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畔、司马相如故里;山水灵秀之地,文化源远流长之所;曾经的革命老区,如今的课改新区——四川省蓬安县,似乎从来都不缺少故事——一代大文豪司马相如与他的千古绝唱《凤求凰》,“画圣”吴道子与他笔下的“锦绣嘉陵三百里”,开坛设讲的宋明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江山代有才人出,如今,蓬安这个川北小县,因为教育,因为课改,又有了一位街头巷尾都在谈论的人物——姚勇。 6 h$ s/ E n- E G) i0 w
姚勇,现任蓬安县教育局局长,更是新晋的“全国十大课改推动人物”。在担任教育局长期间,他有怎样的心路历程?他对教育又有怎样的思考?他将带领蓬安教育人走向何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蓬安的课堂,了解蓬安课改的现状;走近蓬安课改的领路人——姚勇,与他进行真诚的对话……
4 y2 R: j/ n2 \* O0 [: J0 @ 他从政20余载,多岗任职,用行动打破“隔行如隔山”的断言;秉持“做最好的自己,办更好的教育”的信念,4年多时间,他将落后的蓬安教育引上课改之路并促其健康、快速地发展;3年多来,他引领全县80余所学校的数千教师和上万学生,认识课改、学习课改、践行课改,收获希望和幸福……他,就是姚勇,一位以课改为支点,以执行为动力,在蓬安县整体推进高效课堂改革,从而撬动蓬安教育良性发展的教育局长。
, R3 L" ]. O7 r 这个写过诗,有着诗人气质的教育主政者,同时也拥有铁腕治教的将军气魄;这个曾经被媒体误读为“排场局长”的官员,其实却是无数次悄然走进学校、推门看课的“暗访局长”,是因为课改而被很多人称道的好“官员”;虽然偏居一隅,但他并不孤陋寡闻,读书和学习是他的习惯,虽然教育管理的琐事缠身,但他的思路清晰,目标准确……
5 ~/ ?, _! P( K9 R$ J2 B 他说,作为领导干部和一方教育的领路人,不能过多地去考虑今天做的究竟能得到什么褒奖,而是应想到几年后或从领导岗位退下时,自己是否问心无愧;他说,教育局长一定是把师生的幸福扛在肩上,走在课改队伍最前面的那个人。这个转战镇区党委书记、广电局长、交通局长、民政局长等多个部门主要领导岗位,政绩有口皆碑的官员,从教育的“门外汉”,一步跨到了课改队伍的最前面!: l. L9 E" W, U$ \
介绍他,无法用一句话、一个词准确概括,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是负责任的教育主政者——对教育负责,对师生的未来发展负责。因此,在课改的道路上,他走得异常坚定。1 j3 x) L$ h( H0 m" g$ U- Q- C
教师既有的惰性、僵化的观念、单调的课堂、被动的学习,是制约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 N& ]' P! u* I
记者:您在接任教育局长之时,蓬安县教育的整体状况如何?, @1 J8 G' \1 W
姚勇:2008年前,几桩广受关注的校园安全事故,暴露出了蓬安教育管理的至深顽疾。更不幸的是,此系列事件后的一段时间,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陷入了“只抓安全”的怪圈:校长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守摊度日;教师们缺乏教育热情,工作松懈慵懒;学校常规管理粗放,学校硬件条件与社会发展现状差距达10年以上。这些都严重制约着蓬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0 l. U" v: X$ N& y8 ^5 K5 c& B
记者:您可以说是受命于危难之际,当时摆在您面前的任务是异常艰巨的。: E% S) E' t9 l: Y# W5 f1 n
姚勇:受命于危难是真,但我们没有退路,只能前进。当时,我们把“安全第一,质量至上”调整为“质量至上,安全第一”,虽然仅仅是语序上的微小变化,但却是对工作重心的重新定位。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教师既有的惰性、僵化的观念、单调的课堂、被动的学习,是制约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 v0 j F( q3 Z2 o
于是,教育局党委做出了“一年正风气,两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的短期整改规划,先后组织举办了“全县学校领导干部暑期学习班”,近500名全县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利用假期集中学习一周;开展了全县教育系统“铸我师魂”实践教育活动;实施“学校建设年”、“常规管理年”、“特色建设年”等相关主题活动。通过努力,增强了蓬安教育人的信心,师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但是,教育质量却依然没有大的提升。
[. ?: h: o$ @, d+ M; F1 Y 面对全县百姓和师生的期许,面对连年高考、中考不如人意的现实,作为蓬安教育的领路人,我既彷徨又苦恼:改变蓬安教育的突破口到底在哪里? S* M& @5 f2 u( A
记者:向着特定目标迈进的人,全世界都会为他让路。如此大刀阔斧且巧心布局,找到出路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5 e7 f7 j+ T9 T# F9 S9 [3 W) @$ a
姚勇:这话没错。当时我就一直在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会越来越急切。如何让现有的所谓差生也同样可以学习好、表现好?有没有像我们同样郁闷,但已经找到出路的学校或区域呢?
