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明初成套官制金铜佛像  解密建文帝下落千古之谜 [打印本页]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2-22 19:18
标题: 明初成套官制金铜佛像  解密建文帝下落千古之谜
本帖最后由 蓬安姚波 于 2013-2-22 19:30 编辑 3 t. U0 W" W; P  m

& B. A3 v2 V4 ~) K8 l, E

明初成套官制金铜佛像

http://wenku.baidu.com/view/c942a440be1e650e52ea9944.html
$ w/ X* [) [8 U4 T: ?解密建文帝下落千古之谜
: P% ~* m" D" `  Q9 G. w
% I4 M8 y7 m  e4 O# q$ Y特别声明:欢迎媒介、圈子转载。但须署名乐陶居士、严禁任何人恶意篡改转载
& [6 J3 v; c: T% t: O2 l4 }6 c: ~( ^) J2 k5 h. d6 C

  X. G, F# |, L) T3 Q600多年前的公元1402年,一场惊心动魄的最高权力争夺,在明朝皇宫里上演。一把大火过后,朱元璋的长孙、文弱的建文帝不知下落,他那打着“清君侧”旗号的叔父朱棣却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为著名的永乐皇帝(明成祖)。* _4 Y# p4 z# [% X6 [- Y) U# j
; C8 ?' u+ y/ `7 l( y' W
建文帝到底去了哪里?这已成历史之谜。于是也就演绎出各种各样光怪陆离的传说与故事。一种说法是,建文帝出亡苏州穹窿山,死后葬在当地的一个小山包上。今年4月,央视《发现中国》栏目组还来到穹窿山,就这一民间传说以及相关历史遗迹进行专题拍摄,让“建文帝出亡穹窿山”的说法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 [$ Z, x/ q) w* b/ d/ s% w. H. G% _6 z
一、发现明初成套官制的金铜佛像3 i! r$ E0 ?& n# b0 q

  o7 _4 Q9 t7 l% y# z* ]6 i今年以来,我在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一尊大规格的明初的金铜佛像,半年来已陆续将其收藏齐,发现是大明永乐年官制的成套的家庙的金铜佛像,规格之齐,品种之多,在国内尚属首现。
( u& A5 E& \2 E+ G( t+ {( k( W4 ?7 ]
) S3 I; K( k# }1 @这批成套的明初金铜佛像原是被太湖南边湖州一个叫轧村的几户村民从吴县收藏(据查地图:吴中区东山镇三山村厥山岛往南走水路就是湖州织里轧村),文革以后,老人陆续过世,这批成规制的明初金铜佛像又陆续被浙江省一古镇姚氏收藏(姚氏曾因贩卖文物而判刑,但姚氏也未将这批成规制的明初金铜佛像交出)。因姚氏家里翻建新房,这批成规制的明初金铜佛像,今年以来姚氏其儿子陆续转让给我。我确信是皇帝赏赐给大明朝第一奇人姚广孝在苏州庙宇的金铜佛像。
" I# t5 s* E: A+ M0 _0 R' U# \5 {5 ?; T5 |
厥山岛到湖州轧村,和到吴县陆地的距离差不多,之所以苏州方面没有收获,是因为苏州方面把寻找的目标搞反了.而这正是厥山岛隐蔽之处.$ t# ]1 R3 }! s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2-22 19:19

2 G8 a4 G  g+ i* A5 Z4 y
据姚氏儿子讲:他们和湖州轧村收藏这批金铜佛像的几户人家是"朋友亲或远亲",正是有了这层关系,这批金铜佛像八十年代被姚氏收藏至今.本人推测姚氏系姚广孝的后人,姚广孝虽系和尚,但据<明史列传33之姚广孝传>记载:"帝亲制神道碑志其功。官其养子继尚宝少卿。"
) p: l" Z8 N1 k5 L1 [  "官其养子继尚宝少卿",说明姚广孝有后人。0 b5 f- @: U- K; X
* k7 z  O# J" L
二、史料及各方寻访成果综述
2 a8 d8 B8 ]+ E% N
2 D$ |  r) Q6 c8 r% G(一)明史列传33之姚广孝传摘录" d; q; W+ P  F9 ^2 K( U
# @8 C0 `+ {) f1 H2 |
“姚广孝,长洲人,本医家子。年十四,度为僧,名道衍,字斯道。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术数之学。尝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 @8 J- l9 T' V( r* _' }6 M( C2 Q: k' v5 m7 P' v5 K7 P6 r
“十六年三月,入观,年八十有四矣,病甚,不能朝,仍居庆寿寺。车驾临视者再,语甚欢,赐以金睡壶。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溥洽者,建文帝主录僧也。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给事中胡濙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系十余年。至是,帝以广孝言,即命出之。广孝顿首谢。寻卒。帝震悼,辍视朝二日,命有司治丧,以僧礼葬。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赐葬房山县东北。帝亲制神道碑志其功。官其养子继尚宝少卿。”! Y' T, y+ ]0 y6 }

% W7 n/ b5 X# n1 r/ I3 O! `“广孝少好学,工诗。与王宾、高启、杨孟载友善。宋濂、苏伯衡亦推奖之。晚着《道余录》,颇毁先儒,识者鄙焉。其至长洲,候同产姊,姊不纳。访其友王宾,宾亦不见,但遥语曰:“和尚误矣,和尚误矣。”复往见姊,姊詈之。广孝惘然。”
1 X) @& {  @% u& q  z8 ~$ U$ F; M# G+ J3 V0 K5 {
“洪熙元年,加赠少师,配享成祖庙庭。嘉靖九年,世宗谕阁臣曰:“姚广孝佐命嗣兴,劳烈具有。顾系释氏之徒,班诸功臣,侑食太庙,恐不足尊敬祖宗。”于是尚书李时偕大学士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2-22 19:20

张璁、桂萼等议请移祀大兴隆寺,太常春秋致祭。诏曰:可
! S4 E3 x2 ?. w$ O6 c& W。 ” 8 O: W, s; A" \. V! a9 g

, }4 T- r; _4 Z. _  ^* x9 }3 r) o( Y(二)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建文皇帝遗踪”" q/ M1 K3 ?8 z& D

/ n) \' s" m$ `2 d永乐十六年三月,年已84岁的他病势垂危,但他还特地从苏州远赴北京,托人传信给成祖,说有事相求。接到姚广孝的来信,成祖亲自来到他下榻的地方,问姚广孝有什么请求,姚广孝说只有一事相求,请将溥洽放出来。成祖没有拒绝他这个临终的请求,当下命人将溥洽和尚放出了监狱,而姚广孝顿首谢恩之后就辞世了。
7 B. C% I0 l/ r9 D  G0 K3 E
- y1 p; a. |5 e; j) D3 k" W% E
3 T& C2 {1 C3 `) u, X: g/ a徐作生四处寻访,在苏州吴县又发现了一条重要线索……
# y% L  h4 T; N5 g, D# Q% c7 E/ D
$ \& f' W. \8 i7 ]* n. `3 f8 t+ S1 v. F! {/ C5 R4 o
徐作生发现在明、清《苏州府志》、《吴县志》上记载:“积翠庵,一名皇驾庵。明建文帝逊国时曾移驾于此。”8 J" v- e2 ~# D; w0 S8 H

" D& Y' j# ^4 S- p, ^
9 I( a- c+ A" k! c  o$ i" L" g% p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到达穹隆山之后,从当地老人的口中,徐作生得知一块建文皇帝遗留下来的碑文,就在穹隆山脚下的一个村子里。& m3 Q' _2 B5 X- v$ D" S  o$ ?
; ?# W2 H! ?" `  c9 ^2 }: @

