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 E. `/ ^$ |" h* j/ F/ M1 @ 字號、生卒年、籍貫不詳。學者。 0 j5 u% L& H3 X' b a7 T4 C/ R
3 H$ w. o5 Z- E% ^' M 姚暾是元初時代學者,爲許衡弟子。有關姚暾生平事迹不詳。 4 @! V: n3 Y9 h$ `8 W' U) ` 7 }1 n/ \8 N' ]) y姚式(元朝時期) 9 p1 g" N. l$ v5 ?8 F0 K" n# h; w0 p8 f F% y( y8 ^+ ~+ M
字子敬,號均庵。浙江吴興人。元代畫家。 ! n) A$ O/ O y# D7 T8 G; a, i! P( B; h" @2 K9 [8 R
姚式善畫。其畫藝水平很高,在元朝初期的畫壇上,姚式與錢選、趙孟頫、王子中、牟應龍、肖子中、陳無逸和陳仲言被當時世人雅稱爲“吴興八俊”。 d9 N2 j/ f' x0 v' [0 b/ W ) M; O$ g P: T% v, O 姚式文才出衆,在詩畫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後經高克恭的賞識和提拔入朝任校官等職。高克恭曾經問姚式:“人生至貴者何?”高克恭不待姚子敬的回答,就自己直言把答案告訴姚式:“無求。” ; _- ^: Q- Q& R5 ~
2 c4 C8 ~# V; s k: D/ ]! g* ?6 L 附詩一首: 1 W2 j; S1 e% X
; w F" z. @9 o' L4 Q* d
題子昂墨梅圖 0 l+ a! h8 h. V * ~3 q& K$ H: { 夜月參差秀影, " n9 X5 r/ s8 L' |. `2 p1 K0 M$ \9 l
4 g9 A. l4 ]& z 天風浮雲繁香。 & d9 C6 ?6 N" G' v9 r
9 e4 B d n. a; q) O 仿沸釵横鬢亂, & I E- t$ S- N* j! W$ j* v4 ]
X8 W0 i5 g% K! h
惱人不减紅妝。 ) c) G% c: T' e' P$ F
8 w5 R4 C! `# o5 G( M 浙江餘杭人。孝女。 " _+ Y" a! y3 M, n, @1 g2 {; E0 r* W
' \# Q" Y u _; C) u L
姚氏一家居住在山谷之間。一天,丈夫出門去收割麥子,姚氏在家中打理家務。其母何氏到豀邊汲水,過了很久仍未回來。姚氏突然聽到桶跌水覆的聲音,就立即出去看。只見一只老虎口銜其母親而去,姚氏急忙跑去追逐老虎。她顧不了那麽多,隨即用手打毆老虎,鄰居知道後也相争拿刀棍等器械來幫助。老虎鬥不過人群便丢下姚氏的母親逃去。 0 v6 ~* _- e- S, h9 o
& N1 y% o( m7 c' }2 k( B 姚氏背母親回家,細心醫治照顧。一直敬奉母親,二十多年後去世。 7 ^# @6 {+ C5 V% ~- f
) P1 U$ l7 a E7 }9 ~姚庸(元朝時期) $ F: n4 E# |0 n0 c( i B( S; k6 E8 w9 f6 x
元朝官員。 . }) C& I/ k! h d p" f" y j+ \/ P; z( Z3 C/ V3 l; l5 r( R8 C" o
泰定年間,姚庸任左司郎中。至順元年(1330)爲參知政事。 % S* K5 D! i- }, v4 b; y" H6 N0 n$ E* _3 ?7 P# ~
至元二年(1336),姚庸以樞密副使知經筵事。至正四年(1344),姚庸以集賢大學士任中書左丞,九月,爲承旨。 2 I; O6 X7 o* e* s ' V% }3 o, Y) D( S姚泰亨(?—1325) ' m# B6 F7 l2 X
3 v% ?6 B% t0 O/ k1 ~$ r 元朝官員。 / B7 W& j+ n/ O3 H* E
# r- {0 e' B! @. t# }! @
姚泰亨曾任廣西潯州(今廣西桂平市)都監等職。泰定二年(1325),廣西平南縣瑶族人起事造反朝廷,姚泰亨奉朝廷命令前住鎮壓平息,結果遇難身亡。 & n3 I2 N/ X" ~" ], u4 h