/ _3 w5 j: G0 W# y1 _4 C) S. m$ X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记者》上看到了关于山东省杜郎口中学的报道,我抱着好奇的心态,带领11位校长去该校考察学习。这所学校与众不同的课堂给了我们强烈的震撼,这正是我梦寐以求的理想课堂。于是,我萌发了改革的念头。
4 @2 }1 M7 ~& l 课堂是教育局长战斗的主阵地,忽略了课堂,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忽视了教师的价值感、成就感,局长的工作将无法落地
/ a: S( {% z& |% |/ w 记者:山东省杜郎口中学与众不同的课堂,给您什么样的启示?. e0 B! d, \! t6 j
姚勇:杜郎口中学的课堂让我茅塞顿开,一下子找到了当时师生努力却没有回报的原因——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早已不适应当下的社会现状、学生现状,不改革已没有出路。从杜郎口中学回来不久,我又带着副局长、县教研室主任、相关股室负责人、全县中学校长、片区督导办主任,历时13天,先后到达昌乐二中、后六中学、东庐中学,看课堂、听报告、议改革……蓬安课改的路线图逐渐清晰起来。( f% j9 l9 t2 N& F: v, U5 b) y) P" x
记者:区域教育的整体改革与一所学校的课改不同,涉及面广,落实难度大。作为局长,您认为区域课改的切入点在哪里?( R8 Y6 C; y2 c% }
姚勇:区域教育要发展,要均衡,还是要从改变课堂入手。课堂是最重要的切入点。这么多年,在灌输式教学背景下,学生感受不到快乐,教师感受不到幸福,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教师成了油尽的枯灯,毫无生命成长、精神愉悦可言。
3 M, o( X! ]; S% L0 b0 s- ] 课堂满足不了学生的天性需求——好奇心和展示欲,学生怎么会主动学习?课堂不能成就教师的人生价值,教师有何幸福可言?因此,课堂就是教育局长战斗的主阵地。区域教育发展的均衡是硬件、是优质师资、更是学生学习动力的培植。忽略了课堂,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忽视了教师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区域教育的均衡将无法真正完成,局长的工作将无法落地。
0 T" M" R* e9 r/ } 记者:课改是一项系统工程,蓬安县在锁定高效课堂、整体推进课改的进程中,是如何具体实施的?) z% `) l) P- w( D4 j& O$ |
姚勇:2010年春季校长工作会上,我们做出安排,按照“整体部署、以点带面、分步推进、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切实转变“教”和“学”的关系,打造互动探究的高效课堂,在河舒初中、城北初中、蓬安二中等试点学校全面铺开,在全县其他学校力求做到有试验年级。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打造高效课堂,目的在于解放教师,把信心送给教师;解放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解放学校,把自主交给学校,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Q1 C+ h* z# E& i1 U
记者:撬动了课堂,就撬动了整个区域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蓬安县与其他几个成功课改的区域一样,首先选择了行政推动。0 A+ F9 g4 \1 M
姚勇:行政主推是区域整体推进课改最重要的手段,没有行政上的统一要求,区域内课改很难有大的成效。当然,包括行政主推在内,蓬安课改一直坚持“四主”推动:
& s- r s! F* z( s4 t1 E 一是行政主推。教育局先后派出1000余名教师外出取经,邀请十几位课改专家在县内“授课”。全体领导下学校、进课堂指导、督促课改工作。比如,一位教研员多次听一位拒绝课改教师的课,当第3次踏入教室时,那位教师终于被打动了——这是课改版的“三顾茅庐”!我们在听课、看课的基础上,对全县83所学校进行了3轮高效课堂专项视导,撰写了5份视导报告。这种力度不可谓不大。
7 h, H, }# c3 l% Z5 J3 D 二是校长主管。校长在课改中承担起“课改思想的引领者、课改决策的执行者、后勤服务的保障者”的角色。. d( u4 `; M3 q8 a) I' Z
三是教师主导。通过践行高效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两种能力,实现“解放学校、解放教师、解放学生”3大目标,遵循课堂“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展示点评、检测反馈”4个环节的高效课堂模式,促使教师实现从“教”到“导”的转变。
1 J) f: l" v5 ~% f4 u! u 四是学生主动。以导学案为载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要求学校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学校和班级事务。
5 C T/ g4 w, J7 \/ W 面对课改,教师表现出3种态度:不愿做、不敢做、不会做。不愿做是思想问题,不敢做是勇气问题,不会做是技术问题& f7 @' n# x% g3 G/ j
记者:校长是学校的核心,校长不动,课改很难推行。蓬安县是如何引领校长参与到课改中来的?