3 _8 O& v- K$ `* B5 f石碑已经成为当地村妇的捣衣石,历经岁月的无数次摩擦,上面的字已经模糊不清,但徐作生当年隐约看出来的那几行字“建文帝逊国于此”同《苏州府志》中的那段记载不谋而合。" J( E6 G& S' U$ A' `, M

2 b1 s4 E% O; v, E
0 t( \) U& u! }7 w: |* }. j在查阅了大量史料和方志后,徐作生发现:穹隆就是当年明成祖分封给姚广孝的佛门禁地……  ^2 d% J. U1 P
1 _" j" ?4 }# Y6 ?$ q  D5 H% g' ]/ d, y

+ f" I4 Z8 l2 r# \) R$ L曾经帮助溥洽庇护了建文皇帝的姚广孝,很可能将建文皇帝藏在了穹隆山上。: n- M: D1 h  n
" x3 f6 {/ S) n9 k& w5 w
' {: u. ^+ X& M- b2 A
徐作生介绍说:“也就是说姚广孝会不会庇护建文帝,在姚广孝的著作里面,也就是《逃虚子集》中叙述了他曾经救过一个五马贵等人,五马,天子是用五马的,五马是不是建文帝,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2-22 19:20

我们现在姑且把它作为一个问号放在这里。”
& e7 o3 Y( j( t4 Z# o# P& b+ d5 @4 {
1 [. W4 f5 o% B& G: j# W
永乐十六年,也就是姚广孝逝世的那年,聪明的明成祖显然意识到姚广孝临终请求的真实用意,是暗示他放过建文。因为姚广孝知道如果自己一死,穹隆山就不能像以前那样具有严格防范措施,建文的安全会失去有力的保证,所以他冒死请求成祖放过建文。
' H, S( H0 I$ W* G' W' ]6 x4 K9 |9 [3 g, S
. y: ~6 q  J  l" G: d
永乐二十一年,心力交瘁的建文皇帝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于是,一直紧密监视他行踪的胡濙赶紧赶赴京城,将这个消息奏报给明成祖。* B( s: N2 f2 j1 T
  C6 v. W2 u0 m, K1 |: H$ B5 t" W
1 S" c3 V$ @* K8 q7 Y0 g( x8 I
这也正与《明史》所载相吻合,史载明成祖直到临死前一年,正是1423年才对建文皇帝一案放下心来。因此,徐作生推断建文帝一直躲避在穹隆山,死后被葬在皇驾庵后的小山包里。7 M; H; E% a0 K
- J( V# l+ p+ W! f0 M- o
上面节目中提到的穹隆山在苏州。姚广孝是在永乐二年(1404)八月,回到了家乡长州(现在的苏州城外),而且很多证据表明建文也在那里。
# W( u5 J0 ~! I; {% k9 |* M. \: R% ]# L* }8 o
(三)苏州杂志2007 年02期:寻访姚广孝遗迹——南郭逸8 N- U9 M; a7 s+ T0 j- H

7 v8 \4 J! H2 Z; P! b8 F# \+ v阳澄湖镇风光秀丽又多古迹,其中有两处古迹与奇僧姚广孝有关,知者可能不多,值得一说。
$ T9 H7 q/ U! m
! t0 b  F* M/ ?+ W! r其一是妙智庵,遗址在今湘园路北街鱼塘东,再向东去就是姚家了。姚广孝本名天禧,祖父和父亲都以行医为业。父亲希望下一代也如此,小天禧却不乐意,他自有算计:元朝的职业地位以公务员为最高,医生排在第五位,因此他要读书做官。父亲对他说:我们南人(元朝分人为四等,南人在最底层)做官难呢。天禧说:那我就去当和尚。小孩子怎会有出家的念头?原来和尚排在第三位,如果当上僧官更吃得开。不料到十四岁,天禧父母双亡,非但读不成书,连饭都吃不上了。那时学医的哥哥尚未出道,姐姐在高家当童养媳,都照顾不了他。于是他想到了妙智庵,真的跑去做和尚了。
& L& U. v$ ~3 i4 O) h1 W  U, [6 L
永乐十二年(1414年),姚少师荣归故里,发现老家已不存,只能到妙智庵去重拾旧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2-22 19:21

梦了。可是老庵在宗传当家时已露败相,现在更加破敝,只剩一名香火在看守危房。姚广孝见状感慨不已,表示要重修。少师发了话,地方官哪敢怠慢?于是说动就动,重建工程到次年就竣工了。据《相城小志》载,新的妙智庵“比旧壮丽有加”:除大殿整修一新外,两庑添了佛像,又增设了十八罗汉堂,还有藏经室、香积厨等“无不毕备”。但奇怪的是,西边廊庑设了姚家祠堂,里边还挂上姚广孝画像。佛寺哪有附和尚家祠的规矩?显然是地方官绅拍马屁,把它办成了姚广孝纪念馆。后来作过几次修缮,光绪年问又重修了大殿,民国时期成为小学校址。到1954年,划归湘城镇粮管所,改建为粮库。现在大殿、后殿及西边廊屋犹存,梁架、斗拱等仍保持了明式建筑结构。原朝南庵门已封砌,改开在西院墙北部。原庵占地面积为九亩三分(6200平方米),现存一半左右。4 L5 [: M& e+ o3 w; w$ n' q

1 Z( n! Y! g( U其二是灵应观。这座道观位于河东街观桥头,宋咸淳二年(1266),由道士赵志清募建,初名灵应道院。院前有石坊,称“通仙宝坊”,坊前有“通仙桥”,也称观桥。- v( P% W# o. o3 y  \; @6 \
. U6 [( ^2 p8 C; T3 d
(四)苏州姑苏晚报:一代谋僧姚广孝碑重见天日
: s  _- d. |( S9 U& L# m* A7 F# H( d* n, Z$ n* S9 ?) h9 X7 w
“昨天下午,正在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阳澄湖镇传来一个喜讯,在阳澄湖镇湘城河东老街的妙智庵内,发现了两块纪念湘城名人、辅佐明永乐皇帝起事夺天下的一代谋僧姚广孝的明朝古碑。其中一块刻有永乐帝朱棣及其子明仁宗朱高炽两代帝王褒扬姚广孝的“皇帝御祭文”碑,从成碑时间看,应该早于现存北京房山区崇各庄乡长乐寺村姚广孝骨塔前的“明成祖御制姚少师神道碑”;另一块碑上则镌刻着朱高炽还是皇太子时写给老师姚广孝的两封信。市文物局的专家据此认为,由于姚广孝传世资料与实物十分稀少,这两块明碑的发现,是研究姚广孝及明初历史的重要文字材料。” 7 W# m  N' Y3 g

* c2 B; m* `4 \5 `' D% y, L(五)苏州城市商报:“太湖无人小岛冒出“建文帝”碑刻
* p3 c9 X3 f' ^4 w% C: x# `疑葬身于此”; N3 t( S. X+ h' `1 l
7 R1 B/ }' M5 O4 M% T
苏州乡土地理专家蒯元林向商报独家报料:前往太湖考察陨石遗迹的他,偶然发现了一块与建文帝的碑刻,地点就在太湖小岛——三山村厥山岛上!
7 A# ^7 V/ h% P# c- e: \2 q  {( R8 K1 o  z! A1 b
无人小岛冒出“建文帝”碑刻
3 c( i. ~/ c  K8 N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2-22 19:22

厥山岛其实是太湖里的一座小山,早已成为一座荒岛。 64岁的“三山通”潘祖泉介绍,以前厥山岛上也曾有人居住,并不荒凉。西晋、东晋的时候,岛上出了个孝子叫陆厥,他对诗歌很有研究,擅长写当时的“永明体”诗。陆厥的父亲在扬州做官,后来被人诬告杀害,陆厥连哭了好几天,结果悲伤过度而去世。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孝子,就把这座小岛叫作厥山了。$ A6 k6 T% h% T$ R3 E