+ t0 y, {1 U9 h, y
姚廷美(元朝時期) y3 ]0 x6 A' F! m" z/ Y4 u5 I1 l" c
字彦卿。吴興(今浙江湖州)人。元代畫家。 ' _ X' [2 S4 X% y u+ p3 P
- L8 e7 N, O. C2 y6 c* S
姚廷美善畫,尤擅長畫山水,宗法郭熙。與孟珍、吴廷輝同時齊名。 5 b, c) c6 k. f' m- s5 f4 x 9 T5 f# g1 s/ b' _$ R 姚廷美的畫風嚴謹,結合郭熙、董其昌兩派畫法,自具風貌。姚廷美在畫藝上有很高的成就。留有傳世作品。其中作品《雪江漁艇圖》紙本墨筆,收藏於北京故宫博物院。 4 J$ T8 i7 o3 j, [8 W + l6 z G2 P1 L+ t0 s姚平章(元未年間) 8 A f6 A+ s$ M
l: `" X R+ I! D+ J; }
元代宫員。 3 Q5 ]% D& E2 X1 U/ n
! }4 w0 c7 V8 u/ m% x0 a# F 姚平章爲元未漢王陳理屬官,曾任湖廣平章一職。 " Z: O) D3 O4 `5 H% W- J; p r
. H6 t7 s- w4 k6 u9 ~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十月,姚平章與張知院派人向擴廓貼木兒獻計擒殺漢王陳理和夏王明玉珍,結果没有得逞。 3 [6 c* p7 B: a: c! a" G
; A+ p; H6 a% t W c姚雪心(元朝時期) $ a$ H; ]$ V% ]! b' V. g+ t4 E- o+ e" |, q) B& e* n
浙江台州黄岩人。元代畫家。 # c6 w' W5 `4 ? {; I
$ c( X8 ^0 N7 P
姚雪心善畫,尤擅畫墨竹、梅蘭。 7 M0 B1 A& X }/ k( R, D- m4 [. J6 c1 }; ?: S: Q' M0 x$ X
姚桐壽(元朝時期) , f! t0 u& m3 R* L4 u9 }0 \5 T
, A4 C# [0 ^5 l4 z; M
字樂年,號桐江釣叟。浙江桐廬人。文學家。 / e! B) U0 S; |5 ?
1 l0 T" u, B) L+ O9 B 姚桐壽早年與其兄椿隱居於峨溪,後至元五年(1339),出任徐干州教授,任期較長,後被解職歸舊裏。 時逢江南兵戰,爲避兵亂居於海鹽,與名士楊維貞、貝瓊等善友多來往。姚桐壽或訪舊迹,以聊遣旅懷。著有《樂郊私語》傳於世。 ! P. S. j j* c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13-9-5 15:01
姚安仁(元朝時期) 2 I/ h- w; |' t8 R9 e3 i
, }& _$ {6 q7 n& u; o
字號、生卒年、籍貫均不詳。元代畫家。 5 n+ v' o' l! q& O S1 Q& o
' G7 x8 m" U9 V* p6 v r
姚安仁善繪事,尤擅山水之畫。 & {1 u2 Y/ F! Q x( u$ n' o0 g
" O5 h+ T8 v+ v: |
姚淡如(元朝時期) " j' x1 [- h4 P5 C% ]; A; s( m" s$ d 2 y' h% y; W* M6 @$ N2 X- s1 H, f 字號、生卒年、籍貫均不詳。元代畫家。 ; K# _ k% k1 k3 T5 ]* G
* Y4 p" M3 a- I2 e, v2 r. A 姚允恭(明朝時期) 6 L( _, v/ y4 w* {+ v ) R: \9 _0 K$ a3 B: G3 A1 c! A9 a [ 明代官員。義士。 8 A# r' G4 X5 a1 S( k0 `" y
