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南汇哭嫁歌
[打印本页]
作者:
南汇姚良官
时间:
2013-2-1 07:22
标题:
南汇哭嫁歌
女子长大成婚,本是喜庆之事,但是南汇一带过去新娘出嫁时却要大哭一场,而且还要哭出许多名堂,这是当地一种沿袭已久的传统婚俗形式。
6 j1 E7 L* Q- U+ @4 W# n( ?( m) u. i
哭嫁歌在当地叫“哭出嫁”,“哭嫁囡”。在正式场合,哭嫁歌必须伴随婚俗仪式而唱。按当地习俗,女儿出嫁的前夜,父母为其所备的嫁妆要经过哥嫂的清点,并由哥嫂将衣被布匹等放入箱笼,此举俗称“填箱”。这时,母女两人便要开始对唱《填箱》歌。一般先由母亲开场,词意主要是表示疼爱女儿的心意,然后女儿接着唱一些感谢爷娘养育之恩的歌词。填箱之夜,宅上的妈妈、婶婶、小姊妹等都会赶来听。相好的小姊妹还要上前劝哭,实为引出话题。娘囡俩顺着话题尽情发挥,倾诉离别之情,同时也是显示自己哭的才能的机会,一直闹到深夜才散。举行婚礼那天,新娘梳妆打扮时,母亲又要坐在床口唱哭嫁囡,叮嘱女儿到婆家要守规矩,尽孝道。娘哭时,阿嫂端来一碗饭,在姑娘嘴边划三划,新娘拉着阿嫂唱“谢阿嫂”,俗称“上轿饭”。新娘梳妆完毕,由喜娘搀着到客堂告别长辈,新娘见到谁就唱谢谁的歌,如“谢爷”、“谢阿奶”、“谢娘舅”、“谢舅妈”、“谢姑母”、“谢姨母”等等,感谢长辈平时的呵护照顾。接着唱“谢媒相”,内容都为讥讽媒人巧嘴滑舌,有的甚至借机骂媒人,发泄心中不满。唱完以上几段哭嫁歌后,在媒人与喜娘的催促下,新娘走至客堂门口,换上绣花鞋,由兄长抱上轿。此时,新娘又要唱上一番“谢阿哥”之类的歌,以感谢兄长对她的关心与照顾。
5 e2 J, f7 P. N
南汇哭嫁歌中以《娘囡对唱》(“填箱”)和《谢阿哥》(“抱上轿”)两段最为精彩。因为女儿是娘身上一块肉,娘平时对女儿爱护有加,一旦分离,娘自然难过。而女儿此时对娘亲之恩也是百般留恋,“再好的婆婆抵不过坏的娘”,到了婆家,不知婆婆与丈夫怎样对待自己,心里充满忧虑、恐惧,因此娘和女儿都有说不完的话。哥哥是妹妹的娘家代表,妹妹在夫家如果受到虐待,要由他出面讲话,因此妹妹出嫁时也要对哥哥千叮咛,万嘱咐。
! G# Y, Z! l+ j" g4 M- D$ x; {: m
从前这里的女子几乎人人会唱哭嫁歌,不但举行婚嫁仪式时唱,平时在田间劳动、家中纺纱时也唱,已成为当地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女孩子长到十三、四岁时,边干农活边跟妈妈、婶婶学唱哭嫁歌。如果听说宅上和邻村有姑娘出嫁,也会赶去听,并将其默记在心,回家后仔细揣摩,反复操练。待到出嫁时,若不会唱哭嫁歌,便会遭到旁人的讥讽与轻视,传到婆家,也要被婆家人瞧不起。因此,学唱哭嫁歌成了当地女孩子的必修课。
; d3 F C0 U- _& |" Z) D1 S4 C
南汇沿海地区由于交通十分闭塞,直至20世纪60年代,海边几个乡镇还没通往县城的公共汽车,因此很少受到都市文化的影响,保留着许多像哭出嫁之类的古老风俗。即使到了80年代初,南汇沿海地区的一些老年妇女大多还会唱哭嫁歌。近年来,南汇文化工作者搜集到了哭嫁歌词8000多行,发现了像潘彩莲、张文仙、王学红、姚大英等一批能唱数百行甚至上千行的优秀歌手。
5 W, Z" x7 e2 N6 ^ u% q1 W% q' C
潘彩莲,1902年出生于南汇区万祥乡,不识字,15岁在娘家时跟宋家孃孃学唱《哭嫁歌》、《哭丧歌》和一些短山歌,22岁出嫁时,因唱哭嫁歌而出了名。她记忆力特别强,又善于口头编词,能唱全套哭嫁歌(2000余行),加上她唱的10余篇哭丧歌,1989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潘彩莲歌谣专集《婚丧仪式歌》,这在国内极为罕见,因此被授予全国“山歌大王”的称号。
) a- T# i2 o) s- L: A: Q2 A
张文仙,1927年生,婆家在新港乡唐港村,担任过妇女干部,生产队长。她从小学唱《哭嫁歌》、《哭丧歌》,17岁到镇上袜厂做工,摇袜姑娘一天做十几个小时,一到夜里就睁不开眼睛,于是就唱哭嫁歌驱赶睡虫。她的说法是:“袜厂里的嘴,黄浦江的水”。后来回家种田,成为村宅上的能人,附近人家有红白喜事,都要请她张罗,也就有了更多学唱哭嫁歌的机会。
4 P) O4 o2 L% l6 {' k' C
1984年5月,潘彩莲、张文仙两位歌手相遇,联袂演唱了哭嫁歌中娘囡对哭段子。82岁的潘老太生过3个男孩,没有女儿,缺乏娘叮嘱囡的感受,就主动扮演了囡的角色。张文仙55岁,女儿70年代出嫁时,她唱哭嫁歌叮嘱女儿一番,唱得极出色,在宅上和邻村很有名气,故扮演了娘的角色。一老一少反串,娘和囡唱开了——