+ P- ]. }3 n; j6 Y石碑的高度只有70厘米左右,宽约18厘米,上面刻的文字隐隐约约,看不大清楚。蒯老师向石碑上泼了点水,再拿过放大镜仔细辨认,逐字推敲,最终认定,上面的文字是“皇驾庵明建文帝逊国于此”,“原来这里就是皇驾庵,当年建文帝就躲在这里! ”: x0 ]3 o4 C& F

1 g0 _$ a* Y0 A9 j4 m1 y: d3 h5 b碑刻旁边曾经有座楠木造的庙
/ j( I9 C0 Y8 @( p: t$ R/ @" r  O( ~/ u
无人小岛怎么会突然冒出一块“建文帝”碑?: F; d: I8 |/ @- s8 `0 D0 a
- G2 B5 Z( i. j; |; B$ C* ^, ]
那东岳庙会不会就是皇驾庵呢?张柏年表示自己也说不清。而老家同样在厥山岛的张侣年老先生补充,他小时候也只是看见庙门上写着 “东岳庙”三个字,并没有看到庙的匾额。“弄得不好是为了隐人耳目才叫东岳庙的,实际上却是皇驾庵”,张侣年推测,建文帝如果真的逃到这里,走漏风声的话一定会被朱棣抓去,他显然不会这么傻,给庙换个名字才符合逻辑!而用楠木做柱子,也肯定是有实力的人才做得起的。) h# N7 l5 k* F8 }1 {. @

% C8 a7 [  f3 t/ b知情人刻了“建文帝逊国”碑?! [) U& W/ r4 ~, i- I0 W, k4 i2 J
9 B, Z1 [; J+ H0 `' G) x
这块碑究竟是什么时候留下的呢?没有落款,也没有年份,我们无从考证。潘祖泉觉得,“建文帝逊国”碑应该是块新碑,他的理由是:碑上的文字是简体字,而且花岗石的风化程度也不明显。而蒯元林则不认可这一说法,古代也有简体字,特别是在书法中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2-22 19:23

说它是明代立下的旧碑证据不足,那么会不会像潘祖泉所认为的那样,是好事者现在新立的呢?

三、成套官制的明初金铜佛像揭密建文帝下落
; K. ~6 i% X, n/ W7 M& c5 f# y/ b: }8 I1 h8 G5 _
谜团一直是谜团,直到看到城市商报“太湖无人小岛冒出“建文帝”碑刻
. x/ \6 g- L/ o# \: _( N疑葬身于此”一文,结合史料、各方寻访成果,以及本人收藏的这批金铜佛像,才使建文帝下落这一千古之谜随之被揭开。2 U; B3 h. V7 t* t% G0 ?- O
, v8 f1 h+ q7 Q0 [1 `. p$ T
1 M  K* [, q  G# E
建文皇帝没有逃到西南,也根本没有流亡海外,而是避难苏州。他被自己的主录僧溥恰和尚收留了,可当姚广孝去世之后,建文还是被朱棣发现了。但是朱棣并没有杀害遁入空门、已经没有复国之能的他,而是将他继续幽禁在东岳庙,病逝于厥山岛,并就地安葬!: F3 i  ~# T( D) j
: H9 Q/ ?7 `. M& `  r, H  n
  T# S  j; i( o' I
清末到抗日战争某一个社会动荡时期,也可能由于某一特殊事件,管护人员将金铜佛像转移至湖州轧村,管护人员也随之撤离厥山岛,在匆忙之间,管护人员草草将“皇驾庵明建文帝逊国于此”碑刻树立于建文帝坟墓前。这正好完全解释了人们对古墓碑种种猜测,使建文帝下落这一千古之谜也随之被解开。
2 f4 o$ F! i8 C; I6 ?- B$ J" f, i; d* [; C2 d! ?2 K

4 Y/ I  H' V% {3 T# I(一)、建文帝在朱棣大军攻入皇宫后,有史书记载他并没有死,而是通过皇宫的秘密地道逃跑。建文皇帝没有逃到西南,也根本没有流亡海外,而是避难苏州。他被自己的主录僧溥恰和尚收留了。5 b! U+ N% {; o4 ^* e

. w8 n" b* J0 j  h* D- `
: ^, V* z; K$ h/ n恭闵惠皇帝朱允炆,为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第二子。生母为朱标次妃吕氏。洪武二十五年九月,时年十六岁,被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朱元璋病逝后,以二十一岁年龄在南京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建文元年。燕王朱棣举兵反.建文四年六月朱棣攻陷都城南京。
2 i! d# i4 B3 f8 \3 \- O- M建文帝不知所终。时年二十五岁,在位四年。至清朝乾隆元年,被追谥“恭闵惠皇帝”。
6 W+ p" }& R2 u: F+ z" c* H- s1 D: _9 O* x  O

9 L" Y$ N  C7 \# f' g; s& A
. K3 i4 f8 w8 O3 [0 @/ s+ V$ [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当燕王逼近南京时,建文皇帝手足无措。其中一个朝臣提醒建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2-22 19:23

文,祖父朱元璋驾崩之前留给他一个朱红锦盒,让他在紧急时刻打开。于是建文皇帝赶忙打开了祖父遗留给他的锦盒,发现里面装有袈沙、剃刀和僧人的度碟。/ m4 I5 o! Q2 v8 e3 Q* w* |
* F8 ?- e4 ]6 j. |) v
于是,建文皇帝和几个忠心的大臣打扮成和尚模样,根据里面的指示,通过皇宫的密道逃到了宫外的神乐观。
- W) b  p4 o2 Q% p  L3 r$ k
3 M6 Z# k# X* ]7 l# l: O2 ]2 O* W0 U) r9 p5 @+ X0 n- Q
《明史考证》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宫中阴沟,直通土城之外,高丈二,阔八尺,足行一人一马,备临祸潜出,可谓深思熟虑矣。”
5 A2 L7 c# l' |( i& k# d* Z5 B9 ?6 o, Q# R7 x
(二)、皇驾庵位于吴县穹隆山,建文帝移驾皇驾庵。明、清《苏州府志》、《吴县志》上记载:“积翠庵,一名皇驾庵。明建文帝逊国时曾移驾于此。” 0 ?( a; |2 A" Z% I, X

/ R; ?8 _6 r1 a0 U: t; ?! m! D
, g$ U( ?, F8 {) U/ @: |$ b在姚广孝的著作里面,也就是《逃虚子集》中叙述了他曾经救过一个五马贵等人,五马,天子是用五马的,五马应该就是建文帝。
  V8 S3 M# |9 l/ \' `
: W/ |( J. N* |3 d# G而当溥洽藏匿了建文皇帝的事情败露被捕之后,一个强有力的神秘人物保护了他。这个人就是辅佐朱棣夺取江山的和尚——姚广孝。姚广孝帮助溥洽将建文皇帝藏匿于皇驾庵。
- ~+ n  @1 E' c3 k, l9 j- f2 O( ]) |5 F9 }1 y
0 p$ w  S8 P2 ^% Y) {
据史书记载,荣归故里的姚广孝因为以方外之人的身份参与战争有违戒律,且朱棣在苏州地区大肆屠杀招致民怨,结果父母早亡后与他相依为命的姐姐不能原谅他的所作所为;另一位知己王宾也对老友来了个避而不见,深受刺激的姚广孝由此决心退隐山林,甚至参与了保护建文帝的工作。
& E  W( y2 c6 u2 @8 R
; {4 l8 H7 s4 U( g& x( k+ @, k6 P- H* ^: D/ G
9 R# ^! H* o) X
(三)、荣归故里的姚广孝居妙智庵而非皇驾庵。建文皇帝藏匿于皇驾庵后,姚广孝从皇驾庵移居妙智庵。妙智庵位于相城区阳澄湖镇,再向东去就是姚家了。/ g3 A& u2 A* a% I7 b
- F/ U: P: I9 f1 M3 b
据苏州姑苏晚报:“一代谋僧姚广孝碑重见天日”记载: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2-22 19:24

