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姚僧垣与姚僧坦之辩(辨)”新资料 [打印本页]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6-1 21:44
标题: “姚僧垣与姚僧坦之辩(辨)”新资料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3-6-1 21:52 编辑
( Q3 |. v) B; `$ i7 X; ^$ E% Q$ F
“姚僧垣与姚僧坦之辩(辨)”已引起关注。姚炳建宗亲到国家图书馆查资料,意外捡得有关新资料,由此又引发了更多讨论和资料。为了集中资料,为了有利讨论,特将这些分散在其他帖中的资料和话题集拢到这里来。' }9 W u+ O; C3 O' H
a9 f7 X3 B2 n- x# i( R 固始姚炳建提供:2 c- q9 R+ }0 U% L9 k0 ^8 V
宋刻本《历代名医蒙求》,僧垣通洽 (北史)姚僧垣.字法卫.吴兴武康人也.父菩提,梁高平令.( B* w8 X9 n. m3 ~9 t& z
《陈书》,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关于姚察的记述,确是“僧坦垣”同时出现的。8 C, L% M. M' D+ J* f W; r# {2 ?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也▪九世祖信▪吴太常卿▪有名江左▪察幼有至性▪事享以孝闻▪六岁诵书万余言▪弱不好弄博奕杂戏▪初不经心▪勤苦厉精▪以夜继日▪年十二便能属文▪父上开府僧坦垣▪知名梁武代二宫▪礼遇优厚▪每得供赐▪皆回给察兄弟▪为游学之资▪……——(句点是我加的。斜体字也是我编辑的,疑此字有错)5 ]8 p# I! y- I1 g+ i% ]% Z% u
O- N, R% _" w. ^6 n. d) t1 h
0 Z0 f( S3 d9 T- }6 } 重庆姚闻闻对姚炳建的回复:4 }# W$ I! e0 ~
★《历代名医蒙求》,作者周守忠,南宋时代人。本书用韵语形式,上下各以四字为联,每联下加注材料出处,使人读韵语便于记诵,读注文又颇便了解名医事迹,故名《历代名医蒙求》。( a L, O: b7 E& u7 O3 F/ t' `: x
★能有此资料(指清乾隆武英殿刻本《陈书》)的照片就好了,也许谜团可解!8 R8 ?# i3 y6 x& c2 |
(姚炳建回复:闻闻宗亲我也很想拍照的,无耐国图不允许啊!很遗憾,但信息是可靠的,下回去若有时间,我再去医学馆去查查,估计应该还有惊喜的发现!)2 C E% H6 P, X6 S5 D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也。九世祖信,吴太常亲卿,有名江左,察,幼有至性,事享以孝闻,6岁诵书万余言,弱不好弄,博奕杂戏,初不经心,勤苦厉精,以夜继日,年12,便能属文,父上开府僧坦,垣知名梁武代,2宫礼遇,优厚每得供赐,皆回给察兄弟,为游学之资...... ” 从断句,可判为坦字缺笔画,为垣。而如有照片就可知坦垣刻印之真貌。若缺笔之说与《梁书》《世谱》同出一折,为什么均在坦字错?为不明也。下班再核对《陈书姚察》文字。- D _8 }, [& m! V
★我是完全相信你是据实誊录的文献,就连阿拉伯数字我也相信是据实誊录的,但有怀疑,因宋时古籍阿拉伯数字是否已知或使用?但还是相信文献就是如此,我们抄时为了方便是可以用此简便的方法的,但发布时一定要还原,因必须知原貌才可正确分析判断,这是学术研究的基础。谢谢你! 我核对的是我藏的几个版本的二十四史,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二十五史》有中华书局出版的《二十四史》,有吉林出版集团出版的影印台湾世界书局出版的《离澡堂四库全书荟要》,此书为500巨册,是修四库全书时专供乾隆皇帝御用的,当时仅缮写了两套,错误很少,二几年在故宫离澡堂 才发现,前几年在台湾才见天日,为学界公认的孤本、善本。' W/ |6 Q G$ B) f: c" k6 o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6-1 22:06
