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卖姜叔老姚的剧本梦 [打印本页]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13-7-18 16:56
标题: 卖姜叔老姚的剧本梦
本帖最后由 枣庄姚绍峰 于 2013-7-18 17:02 编辑 3 f6 g4 p: ^; D7 \  }) f
6 n" y- Y6 ~9 a  K% [
【北京台】“卖姜叔”老姚的剧本梦2012-11-13 11:41:16  来源:华语广播网  编辑:陈豪    进入论坛>>
. F5 X9 p0 w' Y8 R
$ e3 [( x9 r: v& L& e) ~    如果说三年写作20万字,这个产量对于一个职业的作家或者是职业的文字工作者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来说,应该算是鸿篇巨著了。在北京就有一位这样的草根写作者,他姓姚,现在以卖菜谋生,从2009年开始,他一边卖菜,一边写作,以剧本形式记录了一家5口在北京的奋斗历程和16年的“北漂”生活。他的写作故事最近在网络里悄然走红,今天我们就带着大家认识一下老姚和他的剧本梦。   每天早上天刚大亮,40岁的姚启中就会蹬着自行车,从8公里外的租住地来到西城区的广安天陶市场,市场里侧拐角处一个不大的摊位就是他的工作区。翻出生姜、蒜头和山药码好后,老姚就把刚刚一路夹在怀里的大塑料口袋打开,从里面掏出方格作文本和签字笔,开始了一天中必不可少的工作——写作。   --这本儿从来不离身?   --从来不离身,去年我去西单给孩子买书,我一想我写的那个本忘了带了,我又返回来了,这比我生命还重要真的。几年的功夫了。    老姚是安徽人,个头不高,脸晒得黝黑,两只手长满了硬硬的老茧。和市场里其他摊贩总是高声叫卖不一样,老姚似乎不太专注于招揽生意,来了顾客他就笑呵呵地招呼,顾客一走他又安静地埋头继续自己的写作。和他搭摊三四年、后背贴后背的杨师傅说他和老姚每天说不上几句话:   ——他一直都这样,一开始觉得挺奇怪的,有买卖就卖,不卖就写。   --您平时跟他聊天么?   --有时间就聊,就早上起来聊会儿,他一般就是写书。       虽然有点不修边幅,衣服也显得脏兮兮,老姚却把那一大摞作文本打理得井井有条,方格本儿整齐摞在一起足有一扎厚,每一本儿都没有一页折角。封面上用粗粗的蓝色水笔写着:农村题材剧本——《爱的呼唤》:    ——您写的是2012年5月19到22号下午……   ——从打工到北漂我经历了种种变迁。   ——您是什么时候知道北漂这个词儿的?   ——字典没有,到超市看看书啊,看到北漂俩字。   ——您觉得什么叫北漂?   ——就是没有固定的地方,我到北京8个市场了,骑个三轮车打游击的,城管来了就跑来了就跑,飘来飘去就漂流吧~     ——您就这样卖一会儿东西然后写会儿?   ——来了顾客我就放下笔,走了我就写。   ——这个思路接的上么?   ——这东西说出来很长,也是孩子卓越的成绩催着我。   ——您今天写的什么?   ——就是一段小回忆录,他学武术的。   老姚“著作”中的绝对主角是他今年16岁的儿子——姚五一,很多经常光临老姚姜摊儿的顾客都知道老姚有个“了不起的儿子”,成绩好还练武术,拿过许多比赛的第一名。   老聊孩子,特有出息,一个学武术的,还出国,特好。每回过来都和他聊,也不容易,天天起早贪黑的。我看他的小字儿真漂亮。   2009年姚五一得了国内青少年武术比赛的一个大奖,从那时用笔记录儿子的成绩开始,老姚说自己就“一发不可收拾”。这个在旁人看来跟写作沾不上边、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程度的卖姜叔,翻字典查字词,慢慢写起了“家史”,写自家三代的真人真事——从父辈在安徽老家只住得起泥房子,到老姚在北京最难的时候全家只有11块钱,再到自己的3个孩子从小跟着菜贩父母长大,老姚的“剧本”被有的媒体评价为“三代人的贫穷史”。老姚写书的故事经网友发布到微博逐渐被人关注后,也让他有了一个最直接的收获,那就是在天陶市场卖姜10年后,大家终于知道了“那个卖姜的”其实姓姚:   ——我们原来叫他老姜,现在叫老姚。   ——以前不知道他姓什么?   ——我们以前都是那么叫,都知道他姓姚了。   “一个市场里,顾客都叫卖姜的,挨着摊的,都叫老姜,到今年10月18号整整10年,10年都是卖姜,前6年是卖咸菜,现在人吃的少,光卖咸菜供不了孩子上学。后来慢慢开始卖姜。就从今年过完春节,人家都知道写剧本,就叫姚导、姚编的,胡叫。”          姚启中一家租住在丰台区娥凤营村,靠东一间不到4平方米的平房就是老姚的生活区:   ——咱先到这屋。   --您这屋就有当卧室又当厨房了?   --对,一个人住这儿,孩子在那边上学,我早上起得早。   老姚每天早上在家里吃完素面条就出摊,这些年光早饭钱就省出不少。