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S! k6 ^: b# \) I6 o 9 m4 {* r3 u1 F0 E$ O) k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市)。高祖姚宣业,南北朝时的陈征东大将军,吴兴郡公。曾祖姚安仁,隋朝时历任青、汾二州刺史。祖父姚祥,任隋怀州长史、检校函谷关都尉。父亲姚懿(公元590—662年),字善意。隋末为陕州硖石县令,后佐唐创业有功,因受人嫉妒而遭到贬退,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后,率全家隐居于“硖石东北重岗之曲”(今陕县张茅中学附近),遂为陕州硖石人。高宗即位后,又被起用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市)刺史、嶲州(今四川西昌市越西东北)都督。(1)* k# J; `7 o& s3 V4 K
3 u# i& O3 r& g* L7 O
* { ` `; g6 D8 T* C% M 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姚崇诞生于陕州硖石。(2)但他从少年时就生活在洛阳。龙门石窟现存有姚崇兄妹为其母刘氏所造的石窟,今称极南洞。洞外南壁刻有浮雕的双龙盘首造像碑,高164公分,宽70公分。该碑风蚀残损严重。现存文十八行,计二百余字。清陆心源主编的《全唐文续拾》卷十一收录其残碑碑文,称其为《都督长沙姚意(懿)妻造像记》。碑文记载:“(夫人)者,嶲州、幽州二州都督、长沙县公姚意(懿)之妻也。龙朔年中(缺字)居于□阙南之别业也”。可知,姚崇之父姚懿于“龙朔年中(公元661—663年)”,就经营了位于洛阳龙门“(伊)阙南之别业”,全家人定居于此。故而,在洛阳万安山出土的《大唐故幽州都督姚府郡墓志》(3)中载道:“君讳懿,字善意。其先吴兴郡。以官北徙,今为河南洛阳人也。”张说为姚崇撰写的《姚崇神道碑》中也载道:“公讳元之,姚姓有虞之后。远自吴兴,近徙于陕,今家洛阳焉。”(4)由此可知,姚崇从这时起,就随其父母生活在洛阳了。3 ^+ a5 S5 @* I7 Z0 H
( r+ s3 N' i3 j+ l& ? & }6 a3 ^! A K f0 r+ x' h 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十二月,姚懿殉职于嶲州。其时,姚崇方十二岁,成为孤儿。他少年时,为人豪爽,崇尚气节。可能是受家族尚武的影响,不喜欢读书,而喜欢习武、效游。“少为猎师”,二十岁时,“居广成泽,以呼鹰逐兔为乐。”(5)+ Q" Q+ ]1 P# o9 |. B9 l/ D+ L
# {7 A5 Y, }* z r* P2 }3 U, s' P! F. v! J; c& p% ?/ b
后来,有一个人使姚崇改变了不喜欢读书的习惯。此人叫张憬藏,长社(今河南许昌市长葛)人,是当时全国闻名的相学家。据姚崇六十三岁时回忆,就在他“居广成泽,目不知书,唯以射猎为事”,整日陶醉于呼鹰逐兔之乐时,遇到了张憬藏,说他“当以文学备位将相,无为自弃。”(6)在张憬藏的鼓励和规劝下,姚崇“尔来折节读书”,改变了整日“呼鹰逐兔”的坏习惯,长乃好学,二十岁后方发愤读书。《新唐书·张憬藏传》也有相同的记载:“姚崇、李迥秀、杜景佺从之(张憬藏)游,憬藏曰:‘三人者皆宰相,然姚最贵。’”看起来,姚崇当时不但得到张憬藏的指导,而且还结交李迥秀、杜景佺等一批青年才俊之士。姚崇又“见《修文殿御览》,阅之,喜。遂耽玩文史,以文华著名。”(7)这些,对促进姚崇“折节读书”,都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通过几年的努力,姚崇终于成为东都洛阳一带闻名的饱学之士。 . W0 [$ d( j$ q- Y ]9 s0 ]' l; I9 J- P1 U1 l) s) E
" L$ w1 V( N( M# q5 z; s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四月二十五日,皇太子李弘病死于东都洛阳之合璧宫倚云殿。高宗李治和武则天非常悲伤,高宗亲撰《孝敬皇帝睿德纪》文。追谥太子李弘为“孝敬皇帝。”并在洛州缑氏县景山(今河南偃师市缑氏镇)为之选定寝陵地址,名曰恭陵。“制度一准天子之礼。”(8)自汉魏以来,皇帝驾崩,需选一百二十名声名嘉美、富有才气的英俊少年作为挽郎。根据《通典》卷八十六《葬仪》:“大唐元陵之制:……执绋挽士,虎贲千人,皆白布蔥褶,白布介帻。分为兩番。挽郎二百人,皆服白布深衣,白布介帻,助之挽两边,各一绋。挽歌二部,各六十四人,八人为列,执翣。”由于姚崇出身名门之后,仪表堂堂,风华正茂,被人举荐作了李弘的孝敬挽郎。八月十九日,李弘被安葬于恭陵。时为孝敬挽郎的姚崇自始至终参加了这一盛大、肃穆、悲壮的葬礼。; e8 B3 m4 [* C& K3 m+ X
. D' o& O- y' e: }5 V
. m' W8 i& M/ e$ T2 k
唐时,官宦子弟能够入选挽郎,就等于入仕做官。《新唐书·姚崇传》记载:姚崇“仕为孝敬挽郎”。姚崇本可以象当时的许多人一样,以挽郎入仕,去稳稳当当地作朝廷的官。但姚崇并不满足于此,他要靠自己的才学,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他虽然“年逾弱冠”,但仍然孜孜不倦,继续苦心攻读。仪凤二年(公元677年),高宗皇帝李治在长安亲自主持制举考试,姚崇以文思敏捷,才华横溢,下笔千言,一挥而就而制举高第,中了“下笔成章科”(9),成了天子门生。被朝廷授予濮州(今山东鄄城北旧城)司仓参军(从七品),外放做了地方官。: v C7 A$ N7 t D2 _- P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af3cfa01000a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