@" ?" \! O! g O1 w1 z; q+ W 姚勇:校长是课改的关键。课改以来,蓬安县流行一句话:“局长不狠,校长不紧;校长不动,课改难动”,形象地说明了校长的作用。为此,我们采取组织措施,请不课改的校长下课,让敢做、能做的人上岗。另外,我们要求每个校长用高效课堂的模式上课,并且举行全县的校长赛课活动,校长是哪个学科出身,就准备哪个学科的课。举办由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参加的高效课堂理论考试,要求每位校长进行课改述职。通过这种方式,使校长认识到课改是大势所趋,进而打消了犹疑的念头,行动力、执行力大大增强。
4 J" v: Y% S7 B 记者:如果校长是一所学校课改的灵魂,那么教师就是课改的血脉。教师的积极性不被充分调动起来,课改依然无法落地。
) M `: Y5 x) }" [" X3 b2 o/ [# y 姚勇:改革初期,教师不适应,其观念的转变非常困难。面对课改,教师表现出3种态度:不愿做、不敢做、不会做。不愿做是思想问题,不敢做是勇气问题,不会做是技术问题。在现实面前,我们重点做了4件事:* U! C% @3 a( ?" k
第一,归纳了8个小课题:学生如何自学;学生如何展示点评;教师如何讲;导学案如何编写及使用;知识如何落实;教学手段如何现代化;对小组如何评价;自主管理如何管。教育局将这8个小课题分解到学校,由学校组建团队进行实践研究。通过学校的研究实践,整合梳理,得出结论,形成成果,在全县范围内交流共享。
" `. a9 E1 v. V$ l2 d* x8 p0 w 第二,为了激励坚持课改、成绩突出的教师,我们坚持每年评选表彰“十佳课改标兵”和“高效课堂教学能手”。获得“十佳课改标兵”者奖励1000元,享受两年津贴补助,每月100元;获得“高效课堂教学能手”者奖励500元,享受两年津贴补助,每月50元。另外,这些荣誉还与职称评定挂钩。+ N1 w, s$ m& D' T# z# L5 t$ X+ }
第三,重用、提拔课改先进,营造一种“课改是主流,不参与就落伍”的环境。比如,王云小学副校长陈学文,因为课改工作做得好,只当了两年多教导主任,就提拔为副校长;张超原来是罗加中学的教导主任,现在也是副校长;胡玉蓉是一名普通教师,因为课改搞得好被提为教导处主任;郑文原来是教师,直接提为教科室主任;吴雪琴也从教科室主任提为教导主任。今年,我们在20个课改基地校设立高效课堂教科室,这意味着又有20个课改能手走上领导岗位。提拔重用一批课改先进,这是在表明一种态度,同时指明一个方向:改是主流。
' q( @2 l4 R T; Q' x1 _ 第四,组织本土培训,实现高效课堂有效嫁接。2010年5月和9月,我们分别在河舒初中召开了高效课堂首批学员学习汇报会和培训活动;2011年2月,召开了蓬安高效课堂示范课展示暨培训会,4000余名教师参加了培训;同时,坚持每月召开1次片区教研员会议,研讨推进工作。- l' L2 d+ x4 B+ o& z, H6 N: ?/ _
记者:出台政策容易落实难。身为课改掌舵者,您主持制定了一系列课改措施,又是如何落实到位的?
