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p5 x j9 ?6 r H2 ]9 s 5 E' x* c; ?* r 根据后人的描述,那次蒋介石参加同盟会时,刚好孙中山在会上发表了讲话。会后陈其 % E. p! ~* _! j c' M, Z% ~+ h% y _* A! E$ \) e( d- f+ j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1 C* Y' @7 m2 e7 {& B
7 ^) H0 X( ~8 r+ J9 r% k/ y" l: j9 r/ ^; X
$ [2 q! V2 N c9 M0 a; O
美向孙中山引见了蒋介石。这位热血青年给孙中山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孙中山对陈其美说:“这个人将成为革命的中坚,我们的革命运动正需要这样的人。”我们无法确认孙中山是否说过这样的话,但可以确定的是,蒋介石当时确实是一个热血青年,他期待找到自己革命的同路人、领导者,而现在他找到了。孙中山的理想抱负、对革命“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信念强烈地吸引了他。 3 V( t! d ~9 A- Z# y' g( K. C- c* Q5 ?- O3 L( E$ V
# k) h. o- Q( R# T5 [0 M# h7 @ 1 ^* m$ @: i' w6 H) V4 ~; v U) V3 v5 s8 u8 X$ l
当时的孙中山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在华南各地就进行了不少于7次的革命尝试,但都失败了,他的许多追随者被杀了头,清朝的统治依然如故。尽管蒋介石每次总是主动提出要为革命出力,但每次都出于长远的考虑而被拒绝。孙中山说,他为革命为中华能做的最大贡献就是完成他的军事学业。 3 \ V7 ^/ ]% q' s/ s/ X W& s$ D0 t# A9 b8 s( l
* w$ ]6 }3 |6 k : }" C# C8 j& A8 i6 {0 G f+ A0 ` ! O. Q& s4 T8 i* E 事实证明,孙中山的想法是对的。尽管当时他领导的革命战争有一定的资金支持,看似党员众多,但最缺乏的就是有优秀军事才能的领导人才。从这个意义而言,蒋介石这样的军事人才日后是不可或缺的。 8 r7 f, D# S8 C& I) m) }6 L
8 S& s( |) A6 v" n
6 A! T2 i! D! n' ?$ ?5 r% j+ w1 D# U+ d& G7 V% J' Q8 c
' j3 d, ?* `2 O' Q# L: j9 c 可是,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蒋介石耳中时,他再也不能等待了,他决定暂时放弃在日本的军事学业,马上回国参加革命。自那以后,尤其是参加杭州战斗以后,蒋介石的个人经历就开始同中国的现代史不可分割了。虽然在最初,他并没有引起太多的瞩目。 0 b5 m9 B0 ? X0 v' p) g+ s- {5 j$ d7 v4 B+ a7 T
* K, R$ p5 ^# |$ Z. A1 u7 C* O8 O& q+ ]1 O5 r c4 D
蒋介石在他的日记中,记述了他对姚冶诚的嗜赌恶习的种种不满:“1919年10月18日:冶诚赌博不休,恶甚、恼甚。 ' v- q2 \' n4 L6 A; u3 d
) Y; I" n8 R r$ p6 s& X5 S3 w2 A' h4 v" T
& j4 M5 t! s+ r6 c; n9 J& S6 p; |# _( a% _' ?
1920年1月1日:早上起床时,瞟见楼下电灯尚明。甚恨冶诚不知家法,痛骂一场。娶妻之为害实不胜言。 / G: n' H7 K* L) ~
% R. ]: z; u/ S# q: \- i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N' x, M. y: C( X
, p$ _) k+ r2 F6 ~7 Z7 A' y3 R ) j. g* _, |6 {) X # ~9 c7 s. s3 a 1920年5月16日:近日以冶诚嗜赌而不待我疾,且出言悖谬,行动乖违,心甚忿恨之……在外觅屋又无相当之处,不得已乃迁一品香居住。”况且这一段时间,蒋介石在政治上很不得意,虽然在孙中山组建军政府后,他曾因上书言兵而受到孙中山的赏识,并被召至广州委以军职,但蒋介石心高气傲,约束部队极严,因此每每与地方势力发生摩擦,于是回到上海赋闲,又心生“怀才不遇”之感。这种苦闷,姚冶诚无法理解,也不能适时给以劝慰,自然他对姚冶诚的赌博恶习“恶甚、恼甚”了。 , M) T* X2 a+ _( k, O: \0 T! ~. T4 Z) v$ e/ O
, ^" H, d2 }4 R, F8 ~: l3 U5 l, m; V) o1 V/ d( p
: m+ n+ [, d' s _; u) z 无论是对毛福梅,还是对姚冶诚,短暂的蜜月期过后,就是难以遏制的厌恶。这似乎是蒋介石情感历程的一个发展轨迹。此时的蒋介石正如当初与毛福梅反目成仇一样,对姚冶诚再难容忍。那时是“闻步声,见人影,即成刺激”,现在则恨不得搬离居室,他是那种脾气暴躁乖戾的人,一旦对对方有了初步判断,就很难更改自己的想法,自然也就愈发不能忍受了。 $ c$ }0 q# n& u3 A; p" W7 c- N4 h# x! C7 \- v" |/ p2 J# E
7 W' Z. s# }! q+ { ! B+ `. Y5 h1 h, L" \- k 1 F3 }2 I* a* g) Z' C 但就在此时,影响蒋介石一生的事情发生了——生平最敬爱的母亲离开了他。1921年6月14日,蒋母王采玉因为一生太过孤苦,所经变故太多,以致将届晚年就因心脏病,卒于故居,享年57岁。而就在此之前,仿佛母子通灵一般,远在外地作战的蒋介石梦到“雪满山原,一白无际,醒后身犹寒战,默念此必母病凶兆”。连夜赶回的蒋介石总算赶在母亲去世之前回到了母亲身边,得以朝夕陪伴,亲会汤药,总算尽到了人子之孝。 # S+ q, _" M, L: X& U; `
Q4 n, S$ }5 d. i% Q: w' E. `/ w |) p7 E1 P4 o
' X# E9 o, C# ?) h- O
& R* f# C: K9 k( C) b
蒋母去世的消息传开之后,孙中山麾下的党政军大员齐致唁电,闽、粤、鄂、湘、沪各地吊客纷至沓来,出殡下葬时,孙中山又特派陈果夫代表祭奠,戴季陶、居正等要员均亲临葬礼。孙中山亲撰祭文,并为蒋母题写了墓碑:“蒋母之墓”,张静江手书蒋介石所撰的挽联,胡汉民做墓志,汪精卫做铭,由浙江书法家沈尹默手书,可谓面子十足。 ' S5 j9 E+ V8 [- f) \+ i7 \2 a+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