明成祖同意了姚广孝的请求,释放了和尚溥洽。
2 {( @7 z7 Z- j8 q4 O% r+ b8 ^& N  c! O& N6 w' r; ], u7 g2 Y/ y, n
综上理由推测:明成祖在姚广孝死后,将建文帝幽禁在厥山岛东岳庙。因为厥山岛位于吴县东山镇,厥山岛四面环湖,便于建文帝隐藏,便于建文帝幽禁和保卫,便于封锁建文帝在世的消息,毕竟明成祖朱棣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从侄儿手里夺走了江山,篡位当上皇帝的。
( C  K, W4 P2 R7 l4 f. E' S) J0 Z2 V) S% m
永乐二十一年,心力交瘁的建文皇帝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于是,一直紧密监视他行踪的胡濙赶紧赶赴京城,将这个消息奏报给明成祖。这也正与《明史》所载相吻合,史载明成祖直到临死前一年,正是1423年才对建文皇帝一案放下心来。# `& W" C/ r1 [4 r' }

8 c& j, F& u) g8 `现有“皇驾庵明建文帝逊国于此” 古墓碑为证。
7 o1 w: k1 V( X' B1 v4 x- H4 @6 r: \9 g9 d1 u* _6 Q7 ^4 [
(五)、乾隆朝以后相当一个时期东岳庙管护良好。
6 `/ Y/ a6 c( Y2 Y% K! O$ \0 A4 Z; i' F. X
为什么我会下这个结论?因为我收藏的成套官制的金铜佛像并非全部是大明永乐年施,其中一尊释迦牟尼坐像经本人鉴定系是乾隆年置办的,此佛甚为特殊,佛身还有百佛,未能见到箸录。这充分说明乾隆时期,东岳庙管护良好,经费尚充盈,还有足够的财力置办金铜佛像。
; x3 j" i0 ]- b" i, c0 p' |
; A" b# |( v- [3 f/ F此佛置办后,使庙中的金铜佛像数量达到了一个寺庙三殿佛像的标准,即第一殿为佛祖释迦牟尼坐像,第二殿为观世音菩萨坐像,第三殿为三世佛坐像,但三世佛坐像并非为我们常见的竖三世佛,而是难得一见的横三世佛。
: v# D6 T2 y9 l3 e4 ~$ g  v/ m- g: N+ m6 U2 z
常见的寺庙大雄宝殿中供奉的三尊像即为三世佛。中间释迦牟尼佛像,左边一尊是燃灯佛像,右边一尊是弥勒佛像,此为竖三世佛,即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佛,未来佛弥勒佛。* R- o4 h% k. r2 Z5 U. G8 J7 I0 R) s, I
$ U+ t; C8 ~4 Z2 f/ V' ?8 {- I
而我收藏的三世佛为横三世佛,即左边一尊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中间一尊是中央娑婆世界(即现实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右边一尊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可见“靖难之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2-22 19:25

役”后的建文帝已很现实,没拜过去、现在和未来佛,而拜横三世佛,即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说明当时的建文帝已无他求,只求快乐、平安和健康。
- k- B5 O% k2 E$ F: z7 d! W- ]" l, b
6 x0 o& K8 e2 r/ s东岳庙管护人员应该是建文帝的后人、随从,或姚广孝的后人。
# s# S4 T& _2 b- L" r+ n4 p8 ^$ e- Y
根据史书记载,当时建文帝有两个儿子:长子朱文奎,次子朱文圭,二岁的朱文圭被成祖幽禁在广安宫,直到英宗天顺年间才被放出来。但是建文的长子朱文奎却一直下落不明,《明史》中说“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由此可见,七岁的长子朱文奎极有可能随建文帝一起逃难到苏州。
: t6 `- o2 j+ o) j9 T9 X( C
: d0 A( Y1 V( X) G据《明史列传33之姚广孝传》记载:“帝亲制神道碑志其功。官其养子继尚宝少卿。”官其养子继尚宝少卿,说明姚广孝虽然是和尚,但有养子。
: m) @" d( `- Y, L, D5 S+ i2 T) x. I$ [" {+ S; \
据姚氏儿子讲:他们和湖州轧村收藏这批金铜佛像的几户人家是"朋友亲或远亲",正是有了这层关系,这批金铜佛像八十年代被姚氏收藏至今,本人推测姚氏系姚广孝的后人。
4 x$ G% U1 u0 [- }
, W( z5 n3 F$ k/ S( Q! w; I5 S( z(六)、推测“建文帝”碑刻时间为清末到抗日战争时期。清末到抗日战争某一个社会动荡时期,也可能由于某一特殊事件,为了保护成套官制的金铜佛像的安全,管护人员将金铜佛像转移至湖州轧村,管护人员也随之撤离厥山岛,在匆忙之间,管护人员草草将“皇驾庵明建文帝逊国于此”的石碑刻,树立于建文帝坟墓前。这正好合情合理解释了人们对古墓碑新老之争,建文帝下落这一千古之谜也随之被揭开。& M( B- K% h. r5 Z; |) R* @

建文帝下落这一千古之谜结论: ) @# V) f/ J' a4 A
建文皇帝没有逃到西南,也根本没有流亡海外,而是避难苏州。他被自己的主录僧溥恰和尚收留了,可当姚广孝去世之后,建文还是被朱棣发现了。但是朱棣并没有杀害遁入空门、已经没有复国之能的他,而是将他继续幽禁在东岳庙,病逝于厥山岛,并就地安葬!: V% d& V. q" n/ h4 H
/ \# u' m0 {) G9 D1 U. G
清末到抗日战争某一个社会动荡时期,也可能由于某一特殊事件,管护人员将金铜佛像转移至湖州轧村,管护人员也随之撤离厥山岛,在匆忙之间,管护人员草草“皇驾庵明建文帝逊国于此”树立于建文帝坟墓前。这正好完全解释了人们对古墓碑种种猜测,使建文帝下落这一千古之谜也随之被解开。
% S# Z3 s& M+ U' l7 E  F2 u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2-22 19:25

目前我已有不可推翻的实物证据证明:这批成套的明初金铜佛像的主人大部分系帝王,而非姚广孝(姚广孝也应有一小部分,即有大明永乐年施款的佛像)。
! @  }$ d# K1 v: Y( s% t4 H( s; R) p% W& D8 W) a9 l
& M  o. k+ t3 Z  a& m
那就是发现三尊浇铸有九条云龙纹的明初金铜佛像(横三世佛,无款),经考证九云龙纹图案确系明初的(龙图案介于元未,但早于明永乐),释迦牟尼坐像系一青年像,二十来岁,应该系建文帝,因为当时官造佛像都采用帝王像,这是三尊龙身青年帝王像的释迦牟尼坐像,因此非建文帝莫属。: s7 M6 o/ m6 I5 ^7 |1 G

3 K8 ~7 f6 j( n8 ?6 u
& Q' v8 a- S$ @& f' }' ~7 l/ t+ }" ]至元二年(1336年)元廷下令“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元史·舆服》),是龙纹最终变成封建帝王权威象征的发端,民间浇铸有九云龙纹图案的佛像是要杀头的。' H% T! C9 W8 h7 f- C

