《金石文学辩异》、《金石礼记》等著作都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他在江南期间和钱大昕、钱大昭、阮元、孙星衍、洪亮吉、章学诚、张澍等人都是好朋友,尤其是钱大昕、洪亮吉等是清代中叶学术界的中坚人物。在学术中他对舆地之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说,“非多阅古今书不能也,闾书多矣,非履其地,参互考验,”他的意思是书本上的知识要和实际中的知识相互对照,即书本要和石刻上的内容相对照,他的这一观点,后来被王国维发展为纸上材料和地下材料相互印证,成为金石学转变为考古学的一个必然途径。
+ b$ G& c5 J& o3 J' N1 l# C9 R& O% j* j# R/ i# y+ T6 ]! n! C
  邢澍不仅学问好,而且诗也写得非常好,著名学者钱大昕曾给他写过一首诗,其中说:“才兼八斗方成富,业可千秋不自尊,”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823年在家中病逝。

sun140F.jpg (40 KB, 下载次数: 161)

邢澍和夫人像

邢澍和夫人像

武威城楼.jpg (30 KB, 下载次数: 144)

武威城楼

武威城楼

有汉简的石刻.jpg (31 KB, 下载次数: 155)

有汉简的石刻

有汉简的石刻

sun140C.jpg (24 KB, 下载次数: 172)

有汉简的石刻

有汉简的石刻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