坐在小板凳上,老姚翻出了他的家史剧本中最初关于北京的部分,他说这一段是在冬天写的,方格本上整洁的字迹还有一些抖动的痕迹:   “在这个时候我的洋相已经出来了,我凭着我腼腆的脸去试一试,我到邻居家推开门,姚大哥已经快吃完了,他问我你今天晚上来有事儿么,我嘿嘿笑了笑,我反映慢,我哽咽了半天的话才说了一句,我想和大侄子一起去上北京卖咸菜可好?过了一会儿,他们爷俩喜笑颜开地说等秋后农忙过后一起去北京,大侄子又补了一句:好,我当时心里美的恨不得一步抢在前面和姚五一他妈说:同意了!”   在老姚的妻子李荣看来,老姚的剧本梦无异于天方夜谭:   “刚开始他写我是反对,我觉得他写那么久反反复复地写,他写以前家里的事儿特别苦嘛,我都不愿意让他写。我说的特难听,啥屁字不认识,你能写出来个什么。你怎么嘲笑怎么说,他偷着写。”   老姚的整间小屋最显眼的就是满墙的奖状和证书,他把儿子大大小小的奖状都用塑料纸包好,贴满房间的3面墙:   “连文带武有30多 这是2002年6月23日,这是姚五一刚步入武校9个月出成绩,校长把奖状给我的时候,说你要把这个保存下来,将来要是大了,你把这个奖状拿出来。”   这个在菜市场十年来从来没买过一瓶水,吃过一根冰棍的父亲,对待家里的几个孩子大方得惊人--仅是二儿子姚五一在北京上武校的学费就高达16800元,参加国际武术比赛更是动辄就能花去上万元:   “香港一万,澳门也得一万,都是我自己掏腰包,都是嘴里省出来的。”   --省多久。   --去年去美国比赛,从新发地欠了7000多,家里听说他比赛提前攒钱,因为他成绩好。   --是不是负担挺大?   --我觉得这叫应该,叫付出,不叫负担。   --对小孩有什么希望呢?   --快乐是主要的,开开眼界吧,姚家几辈人谁坐过飞机啊,我们村里、市场听说孩子去哪儿,都特别羡慕。鼓励孩子奋发向上。   因为儿子五一上的是寄宿制武校,两次采访记者都没有见到他。老姚说儿子腼腆不太爱说话,但是懂事儿,跟他亲:   “我有时候去东西放在学校了,或者他的东西忘记带了,他离老远就叫:爸你的东西忘了拿了,我听了特感动,这孩子能当着城里孩子叫我一声爸,我心里真的特别安慰,要是有的孩子不懂事儿,他会跑到你身边那样叫你,这跟10米开外叫不是一码事儿。我就觉得孩子没有虚荣心。”   在老姚写的剧本里,还有着这样一段:   “爸爸趁机再简单夸你两句,08年5月汶川地震,你默默无闻地捐款,文化课50、武术课100,咱们全家才捐100,咱们全家共计250元钱。爸爸真值得栽培。”    不过这20万字还没完成的家史剧本,故事中的主角——儿子姚五一却没大看过:   ——知道,就是不让看,让看他就捂着。   --为什么?   --怕伤心啊,家里以前就是这样的日子,等他大了懂事儿了再看,那才叫知穷后勇,现在不行。   “知穷后勇”是老姚在超市里翻书抄来的词儿,也是他在教育孩子时最常用的,他说自己的“勇”是每天瞪着车去出摊赚钱,孩子的“勇”是在北京受了教育,今后为这个农民工家庭争光:   ——其实有时候我跟姚五一的老师,还有影视部的老师沟通的时候,老师就说姚五一在影视部多一次平台和机会,我也不懂的什么叫平台,他们说我就哎哎哎,回来我查字典什么叫平台什么叫机会,哦~儿子将来要是能走上影视,为大家献丑,那就是来了机会了。   ——您有没有自己喜欢的编剧、导演?   --你不是天天说冯小刚、张艺谋!   --这两位确实是,冯小刚,我说我的牙长的跟冯小刚一样,那么难看哈哈。我也看张艺谋的故事,我都爱看。问及梦想,老姚保持着从始至终的憨厚笑容,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第一梦想就是姚五一能走上平台,把这个找个编剧跟全国人一起分享。这个村庄的种种变迁。第二梦想就是孩子能考上大学,大学是必须的,孩子成绩在那儿搁着。为国成为有用的人才。   --都是关于孩子的梦想?   --我有什么梦想,我就正常做我的生意。   ——他是大老粗。  ) _7 W& ]( Z0 X0 `" M! J
  老姚无疑是一个另类的卖姜叔,他用最朴实的文字,真实地记下自家几辈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昔日的贫困、今天的努力以及对明天的希望。因此他为儿子写的“剧本”更应该说是一部普通家庭努力打拼的生存史,一部进城务工人员的“北漂”打拼史。原生态的这一纸书稿,对老姚而言是记录过去,激励后辈。而发掘这些原始记录文字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对其他人或者说对社会而言,或许意味着更多。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3-7-18 17:41
这个老姚不简单!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3-7-18 18:36
回复 1# 枣庄姚绍峰
2 L" n/ w- B+ M( l2 T7 d. i
- q/ U: {' e/ \! _9 b6 |# P- r) J' h6 h$ h