$ q, w4 D5 l) j( C 姚勇:勤调研,抓评价。调研指导、督查整改、座谈反馈等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的每个环节,我都参加。每半个学期跟踪剖析各学校课改工作3次以上。每学期,我都带领分管副局长与教研室相关人员深入课改学校,倾听一线课改师生的反响,深入发掘亮点,与学校班子教师共同梳理困惑及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经过这样的督导,先前少数变革意识淡薄、观望情绪严重的校长和教师,开始真正行动起来,整个区域课改氛围越来越浓。
* [6 Y! @4 y9 u% ? ] 前面已经提到,鼓励、提拔、重用课改积极、成效明显的管理者和教师也是重要的举措。几年来,在中小学领导班子调整中,5位课改教师被任命为学校中层领导,6位原学校中层干部因课改得力被提拔使用。这些举措本身就促进了政策的落实。/ s6 F$ X v4 n1 c6 l' R
同时,为提升课改管理者、教师的指导水平和实践能力,我们还开展“课改理论水平测试”和“下深水四项活动”。要求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分批参加高效课堂理论考试,校长1年参加1次竞教,教研人员1年上4次示范课,特级、高级教师1年1次献课,教育管理人员经常听课、看课。通过1年多的积累提升,现在,蓬安县绝大多数学校管理者对高效课堂常识烂熟于心,指导能力也不断增强。
" H, x& _! E9 p. R 只要家长真心关注孩子的成长,真正了解课改后孩子的变化,他们就不可能不支持课改# \1 N/ {9 K' e
记者:其实,仔细观察和思考,我们会发现,课改不仅仅是局长、校长、教师的事,更是学生的事。多年来,学生习惯了听课,突然间转变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求学,可能也会不适应,需要一个调整期。; s; i' a8 ^0 ]6 `2 @
姚勇:是的。经历几年的课改实践,我认识到,不是学生不会主动学习,而是我们在课堂上给学生的时间和机会太少,学生没有舞台。高效课堂把时间、空间和平台提供给学生,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学习了。归根结底,教育工作者要相信学生。, R1 s/ @2 H# s9 S
我们学习借鉴陕西省宜川中学的做法,实行自主管理,组建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河舒初中、杨家中学、徐家中学、周口中学、锦屏小学等学校的自主管理委员会,在大课间活动开展、卫生纪律监管、文明校园打造等领域,发挥了主人翁作用,管理效果明显,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7 e' {) s. s3 ]5 w+ I
记者:搞课改,阻力有时来源于家长,怎么让家长了解我们现在的课堂?
L$ p8 Q( g! c7 ?0 P% I1 Z 姚勇:家长最看重的是升学率。家长反对课改,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课改,不知晓课改不但可以提高成绩,更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怎么办?请家长到学校来看课,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状态。
! C) N9 n/ W4 } S( I" \" u2 D 以前的课堂教师一言堂,学生只能顺着教师的思路走,配合教师上课,有想法不能说,不敢说,不让说。现在不同了,学生敢站起来说话,敢质疑,敢表达。课改让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要家长真心关注孩子的成长,真正了解课改后孩子的变化,他们就不可能不支持课改。
0 D* Q9 {- p+ O3 z$ [ 有一个和我紧密相关的案例。我的侄子在河舒初中上学,在一次献课过程的学生展示环节,他主动用普通话在课堂上发言,还和几个女同学一起来采访我——而在课改之前,他就像个女孩子一样,大人说什么都只会“嗯”。当时我就非常感慨:以前如此内向的一个孩子,敢于在几百人的大会上,在献课的时候站起来大胆展示,我们的课改真的是成功了!
8 V; |6 p7 I/ W; B7 o9 v m0 q" U% t @8 i4 r9 v6 H4 _
“好学校”是一座原始森林,既是“生态”的、自然的,又是包容的、健康的,一切为了学生的+ A5 |; d: k6 K I! c# y. D
记者:课改三载,如今回看走过的路,您有什么感悟?" X" h1 u4 \0 {# }! Q5 @
姚勇:感悟良多。我将最重要的总结为“高效课堂感想10条”。这是最近在一次交流会上与全体干部和教师分享的:
/ Q( \% [# V6 f) S 1. 对学生而言,理想的学校应该是“快乐的学堂、幸福的家园、成长的摇篮”;3 c! K' `$ R4 B3 y% F
2. 课改是撬动教育发展杠杆的唯一支点;. T' J- {! \/ l' J
3. 校长不动,课改难动,最大的阻力来自于我们自身;0 L5 t6 l% C( G& p- h# V" K' v
4. 高效课堂是师生相长、生生相长的幸福课堂,教师的价值在学生的快乐成长中得到最大体现;& c* F: e' \0 z) s# {3 P5 ~- W
5. 课改是一次远行,需要走在前面的尖兵,他们是旗帜和灯塔,是我们的引路者;4 C0 L6 y9 F0 i5 t$ k) I* d! }, D
6. 理念固然比流程重要,但初始阶段还必须遵循常规,抓好细节;
4 |, I( W4 y! o$ c" N 7. 高效课堂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成长,因此,小课题研究要成为常态;