' v& J& Z5 M, [4 J 崇禎四年(1631),姚允恭曾任霍山縣訓導。姚允恭與霍山縣教諭龔元祥友好,私交頗深。崇禎八年(1635),有叛亂的賊兵攻佔了鳳陽,準備攻打霍山。龔元祥,姚允恭與縣令一起做好抗戰守城的準備。但當叛軍攻打霍山城的時候,縣令等官吏却貪生怕死棄城而逃。龔元祥、姚允恭等人只有堅持固守。有人勸他們棄城撤退,龔元祥説:“吃國家的糧食,領皇上的奉禄,如果因禍難而避去,是不忠;臨危而棄城逃生,實爲不義的行爲。我平時所强調的是什麽?如有不測就是死吧!” 1 B. ~3 N* |. T/ `) @
0 M/ g. y8 O6 P: r( k$ s% O
叛賊終於攻破霍山城,擒獲龔元祥,叛軍要其屈服歸順,未果,將龔元祥殺死。過幾天,姚允恭將龔元祥的屍體收斂埯埋,然後上吊自盡。恰逢縣令及衆官吏歸來,將姚允恭解救。次日,叛軍又一次入城作亂,姚允恭被叛賊抓住,最後不屈身亡。之後,朝廷下詔表彰姚允恭爲忠義之士。 ( W5 b% ]0 M* }5 t5 I* M
% k* K+ w2 h+ L9 ^* m
姚瑞楨(明朝時期) 4 w3 A8 Y. C8 p + {) R2 U5 W* v8 G2 ?2 h m4 q8 O 字紫之。浙江平湖人。明代畫家。 ( ~; M1 Q+ {5 [7 D- D+ `. g7 G! [, |9 Z% B0 T
明朝天啓年間,平湖縣令程楷組織編修平湖縣誌期間,曾聘請本縣畫家姚瑞楨繪畫縣誌内的插圖。 + l5 W G3 \5 R1 w % ^1 }2 Z" P8 K, v3 D [: z 姚履施(明朝時期) " p9 b; _" @6 x) f8 `: k& z 1 `% j: o5 ?, i, m 字允吉, 號玉寒。江寧(今江蘇江寧)人。書畫家。 e+ q8 N: U+ [' h, D
: w) M* U2 y/ ~ 姚履施爲明代萬曆戊午(1618年)貢生。姚履施善書法,尤工畫折枝梅花。 % H7 ]( J8 g6 Q. P. n# E$ u& t, o& T m# L7 ]
姚潜(明朝時期) . Y) u5 e9 b ?6 T# Q 2 J, W9 F4 J% M+ m6 A: R 字號、生卒年、籍貫均不詳。明代畫家。 3 n, t5 E9 G* t$ r/ m, e
# M6 D; I7 Y: t o& o 姚潜善畫。其曾於崇禎年間爲汪珂玉寫《王摩詰詩圖》。 : n7 S$ R- v) f I+ P 5 D7 Z/ U, [% d% k7 o" _# k: g 姚氏(明朝末期) + g( _+ }1 a3 s6 M9 u
L2 V3 n. R' Z; I
安徽桐城人。烈婦。 , L8 U! a' m6 j3 [
1 g2 m/ h0 m1 w 姚氏是湘潭知縣姚之淇的女兒,諸生吴道震妻子。姚氏十九歲那年,丈夫吴道震突然身亡。當時兒子吴德堅還在襁褓中,姚氏忍死决心將兒子撫養成人。 9 @4 g* I a( o8 i- T1 I. W ; ^ P X2 F. f3 s 經歷了二十六年,到了崇禎末年(1644),亂賊搶掠桐城,一片狼籍。兄弟孫林奉母親逃往深山避難,與姚氏同行。寇賊追到,孫林與亂賊格鬥而死。吴德堅揹負母親姚氏繼續逃走,姚氏説:“事已危急,你一介書生怎麽可能揹負我一起遠逃,如果亂賊追上來,大家都會死。你不可因爲保全母親的性命,因而斷了家道傳宗!”大聲叱兒子赴快離開,但兒子吴德堅跪着哭泣,不忍心丢下母親,姚氏乘機將兒子推墜層崖下邊。不久亂賊追到,大聲喝道:“交出金銀財物可免死。”姚氏説:“我流離失所,遠道而行,那裏有金銀”亂賊命令其解衣驗正,姚氏駡道:“那裏的盗賊,作此罪孽!”亂賊聽了大怒,於是刀斬了姚氏。 4 a' y# v' _. G* z' ~6 m) l 7 }4 T$ w0 m$ t; q6 \$ k 姚若時(明朝時期) & p7 b* D! b: A8 p
) p0 x7 K! U$ H$ s; b 明代官員。 4 Y3 H0 _! l; P& Q" K* r
) F g4 r, G, l 崇禎十三年(1640),河南省封登縣民李際遇因當年歲灾饑荒造反作亂,在半個月的時間内聚集了數萬人。 # ~2 O9 ?6 s2 V& f4 }