姚闻闻提供:/ j2 `: T+ x4 M( N/ K) y
称“僧坦”之文献:
1 |. k$ h8 X$ ^1. 《隋书•经籍三•子经志》:“《姚大夫集验方》十二卷。”没有明确作者,道是 《集验方》为姚僧坦 。6 S, [2 c% Y6 g4 l& h+ P
2. 日本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中《姚大夫集验方》为作者姚僧坦 。7 |. H1 k ~& ~8 Q, L6 o, i
3. 《 三国典略》作者为唐朝的丘悦,此书辑自《太平御览》卷371-卷380,在(卷三七五) 一一九“内史柳 升私问姚僧坦曰:至尊贬膳日久,脉候何如?”为姚僧坦。
7 D3 w3 t4 U2 O3 V4.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多处为姚僧坦,偶有姚僧垣。
|7 w* a# E2 x, ?5. 元張鉉撰《至大金陵新志》“姚僧坦 【 八世祖信父菩提子察最孙思廉】”3 ]+ `: ]; V6 n$ h. r. I
6. 明王肯堂《證治準繩‧傷寒 卷八》“梁武帝因发热欲服大黄姚僧坦曰大黄乃是快药至尊年高不可轻用帝弗从几至委顿梁元帝常有心腹疾诸医咸谓宜用平药,可渐宣通,僧坦曰:脉洪而实,”9 |+ k- B4 L Q$ ~9 K
7.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多处为姚僧坦* l$ E# s% U& S4 q/ y. J/ q
8. 清代史学考据三大名著之一赵翼撰的《廿二史札记 》卷十三 魏齐周隋书并北史,北史改編各傳 “周書藝術傳,冀雋、蔣昇、姚僧坦、黎景熙、趙文深、褚該、強練也。”也为姚僧坦。但是另有他说,后叙。
+ {1 {/ P# D# L( o9.《陈书》《梁书》为姚僧坦,姚思廉的《世谱》也是姚僧坦。* g4 E1 Y) E4 u: i0 u2 H% Z
10.李光的序,也是姚僧坦。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6-1 22:13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3-6-1 22:24 编辑
: x8 O3 ^- p: v G/ n( n: |/ ] V; q' o/ i
姚闻闻提供: 赵翼《廿二史札记 》,王树民校证了赵翼的《廿二史札记 》,王树民其人
. U2 a: U' @' X* S) P9 j
8 O$ g8 C2 |6 |6 N3 e* v9 V 史学家王树民校证了赵翼的《廿二史札记 》,由2004年中华书局出版。在卷十三 魏齐周隋书并北史,北史改編各傳“周書藝術傳,冀雋、蔣昇、姚僧坦、黎景熙、趙文深、褚該、強練也。”,书中已将姚僧坦改为姚僧垣,理由是“姚僧垣 按‘垣’字原刻本作‘坦’,从陈书卷二七与南史卷六九姚察传,而周书卷四七与北史卷九0艺术传则作‘垣’,可能为‘坦’字脱落一横笔而成‘坦’字,故西畲本即改作‘垣’,今从之。”(见此书 P286页)- h J6 L, f& h- \
王树民是当代重要的史学家,他考证 姚僧垣用了“可能”二字,(说明)仍有探讨的余地。所以我发了另一帖《垣坦之争还将继续》。
! t) x7 u1 s' T3 X: z( z8 [+ F' B3 W% n w# V& W0 v! x
王树民其人