$ r( {& b( l' O9 K: {  b) A* k3 a; e5 e# X/ L  C/ O, I

  d5 j, B+ }7 ?$ r* @; h因此这是一批明初建文年官制的,并且是建文帝御用的金铜佛像。
0 Q+ M* [8 Q; e& o4 J* L

实物证据证明:
0 k: M8 r+ S. M: R+ U  ^
$ ?1 M0 m6 [2 p; E明建文朝已有官制的金铜佛像,这批金铜佛像的发现,有力的推翻了永乐六年才开始有官制的金铜佛像的结论。

近一个月来,在湖州轧村到漾西一带“扫荡”得到的佛像,部分金铜佛像图片放在博客相册上,有明早期、明中晚期、明代不知期、清早期的金铜佛像十余尊。
: R8 }" Q5 o2 d* X8 f! [具体年代施主自己分吧,本人也懒得再标注。
. o3 {* \) U  A. N3 _3 q5 \. |* w1 j3 Y7 F
由于微距闪光灯拍摄,加上本人拍摄水平太差,部分图片失真。& b6 Y# Z7 ]) e

据当地老人回忆;原来湖州轧村到漾西一带有好几座家庙,供奉的金铜佛像约有五十尊之多,存世大约二十多尊。现在庙早已没有了。现我已发现28尊,本人已收购22尊,其它6尊为清代的。
$ ]! g+ o  m; M& ?8 d$ e1 W: T6 G* N4 D+ S# ^1 O* D: M

2 J: C: t7 q6 q3 ~; e3 w3 y从传世金铜佛像来看:湖州轧村一带为明初期的,湖州漾西一带为清早期的。明代占六成左右。其中明初占五成,第一批发现的基本上是明初的,质量好,份量好,金色好,鎏金特别厚,几乎可以把金子剥下来。( h6 h# v4 B, |2 a/ S$ d  t6 N
经过整理配对,竟有三套明初的横三世佛,经过岁月的洗礼,又重新团圆在一起。
/ I( a/ m( V# M( u0 E' \

各版本的建文帝下落说,其实是建文帝出逃后施放的烟雾。朱棣在即位后,下令搜寻建文帝,这是历史事实,为了逃过朱棣的搜寻,建文帝的旧臣为了保护建文帝的安全,而在全国各地施放烟雾,主要是为了逃避朱棣的追捕,这完全是情理之中的。而建文帝和长子朱文奎以及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2-22 19:26

帖身随从在姚广孝的监护下,隐藏于苏州吴县(本人有铁证,暂不对外公开),其文物散落在湖州轧村一带。2 O$ H2 A7 v5 @5 u9 y. ^. s

按照现在的考古资料,因为明建文年的文物标本确实少得可怜.要确定这批三世佛(三方佛)为明建文年制确实是不可能的,
) B. ~8 t+ i- c% Y* |% D1 Q/ K3 B! J/ T- N: \) v  L; J5 `4 d& `. P
但我另有同批收购的瓷器证明,上述金铜佛像为明洪武到明宣德年前制造(我们通常认为是洪武年制),并另有数件大型明正统年瓷器证明,建文帝可能在明正统年还在世.

两根长指甲和神秘文字图画) H1 Z5 b$ h9 j  M6 q0 E
解密建文帝和太子逊驾苏州皇驾庵
; N$ n0 h$ h& _9 a二、解读两根长指甲和神秘文字图画的含义7 s$ f( ]  ?) g$ ?
建文帝和太子逊驾苏州皇驾庵, j( `% S: d0 ^! k& @5 K0 A) n3 m6 \
据周阿姨讲述:一张纸上的“周”、 “朱”二个(大字),和“由安” 二个(小字),以及另一张纸上画着一幅画,上面一个大台,台子边上有两个俗家人,俗家人边上是一大群僧人,下面还有一个水池。
3 w  Q+ A  z2 u5 V' K二张纸、二根古代长指甲,以上这些内存有什么联系?到底想告诉后人什么呢?) ?) F8 G8 h1 U6 v3 i8 [- r
解读一:一张纸上画着一幅画,上面一个大台,台子边上有两个俗家人,俗家人边上是一大群僧人,下面还有一个水池。% ~/ e  m' |% Z3 x9 `' T/ |
它告诉后人:二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下台后出家当了和尚。
9 T$ H3 k0 q7 N" d6 Q解读二:一张纸上写着四个字,分两竖行,左边一个大字是‘周’,右边上面两个小字下面一个大字,分别是“由安”(小字)和“朱”(大字)。+ ]. V1 H  O& _4 ]% c

8 K0 l$ x0 p1 t- T这是迷中之迷,如果我们把“由” 字倒过来,就是一“甲”字,“甲”字和皇驾庵“驾”字正好同音,“安” 和皇驾庵的“庵”字也正好同音,联起来就是“驾庵”二字,那么另外二字就迎刃而解了,大字“朱”字是告诉后人二根古代长指甲的主人姓朱,两个俗家人姓朱,为了强调主人身份,特写成大字。0 R( p0 Z" I7 i/ ~) X, ^
+ O: M5 F( R3 J4 E
左边一个大字是“周”字,按古文写法,这是落款。“周”字是告诉后人,保存二根古代长指甲遗物的主人公姓周,神秘文字图画是他留下来的。
! o* N- t* {/ C6 F: s% O
7 u6 L: s# [  _7 l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2-22 19:26

哪么周氏为什么要把“甲” 字倒过来呢?原因其实很简单,“甲安”二字,人们马上会联系起“驾庵”二字,因为皇驾庵当时在苏州一定是很有知名度的,加上这幅图,人们马上就会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就会引来杀身之祸,这就是周阿姨父亲叮嘱:千万别说出来,否则可能闯祸的原因。
# o9 E. z7 c$ j. V2 I  c& b: }( F8 Y, b$ k3 m, T
解读三:是什么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留下了这二根古代长指甲?; k. ^' X& M5 r) t* Y8 N
明、清《苏州府志》、《吴县志》上记载:“积翠庵,一名皇驾庵。明建文帝逊国时曾移驾于此。”1 s1 |: E3 ]7 Y
联系这幅图,再解释画中台子是空的就迎刃而解了:原来建文帝及其长子朱文奎已下台逊国了。6 P0 V0 m- V( L  X4 h9 w
图上“下面还有一个水池”,这个水池就是皇驾庵前的御池。
" |1 M7 g8 N' S9 x$ j( u7 _综上所述,这二张纸、二根古代长指甲,它明明白白地告诉后人:
  n- i/ Q2 {: S$ m9 V: B建文帝父子逊国移驾皇驾庵,二根古代长指甲的主人是建文帝。
% }( f( p; u$ G8 j# @! |) J. _根据史书记载,当时建文帝有两个儿子:长子朱文奎,次子朱文圭,二岁的朱文圭被成祖幽禁在广安宫,直到英宗天顺年间才被放出来。但是建文的长子朱文奎却一直下落不明,《明史》中说“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
( ~" \# O, ~$ m7 F: d. S$ Y“台子边上有两个俗家人”,由此可见,七岁的长子朱文奎当时也随同建文帝一起逃难到苏州,在周氏留下这二张纸的时候,长子朱文奎已长大成人。另外本人太湖边收藏的明初金铜佛像中,有二套六尊明初九龙纹横三世佛像,也说明其供奉的主人有二人,他们就是建文帝及其长子朱文奎。$ U- y3 C# l' W+ S: R- w/ Y
解读四:不把“由” 字倒过来解读,则“由” 字可解释成来源于(或者是从什么地方来),“安” 和皇驾庵的“庵”字同音,二根指甲取其“甲”字, “甲”字和 “驾”字同音,联起来也是“驾庵”二字。( M4 A: t( W& W" Z& x
也可以解释为:二根指甲来源于皇驾庵。- U" I8 P" j" S5 F6 E6 E
同上理由,这二张纸、二根古代长指甲,同样可以解读为:
" P7 @  a  Z! h/ O6 H- a建文帝父子逊国移驾皇驾庵,二根古代长指甲的主人是建文帝。6 g' v) Z' \/ i- W7 z4 v
解读五:据史料记载:建文帝出亡时,近臣周梁、周恕、田玉、宋和、何济等人扮作建文帝替身,以吸引燕兵注意力。所以“周”字很可能就是近臣周梁、周恕其中的一位,周阿姨是周氏的后人。7 h: |; V3 E; g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2-22 19:27