% A6 J/ f' g x) {# P* t% ^ 姚若時當時任鳳陽通判,居住在魯莊,被亂軍圍攻,後被擒獲。亂賊首領李際遇勸誘通判姚若時與其共舉叛旗,造反朝廷。開始時,李際遇還對姚若時很客氣,但姚若時軟硬不受,堅决拒絶,並大駡李際遇是謀反朝廷的亂賊。李際遇大怒,最後殺死了姚若時及其族諸生姚不顯。 & c; a9 g' ] h) A2 k) s1 O
+ }2 q. _! ?. O
姚若時的兒子姚城,不忘殺父之仇,多次上書奏請朝廷出兵征討叛賊李際遇,但都未如願。姚城於路上行走時被亂賊抓住,遭李際遇威逼,姚城痛駡叛賊亂國害民,不屈而亡。 & M4 f+ K( M# z2 H2 W * s* _3 {/ s1 l% o7 t) w 姚萬憲(明朝晚期) ; i/ l* [# _4 s1 p. A: C 0 }" W% O# R3 U0 h 浙江會稽人(今浙江省紹興)。明代武狀元。 - P4 P/ k% w _8 _5 @: I
5 `5 t: b) q3 x' I. Z 姚萬憲於明朝熹宗天啓五年(1625)乙醜科武舉第一名。世稱武狀元。此科共録取武進士一百名。 * Z: }+ w, n, G* c, j6 o
, U* u6 C W6 Z/ I2 q 武科舉到了天啓年間也出現了一些科場舞敝的現象,如泄露試題,冒名頂替等。爲此,御使陳朝輔向熹宗提出:武舉考試,一定要監射公平、二要試題秘密、三要磨勘(對鄉會試已閲試卷進行復核)嚴格、四要廣收遺才。御使石三畏也提出了四條:一查代替;二嚴監射;三擬試題;四創廷試(殿試)。最後這條是繼天啓二年給事中甄淑上疏請開武殿試之後,又一次向朝廷呼吁武科仿文科舉開殿試。 4 T+ x, E- E3 s V- z
" ]( V' W5 r; y2 R. v# O
針對兩大臣的建議,兵部回復:“武場上的舞弊主要是代替、挾帶,應該是場内官員的責任。請各位考官忠於職守,謹慎從事,共同維護武舉大典,也可以按照文舉的方式,由兵部復閲卷。監射的問題較大,要改變以往的監考方式,嚴格紀律,如果發現有人作弊,立即取消考試資格。至於遺才問題,實屬非法。 % P' \+ |- h- B8 D: q
& u8 B2 G3 O4 Y- K6 \
至於比照文舉創立殿試之事,雖是鼓舞將才之意,但武科舉士重在弓馬,而兼取其策試,這與文舉有本質上的區别。如果武舉也開殿試,則會誤導舉子們熱衷於書本學問,而荒廢了弓馬技藝,這恐怕與選拔將帥之才的本意不相協調。况且,按照祖宗定下的規矩,武科從不開殿試,我們不能隨便改變祖制。”熹宗同意了兵部的意見。武舉殿試又一次擱淺。 & u$ k G& R2 {; d
- G/ a5 z5 o. T6 h* x" q
天啓年是明朝武舉興盛之年,這一方面是内亂不斷使然。熹宗大力提倡武舉但大明王朝早不已不是三五名狀元、幾百名武舉所能保得住的。 _! K8 {- b$ z5 V3 `
" j# f+ Y' A8 [% x
在關姚萬憲的史料,只從《明實録》和《浙江通誌》上得知,姚萬憲爲浙江會稽人,明天啓五年武狀元。 # |( C* u( F9 K& H( v0 P" z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13-9-5 15:11
姚思孝(明朝時期) - P; V, Z2 Z' Z5 o) }( o, c4 Y) z8 G9 i
字永言。江都人。明代官員。 8 Z+ C7 a/ i; S% {5 _
# Y# x. c8 c1 n$ |* Z
姚思孝爲崇禎年間(1628—1644)進士,曾官任兵科給事中一職。 7 q# w3 c4 p$ K9 H l
! ~) H2 V P5 ~' k 姚奇胤(明朝時期) - P2 o7 Z0 g# [# P' |, J 8 P8 }7 M+ w) e& e 字有僕。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官員。 , A' h3 K" Y4 ^. Y* p
7 G% o6 d4 i; ~( [6 {+ D
