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w5 Z) o! P6 k2 J$ J3 A. {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简言之,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一、注重家法、国法;二、和睦宗族、乡里;三、孝顺父母、敬长辈;四、合乎礼教、正名分;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 g1 N9 y+ y$ R4 I; Y. }2 J 4 R! o* n( Z6 R B x G3 @! R1 C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 K8 @3 R1 b6 D' Z
" @ N& L2 G+ D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 J" T+ f# _$ `9 s' g( x
4 v" k3 J( G4 Q. y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总堂号”代表家族 (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 H- ~/ r* G- f! L+ ~
3 w p! [- r$ u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1 r: o( j9 L. y( U! z' L/ s! @% u, H$ M- G# u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l( r' u* j# _/ i: {! g9 ]. c( v; c5 Q
( b4 r* l- ]. q$ X七、人物8 P2 L. t9 J; o
拟设三节,已逝世的立传、健在的名人作录、有影响人物设表。 5 K" J( Q3 i: Q9 l. y- A( K
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明朝之前,传与谱是分开来记的。 & W/ o/ p% M, v* L5 g I' b" H2 i 传记记述了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修建词堂、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之榜样,并荣耀家族。 ! v) _3 g( q" S7 c6 w - L1 x8 s- n9 H, ?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 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 v& s* o, J# a* g % t( }# ?5 i+ n 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倍感生动形象。1 k y2 `. M4 [. l, x* r
$ G j) r C- o3 u4 q: I, g 家传之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这也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 ' p/ [9 u+ V2 a) F& b: c + g0 v u9 B: i5 i) c5 u7 ^, I八、世系 # X- s. I* ?$ P; ?1 k 引述旧谱时,女子无记的可待考,近现代本族所有女性均应入谱。 / o! ~; W" s, P6 D! ]# X
( R( r. u# t6 u3 ^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g9 M5 y# q* b
( K1 s+ I, z. g1 A0 [+ n& }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P- J" C, `' F& c' t2 Q0 i- }
( u5 O m/ m) c9 N; h1 F' W
九、附录4 a8 d7 b' P; K* P