' s2 M" [5 O8 _8 p1 L( |+ F) ~! {$ e) T9 J; y

“生姜叔”姚启中历时3年,写下的20余万字剧本就要出版了!

* N) ^2 G' k9 \; G! J


" p, N' ]! C0 H# _

' v% Y% ~" z) {6 l; s* n


1 I$ T2 U$ C6 v% j+ `

    “我们正组织力量对姚启中的手稿进行整理,打算在年底前付印。 ”日前,时代联合图书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出书、上电视,时常接受记者采访……最近这段时间,姚启中真的火了。百度“生姜叔”、“卖菜叔”等网友们送他的称号,有70余万条搜索条目。用姚启中老婆李荣的话来说,“真是做梦也没想到还有今天”。


4 o- \! E5 q7 L6 N$ m

. G. Q' i$ f8 f0 N, M9 a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3-7-18 18:38
本帖最后由 卧龙姚建中 于 2013-7-18 18:47 编辑
$ o0 `* G5 Y" O6 g7 _5 {; Z4 @
! v! w, Y: a2 j  l, {回复 3# 卧龙姚建中
* i) s( E! R& i0 e/ I8 q: D* x( F7 N
7 t4 t7 q8 |1 h

& t) P# i# s1 [: E2 ~+ c+ Q  v
一不小心走红,有没有让姚启中的生活发生变化?日前,记者带着好奇,来到北京,亲眼目睹了“生姜叔”的一天,听他回忆起那些尚未被人们了解的过去。