姚奇胤於天啓年間科舉進士及第, 授廣東南海知縣。佛山、南海等地爲富饒之鄉,但盗賊多且猖獗。姚奇胤决心嚴懲盗賊,他組織成立專門討賊隊,聯合各村百姓,加强巡邏,並根據鄉民檢舉揭發消除了多伙盗匪,經過一番整治, 偷盗之風終於平息,一時政聲大起。姚奇胤後被詔入京都任兵部主事,轉任監察御史,巡按廣東,未赴任。 4 I$ o3 ?3 u& o7 o2 J$ g
0 S$ R7 u0 E4 \( M
順治三年(1646)五月,清朝大軍圍攻江西贛州,唐王命吏部尚書兼右副都御使郭維經與姚奇胤率師前往支援,姚奇胤與郭維經募兵八千人入贛州,與楊廷麟、萬元吉協助守衛贛州城。終因寡不敵衆,及贛州城被攻陷,郭維經入嵯峨寺自焚而死,姚奇胤亦作戰身亡。 7 q" e# w& A6 A( V; i $ q/ g5 E3 G( t$ a* U 姚天動(明朝時期) : z( i0 x8 {8 m2 l z . K: }' E7 c4 b B 湖北人。農民起義軍首領。 ! g# t9 _4 K! {, y7 `& W3 D w8 f& H* i* Y5 C5 d- q9 F “姚黄十三家”是指明朝末年在四川東北一帶的農民起義軍。起始於崇禎五、六年(1632—1633)間,因其起義軍首領爲姚天動、黄龍,所以稱“姚黄”。姚天動、黄龍等人聯合當地農民與奴僕,發展人數最多時有十萬之衆。他們在山谷中自耕自種自給,與地主武裝進行長期的鬥争。 2 A6 _, ~5 V+ O: X# E' G3 }' e
3 w& {: A) c( R, a) @
起義軍爲首領的共十三人,號稱“姚黄十三家”。他們曾經與李自成軍隊合作過。張獻忠入川後,再度與其合作。之後,姚天動、黄龍通過王光興加入夔東十三家,繼續活動於四川東北一帶。 7 {# z/ n( k+ G) U* L
7 N! p8 v$ R9 @
姚珰耳(明朝時期) 7 k1 Q! o9 R! I& Z
! p# n, X- j# b5 N
陝西人。烈女。 ' N" I D7 d! `" r* o9 R0 z
" `- W, e$ V5 H! S* W8 o C7 t 姚珰耳爲某衙官姚家的一位美麗的千金小姐,許字裏閨中。 4 @' U0 ^0 m! Y0 t N
7 h4 m. F5 S5 @- U' e6 Q8 e h" z
崇禎末年,陝西某地方亂賊聽聞姚珰耳長得异常美麗,便决定搶姚珰耳回寨做壓寨夫人。衙府的官員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害怕。他們爲了避免同亂賊發生衝突戰鬥,就到姚珰耳家勸告其父母,獻出姚珰耳以换取全城的安全。 4 I/ I3 o, J& J; E3 o 1 N- @2 e$ Y9 Z- V% {% l, f: |% l 起初,姚珰耳不同意衙官的勸告,更不肯答應亂賊的要求。結果賊寇攻城更加猛烈,眼看城墻將被攻破。姚珰耳於心不忍全城百姓遭殃,便答應了賊寇的要求。説道:“就讓我去吧!” " \& x1 O2 ~1 ~+ c7 o6 s) C
# v8 F7 Q2 q! l, S e
於是, 姚珰耳經過一番妝扮後,坐上轎子隨賊匪而去。行至中途,姚珰耳拿出隨身携帶的匕首,將自己的一雙眼珠恨心削去,姚珰耳即時血流滿面,慘不忍睹。兇惡的賊匪也爲之感動,留下了她而去。姚珰耳以失雙目而保全了衙城。 3 [$ m) w r1 N) X # z) J: U6 ]. K- V: A- K' e2 i 姚維儀(明朝時期) 6 e# |* T3 D; V$ t4 k; {! {3 w l* }1 _; C0 w b
安徽桐城人。明代女畫家。 : D* _( S t; T' ~5 }
3 B; J) }2 f5 q. Z7 y 姚維儀爲畫家方以智的姑母,其善畫,尤長人物、佛像。姚維儀所畫白描《觀士音像》更爲精工。 0 E! z: f9 {# ^/ h
: e) `" Q" N3 M. V* L$ H9 C 姚孝女(明朝時期) / T6 t$ g7 I" d# V: j6 d3 g( ]% O6 k6 G
. Y7 a: x$ m+ |9 C: f [0 G( A, C( @