" r& U' X. s+ o 王树民(1911-2004),字逸民,号曙庵,笔名立人等。1911年生于武清县(今属天津)的一个书香世家。1929年8月考入北京大学文预科。1931年8月升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本科期间受顾颉刚影响很大,与杨向奎、胡厚宣等组织潜社,出版《史学论丛》。自 1937年至1951年先后在陕甘青巴蜀等十三个单位工作,主要从事文教、编辑、史地研究,发表论文多篇。建国后担任河北天津师范学院史地系教师等职。 2004年逝世。王树民以考证为基础,对清代学术史的诸多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6-1 22:21
姚闻闻提供: 中华书局校证姚僧坦为“垣”的依据及查证情况0 I# F5 P/ D# W6 U4 I
1、依据:主要是在《册府元龟》 中出现了“垣”字,所以判断“坦”字错。2 ` i+ y2 J( ?; A
2、查证情况:“坦”的出现在《册府元龟》 中比“垣”字的出现多得多,“坦”字同时又被另一类书《太平御览》所印证。1 V, l0 }: G! w6 G' n4 V
( O0 R# A( F: V! _7 S: F( W! z- W' M
——姚闻闻提供了上列中华书局校证姚僧坦为“垣”的依据。可能不只这些,待以后补充。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3-6-2 01:56
本帖最后由 姚闻闻 于 2013-6-2 02:50 编辑
: T# T# |# B8 v- Z' i( z
& v! s/ h. s0 y/ I回复 4# pszyyao : u4 V/ H# ?$ v& \; C8 ~1 A
姚僧坦或垣的文献考证3 e+ k0 h" ~; k& b7 x& d
9 }' O7 r+ ^& n' p4 s) C
一、关于“坦”“垣”之文献情况。
9 Q! U8 m S" B( a' K# L; m. J. n: F6 C1、《隋书•经籍三•子经志》:“《姚大夫集验方》十二卷。”没有明确作者,道是《集验方》为姚僧坦。" D' f \* t/ w( c+ A, u& E' J
2、日本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中《姚大夫集验方》为作者姚僧坦 。
4 L7 U9 v$ Z: V1 T ]3、《 三国典略》作者为唐朝的丘悦,此书辑自《太平御览》卷371-卷380,在(卷三七五) 一一九“内史柳升私问姚僧坦曰:至尊贬膳日久,脉候何如?”为姚僧坦。
) s. p2 ]* S( p5 R4、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多处为姚僧坦,偶有姚僧垣。% t3 }9 w! r- j1 L2 f% R! }+ l6 P" a
5、元張鉉撰《至大金陵新志》“姚僧坦 【 八世祖信父菩提子察最孙思廉】”; s0 n( p2 {+ C/ I& [$ w r
6、明王肯堂《證治準繩‧傷寒卷八》“梁武帝因发热欲服大黄姚僧坦曰大黄乃是快药至尊年高不可轻用帝弗从几至委顿梁元帝常有心腹疾诸医咸谓宜用平药,可渐宣通,僧坦曰:脉洪而实,”' K2 s0 Y' D. h
7、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多处为姚僧坦
& q0 a3 t: u- }) Y& N$ j1 q% ^* ~8、清代史学考据三大名著之一赵翼撰的《廿二史札记 》卷十三 魏齐周隋书并北史,北史改編各傳 “周書藝術傳,冀雋、蔣昇、姚僧坦、黎景熙、趙文深、褚該、強練也。”也为姚僧坦。但是另有他说,后叙。
2 R9 ^$ H% p: G w( Q9、《陈书》》《列传第二十一》“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也。九世祖信,吴太常卿,有名江左,察,幼有至性,事亲以孝闻,六岁诵书万余言,弱不好弄,博奕杂戏,初不经心,勤苦厉精,以夜继日,年十二,便能属文,〔六〕父上开府僧坦,知名梁武代,”