+ V. G: X" Q! N5 c; G- X3 j- m
(娘)囡啦,
2 X4 G* H: d9 p
侬到格拉姓啥门里做媳妇,
8 [; c: s$ \9 A9 f/ u
总要改换门风学好伊,
" E9 F0 Q) @1 R: P
侬长出志气敬大人,
0 h9 ~! a2 J# g
长出才情待大人。
1 N3 E4 L0 v) C0 ^3 ~) b
侬总要鸳鸯油条一条心,
9 F( V5 f, F* b8 q
鸳鸯山芋一根筋,
9 e; R" w: i- d) p
侬勿要反转膏药贴勒廊柱浪,
) p) w- R" `: D
侬勿要冷水浇勒鸭背浪。
: q/ s Y, a9 z/ P. ~% D1 u% C
(囡)亲娘啦,
- |8 G, {7 K2 }
我生煞拉格姓,
: d9 X. V, L q0 O, y
钉煞拉格秤。
. |/ m! E g! Q7 i8 {" p
奈(现在)我到人家浪做媳妇,
& d5 M5 L. h4 r, r$ g
头鸡啼么催起身,
& U4 |0 ?# M; K$ c- P! N% t
二鸡啼么梳头打扮出房门,
* _! T( I( v$ J
三鸡啼么拿仔四角升箩篾青淘箩问大人。
* N6 L$ m: r* x5 T# \6 H* M$ C
我问问婆么假聋甏,
8 K0 w3 v' ~1 N- A- x
问问公么假瞎眼,
4 x( y6 _* A& O6 P
问问姑娘小叔犹如肉刺毛。
6 |* [1 j4 ~# ~5 i/ T: V
叫我烧勒多么无规程,
& l1 B4 }" w* B" X: g7 X: g* Z% V
烧勒少么小出身。
# B" K9 A( U( y5 V- I# w) S" f
叫我小小女囡哪里凑得上。
) b" G" E& M6 \ S2 o# ^! t1 D
(娘)囡啦,
c; E; k1 m! `7 Y B2 O: j
侬到人家浪做媳妇,
; u8 B, |) p# f% e
双手揿勒格拉饭箩里,
6 I7 {. x- [! p9 v: n& w
双脚跳勒格拉米囤里。
7 H$ P/ h& U: R E, L7 B' k
侬脱脱(掉)蓝衫穿龙袍,
8 O$ @1 i9 N& j: D! J- C- T* w
脱脱(掉)苦鞋牵上轿。
- `; T1 |1 p. P' |) `) c
(囡)侬拨我到海塘海角做媳妇,
1 C' H: Y- W" j. l/ y9 r
我脚脚踏仔茅柴塘,
; l. h; k/ L- q: i# x& w
口口吃仔牛屎汤,
, m2 x( } K9 e% Z
我牛脚渍里淘白米,
) y+ }. P1 f9 N3 G. D
蟛蜞洞里吊清水。
, c1 A' N5 ^# i r7 H+ m
我么双手揿勒灰堆里,
" X# A+ V4 p) w; w
双脚跳勒苦卤里。
/ |: ~2 U) I6 d* \. ~- y
……
) |) S! E5 h' Z
潘彩莲和张文仙两家相距十多里,以前从无交往,唱前也没经过对词演习,然而两人对唱时却酣畅流利,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比喻连篇,两人都沉浸在角色之中。从她们的这段对唱中,可以了解到以前南汇一带新娘出嫁时娘囡对哭的大致情况。
3 R+ ^9 q' L; @* u* O) e' E
哭嫁歌是旧时出嫁女子向姑娘时代告别的歌,在出嫁前几天,礼俗上允许她尽情地诉说,甚至谩骂(如骂媒人)。哭嫁歌的语言和内容来自当地生活,是在姑娘家感情无所阻拦的情况下尽情发泄出来的,感情奔放激越,一切社会礼教,一切人世间的束缚,一时之间都被她摈弃、斥责、咒骂,其歌词反复设喻,层层排比,回还往复,诡谲瑰丽,辞必极致而后快,情必尽泄而后止。所以,当地女子不但出嫁时唱,还把它作为艺术品来欣赏,视其为一种文化娱乐的形式。由于哭嫁歌被当地妇女广泛传唱,因此,歌中的一些优美的文字才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
( d) @1 ^1 T1 z5 z. z3 [# k
哭出嫁习俗在南汇沿海地区一直延缓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文革以后,这一习俗逐渐消亡,但母亲唱哭嫁歌叮嘱女儿(新娘)的习俗尚有保留。到了21世纪的今天,南汇沿海地区还有不少老年妇女会唱哭嫁歌。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