浙江餘姚(今杭州)人。孝女。 9 ~8 q _7 V, M2 P 8 d3 ?: k" O( h/ `& ~1 _ 姚孝女嫁丈夫吴氏。一天母親出門去山邊的小溪取水,被老虎銜去。姚孝女發現後急忙追上老虎,猛拖住老虎的尾巴。老虎想前進,姚孝女更加用盡力氣拉住,結果將老虎的尾巴拉斷。老虎疼痛難受,丢下其母親跳躍而去。姚孝女趕快背母親回家,悉心用藥將母親治好。奉養母親二十年,直到其母親去世。 " q- ]: q+ z! H; j! U- a5 ^$ o
! [% \% w. n; r0 p4 X( E 姚氏(明朝時期) ! m$ w+ n' S5 k6 k, h9 S8 K* G/ C4 V6 x 9 _: V. F C( y. I9 ^4 e 湖北孝感人。節婦。 3 j/ Z; s9 Y6 [) B: a# h2 M* `5 b
4 ~8 E" ~0 X: F. ~+ { 姚氏嫁胡敬爲妻,胡敬爲湖北孝感貢生。 時逢亂賊攻陷孝感縣城,姚氏乘船逃難到南湖,一路奔波流落,希虚不己。 鄰舟的婦人見到她的窘境,便安慰她説:“亂賊入黄以來,從未曾亂殺平民百姓,你怕什麽呢?” 姚氏回答説: “我不是怕被殺,而是怕亂賊不殺!” : N: G4 P9 v0 A' y! K' f$ [9 F
% A o" ]3 D7 a7 h6 V+ E: q# t 及聞到亂賊己進入南湖,姚氏感嘆説: “待亂賊來到被俘,遭受凌辱而死,那才是耻辱啊!” 隨即携帶二個小女兒一齊投水身亡。 5 Q8 c& G7 F3 ~& m) ]1 Q ' r% ?; r: ?+ d. i1 V0 m+ ~) b 姚倩奴(明朝時期) ; \# t+ J% p/ n- I9 r( X
; t3 F. Z9 T9 ]# F3 s3 L 自號冷艷樓主人。明朝女詞人。 4 L# a7 f+ d @
8 C9 t# q7 j% V 姚倩奴生性聰慧,多才多藝,自幼讀書,尤好詩賦,作品清雅脱俗。 8 y# U6 [9 \/ D/ k& U. n+ k : K+ Z1 W! y7 J" i) M) |/ T 附録姚倩奴詞一首: / u; e+ y2 E. }
1 R% s4 l7 H7 W5 {. x
黠絳唇春閨 9 Z% H. q U5 D
# n& e( ?( O' S9 \" \; e
粉綻梅梢, / F+ j: \ a4 a1 Z! i5 x * T$ f; { ^) S# l 落燈時節風微暖。 d$ B& G+ T# S( u4 k2 R8 I. h7 |0 q
" f$ r; O% V$ C- B+ r) | 春衫慵剪。 : P3 G% h9 n$ k* D
# b: c! Q# h. f1 ]$ F P 早約尋春伴。 # z, K1 p5 X( ^5 V+ f
. n4 c% }' `+ K5 X$ \
轉眼韶華, 5 W3 ]0 [! s# s2 @6 A. \ p$ M1 d5 \' ]( W2 r6 h ? _7 ?
已緑垂楊綫。 0 p8 T- S4 e- G; @& @! e' A
2 w8 |) C; ]( P5 U* n: t4 L
情難遣。 : G/ n$ b, d# R W3 E
: c0 q% `: I. O% O& z" e% j
東君情短。 * {( p1 Z/ b; |9 _7 A0 @6 ?8 i
9 T/ S+ k+ @" Q
人比前春嫩。 : W: G1 @: R) y2 Y! V6 C( |! O
: a- u2 r R& K2 {" Z 姚西垣爲明府錫齡。曾任廣東省惠州府和平縣令。姚西垣爲官廉明清正,較具政績。其曾平反數個冤案、錯案,獲得當地百姓的稱頌。 2 t4 d/ v! p+ M- _ c+ v
5 C0 K3 p9 C a; u5 F9 _0 \2 u
見《帝王將相論時事》内許仲元著《姚西垣聽訟》。 % L+ L, Q: v Z# E
7 X* V! J0 e3 p" C 姚應翀(明朝時期) " Q4 g0 L8 T: [% o& A8 S* T + v" L& X% H6 ^: g1 S6 V; B 字羽君。生卒年、籍貫均不詳。明代畫家。 * h! `1 h3 c/ c5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