8 Y0 ~5 q+ {; w0 b% @) E" {中华书局《陈书》校勘記“〔六〕 父上開府僧(坦)〔垣〕 按姚僧垣周書有傳,坦與垣形近而訛,今據改。下同。”; @ W8 o; z0 \" H) h
10、《周书》“姚僧垣字法衛,〔三〕吳興武康人,吳太常信之八世孫也。”
6 Z% H8 R3 j6 n' O: ?8 g; Y中华书局《周书》校勘記“〔三〕 姚僧垣 張森楷云:「陳書姚察傳(卷二七)『垣』作『坦』。」按南史卷五九姚察傳及冊府宋本卷八五九都作「坦」(明本冊府作「垣」)。但冊府宋本卷七九六也作「垣」。”
/ u( y6 B) s8 u4 {6 C* G11、《南史》卷六十九《姚察》“姚察字伯審,吳興武康人,吳太常卿信之九世孫也。父僧垣,梁太醫正。〔一五〕及元帝在荊州,為晉安王諮議參軍。後入周,位遇甚重。察幼有至性,六歲誦書萬餘言。不好戲弄,勵精學業,十二能屬文。僧垣精醫術,知名梁代,二宮所得供賜,皆回給察兄弟,為游學之資。”
0 r, }) t6 {9 p( m# ?4 m中华书局《南史》校勘記“〔一五〕父僧垣梁太醫正 「僧垣」各本作「僧坦」,據周書本傳改。”
( c# v( a3 P1 y3 \: z: D" l12、《北史》“姚僧垣字法衛,〔六〕吳興武康人,吳太常信之八世孫也。父菩提,梁高平令。”
6 F5 W" I# z$ U J5 ?中华书局《北史》校勘記“〔六〕 姚僧垣字法衛 陳書卷二七、南史卷五九姚察傳「垣」作「坦」。周書卷四七同北史。”
( S8 s2 s; V1 l3 u Q& s7 Y13、《梁书》为姚僧坦,见卷一至三梁武,卷五十六侯景。& J; S. Y; X" j* c+ z
14、姚思廉的《世谱》也是姚僧坦,见《平远姚氏族谱》。0 U! B7 d" G. T! ?/ ^
15、宋李光宋政和八年作于敦义斋的《题姚氏大宗亲系图》“孙平始复姓姚氏,历汉晋称著族,至梁大医正僧坦生察最宿,思廉察子”,也是姚僧坦。
; A. T. ], J- p5 P: K% s* J16、宋刻本《历代名医蒙求》“僧垣通洽 ” “(北史)姚僧垣.字法卫.吴兴武康人也.父菩提,梁高平令”可知此书采信《北史》为僧垣。, V$ c- G7 |1 ?
二、《廿二史札记》为什么有“另有他说 ”$ z7 P& o5 X5 e" L
史学家王树民校证了赵翼的《廿二史札记》,由2004年中华书局出版,在卷十三 魏齐周隋书并北史,北史改編各傳“周書藝術傳,冀雋、蔣昇、姚僧坦、黎景熙、趙文深、褚該、強練也。”,书中已将姚僧坦改为姚僧垣,理由是“姚僧垣 按‘垣’字原刻本作‘坦’,从陈书卷二七与南史卷六九姚察传,而周书卷四七与北史卷九0艺术传则作‘垣’,可能为‘坦’字脱落一横笔而成‘坦’字,故西畲本即改作‘垣’,今从之。”(见此书 P286页),所以有了我的“另有他说 ”。
+ ?3 @& G8 L( c8 q y) Q三、 王树民其人' W6 o# C1 l% ?9 [/ x! e
王树民(1911-2004),字逸民,号曙庵,笔名立人等。1911年生于武清县(今属天津)的一个书香世家。1929年8月考入北京大学文预科。1931年8月升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本科期间受顾颉刚影响很大,与杨向奎、胡厚宣等组织潜社,出版《史学论丛》。自 1937年至1951年先后在陕甘青巴蜀等十三个单位工作,主要从事文教、编辑、史地研究,发表论文多篇。建国后担任河北天津师范学院史地系教师等职。 2004年逝世。王树民以考证为基础,对清代学术史的诸多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O5 [9 C! k2 P- [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3-6-2 01:57
本帖最后由 姚闻闻 于 2013-6-2 02:43 编辑
% _# b2 f8 U2 h- @0 `; S. I \' Q- `: t+ v) y9 v R
回复 5# 姚闻闻
8 x' K) H8 V) `9 {! M1 m* O
