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 A8 q5 @' u7 { G
& d& L: E& {# v7 A) W4 A! c. y
4 N% { J" F* O5 {. Q0 P
姚广孝在成为达官贵人之后,除了继续当和尚,还有一点高明之处,即不蓄私产。他曾因公干至家乡长洲,乃将朝廷所赐金帛财物散予宗族乡人,自己不留积蓄,这与历来巧取豪夺、营殖家产的封建官僚不啻有天壤之别。% X9 V- R# P9 F' F' e t# y$ J0 a
) f" I" A; Q3 n9 i2 _1 }$ N$ A暮年的姚广孝虽未任七卿要职,然所任太子少师却是实职,与后来此职不同。“时上狩北京,文教留辅太子。自是以后,东宫师、傅终明世皆虚衔,于太子辅导之职无与也。” 5 A9 o/ c5 _5 v/ K # ~" e5 R( o7 I) d' ?9 R永乐二年六月,在受官太子少师后两个月,姚广孝又以钦差身份前往苏州赈济,这是一种特殊荣誉。离别故乡二十余年后,他终于衣锦还乡了。这次还乡的兴奋中,也伴随着惆怅之感,他的父母均已去世,“垅墓既无,祖业何在?岁时祭扫,曾不可得。”他将父母灵位放在了少时出家的妙智庵。1 h+ x" O' b% d0 [1 a/ o" }0 y
8 o1 d$ ^7 |# K7 y- n0 w' }他并未退隐,回京后畜养一只雄鸡,每晨闻鸡而起,壮心未已地度过了一生最后十数个年头。他因忙于清理教务,常负友人之邀;他又辅导太子居守京师,并为太孙讲读于华盖殿。而他晚年最有成效的工作,则是先后主持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两部大书的编修。 # J, ^8 E9 x+ [7 @" ^. i7 m5 D O; P8 ^ ; ?9 P& E% A. s, O! \7 k7 t原主持编修《永乐大典》的解缙并未理解皇帝指令编修这部巨著的宗旨。永乐二年二月书成上呈,定名《文献大成》。“既而上览其书,更多未备,复命姚广孝等重修。”永乐五年,这部包罗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二万多卷巨帙的类书,在姚广孝主持下完成,定名为《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珍贵的古代文献,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前后有两三千人参加编撰,用了六年时间方才完成。共有22937卷,分装成11095册,字数达三亿七千万。大部遗失,现存仅714卷。姚广孝参加纂修《永乐大典》,对我国古代文化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 ?: N# q! Z: @. r6 Y( y$ \$ _ 1 f. l* n6 g6 K( Z; l: r姚广孝在学术思想上颇有胆识,史称他:“晚著道余录,颇毁先儒。”以至召致儒者的鄙视。回家乡长洲时,去看同母姊妹,不但不纳,反而将他大骂一通。去访老朋友王宾,王宾不见,仅遥语:“和尚误矣,和尚误矣。”在儒家思想统治和禁锢着人们头脑的明代,像姚广孝这样敢于诋毁批判儒冢的人是不多见的。 % R3 U" M% c4 @1 f k7 h" a9 a' |" m) G. `1 h6 O" f8 e# v; J
永乐九年,七十七岁的姚广孝再次受任监修官,主持《明太祖实录》的重新编修。从此直至他去世,大约六年多时间,他兢兢业业地完成了此项工作。他在晚年写给夏原吉信中说:“仆衰老……区区所念《太祖实录》,万世法则,此是国家至重之事。……尔蒙意实录中,最难书者,发迹定鼎征伐等项。且喜稿完呈进了当。……凡事访问稽考,从实修篡,补遗、润色,次第成书,以副上意。如或延缓岁月寝久,亦非所宜,惟阁下谅察。”他显然不是挂名监修,而是名副其实的组织者。这次修成的《明太祖实录》就是今天所见三修本。这是一次真正重修,所用时间和全书内容都大大超过了前两次修纂。但是当永乐十六年(1418)五月书成,朱棣设宴赏赐有关人员时,为此耗尽余生的姚广孝却已在两月前与世长辞了。 ( F N- S3 ]# u- I 4 J4 q* I& e' i" A* x" v姚广孝以谋略才智成功地保护了自己,终其世深受成祖宏信。成祖往来两都,出塞北征,皆以姚广孝留辅太子,坐镇南京。永乐五年(1407年)四月,皇长孙出阎,就学于姚广孝。姚广孝八十四岁时病重,不能朝见,仍居于庆寿寺。成祖多次亲往看视,赐予金唾壶。问他有何请求,姚广孝请求赦免久系于狱的建文帝主录僧溥洽。成祖进入南京时,有人说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情。甚至有人说他藏匿了建文帝。虽然“上穷碧落下黄泉”,始终找不到建文帝的踪影,还是将溥洽囚禁了十余年。成祖昕了姚广孝这惟一的请求后,立即命释放溥洽。这大概不仅出于溥洽同为出家之人的相怜,而且是一种寻求解决朱棣夺位后与建文帝及其诸臣关系的暗示。他始终不能脱离政治家的本色,然而他毕竟带有出家人的修养与淡泊。三月二十八日,姚广孝死于寺中,他希望能够按照出家人的方式来安葬自己。朱棣同意,停止视朝二日以示哀悼,他被依僧制安葬在京西卢沟河畔。三十日,镇远侯顾兴祖奉旨祭灵,并宣读了明成祖朱棣亲撰的祭文。祭文追忆他辅成“靖难”的功绩,并说:“朕统承天位,图任旧人,特授卿以官僚之位,朝夕启沃,资益良深。……自昔以炆来,如卿者,岂易得哉!”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物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诚然如此,像姚广孝这样双重性格、双重身份的成功人物,是明朝的唯一,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