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成都电业局电力抢险工姚谢川:一家人用的电 赶得上30年前一条街
[打印本页]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1-9 12:40
标题:
成都电业局电力抢险工姚谢川:一家人用的电 赶得上30年前一条街
本帖最后由 卧龙姚建中 于 2013-1-9 18:17 编辑
2 K) ^; w. U( ]) K- A# f; A# r
$ S) x# B: T$ O; |: Y0 p2 v* t' x
四川在线首页
>
四川新闻
[size=+0]>
蓉城聚焦
>
http://www.scol.com.cn
( 2012-10-31 07:06:39 ) 来源:
华西都市报
* r R; h, a0 d" ^( G
b8ac6f30e08211faa30335.jpg
(42.99 KB, 下载次数: 12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1-9 12:38 上传
- D! U' W4 g! K+ M" m% x
8月30日,电力工人姚谢川正在工作。
; o3 Y" Z8 k% I( t- ?7 S0 T; f; B
2002年 老百姓家中的电器早已不局限于冰箱彩电,用电量开始迅猛增长
8 u) [( ~3 }& {
2012年 成都最高用电负荷突破730万千瓦,创历史之最
3 R" H" [! V7 W8 C% j4 f- l
10年来 电负荷的猛增,折射出城市经济和市民生活的双重提速发展
! k6 R: K" v; W2 Q
十年·探访
( g2 k; ^0 M1 e; M
9月8日,“老陕”在班组里接受访谈,这是他连续工作38天后的第一次休息。前段时间正值二环路电线下地改造,拼时间,跑现场,是如今48岁的姚谢川,仍然每天必做的工作。
- P1 l7 I8 W/ b6 q2 q. K
虽然有一点疲惫,但谈起工作姚谢川还是精神奕奕,“我刚入职时,家家户户只有电灯泡,现在电器已多得数不清,成都人用电量不止翻一番。”
) m3 j9 `6 Q2 ]' u. I
{17岁的小姚}
, r: S7 f1 L: G+ Y* j9 D! y
第一天上杆差点从杆上掉下来
, B8 W! C/ g: p3 p4 S1 L: Z
17岁参加工作,从小姚变成“老姚”,如今,经老姚手修复的电力故障已不下千起,平时同事遇上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也喜欢来问老姚。
7 w0 F) v: i5 E% o- {
31年来,姚谢川几乎摸清了成都大街小巷的每条电线。除此之外,他还学会了开摩托、货车、吊车、起重机等机械车辆。伴着工作经验增加的,还有老姚家的电器。从当初唯一的一盏电灯,增加到空调、冰箱、电视机……按姚谢川打趣的话来说,如今一家人的用电量,都赶得上30年前的一条街了。
1 o% ~ R/ A: p g
老姚印象最深的是1981年参加工作第一天的情形。那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且更冷。到单位报到后,17岁的姚谢川就被班主带去龙泉山巡线。由于缺乏交通工具,他们20多个工友挤在一辆东风卡车的货斗中。
! ~: V# q' W" n0 t/ S
“龙泉山上很冷,风把搭在车头的帆布篷掀起来,直往人身上灌。”到了巡线地下车时,小姚感觉整个人都冻僵了:卡白的手掌,都能看到血丝。别说班主要求的上杆操作,就是要握拳都难,但好强的小姚还是咬着牙爬了上去,“如果不是身上绑着安全绳,我没准就会掉下来。”上世纪80年代,成都电网远不及如今的星罗密布,城区供电量不及现在的二十分之一。大多数居民家中唯一的电器,只有一盏电灯。姚谢川所在的抢修班,工作也并不轻松。他们负责包括城区、龙泉、新都、郫县等整个大成都范围的电线维修工作。
* w1 n0 u' c8 L! ~1 {; `+ c* j% c
一个月后,姚谢川拿到了第一个月的工资,19.4元。虽然现在的工资翻了很多倍,但他至今还记得第一次领工资时的激动心情。
g6 @- S% s; e; S6 x9 a& `
{48岁的老姚}
# A' `. [! j7 P' |$ c
高楼多一倍春熙路也不用限电了
$ J( \* M/ h. M
“姚班长,春熙路的变电站负荷扛不住了。你赶紧去拉几个变压器,把负荷降下来。”1998年7月的一天上午,姚谢川所在的东城供电分局值班室里的电话猛响。分局领导在电话那头着急万分。“扛不住就把整个春熙路的电拉了嘛。关变压器,搞得赢不?”姚谢川刚想申辩,电话那头就是一阵吼。“喊你去拉就去拉,春熙路的电能够全部停哦?”接到领导的命令,姚谢川有苦难言: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成都经济迅速发展,夏季高温让春熙路一带变电站负荷过高,必须紧急降低负荷保障整个片区电网安全。但拉变压器,就相当于拉某些商家的电。