0 k$ [+ i, ]& ]" C, M! [2 h- w" Q0 P9 Y; l8 T
四、《陈书 姚察传》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的错误3 \5 N! J5 E; d* _, C7 ~$ B% {
1、错误分析:经查《陈书》《列传第二十一》“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也。九世祖信,吴太常亲(多一字亲)卿,有名江左,察,幼有至性,事享(错一字享,应为亲)以孝闻,6(应为六)岁诵书万余言,弱不好弄,博奕杂戏,初不经心,勤苦厉精,以夜继日,年12(应为十二),便能属文,父上开府僧坦,垣(多一字垣,无垣)知名梁武代,2(应为二)宫礼遇,优厚每得供赐,皆回给察兄弟,为游学之资...... ”
; E& k+ d1 ~6 C$ b2、查之结果:多亲字、多垣字。错享字,应为亲字,阿拉伯数字应为中文数字。此清乾隆武英殿刻本《陈书姚察传》多了一个关键的字"垣",其他版本《陈书》《列传第二十一江总姚察》为僧坦。
0 d% d, S" G4 g3、参考文献:
! T( V# d: s, gA.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乾隆武英殿版《二十五史》绸布面精装12册全,1986年12月第一版,1992年9印。精装16开,绸布面。
5 t6 h8 q3 u5 ^( j: }# s3 uB.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竖排繁体,并加有标点,32开简装本,全套共289册82年印刷。: g- F7 `( z1 A' ?" h9 a
C.吉林出版集团出版影印台湾世界书局,书名: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出版机构:台湾世界书局,出版时间: 1985,吉林出版集团于2005年亦影印出版全书,版本就是台湾世界书局的影印本,册数:全500册,收书463种
* v- g* g+ R6 F! f0 o' w五、中华书局校证姚僧坦为“垣”的依据及查证情况# E! i8 B {& r# y0 B: w
1、依据:主要是在《册府元龟》 中出现了“垣”字,所以判断“坦”字错。另遵循《周书》为“垣”和字形相近。
& j- i9 B7 L$ |5 H! y+ q% |& u7 U1 _2、查证情况:“坦”的出现在《册府元龟》 中比“垣”字的出现多得多,“坦”字同时又被另一类书《太平御览》所印证。
! r3 J: T' N0 Q% k$ b3、思考:为什么只遵循《周书》为“垣”而不遵循《梁书》《陈书》为“坦”呢?且二书事实是作者自己写自己的父亲或祖父未得到采信。而字形相近又为何不可是“垣”字多加了一笔呢?所以,我觉得此辩还会继续。
; `9 B1 ~; | | G六、提问之继续
* X' z8 D5 T& N B6 o( e! q6 P王树民虽是当代重要的史学家,他考证 姚僧垣用了“可能”二字仍有探讨的余地。其次中华书局的校勘记原因为二,一是寻《周书》或尊《册府元龟》;二是脱笔画与王树民同。二者也有探讨的必要。所以我过去之提问,依然存在:
; f8 Y3 c+ ?6 K" J8 b1.《隋书•经籍三•子经志》《集验方》为姚僧坦。而《旧唐书经籍传》《集验方》则为姚僧垣 ?
- f7 O8 T6 t" X3 q2.《隋书•经籍三•子经志》:“《姚大夫集验方》十二卷。”没有明确作者,则日本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中《姚大夫集验方》为作者姚僧坦,为什么?# ^: t @5 h) \; w( r) |% S
3。《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是学术有名的类书,多用于校正古籍,很多古籍能留存下来全靠有了他们,而他们是姚僧坦,而不是姚僧垣?