追随建文皇帝朱允炆的人物简介$ v+ u! Y. V$ ]0 s

* @* w! X$ r  c6 x% v: E" T7 _○练安
: [0 e$ ]: e! R, Z* Z* ]. q# G  练安,字子宁,以字行,新淦人。(「新淦人」原作「当涂人」,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改。)子宁性资英迈,志操不凡。幼从乡长者竹庄先生游,竹庄命赋水竹村居,(「竹庄命赋水竹村居」,「水」原作「冰」,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改。)有「千山暮雨石泉通,一夜春雷长箨龙」之句,竹庄甚奇之。后游泮宫,与金文靖幼孜相友善,尝谓:「子异日必为良臣,我当为忠臣。」7 o, R6 W! i5 i1 b3 p# B6 ]; K1 u
  洪武乙丑,入对大廷,赐进士及第,授翰林修撰。子宁益以名节自励,于是声望蔼然,中外咸以文学行义称之。未几,以母丧去位,杜门屏迹,力行古丧礼。服阕,升吏部左侍郎,寻迁前职。革除元年,与孝孺等特见信用。时朝廷命李景隆出师十万御燕,子宁候景隆辞朝,即于朝班内执其首,数其罪,奏请诛之,不听。子宁稽首请先伏诛,言甚剀切。会萧用道、周以德上书指斥用事者,用事者盛气以诟两人,子宁奋激曰:「国事至此,尚不容直言者乎?顾所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用事者愧而止。3 _) V7 K" w. Q+ t) O
  文皇定南京,召子宁听用。子宁不肯臣服,曰:「有死而已。」上大怒,竟斩之。
7 f# \4 n3 g+ h2 G7 b  ○黄观
" L& ?8 \, h1 x( R  黄观,字伯澜,一字尚宾,贵池人。父赘于许,幼从其姓,及第后始复姓。观自幼颖异,长受业于元待制黄殷士。天兵入大都,殷士死之,观亦砥砺以忠义自许。尝筑翠微精舍,读书其间。# ^  Q8 v0 c& e. j2 v' g6 C4 x5 P
  洪武庚午,领乡荐。辛未,入陈御戎策,大要以天道、福善、祸淫之机,人事、练兵、讲武之法为言也。高庙嘉之。擢状元及第,受官翰林。寻升吏部右侍郎。
( h: j0 o8 c8 R) v  建文年间,嗣皇改官制,增侍中员,次尚书,以观为之,与方孝孺日见宠用。后奉命征兵上游诸郡入援,奋不顾家,且行且募兵。至安庆,闻天兵渡江,知事不济,痛哭谓人曰:「吾妻素有志节,必不受辱。」遂招魂,葬之江上。明日,家僮自京逃来,果言夫人翁氏暨二女俱被执,有象奴得之,给取钗钏出市酒肴,(「绐取钗钏出市酒肴」,「绐」原作「叱」,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改。)夫人遂携二女赴淮清桥下溺焉。观舟至李阳河,度大事已去,不可为,乃东向再拜,于罗剎矶湍急处,绐舟人奋棹,遂自溺焉。: A) S7 o( r, r' K, V! U9 I! i8 h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2-22 19:27

 ○铁铉" V& m) N; D% k0 O  J1 j* J! I
  铁铉,邓州人。(「邓州人」,「邓」陈作「郑」,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改。)洪武年间,由国子生授礼科给事中,改都督府断事,奏对详明,高庙善之,赐字曰「鼎石」。尝有诉藩府违法状者,召至,属法司鞫之,数月狱未成,(「数月狱未成」,「月」原作「日」,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改。)不能决。高庙怒,属铉鞫之,片时而成。自是益见爱重,凡法司疑狱,必以属铉。未几,改大参东鲁,历升尚书,竟以死节。6 u/ J# p* I8 `6 `8 w7 j6 q
  ○张紞3 o2 n, _6 ?; F
(「张紞」原作「张铉」,据明史卷一五一张紞传改。)
# y2 Q2 k# Z, }7 s$ i1 Z; u6 K+ ^  张紞,字昭季,号鷃庵,关中人,少以才识通敏文行知名。
. C: D  w$ M# {9 F2 [$ o  洪武间,由明经举,历云南参政,进左布政使。(「进左布政使」,「左」下原有一「右」字,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删。)凡云南土地贡法,赋令条约,祀神坛祠,公署廨宇,与夫上下典仪,公用程度,悉紞裁定,夷民心孚,远近奠安。洪武三十年三月入觐,考最为天下第一,钦赐十二牧首褒章。建文改元,召升冢宰。及闻文皇御极,因自堂上投于地,曰:「臣当一死报国。」即痛哭一昼夜。泪尽,继之以血。迨明晨,径自缢于部之后堂。. F0 J9 [5 L+ l8 n5 W  l4 U
  ○陈迪$ a; h* c- e/ Q) j9 n) i5 A8 e0 v
  陈迪,字景道,宣城人。自幼倜傥有志操。胜国时辟举宁国司训。己未,以通经召除翰林编修。乙丑,升侍讲,预修皇明大典。辛未,出为少参东藩,捕蝗弭盗,民甚德之。甲戌年内难,夺情起复。辞,不允。乙亥,左辖南藩。时诸夷苗贼猖獗,迪率王师击破之,献俘于朝,有白金采帛之赐。戊寅,召为大宗伯。- z- n0 m9 y$ O7 ^1 @
  壬午,文皇御极,以迪名重金棱,三遣使臣,以册书征聘,不起。上怒,命舆至奉天门。迪入殿,但长揖而已。文帝谕其归附之意,迪仰天大哭曰:「国君既亡,我将何所倚?身为大臣,自分不能救之,死有余责矣,尚何以叨新命哉?」上大怒,竟缢之死。时廷臣与迪同约死义者二十余人:尚书齐泰、侯泰、侍郎郭任、毛泰亨、卢回、暴昭,(「郭任」原作「郭仁」,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改。「毛泰亨」原无「亨」字,据明史卷一五一张紞传补。)太卿黄子澄,少卿胡闺、卢原质,(「胡闰」原作「胡润」,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改。)宗人府经历宋征,(「宗人府经历宋征」,原无「府」字,「征」字下原有一「宗」字,据明史卷一四一练子宁传补、改。)御史董镛、高翔,(「董镛」原作「董庸」,据明史卷一四一王度传改。)主事巨敬,左拾遗戴德彝,修撰景清等皆不屈死之。唯李景隆、蹇义、夏元吉、尹昌隆、黄福、王汝玉、郑赐等辈数十人皆归附,独景隆以不忠受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2-22 19:27