2 H' y' W5 o9 j* o) K

    11月24日早晨五点多,记者来到姚启中租住在丰台区鹅凤营村的小屋时,天空还未放亮,星星仍在黑暗中闪烁。


" W6 R# e, F. ]" k! z, l

( s3 h# J9 h7 s8 U, V

6 Q9 Z1 _" v3 {0 [9 d/ z" ^) f' `

1a72c213dda2d1e5cf62a45f07b6589e.jpg (184.02 KB, 下载次数: 145)

1a72c213dda2d1e5cf62a45f07b6589e.jpg

1a72c213dda2d1e5cf62a45f07b6589e.jpg (184.02 KB, 下载次数: 155)

1a72c213dda2d1e5cf62a45f07b6589e.jpg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3-7-18 18:40
回复 4# 卧龙姚建中
; m. R! Z8 Q5 C/ ~/ [
$ b* l2 F! S3 Q6 P; C( g$ f
. z; a8 ~8 r7 m* H; z+ Q& d

+ I7 V8 O+ ]% s9 @, f+ T/ c2 J
六点左右,姚启中打开院门,推着放满生姜的三轮车,前往近二十里外的菜市场。路灯昏黄,姚启中吃力地蹬着三轮车,他要在六点四十左右赶到菜市,然后在七点钟开摊。无论是从前的普通摊贩姚启中,还是现在的网络名人“生姜叔”,运菜卖菜,都是每天不变的活儿。

' v# P. g7 j9 C% b: N

    一路上,姚启中边喘着热气边招呼着。卸货、搬菜,扯开盖在摊位上的旧毛毯……到菜场后,姚启中准时开摊。没人来买菜时,他就拿出一叠稿纸,照常在用四块泡沫盒子和半块瓷砖搭起的“书桌台”上,开始一天中重要的工作——写文章。


; G1 {1 I7 t1 n: ~  ^1 f) Z  b

  C8 [4 M5 e$ i4 W. v, x2 J, z

. Y+ A3 C! s6 [3 m2 R5 h" M


9 h2 X' c& n# o* s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3-7-18 18:42
回复 5# 卧龙姚建中 5 g. a2 K- Q4 C

  V' C. |" F3 t) P: {$ U
' [" {: Z% `+ C  D


2 h8 U7 h+ g5 s" ~4 F “生姜多少钱一斤? ”“这个四块钱,这个五块,那个七块。 ”姚启中停下笔,抬头回答。

    “哟!你不是电视上那个卖菜的‘大作家’嘛! ”三个一起逛菜市的大妈惊叫。姚启中出名后,类似情景每天都会发生。 “很多人慕名而来,买他的菜都不讲价。 ”隔壁摊位的杨师傅笑道。

    “老姚,托你给我写的四句话写没? ”临近中午快收摊时,姚启中的老主顾、住在附近的陈大妈来到摊位前。

    “马上给你写。 ”姚启中应道。陈大妈托他写的四句话是“不比文具比志气,不比吃喝比成绩,不比穿戴比学习,不比家庭比争气”。这是姚启中上电视时说的,陈大妈觉得很好,特地请老姚写给自己,带回去勉励孩子。

- p1 `$ {% K4 _' `

5 I3 g0 S* M' T0 h$ B' r! V/ w

* H; }! A5 b- \6 G) t/ q


) k% h  x/ ^1 l0 |5 O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3-7-18 18:44
回复 6# 卧龙姚建中
4 p9 T, q0 s( e" R0 m, B$ V, e3 ?. ?' |7 P# P

. m4 b2 k/ ?- |1 L' W2 g* `4 G

菜市在中午关门。收摊回到家中,已是下午一点多。长子姚国庆和次子姚五一都住在学校,老婆李荣和女儿姚鑫鑫在家等姚启中吃午饭。考虑到记者是客人,姚启中坚持要下馆子。结账时,他又与记者争抢半天。 “你大老远赶来,我一定得好好招待。 ”虽然收入微薄,“生姜叔”对家乡人却很是热情。其实,平日里,他们一家人的午餐,不过是几碗素面。 “只有二哥回来,我们才能吃上米饭和肉。 ”姚启中在手稿中,曾特意记录小女儿的埋怨。


0 d* p6 s  S" ?# g7 B

5 u  M% [" ^, L% b% [8 G

' h- k8 r4 l) e! P" ?