7 [9 m) U# b0 X3 Q* g. \
“每家都交了电费,生意做得好好的,我去拉电相当于砸场子。”果然,刚硬着头皮关了几个变压器,姚谢川和工友们就感到了压力,“商家们情绪那个激动啊,问我们是不是在搞破坏,还有个女老板直接朝我们泼水。”姚谢川像做错事的小学生一样,低着头一个劲儿道歉。他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每到夏天,都是电力抢修工人最紧张的时候。“事实上,面对市民责备,我们在高温下抢修更辛苦。”
( ^4 N. |! a4 N- m% u0 n) T0 y
所幸的是,新世纪伊始,成都电网建设迅速。如今,虽然春熙路的高楼比1998年多出一倍,今年夏季高峰用电也突破730万千瓦,但春熙路没有限电。姚谢川感慨,再也不用被商家围着责怪了。
5 j4 U, R5 ~/ X) B) ]
十年·变化
) u; L+ b7 x' I! V: j
成都用电负荷30年翻了近20倍
0 b- D: |( G; V7 A+ V
在老姚的笔记本上,记录着年复一年的出勤记录。其中一组数据特别引人注意,那就是成都历年来的用电负荷。
/ {+ o6 A7 b( E! y/ H
当老姚还是小姚的1981年,成都用电负荷仅为38.3万千瓦。
* D! u' B/ v, Y' L! H8 U9 b
十年后的1990年,全城负荷增至59.6万千瓦。
+ W$ A! V( \9 n4 d% u: s* z- _, ]
2000年,这一数字飙升至175.8万千瓦。
3 s$ w% T7 m# u- N6 P) L) W) X% r
最新的十年,成为了成都用电负荷上升最快的十年……今年夏季,成都最高用电负荷突破730万千瓦。在老姚看来,用电负荷的猛增,折射出城市经济和市民生活的双重提速发展。
( T( |! } v/ f5 N+ d
十年·对话
" h+ u( T9 ~; o
空中“蜘蛛网” 越来越少
7 F, z7 A2 n; v; A7 Y" S3 ~6 a2 t
华西都市报:当年选择了电力抢险工这个职业,这么多年过来了,有过后悔的时候么?
% p3 E7 R) I) S1 i6 `9 W) m# K( p
姚谢川:年轻时后悔过,太苦了,刮风下雨都要往外跑。
) n) s( [9 y! E) T) J- Y
但坚持过来了也还好,特别是这些年来,政策越来越好,工作环境也比以前好多了。
$ u0 w' l( t v+ Q8 g
华西都市报:十年来你感觉到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3 p: _* N0 ~0 k9 g
姚谢川:用电量比以前大多了,但最大的变化我感觉还是在城市坏
(环)
境上,以前成都天空中到处密布着架空电线,我刚工作的时候,谁家门口有这些电线,是地处繁华地带的象征。
7 t n; R5 S: Q7 P+ k
而现在,电线下地改造后,在成都市区内基本上看不到空中的电线网了,下地采用的入地电缆设备更先进,有了接地箱,我们以后抢修起来,也更加方便。
% K2 Y8 D0 r% X' o5 k% w
人物
( H3 K8 h& s3 k: n% G; B
印象“上天入地”姚谢川
1 G# Q, L x! m
姚谢川,48岁,皮肤略显黝黑,面对记者的采访有点拘束,但你可能无法想象,上电线杆,下电缆井……这些平常人看来如同杂技的工作,这个陕西大汉做起来,却异常利索敏捷。
1 u& R0 j4 n+ ~$ l
打从1981年进入成都电业局以来,姚谢川一直干着电力抢修这个与“电”打交道的工作,爬杆下地不在话下。
. E6 D5 i1 [5 r! c- x; _
31年前,17岁的姚谢川带着报到通知书,赶到位于成都东升街的低压管理所(该单位已合并消失)正式报到,和其他几名新同事被分到外线班,大家站在一排听班主训话。而如今他已经由31年前的那个刚入职嫩毛头,变成了电线抢修技术老手。他像当年“班主”那样,成为抢修新人学习的对象。华西都市报记者余行见习记者周子铭摄影杨涛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3-1-9 18:19
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姚谢川宗亲好样的!
:victory:
作者:
姚國民
时间:
2013-1-9 21:45
平凡的人干出不平凡的工作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