5 q7 h S) }% B5 ]: D, i4.明王肯堂和李时珍都是著名的医学家,《證治準繩》和《本草纲目》都是著名中医古籍,这两部古籍都是姚僧坦?& `: k5 D5 ^8 t) X# e; [. ^
5.假如姚察有误,为什么姚思廉也有误,难道他自己的爷爷的名字是姚僧坦或是姚僧垣都不知道吗?而且时间只有两代。且另一部他写的《世谱》还是为僧坦?如果一部古籍是刻印时出了错,难道三部古籍刻印时都在同一处出错?如果这些原因都不是,只有一种可能“避讳”,可我查了陈垣的《史讳举例》,姚思廉所处时期并不严格,而“避讳”最严格的是宋元明清。(yeyao)& \6 D# l. M. e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6-2 10:04
回复 1# pszyyao
2 F' [% j' V; H4 {! `) M) U p0 M8 u' ~3 O( Q- H/ }6 C
+ Z4 U9 r: ~$ H# C1 N n. w 固始姚炳建说: ! E9 R1 @, F5 y' u/ k, ]
《历代名医蒙求》宋刻本:写的是姚僧垣
《陈书▪姚察传》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写的是僧坦垣,阿拉伯数字是在这里出现的。
0 r- T$ m4 W$ Q2 Q; u8 k$ [姚闻闻回复:有可能最近我要到北京,能在国图查查此资料就好了,但愿国图能让查。
# M+ `/ O" i) w( n3 Y3 Z, B
pszyyao回复:
“《陈书▪姚察传》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写的是僧坦垣,阿拉伯数字是——在这里出现的。”
7 O5 A) v6 C/ U0 \( w: `
——“僧坦垣”,“阿拉伯数字”。
一个已经够奇特,两个同时现,是不是十二分奇特?(你姚闻闻)到北京,要看看,要想法取证,并且尽可能弄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6-2 10:16
姚闻闻说:" a0 C* `9 a: T1 y
我是完全相信你(姚炳建)是据实誊录的文献,就连阿拉伯数字我也相信是据实誊录的,但有怀疑,因宋时古籍阿拉伯数字是否已知或使用?但还是相信文献就是如此,我们抄时为了方便是可以用此简便的方法的,但发布时一定要还原,因必须知原貌才可正确分析判断,这是学术研究的基础。谢谢你! 我核对的是我藏的几个版本的二十四史,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二十五史》有中华书局出版的《二十四史》,有吉林出版集团出版的影印台湾世界书局出版的《离澡堂四库全书荟要》,此书为500巨册,是修四库全书时专供乾隆皇帝御用的,当时仅缮写了两套,错误很少,二几年在故宫离澡堂 才发现,前几年在台湾才见天日,为学界公认的孤本、善本。9 s7 U* H- H. C
1 S H6 l [: s# e1 m
pszyyao对上的询问:. o6 t0 z3 o6 K! m3 R7 j9 ^" O
收藏的二十四史3个版本:4 Y0 r9 {+ [& V2 t4 F
1,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二十五史》,(出版时间)?# s/ V q' W' C5 C
2,中华书局出版的《二十四史》,(出版时间)?: S3 d& c6 k" P8 l! o& ]
3,吉林出版集团出版影印【台湾世界书局出版的《离澡堂四库全书荟要》(出版时间)?】,(出版时间)?* i5 |; v( ^1 x o B0 _3 |
对于“僧垣或僧坦”,3版本有何异同?
# {. n1 H( i8 C4 l8 S1 v% f 这3版本各自的底本又是什么(中华书局出版的《二十四史》有说明其依据的底本)?) F( B! T$ n+ F) |7 H
$ B0 q% g+ Z) _$ k# A
今天补充说明:& }/ i: Q" G+ @6 ~) ]/ F1 r
中华书局出版的《二十四史▪周书》是用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的。如果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二十五史▪周书和台湾世界书局出版的《离澡堂四库全书荟要▪周书》都是用与中华书局的系版本,就不需再深究。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3-6-2 11:14
回复 4# pszyyao
4 h. E1 A. L( ~) S6 J7 o8 h- X$ n2 H; j, Z; T1 F; t4 L