5 e* R* k% ^% u' ]3 h/ _3 ^+ W* q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3-7-18 18:46
回复 7# 卧龙姚建中 & x# f1 q% R0 W; X- m1 M

4 E5 W) P( s) }0 B' o  r, B  E; o7 ^  n6 q

    由于生姜存货足够,这个下午,姚启中没有去蔬菜批发市场。 “一般两三天去进一次货,没事的时候,就继续在家写剧本。 ”


9 Z4 @; r2 R: w: G6 Y6 H* p  O) y


% I7 y( R+ P' W0 {& m* G/ t


% Z) S; b" k* x3 V2 \: [8 K

    【记者手记】

    与“生姜叔”共度一日记者发现,“成名”后,他的生活轨迹并未发生变化,仍是日日辛苦卖菜、勤奋写作、俭朴生活。但媒体和社会的关注,显然让姚启中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我家一代比一代的日子过得好,未来一定会更好。 ”闲谈中,姚启中告诉记者,在北京,自己曾颠沛辗转搬家九次,才在如今所住的地方安顿下来。(记者 汪国梁)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13-7-18 18:49
回复 6# 卧龙姚建中 5 h* {0 o& a3 h" \/ a
5 V* `: c0 m$ J" v, s0 b8 J
$ E# K1 p2 G6 w3 ?* @' z' I
    卖姜叔出名了,他的生姜生意也火了,祝愿他的生活越来越好!从卖姜叔的故事中我们学到了什么?还能怨天尤人吗?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3-7-18 18:55
回复  卧龙姚建中
: y& Q2 W! B+ ?( A0 i% y% r/ P8 F9 v* K: h. u7 }0 y: `' Z" t

) H, [- {! h! ]8 P    卖姜叔出名了,他的生姜生意也火了,祝愿他的生活越来越好!从卖姜叔的故事中我 ...
; a1 ^  m5 q' `# A4 \4 f2 r# H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13-7-18 18:49

/ i- z8 C$ ^6 J; H# k: T2 ]$ V/ m# T5 H# `/ Q# N# b8 T. O3 h
" y7 f8 w3 g: H! m: o- a
“启中”这名字很好,确实能启发我们——尤其像我这名字里也有“中”的。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13-7-18 19:17
回复 10# 卧龙姚建中
/ G) {. S* @7 [( U, L1 @5 t
) Y$ z& J& @6 `& g7 e! x; A. g/ `) {( G4 e5 f& w% j
    他启动,您建设,好啊!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3-7-19 10:20
回复 11# 枣庄姚绍峰 2 i0 R' {( B, n( E1 X) B

* J$ i7 a% X" r1 `0 q6 S( M
* s" @: v2 W. z. E$ X    加上一条.执着!:lol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13-7-19 10:35
回复 12# 姚小平 4 \  t# y# F! x1 V1 j9 z

8 z" v0 [! c0 t* O+ q
5 o' Z7 W+ t( Z" X    对,“执着”的土语就是认死理儿,一条道跑到黑,为了咱姚家的事就是要一条道跑到黑儿,像钟尧教授和很多宗亲那样孜孜不倦的研究姚氏族谱,宣传舜帝功德,弘扬姚姓文化。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3-7-19 10:41
回复 13# 枣庄姚绍峰
$ ^% Z' w) {$ t# ]3 e/ N4 a0 J% G& V  G2 c% @* {

# ]5 C6 I( z4 h) \6 w# p+ o$ f    对!
作者: 姚元周    时间: 2013-8-4 12:07
姚家汉子真是能人。执著追求终有回报。
作者: 湖南临湘姚郑保    时间: 2013-8-4 18:19
多么淳朴善良的人,真了不起.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