& t2 n b: {* l" E! p" d8 [ 8. 课改必须坚持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两条腿”走路;* Q8 _0 r) a5 ^1 y0 l
9. 校园文化要充分展示高效课堂的元素和魅力;5 S# ?' Z3 D' t7 X/ T% s% y- J$ X% p
10. 高效课堂也需要“打假”。( _( Q4 ]) o! o" e' v0 X
蓬安课改人,有着一个共同的梦想——打造好学校,培养好教师,建设好课堂,培育好学生。“好学校”是一座原始森林,既是“生态”的、自然的,又是包容的、健康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好教师”是完成“心灵进化”的教师,是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放手推动自学的教师;“好课堂”是学生的自主课堂,生命狂欢的课堂,师生相长的课堂;“好学生”是身心健康、有着强烈的主体意识、有着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人。
1 J- t, y' g6 c 记者:毫无疑问,蓬安课改一路走来,上下一盘棋,群策群力,效果有目共睹。如今,您走进蓬安学校的课堂,能看到什么?在您看来,蓬安课改未来努力的方向在哪里?7 U( Z6 i5 A% A
姚勇:每次走进课堂,都有不一样的感动,因为我看到了洋溢着生命气息的学习场景。我们的大多数老师精神饱满,情绪高昂,积极投身课改;一些学校办学条件不是很好,但能够克服困难,结合本校实际,将高效课堂打造得有声有色;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少了压力,多了笑声,增强了自信心,享受到了快乐学习和自主管理的幸福。
+ E8 k! V- {) ^! c; r }5 Y 但客观地讲,虽然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是处在“改课”这一初级阶段,深化课改之路还很遥远。当务之急,我们要完善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以助推高效课堂建设。同时,要完善过程,注重细节,确保实验效果良好;要借鉴,更要探索创新,走出本土特色之路。2 B2 Z5 r0 V1 u' t
目前,蓬安县《高效课堂教学常规》正在修订中,未来将作为一种操作技术规范,在全县推广。
& D4 z4 ]5 j& t! i" J
4 f, X, M; u/ Z0 S 教育局长一定是把师生的幸福扛在肩上,走在课改队伍最前面的那个人8 l# Q) A$ Z A$ [/ o! c6 f' G! u* a, \
记者:您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自己是教育的“门外汉”,但现在却成了区域课改的擎旗人,您如何看待自己的“成长”?您认为一位教育局长,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6 P l! S0 f9 j& ?" e4 N
姚勇:我认为,一位出色的教育局长,不仅应该是俯下身子的实干家,还必须是一个具有超前意识的思想者。因此,走上教育管理岗位,主持课改大局,我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需要像一个老农深入田间地头一样注重调研和积累,需要不断在课堂中发现问题和汲取力量。我渴望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成长自己,而事实上,蓬安的课改之旅真正带给了我成长的快乐,我也一直感觉到自己与课改同成长。
$ p$ c1 ^% X9 M, L 我觉得,在课改面前,人人都是“小学生”,都需要边学习边实践。0 [' F2 |3 r/ G* n; p5 M" X" n
工作的忙碌绝不是拒绝学习的借口,每当有空隙我就抓紧时间读书,外出开会我也会带上两三本书,虽然喜欢文学,但这几年看得少了,看得最多的还是课改方面的文章。, F L& I; t$ O) i6 `2 Z0 ?4 F
记者:如此看来,坚持不懈的理论学习、始终关注课堂的管理实践,成功地帮助您转型,成为区域课改的掌舵者。当然,多年的管理历练,也为您在教育管理岗位上积累了不少经验。1 _( Q1 Q0 N( p: g, X
姚勇:在政府机关做负责人20多年,确实是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这也让我有底气、有信心带头发展好教育。我总认为,作为领导干部和一方教育的领路人,不能过多地去考虑今天做的究竟能得到什么褒奖,更多地应该想,几年后从领导岗位退下时,自己是否问心无愧。在我看来,教育局长一定是把师生的幸福扛在肩上,走在课改队伍最前面的那个人。
1 ]7 e5 Z5 l, }+ {! t. \2 T2 @ 如今,课改已成为蓬安教育的新特色。曾经因为主推课改而遭遇的诸多误解与非难,也都随着群众的好评而烟消云散。蓬安教育网上的局长信箱中,有教师表示:我愿意跟着这样的局长搞课改;四川麻辣论坛上,针对我的评价,也从两三年前的误解,变成了越来越多支持、认可的评价。当我听到“蓬安再找姚勇这样的局长,还得再等几年”的评价时,我的心里特别欣慰,不是因为有人夸,而是因为我们做了一件令群众满意、师生幸福的大好事。我们没有理由懈怠,更不能半途而废,未来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勇敢地挑起来,并坚持走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