诛。$ I* U( d: P. \) h. M5 _
  文皇复以敕书遣使召在外募兵之臣,若兵部尚书铁铉,都御史茅大芳,给事中陈继之,知府姚善、陈彦回等,俱不肯归顺。命械至京师,皆不屈死。6 m, J2 C& m8 N# j
  ○茅大芳$ l' T3 s  L: q. H2 Z. t( v/ `
  茅大芳,泰兴人。洪武间由儒士应辟,典教淮南。考绩入朝,高庙召对,悦之,擢相秦藩,且勉以董子辅相之业,赐赉期待者甚隆。大芳以为特受宠遇,惧无以称圣天子眷知之恩,遂深自感激,谏诤弥纶,得大臣体。未逾年,秦国称治。因大书揭其正堂曰「希董之堂」,以章圣训,且着其志云。建文年间,奏请敕谕天下宗藩勤王,诏从之。及闻国事将去,乃以诗寄淮南守将,忠义激烈,闻者壮之,莫不洒泣。
2 B0 w  {: K- u9 L% _; Z  ○姚善
2 R; Q( I" [0 @8 s  C: p  姚善,字克一,兴国州人。(「兴国州人」,明史卷一四二姚善传作「安陆」。)洪武中,以举人授县丞,历选祁门知州,皆有遗爱。不久,擢知苏州府,后竟死节。其在外表表以义亡者,(「其在外表表以义亡者」,原无「其」字,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补。)若解元刘政,感慨不食死。(「感慨不食死」,原无「死」字,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补。)忧制给事黄钺,投于桥而卒,(「忧制给事黄钺,投于桥而卒」,原无「忧制」、「而卒」四字,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补。)山东佥事胡子韶、镇南指挥宋忠、知府叶惠仲、长史葛诚、知县郑恕、散骑廖镛、周璇、谢升,皆其最著者也。
8 U; G- t! T# R+ u4 x  k7 q' G  ○陈彦回  {/ I# \2 s& S" f+ [7 D' W
  陈彦回,莆田人。少孤无所倚,尝衣食于乡人。后以明经荐教保宁,九载考绩,擢知平江县。高庙晏驾,彦回捧香入临,寻迁知徽州府。壬午,奉命募义勇赴援,后亦不屈死。4 C0 s4 j  j) O
  ○周以德
1 E5 [6 A7 J( w3 k(「周以德」,明史卷一四三周是修传作「周德」。), M% x3 y1 ]7 f' Y/ i0 T2 u
  周以德,字是修,以字行。为衡府纪善,痛国是以去,因留书别友人江仲隆、解缙、胡光大、萧用道,且付以后事,暮入应天府学自缢死。归附御史朱某言以德不顺天命,请加诛戮其族,以警余者。文皇曰:「彼食其禄,自尽其心尔。」置不问。以德平生负气节,尝曰:「忠臣不以得失为忧,故其言无不直,贞女不以死生为虑,故其行无不果。」卒能偿其志云。2 X% J) b4 Y2 B6 v% n+ @) ]
  ○王艮7 J9 {( f% n% T) ~+ t
  王艮,字敬止,吉水人。庚辰,廷试状元及第,将传胪,以貌不及胡广,遂次之。时为翰林修撰,闻京城陷,独阖门痛哭不已,与妻子诀曰:「吾闻食人之禄者,死人之事,吾不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2-22 19:28

可复生矣,岂能复顾尔等耶!」是夜服脑子死。
# O+ I2 f& Y# m$ F: V! C/ K. R9 |8 T  ○王叔英
$ W9 k4 s7 o8 K  修撰王叔英奉命募兵广德,知京城已陷,度事不可为,乃沐浴具衣冠,书绝命辞曰:「人生穹壤间,忠孝贵克全。嗟予事君父,自昔多过愆。有志未及竟,其疾忽见缠。肥甘空在案,对之不能咽。意者造化神,有命归九泉。尝闻夷与齐,饿死首阳巅。周粟岂不佳?所见良独偏。高踪远难继,偶尔无足传。千秋史臣笔,慎勿称希贤。」复书于案曰:「生吾已矣,愧无补于当时;死亦徒然,庶无惭于后世。」遂自缢而死。以书抵祠山道士盛希年曰:「可葬我祠山之麓。」希年卒收葬之。盖希年亦台州人,故托以后事。; \. ^) m7 g3 U  v# r7 z
  ○邹轩  魏冕
9 ~) F. n1 U3 k- {, K0 _2 d; P  靖难师驻金川门,有约开门迎纳者,大理寺丞邹瑾、监察御史魏冕率同寮十八人,即殿前殴之几死。羣臣多往迎附,或劝二人宜急归顺,二人叱曰:「既吾二人改其臣节,明君必所不用。汝奸臣也,何来凂我?」因共捶之。及文皇正位,复征之。二人俱不应,即日皆自杀。
+ B* F' y- l2 o. w  ○高巍. v- ^) S' W+ ]2 M) k- G# L# x
  高巍,辽州人。洪武中,应贡入太学。十七年,以孝行被旌表,寻授试左断事。十八年,上疏欲垦河南、山东、北平兵后荒田,及抑末役,慎选举,惜名器数事,高庙深嘉纳之。后因断事不称旨,当议以谪戍贵州关索岭,仍许以侄代役。建文初,上疏请乞归田里,许之。既而辽守王钦辟送赴铨曹,遂命从征曹国公幕前参赞军务。累曾上书燕王,请罢兵归国,不听。度京城不能固守,乃缢死。1 V5 \- l  g/ y& E: B: Z" B
  ○王省
2 m# m! V* I" v6 C  靖难师克济阳,教谕王省为游军所获,从容引譬,辞义慷慨。众闻之悚然,因令舍之。省乃升明伦堂,召诸生谓曰:「若等知此堂如何名明伦?今日且都不说,只说君臣之义一节如何?」遂大哭,诸生亦哭。以头触堂柱而死。后有司立祠学宫祀之。其子祯为夔州通判,是日亦死于贼,遂成双节。1 Y% q' @" {/ V/ w0 _) x# [
  ○颜瓌
6 h9 Z) e7 i* J/ U' R  大将军张辅攻沛县,城将破,知县颜瓌遣县丞胡先诣徐州告急。既而度不能支,预送其子有为出走,告之曰:「汝还家白大人,子职弗克尽矣。」题察院壁曰:「太守诸公鉴此情,只因国难未能平。丹心不改人臣节,青史谁书县尹名?一木岂能支大厦,三军空拟筑长城。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2-22 19:28