教授,上述5、6两贴已补齐中华书局的校勘记。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3-6-2 11:24
本帖最后由 姚闻闻 于 2013-6-2 11:49 编辑 _5 f6 A/ `- }5 M, @
7 Z( v) Z2 g) |8 @ @; p+ @1 i) A回复 8# pszyyao
8 L% M* Z% W: L, {; \! B n
* h7 h- H$ p& g! D% f+ l( }$ c- k7 z- {& J9 G
阿拉伯数字是炳建自改的。亲字是他多抄的,垣字是原书就有的,他有一贴有说明。我十日去京国图一睹,怀疑多的垣字为校注者的存疑,中华书局也常用此方法。如:中华书局《陈书》校勘記“〔六〕 父上開府僧(坦)〔垣〕 按姚僧垣周書有傳,坦與垣形近而訛,今據改。下同。”以不同[],()区别,或少抄此号。
- S6 }- q$ l/ w$ ?9 M: o- D. N9 _
, M9 K$ @; |3 f( Q1 t8 Y
7 L! p3 |, Z# M
5 M1 I4 S: `5 R T# m
1 P( Q9 c# u. ^" {- D7 f5 K7 u
* d7 B F0 C# [5 I* z! Q8 x' u4 H1 @6 X: g/ _- J
: Q5 |) _2 o5 _3 J
0 E# j. |& z* V/ t: ~- X7 B
. l: E# q5 k9 ^/ T9 Q6 M. R4 [7 \! D+ ~- o
# n1 G, b, E' w5 R% G
% z$ O# X4 g0 L: C- M- ]8 f
. w+ y9 r4 S& Y) O# A1 o& B x! I5 o; I/ A9 F! D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3-6-2 12:59
回复 8# pszyyao $ z* K0 B& n3 j9 v; `' m/ R$ o$ A
1 t: Q' V/ H1 g- ?" f# N4 j) Q
台湾世界书局出版的《离澡堂四库全书荟要▪梁书》为内府刊本缮录,据明补宋鏨本,南北雍本及毛晋汲古阁本恭校 。
, i$ Y4 @1 H7 H2 I6 r& q《离澡堂四库全书荟要陈书》为内府刊本缮录,据明南北雍本及毛晋汲古阁本恭校 。1 v: \: C4 W2 `% o
《离澡堂四库全书荟要▪周书》为内府刊本缮录,据明南北雍本及毛晋汲古阁本恭校 。 - o/ O. ^' n: n. q
《离澡堂四库全书荟要▪南史》为内府刊本缮录,据明南北雍本及毛晋汲古阁本恭校 。
6 }& M3 I. S2 J$ ^7 e4 r3 q 《离澡堂四库全书荟要▪北史》为内府刊本缮录,据明南北雍本及毛晋汲古阁本恭校 。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3-6-2 14:46
回复 8# pszyyao
7 B& Y! }; f* l$ ]0 H3 k$ I, G' @& s6 A8 K, \
教授,我在这里特别对台湾世界书局出版的《离澡堂四库全书荟要陈书》和《周书》说两句。$ y- L$ j/ f2 N$ z, l
据《陈书提要》说“陈书为内府刊本缮录,据明南北雍本及毛晋汲古阁本恭校 。陈史初有顾野王,傅縡,陆琼诸家颇伤繁杂,察就删改,粗有条贯,隋文帝见察甚重之,常索陈时事迹,察每篇续奏,竟未卒业,至唐因诏思廉续成之,晁公武,曾巩皆谓世罕,传本往往脱误,嘉佑中诏求中外诸本校定传之,然疑者皆不敢损益,各疏于篇末而已,靖康以后,蜀本仅存,并巩所校录亦不可尽考,今刻本盖参取他书,以补之。乾隆四十年五月恭校上,总纂官臣纪昀,陆锡熊,孙士毅总校官臣陆费樨。”4 e6 ?. f& o! U) D! M
而《离澡堂四库全书荟要▪周书》则“为内府刊本缮录,据明南北雍本及毛晋汲古阁本恭校 。唐修梁陈齐周隋五史本自德芬发之,德芬与芩文本,崔仁师专成周书,议者谓其书本于牛宏宏之为史,尤务清言,德芬因之多非实录,宋仁宗时出太青楼本,合史馆秘阁本,又募取夏疎季譔家本,下馆阁是正其文字,即今所传本是也。乾隆四十一年三月恭校上,总纂官臣纪昀,陆锡熊,孙士毅总校官臣陆费樨。” , @) u3 P. b. i7 {0 m
两段提要,可知《陈书》“ 隋文帝见察甚重之,常索陈时事迹,察每篇续奏,”说明重视程度。 “ 嘉佑中诏求中外诸本校定传之,然疑者皆不敢损益,各疏于篇末而已,”说明校正之严肃。“ 今刻本盖参取他书,以补之”说明此本的完整。$ X7 m, z1 k) ?; ~. j" }! N$ g
而《周书》“德芬因之多非实录”说明作者的史料来源。“下馆阁是正其文字”说明此书的文字错误较多。可知《陈书》与《周书》文字谁可信?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