吾徒虽死终无憾,望采民囏达圣明。」夜三鼓,师入东门,指挥王显迎降。瓌冠带升堂,南拜大哭曰:「臣无以报国矣!」乃自缢死。其子不忍去,复还,父已死矣,遂自刎以死。俄擒主簿唐子清、典史黄谦至,亦死之。胡收瓌父子尸,葬沛南关,题曰「父子双节墓」。9 l# I  ^9 c' s  ^
  ○曾凤韶
% A6 f4 u( t" I( G4 |2 O) |3 }  文皇以前御史曹凤韶尝奉书军中,辞义激烈,以其有贞节,因赐玺书旌之。复以御史召,不赴。寻而加吏部侍郎召,(「寻而加吏部侍郎召」,原无「加」字,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补。)又不赴。乃刺血,书愤词于襟。其略曰:「予生居庐陵忠节之乡,素负立朝骨鲠之强,读书而登进士之第,仕宦而至绣衣之郎。慨一死之得宜,可以含笑于地下,而不愧吾天祥。」嘱妻李氏、子公望勿易衣,遂自杀,时年二十九岁。李氏亦死于节。0 v- Y1 L2 N" A1 C* e
  ○太狱太和山金身玄武神  南京大报恩寺
! S% u4 r1 Y6 {- L* u3 R7 B  太宗文皇帝御法服,登大宝,受羣臣朝贺。明日,普敕天下,赐内外臣僚爵秩有差。寻上母妃尊号,诏建大殿太和山,宫宇制度,极其宏丽。盖文皇举兵时,尝得北方水神阴助,故铸金身以报之。未几,复命增修大浮屠于南京都城。初,太祖得天下时,创造此浮屠以报天地者,赐寺额曰「报恩」。至是鸠工增饰,规模雄伟,宛如太岳之气象也。9 }- g  G/ v8 h' f
  ○姚广孝
5 \3 \  O) @! l9 B1 o  长洲有僧名道衍,姓姚氏,居相城妙智庵。少师事灵应观道士席应真,执弟子礼甚恭。时应真兼通兵家之术,而尤深于机事。道衍尽得其学,然深自退藏,人知者少。有王行独深知之,曰:「他日必当有所遇,固不可以人废言也。」时道衍尝以才气自负,屡欲返初服。入城,见僧官道从颇盛,乃慨然叹曰:「僧中亦自有富贵乎?又何必他求!」遂不果。- R  S9 Z  X0 ^* N. t8 o
  洪武十五年,以高僧荐选侍燕王于藩邸,居北平庆寿寺,深见亲信,日与宠渥。他日王之举兵犯阙,大抵多其密谋。高皇帝崩,遗命燕王不许渡江。王怒,欲进舟,道衍进曰:「大王以至孝渡江,有违治命,反为不孝也。惟愿殿下养成龙虎之威,他日风云感会,羽翼高举,则大江投鞭可断也,今日何得屑屑于此哉!」王深然其意,遂反国,日与道衍谋画帐中,共图渡江大举。
5 }0 Y& e+ {# M1 D% U  及靖难功成,文帝以京都已定,欲首诏天下,然后大封靖难功臣。时道衍功居第一,事定,未尝自言。文帝首召,复衍姓,赐名广孝。寻拜柱国、太子少师。固辞,不受命。文皇谓广孝曰:「今内难已靖,家邦中定,朕欲诏告天下,必得文学冠世者方可任之。朕旦夕思念,当代儒冠,恨少其俦,非卿等大笔,何以塞朕望?」广孝奏曰:「臣非才,不足以副陛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2-22 19:28

下盛望,臣当举代草者,惟方孝孺为当代之俊才,斯能克其任。」未几,文皇特命再官姚广孝为太子少师。广孝辞之甚力,文皇曰:「朕非少师默运神算,何能得天下大统?如此功烈,岂敢忘乎!今日屡欲加官以报,少师遽尔辄辞,将何意也?」广孝奏曰:「臣本一江南浮屠,叨赖陛下圣文神武,得成大业,臣何功之有?况殊恩已蒙荐加,不胜感激,若又受厚爵赏,非臣等自处之义。伏望陛下圣慈,给还原牒,放臣复为僧人,则死无憾矣。」上不许。, F) i; }4 J9 ^, E
  一日召见,令人潜以冠服被体,亟命宣谢,广孝不得已受命,然终不畜发娶妻,所居多在僧寺。未几,文皇特赐大第于崇文门,又为娶妇于功臣家,广孝皆辞之。后赐二宫人日侍起居,而广孝不敢近。然文皇眷礼弥笃,赐赉极厚,每称少师而不名。广孝尝陈疏求退,文皇恳留之,最后觉其辞语哀怆,因赐其入朝自便,盖特恩也。广孝初心既许文皇谋图帝业,功既大扩,事业已定,然居常辄自侮以咎,曰:「我诚得罪于后世,(「我诫得罪于后世」,原无「世」字,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补。)将何逭矣!」故文皇屡欲官之辄辞。寻复削发自誓曰:「我当再堕轮回于地下也!」' o; a) K5 ]0 ?5 q
  永乐二年春,册仁宗昭皇帝为皇太子。以广孝勋臣元寮,首命辅导,诏皇太子出阁拜为师傅。广孝举措无已,乃苦辞之,不许。文皇龙兴潜邸,不忘旧地,寻欲迁都燕冀。乃诏建北京,以旧藩大建宫室,改北平布政司为顺天府,令皇太子留守南京监国。
% }) {' y+ r$ `" q: _) w  明年乙酉,广孝从皇太子朝北京,遂命广孝赈济南直隶苏、松等府。于是钦奉朝命,威声赫赫,车从甚盛。及南行,有丑诋者,广孝若弗知。从官欲究之,广孝遽止之曰:「岂无同名者耶?」及公事毕,过苏州省墓,暇日往谒郡中隐士王宾。宾素与广孝友善,至是愧其所为,拒不肯见。后广孝屏去骑从,乃衣短褐以扣门,宾闭户不纳。广孝哀请甚至,宾始问为谁,广孝曰:「是昔日道衍也。」宾不应。广孝大声曰:「光庵不弃旧日之雅,容我老僧一见乎!」宾隔户谓之曰:「吾在此剖薪,忙不暇见。」广孝于是哀鸣久之。宾怜其诚,因与之期而去。(「因与之期而去」,「期」原作「斯」,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改。)至是天未曙,(「至是天未曙」,原无「是」字,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补。)广孝已俟立门外待之。日出,宾方启门,遂相与再拜。坐定,宾语不及他,但连声曰:「和尚误矣,和尚误矣!」广孝大惭。久之,进曰:「彼时老僧真是大误,(「彼时老僧真是大误」,「是」原作「惜」,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改。)盖亦天命所关,实不由我也。」宾叱曰:「汝既大误,尚何归咎于天命乎!且一沙弥,特受高皇隆遇,既不能报,又反背之,不义孰甚焉!此心安忍致宗室伤残,血流漂杵,天下为之痛心,皆由汝佛口蛇心也。汝万世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2-22 19:29

之下,乌得无罪于二帝,何可胜言哉?」广孝闻之面赤,赧然求退。宾弗为礼,乃怏怏自恨而去。- s' c" ~6 M% a  y
  不久,广孝以病笃,文皇驾幸其第,遣太医诊视,命中使存问频频。疾将殆,文皇复幸其第,乃问后事,终不肯言。逼之,对曰:「出家人复何所恋!」仍强之,终无言。卒年六十一。文皇念其功,命官谕祭,葬殓之优拟于元之刘秉忠,追赐荣国公,(「追赐荣国公」,原无「国」字,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补。)谥恭靖。复诏加以奉天靖难辅运功臣号,卒配享文庙。未几,又特官养子姚继为尚宝少卿,盖追隆其功也。
# F1 e+ a" {" q5 @8 H0 f  广孝博通内外典籍,亦工文辞,所著有知虚子集,皆浮诞无根之谈。别有道余录,则专诋程朱。其友翰林修撰张洪曰:「少师于我厚,今惜其死矣。吾无以报之,且见道余录辄为焚弃。」呜呼!广孝本端不正,无父无君,不忠不孝,其为世之所弃亦明矣。况排斥正学,诽议先儒,得罪岂浅浅哉!虽然,广孝幸得令终,吾知其死有余辜,百世之下,难逃乱臣贼子之诛矣,可不惧夫!5 ]/ M) i: h- Z/ V
  按:姚广孝以高僧荐选侍燕王于藩邸,王之靖难,多其密谋,亦甚奇矣。余谓广孝亦一代奸雄,非高僧也。观其入城,见僧官道从甚盛,慨然叹曰:「僧中亦自有富贵乎?何必他求!」已隐然有不羁之想矣。遭时际主,臭味风云,言听计从,遂成大功于天下,僧亦自有富贵矣。后逸士王宾责其负高皇隆遇,致骨肉伤残,血流漂杵,为得罪于二帝。修撰张洪讥其道余录,排斥正学,诽议先儒,且百世而下,难逃乱臣贼子之诛,广孝虽百喙,无由自解。当其功成不受爵赏,飘然有物外之思,则非一代功臣所能及也' ]  M: \4 k; i' o7 p: A- _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